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感悟

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感悟

发布时间:2023-03-25 20:53:36

Ⅰ 论孔门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与教育启示

[摘要]追溯古今,有关孔门因材施教观在教育界便有诸多阐述与评释,这种探索足以显现各个时代学者对孔门教育思想的重视与推崇。通过对《论语》所见理论基础和教诲原则的分析,可以领悟到孔子教育思惟的精华。在进一步阐发这一教育思想现代意义的前题下,可对当代教育提供更好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孔门;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启示 后世尊称为“万事师表”、“天纵之圣”的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便提出并在教育工作中积极践行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孔子在教育上开私人讲学之先河,打破了贵族垄断知识学在官府的局面,达到教育最大限度的公平化,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孔子创办私学,不分贵贱广招天下学子,四处游学,一生奉献于教育生涯,培养弟子三千多人。在教育理论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原则,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和如今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指导。

              一、孔门因材施教观的提出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直在土地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差族的推广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瓦解、诸侯之间争霸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这种社会大变革催生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士阶层的崛起为文化的下移拉开了序幕,私学由此广泛兴起。孔子学术是时代的结果,时移世易,社会新旧势力斗争激烈,由于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型地主阶级的发展,孔子的私学不管从招生还是讲学上都与此相适应。对学生年龄、身份、不加以限制,有普通平民百姓,也有贵族学生。不管是招收学生的阶级范围,年龄跨越的广度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因学生个性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孔子教诲思维的精髓,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及其他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组织和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最早在教学、教育实践中认识并灵活运用这条原则的当属孔子。 [1]孔子桃李满天下弟子三千,十哲七十二贤者,他教授的学生众多,性格却千差万虚谨弊别,孔子就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如颜回、樊迟问“仁”,子由、子夏问“孝”,孔子会根据他们个性差异给予不同的解答。

子曰:“中人以上,可人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在这里的意思是具备中等以上才能的人,可以给他教授精深的学问,但在中等水平之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精深的学问。孔子认为人从出生起智力天生就已有有睿智和愚笨之差。这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即根据人的智力水平来决定教学的内容与方式。[2]孔子对人的划分有以下几种内涵:首先,孔子认为人有智愚之别,因而在教学方式是因人而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必须依照学生资质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其次孔子主张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根据个性差异进行教学,不管是教学的方法还是成效都更具备针对性。因不同的个性,“学”作为孔子思想里关键词之一,其学的方式和内容则各不相同。                            弟子樊迟晌亮向孔子请教如何学习耕田种庄稼,孔子却说在这方面我远比不上农民 。樊迟又要学种菜,孔子又说,论如何种好菜,我也比不上有经验的老菜农。孔子对樊迟的回应颇为激烈,“小人哉,樊须也!”孔子斥樊迟为小人,是说他见识短浅,像民一样鄙陋无知。上好礼,则老百姓不敢不对你恭恭敬敬,上好义,则老百姓就会服从你,上好信,则老百姓不会不动真情。百姓服从信任你,就算不远千里也会来投奔你,你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才情学识让百姓为你臣服。          孔子谢绝孺悲的方式可谓是滑稽好玩,推说有病不想见.但去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却取来瑟边弹边歌,意味稍为挑衅“小伙,你看我在家呢,可我就是不想见你。”幽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智慧的过剩”。孔子的滑稽幽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神来之笔,那是一句常人难以想到的捧腹笑语,那是一种营造不出来,纯出于自然而又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                                                                                亲人去世必须守孝满三年才可进行乐礼,宰我认为三年不行礼乐,礼乐必崩,但孔子回答:“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良心不会痛,那就去做吧。”本来是想让宰我同学羞愧,结果宰我并不以此为然。虽然最终孔老师给出了答案,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件事中看出,宰我挑战权威的勇气。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了相同的问题,但孔子给出的答案却截然不同。子路问孔子“有想法就要立刻去执行吗?”孔子回答说:“有你的父母和兄长在,怎么能一有想法就要去做呢?”冉有也问了相同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鼓励冉有去执行,公西华对孔子回答两位学生的答案提出了疑问。孔子在这里教导子路多听从长辈的意见,不可一意孤行,是因为子路生性勇猛冲动,而冉有生性懦弱,畏畏缩缩,就要行事上就要加以鼓励,否则便会止步不前。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教导就是依据他们的性格特征的不同。

2.因环境不同而辩证对待孔子所实践的因材施教原则,是一个符合辩证法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客观对象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引导培养,以收到实际效果。[3] 这是体现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最典型之处。但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特性,孔子对自己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形容和评价,对自己不同弟子的性格十分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主要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特点。在《论语》中,有很多弟子聚集在一起谈话交流的语录片段,有师生两人的对话,在直接的谈话交流中,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能够直接客观的了解某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志向。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张跟孔子学习如何从政为官。孔子教导他要善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可以减少疑惑,再谨慎的去说出自己的疑惑,就会很少怨言。拥有了丰富的见识,就能消除大部分的危害,谨慎的做事情。那样做就很少后悔。说话少怨言,做事少后悔,慎言慎行,是孔子对子张的劝解。为官之道有许多的方面需要注意。有的要恭,有的要敬,有的要担当,但是对子张这个弟子,孔子还是比较了解,子张为人处世比较偏激。孔子提出来要慎言,慎行。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就是眼光要放长远,切勿居于当下。百年大计,岂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蝇头小利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凡事先有量变,才会有质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不可焦躁,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逆其道而行之,结果反而会离目标更远。如果想要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会好,甚至大失所望,万不可急于求成。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优秀?子张才学过人,失在有些邪辟,喜欢文过饰非。在《论语·先进》里孔子又说子张“师也过,商也不及”,即认为子张性格有些过于张扬,子夏性格有些过于软弱,并说“过犹不及”,太过与不及均是不足,过犹不及,就是孔子中庸之道最经典的表述。孔子并未直接回答,但却认为他们都没有达到中庸之道。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从古流传至今并非出自孔子的言论及《论语》,而是出自朱熹“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4]通过剖析因材施教的涵义,借助《论语》中孔子教学实例分析这一教育思想一直被历代所推崇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因材施教"由原来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升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个性和潜力、能力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都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5]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基础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诲原则最初体现在他的招生和讲学体制上。在讲学方式上,孔子以个别讲学为主,集体讲学为辅。就像宋朝的《孔子授学图》中,描绘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以后开门授徒的场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士阶层不断扩大,为满足人才与政治需要,以前的学在官府转移到学在百姓。孔子创办私学正好与此相适应,所教授的学生遍布社会各个阶层。此外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授方法会依据学生的资质和能力进行变化。最后,孔子在观察和深入了解学生上也极为重视。

1.回归教育公平,推动学生发挥所长                        因材施教从受教育的角度看,“材”即是资质。它会以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认知和学习能力素质差异等因素。孔子认为人类的先天资质存在高低敏拙之分,大体可分为四个等级。他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矣。” [6]与此同时,孔子把学生个性特长也看得尤为重要。个体资质为表,个性差异为里,表里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表里结合在人成才过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对于人性观的看法是性近习远。虽然孔子的这一人性论观点建立在“上智”、“中人”与“下愚”人性等级的基础上,但这体现了孔子在认识论上的一个突破,即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而后天习得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巨大,这就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人人都需要受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家思想体系中,“仁”是一种发自家庭又超越家庭,延及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自然、宇宙的爱。但孔子的“爱”是有差等的爱,区别于墨子的“兼爱”。不管是联系古代还是反观当代,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而以“仁”为核心的“仁德之爱”思想作用于教育领域,实则体现了孔子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便是关注人的心性,通过道德规范与道德教育引导人向善“爱”人。同样在教育中更加注重仁爱为基础的公平教育。孔子开平民教育的先河,把教育从宫廷转移到民间,给平民教育权利,给平民上升通道,给平民发展空间。在孔子的教学中偏爱富甲一方的子贡,常爱经常顶撞他的子路,深爱“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甚至也爱“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                            2.尊重人性本质,促进全面发展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这句话道出了因材施教的秘密。竭,尽也,“叩其两端而竭”,即尽人之性。孔子被大家称为圣人,大家都认为他是博学多才的人。孔子说:“我都知道吗?我实在也是无知啊。有一个浅陋的人问我问题,问得空空如也,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是空空的,我就从他疑问的地方反过来扣问他,则答案自现。”孔子这里的对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问题即答案。学会问问题有时候比拿到道答案更重要。很多时候,答案就在问题的背后。来问的人,要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门能够识得真面目,但是心里不愿意接受。因此,很多问题背后就带着答案,只需要从问题的两端去逼近问题的真相,让问的人自己说出来。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四科成就最高的孔门十哲。在课程结构中,无论是从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还是从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部内涵,还包括军事教育,其课程体系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的空间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造就了军事天才樊迟,武士典范子路,外交奇才子贡,道德楷模颜回,可南面称王的冉雍,着名学者卜商子夏。孔子学生众多,性格却千差万别,孔子就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即以形成思想观点上的一定程度的差异为目的,以形成学生独立判断力,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信心和勇气为目的。“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为人虽性格莽撞好勇但性情正直真诚,豁达不羁,面对子路如此至真至性的学生,孔子时时教导循循善诱,是他从平平无奇的莽夫蜕变成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公冶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用孔子的话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如此说来公冶长是一个有前科的弟子,受过牢狱之苦,但孔子并不介意他的过去,过去之事既已成为历史,重要的是当下。孔子被他的人格魅力征服并把女儿许配给他,说明孔子极为信任公冶长。孔子这些弟子有来自下层的背景也很复杂的人,有品行不端正,做过坏事的人。只要拜他为师,都能够接受教育,不计前嫌,改邪归正,服务社会。由此可见,孔老师招收学生,不讲门第、不计贵贱、不分贱智、愚贤不肖,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因人因材施教。

三、因材施教观对后世的启示                                  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与方法,因材施教一直被人们奉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含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兴趣树立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在我国,自孔子最早创造因材施教教育原则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不少后来的教育思想家都有对这一教育原则进行提倡与补充,例如孟轲“教亦多术”、王夫之“因人而进”的教育思想等。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因材施教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然而,当前某些学校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教育内容以应试知识为主,就如同科举制,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与初衷。因材施教本着满足个体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同时适应社会各方面人才的需要的目的,很难在应试教育的土壤中立足扎根。同时,我国教育的授课形式仍然以大班级授课为主,这也是使得“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很难取得实践成果的重要方面。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因个体差异而施教            我国人口众多,学生规模大,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有其一定的优越性,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或是帮助教师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增加互动、实验等实践活动,在提供同样、平等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动手与实践,因此在此过程中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发展,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无论是国际教育还是当前中国的教育政策,都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统一的需要。美国及西方一些国家等其注重个体价值的教育观念确实有其可取与成功之处。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我们国家的教育却呈现出功利化状态,在市场利益、考试升学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工厂”确实能够“生产”出大批量的合格人才,却很难培养出所期望的创新型国际人才。教育的本质目的便是培养人,造就你自己,而不是造就“千篇一律”、个个合格却个个不精、没有特色的个体。因而落实到教师课堂教学应当时刻将因材施教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性教育原则,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差异灵活地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设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注意观察不同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从而选择“退之”还是“进之”。同时要注意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有的学生适合自主学习,有的学生适合督促学习,有的学生喜欢靠后排坐,有的学生喜欢靠前排做,这些学习习惯与方式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极为复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从而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指导;另外,对待成绩相对不好的学生不应该简单放弃,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明确他们的不足之处并因材施教进行教育,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与兴趣,不能一味灌输知识、给予学生过多的作业负担、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抹杀学生的兴趣发展等。设置第二课堂,这需要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通过走班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兴趣班学习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我们可以试着从小的方面逐步做些改变,初步探索与实践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社会方面,加上课外辅导班、少年宫等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辅助,帮助学生发展兴趣,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与兴趣进行教育,发扬教育育人的本质目的,进行因材施教。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特长才艺在未来升学或者就业中极为重要,而这却正是学校教育所缺失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型、综合素质能力高、能够在某方面有特殊能力的专业专门性人才,而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就能做到的。只有一个人不能被替代时,成为他自己时,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才能达到,社会人才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因此,实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2.立足学生兴趣,家庭教育激发孩子探索精神                                                                                    家庭教育应当承担起首要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童年时期的情感培养与道德熏染是孩子心性发展的第一步。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爱”的教育是一种关注心性、引导人向善爱人的教育,因此,他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够实现,而更应注重父母在平时生活中言语行为的影响和感染与言传身教。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注意了解、认清孩子的兴趣与志向所在,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与实际去培养孩子,而非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控制、“教育”孩子,替孩子做决定,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因材施教与之相协同。在教育中,父母首先要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兴许爱好并加以鼓励激发孩子的潜能。在处理问题上要善于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同感共情。孩子的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甚至是非常离谱的、幼稚的,家长要先表示接受,这样才能让孩子找到一个安全的情感根据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从而让父母认识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予以正确引导。同时,孩子得到尊重,同样会尊重父母,也更容易接纳父母的建议。父母要了解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搞懂他们最需要什么,无为而治,顺其天性,注重人格塑造,让他们做一个坦荡的君子。父母要跟孩子多交流,要做朋友,要摒弃传统的教子理念,要尊重孩子,使其人格独立。因材施教作为传统的教育思想继承发展至今,历经千年沉淀依旧焕发生机,从它的产生开始就一直作为历朝历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弘扬而践行,成为当代教育践行的基本理论来源。

Ⅱ 谈谈你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嫌耐汪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亩念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芹仔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Ⅲ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它的实质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教学”是一致的。初中学生在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同一模式”的教学方法、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尖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尖优生失去学习兴趣,后进生对学习丧失信心,严重阻碍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实施的原则
1.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2.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3.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5.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6.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层次化。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
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2.教学目标层次化。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3.教学过程分层。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
4.课堂练习分层。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
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
s.作业分层。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 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测试分层。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和分层题,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各20分,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的测试,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实现了新课改理念,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Ⅳ 如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得振撼着我。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十几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他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在第一条,苏大师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大师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大师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我们很多教师也包括我在内不停地抱怨我们的课堂上学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我们每天被学生折腾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面对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个性极强、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学生,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教学,将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统一化的教学不利于基改液销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对那些本来就学习吃力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莫大的打击,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流核游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埋州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我很想问问苏大师,在大班化教学中,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如何实现? 怎样因材施教?我认为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实施分层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我们对“分层”的正确认识是分层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把建立正确的分层观念作为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内容,务必使他们认识到:分层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只着眼于少数优秀生或“齐步走”的状况,教师只有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得到普遍发展。脱离那些不切实际、无用的教学,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分层教学说起来容易也是做起来比较难,目前我自己做的也不够好,这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大师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艺术技巧怎么得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摸索、不断总结,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技巧不断上新的台阶

Ⅳ 解读因材施教的当代内涵及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其掘搏实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明显,所以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对学生需要的引导,兴趣的培养,积极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创造性,教学应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为此本人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进行因材施教: 1、对学生进行分层。 先从各方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包括成绩,行为,家庭情况,作业是否主动完成、责任心以及班级中和谁关系最好等等。然后再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对学生分层,分为:“优秀层、中等层和学困层”或叫做A层、B层、C层。让小组学生根据自己在上学期期末测试成绩和自己平时的课堂表现,对自己定一个本学期目标,让他们心目中有一个向上一层跨越,激进学生的进取心理。 2、教学设计分层。 学生分层之后,分层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分析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教参和大纲,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应为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一般每一节课时的教学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较高教学目标两类,要求A层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B层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C层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其次对教法和学法也应尝试分层,比如“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趣。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对于基础题可先让C、B层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性较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这样既能提高提问的普遍性、针对性,同时采用四人小组讨论并由C层学生回答的方式,激励各组相互竞争,增强他们的信心,对于A层学生负责本组讨论学习并对C层学生指导和帮助,他们也感到有压力绝不敢放松,从而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3、为有效达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目标,还对学生进行作业分层、个别辅导分层、评价分层。 学生要学有所获,老师想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分层作业是其核心环节。作业应分成必做题、同步选做题和练习卷选做题几类,让学生根据分组或根据自己能力必做必做题和选作同步题和练习卷选做。 教学中,个别辅导是学生牢固掌握和巩固提高的重要环节。除课堂上给学生辅导外,课下还可以采用以下辅导形式:①小组内对口扶贫,实行一对一帮扶,既A层学生辅导B层学生,B层学生辅导C层学粗扮生,对于三个层次的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小组交流讨论,或请教老师。②利用早读、午自修和其他方式对C层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巩固基础知识,并查漏补缺和巩固练习方式,更深层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对学生分层评价也是提高分层教学的有效机制,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力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岩散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机制。可结合个体评价和小组内评价两种方式,通过这样两种评价,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加强学生间的团结互助,从而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课教学质量。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让以往“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在整个班级中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同时也形成了班级同学间“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使整个班级在期末测试中及格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难,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和汗水。总之,尝试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达到了“优生更优、学困生进步”的良好效果。

Ⅵ 浅谈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因材施教

由于小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方面有的反应快理解快,有的则反省迟钝理解慢,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所任教的学生,按学习能力状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展开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因材施教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 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感悟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受其基础知识掌握的影响。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优劣。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讲,知识掌握得很好,一节课下来迫于纪律的约束,老老实实陪着读书,浪费了许多时间。这种学生一般占一个班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一些学生,老师按照正常的授课他们也只能听到8分懂,学得糊糊涂涂。一个班大概也占四分之一左右。面对这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原则,势必就会造成好的学生得不到培养,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时,因材施教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
要做好因材施教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各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从知识能力方面分为好中差三类,当然这种分类应该是模糊的,不公开的,只是存在于老师的心目当中,并不要向学生宣布,更不能以此来安排学生座位。以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班级的团结。把学生分好类后,课堂上就可以分槽喂养了。
1、知识结构设计的合理安排
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
2、问题上的优化设计
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是很有艺术性的,问得太难学生答不上,最后老师自问自答,课堂沉闷,问得太简单,学生得不到提高,也觉得没意思,课堂显得没有深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让他们想一想能够得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还要跟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的积极性。想象力非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概括性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等等。好的问题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3、教学上不同的要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程度我们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这个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而难以理解,字母运算也较多,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这时我只要求这些学生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一定要求掌握。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教师培养的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对于学生当中的后进生,我们教师确实要做到心平气和,课堂上也允许个别学生听不懂课,到了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单独辅导来弥补。
三 、 课后练习的布置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准备了三套作业。一套是全班都要做的,即当天新授的内容必需巩固的知识。一套是思考题,每日一题,给班上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套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班上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出的基础题,多数是计算类,文字题或近段时间内他们掌握不太好的知识点,等等。因为每套题目的量都不大,学生是选择性的做,所以并没有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知识本是一种积累,一个学期下来,做思考题的同学可以做到60道左右,见多识广了,思维自然也开阔了。有时我忘记出题目,学生还追着要做,而且做思考题的同学还越来越多。做计算题、基础题的同学受到长期训练,计算能力也得到显着提高,基础知识也打牢了。
四、分层评价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层评价。我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
在这两年的教学与探索教学中,我觉得因材施教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在平常教学中要坚持,只要做到持之以恒,把细节做好,功到自然成。

Ⅶ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及感悟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如下:

课程设置随意且单一,缺乏材由于缺乏一本被普遍认可的使用教材,因此,声乐教学没有一个规范的教材指导,各个学校也是自选教材或者由教师自编教材。

这就使得声乐教学不能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统一和同步,而是成为相对较为随意的一个学科,这不利于各个高校间教学经验的分享,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授课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只能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一些在声乐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名人,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同类化”和“外在化”,只神扮能学到名人的表象,不能得其精髓。

因材施教是生成性而不是封闭性的概念,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及其差异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教育目标和方法手段也应该根据对学生个性的认识程度及时调整。

如果因为对学生个性特质的碎片化了解拆培就武断地给学生贴上某种标签,然后贸然地、简单化地因标签而教之,虽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却只不过是因教师的刻板印象而施教。

Ⅷ 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的原则之一,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胡谈高原则,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各自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做到:1.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老师应该这样做:1.适时布置作业,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错。2.尊重学生的爱好。3.教师要消除偏见,不要厚此薄彼。

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针对性教学,扬长避短,促进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Ⅸ 试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做到因材施教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做到因材施教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材施教,是教派凯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一、因材施教的概念与特征
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经典故事,对孔子的“因材施教”作了生动有力的说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段对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子路问孔子:“听到您讲的道理就应该付诸实尘正唤践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和兄长,(有事应该征求他们的意见)怎么能听到我讲的道理就付诸行动呢?”冉有问孔子:“听到您讲的道理就应该付诸实践吗?”孔子说:“应该马上付诸行动。”公西华(弄不明白了),就问,他们问同样的问题,您对一个说不行,对另一个说行,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冉有性情懦弱,所以要激励他大胆去做;而子路勇武过人,所以不能让他冒进。”)所以后人赞道:“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更令人赞叹的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造就了七十二“贤人”。可以说,孔子用惊人的教学成果,证明了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和巨大的作用。
二、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倡导者,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丘(前551~前479)。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给予不同的解答。如《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清首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孔子时还没有出现班级教学,虽有集体讲习,却重在个别教育。而个别教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形式。孔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个别解答,从不给予唯一的答案,也不限于单一的形式。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也孔子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论语·先进》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代学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这一则记载的注释是:“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这就是“因材施教”这一命题的出处。
“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这条教学原则,造就的不仅仅是上述四个学科、十个学生。正如程颢、程颐兄弟指出的那样:“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矣,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 《史记·孔子世家》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这样一批禀赋才能各有所长的学生,为当时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道德进步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孔子之后的历代教育家,不论是否儒家道统的传人,都不乏坚持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案例。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近代着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曾经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后来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育的提倡和实践,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致力研究西方美学和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教育遗产,也进行了认真的批判继承。他同样重视因材施教,曾经明确指出:“总须活用为妙。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在学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那几科觉得很困难的,须格外用功些,那几科觉得特别喜欢的,也不妨多学些。总之,教授求学,两不可呆板便了。”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别的教练”,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现代着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题,他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三)世界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如果把视野扩展到国门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世界着名教育经典,同样不乏因材施教的记录。例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他在主张“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的同时,也承认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性格的区别”,“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他的《大教学论》第12章从第18节到第31节,对这些不同性格的人如何实施不同的教育,作了生动而又具体的论述,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他确信几乎没有教不好的儿童,因为“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他举例说,“我们有一些伶俐而且渴于求知,但同时又很倔强不易驾驭的人。这种人常常是使学校受到困难的大根源,他们大部分被绝望地放弃了。但是,如果正确地对待他们,他们常常可以成为最伟大的人。”他举出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如希腊雅典的大将塞密斯托克利斯,年轻的时候野性难驯,得到正确的教育,终于成为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
苏联立国70多年里,产生了不少着名的教育家。着名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之中,就有一条“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强调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给以具体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同义语。
三、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新认识因材施教原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这一教学原则的积极作用。
那我们教师如何实施这一原则了?
更新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一个观念转变,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个性特长上,都能获得他可能得到的最良好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同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他们的智力能力有高下强弱之分,学习态度有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之别,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也必然有相当的差异,几乎每个学生都不尽相同。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使教学能为程度不同的每个学生所接受,也就必须真正从每一个或每一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考试各个环节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备课
备课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要依据上、中、下各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诸方面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努力做到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有机结合。
如备《囚蚁》时,可分别给上、中、下程度学生确定以下三种教学目标。
程度差的:
①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②了解作者在两次囚蚁过程中的感受并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的道理。
中等程度的:
①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②了解作者在两次囚蚁过程中的感受并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的道理。③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上等程度的:
①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②了解作者在两次囚蚁过程中的感受并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的道理。③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④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文心文脉。
在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了解并分析各种程度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知识和心理障碍的基础上,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安排相应的教学步骤:或读或议,或讲或练;或重点讲解,或放手自学;或班级授课或分组教学亦或个别点拨……从整体的角度对每个教学环节作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这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内容。对于程度差的,应以一般性的属记忆和理解水平的训练项目为主,而对于程度好的,除了一般性的项目之外,还可相机进行一些属于运用水平的难度较大的项目的训练。
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坡度,要通过课堂提问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辟通往教学目标的渠道。
如引导学生理解《囚蚁》的课文内容和思想,可分别给上、中、下程度学生设计以下三组思考题。
第一组:
① “我”和妹妹为什么想养蚂蚁,两次养蚂蚁的结果如何?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② “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怎么理解?
问题总括全文,跨度大,有相当的思维价值,有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适宜于无师自通的优等生。
第二组;
①“我”和妹妹为什么想养蚂蚁,两次养蚂蚁的结果如何?②养蚂蚁是关爱他们,为什么他们还逃了?③ 你怎样理解“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化解了难点,放缓了坡度,适合中等程度学生思考。
第三组:①我”和妹妹两次是怎样养蚂蚁的?②养蚂蚁是关爱他们,为什么他们还逃跑了?③你怎样看待蚂蚁的这种行为?④作者写囚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问题具体,答案明确,带有较多的暗示,能较好地帮助程度差的学生“跳摘桃子”。
殊途同归,这三组思考题,将有效地引导不同程度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全体,获得较好的整体效益。
(三)作业
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迁移学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业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相一致,难易有别,呈阶梯式,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深化题,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如教学《囚蚁》,可分别给上、中、下程度的学生设计以下三组作业题。
容易的:
1.抄写生字,扩词。
2.抄写词。
3.填空:本文写我”和妹妹────、────、──────────、──────,明白了───── ────────的道理。
适中的:
1.抄写生字,扩词。
2.分类抄写词。
3. 说说你对“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理解?
4. 复述课文内容。
较难的:
1.抄写生字,扩词。
2.分类抄写词。
3说说你对“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理解?
4. 复述课文内容。
5. 选读赵丽宏的作品一部。
批改作业的要求应因人而异。扩词,数量上应有区别;抄词,程度差的,只要求写正确,程度好的则要求分类抄写;复述课文时,程度差的,只要内容差不多就可以了;程度好的,则要求自己组织语言生动复述。课外阅读要每天有十五分钟的时间,程度差的,多鼓励;程度好的,则要求读一些经典。
作业设计、批改和讲评的分类要求,将使学生学以致用,各尽其能,可较好地促使优等生的发展和保持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教学真正面向全体,获得较好的整体效益。
(四)考试
命题要面向全体,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的试题比例要相宜,既要有相当部分的基本题适合中下程度学生作答,又要有一定比例的难度较大的附加题拉开距离,可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也可分A、B卷,要使优等生得高分有难度,后进生得高分有可能,以便从多方面调动和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实行因材施教,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和分组教学甚至个别教学相结合。在人数较多、两极分化严重的班级,按成绩编组,班级授课和分组复式教学有机结合颇为恰当。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组或上中、下两个组。分组复式教学,便于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不同的基本功训练内容;分组复式教学,动静搭配,有利于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和动笔机会,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教书育人为百年大计,做为教师任重道远,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因材施教应是教学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阅读全文

与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感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智力菇的食用方法 浏览:993
左手正确握笔方法图片 浏览:249
百合干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360
鼻疖肿症状和治疗方法 浏览:391
有啥方法快速睡觉的 浏览:988
法士特中间轴安装方法 浏览:94
中老年人腰椎盘突出锻炼方法 浏览:728
串联网关检测方法 浏览:202
检测食品中苯并芘的方法 浏览:41
电机插件计算方法 浏览:906
怎么在家做米线的方法 浏览:725
游戏桌面颜色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62
主成分分析四种方法 浏览:349
如何写作文公园景色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437
儿童最简单的数学数字方法 浏览:81
治心绞痛的方法都有哪些 浏览:110
瘤瘤症状治疗方法 浏览:202
学一拳超人锻炼方法的人 浏览:505
天津哪里治掉头发的好方法 浏览:85
铸件常用的校正方法有哪些 浏览: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