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地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及其本质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探究的方式达到寻求真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就是着眼于学习者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即在探究式教学里,学生们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而且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学习。正因为如此,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将探究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提出,即探究教学已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科学探究。那种认为只有从问题的提出、证据和资料的收集,到实验过程、解释的形成及检验和结论的得出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的活动才算探究,实际是将探究式教学神化而人为地抬高探究式教学模式门槛的狭隘认识。当然,我们也反对教学中随意地结合一些人们早已熟悉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的做法。只有对适宜探究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二、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适宜性分析的思维框架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之一。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只是众多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是否选用该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要视知识的特点而定。通常所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表明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同样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1.探究式教学应服从于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服务的。教师需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低层次的地理教学目标,可选择教学信息传输量较大的教学方法,比如,系统讲授法和图示讲授法、讲演法等。对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可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等。
2.探究式教学应符合教学内容特点
不同地理知识探究性的强弱或适宜探究的深度有所不同。有些知识内容,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一些内容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广义知识的定义来考察,地理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地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在哪里”“是什么样”的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和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实性知识。地理陈述性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以观察、记忆为主,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掌握
‘贰’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是怎样的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主体在问题中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验证实验方案,最后归纳得到正确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活跃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照“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归纳小结——运用创新”一步步实现的。在设疑激趣阶段,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创设情境,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在讲授“钠的化合物”这节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水通常用来灭火,你能相信滴水能生火吗?”问题引入,使学生形成矛盾心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紧接着进行演示实验,老师在包有少量Na2O2(事先不让学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几滴水,当学生观察到棉花剧烈燃烧的现象后,明知水不能使棉花燃烧,可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事实时,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地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同样,中学化学很多课程都可以由生活实际或小故事引入的,如用酸雨问题引出“硫酸”,油田水质问题引出“硬水及其软化”,“鬼火传说”引出“白磷”等等。
引出了问题,下面就要进行实验探究了。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实验方案,观察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
无论是阅读、实验还是讨论前,教师要精心指导,一是要指明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观察哪方面的现象,要进行哪些探究,二是强调阅读时要在教材上画出重点。观察时作好记录,讨论后要注意归纳。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围绕着中心内容展开探究,并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维、实验等多方面的能力。
实验探究结束后要归纳小结,老师应全面、准确地归纳出实验的结论和说明的问题。如总结“钠的化合物”一节时,经过实验,可以归纳出几点:
①Na2O2能够和H2O、CO2反应,都生成氧气,氧化性强。
②Na2CO3和NaHCO3都可以和盐酸反应,但是后者反应比前者要剧烈得多。NaHCO3受热易分解,稳定性比Na2CO3弱。
掌握了知识点后,要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对实验的知识运用创新。运用创新是对于已被学生初步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强化的阶段,目的是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记忆。那么,在选择有关习题时,除了要紧扣教学内容外还要注意区分层次和梯度,以兼顾所有的学生。
在设计本节内容的习题时,可以将一道习题设计成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也就相当于将学生也分成了三个层次。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思维渐渐宽阔,不同问题选择成绩层次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就兼顾了班上的所有同学,调动了全班的学习积极性。
‘叁’ 探究式教学法有哪几种类型
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一、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类型.
1.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所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的,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使用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细的研究,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及浪费时间、经费与人力.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查阅文献、分析个案等,常为小规模的研究活动.
2.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指为研究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和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重点不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分布状况,而是描述(叙述)分布情况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在于它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样本规模大.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既用研究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适于叙述性研究.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发展研究.
3.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的为什么是这样.解释性研究是指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为什么的科学研究类型.因果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某一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多种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方面的因果关系大都属于后者.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涉及实验或深入到实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事物或问题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实验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研究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更为严谨和具有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对于这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实验的与非实验的两种.实验研究还可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或称自然)实验研究.
二、根据研究的内容可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种类型.
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基础研究的特点是:
(1)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通过实验分析或理论性研究对事物的物性、结构和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解释现象的本质,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或者提出和验证各种设想、理论或定律.
(2)没有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目的.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看不出、说不清有什么用处,或虽肯定会有用途但并不确知达到应用目的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3)一般由科学家承担,他们在确定研究专题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4)研究结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确性,成果常表现为一般的原则、理论或规律并以论文的形式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
因此,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对现象的更充分的认识,和(或)当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时,即视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
纯基础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的区别如下:
纯基础研究是为了推进知识的发展,不考虑长期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也不致力于应用其成果于实际问题或把成果转移到负责应用的部门.
定向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产生广泛的知识基础,为已看出或预料的当前、未来或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料.
2.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其研究的特点是:
(1)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具体表现为: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2)在围绕特定目的或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3)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具有专门的性质,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着、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3.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准则:
第一,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
第二,基础研究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或目标,主要表现在: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的实际应用前景如何并不很清楚;应用研究或是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确定其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具体的、预定的目标确定应采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三、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定型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从研究的逻辑上看,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性研究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称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重于、且更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肆’ 探究式教学的五个步骤
具体步骤如下。
探究式教学是美国k-12,甚至高等教育领域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很多IB学校采用的课程都是基于探究式教学法创设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提出问题;
第二步:进行第一次集体讨论;
第三步:经过第二次集体讨论,完成实验设计,以进行调查研究;
第四步:进行实验和观测;
第五步:信息和数据处理,并把它们转换成实证;第六步:结论和表达;第七步:集体讨论,进行回顾,联系生活实践,提出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