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实践在历史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

实践在历史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4-21 22:06:11

❶ 在实践中是怎样应用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教育测量法是指根据某种规则或尺度,以数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某种属性.其中,包含着测量的三个要素:事物及其属性;数字或符号;法则.教育测量法的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结论.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的数据.
定量观察法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它也被称为系统化的、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观察.这套系统包括:明确的观察对象、有严密逻辑性的观察项目系统、确定的观察程序和记录单位,还有物化的观察记录工具.它的长处是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得大量真实的、确定的观察资料,容易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观察结果便于系统地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它的短处是对观察设计人员和观察者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较高,同时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点:1.调查工具标准化;2.调查过程标准化;3.调查结果标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计划地控制教育活动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着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转变,然后检验假设,并由此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1.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2.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说形式表现出来,实验过程围绕假说展开操纵、控制等一系列干预活动,经观察、分析,最后检验假说.内容分析法是对教育文献的内容作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分析,并加以描述,从而对相关的教育现象作出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以是:1.以文字记录的资料,报纸、期刊、教材等内容往往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2.以声音记录的资料,包括:上课录音、学生谈话录音、竞选会现场的录音,与某个年段的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3.以影像记录的资料,包括:教学录像、电影、电视、幻灯片、图片.
内容分析法具有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基本特点.1.明显的内容;2.客观的事实;3.系统的记录;4.量化的结果.
(二)质性方法
作为与实证研究相对的定性研究,有着独特的研究传统和研究假设,为定性研究所采用的质性方法,有着它的定义.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方法.它有以下特点:1.调查过程灵活深入.2.获取信息完整真实.3.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访谈调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样本小、费用多、时间长、效率较低.2.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统计.3.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4.访谈调查不能体现匿名的特点,不能完全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顾虑,这往往会影响受访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观性.
定性观察法是研究者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被观察的人或事所作的开放性观察.它有以下几种特点:1.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信息.2.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资料.3.可以进行多次观察.定性观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2.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
叙事研究法就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领域,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描述和分析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来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理念,从中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特点.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研究具有:1.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3.教育实践者成为研究主体.4.形成认识时采用归纳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来研究者征得研究对象的配合相当耗时.2.不易了解到局内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叙事者故事的影响而偏离研究目的.4.叙事研究受到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5.叙事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及相关因素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着重探讨研究对象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系统方法论及系统思维的特点:1.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具有清晰性和开放性.2.与自然科学的还原主义分析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整体性.3.与以往任何一种研究范式相比,系统方法论提供了新的思维原则、模式、路线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范例.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1.教育活动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可变性.2.教育活动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1.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验,课堂即实验室.2.强调参与、合做与交流.3.强调实践反思.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献检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检索是由文献贮存和文献检索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检索系统.狭义的文献检索则指根据检索课题,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献及其线索查出的过程.文献法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有利于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❷ 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范文一: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应用

一、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则闭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圆轿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三、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整个历史教学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发展的5000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几千年文明的丰富事件。因此,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征。例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从开皇之治说起,说的唐、宋、元、明、清,再从政治谈到文化、谈到科技的发展。整个七年级下册都是在述说中国古代的各孙腔裂个历史时期的典故,只有有时其中时间跨度加大很难实现我们真正讲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其中的时间跨度问题将整个历史教学变得抽象。因此,这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加入历史故事的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由于时间跨度造成一些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级课本中有一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讲解“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就是说在汉朝时代有一个小国家叫夜郎,这里的国王被自己的大臣们奉承后,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当时汉朝的使节出使该国,夜郎的国王就问,汉朝和他们夜郎哪个更大哈?当时来使感到十分震惊。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语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汉朝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只有一个汉朝,周边还有很多小的国家,进而进一步理解了汉武帝为什么要进一步收复边疆等。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但是可以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国之道的历史背景,使得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鲜明突出。

四、讲故事的题材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讲故事的目的是使得学生学习相应课程的内容不感到枯燥、乏味、空洞,进一步加深对相应课程内容事件的理解。很多时候教学目的首先要明确,选择的典型故事要能够说明历史事件。例如,在川教版七年级的历史教科书有这样一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时代的形成,是各方势力相当比较平衡,三国时代之前,蜀、吴势力远远不如魏,但是经过一个风云人物的不断操控,时局发生的翻天覆地地变化,在这一节里,教师可以将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典型故事编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三国鼎立时代的历史格局主要是由这样因素造成的,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可能助力蜀国建立一代伟业。假设三顾茅庐的是曹操,诸葛亮的宏图大志也就很难实现,但是笔者也认为,蜀、吴、魏,也只有当时的刘备回去请诸葛亮出山。这些故事案例都是为了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符合教学目的和本意的。五、结语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但是传统意义上讲授可能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故事这种方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符合历史教学特点,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方式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历史教学的发展。

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范文二:史料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1概念

1.1史料: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1.2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惟有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2史料教学的必要

2.1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来说,探究和活动的过程更加难能可贵,史料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对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用历史语言说话,而不是考试之前背背书那么简单。

2.2课堂的需要:梁启超先生曾云:“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带领学习和研究历史学时,不能仅仅依靠教材给出的一些现成的结论,来组织课堂,历史课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史料是组织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3课标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里,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指史料。《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3历史教学中有关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3.1史料选择不够严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虽说是入门级别,但是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在史料的选择上要严谨,切记在网络上随便网络,因为网络的史料很多都是没出处的,这样丢给学生让学生分析,且不说有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史料选择不好,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业负担,理解起来枯燥无味,反而使学生厌烦学习历史。

3.2史料选择的单一性:提到史料,想必大家第一时间反应就是文字或者是厚厚的历史书籍,让人望而却步,别说初中生不喜欢看,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也未必有兴趣全部看完。那么史料的种类有哪些?具体的史料分为文字、实物和音像三大类。文字史料即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就是文字史料。文字史料是中考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但是如何把文字史料内化成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实物史料和音像史料的辅助。实物史料它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的前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在历史课堂中的呈现主要以实物为主。音像史料是指现代化视听媒体所承载的教学材料包括录音、录像、唱片、幻灯片、影视,微缩胶片,还包括计算机软件。音像史料可以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搭建美丽的历史空间,帮助学生掌握生动具体的历史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

3.3史料滥用,充斥了课堂主题:每个历史都有大量的史料,所以不能毫无原则的运用史料,史料选择要慎重。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3.4史料的去伪存真: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资料唾手可得,但是学习历史不是文学创作,历史是要将就根据的,尤其面对历史材料的时候,第一个任务就是史料的去伪存真,对于教师和史学工作者来讲,这是基本要求,但是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教师要交给学生辨别史料的方法,这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受益。

4史料选择的原则

4.1史料的出现要适时:所谓适时就是指补充史料的时间要恰当,根据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深入研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直接说出结论或者直接在书上划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出手时就出手。

4.2史料的使用要适度。史料的补充要以教材为主。在选择史料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有助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内容。史料是对教材的补充,但不必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补充。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注意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冲淡教学中的主题。

5运用史料的意义

5.1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和老师掌握的很多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和各种书籍中随处可见。此外大量图片和音像史料也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2尊重学问,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历史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的食疗,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❸ 历史的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节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历史的典范

第三节 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容易出现的两种倾向

第十二章 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

第一节 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的理论根据

第二节 历史分析方法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逻辑分析方法是揭示历史规律、建立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

第四节 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之统一运用

第十三章 历史比较研究袭滚方法

第一节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理论根据与史学意义

第二节 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与程序

第三节 历史比较研究的局限性及克服其局限性的主要途径

第十四章 历史系统研究方法

第一节 历史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思想要点与重要范畴

第二节 历史系统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节 历史系统方法的应用与尝试

第十五章 历史计量研究方法

第一节 历史计量方法的形成及其客观基础

第二节 历史计量方法的一般手段及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一般工作程序

第三节 历史计量方法的研究实例以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见着作<历史学概论>

历史学应该是一个丰富的方法论系统,它有一些基本的思想原则,但是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人们在研究实践中又前饥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路径.比如,历史考据的方法。

是一种知识方法。

实际上,它就是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考订和比对,来弄清楚那些不容易弄清楚的问题。

比如,版本目录学的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方法,其价值就在于使你充分了解有关历史文献的源流。

再比如,过去有的学者所提倡的把活材料与死文字结合起来的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方法,其核心是社会调查。

所谓死文字是指现有的文献资料。

所谓活材料是指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实物、碑刻、契约、文书、乡例、民俗等等东西,要收集这些材料必须亲自深入民间做社会调查才行。

今天,这一方法不仅已经被历史学接受,而且许多学科都共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比如文学史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应当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从现存的遗迹以及活在民间的传说、习俗和演出中,寻找文学史的资料。

这个想法会使文学研究摆脱纯粹文本解读的局限。

在历史学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专门的训练学生的方法。

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生)学习和研究,可以尽快地引导他们进入角色。

有关这种教学活动的思想、理念、价值、手段,当然也是历史学的极其重要的知识方法。

和自然科学一样,人文社会科学也是在19世纪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出现边缘学科,不断由边缘学科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这些学科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群,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也有不同的知识方法。

它的有益的方面是使我们对现实和历史的局部现象的认识更加细致、具体、生动、逼真,问题是使人们的研究领域变得很小,相互独立的各个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使人们在各自的研究中缺乏系统分析的背景知识,方法单一化,反而降低了科学性。

应该注意加强各个学科的沟通,了解其他学科的学术理念,吸收和有机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比如,有机地拍悔余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从众行为、心理暗示、阶级心理、团体意识等问题,有机地运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定性统计、定量统计和抽样分析,有机地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文化模式、行为方式和双重人格问题,有机地运用政治学的方法分析社会动员问题等等。

在课题的选择上,注意尽可能地选择学科交叉型的课题.

<历史学的观念方法与特色>

❹ 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以其生动多样的组织形式,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启迪效果而倍受关注。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精选过的历史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当前,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开展创造性教学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也正在探讨和论证之中。案例教学以其生动多样的组织形式,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启迪效果而倍受关注。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
认识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目的是通过精选过的历史知识实
例,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一、历史案例教学的特点
1.目的性和典型性。通过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学生在案例思考、分析、讨论中,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真实性和主体性。案例所描述的历史问题基本上都是真实的,问题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案例教学以学生为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教学过程中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趣味性和多样性。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感悟到“以史为鉴”的真谛,历史案例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载体,当案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自觉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自然会有更好的效果。
4.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历史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
案例的教学实效往往借助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到落实。要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它可以生动地再现仿真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开展想象,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师生教学的双边活动,使客观情境与主观活动情境融合协调。曾经有这样一节中学历史课,教师设计了一个综合式的案例,为教学内容铺设了一个情境,构思之巧妙,形式之独特,操作之自然,为我们历史教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值得借鉴的例子。
老师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英国殖民当局强行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征税时的反应,做了如下测试:平时历史课前的课堂测试都是学校免费提供草稿纸,而这次老师宣布学生必须交5分钱才能领到一张纸。学生马上做出反应。有的反对并抗议说:“为什么不早说?为什么别的老师不这样?我们没带钱不准备交!”;有的说:“我们要向校长提出意见!”有的极力克制着,脸憋得通红,最后不得不妥协,说明天一定补交上。学生们带着情绪答题,教室里气氛很压抑,而测试最后的一题就是就这事写出你的感受,学生们都义愤填膺地写了很多。接下来老师在一片沉寂的气氛中开始了“独立战争”一课的导入,对于由北美殖民地人民和英国殖民当局的尖锐民族矛盾激化而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经过先前“交钱领纸”的一幕体验,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了“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发展,从而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的含义,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事后教师就这个做法向学生道歉,并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节课,老师用类比的方法,从生活实际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新颖的教学案例,感受贴切,恰如其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赞赏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为这位老师对历史情境案例教学的运用
和在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方法的技艺性方面的特色所折服。
三、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选案例是关键。立足于课标,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中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一个好的案例呈现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案例与教学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案例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设身其中去思考、决策,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课程资源中的案例,是立足于课标编写的,可读性强,也生动典型。在案例教学设计时,这一类的案例素材应是首选。教师依照课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问题。
2.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需要,精选案例,科学地使用。要研究本学科哪些章节可以运用案例教学,运用什么案例进行教学,从而避免案例教学的随意性、自发性、不系统、不规范的局面,也可以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地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问题出现,使案例教学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3.注意与其它教学方法的结合。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考虑与其它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传统的讲授法尽管存在很多的不足,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仍是不可缺少的。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他们互相结合,取长补短。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给学生一个情境,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的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教师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多搜集,精选教学案例,甚至自己撰写教学案例,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❺ 如何从整体性原则出发,理解在历史研究中运用多学科方法的意义

(一)历史的表述与客观之间
在实践中,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价值首先体现为,它成为历史研究中表述性史实与客观性史实之间的重要桥梁。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在对历史的研究中,我们绝不能预先假定历史的表述性现实与历史的客观性现实之间的一致性。“表述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既可能是一致的,又可能是相互背离的。一致性需要被证明,而决不是预先的假定”。在当时当地的历史实践中,当客观性现实与表述性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是客观性现实不符合意识形态框架中的表述性现实,于是,客观性现实必须服从表述性现实的构架。而这些所谓的“矛盾”、“冲突”与“背离”,不仅与当时历史中政策选择与行动之间形成相互循环作用的关系,“由于表述上的模糊性和现实发展中的复杂性”,也给今天的学术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典型的表现就是,有的时候对基本上相同的历史文献的解读,却可能让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历史文献的解读中必须注意以下方面。那就是,在历史文献面前,作为研究者的我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历史文献则是我们展开历史研究的客观对象,历史认识的主体是可变的而历史认识的客体是不可变的,对同一历史文献的解读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不是历史事实发生了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变化,而是作为历史认识主体的研究者的研究价值理念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缘故。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在历史文献面前我们就会是被动者,就会在无意识中囿于历史文献所构筑的樊篱而难以超脱,就会以历史文献作为得出结论或作出价值判断的标准,甚至在话语的表述上都会有意无意之间沾染上历史文献表述的语言风格。
(二)历史的因与果之间
在实践中,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价值还体现为,它将在历史的因与果之间补充一个对历史过程的梳理与分析,从而完整地展示出“原因—过程—结果”的历史逻辑发展理路。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提出要“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必然是要沿着“原因—过程—结果”的逻辑公式,才能完成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完整梳理。而其中对于过程部分种种细节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环节,“可以说,没有细节,无以成史”。

阅读全文

与实践在历史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改善羊水少的方法 浏览:533
ssww浴缸使用方法 浏览:775
毛衣分针计算方法 浏览:315
远程红点训练方法 浏览:405
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 浏览:729
汽车镀膜蜡的使用方法 浏览:669
幽门螺菌治疗方法 浏览:362
拉杆上篮锻炼方法 浏览:972
陀螺细胞常用的染色方法 浏览:762
错误3014解决方法 浏览:214
肉粽的食品食用方法 浏览:880
芒果汁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785
故障处理方法有哪些 浏览:839
门窗铝材安装方法 浏览:996
牛肉如何做好吃的方法 浏览:2
治疗骨刺的土方法如下 浏览:171
女生后背长痘痘的解决方法 浏览:373
家里喝咖啡有哪些方法 浏览:999
摆摊最难研究的方法 浏览:848
短棍的使用方法 浏览: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