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先考虑其中什么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什么这
先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控制变量法.
2. 哪些因素影响方法论
1、世界观。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具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价值观。人们常常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方法。
3. 如何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影响因素大小
一、理论模型的设计对所要研究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模型中将包含的因素,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这些因素,并根据经济行为理论和样本数据显示出的变量间的关系,设定描述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理论模型。例如上节中的生产函数就是一个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设计主要包含三部分工作,即选择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数值范围。1.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在单方程模型中,变量分为两类。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也就是因果关系中的“果”,例如生产函数中的产出量,是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而作为“原因”的变量,例如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技术,是模型中的解释变量。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主要是指确定解释变量。可以作为解释变量的有下列几类变量:外生经济变量、外生条件变量、外生政策变量和滞后被解释变量。其中有些变量,如政策变量、条件变量经常以虚变量的形式出现。严格他说,上述生产函数中的产出量、资本、劳动、技术等,只能称为“因素”,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为了建立起计量经济学模型,必须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这些因素,这些变量必须具有数据可得性。于是,我们可以用总产值来表征产出量,用固走资产原值来表征资本,用职工人数来表征劳动,用时间作为一个变量来表征技术。这样,最后建立的模型是关于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职工人数和时间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下面,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因素”与“变量”间的区别暂时略去,都以“变量”来表示。关键在于,在确定了被解释变量之后,怎样才能正确地选择解释变量。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中暗含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行为规律。这是正确选择解释变量的基础。例如,在上述生产问题中,已经明确指出属于供给不足的情况,那么,影响产出量的因素就应该在投入要素方面,而在当前,一般的投入要素主要是技术、资本与劳动。如果属于需求不足的情况,那么影响产出量的因素就应该在需求方面,而不在投入要素方面。这时,如果研究的对象是消费品生产,应该选择居民收入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如果研究的对象是生产资料生产,应该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由此可见,同样是建立生产模型,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研究的行业不同,变量选择是不同的。其次,选择变量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这就要求对经济统计学有透彻的了解。计量经济学模型是要在样本数据,即变量的样本观测值的支持下,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估计参数,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所以所选择的变量必须是统计指标体系中存在的、有可靠的数据来源的。如果必须引入个别对被解释变量有重要影响的政策变量、条件变量,则采用虚变量的样本观测值的选取方法。第三,选择变量时要考虑所有入选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得每一个解释变量都是独立的。这是计量经济学模型技术所要求的。当然,在开始时要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如果在所有入选变量中出现相关的变量,可以在建模过程中检验并予以剔除。从这里可以看出,建立模型的第一步就已经体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结合的思想。在选择变量时,错误是容易发生的。下面的例子都是从已有的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成果中发现的,代表了几类容易发生的错误。例如农副产品出口额=-107.66+0.1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十0.22×农副产品收购额这里选择了无关的变量,因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农副产品出口额无直接关系,更不是影响农副产品出口额的原因。再如生产资料进口额=0.73×轻工业投资+0.21×出口额+0.18×生产消费+67.60×进出口政策这里选择了不重要的变量,因为轻工业投资对生产资料进口额虽有影响,但不是重要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的,重要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应该选择这个变量。再如农业总产值=0.78+0.24×粮食产量+0.05×农机动力—0.21×受灾面积这里选择了不独立的变量,因为粮食产量是受农机动力和受灾面积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几个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样本数据,所以绝对不能把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作为判断模型变量选择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准。变量的选择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2.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选择了适当的变量,接下来就要选择适当的数学形式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建立理论模型。选择模型数学形式的主要依据是经济行为理论。在数理经济学中,已经对常用的生产函数、需求函数、消费函数、投资函数等模型的数学形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可以借鉴这些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经济学尤其注重实证研究,任何建立在一定经济学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理论模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释过去,尤其是历史统计数据,那么它是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这就要求理论模型的建立要在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的全过程中反复修改,以得到一种既能有较好的经济学解释又能较好地反映历史上已经发生的诸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也可以根据变量的样本数据作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散点图,由散点图显示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作为理论模型的数学形式。这也是人们在建模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无法事先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那么就采用各种可能的形式进行试模拟,然后选择模拟结果较好的一种。3.拟定理论模型中待估参数的理论期望值理论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一般都具有特定的经济含义,它们的数值,要待模型估计、检验后,即经济数学模型完成后才能确定,但对于它们的数值范围,即理论期望值,可以根据它们的经济含义在开始时拟定。这一理论期望值可以用来检验模型的估计结果。拟定理论模型中待估参数的理论期望值,关键在于理解待估参数的经济含义。例如上述生产函数理论模型中有4个待估参数和α、β、γ和A。其中,α是资本的产出弹性,β是劳动的产出弹性,γ近似为技术进步速度,A是效率系数。根据这些经济含义,它们的数值范围应该是于集中的问题。经济变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例如,居民收入每年的变化幅度只有5%左右。如果在一个消费函数模型中,以居民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居民收入作为解释变量,以它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解释变量的样本数据,由于样本数据过于集中,所建立的模型很难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这也是时间序列不适宜于对模型中反映长期变化关系的结构参数的估计的一个主要原因。四是模型随机误差项的序列相关问题。用时间序列数据作样本,容易引起模型随机误差项产生序列相关。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讨论。截面数据是一批发生在同一时间截面上的调查数据。例如,工业普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家计调查数据等,主要由统计部门提供。用截面数据作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样本数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样本与母体的一致性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参数估计,从数学上讲,是用从母体中随机抽取的个体样本估计母体的参数,那么要求母体与个体必须是一致的。例如,估计煤炭企业的生产函数模型,只能用煤炭企业的数据作为样本,不能用煤炭行业的数据。那么,截面数据就很难用于一些总量模型的估计,例如,建立煤炭行业的生产函数模型,就无法得到合适的截面数据。二是模型随机误差项的异方差问题。用截面数据作样本,容易引起模型随机误差项产生异方差。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讨论。虚变量数据也称为二进制数据,一般取0或1。虚变量经常被用在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表征政策、条件等因素。例如,建立我国的粮食生产计量经济学模型,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中除了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农机总动力、成灾面积等变量外,显然,政策因素是不可忽略的。1980年前后,由于实行了不同的政策,即使上述变量都没有变化,粮食产量也会发生大的变化。于是必须在解释变量中引人政策变量,用一个虚变量表示,对于1980年以后的年份,该虚变量的样本观测值为1,对于1980年以前的年份,该虚变量的样本观测值为0。也可以取0、l以外的数值,表示该因素的变化程度。例如,在工业生产模型中用虚变量表示气候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将不同年份气候的影响程度,分别用0、1、-1,甚至0.5、-0.5等表示。不过,这种方法应慎用,以免违背客观性。2.样本数据的质量样本数据的质量问题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四个方面。完整性,即模型中包含的所有变量都必须得到相同容量的样本观测值。这既是模型参数估计的需要,也是经济现象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但是,在实际中,“遗失数据”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尤其在中国,经济体制和核算体系都处于转轨之中。在出现“遗失数据”时,如果样本容量足够大,样本点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的情况下,可以将“遗失数据”所在的样本点整个地去掉;如果样本容量有限,或者样本点之间的联系紧密,去掉某个样本点会影响模型的估计质量,则要采取特定的技术将“遗失数据”补上。准确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所得到的数据必须准确反映它所描述的经济因素的状态,即统计数据或调查数据本身是准确的;二是它必须是模型研究中所准确需要的,即满足模型对变量口径的要求。前一个方面是显而易见的,而后一个方面则容易被忽视。例如,在生产函数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的资本、劳动等必须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对产出量起作用的那部分生产要素,以劳动为例,应该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对产出量起作用的那部分劳动者。于是,在收集样本数据时,就应该收集生产性职工人数,而不能以全体职工人数作为样本数据,尽管全体职工人数在统计上是很准确的,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生产过程无关,不是模型所需要的。可比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据口径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中可以说无处不在。而人们容易得到的经济统计数据,一般可比性较差,其原因在于统计范围口径的变化和价格口径的变化,必须进行处理后才能用于模型参数的估计。计量经济学方法,是从样本数据中寻找经济活动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如果数据是不可比的,得到的规律性就难以反映实际。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同一个经济现象,采用同样的变量和数学形式,选择的样本点也相同,但可能得到相差甚远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为什么?原因在于样本数据的可比性。例如,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生产函数模型的样本数据,产出量用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在不同年份间是可比的;资本用当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原值,在不同年份间是不可比的。对于统计资料中直接提供的这个用当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原值,有人直接用于模型估计,有人进行处理后再用于模型的估计,结果当然不会相同。一致性,即母体与样本的一致性。上面在讨论用截面数据作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样本数据时已经作了介绍。违反一致性的情况经常会发生,例如,用企业的数据作为行业生产函数模型的样本数据,用人均收入与消费的数据作为总量消费函数模型的样本数据,用31个省份的数据作为全国总量模型的样本数据,等等。三、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在建立了理论模型并收集整理了符合模型要求的样本数据之后,就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估计模型,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量。模型参数的估计是一个纯技术的过程,包括对模型进行识别(对联立方程模型而言)、估计方法的选择、软件的应用等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将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估计问题,在此不重复叙述。四、模型的检验在模型的参数估计量已经得到后,可以说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但是,它能否客观揭示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否付诸应用,还要通过检验才能决定。一般讲,计量经济学模型必须通过四级检验,即经济意义检验、统计学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预测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主要方法是将模型参数的估计量与预先拟定的理论期望值进行比较,包括参数估计量的符号、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判断其合理性。首先检验参数估计量的符号。例如,有下列煤炭行业生产模型:煤炭产量=-108.5427+0.00067×固定资产原值+0.01527×职工人数-0.00681×电力消耗量+0.00256×木材消耗量在该模型中,电力消耗量前的参数估计量为负,意味着电力消耗越多,煤炭产量越低,从经济行为上无法解释。模型不能通过检验,应该找出原因重新建立模型。不管其他方面的质量多么高,模型也是没有实际价值的。2.统计检验统计检验是由统计理论决定的,目的在于检验模型的统计学性质。通常最广泛应用的统计检验准则有拟合优度检验、变量和方程的显着性检验等。3.计量经济学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是由计量经济学理论决定的,目的在于检验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性质。通常最主要的检验准则有随机误差项的序列相关检验和异方差性检验,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等。4.模型预测检验预测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稳定性以及相对样本容量变化时的灵敏度,确定所建立的模型是否可以用于样本观测值以外的范围,即模型的所谓超样本特性。具体检验方法为:(1)利用扩大了的样本重新估计模型参数,将新的估计值与原来的估计值进行比较,并检验二者之间差距的显着性;(2)将所建立的模型用于样本以外某一时期的实际预测,并将该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并检验二者之间差距的显着性。经历并通过了上述步骤的检验后,可以说已经建立了所需要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将它应用于预定的目的。五、计量经济学模型成功三要素从上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中,不难看出,任何一项计量经济学研究、任何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赖以成功的要素应该有三个:理论、方法和数据。理论,即经济理论,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行为理论,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主要包括模型方法和计算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与手段,是计量经济学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主要特征。数据,反映研究对象的活动水平、相互间联系以及外部环境的数据,或更广义讲是信息,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原料。这三方面缺一不可。一般情况下,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方法的研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方法的水平往往成为衡量一项研究成果水平的主要依据。这是正常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研究是计量经济学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对经济学理论的探讨,一个不懂得经济学理论、不了解经济行为的人,是无法从事计量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哪怕是极其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所以,计量经济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经济学家。相比之下,人们对数据,尤其是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视更显不足,在申请一项研究项目或评审一项研究成果时,对数据的可得性、可用性、可靠性缺乏认真的推敲;在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较少从数据质量方面去找原因。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数据已经成为制约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六、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因果分析从上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中进一步看出,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核心是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并不等于具有因果性。这是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那么首先需要对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作一简要的说明。所谓相关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的变量的样本观测值序列之间表现出来的随机数学关系,用相关系数来衡量。如果两个变量样本观测值序列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1,则二者之间具有完全相关性(完全正相关或完全负相关);如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比较大,或接近于1,则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如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或接近于0,则二者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如果一个变量与其他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线性组合之间具有相关性,那么它与每一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称为偏相关系数。相关关系是变量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纯数学关系,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的依据只有数据。所谓因果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在行为机制上的依赖性,作为结果的变量是由作为原因的变量所决定的,原因变量的变化引起结果变量的变化。因果关系有单向因果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之分。例如,劳动力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在经济行为上是劳动力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而不是相反;但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费总额之间则存在经济行为上的互为因果关系,国内生产总值既决定消费总额,反过来又受消费的拉动。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一定具有数学上的相关关系。而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并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例如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印度的人口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为二者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显然二者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相关分析是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的数学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实现。回归分析也是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它着重判断一个随机变量与一个或几个可控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由于它的特定的功能,所以也被用来进行变量之间的因果分析。但是,仅仅依靠回归分析尚不能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最后判断,必须与经济行为的定性分析相结合。这就是上面强调的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三要素。
4. 影响因素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
线性回归就可以了,根据线性回归系数,确认各因素的权重,识别重要影响因素、观察影响因素
5. 用SPSS写论文,想研究一种因素对另一种因素的影响,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怎么做。求大神帮忙
相关或者回归分析
6. 用spss分析几个因素对某一因素的影响,用什么研究方法。
用spss分析几个因素对某一因素的影响的方法:
整理数据,再定义变量,分析,因为你要分析农民收入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以确定农民收入为因变量,而其他为自变量。通过analyze下面的regression来完成。即把农民收入选进因变量,其他(除年份和总计)作为自变量分析。
还有像statistics等这些功能项,作为默认就行。 解释模型。认定你的模型做的好不好要看检验的结果,要看R值。如果R接近1,则说明模型和实际拟和的效果比较好。
(6)研究影响因素的方法扩展阅读:
SPSS的相关要求规定:
1、SPSS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等。SPSS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响应等几大类。
2、SPSS针对初学者、熟练者及精通者都比较适用。并且很多群体只需要掌握简单的操作分析,大多青睐于SPSS,像薛薇的《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一书也较适用于初学者。而那些熟练或精通者也较喜欢SPSS,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更强大的功能。
3、SPSS作为一个数据挖掘平台, Clementine结合商业技术可以快速建立预测性模型,进而应用到商业活动中,帮助人们改进决策过程。
7. 选择研究方法要考虑哪些因素
根据研究内容的性质选择研究方法
1、有关现状研究的课题,一般可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
2、有关比较研究的课题,如果是因果比较,一般采用实验法;如果是相关比较,可采用调查法、测量法、教育比较法等
3、有关发展性研究的课题,一般可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跟踪法、实验法等。
8. 理论研究的影响因素
P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对黑猩猩进行研究,最早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概念,把它定义为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能够理解他人的信念、目标、意图及情感等与自身有所区别;二是能够觉察和推测这些具体区别是什么,即认识他人是如何思想的。概括起来,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其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
心理理论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能力,也常被称为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心理理论研究的经典范式是错误信念(false-belief)理解任务。心理理论的研究最初以儿童为主要考察对象,随后的一些研究也涉及精神病患者及特定人群,如孤独症患者。本文将重点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
一、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对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大都会涉及其影响因素,因为知道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干预儿童心理理论的方法和措施。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解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速度的差异。研究表明,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差异是其早期各种社会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素有:①家庭背景,儿童的早期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理论的显着影响,其中包括兄弟姐妹的数量、家庭经济地位、家庭交流方式等。例如Mark发现当父母较多地使用心理状态对儿童进行回应时,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更好;桑标、马伟娜和洪灵敏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发现同伴关系和亲子互动对儿童心理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对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最好,放任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同时儿童在游戏中有家长指导并且分享情感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的作用更大,超过同伴和友谊的作用。②假装游戏(Pretend Play)作为学前儿童的一种主要游戏类型,对儿童的认知、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王赟、杨宁认为,在假装游戏中,儿童需要进行角色、实物转换以及角色扮演,而这种用一个物体代替另外一个物体或想象一个不存在的物的转换方式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其二,解释儿童心理理论质量的差异,主要探讨影响心理理论的心理能力。首先,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与心理理论的内在的联系目前还没有确定,而且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但是语言能力着实是影响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儿童要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我国学者在《不同形式的语言介入对汉语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干预》中指出语言能力与心理理论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其次,认知执行功能,现在越来越来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关系,从执行功能角度来理解心理理论,因为研究者发现为儿童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可能处于拥有共同的脑区域。如徐芬等人指出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都涉及括眶额皮层、背外侧额叶皮层。Cassidy研究发现,儿童在假装错误信念中的表现好于标准错误信念任务是因为儿童抑制对突出现实线索做反应的控制执行功能不足。最后,社会交往能力。心理理论涉及到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认知,因此社会交往能力必然会影响儿童的心理理论。同伴关系是社会交往能力的体现,因此社会交往能力对心理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同伴关系上。毛志宏,陈清萍采用同伴提名法和四种心理理论任务考察了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的同伴地位与心理理论有显着的相关,受欢迎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得分最高。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心理理论的发展也有助于社会交往能力。实验室错误信念任务研究发现,社会理解能力高的儿童在假装游戏及要求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社会行为中有更高技巧。说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手段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和逐步发展,诞生了许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如fMRI,ERP,PET等,而且这些技术也相应地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也开始使用认知神经科学来研究儿童心理理论,以期发现心理理论的相关脑区。如方卓,胡志国,张学新发现与心理理论相关的脑区主要是内侧前额区、颞顶联合区、颞上沟、颞极和杏仁核等。心理理论脑成像研究最多的是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
在错误信念上,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任务都发现在错误信念条件下,成人和儿童右侧前额皮质背外侧、右侧额中回等都存在显着的激活;也有研究者(Brunet)利用PET技术对理解他人意图时的脑激活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推测人物意图时,左内侧前额区(BA9),右侧前额下区(BA38)、右侧颞下回、左侧颞上回等区域都存在显着激活。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儿童的心理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目前的相关脑成像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相信随着研究技术与方法的不断进步,关于心理理论的研究也将有新的方向和突破。首先,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跨不同年龄组(儿童和成人) 心理理论的脑成像研究会取得更大突破。其次,当前心理理论脑成像研究的实验材料基本都是以视觉方式呈现,不同通道条件下的心理理论脑机制是否会有所不同,目前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因此,多通道刺激的结合应该成为将来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最后,跨文化研究已经迈出第一步,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对心理理论的影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张丽锦,吴南,郑砚.不同形式的语言介入对汉语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干预[J].心理学报,2003,40(7).
[2]徐芬,张文静,王卫星.从心理理论的脑机制研究看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4,112(5).
[3]王赟,杨宁.假装游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0,(2.)
[4]毛志宏,陈青萍.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关系的实验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4).
[5]李燕燕,桑标.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
[6]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32(1).
[7]高秀苹.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特点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
[8]方卓,胡治国,张学新.心理理论的脑功能成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16(3).
9. 哪些因素影响研究者选择方法论和方法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
10. 研究影响因素应该用spss做哪些分析
虽然楼主说的是不同因素度学生成绩的影响,但是看具体的问题似乎是比较不同培养方式(一种控制因素)对成绩的影响,这种情况你可以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进行。数据样例的话,每一行为每个学生的信息,第一列是该学生所在班级,第二列为成绩。具体操作是“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ANOVA”成绩属于因变量,班级属于因子;方法上,可以在两两比较按钮选择“Bonferroni”;补充,如果有超过一个因素,楼主可以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