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消费主义理论是哪种学科的研究范畴是社会学,还是政治学,还是经济学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里面就有 再给个参考 消费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属于经济学
❷ 什么是消费取向
消费主义(consumerism)是当今美国文化研究里经常出现的语词。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美国学者詹明信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也含盖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困袭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1]在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英国学者卢瑞(Celia Lury)认为“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2]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3]消费体现个人身份。消费在20世纪显得格外重要“表明了资本主义一种重大的变迁……资本主义开始需要确保人们积极地和以各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消费社会中去。”[4]消费文化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生产扩张的结果是闲暇和消费活动的增长。“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5] 上面引文里出现的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实际上与消费主义的说法是一回事;所涉及的消费的文化社会含义即构成消费主义问题。我们研究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问题,就是研究美国人已然成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价值取向。“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郑御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6]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恰呈现这一特征。美国就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国度。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美国人有时也担心失去更有意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对消费主义的不适和抨击从来不很强烈。[7]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美国学界倒是讨论过消费文化并且影响深远,论者是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的“新左派”。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美国人被人为地拖进汪丛兄虚伪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不可能真正满足人文的需要。然而,这种论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力,连批评美国文化的人也不太赞同他们的看法。不过,有一点不容否认:“构成了价值的等级秩序的制度保证”(鲍德里亚语)的炫耀式消费是与新教伦理相悖的。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都崇尚节俭。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一语道破:“事实上,正是资产阶级经济体系——更确切地说是自由市场——酿成了传统资产阶级价值体系的崩溃。这是美国生活中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根源。”[8]当今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讨论侧重收入的不平等以及消费主义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本文认为侧重这方面的研究更贴近批评的理性。有学者将消费主义称为新资本主义(R.Cronk).不可否认,消费主义的确将资本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是,笔者更倾向美国上中产阶级引导的消费主义属于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问题的看法。因此,本文避免使用肖尔(Juliet Schor)“消费的新政治学”之类的字眼。美国当今的文化精神面貌是经济生产与社会结构的产物,本文仍然遵循这个常识来理解消费主义问题。本文遵循的研究方法是朴素的实证方法,以期描述美国消费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一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187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比1850-1870年间增加了两倍。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犹为引人注目。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一百年后的19世纪80年代,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1859-1899年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从18·8亿美圆增长到114·07亿美圆。[9]这一时期美国的铁路发展也十分迅速,1850年铁路线达9021英里,居世界第一位。到1890年,美国的铁路线已达20·82英里。“美国的经济已经作好了飞跃的准备。”[10] 19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电气工业同时兴起,大公司大企业随着产生。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经济基础。美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的社会因素按照《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是“幻觉剂哄动”取代了新教伦理。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因为美国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美国社会高消费经济状态下新的购物习惯的发展,及其对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这两项准则支持着美国资产阶级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的侵蚀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11] “经济冲动”代替了“宗教冲动”,换句通俗的话说: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上中产阶级美国人的大多数于是耽于攫取更多的财富从而更奢侈地消费。
“家庭主妇”的消费就是一个例子。在19世纪的美国家庭里,男子挣钱养家,女子自然管起家事。大家都期望如此,富裕的家庭也的确是这么安排的。一部分人越来越富,阶级差别于是形成。区分阶级的方式之一是看妇女的衣着。对富裕的家庭来说,要保持上中产阶级的身份特征非常要紧。劳动阶级妇女怎么也买不起紧身花边衣裙;一则太昂贵,一则干活不方便。保持皮肤双手的白皙完美是富裕的标志,能看出属于哪个阶级。皮肤完美白皙表明她不用干活。这是上流社会奢侈消费的起因之一。另一个起因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妇女杂志。这1890-1910年间,美国白领的薪水上涨了1/3。成衣的大量生产使人们对时装产生兴趣。消费主义在19世纪美国兴起的另一个因素是百货公司的发展。SEARS等大百货公司的邮购目录成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愿望清单”。那时侯这种小册子已经开始做衣柜、省力用具和罐头冷冻加工食品的广告了。梅西(MACY’S)等大百货公司把现成的时尚货物带到许多大城市。这就为美国妇女提供逛商店的机会,逛的结果难免消费。百货公司促进了消费。消费风的兴起尤其对美国妇女产生了大影响。她们在购物、做饭、工作休闲等方面都受消费之风的影响。美国妇女还加入了百货公司售货员和餐厅招待的行列。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休闲方式的特点是休闲的场所都在公园、舞厅、沙龙、电影院、赛马场、体育馆等公共场地。这一点是20世纪末的美国人抱怨失去了的东西。美国妇女这一时期越来越积极参加高尔夫、网球、自行车、槌球等户外运动了。这些项目的一部分仍然是今天消费主义文化的内容。此外,城市剧场把音乐喜剧这一最有美国特色的娱乐形式带给了观众。有一个叫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的人为音乐剧写了1000多首歌,现今的大众文化生产者也鲜能望其项背。托马斯·爱迪森根据音乐喜剧制作了电影短片。城市中产阶级私人休闲领地也有新变化:室内照明开始有了电灯汽灯,如此,阅读廉价通俗小说之类的消费读物就容易了。《小妇人》等畅销名着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另外,妇女教育因女子学校的推广而得到改善。私人休闲包括音乐演奏之类的活动。美国中产阶级女子当时用几年的时间去学钢琴、竖琴之类的乐器演奏以便在家里为亲友演奏。乐谱因此成为热销产品。广告在这一时期也对消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870-1910年间美国日报类报纸的发行量增长了9倍。全国性的新闻机构和大报连锁机构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比如“普利策”的名字就是这时出现在媒体的。《女子居家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之类大众消费杂志也出现于这一时期,并且发行量不小。这些杂志包含各种追踪时尚趋势的文章和美容指南之类的东西。这就促进了消费。人们开始通过占有物品来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妇女杂志从一个方面讲给美国妇女灌输了这种理想追求。妇女杂志还刊登文章教你如何带孩子管家务,强调杂志的读者应该是在成为一个好的家庭主妇的同时保持美丽和青春。杂志上的广告给妇女带来新时尚理念,最后把读者变成了消费者。19世纪末消费主义在美国出现的因素很多,上述只是几个方面。总之,世纪末美国处于一个转折时期,一个消费社会正在逐渐形成。 [Page] 二
社会学家凡布伦(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里把美国这一时期的消费风用“炫耀式消费”的字眼来概括广为当下的消费文化研究者所知。假如说19世纪末美国的消费主义还是以上流社会“炫耀式消费”为特征的话,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美国消费主义则是“大众消费”。“它的出现归功于技术革命”和“三项社会发明”。[12]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福特主义”(FORDISM)的装配流水线生产。有学者认为美国消费主义始于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在密歇根生产流水线上驶下第一辆汽车之时。[13] 20世纪美国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的兴起按这位学者的说法“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14]福特主义创造了工薪阶层消费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一天工作8小时,挣5美圆”,福特主义是用这样的口号吸引工人加入消费主义行列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是这样分析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用提高生活水平的策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大量消费避免了生产过剩,同时社会因消费充裕而稳定。工人因此放弃对“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在葛兰西看来,现代消费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再生产的一种新形式。”[15]无论怎样,发端于福特主义的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16]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因为二战结束对经济前景抱着乐观主义情绪。家庭主妇们认为现在终于可以集中精力经营自己的舒适安乐窝了。电炉子、吸尘器、电冰箱等用具把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一下有时间参加鸡尾酒会之类的社交活动了。参加社交活动就得穿着打扮。“迪奥”和“香奈尔”之类的品牌引领着化妆品的时尚。CHARLES JOURDAN把高跟鞋的样式推到极致。类似《读者文摘》的杂志有近50家发行量突破100万份。这些杂志和报纸等媒体把广告灌输给消费的人群,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人人都以为消费机会是平等的,并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是广告商们通过分析人们的消费动机在推行营销策略。1957年在美国出版的《隐藏的诱因》(THE HIDDEN PUESUADERS)一书的作者认为战后的消费主义盛行是广告商们鼓动的结果。这本书提到百老汇一幕剧的场景:主人公的儿子呼喊着“我要的东西很多,简直要疯了……金钱就是生命”。[17] 电视机走入众多的美国家庭也是战后消费主义盛行的原因。《我爱露西》和《度蜜月的人》之类的电视节目播放着美国人理想中的生活方式。马尔库塞说这时候的美国人普遍具有“幸福意识”:人们“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18]所有的人在汽车、房屋的消费中寻找自己的灵魂。“商品及其流通方式的发展与商品的巨大丰富是形成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经济基础。”[19]商品广告和信用消费给美国人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分期付款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电视等大众传媒“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美国消费热潮的到来提供了充分的舆论宣传和引导”[20] 。经济发展刺激了消费,消费欲望使“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了。新的文化意识形态是消费而不是节俭。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中接受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悄然形成。”[21]
三
美国消费主义的高潮是近 20年出现的。这当然与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宣传有直接关系。媒体广告给美国人编织着五彩绚烂的美国梦。美国人在做美国梦时似乎也未多考虑梦有多少现实成分。1996年一本题为《隔壁的百万富翁》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因为书里面写的百万富翁与人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他们大都过着节俭的生活,买二手车,买便宜东西。这些富翁感觉没有必要让世人知道他们能过更富有的日子。而成千上万的非富翁美国人则对消费另有态度,因为他们买什么用什么与“身份”密切相关。开什么牌子的车,穿什么牌子的衣服,住什么房子甚至喝什么酒都与自己的形象有关。美国所谓中产阶级的大多数消费时的参照对象往往是自己尊敬的人,也就是说收入比自己高得多的人。这种攀比在美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世纪初,美国只有富翁才会炫耀式消费。二战结束后,美国人主要是向邻居看齐,不甘居人后。近几十年,美国人的消费则愈演愈烈。在过去,邻居是榜样,多多少少在一个消费水准上。如今,美国人不再以邻居为消费参照系,他们选择收入比自己高数倍的人来比较,所“参照”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媒体宣扬的那一类。这样问题就来了。一个人收入50,000美圆,跟收入65,000美圆的比还说得过去;如果跟收入6位数以上的人比就麻烦了。媒体广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二十来岁连单身公寓都租不起的人却认为自己应该住纽约高级公寓,因为广告是这样诱惑他的。年轻人为自己设定实现不了的消费目标,其不如意是可想而知的。美国目前有27%年收入在10万美圆以上的家庭认为自己在消费方面不能随心所欲。近20%的声称全部收入悉在生活必需上花掉了。在年收入5万到10美圆的家庭里,39%认为不够,1/3认为悉在必需。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居然有一半人说不能什么都要。这还不都是穷的那一半。[22]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物质上不满足?为什么永远有东西要买?六位数的收入为什么也不够?为什么美国人的储蓄比别国人少?因为美国人奉行“我花故我在”(spending becomes me)消费哲学。
20世纪80、90年代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疯狂消费的年代。90年代末,“美国梦”(郊区一所小房子、两辆车、一年一度假)大为拓展。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美国中产阶级的住宅扩大了一倍,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第二处房产,汽车也越来越讲究。1980年以来娱乐休闲消费支出增加了一倍多。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新内容也增加许多:个人电脑、孩子在私立学校受教育、订制服装、在餐馆吃饭、空调、微波炉、名牌运动鞋等等。在1979年-1995年间,平均每人支出增加了30%。然而,90年代中期的美国人并不感到幸福。许多人对消费前途感到悲观。为什么?因为攀比之风越吹越烈。有人称之为“贪婪的年代”。美国富人把炫耀式消费推向新的高潮。他们购买凌志车、劳力士表、名牌笔,收藏艺术品。上中产阶级纷纷效仿,结果年收入10万美圆的人也开始叫穷。肖尔给“上中产阶级”(upper-middle-class)下的定义是:最富裕的20%美国家庭,其中不包括最最富裕的那百分之几。1994年,这个标准的底限为年收入72,000美圆的家庭,中点为91,000。最富裕的5%家庭平均年入为254,000。人们攀比的就是这一群人的生活水准。这一群美国人确立了成功人士的物质生活标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到1991年,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开始盯着“金字塔”顶。根据肖尔的文章,哈佛商学院教授苏珊·福尼尔(Susan Fournier)曾和一位同仁做过消费者抽样调查:35%的美国消费者有当“成功人士”的意愿,而所谓“成功人士”只占美国人口的6%,其平均年收入在25,000美圆。抽样调查中希望“较成功”的占49%,次之的占12%。也就是说,有85%的美国人想成为18%的顶尖美国人。只有15%的美国人觉得过“小康”生活就可以了,当“中产阶级”就可以了。“而往上赶并不容易,因为他们(你攀比的对象)越来越富——比4/5眼盯着他们的美国人要富得多。”从1979年到1994年,那20%美国最富裕的家庭收入从占美国家庭整体收入的42%上升到46%。即便不算最富裕的5%,上升幅度也是从26%到了27%。而这个人群之外的美国人的收入根据肖尔说实际上在下降。“4/5落入收入越来越少的美国人却在向收入支出越来越高的人看齐。”[23]
期望值与现实的反差使美国人颇感悲观。到1996年,每四个美国人里只有一个相信在今后五年里生活水平会提高。美国人几乎有半数感觉自己的子女那一代人将来生活水平不会比自己高。“中产阶级队伍在萎缩,公司规模急剧缩小,就业焦虑和经济悲观论弥漫。人均消费在上升,而消费者的期望上升得更快。”1986年,有一家叫ROPER的民意调查机构以“多少收入能实现梦想”为题向美国人作调查。当时的答案是50,000。到1994年,同样问题的答案是102,000。攀比消费导致家庭财政状况不佳是不足为奇的。63%年收入50,000-100,000美圆的美国家庭存在信用卡透支现象。美国家庭平均只将3.5%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24][Page] 小 结
罗钢为“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编选的《文化研究读本》给国内从事文化研究的人开了个窗口,让大家知道“文化研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一个情形。《消费文化读本》(罗钢、王中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则是《文化研究读本》中一个子题目的拓展,俨然一本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大观。消费文化研究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研究中是主流,是“显学”。编者的用意除了“绍介”,显然是考虑到我们自己的社会也越发被物的消费包围,无从置身事外,或者根本就有切身体会了。《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是罗钢为这本论文选集中文版写的前言,一篇非常好的导读。 罗钢文章的开篇援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开篇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接下来是他自己的话:商品消费改变了日常生活,改变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 “20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的整体兴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福特主义的法国理论家阿吉列塔的说法也在罗文引用范围:资本主义“不仅改造了劳动过程,也改造了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它产生了“工薪阶层的消费模式”。19世纪末工人出身的美国工程师泰勒发明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工人“哪怕在最小的细节上也被迫从属于生产过程”,工人成了装配线上的一个零件。社会思想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物化”。还是阿吉列塔的话:“在历史上,福特主义第一次创造了一种工人阶级的消费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个人对商品的占有支配了消费的具体实践。”新型的工人有能力支付汽车等商品的费用。在葛兰西看来,劳动力再生产和资本主义体系再生产就是“现代消费主义”构成的。哈维等人认为非物质形态的商品在消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也同服装一样成为时尚。消费从商品转向服务。鲍德里亚的话又在文中出现:“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罗钢的结论是:“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过渡,反映了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传统是以生产为中心,现在是以消费为中心。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消费才能成为一种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源于一种以城市享乐生活为特征的高度世俗化”,换句话说就是奢侈消费促进了生产。亚当·斯密所谓“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罗文以为就是人们把消费当作社会发展的条件。德国学者W.F.豪以为“商品美学”为“商品拜物教”推波助澜,商品包装和商品广告刺激了人的消费欲望。卢卡奇认为商品交换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人们的“生活囿于十分狭窄的范围……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人们对物的追求窒息了他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罗钢的意思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文化已经演化为消费文化,这种文化“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这些事物在现实中的真正缺失 ”。[25]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风尚正是美国人追寻异化现实里的“自由和快乐”(美国梦)的表现;美国人日常生活里的焦虑和失落正表明“美国梦”在“现实中的真正缺失”。
❸ 消费主义的特征
关于消费主义的特征如下:
对消费主义特征的研究,戴锐和刘晓君的研究语言表达简洁,内容较为全面。戴锐认为,消费主义派生出了以下特征:
1、为消费而消费。人们不再倾向于关心消费的结果,即不再仅为了维敏渣链持生存梁判与发展而消费,而是更追求消费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5、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于无形中将所有人都卷人其中,使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消费;
6、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7、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
❹ 消费主义到底是什么
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消费主义表现在“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采用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
在这种界定之下,消费主义的实质上是拜物主义,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他们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他们无所节制的消费污染了环境,过量地消耗了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外部性,但他们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
消费主义的好处:
一、可以促进我国货币流通、经济内循环,进而促进资源的协调分配并一定程度上促使各大产业链的完善、延长,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可以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增加各产业用工的岗位数量,促进就业。
三、在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下,一些产业(尤其是娱乐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市场萎缩,消费主义能在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减弱甚至防止这些特定市场的坍缩,为我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宝贵的时间;四是消费主义客观上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的确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❺ 消费主义的消费主义
从文化研究观点,消费主义被视为是一种获得愉悦的活动形式。消费(Consume)一词可追溯至14世纪,意同挥霍、用尽;而在16世纪出现的“消费者”(consumer)一词,也有相似的负面意思。然而,到了19世纪中期,伴随“消费者”一词替代原来的差掘个体化的“顾客”(customer),“消费者”已转化成中性词,用来指涉相对于“生产者”(procer)的抽象实体。而到了20世纪,这种抽象的用法进入日常的生活领域,成为大众的代称,且具有支配性的意涵,大众的需求是由满足他们需求的一方所创造的。因此,消费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不再指涉过度购买行为。
从社会学观点,消费主义是物质极大丰富前提下,人们处理物与人的关系的方案之一。资本主义出现以前,物品是劳动的直接成果,而物品的生产与交换通常在一地之内完成。这个时候,物品的价值是它的“实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市场的形成,人们在交换过程中人为的估量一物的“价值”,扭曲了体现劳动的“实用价值”。消费主义可能会造成公民社会的消逝。因为消费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是市场关系,也就是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市场逻辑成为指导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变成需要透过消费所获得。如此一来,一般人必须要是积极的消费者,才能是好的公民,这便排除了经济上弱势的中下阶层民众在公民社会本应享有的那些“不论贫穷或富有都享有同等待遇”——如教育、医疗保障等。
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了,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
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英国学者卢瑞(Celia Lury)认为“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
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恰呈现这一特征。美国就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国度。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虚敏核上的成功来拿皮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美国人有时也担心失去更有意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对消费主义的不适和抨击从来不很强烈。
❻ 消费主义最初定义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社会大多数人的多数行为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但其原则和方式仍只是消费主义大搜宽氏概念中的一个细分。消费主义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领域中,巧樱因知识传统对消费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与诠释,如绿色消费主义、消费者保护、消费者运动、消费者权益等等。消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影响
消费主义来源
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并继而在全球流行开来,可从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经济因素
二次大战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政策因素
随着凯恩斯主义成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在我国,为拉动内需,也一度有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政策被误读为消费主义甚至浪费的依据。
哲学因素
消费主义的滋生蔓延,还与西方哲学思想有密切联系。西方哲学在发轫之初就与东方哲学大异其趣。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真正的“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以其体力和智力了解世界,进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哲学思想,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表现在消费领域,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是消费主义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一指导思想,消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市场因素
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世散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许多人对勒博的号召做出了反应——也可以说,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为消费主义推波助澜。我们面前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04年国内市场手机换机周期是18个月,2005年5月份的调查显示,该周期已经缩短到1年。
心态因素
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地比较明显。刚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这也为消费主义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❼ 五 消费主义
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 爱因斯坦
可以说,消费行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事实是,我们就是我们拥有的东西。
—— 加拿大约克大学消费者研究人员、心理学家,拉塞尔·贝尔克
消费主义,就是把消费本身当成目的,为消费而消费。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在其《人类简史》一书中写道:“消费主义的美德就是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应该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就算因为过度消费而慢慢走上绝路,也在所不惜。”
关于现代社会的消费,英国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1925~2017年)在其《怀旧的乌托邦》一书中写道:
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接受这样一种训练:要把商店当作药店,里面充满了治疗至少缓解我们生活中所有疾病和苦难的药品。商店和去商店购物于是具有了一种真正的末世论色彩,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1940年~)的名言,“超市就是我们的神庙”。我还想补充的是,购物清单因此就是我们的每日祈祷书,逛购物广场就是我们的朝圣之旅。出于冲动而购买,抛弃已经购买的但不再有吸引力的物品,取而代之以更有吸引力的物品,这就是我们最炽热的情感。消费者享受的丰满,意味着生活的丰满。我购物,因此我存在。购物或为了购物,就是一切。
对于那些有缺陷的消费者,那些当代的穷人,不购物表明他们过着一种没有完成和实现的苦恼生活,标志着他们自己无足轻重、一无用处。不购物不仅表明没有快乐,还表明没有人类的尊严、没有生命的意义。甚至,他们不会被当作人来看待,没有任何理由感到骄傲和自尊,也没有任何理由受到周围他人的尊敬。
消费主义文化,就是使消费者能够适应这样一种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们的真正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却通过虚假需求的虚假满足这种伎俩,使真正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得以维持,使人们能够忍受自己真正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状况。
现代经济社会,经济增长成了最高的目标,GDP成了唯一的标准,生产和消费成了人类存在的全部意义。为了刺激生产和消费,人类竭尽所能,耗尽心力——快速更新产品、制造各种奢侈品、购物节、打折促销、分期付款,等等。
分期付款,实际上是杀死中产阶级世喊的独门暗器,它轻易地改变了价格规律,让还没兑现的收入参与了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抬高了供给和需求曲线,其结果就是抬高了商品的价格。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1929~2007年)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深刻系统地分析了,消费主义如何在当今的人类生活中取得了支配性地位并成为了主宰性力量。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结构中,我们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象征性的符号意义(风格、品味、等级、地位等),是符号价值的幻境。“今天的消费已然不是人的真实消费,而是意义系统的消费。我们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品味,通过所消费的符号来标记自己所归属的阶级。消费的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欲望。”
并且,由于“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因此,这种消费根本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相反,它将导致人们的欲望永无餍足。这种消费实际上是人类受到的一个诅咒,跟加勒比海盗中黑珍珠号上贪婪的船员所受到的诅咒一样:“我们花的金币越多,就越发现:酒怎么喝也不过瘾,美食进了嘴就变成泥沙,美女也满足不了我们的欲望。我们受到贪婪的驱使,现在却被贪婪吞神枝噬。”
人们在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消费中丧失了自我、自由和自主。“承认消费者的自由和自主只是个骗局。” 鲍德里亚认为,看上去自主的消费主体是不存在的,它是被广告制造出来的幻觉主体。鲍德里亚写道:
今天,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其可能的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恰游返敏恰相反——根据其死亡而存在,死亡的加速势必引起价格上涨速度的加快。仅仅这一点就足以对有关用途、需求等的整个经济学“理性的”公诉产生怀疑。不过,人们知道生产秩序的存在,是以这种所有商品的灭绝、永久性的预先安排的“自杀”为代价的。这项活动是建立在技术“破坏”或以时尚的幌子蓄意使之陈旧的基础之上的。广告耗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其唯一的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
消费主义还造成了人类的异化,鲍德里亚写道:“整个社会、‘股份’社会、有限社会与魔鬼签了合约,向他出卖了一切先验性、一切合目的性以换取丰盛,而此后便受到目的缺席的困扰……异化是无法超越的:它就是与魔鬼交易的结构本身,它是商品社会的结构本身。”
鲍德里亚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秩序中,不是我们操纵时间和金钱。恰恰相反,我们被作为交换价值的时间和金钱所操纵,我们变成了时间和金钱的粪土。我们再也不能像古代那样自由地不做算计地消磨时间,因为今天我们相信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就是一切,时间和金钱再也不能被视为粪土。
今天,在茫茫欲海滚滚红尘中,人类全部的心力都耗费在了让别人更多地消费上,不幸而讽刺的是,这个“别人”也包括了自己!今天,消费主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从衣(名牌)食(奇珍异味)住(别墅)行(豪车)玩(豪华游艇)、到身体(各种化妆品、美容、整容)、到各种精神鸦片(电子游戏、肥皂剧、短视频、直播、选秀、真人秀、娱乐八卦、庸俗小说),消费远远超过了上帝最辉煌时刻的管辖领域!
消费主义鼓励人们生产一切能生产的产品,各种产品快速更新换代,最大程度地刺激大众的欲望。如果苹果的手机,改成三五年发布一个新型号,很多人的工作量都可以减少一半,很多消费者的信用卡也可以少刷几次,甚至还可以保住一些人的肾;假如华为每年发布的手机型号从28款(2018年)减少到3款,每天加班到十一点,每周休息一天,自愿放弃年假,不间断的过劳死,都会成为神奇无比的天方夜谭。
消费主义把整个人类变成了燃烧的太阳,终有一天,人类的世界会油枯灯灭。生产的加速,不仅耗尽了地球上的资源,制造了无法计量的垃圾,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侵蚀了人们的行为、意志、精神和思想。
(我妈睡过的摇篮,小姑,村里的5~6个孩子,经过大姐、二姐、我,大姐的3个孩子,现在轮到二姐的孩子,以后我自己的孩子:竺宗光)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闲下来,多一份闲心,看云、看天、看水、看山,看书、看戏、看小丑粉墨登场、看历史轮转变迁?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战胜资本的逻辑(利润最大化),放弃经济增长的执念,还地球以绿水青山,还大海以清澈湛蓝,还天空以白云悠悠,还人类以宁静温暖?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一个自由的人,不做物质的奴隶,精神自由而灵动,富有思想、爱心和创造力?
❽ 消费主义批判——消费主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本文中试图梳理以下几点:
1)定义我认为的消费主义(唯名主义,这里的消费主义只是一个用来研究的对象)
2)描述消费主义的现象与特征
3)梳理消费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4)我们对消费主义的态度和消费主义的未来
首先,我要声明:消费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有利于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合理适度的消费为生活所需。但要注意消费主义的影响,不能被消费主义欺骗。我再此批判的也是消费主义思想,而非消费本身。
1)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判绝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消费主义表现在“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采用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在这种界定之下,消费主义的实质上是拜物主义,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他们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他们无所节制的消费污染了环境,过量地消耗了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外部性,但他们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摘自MBA智库网络)
我在本文中所说的“消费主义”并不是什么专业的研究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借过来的一个词语罢了。消费主义就是一种思想观念,或者说价值观,认为人生的价值需要通过消费来体现,在消费时考虑的不是自己的需求和实用性,而更多地是品牌及其所代表的“身份”,不考虑自己的消费能力及环境资源状况,一味盲目地追求消费的欲望。
2)消费主义现象与特征
消费主义的表现之一是感性消费。消费者在传媒的鼓吹下,盲目追求商品的符号信息,消费行为本身不再具有理性和节制,即不考虑对某一商品的消费是否必要,就是“跟着感觉走”的消费。另外,消费不计后果,不考虑它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消费主义的表现之二是浪费性消费。倪瑞华认为,消费主义倡导的是一种“物用过就扔”的“一次性消费”,“耐用消费品”是“类一次性消费”。商品的使用与否不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而是看它是否“合潮流”、“时尚”、“我是否喜欢”。浪费还表现在对消费品的过度包装,甚至包装的成本要大于消费品自身的价值。
消费主义的表现之三是炫耀性消费。消费主义下的消费者吃穿讲排场,斗富,对什么事情都讲究大操大办。
从不同角度去看,消费主义消费的特征:
总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消费观察:
(1)为消费而消费。人们不再倾向于关心消费的结果,即不再仅为了维持生存与发展而消费,而是更追求消费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2)消费主义带来的是物欲消费就是一切。以消费为人生支点,人生只有消费,只有及时行乐,要尽可能地避免劳作。横流,是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是破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短视行为。
(3)一切为了消费。以消费为人生目的,活着就是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求。
(4)消费一切。不管是物质资料、文化艺术,甚或人自身都可以成为消费对象供人消费。
(5)不顾一切地消费。人的消费不再受个人支付能力的严格限制。
从消费主义理论上分析:
(1)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视物质消费的物质主义为特征,并通过物质的占有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2)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于无形中将所有人都卷人其中,使人们永桐冲码无止境地追求高消费;
(3)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4)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
从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理论看:
(1)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增长的内在逻辑
(2)消费主义被用来对抗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性
(3)消费主义支撑自我身份的构建
(4)消费主义被视为一种幸福法则
3)消费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1.本质原因。消费主义从本质上说是由资本的内在逻辑决定的,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追求经济的增长局哪,生产愈来愈多的产品 。福特主义出现后,生产的重点转到生活资料的生产,必然要求大规模的消费。
2.经济原因。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水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很多人以为地球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物质产品的供给是无限的, 社会财富是取之不竭的。于是,主张人们可以恣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思想便产生出来。
3.政治原因。上世纪的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被许多国家采用。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并适度增长,对消费主义通常采取默认、纵容和鼓励的态度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观念。
4.心理原因。消费品除了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外,也可以用来显示相对支付能力,满足自尊的需要,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于是出现炫耀性消费。也有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在生产中是不自由的,因此为了追求自由,人把注意力转向消费领域,试图通过自由的购买消费品行为来使自己的不自由感得以消除,实现自己潜在的平等愿望。因而,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娱和意图,就使人们变得越来越依附于消费行为,把消费视为一切。
戴锐认为,我国接受消费主义的原因之一也是心理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要求恢复被抑制的生活需要,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为以后生活需求的畸形膨胀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心理起点。另外,我国人民才开始有了真正自主的消费生活,加之诸多社会变革的逐步推进,人们对新的经济生活变得不太适应,其消费心理很不成熟,追求时尚的趋附心理,追求流行的从众心理以及攀比心理,对价格上涨与假冒伪劣的恐惧心理等大量存在,对传媒的消费引导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很容易接受消费主义。
5.文化原因。消费主义的兴起有深刻的哲学根源。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真正的“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以其体力和智力了解世界,揭示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进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哲学思想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表现在消费领域,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另外,享乐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它导致人类对物质主义的疯狂追求,从而导致消费主义的产生 。
6.大众传媒的推动。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戴锐认为:“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消费主义这种生活观念,如果要追根溯源,起推动作用的因素当首推大众传媒。”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出于商业集团的利益驱使并通过依附于他们的大众传媒的商业集团广告或其他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推销给大众。
4)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的危害:
1.资源危机。
一方面,消费主义导致了生产的无限扩大,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另一方面,消费主义主张个人的无限消费,导致人均消耗资源量上升,资源消耗总量增加,而地球的资源存量是有限的,由此带来了资源危机 。另外,消费主义倡导高档消费、过度消费、时尚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仅使企业加快了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而且使得消费者将大量仍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抛弃,这样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重了资源危机。
2.生态危机。
消费主义通过支持“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的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为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所诱导的人类欲望将超越地球生态圈的承受限度,而大量废弃所造成的垃圾过剩将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转化限度。而自利的生产商和消费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愿为维持和支撑这种物质消费模式所造成的环境、能源和生态后果支付必要的代价 。结果必然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污染。
3,价值观危机
(1)消费主义没有带来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被掩盖了的社会关系、工作和闲暇。而在消费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特别是家庭和团体中的社会关系被忽略了,另外,生活节奏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商业化程度的增大而加快,人们能够享用的闲暇时光越来越少。所以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尽管消费者能够得到充裕的物质满足,但他们也并不感到特别的快乐l3]。另外,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是人们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 而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是幸福的同义词,这也就是说,消费的满足等于幸福的获得,然而这是极其虚幻的。物欲的满足是感性快乐,而感性快乐并不等同于幸福。
(2)消费主义对自由的抛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消费领域也是不自由的,消费者面对空前的市场诱惑总是显得矛盾重重,自由选择越来越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而非一种经济权利的享受。另外,人的情趣是被安排好的,需求是被刺激起来的,消费的行为缺乏主动性,人并不是主动地参与这些活动而是被动地吸收这一切。
(3)消费主义对平等的亵渎。
消费主义宣扬在消费面前人人平等,然而消费并不能得到平等。首先,消费主义从根本上就是一种被操纵的结果,只要卷入其中,就体现了消费主义不平等的本性 。其次,消费主义的消费是以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和人类的延续危机为前提的,以社会上一部分人甚至多数人的生存需要和基本需要的牺牲为代价的。就一个国家来说,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富人过多的消费必然意味着穷人的消费不足;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全球性总供给也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富国的过度消费意味着穷国人民的消费不足;当代人过多地消费资源和财富,必然影响着后代人的生存条件。
4,对人全面发展的破坏。
首先,消费主义社会中的人把人生的目的及人的价值实现都归结为物质消费,他关注的只是个人的物质享受。必然对政治失去兴趣,放弃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因此丧失对现实社会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批判能力,丧失辩证思维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其次,消费主义将物质消费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认为自我价值只是体现于自我的消费和享受之中,否定人的内在价值,使人成为被动、贪婪的消费者,丧失了道德信仰和能动创造性。再次,消费主义加剧了“人为物役”的异化倾向。消费主义是物质主义,它使人成为金钱、财富和欲望的奴隶,成为没有思想和精神的躯壳¨。一切商品本来是服务于人的,是人们制造出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异己物,但消费主义倡导的人对商品、金钱的过分追求,反而使人本身被商品所控制,甚至成为商品的奴隶。这样,人们越来越重视赚钱和享受,而忽视德性、品格以及指导人全面发展的哲学智慧的培养。最后导致人的道德水准逐步降低,人的智慧也为物所累而呈现退化趋势,人的综合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差。
讨论一种观点:
在我讨论消费主义时听到一种论点:消费主义是一个伪命题。消费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代表着社会进步。消费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动者工业化生产,人们的消费可以升级,文化、体验式消费进一步促进文化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人造的食物、对自然社会的改造使其适应人的生存,地球的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通过机器、计算机、自动化生产,人类是可以满足消费需求的。消费主义促进着社会向前进步,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根本就是杞人忧天,社会的发展谁能阻止?
显然我没有那么乐观,对未来、对社会发展也没有那么自信。
❾ 什么是消费问题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美国学者詹明信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也含盖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1]在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英国学者卢瑞(Celia Lury)认为“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2]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3]消费体现个人身份。消费在20世纪显得格外重要“表明了资本主义一种重大的变迁……资本主义开始需要确保人们积极地和以各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消费社会中去。”[4]消费文化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生产扩张的结果是闲暇和消费活动的增长。“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5] 上面引文里出现的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实际上与消费主义的说法是一回事;所涉及的消费的文化社会含义即构成消费主义问题。我们研究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问题,就是研究美国人已然成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价值取向。“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6]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恰呈现这一特征。美国就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国度。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美国人有时也担心失去更有意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对消费主义的不适和抨击从来不很强烈。[7]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美国学界倒是讨论过消费文化并且影响深远,论者是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的“新左派”。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美国人被人为地拖进虚伪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不可能真正满足人文的需要。然而,这种论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力,连批评美国文化的人也不太赞同他们的看法。不过,有一点不容否认:“构成了价值的等级秩序的制度保证”(鲍德里亚语)的炫耀式消费是与新教伦理相悖的。新教伦理和源脊清教精神都崇尚节俭。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一语道破:“事实上,正是资产阶级经济体系——更确切地说是自由市场——酿雹胡渗成了传统资产阶级价值体系的崩溃。这是美国生活中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根源。”[8]当今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讨论侧重收入的不平等以及消费主义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本文认为侧重这方面的研究更贴近批评的理性。有学者将消费主义称为新资本做团主义(R.Cronk).不可否认,消费主义的确将资本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是,笔者更倾向美国上中产阶级引导的消费主义属于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问题的看法。因此,本文避免使用肖尔(Juliet Schor)“消费的新政治学”之类的字眼。美国当今的文化精神面貌是经济生产与社会结构的产物,本文仍然遵循这个常识来理解消费主义问题。本文遵循的研究方法是朴素的实证方法,以期描述美国消费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