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寸光阴,一寸金”,古人是怎么来记录时间的
一顿饭的时间,一炷香的时间,一个时辰,这些都是描述时间的词汇。一寸光阴一寸金,现在的我们越来越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珍惜时间,时间的流逝是我们永远也追不上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时间的长河都不紧不慢的从上面流过,最后也经过时间的沉淀给人类留下了珍贵的宝物。
时间最早是无形的,在最开始的原始时期时间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还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存在;原始的人类想法也是简单的,宇宙的浩瀚无穷不禁引起了人类的思考。
后来在社会的进步人类发展过程中记录时间的工具“钟表”诞生了,但在没有钟表之前人类是怎么样记录时间的?对于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们是如何记录不断消逝的时间的?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时间制度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间回顾历史,来看看我们古人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一、最早的在远古时期的人类,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呢?
开始把时间划分为更细的单位,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
其计时的划分方法,在《晋书·律历志》景初历的记载较为详细:“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
古人非常聪明,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气现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星星月亮太阳运行的规律,观察太阳月亮的方位,了解星星分布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了解当时大概的时间。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就产生了信息和电的发明,由此钟表也就孕育而生。
钟表的诞生更是代表了人类历史社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也同时让人们的生生活越来越便利,生活和工作都更有规律。
钟表种类繁多,小到怀表手表,大到挂钟等等,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的体积虽然不大,但是却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时代性的意义。
钟表上的指针好像一只无形的手,推进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向前发展。
让人们流逝过的时间在表盘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让那些无形逝去的时间变成可以见到的刻度,让那些历史不再被轻易遗忘。也许未来还会有更加尖端更加先进的技术。但是永远无法磨灭钟表在人类历史上这一深刻的烙印。
朝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时间的长河源远流长,从古代流到了现在也将会流淌到将来,时间给我们人类留下的痕迹是永远抹不去的。
古代的鸡鸣起床到现在也经常在人们口中听说,从原始时期的根据太阳的位置确认时间,到结绳记账法,刻木相会再到日晷的出现,沙漏的发展,到现代的钟表电子表,全都体现出我们中国社会的进步之快。如果没有记录时间的东西出现,那我们人类的生活将会一塌糊涂,不知道会衰败到什么程度。
我们了解了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以及发展,全都体现着人们伟大的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越来越准确的记录与传递,人们的生活也走向了正轨,所以说时间的记录确认是非常具有重要性的。
B. 古代有哪些计时方法
在人类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大约还很难有什么时间意识。他们只能遵从太阳的安排,在白天进行采集和狩猎。“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使他们开始就有了朦胧的“日”的概念。人类共同的活动,需要有更长的时间单位。要造一把石斧,一枚骨针,原始人常常要相当时日。那么,他们是如何计算日子的呢?
我们古代有一种“刻木记日”方法,即在竹片或木板上刻痕来计算日子。例如,甲乙两人约好10天后在某地相聚,如何才能不致搞错呢?他们在约定时就找一小块木板,用力在上面刻上10条口子,然后从中间竖直剖为两片,就像“介绍信”与“存根”一样,甲乙各执一半。每过一天,他们都削去一格,当10格削完之日,就是他们相见之时。这种原始的记日方法后来也为监狱中犯人所采用,他们往往过一天就在墙上或地上划上一划,以此来计算度过的光阴。
古人刻木相会还有一种“结绳记日”的原始方法:人们在一根长绳上以打结来计算日子。例如某人要到远处什么地方去,他就在腰间围上一根绳子,出发后,即在夜晚投宿前打个结。每走一天打一个结,当到达目的地后,他就可以从绳上有多少结知道他这一次走了多少日子,并从中可以估计这地方的远近。当他准备回家时,则在返回路上走一天解开一个结,等到绳上的结全部解开,他也就应该回到家了。
“结绳记日”的方法后来演变成一句俗语:“裤子带上打个结——要记记牢。”
对于更长的时间,古人们就用向瓦盆内投石子的方法来计数日子。例如,每当绳上有10个结时,他们就扔一颗小石子(同时把结解开),这样最后从石子和绳结数就可算出到底过了几十几天。这种扔石记日的方法,在我国有些地方甚至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例如,我国西南边境的苗族地方,他们在解放前就是这样来计算岁月的。每当月圆时,就在一个竹筒内扔一颗小石子,待里面的小石子已达12颗时,就把它们倒掉,并换上一颗大石子——表示已到了一年。
后来人们不仅注意到太阳的东升西落,而且慢慢发现了寒来暑往的规律。冬天的风雪,夏日的骄阳,不仅使他们感受到环境的变化,而且对他们的采集和狩猎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当进入农业社会后,人们终于慢慢认识到了“年”的概念。我国很早就对物候有了仔细的观察,如杨柳何时吐绿,田鼠何时出洞……我们北方的乌苏里江流域,古人弄不清自己的年龄,而是以吃过几次大麻哈鱼来“论资排辈”的。因为这种可口的海鱼,只有每年九、十月间回到乌苏里江中去产卵,所以吃过40次鱼的人一定比吃过20次的人年长,理应受到更多的尊重。
我国北方古人分吃鱼次数来计算年龄我国蒙古族的祖先,由于生活在大草原上以畜牧为生,所以常以大草原的枯荣为年。他们把几岁叫作“几青”或“青草几度”。我国古籍(魏书)中描述岩昌羌族的习俗说:“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枯以记岁时。”
尼罗河定期的来势汹汹的泛滥,帮助古埃及人最早确定了年的长度。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时,他们便发现河水两次上涨之间,太阳平均升降了365次。因而古埃及很早把一年定为365日。但有趣的是,埃及人当时使用的却是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的固定的“历”。这种历法一年只有360天。所以在那个时候,最后的五天在历本上是没有“地位”的。在那五天中,埃及人都关起门来,不与他人接触,糊里糊涂或者呼呼大睡地把它打发过去……
一天的时间是较长的,而一个时辰的时间是怎样确定的呢?人们发现,根据太阳投在地面物体上的影子长短来判定时间更加准确。如树木、房屋和物体等的影子。早晨,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最短;到傍晚,影子又长了起来。
有一封古埃及人写给伯勒尼公主的信中说:“当你的影子长16步的当儿,阿玛西斯就在橄榄林中等待你……”古希腊的一个喜剧里,有个雅典妇女对她的丈夫说:“等到影子10步长的时候,你涂了香油来吃饭吧!”
影子16步和10步长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代的埃及和希腊,许多地方建有一座石碑或纪念碑。白天,太阳东升西落,纪念碑就投下一个个影子。人们只要用脚去量一下影子,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时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