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研究民俗信仰的方法

研究民俗信仰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09 14:02:20

什么是民俗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嬗变和演进。21世纪的我们,无疑应当以发展变化的眼光,采取理性分析、一分为二的态度,辩证地对待历久弥新的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现象。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方面,对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有益无害或无伤大雅者不妨随顺之,以利岩码于构建和谐社会,可能是较为可取的文化策略。如民间对于福禄寿喜财等神祇由来已久的崇拜,对福星高照、天官赐福、五福临门(五只蝙蝠图形贴于门上,最新的象征事象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及吉庆有余(鱼)、岁岁(碎碎)平安、年年高升(年糕)、早生贵子(红枣、花生、桂圆等)等的祈求,充分表达了底层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虽并无多少科学道理,似亦无可厚非。宽容视之,凡此种种美好的联想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底层民众调适苦乐无常的世俗生活,或许不无积极意义。
围绕十二生肖文化和传统民俗节日(如以屈原崇拜为核心的五月五端午节,以月圆人圆、万家团圆为追求的中秋节)等民间信仰衍生物而出现的文化消粗世哪费现象(如赛龙舟、吃粽子、月饼)及其不容小觑的巨大商机,尤其是以驱邪禳灾为终极心理诉求的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习俗在当代的屡禁不绝、甚至不得不驰禁,都昭示着古老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而以关羽崇拜中的 “华容道义释曹操”传说为基础的华容道智力游戏等的经久不衰,更提示我们不应忽视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的科学内涵及其创造性转化。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历经岁月沧桑、绵延流返早传至今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如中秋佳节、关羽崇拜、妈祖崇拜),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培育和强化海内外炎黄子孙,尤其是台港澳同胞同文同种、血浓于水、兄弟一家亲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觉,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亟需发扬光大的意义与价值。

⑵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有哪些原因,研究方法,研究所的

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信仰、祭祀与家庭伦理是春节历久弥新的精神核心,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有舞狮、飘色、耍龙、游神、启拍押舟、年例、逛庙会、逛花街、烧烟花,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灵、拜祭祖先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盛大的悄贺羡祭祝祈年活动,年味浓郁。

春节期间贴春联、守岁、吃团年饭拍羡、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具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

如何认识并且保护民间俗信

“民间俗信”

“民间信仰习俗”即“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地域性民俗是一定地域内人文底蕴的标志。

民间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民间信仰习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民俗文化体现集体性,培育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信仰习俗在我国长期延续,任何力量无法阻断

1·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种联绵不断的文化决定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传递途径是畅通无阻的,而因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种较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风俗在传承中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民间信仰习俗能够保留和长期传承。

2·由农业经济耐培和宗法社会中发生的中国文化是以务实精神以及对现实生活、世间关系的注重为特征的,因此,民间信仰习俗长期延续,任何力量无法阻断。

3·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闹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并不平衡,当汉族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时,许多少数民族还处在氏族部落制或更原始的社会阶段,因而信仰习俗在各少数民液亩敬族中是大量存在的。当少数民族入中原,或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时,也带来许多信仰习俗。所以说信仰习俗有其民族性,与民族生存息息相关。

4·中国传统民俗信仰文化,是任何外来宗教信仰民俗无法替代的。

民俗学
http://.zh.wikiax.org/

中国传统文化网
http://www.chinactwh.com/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http://www.cntca.com/

⑷ 宗教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在方法论上,宗教学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成果,把语言学、考古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哲学、历史学等作为自己宗教研究的辅助学科,借鉴并采用了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方法,使彼此有了交叉互渗的关系。宗教学通行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纵向描述、横向比较、以及现象学探究和精神分析方法。纵向描述着眼于时间意义,即对宗教发展的历史作尽量客观的叙述,以编年史的顺序来描写某一宗教或整个人类宗教的发展阶段、演变过程及兴衰史实,勾勒出宗教沉浮、变迁的整体连线。横向比较则立足于空间意义,即注重宗教在空间地域上的不同和形式种类上的多样,通过对不同宗教的比较而找出宗教的共同本质和意义,展示宗教的典型形式和具体特征。一般来看,这种横向比较包括形式上和内容上的比较。前者涉及对宗教发展形式及其结构形式的比较,这种结构大体为宗教的社会结构(如宗教组织、团体和机构),宗教的理论构成(如宗教中的神话、教义、学说),以及宗教的实践模式(如宗教礼拜、祈祷、献祭等仪式)。后者则寻求各种宗教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以便从不同宗教中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如神灵观念、虔敬心理、信仰行为、神圣结社等。现象学探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抽象、更具有本质性的比较研究方法,它借助于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和诠释学的理论,主张根据宗教的本质结构来洞观宗教,即不依赖于宗教现象在时空中的位置和它对外在文化环境的依属来阐明这些现象,因而称之为中止主观判断的形象直观或本质直观。精神分析方法则从人的意识领域深入到潜意识领域,剖析人的“本能”对其精神生活和宗教行为的影响与支配,这种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侧重个人宗教心理和信仰精神问题而又发展到荣格对宗教社会性、集体性潜意识活动的分析研究。

⑸ 怎样学习中外民俗

根贺举据书本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去学习中外民俗。

民俗的定义,是广大民众所创禅此碧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系民馆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禾性与播有性与神秘性。

民俗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因为民俗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们现在使用的民俗一词,是从国外传入的,原意是民众的知识,民间的智慧。

中外民俗简介

一是关于民俗与民俗文化的基本理论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章,第二章和其他每章的第一节。此外,在叙述各具体民俗事象中,也时有论及。因为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不是研究民俗学的,所以理论部分简而约,重在突出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文中吸收了民俗专家及其他方面前贤们的优秀成果,但在一些问题上编着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差异之处且作为一种学术探讨和对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启发。二是关于有关国家,有关民族具体民俗事象的叙述。

这一部分的份量较多,重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掌握知识的方法。本着突出重点、体现实用的原则,在选材方面,国内侧重主要客源地,国外侧重主要客源国,选材的面尽扒春可能窄些,具体民俗内容尽可能详些。

⑹ 民俗风俗的研究

解读中国传统风俗的一点研究

南方日报
2018年05月03日 · 南方日报官方账号

《凡俗心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考》

[日]野崎诚近 着

九州出版社 2018年4月

定价:68.00元

编者按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是我们祖先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凡俗心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考》以日本人野崎诚近写于上世纪20年代、关于中历碰滑国风俗研究的着作《吉祥图案解题》为底本整理、编译而成。

书评书话

●野崎诚近

关于中国研究的必要性,时至今日已无可辩驳。值得研究却尚未有人着手的材料,简直多不胜数。

我在中国已有二十年,日常生活中近在眼前的一事一物无不可用来作为研究的资料。且这些研究的根本意义应当首先指向中国人的国民性。五千年培养起来的传统国民精神形成一条水脉,无论在何等澎湃的激流之中仍能凸显其鲜明的存在感。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中国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其终极。

传统的国民精神又形成共同的趣味嗜好,表现多端。对于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稍离的衣食住行当中普遍使用的设计图案,溯其起源,知其发展,作为国民性研究的有力资料,想来并非我一己之偏见。

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吉祥图案的研究亦是中国国民性研究的捷径,故兢兢业业多年,编此一书。本书搜集图材四百余种,虽仍有遗漏,但一般图案已基本网罗在内。

请允许我略述一二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中国人在宗教上信奉的是儒、道、释三教。在道德上,自然是以儒教为本体,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之影响也颇为深远,其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诚然,儒释二教的精髓在部分学者隐士中间得到哲学上的研读推究。但是,生于中国育于中国的道教与民族性和民族感情最为契合,早早便对二教进行吸收和同化。

而且,这些信仰要说是因道教而发生,恐怕也不尽然。《书经》中的《虞书·益稷篇》有云: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𫄨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在郑玄的注中这样写道:

“会读为绘,谓画也。𫄨读为黹、黹紩也,谓刺也。宗彝,虎蜼也、谓宗庙之郁鬯尊也。粉米,白米也。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饰祭服。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画以作绘施于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紩以为绣施之于裳也。”

结合该注,可知人们早在尧舜之世已崇拜天文,视山河为神灵,看重吉祥。道教萌芽于这些先天信仰之上,又经释儒二教的培育,成为日后的模样。

日本虽无道教的庙观道士,但经大陆文明着色之后进入日本的佛教已吸收了道教的特色,道教的感化早已在日本文化史上留下大量痕迹,在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中不断形成深刻的波纹。且看我们衣食住行当中的创意图案上接受了多少中国传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说,我的这点小小研究不仅可用于了解中国,还可帮助人们了解日本自身。总而言之,在这肢腊方面也能深切认识到源自同一个文化苗圃的同文同种的两个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

此外,我们日本人认为中国是文字国家,只觉得汉字是用眼睛看的文字。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同时也是需要用耳朵去听的文字。声音是中国文字史上不可忽略的要素,形声在仓颉造字法则、亦即《六书》中位列其一。《说文》九千三百字中,专属于形声一类的共七千有余(根据吴锦章的《六书类纂》)。随着文化研究的发展,乾嘉年间,将声韵之妙用于经传训诂的做法吵空经高邮王氏父子流行开来,清朝小学家对此无人不知。然而在日本,埋头研究宋学的学者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只要大家看到本书所列图案材料中异字同音如何得到重视,就可认识到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即汉字也是应当用耳朵去听的文字。

中国有大量非常优秀独特的文献和艺术,人民有大国国民的素质,即使某段时期国家动乱、政治腐败,一旦机运到来,便又能奋然勃兴。

⑺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有许多相近之处。比如,民俗学中广泛使用比较研究法──两个民族之间的相类之处,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又如十九世纪自然神话学派对各种神话、 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地方的事象比较等。 20世纪,“结构主义”的理论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国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 trauss)的《结构人类学》及《亲族的结构》等着作,就是用结构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 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该趋向多样化,连民俗学也不例外。
研究对象口头民俗学(口传文学)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谚语、谜语、绕口令、民间歌谣、史诗
风俗民俗学(仪式庆典)
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婚丧祭祀、迷信、游戏、民间舞蹈、民族音乐
宗教民俗学(民间信仰)
民间宗教、佛教、道教、灵魂转世、妖怪、占卜、巫术、民俗疗法
物质民俗学(常民生活)
民间美术、民间饮食、民俗服饰、民间建筑

⑻ 浅析民俗信仰在当代社会的表现方式。以四川为例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是:
突友含出的功利性;
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 封闭性;渗告闭
较强的包容性;
较大的渗透性;俗信丛裂化趋势。

⑼ 如何从民俗信仰到民心相通

妈祖文化的研究始于宋代,至今千余年。宋代学者对妈祖的文字叙述较多,如莆籍状元黄公度在《题顺济庙》一诗(1151年)中写道:“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作者用诗的形式,既道出了妈祖的传说与故事,又点出了妈祖的文化背景;既指出了妈祖的护国佑民宗旨,又描写了妈祖民俗渣如活动;既总结了妈祖文化传播的历史,又点明了妈祖是护佑海上航行的海神。黄公度对妈祖文化的深刻认知和概括,观此后数百年,无人能出其右。元代黄渊,明代学者黄仲元,清代学者全祖望、赵翼等也对妈祖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时期,国外也有学者对妈祖文化进行了研究,如1842年新加坡传教士尚德撰写的《妈祖婆生日之论》等。
1916年我国学者蜇庵撰写《台湾妈祖庙游记及天妃考略》,1929年顾颉刚等学者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此后,因各种原因,对妈祖文化的研究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学者掀起了研究妈祖文化的热潮,着作颇丰,涌现出张珣、林美容、蔡相煇等对妈祖文化研究颇有造诣的学者,同时台湾各大学、研究所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学位论文大量出现,总之,妈祖信仰在台湾具有强大而持续的影响力。1985年台湾妈祖信众首次到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进香朝拜,成为当时轰动的事件,此事件也推动了大陆学者对妈祖文化的研究,1986年以后海峡两岸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有关妈祖文化的着作一千三百多部,论文达数千篇,文字达数千万字。
日本的妈祖文化研究已有百年之久,涌现出了大批的研究者与成果,诸如日本研究妈祖文化的先驱者伊能嘉矩于1918年撰写的《台湾汉人信仰之海神》等论文陆续发表,此后有诸多的日本学者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妈祖研究的论文与着作,尤其是华裔日本学者李献璋的论着《妈祖信仰的研究》,对推动妈祖文化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界认为这是近代第一本“妈祖研究”的专着。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越南、缅甸、荷兰等国家的学者也相继发表论文。
历数妈祖文化研究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妈祖文化的内涵、精神等方面。1987年在莆田召开的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师大林文金教授首提“妈祖文化”,2013年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妈祖学概论》,对妈祖文化的概念作了初步的界定:“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主旨,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衍生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配哪宗教、民俗、建筑、文献、文学艺术、体育、医学、军事、外交、航海、移民等众多的领域。”并提出了“妈祖学”的概念,《妈祖学概论》一书获得2016年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意味着“妈祖学”学科的创立受到学术理论界的肯定。
妈祖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但这个体系真正提出并具体化的时间并不长,这与妈祖文化千百年的历史不相符,也与近年来妈祖文化研究的大量成果不相符,还需要随着研究的发展,进一步的完善,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新的突破。
妈祖文献的整理是研究妈祖文化的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妈祖文化资料库建设。妈祖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片言只语,更谈不上思想体系,然而,妈祖文化经过千百年来集体记忆、集体塑造,实际上已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虽然妈祖文化不像其他传统文化,有自己比较固定而流传有序的典籍,不过由于妈祖信仰的强大生命力,妈祖文化不仅流传上千年,而且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因之,要加强流传文献的整理,诸如注重田野调查与民间收藏的收集与整理。大量的音乐艺术、口头传说与故事,民俗艺术、民间的祭祀仪式,妈祖宫庙的建筑、艺术装饰、绘画等非物质文化的文献资料等等,都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档案整理方法加以收集与保存。
妈祖文化是活态文化,纵观妈祖文化千余年的发展史,她总是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今,妈祖文化的研究要朝着科学化、理论化、学科化、时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首先应加强妈祖文化的研究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妈祖文化是农耕文化如卖启与海洋文化的集成文化,这些都是妈祖文化传承千年而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妈祖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符合了中国哲学的核心——和,纵观妈祖文化千百年来的发展,人们把古代圣贤的美德集中于妈祖一身,可以说,妈祖文化是人类集体记忆与塑造的结晶,妈祖的精神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并为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文化支撑,有着深入研究的必要。其次,要加强研究如何发挥妈祖文化在推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先行的作用。妈祖文化源于海丝,属于世界。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实质上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互鉴、沟通对话的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见证者。通过妈祖文化的研究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思想,并从中研究出对建设当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有益借鉴与启示,提供文化相融、人心相通的思路与对策,让其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再次,还应加强研究妈祖文化在国家治理、对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文化认同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地开发妈祖文化创意产业等等。
妈祖文化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妈祖文化的跨国度、跨文化、跨文明,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与各国文化相融、互鉴提供鲜活的样板。妈祖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中落地、生根,对她的研究不仅仅要从中国的文化视角出发,也要吸引海外学者的力量共同进行跨文化研究,共同探讨妈祖文化国际化的渊源所在及所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为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根据。

⑽ 求当代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的论文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fjlt-rwshkxb200510018.aspx
论民间信仰的正统化与地方化--以宁化河龙的伊公信仰为分析对象
摘要:伊公是个广受宁化县河龙乡53个聚落祭拜的神明,它的信仰曾一度扩大到长汀县以及江西省石城县等地.本文以伊公信仰为分析对象,利用地方志、族谱、清朝的碑文以及田野调查资料探讨民间信仰的正统化与地方化问题.认为从前含伊公信仰的缘起可印证在宋代民间信仰的正统化与地方化是同步的;伊公信仰的扩大受到了官方的推动、经济交往的延伸、姻亲关系的牵引、宗族迁移的播散以及抚慰乡民焦虑心理的需要所影响,它的扩大过程同时也是它与当地社会的环境、经济、民俗文化及民众心理相结合,即地方化的过程.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200503014.aspx
多元与差异:苏州与徽州民间信仰比较
摘要:苏州与徽州同处江南地区,两地的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多元性这一中国民间信仰的共性特征,而区域间的互动则进一步丰富了这种多元性.但由于明清以降两地社会发展路径的不同,使得这一时期徽州民间信仰始终处于理学与宗族的阴影下,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与之相比较,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苏州民间信仰则具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信仰的多元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aspx?ID=Thesis_J011628&pay=True&sign=6F487F7AFD
一个闽南民间信仰宫庙的新经营模式思宏雹考——兼论民间信仰宫庙的发展
简介:民间信仰在近年来的“回春”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社会结构剧烈的转型时期,这些宫庙如何突破这种新旧结构的冲突和矛盾的瓶颈,重建其生存的机制和寻求其发展的契机,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有着相当大的讨论空间。本文通过对一个闽南民间信仰宫庙——L宫近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描述和分析,力图阐明其经营模式、组织结构、仪式收益等问题,同时探讨一下民间信仰宫庙发展的原因、过程、动力以及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文章从以下几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主要从福建民间信仰的研究和寺庙经济论的角度来追述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部分通过对L宫近年来的经营模式进行描述,追述L宫复建重振的发展过程,对法会和会员制这一L宫的经营运作的新思路作一个考察。 第三部分通过对L宫近年来不断改组领导机构以求更大的经济发展进行追述,探讨分析组织机构的变化发展对L宫的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探究规范管理民间信仰宫庙及L宫的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四部分通过对L宫每年的例行仪式的描述,描述了L宫的一些典型仪式活动、收益及其发展,籍以探讨作为L宫新经营模式当中作为“产品”的仪式及其经济收益,探究L宫的新经营模式。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从经济全球化与寺庙经济世俗化的角度来探究宫庙与信仰的发展,并对如何突破其发展瓶颈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nsfdxxb-zxsh200603034.aspx
金平傣族的民间信仰探析
摘要:金平傣族是一个蔽悔帆跨中越边境而居的特殊族群(ethnic group),其民间信仰表现出十分丰富多彩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该族群民间信仰情况的深入调查和描述,试图揭示出其中灵魂多元化的信仰、"神异性权威"(charisma)和"传统型权威"(tradition)两重性民间权威等多层面的社会文化内涵.由于存在着稳定的结构、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存活的反思性空间,代表着所谓"小传统"的那些活生生的民间仪式及其活动,将会在金平傣族社会中持续不断地展演下去.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aspx?ID=Thesis_Y864131&pay=True&sign=CC6935F44C
广西壮族民族民间信仰的恢复和重建——以田阳县布洛陀信仰研究为例
简介:回首布洛陀信仰的历史、现状及其重建过程,笔者认为,布洛陀信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布洛陀信仰亦即麽教信仰,是麽经布洛陀中所包含的以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为主,和以观音、佛三宝、太上老君、彭祖、张天师、八仙等佛教、道教信仰为辅的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信仰。狭义的布洛陀信仰是指以布洛陀为壮族始祖神的壮族民族信仰,是对麽教中主神——布洛陀和米洛甲远祖信仰中男性始祖神的凸现和对其他原始信仰和佛道教信仰的遮蔽。 布洛陀信仰的重建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敢壮山周边群众对敢壮山神灵世界的恢复和重建,在这一阶段,山上的神灵世界以佛教的观音、弥勒佛和如来佛以及道教的玉皇、八仙和同属佛、道教的关帝等神为主,这一阶段的重建是当地群众对广义布洛陀信仰中创生性部分的重建,是一种自发的重建;第二阶段是2002年古笛先生发现“敢壮山是布洛陀遗址”后,经过文化公司的运作(媒体的宣扬、学者的认证),政府介入布洛陀文化旅游开发,为了彰显布洛陀与敢壮山的关系、突出壮民族文化特色,当地政府开始在敢壮山安置布洛陀、米洛甲以及守护神的神牌,同时对山上已有的神灵世界清整。在这一阶段,当地政府和专家学者试图重建的是狭义的布洛陀信仰,而对广义布洛陀信仰中的创生性部分清整和遮蔽,是自觉的重建;这一阶段,当地群众与政府在神像和神牌的摆放上发生冲突,“神牌的丢失事件”和“神像的搬家”反映了这一情况;第三阶段是“共建”阶段,经过政府、学者和当地群众之间的反复“博弈”,政府默许了群众自发重建阶段的神灵——关帝、观音、玉皇和弥勒佛等神的存在,群众也接受了布洛陀、米洛甲和守护神,并参加对布洛陀像的开光、祭祀等活动。在第三阶段,经过各种力量的反复“协商”,布洛陀信仰重建过程进入新阶段,可以说在当地政府、学者和群众的“无意共谋”和“误解共致”中,广义的布洛陀信仰得到恢复和重建。布洛陀信仰的重建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变迁中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以壮族知识分子的成长、壮族文化的复兴、壮族民族意识增强为动力、以田阳县浓厚的民间信仰传统为基础的复杂社会现象,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布洛陀信仰的重建并非是对麽教这一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复兴,是一种有选择的建构传统以适应现代的过程,是壮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努力。布洛陀信仰的重建过程具有戏剧性、复杂性和全息性等诸多特点。其前景有赖其与政府政策、壮族文化和其他宗教信仰的关系的处理。

不知道是否适合你要用的题目,如果没有合适的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在数据库自己搜索,这样会更符合自己的要求。

阅读全文

与研究民俗信仰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饭店防疫措施的最佳方法 浏览:131
软膏剂的定义及常用的制备方法 浏览:155
阿司匹林的检验与分析方法 浏览:778
较简单的计算方法 浏览:695
床尾插座安装方法 浏览:413
如何练好唱歌的发声方法 浏览:761
三线模拟空调压力传感器测量方法 浏览:836
火腿油脂的食用方法 浏览:559
无精子症的治疗方法 浏览:363
白翡翠手串鉴别最简单方法 浏览:66
快速缓解压力的8种方法英语 浏览:404
肥胖症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浏览:872
宝马增压压力调节器安装方法 浏览:992
各种芽苗菜水培种植方法 浏览:372
不典型肺结核检测方法 浏览:223
别墅的测量方法 浏览:378
鸡眼脚垫疣的治疗方法 浏览:956
质量分析的方法论文 浏览:76
铰孔后尺寸偏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浏览:182
无水乙醇测量多孔材料孔隙方法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