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白内障的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两种方法。非手术治疗:在白内障初发期可滴卡他林、白内停等眼药水,以控制发展。手术治疗:白内障视力在0.3以下,只要眼底情况好,全身病症状不明显,都可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有几种?目前我们多采用两种手术方式:一种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后配戴一付眼镜;另一种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方式: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马上就可以恢复以前的正常视力。目前我院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具有国内一流的眼科专家,白内障手术切口小,行超声乳化,2~5分钟就可以完成手术。我院为8000多白内障病人植入了人工晶体,使他们重见光明。
90%以上的病人术后视力都达到1.0以上。 高龄老人患白内障能否手术?白内障手术不分年龄,只要是身体条件好,90岁以上的老人也可施行手术。因术后重见光明,心情舒畅,更可延年益寿。 早期白内障治疗的药物有哪些? 白内障治疗的药物一般有以下几类:①辅助营养类药如利眼明、Colin-rosol等。②与醌类学说有关的药物如卡他林、法克林、白内停、治障宁等。③抗氧化损伤药物如谷光甘肽、硫拉、SOD等。④其他类如腮腺素、仙诺特、视明露等。 中医中药对部分患者的视力提高有一定的效果。针刺常用穴位有睛明、球后、攒竹、鱼腰、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中药治疗则通过全身辨证施治,早期白内障,对肝肾两亏者予补益肝肾法,方选杞菊地黄丸或石斛夜光丸;脾虚气弱者予补脾益气法,方选补中益气汤;肝热上扰者予清热平肝,方选石决明散;阴虚挟湿热者予滋阴清热,宽中利湿法,方选甘露饮。 白内障手术方法有哪些? 常用白内障手术方法有白内障囊内摘出术、白内障针吸术、白内障针拨术等,随着显微手术的发展,又出现了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术等。 传统的白内障囊内摘出术是把晶状体包括囊膜完整摘除,不能保留晶状体后囊。 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特点是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前房闭合性抽吸灌注方法进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由于保留了完整的晶状体后囊,与囊内摘出术比较显示出不少优越性,如减少玻璃体丧失的机会,从而使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减少。 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术属于一种改良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最适合较年轻、晶状体核较软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年龄在40或50岁以下、没有角膜内皮病变、前房深度正常、瞳孔能够散大至7mm以上、核硬度在中等度以下的患者。该手术的绝对禁忌症是晶状体半脱位,以及角膜内皮已经失代偿者。而相对禁忌症则主要取决于术者的经验和技术,如角膜内皮变性、浅前房、小瞳孔、晶状体核硬化。 白内障针吸术适用于先天性或30岁以下外伤性无硬核的白内障。
Ⅱ 统计学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以下5种,具体为:
1、大量观察法:即对研究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单位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
2、统计分组法:应用分组来研究总体内部差异的方法。
3、统计指标法:应用统计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状况。
4、归纳推断法:以一定的置信标准,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
5、实验设计:即对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
统计学其他情况简介。
统计学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一般认为其学理研究始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迄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发展阶段。
所谓“数理统计”并非独立于统计学的新学科,确切地说,它是统计学在第三个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所有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新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名词。概率论是数理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不属于统计学的范畴,而是属于数学的范畴。
Ⅲ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统计是要分析数据的,但首先需要考察的是,数据的是否合适,实验采集的数据是否符合分析的目的和要求。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指设计实验的合理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它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统计数据搜集。
实验设计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1)重复性原则:即允许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多次实验。好处是:其一可以获得更加精确的有效估计量;其二,可以获得实验误差的估计量。这些都是提高估计精度或缩小误差范围所需要的。
(2)随机化原则: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对实验对象的分配和实验次序都是随机安排的。是实验设计的重要原则。
(3)区组化原则:即利用类型分组技术,对实验对象按有关标志顺序排除,然后依次将各单位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使各处理组组内标志值的差异相对扩大,而处理组组间的差异相对缩小,这种实验设计安排称为随机区组设计。
2.大量观察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所特有的方法。所谓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统计描述
统计描述是指对由实验或调查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从中抽出有用的信息,用表格或图像把它表示出来。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它通过对分散无序的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纳,运用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得到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露客观事物内在数量规律性,达到认识的目的。
Ⅳ 白内障成熟后能进行超声乳化吗
老年性白内障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也是我国的首位致盲原因[1],白消稿内障手术先后经历了针拨术、囊内摘除术、大切口囊外摘除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术等主要阶段[2],随着人工晶体的出现和手术的不断改进,提高白内障术后的视功能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白内障手术已变成现代屈光手术。发病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是与视觉相关的生存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手术后患者视力的提高是手术追求的主要目标。本研究主要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多焦人工晶体对患者的视力恢复,从而为患者术后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4例(83只眼),男30例,女34例。右37眼,左46眼。年龄53一91岁(平均65岁)。病例选择条件:术中无并发症的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0眼,对照组43眼,两组的年龄、性别和眼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仪器与材料 美国AMOwhiteStar系统超声乳化仪。粘弹剂为ALCON粘弹剂或奇胜透明质酸钠。显微镜系统为德国Zeiss150手术显微镜。实验组人工晶体为:美国ALCON ReStor(SA60D3)折叠式渐进衍射多焦点人工晶体,对照组人工晶体为:美国ALCON (SN60AT)折叠式球面人工晶体。两者皆为疏水性丙烯酸酯可折叠一体式人工晶体。 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采用SRK-T公式。实验组术后预留屈光度值为0~0.5D,对照组术后预留屈光度值为-1.0~ -0.5D。 1.2.2 麻醉 相关术前准备后爱尔卡因表面麻醉。不能合作者使用2%利多卡因行球结膜下注射麻醉。 1.2.3 手术方法 全部手术在Zeiss显微镜下使用美国AMO超声乳化仪,采用标准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由同一手术医生完成)。经术前常规散瞳,表面麻醉后,于11:30透明角膜缘3.2mm自闭切口, 3:00透明角膜缘辅助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撕囊针完成5.5 mm连续环形撕囊,水分核后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灌注和抽吸晶状体皮质后,再注入粘弹剂于前房,植人人工晶体吸出粘弹剂。术毕,用典必殊眼膏涂眼包扎。手术灌注液均为林格液。 1.2.4 术后处理 所有手术病人均在术后24 h打开包扎开始滴眼。典必殊滴眼液、双氯酚酸钠眼液、托吡咔胺眼液使用4周。术后三天、一个月及三个月记录各项数据。 1.2.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以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三天患者裸眼视力情况 所选病例术中均无瞳孔变形、人工晶体偏位、黄斑囊样水肿等物乱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有良好的远视力,第三天对患者进行视力检查,实验组的裸眼近视力为0.42±0.17与对照组的0.18±0.11有显着差异,两组均有良好的远视力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见表1。 表1.术后患者的裸眼视力 组别 例数 术中并发症 裸眼近视力 裸眼远视力 实验组 40 0 0.42±0.17** 0.82±0.21 对照组 43 0 0.18±0.11 0.83±0.2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术后四周患者视力 术后一个罩桥档月实验组裸眼远视力<0.5者6人,在0.5与1.0之间的25人,大于等于1.0的9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实验组裸眼近视力≥0.5者共36只眼其中≥1.0 者6只眼,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术后一个月,以近视力近视力≥0.66为准,对患者进行视力矫正,多焦晶体组有8人需要矫正,而单焦对照组32人需矫正,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术后四周患者的视力 组别 裸眼远视力 裸眼近视力 需矫正人数 (近视力>0.66) <0.5 0.5-1.0 ≥1.0 <0.5 0.5-1.0 ≥1.0 实验组 6 25 9 4 30 6 8 对照组 7 27 9 29 10 4 32 χ2=0.045 P=0.978 χ2=28.548 P<0.01 χ2=24.579 P<0.01 2.3 术后三个月患者矫正视力及后囊膜浑浊情况 术后三个月患者视力稳定,对矫正后的视力进行统计,矫正后的远近视力在0.5-1.0间的减少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实验组3只眼,对照组4只眼,结果见表3。 表3.患者术后三个月视力 组别 矫正远视力 矫正近视力 后囊膜浑浊 <0.5 0.5-1.0 ≥1.0 <0.5 0.5-1.0 >1.0 实验组 3 20 17 2 30 8 3 对照组 4 20 19 9 27 7 4
Ⅳ “统计学”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
“统计学”的基本方法有:
(一)大量观察法。
(二)统计分组法。
(三)综合指标法。
(四)时间数列分析法。
(五)指数分析法。
(六)相关分析法。
第三类是为了进行理论性推理而采用的例示性的数字。配第把这种运用数字和符号进行的推理称之为“代数的算法”。
从配第使用数据的方法看,“政治算数”阶段的统计学已经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特点,统计实证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浑然一体,这种方法即使是现代统计学也依然继承。
配第在书中使用的数字有三类:
第一类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调查和经验观察得到的数字。因为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书中通过严格的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少,根据经验得出的数字多;
第二类是运用某种数学方法推算出来的数字。其推算方法可分为三种:
(1)以已知数或已知量为基础,循着某种具体关系进行推算的方法。
(2)通过运用数字的理论性推理来进行推算的方法。
(3)以平均数为基础进行推算的方法”。
Ⅵ 写出医学科研中的常用统计学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医学科研统计方法有:计量资料的统计方法可分为参数检验法和非参数检验法。参数检验法主要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ANOVN,即F检验)等,两组间均数比较时常用t检验和u检验,两组以上均数比较时常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法主要包括秩和检验等。t检验可分为单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配对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可用于两个以上样本均数的比较,应用该方法时,要求各个样本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各样本来自正态总体且各处理组总体方差齐性
Ⅶ 医学科研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有哪些
正确的统计学分析一定要建立在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的基础之上,那些事先没有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事后找来一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都是不可取的。 在医学论文的撰、编、审、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研究的题目与课题设计、论文内容不符,包括文章的方法解决不了论文的目的、文章的结果说明不了论文的题目、文章的讨论偏离了论文的主题;还有是目的不明确、设计不合理。如题目过小,论文不够字数,而一些无关紧要的变量指标或结果被分析被讨论;又如题目过大,论文的全部内容不足以说明研究的目的,使论文的论点难以立足。 所以,合理明确的论文题目或目的以及研究设计方案是撰、编、审、读者应当关注的首要问题。此外,样本含量是否满足,抽样是否随机,偏倚是否控制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2、建好分析用的数据库
建好数据库是正确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甚至决定了论文分析结果的成败。对于编、审、读者来讲,一般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得不到数据库数据,而只有作者在数据库数据基础上经统计描述计算后给出的诸如各指标均数 x、标准差 s 或中位数 M、百分位数 Px 的“二手”数据,或将研究对象小或特征属性分组,清点各组观察单位出现的个数或频数的频数表数据等。 无论是否能够得到数据库数据,作者在统计分析过程中一定依据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如果对“二手”数据或频数表数据的结果等存在疑惑,编辑、审稿专家或读者有权要求作者提供数据库数据以检查其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研究数据的质量。假若在投稿须知中对数据库数据作出必要的要求,无疑对于保证刊物的发表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Ⅷ 5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是什么
1、大量观察法
(8)白内障课题研究使用的统计学方法扩展阅读:
(一)大量观察法
这是统计活动过程中搜集数据资料阶段(即统计调查阶段)的基本方法:即要对所研究现象总体中的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期认识具有规律性的总体数量特征。大量观察法的数理依据是大数定律,大数定律是指虽然每个个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而在数量上几存有差异。
但对总体而言可以相互抵消而呈现出稳定的规律性,因此只有对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观察值的综合结果才会趋向稳定,建立在大量观察法基础上的数据资料才会给出一般的结论。统计学的各种调查方法都属于大量观察法。
(二)、统计分组法
由于所研究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多层次性,需要我们对所研究现象进行分组或分类研究,以期在同质的基础上探求不同组或类之间的差异性。统计分组在整个统计活动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统计调查阶段可通过统计分组法来搜集不同类的资料,并可使抽样调查的样本代表性得以提高(即分层抽样方式);
在统计整理阶段可以通过统计分组法使各种数据资料得到分门别类的加工处理和储存,并为编制分布数列提供基础;在统计分析阶段则可以通过统计分组法来划分现象类型、研究总体内在结构、比较不同类或组之间的差异(显着性检验)和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学中的统计分组法有传统分组法、判别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
(三)、综合指标法
统计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特征是通过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的。所谓综合指标,是指用来从总体上反映所研究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范畴及其数值,常见的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等。
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尤其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描述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如何最真实客观地记录、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是统计指标理论研究的一大课题。
Ⅸ 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是
一、临床观察
临床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发现一些疾病与某种因素可能有关的现象,由此提供一些病因线索。例如1941年澳大利亚眼科医师Gregg发现新生儿先天性白内障的病例突然增多,并发现患儿常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和低体重等,病死率高。他认为出生时已有白内障,很可能与母亲在妊娠期受到某种致病因子的作用有关,是致病因子妨碍了胎儿晶体细胞的发育所致。经过细致调查,发现母亲妊娠期患风疹是婴儿先天性白内障之因。妊娠初3个月内患风疹导致胎儿先天性白内障的危险性比其后感染者更大。
二、实验研究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人为的条件下对动物和组织细胞等进行种种实验,以探索某些疾病的病因。60年代,人们已发现孕妇处于细胞病毒原发或激活感染时能引起胎儿先天性感染而导致致畸、致死等,但其致畸的机理如何尚无明确的报道。近年有作者报道,有一孕妇,在孕早期血清中巨细胞病毒IgM的抗体阳性,于孕40周时分娩出新生儿其体重仅1985g,出生后5天死亡,婴儿血清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电镜下可见大量病毒颗粒,胎盘组织呈现巨细胞病毒感染特征。通过实验推测母亲体内激活的巨细胞病毒能引起宫内胎儿感染,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及低体重等。两者有因果联系。如果进行动物试验,其结果不能直接推之于人。
三、流行病学方法的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是人群,首先采用疾病的三间分布方法来研究病因,由于它最接近人群的现实生活和实际环境,又应用定量的方法来反映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从分布特征提出病因假设,继而再应用分析流行病学中的病例对照及定群研究方法来选择和检验病因假设,最后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来难病因假设。
上述三种方法所获得的群体资料,首先应比较两组暴露于危险因素的频度与发生疾病之间的联系,两组结果需经统计学方法处理,如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联系称统计学联系,尚需进一步鉴别联系的性质。联系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种:
(一)虚假联系(spurious association)
由于机遇或研究方法中存在某些偏倚而形成。例如在职工人的肿瘤发病率比一般居民低,因工人大多在50~55岁时退休,而肿瘤多发生在大年龄组而造成此假象。
(二)间接联系(indirect association)
当A因素与某病病因中的B因素有关时(B因素可以是已知或未知的),可呈现A因素与某病有关。例如在某些国家调查发现人口多的家庭,其儿童营养状况往往比小家庭内的儿童差。从表面来看,家庭人口的多少与儿童营养状况有联系,但其实质,由于家庭人口多,每人平均经济收入相应减少,实为经济水平的高低与儿童营养状况有关。
(三)因果联系(causal association)
当某因素(A)发生频率或性质改变时能引起某病(B)发生频率的变化,先有A的存在而后出现B,则A与B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因与果之间的联系,可由一个因导致一个果,多个因导致一个果或一个因导致多个果。
Ⅹ 护理科研中年龄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最佳回答:1.计量资料 变量只有度量衡单位,为数值大小,年龄,身高体重,疼痛强度等。2..计数资料 相关单位按某种属性进行分组,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数。性别,职业,血型等。3.等级资 将观察单位按凯虚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变量值具有半定量性质,如疗效等级来分析。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推断,饥孙乱统计描述,基本方式方法。测量资料,集中趋势,算烂档数集合,集合均均数。中位数,增长量,发展速度等描述,统计推断,统计推断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