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调味方法有哪些
调味一般分为3个阶段:
(1)加热前的调味:调味的第一阶段是加热前的调味,即基本调味。主要目的在使原料于加热前获得基本味道,并除去某些原料的腥味。
基本调味大多是以盐、酱油、绍兴酒、白糖为主。将这些调味品调匀后,拌入原料中,或将原料浸于其中,然后加热。
(2)加热中的调味:加热中调味是调味的第二阶段。这可说是决定性的调味,也是定型调味。
具体的做法是将原料入锅后,在适当时机,依照需要,放入甜、咸、酸、辣等调味品以决定该项菜肴的味道。
对于需使用强火快速烹调的原料,往往须先将调味品放在碗中搅拌好,这就是所谓“预备调味”或称“兑汁”,以备烹调中能迅速取来使用。
(3)加热后的调味:调味的第三阶段是加热后的调味,也可说是辅助调味.经过这个阶段的调味,菜肴的滋味会更吸引入。
有些烹调方法,不能再加热中调味,例如炸、润、蒸等,只能在加热前调味,为了补足加热前的调味不足,常在加热后,即盛入碗盘后,加以辅助性调味,例如炸菜,加上番茄酱、果酱、花椒盐等,润菜则因为加热前和加热中都不能调味,所以,必须在加热后调味。
Ⅱ 调味的方法
第一,你得注意调味的顺序,正确的应为:砂糖、盐、醋、酱油、味精。因为砂糖的分子比盐大,依分子大小的先后加入,才不会造成渗透,最后再加入酱油和味精,味道才不会流失。
第二,调味小诀窍:
1.炖煮食物时,在硬的食物变软之后,才能加入调味料。
2.煸炒食物时要快速调味,砂糖、盐可以撒在材料上,酱油、酒则应从锅边淋下。
3.调味料必须用液体(高汤、水)来混合,才能够使材料均匀调味。
4.为了防止鱼腥味或鱼的甜味溶出,必须先把调味液煮过以后再加入。
5.通常牛肉、猪肉用酱油、酒、姜汁调味。
6.味道清淡的鸡肉或虾子、乌贼等,则用盐、酒、姜汁调味。
7.调味之后,裹上蛋清或嫩肉粉,可防止肉质变硬,或加入少量的油,这样翻炒时肉片才不会粘在一起。
8.醋渍食物或浸料理,要吃以前才拌入调味液,如果太早加调味液会使食物出水。
红烧肉:
带皮五花肉500克、八角(大料)3枚、桂皮1块、姜25克、香葱20克、冰糖5粒、料酒1汤匙(15ml)、老抽(深色酱油)1汤匙、生抽(浅色酱油)1汤匙(15ml)、盐少量。
鱼香肉丝:
湿淀粉、盐、白糖、醋、酱油、肉汤兑成汁。
Ⅲ 什么是调味
调味及调味品
1. 什么是调味?
调味,就是在烹制过程中,通过厨师的巧妙手法,将主、辅原料和调味品进行科学的配合,使其互相影响,经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产生出一种特殊的人们喜欢的滋味,就叫调味。
2. 调味的原则是什么?
调味的原则,是在调味过程中所要掌握的关键。由于各种菜肴原料的性质、形态及口味的不同,所以在调味上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1)掌握调味品的性质和用量。在使用调味品之前,首先要了解各种调味品的性质,根据菜肴的口味,正确地投放调味品,用量要适宜。
(2)根据原料新鲜程度使用调味品。对新鲜蔬菜鱼虾等,调味时要保持其本身特有的滋味,因为新鲜蔬菜及鱼虾都具有良好的鲜美味道,如调味过重,便把鲜味掩盖了,反而不美。而不新鲜的的食物,调味时应以解除菜肴的邪味、增加美味为重点。厨师把这种调味方法叫压住口。对带有腥膻味较重的鱼、牛、羊肉及内脏等,调味时可多利用一些糖、醋、料酒、胡椒粉、葱、姜、蒜等调味品,既可解除邪味,又可增加美味。对滋味不显着的原料,调味时要适当增加滋味,以补鲜味的不足。
(3)要随着季节变化进行调味,例如:寒冷的冬天,人们喜欢味浓的菜肴;夏季,人们多喜欢清淡、凉爽的食品。因此,在调味时必须根据季节的变化,才能适应人们的口味。
(4)因地因人制宜。地区、物产以及生活习惯等,影响着人们的口味和爱好。例如:北方人多喜食咸味的菜肴,山西人多喜食酸味菜肴,四川、湖南、山东等地多数人喜爱吃带辣味的食品。因此,在调味时必须根据各地就餐者不同口味的要求进行调味。
总之,调味要掌握以适口为宜,并要细心研究原料特点、调味方法,按照不同菜肴灵活使用调味品,使烹制出的菜肴适于就餐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