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经验主义方法论有什么弊端

经验主义方法论有什么弊端

发布时间:2023-04-09 20:41:55

㈠ 经验主义有什么优势和不足该怎样发挥优势,避免不足

经验主义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找到一个抓手,遵循自己曾经成功或完成的经验,去指导对于未知事件的进行方式。而它的最大劣势也恰恰如此,即所谓形成路径依赖,面对新生事物和未知事物时,往往想要把它套进自己已知的条条框框中缺乏创新力与开拓精神。
如果对经验主义扬长避短,就是让一个人审时度势,能够面对新生事物,保持开放和吸收的态度,不要总沉溺于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时刻保持谦虚与开明的心态,多吸收多采纳,多思考,多实践,并且要不怕失败,不能保守,才能走出舒适区,创造更多更大范围的价值。

㈡ 经验主义解释是凭自己的经验处事的世界观!!请问如果一个人凭经验办事一定错吗!为什么反对经验主义

凭经验办事与经验主义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让羡
经验主义既然是世界观亮唤,它成了一套方法论原则和遵循。
凭经验坦键拍办事是在具体办事过程中的一种思路。

㈢ 佛陀根本错误:经验主义和还原论

佛陀对于无我的认识其实是有错误的, 佛陀只是用了经验主义和还原论的方法,将自我整体分解为经验性的五蕴,还原成微观上分立的生灭现象,通过禅修状态下的经验感知,发现五蕴都是刹那生灭的,这当然会得出“无我”的结论 。因为现象都是生灭的,前后现象都是各自相异的,所以杂阿含313经说:“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这里的异阴就是前后相异的五蕴。 由于自我的存在必须要建立在持存性和同一性基础上,五蕴的刹那生灭否定了持存性,五蕴的前后相异否定了同一性,所孝段以佛陀认为不可能有同一自我的存在。 而佛陀的原始教义并不承认非五蕴的阿赖耶识以及如来藏等梵我化的本体,认为自我只不过是五蕴的因缘聚合。杂阿含1202经说:“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诸阴(五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斯里兰卡的菩提比丘说:“根据巴利文经典,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复杂的五蕴统一体,每一蕴均有无常、苦与无我三种基本特性”,缅甸马哈希尊者亦言:“禅修者了解自己只是由名色(五蕴)所构成,其中没有永恒的实体,只有身体的现象和能知的心这二者存在而已”。帕奥尊者则称:“众生的身心是由五蕴所构成的。由于无明、爱欲与邪见的缘故,他们将这些五蕴认定为我。”

佛陀之所以认定每个生命个体只是生灭的五蕴所构成,是因为借助于被叫做毗婆舍那的内观禅修方法(巴利文Vipassana,一种侧重于对身心现象的生灭性进行如实禅观的动态性禅修方法,也称为四念住),对身心现象进行分解还原,只能经验观察到五蕴以及五蕴的生灭现象,但这种经验观察的方法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其实是有严重缺陷的,无法认识自我和存在的完整真相。 从经验观察的角度来说,最多只能说可被观察经验的身心现象都不是"我",但是逻辑上却不能排除无法被经验观察到的具有同一性的本体自我的存在,绝不能把观察感知的经验现象视为全部。 除了可被观察的经验现象,还有可能存在无法被经验观察到的形而上本体。本体无法被直接观察,属于经验之外,只能靠理性思辨和直觉认识而认知,而佛陀在这方面没有能深入下去,过强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以及理性思辨能力的欠缺,阻碍了佛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佛陀并没有从整体论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五蕴相续生灭的整体序列,不同时间段的不同身心现象,其实就是同一自我。自我是一种整体性现象,只能整体的去考察。在更深层面上,五蕴生灭的整体序列其实是本体性的先验自我在现象界的不同时刻的相续展开,它是潜在的本体自我的现象性的反应。 就像量子力学里电子不同时刻的经典本征态(相当于确定的物理量)实际是同一电子的量子叠加态在不同时刻的展开,尽管每个时间点的不同本征态是各自不同的,而且也是分立性的相续生灭,然而它们却是同一量子叠加态的展开。被观察测量的单一经典本征态是现象,而抽象的量子叠加态则是本体,尽管量子叠加态无法被直接观察,但是却可以借助于对本征态的经验观察和逻辑推断,进而逻辑推导出量子叠加态的必然存在,这正是着名的电子双缝实验所显示的。我们不能因为电子每一时刻的物理量不同,就否认存在同一电子。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自我在童年,青年和老年的相貌不同或者构成身体的细胞不同以及思维意识的不同,而将整体性的同一自我进行否认,从现象观察的角度,自我是一种整体现象,将身心现象进行分解的还原论做法是无法认识事物的完整性质的,还原论有偏颇局限。

具有同一性和持存性(连续性存在)的独立自我本体是完全存在的,在我所创建的革命性的心物波粒二象的理论体系当中,它就是现象界之外(物理时空之外)的具有意识性的波性本体,也可以称为波性意识或者量子自我,或者称为先验自我。我们所经验感知的自我身心,即佛法所说的现象界的相续生灭的五蕴现象,其实是一种经典自我,或者称为经验自我,它是形而上学的本体界潜在的同一波性本体(量子自我)的粒性坍缩,近似于一种投影,这就类似于三维物理空间上的经典本征态(粒性),是抽象数学空间内的同一量子叠加态(波性)的不同坍缩。由于波性意识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独立于现象之外并有自己的个体性),恒常性(连续性),主宰性(影响支配现象),所以波性意识凳首本体即是佛陀所否定的神我。天行新学是明确的有我论,而不是佛教的无我论,二者是根本对立的。佛枣慎数陀只是认识到经验现象的非连续性(离散性),但是经验主义的禅修方式却使得他排除了现象界之外的连续性本体,所以犯下了大错误,造成了佛教必然的教义矛盾,突出表现就是上座部佛教荒谬的五蕴和涅槃的严重二元割裂,以及异时缘起的难以成立,还有轮回主体问题,以及业力存储的难题等等,这也是后期部派佛教发生严重分裂并逐渐产生和佛陀原始教义看似相同但是本质完全对立的大乘佛教的根本原因。

我认为,佛教后期的教义混乱以及教派分裂的根源是佛陀的错误引起的,佛陀自己也不是一个真正开悟解脱的人,而只是一个走在半路上甚至还根本没有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的人,他对自我和存在的认识还太粗糙原始了,远远没有达到他号称的所谓究竟解脱。至于后代的佛教祖师和佛陀弟子们,离解脱更是差得遥远,他们连佛陀的明显错误都无法认识到,并且严重依赖于佛陀这个宗教权威,如此怎么可能解脱呢 ?在佛陀本人错误的无我教义引导下的禅修实践和解脱路径也是必然错误的。无常无我以及缘起和涅槃皆是谬见,正如佛陀本人所说,“邪见生邪行,生邪智,生邪解脱”。对自我和存在的严重扭曲认识,绝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心灵解脱和自由之道,也绝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苦灭,佛陀宣称的解脱轮回只不过是幻梦一场!

我认为你并没有看懂我说的是什么,而且异时缘起本就是一个佛教词汇,它指的是缘起支的异时性,而不是同时性。

佛陀的缘起法确实是异时缘起,也只能是异时缘起,因为佛陀不承认非五蕴的本体的存在,那么这意味着当下现象的生起必然要依赖于前面生起的五蕴现象,也就是前一个现象缘生后一个现象,这两个现象必然是异时的。在上座部阿毗达摩里面,这种缘起被列为二十四缘当中的等无间缘(也称次第缘),是必须要有的。前一个现象叫做“缘法”,后一个现象叫做“缘生法”。前为因,后为果,两者紧密相续,次第生起。

然而根据佛陀的生灭无常理论,这个观点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根据佛陀本人的生灭无常的理论,前一个现象必然是灭去了,已经灭去的现象怎么可能缘生出新的现象?前后现象的相续无法衔接,而所谓的次第缘其实是一种强行的无理认定,没有任何逻辑支持。

如果要缘生出新的现象,那么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前一个现象并没有灭去,依然还驻留着,这意味着现象必然是持续存在甚至可能是恒常不变的,被观察的灭其实是假灭,是经验上的错觉,然而这已经和佛陀最根本的无常理论矛盾。

第二,当下现象的生起并不是依赖于前一个现象,而是依赖于现象背后无法被经验观察的形而上的本体,这个本体一定是非经验性的五蕴,是五蕴生灭序列之外,那么这就难以否认不可被直接观察体验的恒常性,主宰性和独立性的本体性存在,这和佛陀最根本的无我(无本体)理论矛盾。

通过还原论的方式,将身心现象分解还原为五蕴,依靠禅修经验观察,分别对不同时间生起的不同的五蕴现象进行观察觉知,于是佛陀“如实”地观察经验到现象的生起依赖于其它现象(缘起),“如实”地观察经验到现象的生灭(无常),“如实”地观察经验到前后生灭现象的不同,没有同一性(无我),进而认为被观察经验的现象是不圆满的(苦)。

佛陀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经验主义和还原论的认识方法根本无法认识生灭和自我的完整实相,也并不是真正的“如实”。认识方法的错误导致了认识结果的扭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现象,不见本体;犹如盲人摸象。而佛陀所经验的“涅槃”其实也是经验上的错觉,它之所以产生,和佛陀还不懂的迄今为止人类尚未充分认识的,具有潜在性和先验性的波性意识的特性有密切联系。佛陀被禅修经验严重的局限住,由于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辨,拒绝形而上的思考(十四无记的提出以及对生灭机制缺乏深入的理性审视),过于依赖于禅修经验和神秘体验,过于强调灭苦灭烦恼的实用倾向(这一点在箭喻经中有明显表现),最终造成严重的认识错误和实践错误。

佛陀并不仅仅是这一点的错误,还有其它很多或大或小的错误,暂不一一列举。毫无疑问,佛陀本人并没有达到他所自称的觉悟,也没有实现他自认为的解脱,佛陀的认识是很粗糙原始和有严重漏洞的,难以承受理性的审视。也正是因为佛陀本人的认识局限和严重不足,造成了他所创立的佛教在他死后不久就开始产生严重的混乱分裂,围绕生灭和无我以及涅槃等根本性理论问题产生了各种矛盾歧见以及不同的佛教支派,部派佛教的种种分裂以及其后大乘的产生都是必然发生的。大乘理论的本体化倾向以及假托佛陀名义伪造经典和新的教义其实更像某种程度的迫不得已,从中观到唯识到如来藏思想,一步一步的本体化,一步一步向婆罗门教梵我不二的教义靠拢,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进而逐步被同化,印度佛教最终灭亡。而其实婆罗门教的梵我不二论尽管也有一些不足,但某种程度上反而更接近真相。完全背离佛陀根本教义,实际是伪佛教的的大乘佛教尽管伪造了几乎全部的大乘经典,可是在理论完善度上确总的来说是越来越进步,但是依然还有太多的错误扭曲。当然这只是针对中观唯识如来藏这一系列的理论发展,而不包括类似净土宗这种低级的世俗化佛教,也不包括禅宗的卖弄玄虚以及密宗的种种不光彩的恶行。

依靠伪造经典和各种不择手段发展信徒,往北流传并发展壮大的北传大乘佛教,以及尽力保持佛陀原始教义特色,却把佛陀的错误通过阿毗达摩放大到极端荒谬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都有着各自严重的致命硬伤。经典的谎言越来越无法掩盖,理论的漏洞也越来越无法掩盖,由于对佛陀本人的权威崇拜等种种原因,使得佛教自身难以完成理论的革新,难以完成实践方法的突破,佛教徒也无法面对一个平凡的,有错误的,没有觉悟的佛陀,所以只能徒劳的自圆其说,最终也越来越失去其教义的公信力,因循守旧的佛教徒们将成为佛教衰灭的陪葬。

龙树也发现了这个严重问题,他认为次第缘不可能成立。龙树对部派的破斥,实际就是对佛陀本人的破斥,因为佛陀本人也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明显问题。如果真注意到,他不可能不提。(上座部说阿毗达摩是佛陀所讲,可是如果阿毗达摩确实是佛陀所讲,那么佛陀更容易被推翻了)

龙树的思辨能力相比佛陀还是有进步的,至少他意识到了关于生灭的一些严重问题,但是他的解决方式却错误了,他将生灭的真实性完全否定了。认为生住灭不可能是真实的,只能是幻生,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龙树在中论里面也同样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我曾经批判过的那句“云何于一处,一时聚三相”。龙树认为生住灭不可能是同时发生的。可是,可是。。。

在普朗克空间(一处)的普朗克时间(一时)之内,生住灭确实是同时性的。这个就是时空的量子化导致的。龙树本人并不理解,也错误的排除了它。

龙树主观上当然是要维护佛法的,就像我当初主观上也是尽力维护佛法,我不相信佛陀犯错误,我认为是后代犯了错误。 然而我和龙树不同的是,经过大量的对佛教经典的阅读,经过对大小乘的对比,经过深入的理性思辨,并结合自己的禅修实践经验,我发现原来最根本的问题是出在佛陀身上,是佛陀本人的认识方法论(经验主义+还原论)的错误导致的。

龙树的《中论》是在破斥当时部派佛教的观点,然而部派佛教其实只是把佛陀的观点变得更清晰而已。其中最清晰也最接近佛陀原始教义的就是流传到现在的分别说部,也就是现今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可是它的理论却又是最为荒谬的,突出表现就是阿毗达摩把五蕴和涅槃彻底的二元割裂,造成了极其荒谬的结果。这一点我在那篇 《笼罩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上空的两朵乌云》 的文章里面已经指出。

所以佛教很尴尬,越是接近佛陀教义的“正法”,漏洞越多,错误越严重,越是背离佛陀教义的“像法”,却越能自圆其说。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却又是很自然的,因为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是从最初的粗糙原始,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如果佛教能够有勇气正视佛陀本人思想的不成熟,不断进行修正超越,必然能发展的更好,但这对佛教这种封闭性的宗教体系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佛陀被认为是一个并无开悟解脱,犯下严重认识错误的凡人,佛教自身的根本就倒塌掉了,这对佛教徒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一个开放性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新思想体系就孕育而生,它修复佛陀思想的错误,提出更完善更合理的思想认识,指出新的解脱之道,并不断自我修正,所以必然会有很强的竞争力,最终也将会逐步取代佛教,实现思想的革新,它就是我所创建的天行新学。

这就是佛陀的严重错误,他太实用主义了。

佛陀显然经验观察到了现象的生灭(无常),经验观察到了现象的不圆满(苦),于是认为灭苦第一,就像箭喻经所说的先解决箭伤,但是佛陀却没有深入的理性思辨现象究竟从何而来(箭从何来)?现象的生灭如何发生?他所经验到的现象生灭是否真的能够成立。他表现出极强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特点,缺乏形而上的理性思辨和追根溯源的精神,后者被认为无益于灭苦而被忽视,可是却正由于这个忽视,造成了佛陀理论的严重矛盾,造成了佛陀只窥一斑而未知全豹,将最为重要的五蕴现象背后的形而上本体忽略舍弃。

不顾当下的箭伤,追问箭从何来的那些看起来很傻的人其实更有智慧,也更有机会从根源上避免屡屡被箭射中。因为他们忍着当下的苦痛,追根溯源,求取真相,方能从根源上实现了灭苦,不再被“箭”射中。更有人求真仅仅是为了求真,而无关实用性的灭苦,那么就更值得尊敬,我始终认为求真应当是第一位的,高于任何实用性的灭苦或者灭烦恼。不臣服于任何权威,不断的质疑性的追根溯源和强烈的非为实用的求真精神才是真正的哲学精神,也因而更加接近真理,通往心灵的终极自由。

佛陀当然不是喜欢形而上思辨和追问本体本源的哲学家,他只是一个有着严重的经验主义,还原论和实用主义倾向的宗教家,创建了一个强烈的经验论特色的独特宗教,只是这个宗教后来又变质了,教义自身的矛盾困惑以及婆罗门教的渗透影响,使得后来的佛教越来越被迫做形而上的追问探求,并逐步走向本体化,大乘佛教尤其明显,而其实这个未必是倒退,而是思想的进步,因为原有的佛陀认识确实存在诸多疑惑和矛盾,无法解决一些重要问题。

佛陀一直说要灭苦,佛陀也认为正见第一,可惜他的正见只是他所自认为的,自我规定的,站在客观的角度理性审视佛陀的思想,佛陀所谓的正见其实并不那么正见,反而他所反对的婆罗门教的思想更接近正确的认识。在理论方面,佛陀的思想明显有严重的矛盾漏洞,而在实践上,佛陀也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况且如果佛陀对生灭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如果佛陀的正见其实是谬见,那么谈何灭苦,谈何解脱轮回呢?

我认为佛陀的智慧被大大高估了,对他的不切实际的吹捧实际才是对他的贬低。尽力还原佛陀本来面目,理性认识他的部分思想洞见,理性认识到他部分的思想谬误,才是对他的真正尊敬。

佛陀本人的“无我”确实必然导致断灭论,虽然他自己不承认。也是因为他自己的理论本就充满着矛盾,并不成熟。佛教后期一直想修复佛陀的无我理论,但是最后越修复,越接近婆罗门的神我论。最后阶段的如来藏思想,已经和婆罗门的神我论高度接近了。

这里很多佛教徒,坚持的其实都是佛教教义的变种,他们自己根本不懂佛陀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真正搞清楚了,他们会非常失望的。。。

傅天行 于 (Tue Apr 12 17:25:13 2016) 提到:

关于经验主义和还原论,学习过西方哲学的人应该有所了解,尤其是对于经验主义,西方哲学分析的比较深入,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对认识论上的根本矛盾,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2000多年的发展史,并且至今也没能有效解决。

佛教在认识论上研究的非常粗浅,大乘佛教有所涉及,原始佛教则严重缺乏,佛陀本人也没有注意到认识论的重要。

傅天行 于 (Tue Apr 12 17:34:57 2016) 提到:

旧的佛教已经必然死去,如果“佛”这个词是指觉悟,如果确实有解脱之道,那么新的“佛教”也必然会产生,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觉悟将会不断进步,所以我看好我所创立的新学的发展,虽然它还无比弱小,然而它却有着强大的潜力。

我是佛教的掘墓人,也是佛教的继承者,继承的不是佛教的糟粕和谬误,而是继承佛教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精神。佛陀曾经是我的启蒙老师,围绕佛法提出的种种命题,我做了将近20年的深入探索,然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理性最终使得我彻底摆脱了佛陀以及他所创立的佛教。我非常尊敬佛陀对真理的探索追求以及曾经付出的努力,但是绝不笼罩在他的光环以及阴影之下,我越来越独立自由的探索,并因此而取得不断的认识突破。

我觉悟了吗?如果觉悟是指完全的认识究竟真理或者究竟解脱,那么我不认为自己彻底觉悟,我强烈认为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我同样也不认为自己已经解脱轮回。只是经过对前人经验的学习以及深入思考和实践,我认为我比佛陀以及过去所有自称觉悟的大师们看得更深更远。

尽管人类取得了物质领域的惊人进步,但是人类对自我和心智的认识其实还处在非常蒙昧原始的阶段,越来越多的证据使得我相信,包括佛陀在内的几千年来宗教和非宗教的所有自称或自认为觉悟的人其实没有一个实现他们所认为的觉悟,没有一个人实现真正的解脱,没有一个人真正的终止轮回。在认识自我,追寻自由的漫长征程上,我们其实刚刚起步,对大部分人都还谈不上起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现在我将开辟出新的方向,新的道路。

如果觉悟是指认识到自身的认知不足,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革新;不断的超越前人,超越自我;不断的朝着终极自由,朝着至真至善的目标无比坚定的迈进,那么我毫无疑问的觉悟了。并且愿意分享我的思考,分享我的经验,分享我的发现,也愿意引导那些信任我,愿意跟随我的人,一起携手朝着光明的彼岸,朝着星辰大海迈进。

对佛教的系列批判:
1、灭佛者天行:我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2、佛陀根本错误:经验主义和还原论
3、笼罩在南传佛教上空的两朵乌云
4、看《南传佛教上空的两朵乌云》有感
5、先验自我论证:对认知的理性考察
6、佛法和新学比较:无我与有我
7、佛法和新学比较:灭苦与求真
8、佛法和新学比较:无常与有常

㈣ 经验主义方法论

一、归纳主义方法论产生的背景和实质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的科学还处于积累材料的阶段,这些材料的获得主要依靠实验性的观察、分析与总结。自然科学领域中经验性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快在全社会引起了共鸣,经验也被某些哲学家认为是惟一可靠的认识方法。
经验主义者推崇经验,提倡归纳主义, 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主张从已知的知识体系中概括和归纳出新的知识,从而反对实证与逻辑的推理,反对唯理主义。
二、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内涵和演化
经验主义者在方法论上高举归纳主义旗帜,推崇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人们要获得正确的知识,首先就必须从事实出发,通过实验收集各种不同材料,进行比较和排除,从而得出结论。因此,归纳主义的方法论就是以归纳法为内涵的经验主义方法论。
归纳主义方法论是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而演化和发展的。从培根对经验归纳法的制定,到霍布斯在经验归纳法中掺进大量唯理主义因素,洛克进一步使归纳和演绎两种因素在经验主义内部发生尖锐矛盾,最后演变到贝克莱和休谟对经验归纳法本身的否定。归纳主义方法论呈现为一个以归纳法为主线的内在矛盾性而来的产生、发展和衰败的过程。
三、归纳主义方法论的代表人物和观点
一培根的方法论
在培根时代,以亚里士多德的简单枚举法和三段论演绎为主体的经院哲学虽已遭到普遍怀疑和抛弃,但还没有人能像培根那样对认识方法的改造系统地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培根在否定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之后提出了“新工具”论。
他认为,自然科学只有借助于“新工具”进行科学实验才能建立。培根发明了“三表法”,即在对经验事物的详尽分析(分解)和综合(组合)之上的归纳推理。
培根归纳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对假说不够重视,瞧不起演绎推理,也轻视数学,他以为数学的实验性差,这可以在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贬意中看出来。
二霍布斯的方法论
霍布斯认为,“发明的方法”(即归纳法)不仅包含分析,而且包含综合。霍布斯已经接触改茄到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的思想。但是,从根本上讲,他对分析和综合的理解仍然是机械论的,核游察是观念之间外在的分离和组合。
与培根明显不同的是,霍布斯不但充实了归纳法,而且认真研究了演绎法。他认为,就在“发明的方法”即归纳法内部已经包含了演绎法或“证明的方法”的起点。
霍布斯一方面在经验归纳法中掺入了唯理主义因素,另一方面又在理性演绎法中加进了经验主义的理解,但最终的倾向仍然没有背离归纳主义的基本立场。因此,这种“工具主义”仍然是归纳主义的特点。
三洛克的方法论
洛克对以往经验主义的方法(归纳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反省。他认为,经验主义者认为靠对感性特质的收集和分析就可以达到对实体本质的认识,这只是一种幻想。
他认为,所谓认识方法,只能是关于主观观念之间关系的处理方法,亦即是观念与观念“相符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第一步是区别“同”与“异”。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再考察两个不同观念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中发现是否相符合。第三步是在诸观念相符合基础上,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名称”或“实体”的复杂观念。最后一步是找到与这个实体观念相符合的实际存在,其实已超出“观念与观念相符合”的范围,而是“观念与实在相符合”了。
洛克从经验主义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这一斜坡上,改造和吸收唯理主义的因素,形成特有的“健全理智”的认识方法,其特点在于:重视经验归纳,但不完全相信经验归纳;提倡理性思维,但不把它作为教条。
四贝克莱的方法论
贝克莱深刻认识到,经验主义者只要承认所面对的认识对象具有物质客观磨悔性,就要再寻求一种能帮助其超出感觉而达到物质对象的方法,即理性思维;并认为,唯物经验主义者(特别是洛克)在贯彻归纳主义原则上都不彻底,因为他们还承认抽象观念的存在及其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论价值。
他认为,根本不存在抽象观念,没有 “物质”、“实体”和“运动”,也不存在感觉底下任何物质的“原因”,存在着的只有上帝和人的感觉,上帝给人规定了自然的经验法则。
贝克莱这种对理性抽象能力的否定,抽掉了一切认识方法赖以立足的理论思维的基石,使培根以来经验主义者在方法论上苦心经营的归纳主义大厦一朝倾倒。
五休谟的方法论
休谟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必然的因果性,那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这样一来就使在感觉印象之上的一切推论都失去了可靠性。真正对指导生活有价值的是由习惯所形成的“信念”,它不是必然的,而只是或然的。人们是根据一件事通常出现的概率来预测未来,做出决定的,这完全不足以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
休谟对经验主义认识方法的批判,实质上是从内容(一般概念)到形式(普遍必然性)都排斥了一切科学认识方法的可能性,而这正是把归纳主义感觉论原则推到极端而走向反面的逻辑结果。

㈤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休谟用一把“叉子”,把人类的知识体系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一分为二。

一边是所谓的观念知识,它们不需要经验的验证,比如数学。数学的知识不需要做实验来验证,只需要理性思考就能够获得。比如勾股定理,你运用逻辑推理就能够发现它、理解它,不需要去测量一百个三角形的边长来核实这个定理。可以讲,数学是人类知识体系和认识过程的一个特例。

休谟的叉子划出来的另一边呢,就是经验知识,在休谟看来,这些知识单纯靠理性是得不到的,或者说这部分知识你单纯靠理性去想,反而不可靠。

理性推理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归纳和演绎。归纳,就是具体的事情里归纳出一个总的结论;演绎就是从一个基本的结论出发,推演出各种不同的情况。而休谟就认为,单纯靠理性思考,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得到的结论都可能不可靠。

先说归纳的问题在哪。举一个例子,你可能听说过火鸡悖论,说一个农场主,每天出现在鸡窝前,给火鸡带去食物,久而久之火鸡就归纳出一个结论,农夫的出现意味着食物。这个规律是否成立了呢?火鸡今天验证一下,发现成立,明天又验证一下,发现还是成立。这只火鸡可以说非常“理性”了,但是,等到感恩节的前一天,这个定理就失效了,理性的火鸡等来的不是食物,而是农夫的屠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归纳推理,日常使用倒也不需要像哲学家那样去较真。但是休谟是想要提醒我们,掌握了过去的事实,并一定就能用来推断未来,因为我们其实没有理由认为未来就会重复过去的事情。

我要和你强调一下,休谟不是要否认经验的作用,他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从有限的经验总结出普适的规律。我们今天把休谟说的这种问题叫做“不完全归纳的误区”。

那演绎又有什么问题呢?要从一个道理推出衍生的结论,这件事其实还有一个前提基础,就是你要能确认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休谟却说,我们其实很难判断真正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经常只是给两件在时间和空间上挨得很近,一前一后发生的事情套上了因果关系。

比如,进入了秋冬季节,小张穿着短袖出门跑步,结果回来感冒了,过去会认为,着凉是感冒的原因,感冒是着凉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对不对呢?今天的医学研究告诉我们,冷空气本身并不会让我们感冒,感冒真正的原因是空气中的病原体。比如普通感冒是鼻病毒引起的,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实际上,在一个温暖的、人很多却不透气的空间里,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比在冷空气流通的室外概率大得多。

再比如,人们过去说“乌鸦叫,丧事到”,现象是这个现象,但其中的因果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乌鸦叫是人死的原因吗,有人认为恰恰相反,是因为人快死了,散发出的味道才吸引来了乌鸦。你看,要准确地找到两件事的因果关系其实是非常难的,我们今天认为毫无疑问的因果关系,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因果关系。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在近代的争论

既然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都可能靠不住,那么我们能依靠的是什么呢?还是经验。经验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洛克就认为,人生下来就如同一张白纸,全部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经验,从而在心灵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念和知识。

和经验主义对立的是以笛卡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关于笛卡尔,我之前在《科技通史60讲》中介绍过他的方法论。可以讲,笛卡尔总结出一整套通过理性思考获得新知的方法。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思考获得真正的知识。

笛卡尔并没有完全否认观察的作用,但他认为通过观察获得的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不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人类的很多复杂想法,比如数学上的等号、开方、对数这些概念,在实际世界当中都没有直接对应的存在,我们不可能靠观察或者感知得到这些概念,只能靠理性的思考和逻辑推理得到它们。在笛卡尔之后的几位最着名的数学家,比如牛顿、莱布尼茨等等,都是理性主义的信奉者。

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在近代的争论,你会发现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像休谟和洛克,都是侧重于从对社会的观察中得出他们的哲学见解,而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笛卡尔、牛顿和莱布尼茨,都在数学上有很高的造诣。

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的历史上,还有一位试图调和双方分歧的人物,就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康德。康德原本是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但他看到休谟的书,有一种猛然惊醒梦中人的感觉,花了很多年时间修正自己的哲学思想,来回应休谟的思想。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对今天西方的政治、法律、科学和社会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里先着重谈谈它们在科学上的影响.

人类的知识都来自于理性吗?

很多人问我,到底应该相信经验还是理性,我通常是拿着休谟的叉子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上再划一刀。这样,加上之前休谟划的一刀就把知识体系和方法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数学,它是纯粹理性的。

第二种是科学,或者说自然科学,它理性的成分很大,我们通常会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规律概括构建这方面的知识体系,然后不断地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越来越准确地勾画规律的边界。至于规律如何得到,它们有些是通过有限的归纳,有些是通过尽可能合理的演绎。

第三种是非科学。注意,我这里所说的非科学不是伪科学的骗术。在我看来,非科学包括很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也包括哲学和宗教。在这些知识体系中,经验的部分占的比例更大。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在这些学科中不需要理性的分析、不需要讲逻辑,而是说对于这些学科,我们往往无法从中找到自然科学定律那样普遍适用的规律。即使能找到一部分规律,它们也有严格的适用范围。甚至还有很多关于经验的研究,根本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规律去概括它。

在现代的科学里,我认为心理学和医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经验的科学。其实经验主义这个词最早就来自于古希腊的医学,当时一些医生强调要靠经验给病人看病,而不能靠书本上的教条,这被叫做经验主义。

还有一个特别的领域,就是认知科学中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依赖于经验的学科。

早期的人工智能学者通常喜欢把这个领域划归到自然科学的范畴里,他们希望依靠理性和逻辑来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提出形式语言模型的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试图将用数学模型来产生语言,或者说把语言这件事纳入到数学的范畴内。这可行不可行呢?应该讲,部分是可行的,像今天的计算机语言,就可以完全纳入到数学的框架内。

但是人类的语言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总是有很多例外,你找到的、或者设定的规律,总是有失效的时候。

于是,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在自然语言处理这个领域,贾里尼克等人扛起了经验主义的大旗,让计算机通过对经验和案例的学习来处理人工智能问题。今天人工智能的成功,是在这批人的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很长的时间里,在学术界一直有两派自然语言处理的学术会议,一种是偏传统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比如计算语言学国际会议COLING;另一种是偏经验主义的,比如经验方法自然语言处理会议EMNLP。这两派的会议我都去过,两类人完全不同。

但近年来出现一个趋势,就是这两种会议有时会一起办,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结合。不过到目前为止,现有的几乎所有人工智能的成就,以及全部大数据的成就,都来自于经验主义这一派。

小结

那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什么时候应该采取理性主义的方法,什么时候应该采取经验主义的方法呢?

我觉得理性主义主要用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在面对数学和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第二,就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件事哪里出错了的时候。

很多时候,理性主义无法告诉我们那个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但它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是错误的,因为它们不合乎逻辑,不合理。不过,要用理性主义的方法,一定要知道规律的适用边界,不能把理性主义变成教条主义。

至于什么时候该用经验主义的方法呢,在我看来,任何涉及到非科学的问题,我都宁可相信经验。

阅读全文

与经验主义方法论有什么弊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正确服药的方法图片 浏览:106
大笑后嗓子有痰解决方法 浏览:275
pair祛痘膏使用方法 浏览:950
退款优惠常用方法是 浏览:55
手机玻璃修补方法 浏览:309
萝卜芽菜种植方法 浏览:637
治疗抽疯有哪些方法 浏览:956
苄氨基嘌呤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493
老款功放音响dvd连接方法 浏览:588
二王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581
车险报警流程及解决方法 浏览:815
中单循环赛制计算方法 浏览:879
画西施的图片方法 浏览:437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直角图片 浏览:214
如何防止田旱的土方法 浏览:234
时域卷积在频域计算方法 浏览:517
腹透析使用方法 浏览:635
眼唇霜使用方法 浏览:893
小学二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方法 浏览:327
头发盘起来的方法视频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