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区位谬误
区位谬误也叫生态谬误或层次谬误,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调查,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
在分析统计资料时,如果仅基于群体的统计数据就对其下属的个体敏厅敏性质桥枝作出推论,就是犯上区位谬误。这谬误假设了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有群体的性质也可能犯上区位谬误,区位谬误的相反情况为化约主义。
在用统计资料分析时很容易出现这类区位谬误,这种推论偶尔也是符合实际的,但它的推理方法是完全错误的。
区位谬误举例:
一项研究发现甲城市民的智商平均比乙城市民高,若因此认为在两个城市各自随机抽取一个市民,甲城那位市民的智商都会比乙城的那位高,便犯上了区群谬误。
因为统计结果只是对两城伏手的平均智商作比较,乙城个别市民智商可能比甲城的个别市民高;在极端情况下,两城之中智商最高的一位市民可能生活在乙城。
② 历史研究中的基本归因谬误
前些年你看到有人房子比你的大、车子比你的好,你心理嘀咕着他完全凭借运气,或钻营才富起来的。而这两年你赚了点钱,就觉得他家收入低或是因为他懒惰、或是不求上进,而你这两年完全是凭借自身本事、勤劳节俭一步步起家的。
这种“凡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性格,凡是把别人的成功都归因于运气”的观点,在认知心理学中称之为“基本归因谬误”。
在历史和社会研究中,这样的“基本归因谬误”也频繁出现,长久不衰。
西方近代以来的发展,的确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新世界、旧世界中所向披靡,就让西方人自满自大起来。西方学者,尤其是19-20世纪研究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学者们,容易把西方近代的成功和其他地方的失败归因于各自不同“性格”使然。如:
西方人是开拓型的、东方人是保守型的;西方是面向海洋的,东方是面向内陆的;新教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而儒教和其他宗教阻碍经济发展;西方哲学传统注重理性思辨,东方思想注重沉思无为……
我们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之后,让我们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来了一次全面的革新与洗礼,联同西方学者的这种观念,也被中仿销一同带了进来。以至于至今仍有不少人以为,中国落后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国民性、传统观念、制度文化,乃至于宗教……
打破这种归因谬误的方法,就在于对比研究。不是以某方所长较他方所短,也不是以对自己的详细了解去比较对别人道听途说来的刻板印象,这些都是之前社会、历史学家经常犯错的地方。
只有把相同的东西,差不多的历史材料拿出来一起比较才有意义。近些年来的一些汉学研究,尤其以“加州学派”为首的历史研究,就撕去了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神话。强调在双方史料充足、可对比的方面进行研究。
之前在 《为什么英格兰没有变成江南?》 一文中,我就介绍过“加州学派”的彭慕兰和王国斌。例如彭慕兰在《大分流》一书中指出,要不是因为英格兰的煤炭挖掘需要用到抽水,而中国的煤矿多数于地表型的,英格兰恐怕也发明不了蒸汽机,推动不了工业革命。
“加州学派”的另一位人物,《转变的中国》的作者王国斌认为,我们不卖游能只是把眼光放在西方的长处和东方的短处上来比较。例如,比较欧洲和中国是毫无意义的,欧洲各地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差异很大,中国也是如此。当我们比较工业革命的发生的时候,不妨用其发源地英格兰,来对比中国的江南。
近日阅读了该学派另一位重要人物杰克·戈德斯通的着作:《为什么是欧洲?》,该书更是对东西方从1500年到1850年之间的各个方面,轮番进行了比较。
作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的世界中,无论从人口大铅规模、财富水平还是商业贸易,欧洲都是处于一个弱势地位。
哥伦布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只是让欧洲人刚刚从边缘地带,加入到了世界贸易体系中来。即便是大航海之后的300年里,欧洲仍然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商品可以和亚洲交换。那时候他们有的,不过是用从美洲的土地上,所开采的黄金白银,交换亚洲的丝绸、瓷器、棉布和香料。
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远比现在大的多。而在当时中国人眼中的“欧洲制造”,比起当今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制造”,还要差劲。普通中国人都能穿得起的棉布,在欧洲是奢侈品,因为他们当时还穿着粗糙的亚麻和羊毛衣物。
还有农业革新中的三田轮作制,才从佛兰德斯地区慢慢推广到了英格兰,而中国早已有了复杂多样的轮作制。宗教革命也并没有让欧洲更为宽容,反而是随后而来的宗教战争让各地混战。欧洲各地的实际工资收入水平,直到1850年前后,仍然与中国江南地区的差不了多少。说到预期寿命,东西方差异更是不明显。
至于制度经济学家所强调的制度因素,作者认为也没起到什么帮助作用。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地,英格兰的税负水平是欧洲、乃至全世界最高的国家。当时欧洲人所倡导的革命理念,也并非是惠及普通人的平权。
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如戴蒙德在《枪炮》中所指出的,是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军事、思想等蓬勃发展。然而戈德斯通认为并非如此,说到亚洲各国之间,也并非是与世隔绝,奥斯曼与波斯、波斯与莫卧儿,中国与周边各个国家,都存在者军事冲突与竞争关系。
在科学技术上,更是不用说西方得益于亚洲各国所贡献的学术和思想了。而地理大发现虽然给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后来的法国、荷兰和英国带来了不少财富,但这些国家在工业革命中,也是有好有坏。
这么比较下来一看,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在近代也没差欧洲多少。那么,为何最终英格兰,以及欧洲最终成功了呢?
虽然作者还是如“加州学派”的其他人一样,强调偶然因素的作用,但工业革命何以发生,是历史学家必须要解释的内容。
作者认为,英国在19世纪后半部分开始独领风骚,正是得益于弗朗西斯·培根所提倡的经验主义。不同于欧陆笛卡尔主义注重理性思辨,培根的经验和实用精神,促使英国社会中出现了大批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又能将革新转换为财富的人,从牛顿到瓦特,再到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一同推进了英国注重创新的风气,但前提也是英国具有自由包容的多元文化氛围。
读到作者着重论述英国汇集了各种工业革命发生的偶然因素于一身的时候,不由得想到了中国当前的情况:下一次技术革命,近在眼前,但还缺乏些什么呢?
只是,当我们再次崛起的时候,不要犯相同的基本归因谬误。
③ 社会调查常用哪几种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中分析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个人,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分析单位,大部分社会研究都通过分析个人特征来解释和说明各种社会现象。
2、群体,主要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
3、组织,是指由具有共同目标和正式分工的一群人所组成的单位。
4、社区,是按地理区域划分的社会单位。
5、社会产物,社会产物是指建筑物、交通工具、服装、书籍、报刊、电影、歌曲等物品。
6、分析单位还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产品。
(3)研究方法中的谬误扩展阅读
若用一种分析单位作研究却用另一种分析单位作结论,就会形成区群谬误,又称体系错误。例如,当资料表明越穷的农村社区生育率越高时,就不能立即得出越穷的农民生育子女越多的结论。
因为可能是贫穷的农村社区中的富裕农民生育子女多而使得生育率增高。这说明以社区作为分析单位进行研究时,不能得出关于个人的结论。
研究中易于出现的另一个与分析单位有关的谬误是还原论又称简约论。分析单位往往有多种特征,还原论者只以其中某一种特征来解释和说明复杂的社会现象。
④ 什么事层次谬误
层次谬误 层次谬误又称作“生态谬误”(ecological fallacy)或“系统错误”,它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例如,在一个对家庭稳定性的研究中,发现有子女的家庭比没有子女的家庭更加稳定,由此我们并不能得出结论说“有子女的人比没有子女的人更倾向于稳定”。再例如,在一个关于工作积极性的研究中,研究的对象是个人,研究发现:工资高的人比工资低的人工作积极性高,但是不能说“工拿滚握资较高的单位比工资低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更高”。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假如研究发现下岗职工多的城市的犯罪率高,那么并不能因此做出下岗职工犯罪率高的结论;当然,假如我们研究发现下岗职工的犯罪率较高,那么同样也不能因此做出下岗职工多的城市犯罪备孝率就高的结论。但是,“层次谬误”却是专消庆指那种从对群体的观察做出关于个人的结论的错误,或把个体特征与群体特征相混淆的错误。
⑤ 15个常见的逻辑谬误是什么
第一条:稻草人
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
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可以负面地歪曲别人的观点,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比如: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第二条:错误归因
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比如: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第三条:诉诸感情
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操作宽毁孝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余歼逻辑论述,那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
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比如: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第四条:谬误谬误
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第五条:滑坡谬
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
因为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比如: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认为如果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第六条:人身攻击
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更多关于人身攻击。比如: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第七条:诉诸虚伪
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回复——“你不也曾经.....”你想要慎稿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为自己辩护的责任。
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批评。比如: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
第八条:个人怀疑
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
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比如: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第九条:片面谬误
当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
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阿Q一下。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
比如: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
第十条:非黑即白
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可能性的存在。
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假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比如: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第十一条:窃取论点
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这是一种逻辑智商破产的谬误,因为把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比如:某一本说自己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这本书所述的都是真理。”
第十二条:诉诸自然
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是合理、必然并且更好的。一个事物是自然的并不一定代表就更好。互相杀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不应该互相屠杀。
比如:小红认为吃草药肯定比吃人工制造的药有效,因为草药更加“自然”。小红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
第十三条:轶事证据
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比如: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依次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
第十四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的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
比如:红X字会为了证明自己尽到了职责,到处宣传自己拨出了多少的善款,却只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费的奢侈无度。红X字会犯了“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
第十五条:中间立场
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
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不能轻易的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
比如: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孙越从科学研究的结论中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明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了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明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⑥ 24个常见的逻辑谬误例子
24个常见的逻辑谬误例子如下:
1、张三说国家应该投入大量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李四回李锋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谬误在于张三用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自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
2、张三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谬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它们的共存有可能只是巧合。
3、张三在饭店看到李四吃鱼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小鱼,小鱼多么可爱,就像小精灵一样,你忍心伤害小精灵吗?”。谬误在于张三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19、张三说要支持他的观点,如果不支持那就是反对他。谬论在于张三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20、张三说这本书里写的内容都是真的,因为第一章里面提到了作者所述都是真理。谬误在于张三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
21、张三认为中药比西药更有效,因为中药更“自然”。谬误在于张三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的。一个事物是自然的并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
22、张三认为爷爷是个老烟民,现在80岁身体还是很健康,由此说明吸配袭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谬误在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或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或轶事要更加可信。
23、张三明明做错了一道数学题,他到处说是因为这道题设计的不合理。谬误在于张三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
24、张三认为运动会造成A病症,李四研究后发现运动不会造成A病症,王麻子对两者观点进行统一认为运动会造成A病症,但不是全部的人都会患A症。谬误在于不能轻易的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
⑦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03
四、选题与文献回顾 (风笑天第三章,纽曼第五章)
研究问题: 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回答的问题,与日常生活的“问题”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体、集中、明确。主要来源: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等。如生活实践、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现象、他人的研究、社会政策的需要等。
研究主题: 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与研究问题相比显得更广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研究问题明确化: 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通常是将主题变为问题。
文献回顾: 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后设分析: 是研究者在综合回顾或更经常的在方法论回顾中所使用的一项特殊的技术。研究者收集大量研究项目的细节资料,然后对这些信息加以统计分析。
五、研究设计 (风笑天第四章,袁方第五章,纽曼第六章)
研究设计: 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多数研究是描述解释兼有,只是侧重点不同。
探索性研究: 是一种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探索性研究通常采用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其所研究的对象规模通常都比较小。探索性研究的资料结果主要用于“探测”某类现象或问题的基本范围、内容或特征,“提示”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可能的途径。
描述性研究: 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其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而是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也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应当注意两个方面:①准确性;②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中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以自填、邮 寄或结构式访问等方式进行的问卷调查。所得的资料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得出以数量形式为主的各种结果,并要将这些结果和结论推论到总体中去。
解释性研究; 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原因、说明关系,因而它的理论色彩往往更浓。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深入实地收集经验材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内容上特别注重研究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理论性研究: 指那些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其关注点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主要目标是要增加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理解,增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
应用性研究: 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现实社会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其关注点通常集中地体现在迅速地了解现实状况,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评估社会后果等。
分析单位: 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五种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层次谬误/区群谬误: 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或者说,研究者用一个集群内的分析单位收集资料,而用非集群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比如,当一个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关某种集群(城市工厂公司)的资料,然后从这些资料中抽出有关个人行为的结论时,他就犯了区群谬误。要避免犯区群谬误这种错误,关键的一点是要保证你做出结论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你运用证据是所使用的分析单位。
简化论: 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如,看重个人成就的个性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宏观因素)。导致因素:社会研究易获得关于个人的具体资料,而客观的单位运行比较抽象和模糊。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关键是,保证作结论时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运用证据时使用的分析单位。
横向研究: 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各种内容的民意测验和全国人口普查。它是社会研究的最常见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纵向研究: 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关系。①纵贯研究的类型a.趋势研究; b.同期群研究;c.追踪研究。②纵贯研究的特点a.它能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能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 b.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 c.纵贯研究的调查范围较小,难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比较。
趋势研究: 趋势研究是指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趋势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或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实际上,对某一总体的趋势研究,就相当于利用对这一总体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的结果,来分析和探寻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是纵向研究的一种,同期群研究又称为人口特征组或共同特征组研究,它是指对
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样本并不相同,即每次 研究的具体对象可以不一样,但他们必须都同属于这一特殊人群。这种特殊人群通常都与时间或年代相关。
同组研究: 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与上者的区别在于始终都是同一样本。同组研究主要用来探讨人们的行为、态度或意向的改变模式和变化过程,分析影响这种改变的各种因素。由于同组研究每次进行研究时都使用同一个样本, 但被研究者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 各种变化有时是难以预料的。困难是后续的研究难以获得这些样本。
三角校正: 从不同的角度或观点观察事物,他们就能确定它的实际位置,这个过程被称为三角校正。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测量的三角校正,即研究者对同一现象进行多重测量;②观察者的三角校正,即多个观察者或研究者则会增添多个视角、个人背景和社会特征;③理论的三角校正,即使用多种理论视角去构思研究方案和解释数据;④方法的三角校正,即混合定性和定量类型的研究和数据
双重负载假设: 把两个独立的关系置于一个关系之中,这类假设表明研究者思路不清、制造混淆。研究者应该避免使用它。例如,地区贫困与青少年人口高度集中会导致盗窃。
同义反复: 是一种循环论证,它发生在某人好像是在说一些新的东西,但实际上却是在重复已说过的话,或叙述某些“就定义来说是正确”的话。同义反复无法接受经验证据的检验。例如某人是保守主义者,因为他相信应该减少政府的管制,但这些态度并不是造成某人是保守主义的原因。
目的论: 源于最终的目的和目标,它有多种形式,一件由上帝或神发起的事件,预先决定着它一定会发生。目的论无法被经验所验证,它违背因果论的暂时性时间顺序要求,并且缺少一个真实的自变量,因为“引发因素”极其不明确。很多人将目的论与目标动机相混淆,首先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可以做经验上的测量,其次意识状态目前是存在的,最后意识状态可以与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
虚假相关: 意味着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错误的,是种幻觉。虚假相关发生在两个变量之间有关联,但不是因果关联之时,因为实际上尚有未被察觉的第三个因素,可能才是造成这个关系的真正原因。/第三个变量同时是看似明显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原因,它能为观察到的关联做出解释。以因果关系的条件来说,未被察觉的第三个因素代表一个更强有力的解释。例如,头发长短与电视节目,隐藏变量(性别)。
六、测量 (风笑天第五章,袁方第六十章,纽曼第七章)
测量: 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具体地说,测量是指根据一
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于研究对象的特征(即研究变量)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
定类测量: 也称为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测量层次最低。本质是一种分类体系,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数学特征是(不)等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如性别:男、女。
定序测量: 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数学特征是大于和小于。具有区分类别的对称性和不等于的非对称性及传递性。如城市规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定距测量: 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其结果可以相互进行加减运算。比如温度的测量。
定比测量: 也称为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具有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绝对的零点,其数据可以加减或乘除运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非中介性质的零点的存在,是定比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
概念: 是对现象的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概念是构造理论的砖石,它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概念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思维相互作用的产物。概念 可分为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实体概念是指可直接观察到的物体、事物或现象;非实体概念则是无法直接观察的概念。
变量: 是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说,就是包括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变量是概念的
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具体化而转换来的。变量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状态或属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变动性,它说明了现象在规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或现象在程
度差异上的变化方式。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上可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指标: 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的事物,称为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指标是反映社会现象变异特征的范畴。是对社会范畴的变异方面的规定性加以具体化。它把现象的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密切的结合起来,以便精细描述社会现象的某一特征。
操作化: 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是社会研究过程中最困难、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具体化: 从抽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对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确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内容的维度、基本单元的分类、给出概念的描述性定义;3.选择测量指标,即对概念的具体度量方案;4.编制综合指标。
指数: 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
量表: 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程度。
总加量表: 由一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意见,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并进行计分。然后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他的态度得分。
李克特量表: 总加量表的特殊形式。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在原有的总价量表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里克特量表也有一组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但与总加量表不同的是,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被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类,或者“赞成、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五类。由于答案类型的增多,人们在态度上的差别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来。
社会距离量表: 鲍格达斯量表,又称社会距离量表。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格达斯于1925年创用的。定量测量人们相互心理距离、相互关系的程度或人们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的量化工具。由在内容上具有某种趋强的逻辑结构的一系列陈述构成,不同陈述代表人们在态度上的不同程度。
语义差异量表: 用于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由处于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研究者通过对被调查者在适当位置标下的记号所代表的分数,来研究人们对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态度,或进行个人或团体间的比较分析。用于文化比较分析、个人与群体的差异,人们对环境和事物的态度等的研究。
社会计量法: 社会计量法又称社会交往计量,是“评量某一群体、组织中的人际吸引或拒斥关系的工具”,或更进一步说是“用以决定个人在群体与组织中被接受的程度,发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现存关系,并揭示组织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工具。”社会计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等人1930年所 创用的,主要用于小整群体的人际关系与群体结构的研究。
信度: 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测量结果能否稳定的测量所测得事物或变量。包括: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再测信度: 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对象采取同一种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结果计算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为再测效度。这种信度能表示两次调查结果有无变动,反映了测量的稳定程度,故又称作 稳定系数 。使用这种方法时,两次测量所采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工具是完全一样的。再测信度的缺点是容易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即在前后两次测量之间的某些事件、活动的影响,会导致后一次测量的结果客观上发生改变,使两次结果的相关系数不能很好地反映两次测量的实际情况。
复本信度: 复本是相对于原本而言的,它是原本的复制品。对一项调查的问题,让被调查者接受问卷测量,并同时接受这份问卷的复本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复本信度。使用复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测信度的缺点,但使用的复本必须是真正的复本,即在题数、形式、内容、难度及鉴别度等方面都与原本一致,仅在问法与用词方面与原本不同。复本调查可连续或相距一段时间进行,连续实施的复本信度又称等值系数,相距一段时间实施的复本信度又称稳定与等值系数。
折半信度: 折半法是将调查来的结果,按题目的单、双数分成两半记分,再根据各个人的这两部分的总分,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折半信度。它可检查出问卷或量表中所询问的各项问题是否都针对同样的研究内容。
评分者信度: 检查评分者信度,可计算一个评分者的一组评分与另一个评分者的同一组评分的相关系数。
若信度低,则说明测量工具不标准,不客观,且易于受评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减少这种影响的方法是删除极端的评分或评分者,由多人评分并计算平均值。
效度: 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即测量标准或所用的指标能够如实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含义是内容性质与程度重合的统一。
表面(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又称表面效度或逻辑效度,是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 和逻辑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看起来”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检查内容效度即检查由概念到指标的经验推演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有效。对此只能凭借人们的主观判断和共同定义,因为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但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概念定义为标准。
准则效度; 实用效度或预测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标为准则,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相比,将二者的相关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准则效度三种形式:预测效度,共变效度,实用效度。
结构效度: 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比如两种具有一致方向的变量,是否在测量的结果中表现出一致的方向性。
预测效度: 预测效度是指效标或准则依据将来实际发生的情况建立的准则效度。预测效度是将已经得到的测量结果与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检查两者的一致性。例如,设计一种预测学
生学习成绩的量表或测验,用它来测量学生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如果在学生毕业时,实际的学习成绩确实与预测值相一致,那么这一量表或测验就具有预测效度。
共变效度: 如果效标识于某种测量方式同时被证明为有效的,则称之为 共变效度 。共变效度是用来判断其他的测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为效标的测量工具。
实用效度: 如果效标是以实际经验判断为准的,则称为 实用效度 。实用效度通常用来检查测量工具的实际效果。由于对某些现象的测量过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只能依据实际经验来检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测量都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对具体的调查对象所作的观测。如果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对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建构效度的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的话,就可以认为这一研究具有 内在效度 ,它的资料和结论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 内在效度 是指一项研究的资料和结论的有效性。而 外在效度 是指这种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对外在效度的检查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时间、地点、情境和研究内容的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