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礼记学记教的方法是什么

礼记学记教的方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4-13 18:51:32

⑴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如下:

1、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尊师重道。

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碰念肢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是尊师,其次是重道。

4、豫时孙摩。

豫,预防性原则笑世。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⑵ 《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其主要教学原则有:
<1>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2>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
<3>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4> 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
<5> 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 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7> 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⑶ 《礼记·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分析

《礼记·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分析

内容摘要 :《礼记·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论,它所蕴含的教育管理思想,内容丰富,提出了重教必先尊师、重学必须择师、教学必须相长的教育管理思想。用当今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礼记 学记 教族铅育管理 思想

Summary: "Book of Learning" is the first article devoted to the ancient monograph of ecation, ecation management ideas it contains, rich in content, made emphasis on ecation, we must first respect for teachers, teacher re-learn to choose, Teaching must be long ecation management thinking. With today's ecational philosophy to interpret, still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Book of Record of Learning Ecation Management Thought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论,轿搏他所蕴含的教育管理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用当今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仍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一、重教必先尊师

《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学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促进教师发展的制度。首先是推崇师严道尊。师严道尊是教师管理的指导思想。《学记》认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在于尊师,师是道的化身,只有“尊师”才能“重道”闭穗祥。“三王四代唯其师。”社会要尊师,君主应带头。《学记》这种尊师重教的思想在古代都有着重要影响,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学记》认为,办教育最重要的是尊师,原因在于教师必须受到尊重,然后道德和知识才能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会重视学习,重视教育。《学记》的原文是:“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个逻辑论断是正确的。国家提倡“道”(当时是指封建主义之道),而直接负责向学生讲解宣传“道”的人是教师,所以尊师就是重道,重道必须尊师。因此,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尊师重教”也必然是这个道理。

二、重学必须择师

《学记》既认为重道必须尊师,同时又主张重道必须择师。“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因为教师的一项任务是为国家培养政治领袖人才,一个理想的政治领袖和国家的治乱兴亡当然有重大关系。所以,必须严格而谨慎地选择教师。国家赋予教师的任务以及修养的标准和具体内容,随时代的变迁和政治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是《学记》强调慎重选择教师的提法是从古到今值得认可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拟定了一套完整的促进教师发展的制度。

我们今天的择师应该从师范院校招生开始,对于应试生在中学时期的思想表现和学习成绩,先调查了解,严格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录取。在学习期间要严格要求,毕业参加工作严格把关,到职以后经过试用期,然后聘为正式教师。

三、教学必须相长

《学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就能够自强不息,勤勉于学,从而使学业不断长进,同时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教师“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反求诸己,深入研究问题,从而使自己的学识不断增益,并且在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使教师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自我价值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方式。学生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身份,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不断学习的'暂时状态,一种使自己和人类都将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状态。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共同生长,是教育的最佳境界。

“教学相长”是《学记》对教学功能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它概括出了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学生需要发展,教师也需要发展。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只是“闻道有先后”而已。人的生存每时每刻都是有价值的,教师和学生此时的生命价值体现在课堂的教与学中。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学习场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和学生应建立起“伙伴式”、“合作式”的学习关系。教师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状况,全方位地指导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并注重个性的培养、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只有重视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才不会削足适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学记》“教学相长”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对我们今天创造有利于生命成长的和谐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精品代表之作,它较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思想,其中重教必先尊师、重学必须择师、教学必须相长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⑷ 礼记学记中的三种教学态度

礼记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篇教育科学的经典之作,其内容记述了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论述了教育、教学及为人师表之道,强调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礼记学记;教育观;方法;尊师重教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然而效果甚微,国民素质仍亟待提升,学校教育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大事。怎样才能使教育合乎规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合格的人才,正是薯差改教育工作者们急需探讨的问题。
《礼记学记》是我国古老的教育哲学,其内容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论述了教育数判、教学及为人师表之道,重视素质教育,内容系统科学。其教育理念重视晓喻启发、循循善诱,强调端正治学态度,重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开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之先河。在当今的教育活动中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比当今学校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及弊端,愈发能使人领悟到古代教育者的智慧。
教育的方法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庆敏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⑸ 礼记学记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着《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着。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烂升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艺术特色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它的语言多用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得出简明的结论,而没有采取滔滔论辩的方法,但其论辩性仍旧可以觉察得着的。比如“大学之法……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一段,开头用对比说明问题,先正后反,最后一句总结,条理井井,使人一目了然。

《学记》在论述中,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得出结论,简洁鲜明,不枝不蔓。比如“虽有嘉肴……教学相长也”一段,先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强调学与教的关系,最后归纳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的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5)礼记学记教的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着,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

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

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⑵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⑶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

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

“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饥缺老长补短,否则,“独扮衫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

第五,启发诱导。《学记》对启发式原则的实质以及方法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第六,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⑷教学方法:

第一,问答法。发问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答问要注意深浅适宜,详略得当。

第二,讲解法。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

第三,练习法。《学记》以铁匠、弓匠之子与小马学驾车为例,说明必须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功夫练习起,打好基础。

第四,类比法。通过类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学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礼记

⑹ 读书分享: 《礼记·学记》的七大办学原则和简注。

1、示敬道原则。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开学的时候,第一件事要展示敬道的原则。让所有人对“道”都生起信心。用皮弁祭菜,是祭祀的形式。皮弁就是穿上制服,天子亲自参加,因为那个地方是太学,所以周天子要参加。各诸侯国的国君在他自己的各诸侯国也要穿上朝服,到后来就让有司来代替,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持人他来代替。“祭”就是祭祀先圣先师。“菜”就是芹藻之类的祭品。“皮弁祭菜”的意思就是天子任命有司穿着皮弁(太子才能穿的朝服),用芹藻之菜来祭祀先圣先师,也就是说开学的第一天要行祭礼,行拜师礼。祭祀,古代的祖师爷叫先圣先师,到后来学校的祖师爷大家都知道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所以到后代,乃至汉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唐宋元明清,历代历朝,大家都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祭祀的目的是什么?“祭神如神在”让学生生起恭敬心,尊师敬道的心。对“道”古圣先贤相传的圣人之道,产生恭敬心,叫“示敬道”。“示”就是展示,用祭礼来展示。

2、官其始原则。“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宵雅》就是《诗经》的《小雅》,“肄”就是练习,是祭祀时一定要学习《诗经》里面的三首诗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首诗歌都是讲君臣之道,用上下之官、君臣的道义,来劝勉刚刚入学的学生。告诉孩子们在家里要行孝道,进入学校要学君道。这九年,就要努力的学习君臣之道,而且还要用圣贤人的心来学君臣之道,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为官的责任道义来劝勉刚刚15岁入学的学生,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这门学问,就是要劝勉学生学习为官的道义以及君臣相宴乐的和厚。

3、孙其业原则。“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就是学生入学之时,太胥之官先击鼓召集学生上课,学生到了课堂打开框箧,取出所要学习的经典课业。“孙”意思就是恭顺,对我们的学业很恭敬,然后按照学习的顺序来学习。“孙其业”就是恭顺各自所选的经典课业。

4、收其威原则。“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叫稻木,“楚”是荆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教鞭。这个教鞭,收敛整齐之,让孩子感到威严,不敢犯错误。所以学生不努力向学,老师就用夏楚二物来鞭挞之。所以在古代,老师就把两个教鞭挂在门边上,然后变得很大,学生上课不认真,老师也不用打他就看着那个教具,看着那个“夏楚二物”再看看学生,学生就知道赶紧做好了,教鞭在哪,这是收其威的原则。

5、游其志原则。“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这个“视学”就是检查,“禘”就是大祭,“未卜禘”就是还没有大祭,册知祭祀还没有祭过。古代的祭祀叫“春禘秋尝”,一年几次大祭,天子要亲自参加。天子没有参加过大祭,不能视察“太学”。还没有进行祭祀,不要到学校去检查。

“游”的意思是深入。在古代深入进去潜水才叫游。现在的“游泳”古代叫浮水。所以“游其志”的意思是游遐学生的志意,让这些太学的圣贤师生们,深入经典。深入经典才能智慧如海,不要乱检查他。所以圣贤学问真好,天子和诸侯只有完成了夏天的大祭祀之后,才能对太学进行“视学”,这样才能不要很急切的逼迫学生。

6、存其心原则。“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时观”就是学生刚入学时,老师时时观察学生。却没有和学好毕生一直叮咛很多道理,是希望让学生自己去深入领会圣贤的教诲。“存其心”让学生把道理存于心。老师没有讲很多道理,学生就会心愤愤,口悱悱,然后老师才启发学生,学生就会把所悟到的道理生存于心。

7、学不躐等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幼者”是初学者,作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学问的初学者,最近深刻感悟州袜消到此处的“学”的意思是教与学。既包含教又包含学,所以教学不能逾越等级。就是说圣贤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习谦退,不能逾越学习的次第。让初学的学生听而不问,所以教学不躐等。教学的常理,如果学生有疑惑未能通达的,必须问老师,但是初学者刚刚接触的学问不熟悉,所以要学会谦退,要多听老师或学长姐说,不要随便发问,否则就容易骄傲自满,发问,也常常不知所云,浪费时间。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这七个方面都是办太学办教育的大原则。

⑺ 学记中提出哪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遢等”。

4、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就失原则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里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亦”。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为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导而佛牵”,教师引导,但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又不给现成的答案。《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懂得教学的教师。

7、藏息相辅原则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爱,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教学方法

《学记》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

1、讲解法 它提出:“约而达”(语言简约意思通达),“微而藏”(义理微妙而说的精善),“罕譬而喻”(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

2、问答法 教师的提问应先简易,后难坚,要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着其所问,有针对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

3、练习法 如学诗须多读吟唱,学乐则须多操琴拨弦,学礼则多按规矩去做。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拓展资料:

一,《学记》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着《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着。

二、内容简介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师的思想。

资料链接:网络--学记

⑻ 试述《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

战国·乐正克《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3.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4.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逗搭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8)礼记学记教的方法是什么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迹指嫌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

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学官后裔论教育,有其家学渊源”。

不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荀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学记》作者是谁已难于查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着《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着。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姿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⑼ 学记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学记的教育思想有: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团局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着《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着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塌粗让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凳手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⑽ 礼记的教育作用是什么,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为师之道又是什么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礼记·学记第十八》精华 《礼记·学记第十八》精华

余和霖 编者按《礼记》是中华传世名着经典,凡四十九篇。《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其内容还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文艺、教育等诸多方面。后世所谓“四书”,其中《大学》、《中庸》、便出自《礼记》。《礼记·学记第十八》,据郑玄《礼记目录》介绍:“名曰《学记》者,以记人学教之义。”读《学记》,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办学兴教的意义,特别是其中阐述的一些教学原理,如怎么教,何谓善教,怎么学,何谓善学等等,至今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及启发性。过细读读想想,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教学理念,原来古已有之。学习这些之乎者也,并非要复古,而是要表达对中华先贤智慧的崇敬,以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古人尚且如此论,反躬槐谈自问:我们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xiao,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凯明李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启发合乎法度的思考,招求贤能善良的人,这样做足够能取得小的声名,但不足以感动广大的民众。如能亲近贤人,体恤疏远的人,就能够感动广大的民众,但不足以教化广大的民众。君子想要教化大众,形成良好的风俗,那就一定要从教育着手啊。
【编者点评】此为教育功能论。古代讲“化顽冥之民,以成王道之俗”,现在讲“提高国民素质,形成公序良俗”。然化民成俗与否,教育有为,但非万能。所以孟子说:“居移气,养移体。”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人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管理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编者点评】“教学为先”即“教育为首”。于今耳熟能详。千百年来,落实的恐怕只有“学而优则仕”的信条罢。 师严然后道尊

【原文】凡学之道,严(尊敬)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祭主),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译文】凡是从师学习,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然后他所传授道才可能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然后百姓才知道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君臣关系对等臣子的情况只有两种:一是臣子在祭祀中担任祭主,那么祭主不对君臣行臣礼;二是臣子担任君主的老师,那么老师不对君主行臣礼。
【编者点评】“师严道尊”即常说的“尊师重道”。既然将教育置于“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首位,故必然提倡师严道尊,目的在于使人君重道,使民敬学。尊师重道的传统,好则好盯迟矣,但在官本位的传统下,倒是教师见长官恭敬,师道不尊,斯文扫地的事太常见了。 教学相长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即使有味美的菜肴,但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味道的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好在何处。所以学习以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以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才能勉励自己加强学习。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编者点评】“教学相长”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首创命题。知不足能自反,为饱学之士;知困能自强,为善教之师。这应是“教师教育”先声,只可惜,不自反、不自强之师众矣。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琴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比喻),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朋友)而不反。
【译文】大学的教学,要按时序进行。所教的必须是正规的科目,课后休息时也要有课外作业。不练习操琴指法,就演奏不好乐曲;不学习广博的比兴手法,就写不出好诗;不习学各种杂事之礼,就不能学好礼仪;不喜欢学习各种技艺,就不能激发出学业的兴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心里想着,每天学着,休息时学,闲游时学。如果能这样,就能学得好,与老师又亲近,乐于和同学相处,对自己所学的道理深信不疑。所以,即使离开了老师和同学,也不会违反所信奉的道理。
【编者点评】教学依时而进,循序而渐进。把学习当作生活方式,“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实在是一种境界。“乐学”之语,启发颇多,没有多种有兴趣的技艺活动,学生会乐学吗?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竹简),多其讯言,及于数(同“速”)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通“拂”,违背)。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作老师的,只会照着书本宣讲,又只会提许多问题为难学生,教学进度快而不顾学生能否接受,指导学生没有诚心,教育学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才能。教育学生违背了情理,学生求学也不顺利。因此,学生对学习厌恶,对老师憎恨,对学习感到困难而畏惧,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学生即使最后勉强完成了学业,学到的知识也一定很快会忘记。教育的不成功,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吧。
【编者点评】“呻其占毕”之类注入式教学法,自古至今。批评之语,如临现场见今之教者。学生苦不堪言,厌学、疾师、去业,古今教育之大慨叹。 必也其听语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只有记诵书本上的知识以待学生之问的学问,这种人不配当老师。当老师的人一定要听取学生的疑问并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时,老师应开导并讲解给学生听。如果讲解了学生还是不懂,那么暂时放一下待以后再讲解也是可以的。
【编者点评】此条本在后文,提前与“呻其占毕”相应。为什么“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是因为学生之问,并非书本上的死道理,所以,教师答疑解惑,必须要具备真才实学及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记问之学为师,乃古今通病。 教之所由兴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超过)节而施之谓孙(循序),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不当的欲望萌发之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叫做适时;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叫做顺应;学生互相观摩而得到提高,叫做观摩。这四条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编者点评】预防学生不良行为发生,把握时机及时教育,区别情况循序施教,合作学习体验切磋,这些现代教育理念,《礼记》概括为四字真言:预、时、孙、摩。 教之所由废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抵制)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通“僻”,邪恶)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在学生不良行为已经发生后再去禁止,就会遭到抵触,因而难以起到作用;错过了适宜的学习时机,再学习的话,那么学习再刻苦努力也是不易取得成就的;教学不循序渐进,杂乱无章,那么学生的头脑就会混乱,教学效果就不好;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商讨,就会使学识浅薄、见识不广;与不好的朋友交往,就会受影响而违背师长的教诲;有轻慢邪僻的言行不学好,就会荒废学业。这六条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编者点评】教之所由兴侧重于教师。反其教为:已发、时过、不孙、无友。又添“燕朋”、“燕僻”两点,是侧重于学生。“燕朋”、“燕僻”不正是现代教育挠头之事么?很值得研究。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同“导”,引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君子既懂得了教育取得成功有方法,又明白了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这以后才可以做老师。所以君子教育学生,善于引导而不是强逼学生;严格要求而不是压制学生;善于启发而不是完全讲解。引导而不强逼,那么师生关系就会和谐;严格而不是压制,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容易;启发而不全都讲解,那么学生就会思考。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轻松容易、学生勤于思考,能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说是善于比喻引导教育学生了。
【编者点评】此启发式教学原则,概括为善喻。教学达到“和、易、思”境界,谈何容易?师生关系紧张、学习困难、不动脑筋,恐怕不是一句“应式教育”而能搪塞的。 长善而救其失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必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求学的人会犯四种过失,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在求学时,有的可能一味贪多,有的可能不愿多读书,有的学习不专心见异思迁,有的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这四种过失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心理状况的缘故。做老师的一定要先掌握学生的不同心理,然后才有针对性地纠正他们的过失。好的教育方法,就在于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
【编者点评】长善救失,关键在“知其心”即理解学生的心理。注入式教学是反其道而行之,不知其心,短善助失。应试教育哪有功夫长善救失呢?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原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善),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擅长唱歌的人,能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唱起来;擅长教学的人,能使学生自然地随着他的引导来学习。这样的人,他言简而意明,道理讲得含蓄而精微,所用比喻虽少却使人易懂,这可以说是善于使学生跟随他而进行学习。
【编者点评】此为教学语言的要求。优秀教师通过引导得体的主言艺术,使学生沿着教师指导的方向勤奋学习,坚定志趣。而现实的教育是语言无趣、无味,可谓反志矣。 知难易,知美恶,能博喻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译文】君子明白求学有难有易,又懂得学生天赋德行有高有低,然后才能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做到这一点,然后才能够当老师。
【编者点评】又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有得当的方法,不了解学生便无得当方法,方法不当便无教育的成效。了解学生是博喻的前提,是教育者必修的功课。 进学之道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通“脱”)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不必费很大的气力,教学效果却很大,学生会把学习成效归功于老师的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费很大的气力,收效却很小,学生就会因此埋怨老师不得法。善于提问题的,就像劈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再砍较硬的节疤,经过一段时间,那些较硬的地方也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提问的人则与此相反。善于回答别人问题的人,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那钟声较小;重重敲击那钟声就大,等钟声响起之后,让钟声余音悠扬。不善于回答别人问题的人,与这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阅读全文

与礼记学记教的方法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药典4氯离子的鉴别方法 浏览:706
胆汁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735
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技巧 浏览:563
孩子系鞋带方法最简单 浏览:528
如何使用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浏览:11
家用电功率计算方法 浏览:194
小米自拍杆如何设置方法 浏览:528
光面环规使用方法 浏览:826
多选题常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有哪些 浏览:983
计算方法教 浏览:767
治疗口腔溃疡小方法 浏览:45
如何排肺痰咳嗽方法视频 浏览:301
开环岛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525
评断女性排卵的检测方法 浏览:689
铝扣板吊顶接线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861
发膜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浏览:440
新年贺卡用最简单的方法做怎么做 浏览:256
颈椎骨质增生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浏览:823
多插座漏电检测方法 浏览:920
不射症治疗方法 浏览: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