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分类是常用的研究方法,如按固体是否有熔化温度将其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下列事例中运用分类法的是()
A、将电流与水流进行类比,运用了类比法,故A错误;
B、用带箭头的直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运用了模型法,故B错误;
C、将电工材料分为绝缘体和导体,是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进行分类的,运用了分类法,故C正确;
D、依据以上分析,很显然D错误.
故选:C.
Ⅱ 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称为质化研究或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
随着心理学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本土化运动的发展,定性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形成,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现实性来代替客观的现实性;他们引用新物理学派的观点来否定因果律,认为人们的观察方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观察的结果,提出有必要重新考虑因果决定论的普遍性和预测性;他们重视人的高级心理,提倡用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进行多信息源的综合性研究,使心理学真正成为指导人发展的实用科学。同时期,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创构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心理学许多问题的研究也必须扎根于本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对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发掘和充实,形成了新型的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方法。
国内的陈向明将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国外学者费舍(Fischer)认为“质化的心理学研究探讨的是性质,即人的经验和行动的独特的、本质的特征。质化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解释的和描述性的努力。它从特定情景中的参与者的角度来理解和描绘人的经验和行为。”
特性:
1、自然性
即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质的研究对研究的情境不进行操纵或干预,它运用各种办法去收集与现场自然发生事件(即研究对象)相关联的一切资料,然后从其中的关系结构中去发现事件发生的缘由和意义。在研究者的眼中,现场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都是重要的,都可能是一条线索,有助于更广泛地了解所研究的对象。现代录音、摄像技术的进步又使质的研究较传统的定性研究更趋于客观和现实。
2、描述性
即以丰富的资料来描述心理现象和过程。质的研究依靠的是文字或图片的描述。研究中收集到的资料,诸如现场记录、访谈记录、官方文件、私人文件、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都是描述性资料,结果的呈现也是以文字来表述。
3、解释性
即以了解研究对象自己的观点为目的。质的研究以解释为己任,它不期望寻找到普遍规律,而求再现所研究心理现象的实质;努力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而不作任何价值判断。
4、互动性
即正视研究者对研究的主观影响。质的研究不回避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心理上的互动,并且主动地将研究者本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认为研究者的个人特征,如研究动机、角色意识、个人经历、视角等,不仅会对研究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可以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以对研究的可靠性作出判断。它强调研究者对这一类的研究背景材料要进行反省,有清醒的认识,并写入研究报告中。因此,80年代以前的定性研究报告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形式,以确保报道角度的客观性,而近年来用第一人称撰写的研究报告越来越多。
5、动态性
即研究过程是开放、变化的。质的研究逐步发展出了一套操作方法和检验手段,其研究过程包括:确定研究现象、提出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背景、构建概念框架、抽样、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作出结论、建立理论、检验效度和推广度、撰写报告。这些步骤在形式上与定量研究的相似,但其运行顺序、所含内容、操作手段都不尽相同。在质的研究中,以上这些环节是彼此重叠、互相渗透、循环往复的,它要求研究者是具有弹性、易适应的人,能根据现场的情况积极调整研究程序,包括研究方向和焦点。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是不完全规则的,不可标准化的。
Ⅲ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地球化学的每种理论,应用于解决地学问题,均构成一种研究方法。地球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地球系统及其各级子系统进行观察、取样分析、归纳和演绎研究;其次是实验模拟研究及数字模拟研究。现就地球化学一般研究方法简述如下。
1.地球化学野外工作方法
这里涉及的主要是人们肉眼可以直接观察的固体地球部分研究,至于大气圈、海洋和地外天体等研究方法,以及陨石的收集和研究,有专门书籍论述,在此不再介绍。
地球化学野外工作的目的是:观察了解宏观地质体的物质类型、结构构造及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系统观察和收集寓于各地质体中的地球化学记录和信息,并采集具有明确代表对象和意义的样品。当然,观察收集信息及取样的侧重点应因研究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因为地球化学运动和作用寓于地质运动和作用之中,所以必须首先较好地了解研究区的地质背景,把握所研究地质作用的产物的特征和矿物岩石组成、结构构造及它们之间的时空关系和序列。这些均属于地质学的观察研究内容,可按地质编录或制图法进行。这部分工作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是地球化学研究客观性的根本保证。
在野外观察建立了较好的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各类地质体中地球化学记录和信息的观察和收集,力求在野外工作阶段就能形成地球化学研究的构想或工作假设,从而保证室内研究能更有效地开展。常见一些年轻地球化学家研究中只有野外地质观察而缺乏基本的野外地球化学信息收集,似乎认为地球化学研究对象仅限于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微观层次。地球及其层圈中的化学作用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化合物 (矿物)或物相之间的反应实现的,元素原子的相互作用只是这种反应的内在根据。化学、地学和地球化学今天的发展,已使地球化学从地质体的观察中直接获取地球化学信息成为可能。典型研究方法范例,见博伊尔 (R.W.Boyle)1979年出版的《金的地球化学及金矿床》。
如何进行野外地球化学观察和信息收集? 通常地球化学可以广泛应用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化学及物理化学的知识和理论指导地质体的观察。例如,根据地质体的岩石和矿物组成,不需化学分析就可知道它们的大致化学组成,基于矿物间受类质同象控制的元素分配规律,还可粗略推测它们中比较集中的微量元素种类和组合;石灰岩是强碱弱酸的盐类,其岩层可起着天然溶液酸碱度调剂的作用,是影响元素迁移的碱性障;观察组成岩石的矿物共生组合及矿物的交代关系,可为应用相平衡理论研究地球化学作用奠定基础。例如,在硫化物矿床氧化露头中见到方铅矿 (PbS)依次被铅矾 (PbSO4 )和白铅矿(PbCO3 )交代的现象,就可推断硫化物矿石的氧化应依次经历硫酸盐和碳酸盐阶段,其环境应先是酸化、而后向碱性过渡,从而提出进一步检验这种推断的设想。此外,从物理化学观点看来,天然溶液进入张性裂隙是外压力的突然降低,岩石的糜棱岩化实质为物质颗粒变细增加表面能,从而增强化学反应速率,等等。通过地质地球化学野外观察,收集到足够的地球化学信息,再结合地质背景、条件与研究的目的,就可形成进一步研究的构想。
样品采集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是,样品应能确切地代表所要研究的地质对象,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其产出的地质背景、环境和条件;符合所要研究的目的。例如,为了解原始岩石成分需采集新鲜的岩石样品,为研究蚀变过程应按剖面采集原岩、半蚀变岩石到全蚀变岩石的系列样品。样品的规格和重量按需进行测试方法的要求确定;每种样品采集的数量应以具有统计学上的一定代表性为准。
2.地球化学室内研究方法
地球化学室内研究包括样品的加工、分选、预处理、岩石矿物鉴定和分析测试、数据处理,以及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在野外观察和鉴别的基础上,为了准确鉴定矿物、岩石、矿石的成分和类别,确定矿物-流体相间反应关系,常需进行偏光和反光显微镜观察,对微粒和微区研究可以应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分析法、电子探针等仪器进行精确分析和鉴定。这方面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准确地鉴定矿物和岩石只是目的之一,而详细观察和了解岩石和矿石中矿物间的相平衡和反应-交代关系,以及矿物晶粒中的环带结构和成分变化等,具有更深入层次的意义。现代高精度的实验观测技术为实时实地准确地观测微细地球化学作用过程提供了条件。
为了获取各类地质对象的化学成分,除主量元素可应用常规化学或仪器分析方法测定外,其余大多数测定项目为微量组分,含量一般为克拉克值级次。对于这些微量元素的测定需要使用灵敏精确的分析技术,灵敏度一般要求达到 10-6~10-9。在这方面,现在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发射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火焰光谱分析、离子选择电极法、中子活化分析、等离子体光量计分析、质谱分析,以及一些专项分析技术,如测汞、测金、放射性测量等。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用适用的方法,在满足灵敏度和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便捷、经济的原则,避免过度追求高精度、过多测试项目等。
进行同位素定年和同位素组成测定的样品,需根据样品性质、估计的可能年代范围,以及各种定年法和同位素测定分析法的特点和要求,选择质谱分析的类型及进行样品的制备和测定。
元素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是制约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活动性的重要因素。其中主量元素形成各自的矿物或独立相,它们的结合形式根据矿物学的鉴定和研究确定。对不形成独立矿物的元素的赋存形式以及细粒岩石 (页岩、黏土沉积物、土壤等)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则需应用专门的综合测试方法解决,包括:晶体光学法、物性和物相分析法、X射线分析法、电子探针等微区分析法,以及化学偏提取法、电渗析法、放射性乳胶照相法等。
地球化学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确定包括测定和计算两类方法。如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和测压属于测定法;矿物温度计、微量元素温度计、同位素温度计等为测定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而体系的pH、Eh、
在取得了上述各种实际资料和数据后,研究就进入了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进而综合提炼并得出科学结论的阶段。数据处理和资料加工包括,按照研究的目的,应用地球化学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 (相关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揭示研究对象数据和参数的分布形式、变异特征、相关程度、元素共生组合及其影响因素等;根据解决问题的设想,编制各种图件和表格等。此后,研究就进入了由客观向主观认识转化上升的思维过程,在这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前述的地球化学方法论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
3.地球化学实验模拟和数字模拟
开展实验研究,尤其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实验研究,是地球化学探索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实验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化学所需自然化合物 (矿物)和化学物种热力学性质和参数的确定,元素在各种共存相间分配系数及同位素分馏系数的测定,极高温度和压力下矿物相变及超临界水流体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以及各类地球化学作用实验模拟的研究。这些实验使地球化学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和进行定量计算成为可能,为地球化学对深部地幔物质成分的判断提供参考,使地球化学对各种自然和人为作用过程和机制的了解更加精确和深化。
在开展地球化学作用的实验模拟时,应注意使实验体系和条件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界的实际,这样才能获得有效和可信的结果。
各种地球化学体系的数字模型化研究 (如,岩浆作用过程中微量元素分配的定量模型),以及地壳、地幔、海洋等复杂体系的数字或计算机模拟,近年展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被称为计算地球化学。计算地球化学既是地球化学向定量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对许多难以进行实验模拟的复杂自然体系定量研究的一种补充。
地球化学体系和作用过程的定量化数字模拟或建模,现在已广泛应用于解决地球化学问题,其中包括地球化学体系的质量收支平衡、反应的化学平衡、系统动力学、物质输运过程,以及上地幔、洋盆和岩浆房的化学演化等。地球化学数字模拟和建模的专着,如Francis Albarède 撰写的 Introction to Geochemical Modeling (1995),Bethke 所着的Geochemical Reaction Modeling (1996 )和 Geochemical and Biogeochemical Reaction Modeling (2008)。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发展趋势。
Ⅳ 什么叫量化研究方法
要考察和研究事物的量,就得用数学的工具对事物进行数量的分析,这就叫定量的研究,也称量化研究,定量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
实证研究方法分为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也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及将两者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Mixed-Methods Approach)。
量化研究遵循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提出假设、构建模型、创设实验、收集数据和验证假设,因此最容易被物理教育者接受,在学科教育研究领域中最早使用量化研究方法的多是PER研究者。
(4)度化方法研究扩展阅读
定量数据有4种类型,简单介绍如下:
1、定类数据(nominal)是一种分类数据,它是离散的并且没有顺序关系。例如,在研究物理学习过程中男女生差异时,我们可能会使用的“1” 和“0”分别表示男性和女性,这里并不表示1比0更大。
2、定序数据(ordinal)是另一种分类数据,也是离散的但具有顺序。例如,研究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学生对一些物理概念理解水平的发展变化时,分别用数字1,2,3表示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定序数据用数字表示个体在某个有序状态中所处的位置,不能做数学计算。
3、定距数据(interval)是具有相等间隔的连续数据,并且有顺序。例如,温度,1℃、2℃之间的差与20℃和21℃之间的差是相同的。定距数据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可以做加减运算,不能做乘除运算。
4、定比数据(ratio)不仅具有定距数据的全部属性,同时具有绝对原点(即0),且两个数值之间的比值是有意义的。例如:质量就是一个定比变量,可以说一个质子的质量为一个电子的1836倍。
Ⅳ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优缺点
量化研究:可以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探讨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
缺点:实验室操作可能与真实情况不符合,只用数据说明一切缺乏对心理深度内省资料的探测
质化研究:用大量的观察,访谈和描述来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现象,与真实情况较为符合,
缺点:时间长,耗时长,可能被试缺失,样本量一般小,缺乏外部信度。
Ⅵ 由晶体熔化想到凝固的研究方法是
(1)所需器材:容器、玻璃棒、酒精温度计。
实验过程:把水,酒精混合物放入0摄氏度以下的冰箱内,每过几分钟,用玻璃棒搅拌,看有没有熔化。熔化了,读出温度。
(2)晶体硬,非晶体弹性好
实验原理:任何物质,在温度升高时,物态也会发生变化。
主要实验方法:水浴法(使晶体均匀受热)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水、烧杯、试管、晶体(海波)、温度计、钟表、玻璃棒。
操作提示:(1)把装有海波的试管(高度约3cm)放在盛有热水(稍低于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的大烧杯里。试管内装有温度计和搅拌器(玻璃棒),随时搅拌海波,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等海波的温度接近熔点时,稍减慢加热速度。注意观察海波的变化:试管壁开始→海波逐渐熔化→温度基本保持在熔点左右→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有持续上升。约超过熔点10℃时停止加热。
实验现象:(1)开始加热时,海波物态不变,温度计示数逐渐增大(2)在一定的温度下(熔点)海波开始融化,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3)当海波全部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由逐渐增高。
Ⅶ 化学是从哪个角度(层次)去研究的是什么
化学是从原子、分子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Ⅷ 气候变化的地温研究方法
早在1923年,美国地质学家(Lane E C)提出地表温度变化的信息向地下传播以瞬态变化的形式叠加在稳定的地温场上。1934年Hotchkiss W O和Ingersoll L R第一次利用钻孔温度测井数据计算了地表温度。随着全球变化日益突出,1990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秋季年会专门组织“从钻孔温度推断气候变化”的专题讨论会;1991年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20届大会上也专门组织了讨论会。国际热流委员会组建了全球变化工作委员会,推动其发展。
长周期的地表温度变化通过岩石的热传导,传入地下一定深度,成为地表气温变化的信息储存库。所以,钻孔地温测井资料是研究地表温度变化历史的理论基础。
如果不考虑地表温度变化,则在时间t=t0时,原始地温随深度变化为一条直线,并有相应的地表温度t0(见图7.1.1),而地温梯度为一常数g0。由于地表气温变化,假定气温升高,由t0变为t1并一直延续至今即t=t1。则在地表层不太深的范围内,原始地温叠加有地表气温,总的温度变化成曲线,如图7.1.1中虚线所示,并可显示出相应的地温梯度。根据这样的原理,现今根据钻孔地温测量,获得地下不同深度处的地温和地温梯度等相关数据,根据热传导微分方程,即可求出该处在t0到t1时间,地表气温上升幅度(即Δt=t1-t0)。
为计算方便,假定地层为无限大水平层状均匀介质,其导热率为k(z);岩石单位体积热容量为ρc(z);岩石放射性生热率为φ(z)。则有地表温度影响的地下任意深度(z)任一时刻(t)的温度为浓度和时间的函数t(z,t),可以认为是地温稳态温度T地(z)和地表气温瞬态变化叠加的函数T表(z,t)两部分组成,即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式(7.1.1)即为式(2.7.11)热传导微分方程的一个形式。
如果z=0处,T地(0)=t0;由式(2.7.1)地热流密度表达式中,当z→∞时,-k(z)=qb 为背景大地热流密度。则式(7.1.1)和式(2.7.13)相似,变为泊松方程
图7.1.1 地温变化示意图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表示该温度为稳态场。即为地热背景温度场。
式(7.1.1)中T表(z,t)为热传导的傅里叶微分方程: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边界条件为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初始条件为:T表(z,0)=0,式中TS(t)为地表温度的瞬态分量。
总的地表气温随时间变化为
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
也就是在钻孔测量资料中去除稳态的大地热流密度,余下的为瞬态地表气温变化温度。
图7.1.2(a)是上海气象台1880~1980年平均气温记录,可以看出有逐年升高趋势。图7.1.2(b)是根据气象模型计算的地表层温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可以清楚看出地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有温度变化。理论计算表明,深度500 m左右的地温变化能反映近100 a以来的气温变化。
全球变化研究表明,在过去1个世纪中气温大约增高0.6℃。表明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许多研究在全球不同地区,得到基本相同数量级的结论。大致在0.3~0.8℃范围,美国Lachenbruch等人,在阿拉斯加北部对大量钻孔温度数据进行研究,结论是该地区过去近100 a来气温增高2~4℃;捷克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Cermak)博士研究古巴30多个钻孔测温资料,指出过去200~300 a间气温增高2~3℃,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教授Mareschal等研究加拿大中东部大量钻孔测温资料报道该区过去100~200 a气温增高1~2℃,此外还报道有加拿大北部极地百年变化(3℃/100 a);美国西部(0.6℃/100 a);中北部(0.5~2℃/100 a);南美[2~3℃/(50~150)a]。
图7.1.2 气温及地表层温度变化
利用四川攀西地区两个钻孔(ZK106,ZK202)测温资料进行反演计算得出该地区古气温变化,与上海气象台记录的气温对比,如图7.1.3所示。因钻孔上部有裂隙水活动,有的数据难以使用(只能剔除)。两个相距200 km的钻孔测温数据表明,该地区在1600~1920年期间地表气温升高1℃,而且这一结果与上海气象台的实际纪录(图中细线)相一致。图7.1.3中内镶图为上海台记录与钻孔资料反演结果对比的放大图。
图7.1.3 四川攀西地区气温变化
理论计算表明,地表气温变化影响地下温度变化,大约每10 a向下深入30~40 m,每百年深入100~150 m。利用地温变化反演古气温变化可达几个世纪。
有些地区的地温资料研究结果的结论是气温降低。经研究在加拿大地区气温增高起始时间大约是1890年,而在500 a前曾经历过气温下降的变冷时期,这与同位素δ18O研究结果相一致。
由地温变化推断气温变化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干扰因素也比较多,需要仔细的研究资料。
Ⅸ 用宏观定性角度和方法研究事物,是化学质变分析吗微观定量探索趋势,注重细微衍变,是物理量变归纳吗
似乎你搞反了。应该是"用宏观定性角度和方法研究事物,是物理量变归纳; 微观定量探索趋势,注重细微衍变,是化学质变分析。
Ⅹ 如何研究有序化转变中有序度的变化过程
,尔雅的答案任何学科,都可以从【尔雅秘书】里面搜答案,我和舍友都是用这个考100分的。
如果没选修玩,还能挂,挺好用的,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