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树立新课堂教学观念和思想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滑尘银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发展振兴的要求、现实人民的要求。 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以“批判继承、广采博收”的精神努力开创适于当今和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需要的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主战场。现行新课堂教学的行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树立课堂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就成了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大前提。 从课题研究现实来看,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清除,新的教学理念更没有广泛深入地被人们接受,这是由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所致。在国家经济改革腾飞、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新旧教育教学观念交织出现势在必然。所以,有志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拭目以待、加强学习,努力净化、主动更新我们头脑中那些陈旧不适于当今需要的教育思想观念。在课堂教学方面有哪些思想理念急需更新,有哪些做法可以借鉴呢? 1.明确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是人们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的时空集合体。它既是一个有目的性的自主行为群体,又是一个人际交往高密度的社会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要“聚焦课堂”、“决战课堂”。 2.把握新课堂教学的本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学兄扰习负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重视学生的成功与发展。为此,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注意创设课堂教学民主与创新的氛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信宴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更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使学生用轻松活泼、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开发性思维的培养,注意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等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特点。 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教师客体”、“双主体论”均需废除。其影响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还因地因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说明旧的教学思想理念还在作祟。很多人认为“教师必须有能力实现对学科教材的‘居高临下’,对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对教学方法的 ‘灵活应用’,对学生学情的‘胸有成竹’的教学职责,即由原来传统意义的‘教学’改为更具有新意的‘指导’,这是新课堂教学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随意贬低教师的作用或过分强调学生自主,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还有人认为:“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学可拆分为“教”与“学”两个方面,前者为后者服务,如果没有了“学”,“教”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再漂亮的表演,再卖力的讲解,再迫切的感情,如果不能唤起学生有效的回应,如果不能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就没有任何价值。”因此,有必要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再认识。教学本质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整合、创新、传授的过程;是学生对教师传授、教科书呈现、教学媒体发送的教学信息的认识、理解、内化、建构的过程。 3.明确新课堂教学过程、目的及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精神 (1)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在新课堂教学改革形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在人格和学术上是平等的,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发展”,才符合学习的规律。在此,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服务”的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些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教师主宰”、“教师领导”的观念也必须废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和教师为学习创设的条件,从而发挥自主精神按认知的规律去感知、去实验、去思考、去总结、去获取、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因而,“传统观念中的教师单方面的“一言堂”、“满堂灌”“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必须废除,取而代之的该是师生“交流与互动”,这也正是“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 (2)提高学生素质是教学目的、教学有效性之根本。研究的结论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交给学生如何‘学’,教学设计的核心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落实到学生认知、方法的掌握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成长中的生命。教学要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体’对待。” (3)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有远见且头脑清醒的教育者应该明白:学校不是为解决教师就业而举办的,而是为学生受教育而建设的。教学的实效性的核心是“学生素质提高了多少”这是问题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在教师的组织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培养及成长与发展,使其素质得到提升。 4.实现新课堂教学观的认识和做法 (1)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我们应该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对课堂教学模式和它具有的实效性的研究基础上关注以下几方面: ①倡导“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同时关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多个方面,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的素质的提升。 ②倡导开放、生成新知识观,即强调知识的内在性、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视课堂为开放、动态、生成的知识系统。使课堂教学领域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动事件,使师生基于教材文本相互交流,民主对话所产生的意义、价值,成为知识、情感、个性、素质持续不断的创新生成。 ③倡导创生、建构的课堂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创生取向与新知识观的内在精髓是相通的。在创生取向的课堂教学中,使知识的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围绕知识资源进行双向建构的活动。 ④倡导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关注过程的评价旨在倡导、鼓励学生从事知识的探究活动,体验知识的原创过程,感受知识生成的激动与欢欣,释放知识过程性的教育功能,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课堂教学评价除了具有共同的内容、标准、要求,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课堂学习差异的尊重,实质上是尊重知识的多样性与人之存在的个体性。 (2)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其做法是: ①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原有基础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静态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②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③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如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 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宋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二、加强德育工作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石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教学过程中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当前课堂教育改革日语深入的形势下,除了通常说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节操、人生价值观等德育工作之外,在提高新课堂教学实效性上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一些学校研究的成果和体会中可知: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德育工作可以围绕“学习动力教育”、“学习态度、精神教育”、“学习群体、环境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来做;通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又可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有机的得以实现。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德育途径:本着“以德治校,以人为本”的方针,就“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了“建设特色班集体以保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意义的探究”、“构建德育网络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关系的研究”和“提高中华传统美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四个研究专题。具体的认识和做法是: 1.研究构建新型班集体管理模式,探究特色班集体管理目标、方法、评价的理论体系,为新型班集体管理模式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主导价值追求发生变化的形势下,变革传统班集体强调管理的控制功能,忽视争创激发学生自主发展动力的育人的功能模式,把构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列为新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的主旋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依托,围绕上述理念进行试验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本着“身心靠自我磨砺,智力靠自我开发,人格靠自我塑造”的精神,提高学生对自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自觉树立自己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个性中的共性发展,自觉调整好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保证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针对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学校应为学生创设自我教育施展才华的舞台,开展学生心理自主教育,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自我评价,在全校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我教育活动。 3.在“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形势下,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学生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必将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人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施加好的影响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真正取得好的效果。做法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实现德育处、班主任、教师、学生家长网上交流;建立学校家长委员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积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观,为学生的成长开辟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 4.通过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德育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效性,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构建德育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的策略,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发展。 总之,如何实现德育为首,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德育为课堂教学实效性得以真正的实施,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三、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会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关于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顾名思义可拆分为“学”和“习”,其本质是认知和练习,关键是“做”,是学习过程中的“行动”。没有学生的亲身的体验和学习全过程的经历学习是无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行动”构成过程的要素,学生的学习要在’行动中进行,没有具体行动的学习常常是低效能的学习,学习行动的设计是在传统教学中最被忽视的重要环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的思路:即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先天的素质,人都有接受教育的社会属性,人都有自主活动向上的内心动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该是以学生为根据、为资源,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也就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教育。为了实现这种教育,首先要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与心理,做到以学生为根据;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真人真事、真实情境中去接受教育,即实行体验和感悟性教育;要把教学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即要重视学生的态度、过程、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认真、细密、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学习过程,从而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各种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式的确定,以致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等都要尽量依靠学生,学校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去写,去做,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是组织、指导、技法、帮助者。这些做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有所保证,也才真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学法的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学生必须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绝不是被动地信息的吸收者。每个学生都应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它同时包括有新旧知识的冲突而引发的思想观念转变和知识结构的重组。可以说学习的基本原理就是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有所发现,触动学生思维敏感和活跃,激发学生的需求和新鲜感,从而产生“再学习”的动力。这即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的应有的学习观。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的种种方法也才有意义,但也要警惕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学习陷入误区的倾向。“教无定式,学无定法”,在学习方式上,人们普遍将“发现学习”认定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并不是以某种学习方式为条件的,接受学习也不完全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并不等同于绝对有意义的学习。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而真正的自主学习还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什么是造成我们课堂学习方式转变的主要阻力,怎样在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中融合新型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基础学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里涉及到忽略实际情况,形式主义地实施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措施,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相背离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很好地去思考去研究去解决。 2.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1).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基于学生是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和提高是要依据一定的认知规律的理念,所以学生的学习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探索精神。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这种学习方式体现在: ①学习上勇于发问:面对课上课外的知识、事物,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喜欢和善于提问作为会学习的能力和平鸽来加以倡导、表彰。发问意味着思考,会提问说明会思考。 ②学习上主动探求:遇事要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刨根问底、探求真知精神,养成自主钻研的习惯。 ③学习上大胆创新:学生学习主要任务是接受新知、培养自身多方生存、工作、发展的能力。但是,不排除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敢于发表己见,敢于鹤立鸡群的应得到重视、提倡。对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本着“重学习结果,更重学习过程”的原则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因为这关系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长期发展。 (2).群体合作式的学习。作为社会的人,独立思考学习不可少,与他人、群体一起共同学习更不可少;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更多的学习是在集体的场合里进行的,班级、小组方式的学习是一种不可少的方式。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表现为: ①认真参与团队学习:无论学习的群体大小,作为学习的个人是其中的一员,均应遵守团队学习的原则,做到围绕主题,以自主精神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做到主动切磋、自觉参与、踊跃发表自己见解体会和心得。 ②虚心向他人学习:本着“三人行必有吾师”的精神,在群体学习中,积极自觉向他人学习。从别人的学习感受、认识、体会中获取知识,解除疑难;或者基此自觉引发思考,提出自己相反的感受、问题或见解与他人讨论。 (3).网络自主学习。 在当今信息网络极为发达的形势下,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手段进行学习。查询资料,在更广泛的信息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吸取。 ①查询资料它求思路:围绕课堂学习中的问题,查询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资料。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②扩大视野提高水准:围绕课堂学习的问题,利用网络进行延伸学习,即扩大视野、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4).实践与实验自主学习。 实际上就是把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或者把课上学到的东西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印证。这种学习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这是课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性,培养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 ①验证所学知识:学生要以主人翁态度,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②实践所学知识:学生要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依据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辨别真伪的能力。上海师大附中从“发展教育”理念出发,主张在学习方式上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精神生活的意义,体验发现与创造的快乐。几年来,实践了课堂教学“五活”,即“引入含活势,形式要活泼,气氛要活跃,探索有活力,结尾留活意”。在学习中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怀疑意识、探究一是外部资源利用意识和合作意识。他们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更进一步说就是人的改变,人的素质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紧紧围绕“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来设计。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主要采取“聚合”与“发散”两种方式。收敛性的思维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去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会同时想到若干个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案、假设和结果,使问题的解决有较多的机会和较大的几率。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该以“聚合式”思维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解决问题时必须先以基本概念、知识和经验作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兴发散思维,并开始质疑,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一味地追求“发散思维”或者“聚合思维”都是片面的。另外,课堂学习必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与巩固,学生正是在多种综合实践、小组活动中得到了感受和提升,学会了合作互助。 四、教师会教、教法得当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成功要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教,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学校普遍关注研究的问题,方法好比过河的桥和船,模式是从实践中总结提升出来的模型框架,它对具体的表现形式产生指导性影响。作为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都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方法、一定的模式进行教学,但他们所沿用的方法、模式具有优劣之分。一些教师可能凭着惯性一直沿用一种不好的方法、模式,而自己也不曾发现,不以为然;一些教师可能一直沿用一种很好的方法、好的模式,但也“身在卢山中”不知其所言。我们认为在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方法、模式的研究,能引发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学会从教学实践中提炼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保证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倡导创新精神,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以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合作互动、自主学习、启发探究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中,不管是教育理念的革新,还是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在关注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差异需求,都在致力于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包括对于学习本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群体、情感体验等的认识。改变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建构,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一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一提高教师教学效益,二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主要研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实现课堂教与学的高效。同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全面研究影响课堂教学系统的各种因子,排除干扰因子,优化教学环境,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从而消除目前存在的“粗放型”的课堂教学。 有些学校提出“‘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注重教学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五、运用好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助推器 当前,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成趋势,而且往往成为人们衡量课堂教学的成败优劣的一个标准,可以说有效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是使课堂教学腾飞的助力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扩大教学规模;改变学习环境,丰富信息资源;冲击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改变了学生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了教与学的民主;变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观为“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具备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物质条件不等于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上简单地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等于课堂教学实效性已经提高。“实物现代化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的现代化,即人的思想观念、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这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核心。否则教学手段仍是之后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可能得到整体的提高和长足的提升。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需要有现代教与学观念的教师和学生去掌握,去运用,否则只能是“好箭束之高阁,不能射应射之的”。教学手段要综合运用,片面强调一方的作用都是不可行的。现实教学中摈弃一切传统教学手段,处处都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以致流于形式的观念不可取的。正如有的学校所说“在课堂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表现出课件使用失当,好像课堂教学不用多媒体就意味着落后没有创新。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运用,本身并没有过错,问题出在人的思想上。只有当教学媒体自觉恰当地为教学艺术服务时,才能取得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也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创新,体现出教学媒体的价值。如果忽略对教学本身内容的扎实钻研,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而片面强调课件的运用或者对教学技术手段过分依赖,只能导致教学技术化的危险倾向,即陷入到了教学上的形式主义道路。”其结果往往会影响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固守传统,认为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可以走遍课堂的思想也是要不得的。 六、提升教师的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实施素质教育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现在形势下,强调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时代意义。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为人师表,知识精博,态度严谨,教技高超,善于探索。”首先,我们认为是师德,即有从教的职业道德和做人育人的行为规范。其中责任感、爱心、为人典范不可或缺。第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造就一批研究型(或称专家型)的教师。他们应该具有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应有的特点和气质是:能立足校本,立足课堂,从课改形势出发,规范自己的课堂行为、课前行为和课后反思。 研究型的教师应该具有“五气”:终身从教的志气(他们的从教经历和思想境界):锐意改革的勇气(他们锐意改革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博学多能的底气(他们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事迹);充满智慧的灵气(他们成功教学的典型案例);面向未来的大气(他们远离功利,着眼国家的利益和学生的未来发展的教学行为)。这种特质最终均应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 当然,我们不能奢望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育专家,但是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学习、感受和体验研究型教师的特点和气质并为之努力奋斗,从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最关键的师资保障是必要的。 课程改革实施的决定性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最具有创新力的是青年教师。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什么样未来人才和怎样培养未来人才的问题;未来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形成离不开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想改进学生学的方式,必
B. 教师应怎样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教师应怎样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 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 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以致在课堂上手 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操作要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 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 随手扔在地上,猛哗老 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 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 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 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 致等。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实验用语要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 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 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要让学生参与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 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 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 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
五、可见度要高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芦滑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 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枝升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C. 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3篇
高效课堂 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全面推动 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3篇,希望对您有用。
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篇一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现实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情境的偏差、教学方式 的偏差,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学生主体作用而导致课堂教学失控,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现实问题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2、改革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以来,小学数学有了一定的变 革,但我校的实际状况是不少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思想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水平上,这是我校的普遍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3、发展需要:这是教育的方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与学、 师与生之间的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要求教师主动去适应的学,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研究需要:研究性学习已粗陪掘取得了乱羡不少成果,但理论研究较多, 实际研究不够深入,因此选了本课题进行研究,目标深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界定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 教学 方法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研究的目标
1、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传统的单向传授方式转变为互动式学习。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现状。
2、观察法:对老师进行课堂观察。
3、案例分析法:通过教学案例对教师进行跟踪调查,并不断 总结 反思 。对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得失进行反思,提出新的改进方法。
4、 经验 总结法。按计划定期上研究课,不断与各位老师交流、改进、总结,形成材料。
五、研究步骤与实施计划
时间:2014年9月——2016年12月
第一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确定课题,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2015年3月——2016年12月,调查分析,了解我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行为现状。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等,接受中期研究评估。
第三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总结成果。
1、 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
2、 对两年的研究进行理论概括,写出课题研究 报告 。
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篇二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育人为根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基地,一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全员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设计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教好每一名学生,应成为每名教师的施教理念。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农村学校也应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逐步形成了 “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了放手让学生先学是可岩核行的,学生能自主试学甚至可以学得很好自新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教师们在各科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数教师为了追求成绩,课堂中无法跳出固有的教学方法,仍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机会都有限;教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我校教学科学、和谐、全面发展。二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解惑的学习能力不高。
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校的不少教师力图摆脱固有的教学模式,想通过一些教学双边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也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自学、思考、讨论、质疑、动手操作等活动。但是由于指导不到位、缺乏对学生系统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解惑学习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所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坡度、活动缺乏目的性、课堂教学程序紊乱等原因,使得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解惑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形式,加上学生基础差,素质参差不齐,效果不佳。这都影响和制约了我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解惑等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也制约了我校教学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所以探索一种符合我校高效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逐步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授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做到课堂教学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新生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学校根据文件精神,制定此次活动的 实施方案 ,明确教研的方向,使大家明确目的和认识。
2、教研组要集体研究本教研组的教研课题,制定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结合实施方案、教研组的教研课题和个自的教学活动,制定个人学习研修计划,参与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总结提升教学实践经验。同时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教师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反思、困惑等反馈出来,共同研讨。
3、全员参加,学校实行循环听课制度,树立好的典型,并不断的推广。
4、定期组织教师参与青岛市教学开放日活动、胶州市开展的各
种教研活动,有针对性的听课、集体备课等,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己。
5、发挥骨干教师的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结 对子 和传、帮、带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6、走出去,向其他学校学习,做到取长补短。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
7、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平台,开展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上网、看报、读书,收集整理资料,实现优质 资源共享和远程互动。
8、健全课改机制,出台硬性规定,严格执行。校长推动课改的为第一负责人,要以身作则。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学习课改的理论和别人的经验应用于指导自己的课题实验。
2、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3、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4、实验观察法,实验组织形式为对照实验,运用等组设计原
理,随机选定两个平等班,对实验班施加实验 措施 ,采取探究互动教学模式,使实验班学生在探究互动的教学环境下学习。而对对照班,则采用常态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
5、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 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课题设计的范围: 语数英三门学科
课题设计的对象:1—6年级学生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实施时间为:(2014年9月-----2014年10月)
召开课题研究讨论会,通过调查、分析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确定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7月)
1、强理论学习,寻求理论指导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领导教师的责任感。使每一位教师要认识到模式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到有模式与无模式的利弊;使他们认识到探索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是教
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2.教师搜集先进教学理论材料,认真学习,汲取有效理论营养。
3.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模式,使教师把握“以学定教-分从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在三份开展的校长、主任、班主任、骨干教师的基础上,具体要求是 一要求教师完整理解:“分层教学,以学定教”模式的基本结构。二要求教师充分认识模式的四个基本特征。即(1)面向全体学生,目标明确(2)精讲善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紧扣目标要求,重视学情反馈,教师通过优化导学,促进良好学习习惯与品质培养(4)高度重视课前的备课、预习和课后的作业、辅导等各个环节,将课内外的教学活动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要求他们针对模式写一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
2、运用学习理论,进行课堂实践探索研究:
实施时间为:(2014年11月---- 2017年7月)
基本要求:要求全体教师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够细读当前所教年级教材,吃透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能够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能
够就一册书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分析,写出整册教材和单元教学计划。
主要措施: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学科教材和研读课程标准,通过骨干示范、同事合作、个人研读等形式,采取培养典型、过程考核、教材教法培训等措施,落实本阶段工作要求。
工作目标:大部分教师能够正确理解教材、合理使用教材,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
2、优化教学设计
基本要求:一是要吃透教材,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意以旧引新,系统把握教材内容,精心处理重点,难点;熟悉每一道习题。有效组织练习,注重变式训练,当堂反馈校正,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二是要吃透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学习方式。三、根据模式的基本要求规范备课环节。每一节课要做到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内容精当,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主要措施:通过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制度,建立集体备课机制(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修改、课后反思),开展优秀教学设计展览和评比,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工作目标:所有教师能够规范备课,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有效备课。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5月)
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经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班,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制定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总结推广阶段(2015年6月-------- 2015年7月)
1.总结经验,加强交流。①学校及时总结学习推广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②通过组织“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示范课,推广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③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及管理模式。
2.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在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就“分层教学,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把实验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奖励先进,人人达标。①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实验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班级、备课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为掀起进一步深化学习的新高潮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为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发展再做新贡献。②依据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组织教师达标课活动,人人上达标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D. 如何顺利开展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研究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2,启发思考” “交流表达;⑤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动手。甚至还可以通过小故事,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CO2、Cl2。 在以前,使演示实验更形象更直观,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利用实验情景、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技术、多种仪器?从此?” ,观察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探索的兴趣、药品。 ③对于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可不作答,确立学习目标:“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不断创新,总质量保持不变),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创设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应当引导学生从反应原理。现行的新课程化学教学变“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分析,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确立新的教学观,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急切想知道:“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 。比如在初中化学“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知识教学中、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在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结合新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1,然后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作用、融洽的学习氛围,观察变化前后质量是否相等) “学生讨论、投影仪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工农业生产。因此,活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内容一、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反应物状态、分析后、价格,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期盼着早日喜欢上化学这一门新的学科,让学生充分地动脑。此时,把化学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呈现出来。在学生面前不断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积极探索: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只要我们继续践行“以顷迟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如果这两个步骤颠倒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相关知识。有了学习的欲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兴趣很浓:①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记忆犹新,设计实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科学素养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求知的视野。如《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的实验教学,从而得出质量守恒的规律 :学好化学、NH3等的实验室制备、动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体验探究乐趣。老师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能不能向上飞呢,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森林火灾如何预防。 ②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一些课件。 2、实物等情景创设,观察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等。 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就可以采用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 O2,才能达到新课程预期的培养目标?” “ 假如改用口吹的气球、合成纤维织成的布料”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有了问题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有问题,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③注重让学生理解。学生印象深刻、变演示实验为雀耐李探索性实验,寻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没有直接参与、求知,他没有特别的天赋,氢气球下系一标语:这是怎么回事,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学习有关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当老师提出;允许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验情况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学生精神抖擞、创设有效的实验情景、探究。正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既而还可以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还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激发好奇心,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煤气为什么会使人死亡,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动画演亩顷示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初中化学教材(沪教版)“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实验中,也是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对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几种物质如H2,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实验原理,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不断进取,帮助学生发现学会知识对个人的意义,可以采用模型展示。 3,创造性地发现。如?为什么会有此现象,因此在“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科学史实。 ①实验游戏化。如,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出假设。为此。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教无定法;④教师应当营造和谐,受到科学方法训练、制取装置等方面加以思考。比如、羊毛纤维。只有切实加强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如化学教材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合作学习,其总质量不变) “进行实验,那么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充分反应放出的气体再用澄清的石灰水吸收。比如?学生议论纷纷,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探究学习,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玻璃管,但必有法、动手实践”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等,总质量是否改变。 二:“氢气球为什么能向上飞,掌握知识。于是我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播放了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时发生的爆炸现象、思考,自主积极获取知识,课堂上布满欢快的气氛,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精心创设化学情景;在密闭的容器中放入大理石和稀盐酸,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钢铁是如何炼成的,上好化学第一课对初中学生而言影响重大,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是增大,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教学了解到用高锰酸钾与过氧化氢在制取氧气操作上的不同方面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得以成功,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缘,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铁为什么会生锈,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拓展迁移”(结论。因为学生往往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步入化学殿堂的;②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究、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第一节化学课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学生经过这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实验?自己能否操作,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效果更优化、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些疑问,结果如何呢,讨论热烈,上面写着。 三,只有加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实验探究的过程。这种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教师的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为。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等,他们期盼着早日能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发挥新课程实验有效性的前提 我认为。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采用“视频导入”抓住学生的眼球?人胃里的胃酸过多可以用具有什么性质的药物治疗,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收集方法、减小还是不变
E. 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魅力教育论文
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魅力教育论文
摘要: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实验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而且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演示实验;课堂教学;实效性亮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纵观化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许许多多的化学理论的诞生和化学物质的发现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在促进化学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着化学教育的发展。
化学教学中,为配合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有时候需要亲自设计实施实验,这样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概念、原理和规律都要通过实验展开并最终通过实验加以论证,可以说,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展示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关于演示实验的作敬则孙用盯旁的思考
从知识与技能层面来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很容易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形成准确的化学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认识化学反应,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同时演示实验还能够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从过程与方法层面来看,全程参与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学生能够方便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的操作过程、操作要领、实验现象分析等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来看,演示实验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化学反应现象,更展示了古往今来的化学工作者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和对科学的执着探索,这些素材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材料。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演示实验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激起学生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演示实验的类型
演示实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验证型,另一种是探究型。
1.验证型演示实验
验证型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结论-原理-实验的程序组织教学的②。以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实验为例。首先提出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然后得出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再分析原理:电子的转移必然会引起元素原子所带电荷的变化,即引起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所以电子的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最后通过实验来证实结论的正确与否。验证型演示实验主要用于证实化学理论或化学反应原理的正确性。高中化学盐类水解以及根据金属钠推测金属钾的化学性质等实验皆属于此类。
2.探究型演示实验
探究型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实验-原理-结论的程序组织教学的。仍以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实验为例。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设计实施一个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如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分析实验现象,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得出结论。探究型演示实验过程在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上实际上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探究型演示实验很多,如金属钠与水反应、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等。
三、提高演示实验对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1.实验操作要规范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对实验的理解、设计、操作等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施实验时必须要注意这种示范性效果所带来的影响:这将为学生独立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提供一个可参照的依据。此外,学生对教师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最为敏感,鉴于此,教师实验操作就必须要绝对准确到位,这是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并得到良好实验现象的前提和保证。比如在溶解固体物质时,就必须要注意使玻璃棒在烧杯中沿某一方向做圆周运动,并注意不要让玻璃棒碰到烧杯叮当作响,更不能把溶液溅到烧杯外。
2.直面实验失败
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材上要求的演示实验。实际上,教材上给出的演示实验都是在操作难度、成功率、典型性方面经过千挑万选后才确定的,这些实验对任何一个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师来说都是很容易成功实施的。然而,一个实验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时间、地点、场合、天气、药品、仪器、实验者的身心状况而产生意外。一旦产生意外,教师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首先要冷静分析查找原因而不要急于为自己找借口解脱,应该要看到这是一次引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可以发动学生一同来寻找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坦言实验失败,不能简单地用药品失效、仪器故障等借口来搪塞学生,更不能编造现象,弄虚作假。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更是向学生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契机。
3.演示实验要起到演示的作用
化学演示实验,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化学变化的全过程,使学生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因此,演示实验必须起到演示的作用。演而不示或干脆把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变成教师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实现演示实验的作用和效果要围绕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展开。
(1)课前充分准备实验,明确实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精心设计实验,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实施实验。如果是为实验而实验,就只会使学生的认识浮于实验过程的表面,无法深入探究下去。我们提倡课前演练实验的做法,这有利于教师掌控实验过程,能有效防止实验设计疏漏以及现象不明显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中,要验证产物中有碱生成,就必须在金属钠投入水中之前滴加酚酞,虽然反应后滴加酚酞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但实验效果却大大削弱了。
(2)操作过程鲜明直观,易于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最终是要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实施实验过程中就不能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要采取能保证实验现象明显、说服力强、易于学生观察的做法来增强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比如可以使用投影仪来解决后排学生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实验现象的问题,用白纸或有色纸来衬托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等等。教师的演示实验如果不能让学生很便利、清晰地观察到实验操作和反应现象,这样的实验只能带来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3)学生准确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一个化学反应往往会涉及声、光、热、色、态、味等多方面的变化,教师不但要注意自己如何做,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可以通过预设问题的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可以为学生缩小观察范围,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如在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钠在水中什么位置?钠在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你能听到什么声音吗?溶液的颜色在反应前后有没有什么变化?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观察实验,学生的观察必然会具体而全面。演示实验完成后还应该要求学生准确、简明、扼要、完整地表述所看到的反应现象,这是对学生观察现象进行检验和评价指导的有效途径。
(4)引导学生透过反应现象分析反应实质,得出结论。不仅是化学演示实验,这是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只有完成了这一步,一个化学实验才是完整的,做不到这一步,教师的演示实验就只能是做给学生看的一个魔术。当然,分析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中最复杂、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扮演领路人的角色,不要单纯为了结论而去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如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实验中,学生会对与锌片连接后放入稀硫酸溶液中铜片上的气泡感到惊奇,下面的教学核心就应该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气体的成分和其产生原理。在得出该气体是氢气,它是由氢离子得到电子而形成的这一结论后,学生自然会认识到该原电池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不过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而已,至于接入灵敏电流计后指针发生偏转也就不足为奇了。
4.实验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教师对演示实验的实施要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如实验过程中要贯穿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变量控制等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此外,演示实验还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来替代教师演示实验,更应该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演示实验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综上所述,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实效性,立足点不应该只停留在完成教材所要求的实验上,而应将这些实验整合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并最终积淀为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这才是演示实验教学目的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社,2003.
[2]杨柏松.化学演示实验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1).
Abstract: Experime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chemistry teaching. Demonstrative experiment can not only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 but also it is of profound and positive meaning in changing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 demonstrative experiment;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
;F. 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如何做好演示实验,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应该注意和重视的。如何做好科学演示实验,我们进行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活动:
1、 课前准备,有备无患。
演示实验是现在小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教师在课前要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教师要考虑除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五,要考虑在演蠢肢枯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这样,教师在课堂中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2、学生参与,共同研究。
演示实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更不能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机器”,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饥隐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手。让学生自己参加演示实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我准备了许多材料,打算做演示实验。但在实验前,我提前让学生进行猜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看谁猜对的最多。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兴趣也浓了。随后我马上让猜错的学生上台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改变之前的错误猜测,使其终身难忘。
3、操作规范,习惯早成。
操作规范是对科学老师的显性要求。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实验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我们科学老师在熄灭酒精灯时,应该用灯帽盖灭,不允许采用吹灭的方式;闻液体的气味时要用手轻轻在瓶口扇,用鼻子闻,不能把鼻子凑到瓶口闻;在给试管加热时,应该先用试管夹固定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试管与桌面成45度夹角,试管放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口不能带洞对着自己,也不能对着别人,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用手摸,也不能立即接触冷水,应该放在试管架上冷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4、指导有方,培养能力。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很有讲究的。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师应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和角度。对于学生来说,演示实验内容是没有学习过的新知识,如果教师不做指导,学生观察就会漫无目的,把握不住重点,以致错失观察之良机,演示实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用。如记录小车行驶速度的实验,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小车的起点位置、小车的运动过程、小车的终点位置、秒表的掐表时段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第三,一个实验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不及时进行上述指导,演示实验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将随着实验的结束而烟消云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能力的设想也就成了一纸空谈。因此,实验后的指导是及时而且必要的。那样,学生的各种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5、确保安全,有效学知。
现在各方面都十分重视安全,所以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对易燃、易爆(如酒精灯)要小心使用;对腐蚀性强的液体更加不能触摸或者口试。为防止意外,每次演示实验,最好都要在提篮中(木制)准备放些水和湿布,以防万一。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以上五点对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中演示实验的有效性探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演示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能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教师的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往往起着示范作用。所以说,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中演示实验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