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智能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开题报告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
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4.2本科毕业设计(论圆唤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结构包括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等项目。下面对有关项目作一些说明: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即选题的意义,包括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开题报告撰写者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介绍。
(3) 研究方法及措施
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或建议。
(4) 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
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对于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迟腔蔽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一般应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任务。
(5) 主要参考文献。在开题报告中,同样需列出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同样应具备不少于2篇的外文文献。
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选题背景及意义是写一些关于你所选题目的现今研究的相关情况,比如: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可综合所选题目的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来说~~~(这个回答希码州望对你有用)
❷ 如何提高智能建筑的安全性
如何提高智能建筑的安全性,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的介绍,以供参考。
近几年来,已经发现的建筑安防漏洞(如西门子能源自动化设备或威能供暖系统)让人们把关注点聚焦在了智能建筑的安全方面,那么如何提高智能建筑的安全性呢?近几年建筑安防技术的发展中又有哪些被我们忽视的地方呢?
0引言
智能建筑是可以节省成本的自动化建筑,可以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在与其他智能化成品以及能源网产生联系时,还能够进一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初说到智能建筑时,可能首先会想到一个在郊区的房子或者技术人员工作的高科技办公楼,然而,这种印象只是对智能建筑领域的一个很小的认知,如今伴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智能建筑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工业建筑中,基于物理访问控制的楼宇自动化技术可阻止外来访客;在温室中,基于楼宇自动化设备调控的温度、湿度及照明可确保室内植物保持在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下;在服务器机房中,通过自动化设备调控空调温度可防止服务器设备过热;在机场航站楼中,自动化设备更是无处不在,例如电梯、烟雾报警器、火灾报警器、电动百叶窗等。
而当提到智能建筑的唯返自动化设备时,可以推断当前对智能建筑的宣传远远比不上楼宇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且使用自动化设备的建筑早已有几十年了。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某建筑中应用第一个电气元件之前,楼宇自动化就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只是在近几年间,基于市场需求,也为了提供新的服务,供应商才开始将自动化楼宇与互联网进行对接。而且,提供这些新服务(如远程控制加热或视频监控及外包服务等)不仅仅是因为流行,也因为它们确实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日本和德国这种老龄化社会中,可以通过基于各种自动化技术的智能住宅来协助照顾老年人,例如,通过安装在楼层间的传感器设备检测是否有人坠楼,并通过互联网将此事件实时报告给值班人员。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要强调智能建筑安全性方面尚未解决的六点问题。而其他非技术问题(如对智激山哪能建筑的网上投保)的出现,不是因为其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合作伙伴间的讨论,就是因为其来自于相关利益者的需求。
1、智能建筑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1、智能建筑基于互联网的通信问题
现在这些与互联网对接的智能建筑在最初并没有遵守互联网通信协议(无论是IPv4还是IPv6协议),相反,先前构建的建筑区域网络只会受到本地网络攻击,而当前建筑遇到的网络攻击则可能来自于互联网上任何其他的物联网设备。然而,当许多物联网设备都具有安防功能,楼宇自动化协议却仍然依照原来的通讯标准时,那么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设备仍不具有任何安防功能,使得智能建筑很容易受到网络攻击。
目前,提高现有智能楼宇自动化通信协议安全性的几个学术贡献都是通过维也纳技术大学的自动化建筑安防工程这一科研项目研究出来的。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供应明码商也意识到了通信协议安全性这个问题,并开始改善提高通信协议安全规范(如BAC net或KNX)。从一位安全研究员的角度来看,对协议安全性的重视来得有些过于晚了,在十年前楼宇自动化行业发展较缓慢时就应对其着重关注。如今,楼宇自动化设计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对硬件故障已具有强鲁棒性,因此,现在缺少的是开发出特定协议后应对不可预见的网络攻击时建筑安防技术的高可靠性。
1.2、网络攻击对智能建筑的影响
目前我们对网络攻击智能楼宇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了解。因为这些攻击范围并不只限于楼宇自动化设备,还包括了建筑的整个物理环境和周边地区。基于建筑的物理功能,我们需要区分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
在主动情况下,攻击方可以影响整个建筑的运作。例如,如果某自动化工厂合法的物理访问权限被一种访问控制系统拒绝,该工厂可能无法再运作;又如,一旦机场航站楼的消防警钟被启动,必要的撤离将导致所有乘客运输业务的停止。
在被动情况下,以智能家居为例。应用传感器设备,通过直接请求获取传感器数据(如当前工作的传感器数据或是关于互联网上更新的有关家庭能耗的数据信息)或是通过侧通道的利用来负责监控居民是可行的。目前一些医院正在应用可穿戴的智能设备进行老年人的一些护理工作。像这样的监控方案,最坏的情况下会导致僵尸网络对智能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攻击,但其他附加攻击可能仍会被同一技术水平上的潜在攻击发现并进行分析,像这样一个全面的攻击危害分析,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1.3、对智能建筑长期的软件应用问题
建筑自动化设备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设计,为了保证该设计长期的安全性,这种方式设计的集成软件是可以被肯定或可以被“修补”升级的,但需要考虑到相关嵌入式系统有限的计算能力和内存容量(尤其是传统设备)。在楼宇自动化系统中,传统设备存在一个很显着的问题,即:尽管楼宇自动化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系统安全功能的提高,但由于这些自动化设备很可能在同一建筑中持续使用了几十年,所以,增加安全功能的长期性首先是要能支持过时的软件设备。建立局域网可以由扫描软件定期提供有关过时软件的设备信息以构建系统的管理界面。
1.4、面向用户的智能建筑安全系统的软件设计
理论上来说,即使集成软件具有一个长期的“修补”能力,但它始终要以用户可以实际使用为设计宗旨,否则,用户将不会修补他们的智能建筑安全系统漏洞,且通常大多数用户也不会给他们的私人邮件加密。一般来说,一种创新型解决方案不仅要能培养用户的安全意识,并且要能针对不同的角色人群、提高智能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因此,这种解决方案必须要考虑到这些不同人群的技术能力和使
用动机(无论他们是专业的供应商、业主、员工还是包括残疾人和老年人在内的居民)。例如,使用智能能源与信息技术设施(FUSE-IT)项目为智能建筑管理开发了一个用户友好界面的安全仪表板,该仪表板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显示潜在的相关信息。
1.5、网络堆栈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对于提高系统安全性的一种更安全的实现方法是解决网络堆栈的安全隐患。据悉,在楼宇自动化行业,哪怕在已知的情况下,复杂的网络协议堆栈也会由一个或多个没有软件工程师职称或是没有信息安全教育背景的开发者来实现,导致开发的软件在面对基本攻击时没有应对能力。对此,一种解决方法是将建筑自动化系统引入一个“正常化”的网络环境,目前由德国教育与研究部资助、正在进行的楼宇自动化可靠网络技术设施建设(BARNI)工程中正在着重研究如何引入这种“正常化”的网络环境;另一种解决方法是应用网络堆栈的渗透测试功能,而测试结果可以用于强化堆栈。
1.6、智能建筑安全标准的获取问题
使智能建筑朝着更安全方向发展的一种非技术性方法就是提供可以免费接入学术界的相关标准文件,甚至是一些被受限访问的重要标准文件。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通过为学生的课题研究提供标准文件查询入口,使得这些标准文件受到了多次的质疑和研讨。此外,对于访问受限的学者或他人,非加密的标准文件还可以通过网上社区获取,该网上社区会出版免费的电子标准文件(即使是标准草案这样的早期形式文件)。
2、结束语
智能建筑安全性的改进提高需要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完成。目前,合作方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子课题研究,但是对智能建筑中存在的潜在威胁,各学科的评价不一,需要合作方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对全专业可能存在的潜在隐患进行总结。而且,在后续阶段的合作工作中,开发的安全技术必须可以同时适用于新式和旧式建筑,且为不同的参与方量身定制以解决安全性隐患。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❸ 智能建筑优化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本文从建筑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智能建筑优化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国内外为首次大胆的探索,可供智能大厦设计方案选优时作为参考。
1 前言
当前,人类已迈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智能建筑(主要指智能办公大楼或称“智能大厦”)作为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的节点,将对新世纪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1]。智能建筑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将跨上以金融、贸易、信息业为经济结构主体的新台阶,它也必将成为我国经济高肆首速增长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应将智能大厦建设作为和住宅建设同等重要的建筑业新的增长点来看待,这既是对我国建筑业的挑战,更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智能建筑的评价还停留在仅仅评价“3A”(即办公室自动化OA;建筑自动化BA;先进的通讯系统AT)或“4C”(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图形显示技术)的优劣程度上,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评价智能建筑目前还只能查阅到若干零散的叙述[2]。实际上,建筑的智能化必然要求相应的建筑设计与之相适应,而建筑环境也必须支撑大楼的智能化。由于楼内大量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它各种自动化高技术设施,因此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常规建筑设计的新要求。时代迫切呼唤实现智能建筑的优化设计,即在我国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以最低的成本,创造高效率、安全、宜人的智能化工作场所,并解决好智能建筑开发与社会、生态岩兆环境之间的最优适应和协调发展问题,于错综复杂的多元化可变因素条件下,找到“满意”的设计方案。[3]
根据现代设计法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方案优化设计最关键的环裂枣数节,它的应用贯穿于系统分析、设计的全过程中,是系统分析阶段寻求方案的“非劣解集”与系统设计阶段最后选出最优方案的依据[4]。作者在对国内外智能大楼进行大量调研和应用优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构建了“智能建筑优化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 智能建筑优化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AHP模型
AHP(层次分析法)是美国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它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有序层次,并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出表达每一层次的全部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并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5]
我们利用AHP模型表达“智能建筑优化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模型共分四层,即总目标层(A),准则层(B),标准层(C),基本指标层(D)。层次迭代框架图见附图。总目标层(A):智能建筑优化设计方案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是全面的综合评价,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
准则层(B):分为B1:经济;B2:技术;B3:环境。此三项评价准则的统一考虑能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主要设计指标的优劣程度。
标准层(C):包含了9项评价因素。其中C1:全寿命费用。下辖D1、D2二个基本指标,包含智能建筑初建时的一次性投资以及建筑生命期内的运行、维护、改造等费用。C2:资源利用。下辖D3~D75个指标,系根据可持续发展概念,以“配合应用”概念取代过去的“消费环境资源”概念。C3:结构与构造。针对智能大厦对建筑环境的特殊要求,从而在结构、构造方面表现出与传统建筑大为不同的设计特点,下辖D8~D103个指标。C4:室内空间。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要求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形成既是高工作效率,又是舒适、亲切的工作环境。下辖D11~D155个指标。C5:安全功能。智能建筑线路多、管井多,诱发灾害的机会大大地多于一般建筑,因此对其安全性应特别注意。下辖D16、D17二个指标。C6:选址。为体现智能大厦“都市化”的特点,应选在交通便捷的新兴开发区中,周围的基础设施必须齐全,都市功能必须完备,且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余地。下辖D18~D203个指标。C7:室外环境。主要涉及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及地域气候的合理建筑布局,有利于改善小气候的绿化体系,合适的“三废”处理等。下辖D21~D233个指标。C8:室内环境。智能大厦是智力劳动场所,要力求创造便利、舒适、保健、节能的室内环境,并使用户有亲近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设计的“生活化”。下辖D24~D263个指标。C9:人文景观,主要评价智能建筑是否融入地域以及代表企业形象的美学特征等。下辖D27~D293个指标。
D1:一次性建筑单位面积造价。包含了建筑物建成时的各项建筑费用(土建、绿化、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物业管理等投资)折合的造价。
D2:建筑生命期运行、维护费用。指全寿命期间保证智能建筑各项功能要求的日常运行、维护、修理、更新、改造直至最后拆除的费用。
D3:建筑规模。一座智能大厦有最基本的设备和占有一定的面积、空间,规模大小将直接影响投资效益。美国的一份报告上提出,规模在20000m2以上的建筑考虑智能功能,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上看才较为合理,相反则不很经济[6]。
D4:节地。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情况下,必须强调提高土地利用率,选择对应风土特色又不影响智能功能的节地建筑形式。
D5:节能。在规划方面要注意朝向以取得最佳日照,可能场合下尽量利用自然光;充分利用太阳能供热;建筑构造要利用热工性能优良的材料组成复合墙体和层面;节水技术的运用和控制、管理措施等。
D6:与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适应性。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差异客观存在,建筑设计能否与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将直接影响到节地、节能与舒适性等各方面。
D7: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及当地建筑产品,避免生产、建造、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及污染并可降低成本;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且便于对建筑保养、修缮、更新的设计,以实现建筑的长寿命化;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建筑装饰材料。
D8:结构型式。智能大厦的管线多,占用空间大,如采用梁板体系,梁高部分的空间难以利用,势必要加大层高,如采用厚板体系,其板下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节约了空间,降低了层高,尽管单从结构指标来说不很经济,但综合考虑下来不一定不经济;另外建筑结构应有利于空间的重新分隔,从而为智能化的扩充、更新提供较好的灵活性等。
D9:柱网尺寸。要求寻找一个结构上既合理可行,使用上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尺寸。例如9m柱网,从结构上讲实现不很困难,仍可采用预应力厚板体系,从使用上讲9m的开间不算小,有一定的灵活性。
D10:合理的地面、墙面、天花板构造设计。建筑物作为智能功能设备的载体,主要通过地面、墙面、天花板的构造来实现,应评价是否选择好合适建材,安排好诸多部件的位置,使得既美观又不影响使用,且便于维修以及防水、吸音率好等。
D11:层高。由于众多电缆线和管线要到位,智能大厦要有架空地板或吊顶空间,同时又应保证一定的净高,以免对人造成压抑感。如保证办公区有2.6~2.7m的净高,局部如走道部分有2.4m的净高等。因此一般来说,层高应达4~4.5m左右。
D12:功能分区合理性。指应安排好导入空间,通行和短暂停留空间、业务空间、决策空间、余暇空间、设备空间等功能性空间划分布局,以提高工作效率;尚需考虑智能大厦的独特要求,诸如噪音的声源、发热的设备、维修管理及保密等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合理的平面布局,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如尽量将发生噪音部分和发热量大的部分集中设置、单独处理等。
D13:平面面积分配合理性。标准层做成大空间开敞形式,由用户自行隔断和装修。人员密度一般可按平均每人占有10m2可出租面积(NLA)考虑,主要功能空间平面面积应无过大、过小现象,以适合人的心理健康。应合理利用周边区、中间区、内区、核心区,以提高建筑面积的有效利用率。
D14:系统家具配置合理性。作为智能大厦的办公家具已转化为“工作站”的概念。工作站主要由一组具有系统化、弹性化、功能化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家具组件(包括活动隔断)装配而成,它们相互依存,无法单一或个别使用。相同性质的工作站经由系统家具联结成一个工作群,不同的工作群再经由隐藏的网络整个联接起来,以执行一个共同的企业目标。其配置合理性是智能建筑特有的评价指标。
D15:空调方式。考虑到智能大厦室内的照明和设备发热量远高于一般办公楼,人员密度减少而设备增加等因素,近年来国外较多地采用冷辐射吊顶和冷辐射供冷形式;由于办公空间的平面布局经常调整,国外较多地采用了下送风或桌面送风空调形式以便于调节,由于使用时间不固定,可实现集中空调的个别化,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D16:防火、防盗、防数据泄漏。主要评价监控及报警系统设备配置完善度,监控室是否方便消防、保安人员的出入及能否及时控制消防设备的起动等。
D17:防灾疏散空间。主要评价在一旦灾害发生时疏散通道及空间设计的合理性。
D18:交通便捷度。指智能大厦所在地段交通组织合理,人员出行及到达公共空间的交通便捷程度。
D19:基础设施完善度。周围的基础设施必须齐全,智能大厦可就近与已有基础设施衔接,减少市政设施连接长度。
D20:现有场地的利用。选择在对生态影响最小的地段上建造,与周边关系协调,考虑环境承载力(用地状况、性质、规模、人口密度等);充分考虑现有场地日照、风力、阴影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D21: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不破坏或少破坏自然景观;适当的日照间距,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和自然光照;个体与群体布局满足良好的通风和避免视线干扰;布局有利于灾害防御;污染源的下风原则。
D22:绿化体系。绿地配置合理,位置和面积适当;绿化布置与周边绿化体系形成系统化、网络化关系,通过绿化体系调节小气候。
D23: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处理。尽量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处理及再利用,例如:污水的再生利用;合理地安排废弃物收集装置及其位置、间距等。
D24:视觉环境。处理好水平和垂直面的最佳照度;处理好亮度和闪烁的关系;推荐间接照明与局部照明相结合的方式;色彩不宜过分强烈;室内设计优雅得体,无视觉污染。
D25:防噪音措施。主要评价声源控制、声音传播途径的控制,用装饰材料降低噪音等措施的得力程度。
D26:室内卫生环境。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建筑装饰材料,减少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对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的有效抑制;室内空气质量要符合健康标准;有适当的湿度;防止室内噪光污染等。
D27:与当地规划协调。充分考虑建筑与所在地段已有或规划中的轮廓线、街道尺度和谐一致。D28:形式美。即评价外形的美观性,包括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统一与变化、韵律感等。D29:移情与气质。包括温雅亲切、宁静朴素、时代感、民族与地方风格等。
3 本模型使用的途径
上面我们构建了“智能建筑优化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AHP模型,只要通过调研、计算、征求专家意见等综合后,即可得到各层次因素间两两相比数值的“判断矩阵”(采用9级定标法),然后应用已有的AHP程序上机解算,即可得到各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量度———“权重”值。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及历史传统、地理气候、人文民俗也大相径庭,若使用本模型制定全国统一、通用的设计指标“权重值”体系,则因不切合实际而无实用价值。因此可先通过对有关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历史人文、地理气候等重要特征进行抽象,根据其区别或相似程度,利用聚类方法及程序,在计算机上解算,将它们划分成若干类,然后针对每类城市(有不同的“判断矩阵”数据)计算出各基本设计指标的权重值,存贮在数据库中备用。而具体评价属于哪一类城市的智能建筑设计方案(也可对已建成的智能大厦进行评价)时,可随时调出有关的权重值体系,结合待评价对象各基本设计指标的“评价值”(得分),利用改进的Topsis评价方法及程序[7]或ELECTRE多因素决策方法及程序[8]上机解算,即可直观地评定出设计方案(或已建成智能大厦)的优劣程度,最终得到“最优”设计方案。当然,在上述过程中,可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多次进行反馈、循环,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参考文献]
[1] 龙惟定.智能化大楼:对建筑业的挑战[J].建筑学报,1997,(2).
[2] 北京金创杂志社.中国智能建筑文集.第二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1.
[3] 刘士铎,刘启波.基本建设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J].基建优化,1996,(3).
[4] 戚昌志.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 T.L.萨蒂着,许树柏等译.层次分析法[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8.
[6] 周庆琳.智能大厦的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1999,(9).
[7] 刘启波,刘士铎.改进的Topsis方法在绿色建筑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基建优化,2001,(5)
[8] 刘士铎.ELECTRE多因素决策方法及程序在建筑方案选优中的应用[J].基建优化,1989,(6).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❹ 什么是智慧建筑其重要趋势有哪些要点
谈智慧建筑,首先要谈谈智能建筑;
什么是智能建筑——可以看看什么是智能手机!首先,他有一套手机的操作系统,然后有无穷尽的生态应用,满足每个人个性化的需求。乱铅带
由此而来的启发,智能建筑也有一套建筑的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实现了建筑内硬件的集成并开放接口给应用开发者。开发者可以轻松的利用API进行建筑内个性化应用的开发,而不必自己去对接建筑内繁多的设备和私有protocol。通过正循环,智能建筑操作系统内的应用变得更多和更优秀。建筑内的各种对象也有了传统建筑中没有的体验,比如:人在建筑内无感通行等(基于图像识别哗芦鉴权),设备智能控制(空调、照明),空间的高效利用激旦(共享办公等)。
这个过程完成后,逐渐进入了智慧建筑的阶段:
基于前期的数据积累和不断训练,AI开始登场,整个建筑开始变得自治,自治物业、自治能耗管理、自治个性化服务等等。
智慧建筑,值得期待
❺ 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的思考
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的思考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
自1990年以来,我国智能建筑发展迅速。智能建筑工程已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建筑工程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对建筑工程先进技术水平的度量以及工程的投资取向,已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据统计,目前智能建筑工程的投资已占建筑工程总投资的5%-10%,全国每年智能建筑总投资约几十亿元,甚至达上百饥族枣亿元。
但客观地讲,我国智能建筑还处于发展阶段,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某些智能建筑工程因种种原因无法竣工,导致工期延误,投资浪费。有的建筑物虽然已投入使用,但智能化的功能名存实亡,不能正常工作。据有关地区的调查,智能化系统运行正常,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仅占20%,部分项目运行不正常,尚可使用的系统占45%,有35%的系统不能开通使用或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生故障,无人修复而废弃。相当大的一部分智能化系统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这不得不引起同行的重视。笔者根据多年从业智能烂拆化系统建设的经验,就系统建设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是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建设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智能化系统建设的现状来看,由于业主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认识深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往往自己都无法确定系统的具体建设目标及功能需求,影响智能化系统建设的质量。
在建立建设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要求智能建筑达到“第一流的”、“最好的”甚至“世界一流的”、“亚洲一流的”、“国内一流的”。这都不是实际的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应该有具体的要求、系统集成的要求。如果业主实在提不出要求,可以找几个类似的系统参考确定。也可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目前我国已有不少的专家专门从事研究开发智能建筑系统。他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建立用户需求时开一个专家研讨会,让专家听取业主的意见,对用户需求进行反复论证。特别是在功能、投资、预期效果方面,作一个科学的估计是有好处的。
2. 正确认识技术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智能化系统建设只是从技术上来辅助人们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取代。目前许多业主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现了智能化,就不再需要管理了。举安全防范系统为例,业主经常提出系统应设计成“无死角,无盲区”,希望通过安全防范系统彻底解决建筑物的安全问题。且不说你得装上多少摄象机才能做到,也不谈是否有必要这样做。实际上,安防系统绝大多数实现监视和报警功能,报警之后,仍需安保人员去处理。如果保安人员失职,那么再好再严密的安防系统也无用。因此,只有正确认识技术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作出真实的需求。
3. 确定使用者和管理者:系统建成之后将由谁来管理和使用是决定用户需求的重要因素。业主在进行智能化系统建设时往往忽视这一点,致使建成后的系统与实际的使用和管理不匹配。为此,建议业主在智能化系统建设前,明确使用和管理方式、让使用者和管理者们参与用户需求的讨论。
4. 明确投资与回报: 如何看待投资与回报率的问题,往往业主很难拿得准。对待投资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要长远地看,整个弱电系统不需要做大的改动是否能满足管理和使用的需求。特别是在涉及管道桥架建设的子系统方面,一定要预留足够的余量,以便今后的扩充。其次要进行前期投入与后期管理投入的比较。大厦建成之后的管理费用有四大项:能耗费、管理人员费、设备维修保养费、通信费用。能耗费是大厦一年当中所有设备损耗的电能、燃料、汽等,一般来讲同设备的受控方式和选用设备时留有的余量有关,如空调、锅炉、发电机、泵等。不必要穗信的空耗越多,浪费越大。如果在能源控制与管理上多投一点钱,控制的深度深一些,控制的精度高一些,及时合理地调整设备的运行状态,在使用能源上精打细算,就可减少不必要的“空转”浪费。一般来讲,使用了能源控制与管理系统便可节省能源的30-40%.管理人员费:指维持大厦运行所用管理人员的费用,可减少控制室和运行值班人员。设备维护保养费:主要取决于选用的设备质量与可靠性,前期投资压的过低,设备的质量与服务都很差,必然引起频繁高额的维修费用。通信费用:通信的发展十分的迅猛,正朝着高速节省方向发展。随着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特别是Internet网的出现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与办公环境。如果大厦有频繁的对外通讯,单靠打模拟电话和传真是很不节省的。建立一个综合数据通讯网能节省30%的通讯费用,特别是电视会议系统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出差费。
二、设计验收规范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就智能化系统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设计与验收规范。但由于智能化系统建设涉及的范围广、发展变化快、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很难拿出一套完整的智能化系统设计、验收规范。如智能化系统建设中出现的电子会议系统、多媒体系统、一卡通系统等尚无可参考的设计与验收规范。标准与规范不健全、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也是影响建筑智能化系统质量的主要原因。
完善智能建筑工程建设标准与规范,加强智能化系统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与迫切性,已受到工程界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于智能化系统涉及建设、公安、邮电、广电、消防等行业管理,其技术综合计算机、通信、自控、电子、音视频等领域,因而此项工作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与组织,否则不具备权威性,同时工作进度也没有保证。
对于此项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笔者建议以《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为主要框架,就有关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工作所必须的标准与规范,查对目前国内现行的标准和规范是否已满足使用要求。如果不满足,就在近期组织完成相应的修改或编制。
除完善标准、规范外,还应组织从业单位进行培训、宣贯。目前,系统集成商在进行系统设计时,经常引用一系列的设计、验收标准和规范,但真正理解标准、规范内涵的却寥寥无几,有的系统集成商甚至没有一本相关的标准和规范,通过培训,可将标准、规范的执行落到实处。
总之,在智能建筑工程建设中,我们必须建立一套中国的标准和规范,这是建筑物适应信息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是规范工程建设市场的需要。只有建立和健全智能建筑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才能正确地指导智能建筑工程建设方向,规范设计、施工的操作,约束系统集成商的行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三、系统管理和维护
在当前智能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过份强调技术,而忽视管理。业主在进行智能化系统建设时,往往强调的是设置多少个子系统,采用的是否是先进的硬件设备而不过问建成以后的系统如何进行管理、运行和维护。殊不知,智能化系统的建成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地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大量艰苦的工作还在后面。只有建立良好的系统管理、维护队伍/制度,系统才能维持正常工作,智能化系统的投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益。笔者认为,要使建成的智能化系统真正发挥效益,至少得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一支合格的智能化系统管理队伍
目前,大部分智能建筑建成后,是移交给相关的物业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而传统的物业管理已不能满足现代智能建筑建设的需要,况且智能化系统涉及多种技术、多门学科,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因此要建立一支合格的智能化系统管理队伍并非易事。笔者认为有二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一种方法是将建成的智能化系统外包给系统集成商进行管理维护;另一种方案是落实使用管理部门,建立管理队伍,对他们进行培训。这支队伍应参与系统的工程实施,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设备分布,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和一般故障排除。
2)建立完整的操作、管理制度这是保证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操作管理制度中应严格规定对系统竣工资料、产品技术说明书、系统操作说明书、系统参数的设置、密码管理、系统运行数据等管理的细则。完整的操作管理制度可避免人员流动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3)不断完善系统建设、提升系统服务功能智能化系统建设中难免存在着一些缺陷,有些在竣工验收前已发现解决,有些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才暴露,只有不断解决暴露的这些问题,完善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效益。同时,智能化系统建设的一大目标是节能,这也只有通过对系统运行数据的不断积累、分析,对系统运行系统参数的调整来实现。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