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中医病案研究方法应用

中医病案研究方法应用

发布时间:2023-03-16 14:31:50

A. 中医护理学有哪些特色护理方法及其应用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特色与其应哟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
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明显,但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二、辨证施护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辩证和施护,
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

【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但“证”
与“病”的概念也不同,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可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温热论》对温热病以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但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豉汤、生妾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但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辩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不同,施护方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之邪(暑多挟湿),护理应采用一些祛暑化湿的方法。如果是冬令时节感冒,宜采用中药温热服,给生姜红糖葱白汤等热饮料以助药力,服药后覆盖衣被,使其周身微微汗出,而达汗出表解之功效。

所谓"异病同护",就时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如用黄芪、党参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关元、长强穴,以补中益气;保持会阴部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纳等。

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B. 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临床研究

在临床上,辨证分型的方法被普遍应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重症的疗效不断提高,并总结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经验。以中药补肾为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率为85.4%,缓解率为40%~50%,明显优于单纯用雄性激素治疗的效果(有效率为46.7%)。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率为78.9%~90%,而单纯激素治疗的有效率为54.5%。对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患者,采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减少了化学药物疗法和放射疗法的毒副作用。对Ⅲ期胃癌术后采用健脾和胃、益肾填髓的健脾益肾冲剂合并化学药物疗法,其五年生存率为51.65%,较单纯手术切除及术后化学药物疗法者五年生存率11.7~31.2%为高。新生儿ABO溶血过去一直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据93名妇女共275次妊娠统计,婴儿存活者仅11例,其中6例有后遗症。采用养血活血法对此93例妇女进行治疗,于再妊娠后投药,结果足月顺产者87人,无一例婴儿异常。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全身性硬皮病、瘢痕疙瘩等结缔组织增生性病也取得良好疗效,从而打破了“结缔组织增生不可逆转”的传统观念。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脉管炎、糖尿病、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消化道溃疡、关节炎、 白癜风、银屑病等都取得较好疗效。根据 “动静结合” 的原则,运用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并配合中药治疗某些骨折的方法,使骨折的愈合时间较单纯西医疗法缩短三分之一,全疗程缩短二分之一;骨折不愈合率由过去平均5%~7%降至0.04%。运用 “六腑以通为用” 的理论和“通里攻下”方药治疗某些急腹症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据统计,在16733例急性阑尾炎中,非手术治愈者占 69.9%;在4225例阑尾炎性腹膜炎中,非手术治愈者占86.9%;在1571例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中,非手术治愈者占75.8%,中转手术率为6.7%;在1200例宫外妊娠中,非手术治愈者占90%,有的治疗后还能正常妊娠。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死率为6.89%,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的病死率(20%~40%)。在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急症重症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用大黄醇提片、血宁冲剂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和中药结肠灌注液 1号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均获1985年卫生部科研成果奖。对1127例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的疗效统计表明,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的病死率为1.11%,西医对照组为5.08%。以益气活血法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死率为 6.5%,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14.9%)。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00余例的治愈率为92%,疗效优于西医治疗。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对300多种疾病有疗效,其中150多种疾病单用针灸治疗即可获得显着效果。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中风、胆结石、泌尿系结石、乳腺增生、胎位不正等,研究得比较深入,通过实验初步阐明了作用机制。针灸抗休克、抗炎症的研究也取得较满意的结果。针刺镇痛没有药物麻醉的一些副作用,手术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被用于100多种手术,积累病例达200多万,尤以用于前颅窝手术、甲状腺摘除术、全喉截除术、肺切除术、输卵管结扎、子宫全切除术、剖腹产、颈椎前路手术等成功率较高,已被一些医院列为常规麻醉方法之一。

C. 把辨证论治十法融入中医病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和规矩、治疗学的准绳与核心,体现于审证求因、审因辨证、据证立法、依法组方、权变加减、剂型合宜、途径最优、煎服用法、心理调适、饮食护理等环节,概称“辨证论治十法”。其中每一法对疗效都有直接影响,能否准确、完整地将之落实到每一个病案中,是诊疗成败的关键。试将“辨证论治十法”细化于书写现代中医病案中,为规范辨证论治、中医诊疗文书档案作参考。
古代中医诊籍的由来
诊籍,即病案。诊者,诊治也;籍者,记录也,记录着一个病燃扰数案诊治的过程与结果。诊籍乃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淳于意诊籍中既保存有西汉以前的医学理论文献,又如实地记录了他治疗疾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我国最早的病案雏形。
随着医学发展,学术进步,中医病案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价值更高,成为学术经验之载体,理论实践结合之范例,故有“好病案是本书”、“读医不如读案”之说。
现代中医病案的书写
项目 包括患者姓名(公开发表时隐去真名、电活等隐私)、性别、年龄、职业、籍贯、住址、电话、首诊时间等项目。各有意义,均应记录,以便追访,亦示史料真实性。
现状 包括主(代)诉、主症及发病、加重时间、现病史、四诊望闻问切所获信息、现代医技检验参数等。如实、扼要、有序、朴实描述,忌用形容词,为论析辨证提供依据。
病史 包括病名、患病时间、是否治愈,生活史,生育史,月经史、末次时间。既要了解现状,又要了解既往,历史地看问题,才能全面、透彻,一目了然。
论析 以中医理论对症状、体征加以分析论证,必要的现代科技检查参数只作参考,探求其发生的原因,谓之“审症求因”。为进一步“审因辨证”提供依据。从疾病发生的原因,分析论证、探求其形成一系列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机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谓之“审因辨证”,以便确认“本证”形成的病理机制和结论,即病机,是“证属”何证的定性依据,为进一步“据证立法”提供依据。“审症求因”、“审因辨证”是论析的主要内容。
证属 是论析的结论,即病机。如证属“脾胃虚寒证”。
立法 根据论析结论之“证属”何证,确立相应、适宜的治法,称之谓“据证立法”。如属“脾胃虚寒证”,即可立“温中健脾”的治法,为进一步“依法选方”、“权变加减”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方药 “依法选方,遣药组方”。根据证型所确立的治疗方法,优选适宜的方剂,并根据此人、此证、此时、此地的具体情况而权衡变通、加减,使之完全适宜。如或遵某方,或以某方加减,或以某方之义化裁,或自拟方。另起行,按君、臣、佐、使,遣药组方,斟酌剂量,特殊炮制、用法均应脚注说明,即处方。
用法 详细说明以上处方的最合宜的剂型、制法,李拍用法、用量。内服:次数、餐前、餐后、温服、冷服、频服、顿服。外用:部位与方法等等,必须有详细医嘱。
方义 即方解,是对“辨证论治”的诠释。如果说论析是“辨证”,方义就是“论治”,辨证与论治是病案中体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两个重中之重,突显一个医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临证论治水平,直接影响治疗结果。
方解就是对处方的解释。首先按已明确的证型、治法,针对性选方、遣药,一一有序论证,阐明其合理性,使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从已知病因、证型、病机、治法、处方中,按君、臣、佐、使为序,从药学理论、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现代研究成果诸方面,选择性引证,逐一阐明四组药物各自配伍应用的合理性,尤其君药、臣药,当重点详论;佐药,是针对兼症或反佐,必要者亦应特别论述;使药,多有引经、报使、调和、校味作用。然后归纳综合全方配伍后的功能。
调护 是精神心理的调适和物质需求的满足。凡与调养、护理、饮食、宜忌、劳逸、起居等有关者,本着不违病机、有利康复的原则,除医护本身做到外,都要一一嘱咐患者或家属,以期配合医疗。
按语 这是辨证论治全程述评的点睛之笔,大致有首诊、复诊、总评之分。
首诊病案,根据治病必求于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点评辨证、标本、缓急、次第有序的治疗计划,以及某些特别需要说明之处、注意事项、预后、转归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预言在先,结果在后,放在临证实践中去检验。
复诊时点评、论证上次治疗成功、失败之处,调整、确定本次诊疗处理意见,或药证相符,继服上方;或效不更方之原因;或改弦易辙之根据;或依方加减的理由。
总评须综观全案,依次评点。一般针皮首对本病案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实事求是,扼要评述,得出结论。应突显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抓主要矛盾的诊疗技巧。亦可由感而发,触类旁通。如在吐泻脱水案中忆起邻居老太太,因急性胃肠炎脱水、失治,而致脑血拴形成的教训,以作警示。类同有别者,罗列、排比、鉴别,以广其法、增其识,温故而知新。如在泄泻案中,列急泻、慢泻、暴泻、菌痢、久痢、溃疡性结肠炎等类病症的比较、分析、鉴别。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灵活自便,抒发己见。
要真正落实“辨证论治十法”
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病案是最好的见证,一个临床大家的病案之所以受欢迎,就是论治水平高,按语写得到位,故有“读医不若读案”之说。因为读医者,读医学理论书也,以医学理论为主;读案者,读病案也,好的病案往往是医学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且一一阐明,并经实践检验过的鲜活实例,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所以要重视、完善、发展中医诊籍,写好现代中医病案,为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继承创新,积累翔实资料。
一个完整的好病案,简直就是一本书。作为一个临床医师,就应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去实践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把辨证论治十法真正落实到辨证论治全程的每一个环节。

D. 肿瘤的中医药诊治方法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肿瘤的发展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发病较为突然,一般情况下发现肿瘤时已经到了病情的晚期。本文主要介绍了肿瘤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凝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多少年来它不仅为炎黄子孙解除病痛,而且还因其确切的疗效远播海外,恩泽众生。 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所用的药物与西医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它是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治疗肿瘤方面亦有独特的疗效,在许多方面可补西医之不足。临床使用的化疗药品伴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人们试图在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寻找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方法,特别在增效减毒、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一、传统中医对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与现代肿瘤完全对应的病名,有关肿瘤的记载包含在许多中医病证名称中。当然,这些中医病证名称并非与现代肿瘤完全等同,但对于肿瘤的治疗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现将有关中医记载肿瘤的病证名与类似现代医学的病名对照如下: (一)相当于恶性肿瘤的病症 噎膈:食管癌或贲门癌。 翻胃(胃反、翻胃):胃体、胃窦部癌。 症瘕(积聚):腹腔恶性肿瘤,部位包括肝、脾、子宫、卵巢、胰腺及肾脏等。 脾积(痞气):包括肝癌及肝脾肿大,慢性白血病脾大。 肝积(肥气、癖黄、肝着):原发或继发肝癌及肝淋巴肉瘤。 肺积(息喷):晚期胃癌。 失容:鼻咽癌颈部转移,恶性淋巴瘤,腮腺癌及颈部转移癌。 伏粱:胰腺癌或横结肠癌。 乳岩(乳石痈):乳腺癌。 妒乳:湿疹样乳癌。 肾岩:阴茎癌。 翻花:阴茎癌或其他体表恶性肿瘤破溃呈菜花状隆起。 茧唇:唇癌。 舌菌:舌癌。 喉百叶:喉癌。 五色带下:宫颈癌,子宫癌,阴道癌。 石瘕:子宫肉瘤及盆腔良、恶性肿瘤。 骨疽:骨的良、恶性肿瘤。 上石疽:颈淋巴结转移癌及何杰金病。 缓疽(肉色疽):软组织恶性肿瘤。 石疔、黑疔、青疔、翻花疮:体表的恶性肿瘤、癌性溃疡。 石瘿:甲状腺腺癌,甲状腺腺瘤。 肠覃:卵巢、盆腔、胃肠道的恶性肿瘤。 肉瘤:据《千金方》记载所描述者,相当于软组织恶性肿瘤;按《外科正宗》描述者相当于脂肪瘤等良性肿瘤。 (二)相当于良性肿瘤的病症 瘿瘤:甲状腺腺瘤、囊肿及癌。 脂瘤:脂肪瘤及皮脂腺囊肿。 痰包:舌下囊肿。 痰核:慢性淋巴结炎及结核。 血瘤:海绵状血管瘤。 胎瘤(红丝瘤):小儿血管瘤。 筋瘤:腱鞘囊肿。 气瘤:软组织肿瘤。 耳瘤:外耳道乳头状瘤。 骨瘤:骨良性肿瘤。 疣、痣、息肉、赘生物:指体表良性小肿瘤及疣赘。 二、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与对多数疾病的认识一样,中医认为肿瘤是属于整体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肿瘤的产生并非是人体某个局部的问题,而是由内因、外因以及患者体质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其病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虚邪实 正虚是指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侵犯机体,则疾病丛生,肿瘤的发生与正虚有着密切的关系。邪实既指感受邪气,又指体内邪气过盛,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还是饮食劳伤,皆可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和,七血紊乱,或为痰凝,或为血瘀。而瘀血、痰块又反过来作为致病因素,在正虚的条件下,内外合邪,毒邪留滞,而成肿块,致发肿瘤。故采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调补先后天功能,增强和调动机体自身抗癌能力,是当前恶性肿瘤治疗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最常用的法则,对预防癌瘤、治疗癌瘤、带病延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气滞血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功用主要为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形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而气血失调,常表现为气滞血瘀。气郁不舒,血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瘀结日久,必成症瘕积聚。在治疗上,常于扶正药中配合理气活血之药。凡是癌瘤形见肿块,伴有疼痛,多因气滞血瘀所致,故参合调理气机、活血化瘀的方法,是治疗癌瘤不可忽略的主要法则之一。 (三)脏腑失调 脏腑是指五脏六腑。五脏即心、肝、肺、肾、脾,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作用;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具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作用。若脏腑失调,则引起气血紊乱,或先天脏腑禀赋不足,皆为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调整脏腑功能,重建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治疗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痰湿凝聚 痰湿均属水湿为患。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皆可使脏腑功能失调,产生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痰湿凝聚。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湿凝聚是肿瘤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病理。在治疗上,切莫忘记应用化痰散结、祛湿解毒治疗肿瘤。 (五)毒热内结 火热为阳盛所生,热多为外淫,火常自内生,但火热多混称。火为阳性,易伤津动血,耗气灼阴,常易致肿疡。实火有明显的火盛症状,阴伤症状不明显,如高烧、渴喜冷饮、面目红赤、便秘溲赤等;虚火则以阴伤为主,有虚热证,如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咽干、舌尖嫩红等。火热入于血分,可滞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上多见癌瘤患者呈热郁火毒之证,如邪热鸱张,呈实热证候,表示肿瘤正在进展,属于病进之象。如系病久体虚、瘀毒内陷,病情由阳转阴,成为阴毒之邪,则形成阴疮恶疽,翻花溃烂,胬肉高突,渗流血水。治实热阳证火毒之邪应投大剂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之品,而对阴毒之邪,则需温补托里,扶正祛邪以调和气血,祛除阴毒之邪。 三、中医对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 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治法从属于治则,其内容十分丰富,一般概以汗、叶、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论之。中医防治肿瘤的常用治法有扶正培本、理气活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痰袪湿、以毒攻毒、养阴清热、健脾益肾、对症治疗等。肿瘤发病较复杂,多属多系统、多组织器官受累,寒热交错,虚实夹杂,因而以上诸法又常配合使用,而且常以扶正培本为基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又为肿瘤防治中常用的配伍法。 (一)扶正培本法 扶正培本治则所属治法较多,包括补气养血、健脾益胃、补肾益精等等,但目的旨在于增强机体抗病、防病及其适应能力。扶正培本亦即补法,其常用的益气中草药有黄芪、党参、人参、黄精、白术、淮山药、甘草等;补血中草药有鸡血藤、当归、熟地、干地黄、白芍、紫河车、桂元肉、阿胶等;滋阴中草药有天门冬、麦门冬、沙参、生地、龟板、鳖甲、天花粉、知母、旱莲草、女贞子等;温阳中草药有附子、肉桂、鹿茸、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锁阳、肉苁蓉、巴戟天等。 扶正培本法在肿瘤防治中应用最为广泛,而且收效较佳。扶正培本治疗肿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包括: 1.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期。 2.减轻放疗及化疗的毒副反应。 3.提高手术效果。 4.治疗癌前病变。 5.抑癌抗癌。 6.提高机体免疫力。 7.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等等。 (二)理气活血法 肿瘤的实质多有血瘀,常见有肿块、刺痛、唇舌青紫、舌下静脉曲张、肌肤甲错、脉涩等瘀血见症,故活血化瘀法为肿瘤防治的重要大法之一,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与血瘀常互为因果,因此,理气与活血常需配合应用。常用的理气药有:八月札、柴胡、木香、陈皮、青皮、枳壳、砂仁、玫瑰花、檀香、槟榔、沉香、苏梗、旋覆花、厚朴、川楝子、延胡索、降香、丁香等。 常用的活血化瘀的药物有:丹参、五灵脂、王不留行、桃仁、红花、赤芍、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蒲黄、水蛭、穿山甲、土鳖、归尾、泽兰、虎杖、石见穿、全蝎、血竭等。 据现代药理研究,理气药可以抑制平滑肌的运动,故能行气止痛。枳实、枳壳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有利于肠内气体及粪便排出而“降气通便”,保持机体气机的调畅,有利于血液、津液的运行和脏腑组织功能正常。川楝子、八月札、玄胡等理气药还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 有关活血化瘀法及药物的实验研究开展较多,活血化瘀抗肿瘤的作用可概括为: 1.能增强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活血化瘀药物主要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从而可从减轻病理损害,促进增生或变性的结缔组织复原。 2.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活血化瘀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既有免疫抑制作用,又有免疫增强作用,活血化瘀药为主的方剂能显着增强实验动物巨噬细胞百分率。 3.调节神经和内分泌功能;活血化瘀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可恢复内环境平衡,有助于对肿瘤的抑制,又能调整体内内分泌的功能。 4.预防放射性纤维化,减少副反应。 5.杀灭肿瘤细胞;据动物实验筛选及临床实践,活血化瘀药物中具有灭癌和抑瘤作用的药物有红花、元胡、乳香、没药、穿山甲、土大黄、全蝎、蜈蚣、僵蚕、丹皮、石见穿、斑蝥、五灵脂、归尾、喜树、降香等。 6.对抗肿瘤细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瘤栓的形成。 (三)清热解毒法 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患者常有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瘀毒之候,治之当以清热解毒为法。清热解毒药能控制和消除肿瘤及其周围的炎症和水肿,在其某阶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肿瘤发展的作用。同时,清热解毒药又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清热解毒法为肿瘤防治常用的治法之一。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有:白花蛇舌草、蒲公荚、败酱草、土茯苓、野菊花、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半枝莲、半边莲、天葵子、七叶一枝花、苦参、黄药子、黄芩、黄柏、山豆根、紫草根、野菊花根、水杨梅根等。 有关清热解毒药抗肿瘤的药理研究报道较多,其作用概括起来包括以下诸方面: 1.直接抑制肿瘤的作用;经抗癌活性筛选,清热解毒药的抗癌活性最强,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半枝莲,穿心莲、公英、冬凌草、臭牡丹、青黛、龙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许多清热解毒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穿心莲、黄连等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激发和增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或调整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提高骨髓造血功能。 3.抗炎排毒作用。 4.调节内分泌功能;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等能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5.阻断致癌和反突变作用。 (四)软坚散结法 软坚散结药物抗肿瘤主要在于直接杀伤癌细胞等作用。有报道称,软坚散结药物的体内体外实验结果均表明,对体外肝癌细胞有直接杀死和抑制作用,从而延长患者的寿命。 (五)化痰袪湿法 肿瘤之成因除了气滞和血瘀两大重要因素外,还有痰凝和湿聚,表现为气机阻滞、痰湿凝聚、血行瘀滞,故而对某些肿瘤或肿瘤发展的某些阶段,治疗当以化痰袪湿为主,处方用药,审因论治,凡有痰湿凝聚征象者皆可用之。痰湿既为病理产物,又为继发性致病因素,痰凝湿聚成核成块,如许多无名肿块,不痛不痒,经久不消,逐渐增大增多,多系痰核所致,治宜化痰散结。 常用的化痰祛湿药物有瓜篓、皂角刺、半夏、山慈姑、象贝母、葶苈子、青礞石、海浮石、前胡、马兜铃、杏仁、苍术、厚朴、茯苓、藿香、佩兰、生苡仁、独活、秦艽、威灵仙、穿山甲、木瓜、菝葜、海风藤、络石藤、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金钱草、萆藓、防己等。实验研究表明,有些化痰祛湿药对肿瘤有直接抑制作用。 (六)以毒攻毒法 肿瘤乃痼恶之疾,邪毒结于体内为肿瘤的根本,毒陷邪深,非攻不克,故常用有毒之品,借其性峻力猛以攻邪,即肿瘤防治中常用的“以毒攻毒法”。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抗癌抑癌之功效,故在正气尚未衰竭而能耐攻的情况下,可借其毒性以抗癌。由于肿瘤病人正气多已受损,不能一味猛烈攻伐,因此,以毒攻毒之应用,宜适可而止,把握用药时机与方法,并配合扶正药物,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常用的以毒攻毒药物有:斑蝥、蜂房、全蝎、水蛭、蜣螂、蜈蚣、蟾蜍、土鳖虫、守宫、常山、生半夏、生南星、马钱子、巴豆、干漆、洋金花、生附子、乌头、钩吻、独角莲、芫花、大戟、蓖麻、雄黄、硇砂、砒石、轻粉等。 以毒攻毒药物的特点是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故临床应用以毒攻毒药物防治肿瘤时须慎重地掌握有效剂量,并适可而止,并可继之使用无毒或小毒的药物以扶正袪邪。 (七)养阴清热法 热毒乃肿瘤致病原因之一,日久则耗伤阴津,另外,肿瘤的发展之并发症如高热等,又易损伤阴液,故阴虚内热为肿瘤常见病因病理之一,养阴清热法为肿瘤防治常用方法之一,尤其在肺癌、肝癌、肾癌、食道癌、鼻咽癌等肿瘤中应用更为广泛。常用的养阴清热药物有生地、麦冬、天冬、沙参、玄参、石斛、龟板、鳖甲、玉竹、百合、黄精、天花粉、知母、旱莲草、女贞子、山茱萸、牡丹皮等。 养阴清热法既可应用于肿瘤的某一阶段,也可用于全程治疗,还能应用于肿瘤的并发症,此法可归于培本扶正法范畴,临床应用较为灵活,多与益气、养血、软坚、解毒等诸法联用,对证属阴津亏耗之肿瘤多有效验。 (八)健脾益肾法 肾藏精,乃人体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乃人体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促进、滋养、补充。肿瘤发病是一渐进过程,日久多有脾肾受损。补益脾肾,扶助正气,有利于正气的恢复和抗邪,又有利于放疗、化疗及手术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适应能力,故健脾益肾法又为防治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健脾药物有人参、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苡仁、甘草等;常用的益肾药物有附子、肉桂、鹿角、苁蓉、锁阳、仙灵脾,巴戟肉、枸杞、女贞子、首乌、黄精、紫河车、山茱萸等。 健脾益肾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具体应用时有健脾理气、温肾利水、益气健脾、健脾益肾等。健脾益肾法抗肿瘤的实验研究报道较多,其作用机理包括抗癌抑癌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等。 (九)对症治疗法 肿瘤除本脏腑组织器官受累外,尚多影响全身机能状况而表现全身伴随症状或累及相近相应组织器官的局部症候,如发热、疼痛、出血、贫血、昏迷、黄疸、胸腹水、咳嗽、呕吐等等,因而在治疗上除了针对所发生之肿瘤病因病机进行治疗外,对其伴随诸症,宜作相应处理,有时尚须“急则治标”。 1.发热;肿瘤之发热常表现为内伤发热,实者乃热毒内蕴,多见于恶性肿瘤晚期。虚者多为肝肾阴虚或肺肾阴虚,属瘀血内结者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属热人少阳者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属气虚发热者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2.疼痛 肿瘤多有气机阻滞,气血筋脉运行不畅,故疼痛为肿瘤最常见的症候之一。止痛为缓解病情和减轻患者痛苦最为关键的一步,特别是恶性肿瘤的晚期阶段,止痛较延长寿命更为重要,西药主要靠吗啡和杜冷丁之类,但却具有耐药性和成瘾性,中医药止痛有时尚有效捷并持久。 3.出血 出血为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因癌坏死破溃,侵蚀血管,弥慢性血管内凝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所致,有衄血、呕血、便血、咳血、尿血等。临证辨治当以出血量的多少、颜色、部位等为依据辨清寒热虚实。 4.昏迷 昏迷多因热人营血,或热人心包,或毒人心包所致,常见于脑转移或肿瘤晚期。冶以清热熄风,开窍解毒,方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神犀丹等,可参照中医内科“昏迷”辨治。 5.贫血 恶性肿瘤中晚期正气多受损伤,日久精津气血暗耗,后天生化乏源,故而常表现出贫血征象。化疗而致白细胞减少多属热毒伤阴,治宜滋阴养血为主。血小板减少者治宜健脾统血,清热凉血;全细胞减少者,治宜补肾填精。 6.黄疸 肿瘤压迫胆道或有肝门淋巴结及肝转移时常并发黄疸,肿瘤化疗中亦可并发中毒性肝炎而见黄疸,中医学认为黄疸不外寒湿、湿热内阻蕴蒸肝胆所致。湿热黄疸即阳黄,治当清利湿热;寒湿黄疸即阴黄,冶当温化寒湿;血瘀气滞而致胆道不利,胆汁外溢发黄者,治当理气活血,化瘀退黄。 7.便秘;中晚期肿瘤常有便秘并发症,多因阴津亏损,无水行舟,或气虚无力推动等所致。以虚秘多见,治当益气通便、滋阴生津。 8.胸腹水;恶性肿瘤中晚期,胸腹腔内脏器肿瘤或胸腹腔转移时常出现胸水和腹水,大多为血性渗出。因此类患者正气已衰,治疗当以扶正培本为根本,攻逐利水应顾护正气,衰其大半即止。胸水者治宜泻肺利水;腹水者若能耐攻,宜泻下逐水。 9.呕吐;胃肠道肿瘤致梗阻或合并感染为呕吐的最常见原因,呕吐为患有外感和内伤之别,在肿瘤患者中多属内伤,在消化系肿瘤晚期,常可见顽固性呕吐,乃胃气败绝之表现。 10.咳嗽 肿瘤压迫或牵引呼吸道,或呼吸道肿瘤或合并肺部感染,或膈下肿瘤刺激横膈皆可出现咳嗽症,应辨清其寒热虚实后论治。 11.放化疗不良反应 放疗治疗和化学治疗为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但在放化疗中常有不良反应出现,如粒细胞计数下降、胃肠道反应等。 中医药治疗肿瘤还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诸多方法。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现代研究证明,中医药是能够用于多数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是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之一。一般来讲,只要辨证得当,投药合理,中医药可用于各个系统、各种肿瘤的治疗。 与其他疗法一样,中医药治疗肿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个体差异也很明显,对于肿瘤患者更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过分依靠什么单方秘方或某种治疗方法,拒绝现代医学的正规科学治疗而失去良好的治疗时机。随着现代科技的引入,尤其是对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及剂型改进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中西医结合的广泛开展,必将更加突出显示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的重要作用与良好功效。 中医肿瘤学认识主要是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独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尽管近代和现代的中医肿瘤学受到西医的渗透和影响,但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医肿瘤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临床治疗特征。因此对中医肿瘤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在现时阶段,不能完全照搬西医的一些硬指标,如肿块缩小,癌细胞杀死等等,而更应该着眼于中医药整体调节方面。其实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机体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等综合评价指标。 因此,中医药治疗癌症疗效的评价方法研究,应以重视证候的量化评价为主,并注重机体免疫调节和血象、骨髓象、代谢、生化等整体生物学指标的评价,适当结合对肿瘤微观、局部的疗效评价,如此才更符合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特点。 “肿瘤绿色综合疗法”是潍坊市肿瘤医院提出的一种肿瘤治疗新理念,“综合疗法”强调从病人的心理以及生理承受能力出发,充分结合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特殊优势,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E. 健康管理|流行病学的基础知识(4)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现况调查

现况调查属于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是指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一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以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

现况调查,从时间上说,是在特定时间点进行的,即在某一时点或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时间点犹如一个断面,故又称之为横断面研究。

目的: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发现病因线索。

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

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

疾病监测。等,其他。

方法有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

(二)队列研究

探讨疾病的病因是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现况研究由于其因与果同时存在,所以其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有限。

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则更常用于验证病因假设,最常见的两类为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对内研究也叫群组研究。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和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类型有

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有研究开始时是否暴露来决定研究结局需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

历史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跟现在开始,而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入队列的。

双向性队列研究,该方法是以上两个方法的结合。根据历史档案确定暴露与否,随访至将来的某个时间确定结局,故又称混合性队列研究。

(三)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的结果可靠,科学性强,然而耗时和花费比较大。病例对照研究,省时省力,故应用更为广泛。

病例对照研究为选择一组换锁,研究疾病的患者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组,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因素的关系。

(四)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的基本性质是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实验的条件,主动给予研究对象某种干预措施。所以又称之为干预研究。

其主要研究类型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和类实验等。

(五)诊断试验的评价研究。

诊断试验是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试验方法。

它包括各种实验室检查病史,体检所获得的临床资料,x线超声诊断等各种公认的诊断标准,并且利用这些资料和技术标准,对疾病和健康的状况得出确切的结论。

(六)筛检试验的评价研究。

筛检试验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者或可疑阳性者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确诊,以便对确诊患者采取必要的措施。

筛检试验或筛检方法,应当简单易行,敏感,廉价和有效,且要应用广泛。

F. 临证指南医案的应用方法

1.总体把握,个案剖析 《临证指南医案》的个案虽言辞简略,但若能综其同类而精审辨析之,便不难对叶氏之于具体病症的辨证立法、制方选药规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统计分析也是总体把握叶氏学术经验的重要方法,有人曾对《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应用频率最高者依次为茯苓、人参、白芍、当归等,所用以补益药居多,说明了叶氏重视固本补虚的学术思想。叶氏的个案虽言简意赅,但独具特色,通过对其个案的剖析,有助于掌握其辨证用药的意趣和奥秘。例如“喘门”朱案中称“喘证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是对喘证病机的高度概括。“温热门”施案称“此口鼻吸入温邪,先干于肺……”,被认为是温热病病因及其传变途径的创新性的论断。
2.重视评语,撷取精华 《临证指南医案》每门之后都附有其门人华岫云、邵新甫、邹滋九、姚亦陶、华德元等人的评论。这些评论或强调诊疗特点,或论述证治大法,颇能直中肯綮,很有参考意义。如卷一眩晕门后华岫云按云:“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缓游庆则有昏厥跌扑之虞。……火甚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短短一段评论,把叶氏治疗眩晕症的辨证分型、用药法则揭示得有条有理、明明白白。除此而外,徐灵胎的评注也很有参考价值。徐灵胎曾对全书2424例扰握病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写出眉批260余条,行批3600余处,门后附评80余条,对叶天士的临证经验精华及学术创新之处给予了磨誉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对其不足或错误亦能直言不讳地批评和补正。
3.验证临床,举一反三。要真正掌握叶案的精髓,就必须结合具体的案例,亲身实践,举一反三,探其要妙。痛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其中又以胃痛和胁痛最为多见。《临证指南医案》胃痛、胁痛两门计六十七案中,其证属于久痛入络者为三十七案。叶氏认为,凡痛证,初起在气伤经,当以治气理气为主;久病在血伤络,当以治血活血为先。叶氏治疗络病,常用虫类搜剔之品,使“血无凝滞,气血宣通”,较之一般理气逐血之法显然有较大的发展,亦为多种沉疴痼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后世名医章次公用虫类药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恽铁樵用止痉散加入平肝熄风药治疗热甚动风之抽搐,都不能说与叶氏的思想无关。现代的中医已经把活血通络法作为一条重要的治则,广泛地运用于各科临床,每每取得满意疗效。《临证指南医案》中诸如此类的理论,如通补奇经、三策理虚、注重脾胃等等,都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G. 中医 各种辨证论治方法是如何区别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

“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H. 中医病案分析

病历一
1.中医病名——牙痛
风火牙痛
2.病机分析:中医辨病辩证依据: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属于中医“牙痛”之诊滚察断,患者外感风热邪毒,内侵牙体及龈肉,邪聚不散,气血留滞,瘀阻脉络,不通则痛,故见牙龈肿痛,进食尤甚,得冷则减,遇热则痛,邪客于阳明,邪气循经上扰,故见心烦,便结,阳明经气不利,传入少阳,《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故见寒热往来,口干口渴是也。 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阳明热盛伤津之象, 综观脉症,本病病位在牙,病性属实,为风火牙痛之证。
3.确立治法:疏风清热 益气生津
4.处方用药:白虎加人参汤合小柴胡汤化裁
知母10g 石膏20g 炙甘草6g 粳米10g
人参6g 柴胡10g 黄芩15g 金银花15g
黄连3g 薏米仁20g
3服 水煎服 每日一剂 早晚分服
病历二有点问题,大便色黄如酱,是什么颜色,酱油可是黑褐色的哦,应该是黄褐色
1.中医病名和证型:泄泻—暑湿泄泻
2.病机分析:中医辨病辩证论证依据: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属于中医“泄泻”之诊断。患者感受暑热之邪,分清泌浊失职,水谷糟粕混宏森杂而下,而发为泄泻,暑热夹湿伤于气分,故见胸腹灼热,湿邪郁于中焦,故见呕恶,苔黄垢腻,脉濡数,为暑湿内蕴之象,综观脉症,本蔽备亩病本为在肠道,病性属实,为暑湿泄泻之证。
3.治法讨论:治法:清暑化湿。方药:黄连香薷饮。

阅读全文

与中医病案研究方法应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套褥子快速方法 浏览:923
如何突破思维障碍的方法的理解 浏览:671
抬头纹太深了用什么方法能去掉 浏览:771
薄层色谱检验方法有哪些 浏览:480
急性结膜炎的治疗方法 浏览:856
如何使用电动牙刷的方法 浏览:797
汽车玻璃正确方法视频 浏览:906
分析经济学的方法 浏览:894
共线向量解决方法 浏览:51
手机wifi信号增强安装方法 浏览:585
公顷的计算方法 浏览:860
做实验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浏览:33
流产的种类和治疗方法 浏览:484
桑黄茵的种植方法 浏览:84
快速摘蘑菇方法 浏览:183
iphone键盘语音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56
粉叶玉凤兰块茎食用方法 浏览:990
失眠最快的方法视频 浏览:539
6598怎么用简便方法算 浏览:231
不加水蒸蛋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