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气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用于生物监测的手段很多。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手段主要有:①利用指示植物监测大气污染,主要是根据各种植物在大气污染的环境中叶片上出现的伤害症状,对大气污染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②测定植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估测大气污染状况。③观察植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如酶系统的变化、发芽率的降低等,对大气污染的长期效应作出判断。④测定树木的生长量和年轮等,估测大气污染的现状和历史。⑤利用某些敏感植物(如地衣、苔藓等)制成大气污染植物监测器,进行定点观测(见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② 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这是我做的一个模板,可以给你参考一下。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本项目的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为半径5km的圆。因此在项目评价范围内布设了6个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监测点分别设在明星村、向前村、外海地税局、麻原派出所、白水带风景区、汇源新苑。空气质量监测点位位置图详见图1。
于5月16日—5月22日对评价范围测点进行连续7天的监测。
1、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
本项目的大气环境现状监测项目为NO2、SO2、PM10、TSP。
监测频率为一期。NO2、SO2连续监测7天,每天4次,分别于02:00、08:00、14:00和20:00进行监测,PM10、TSP每天连续采样12小时,测得各监测因子的日平均浓度。
(2)采样及分析方法
NO2和SO2使用装有吸收液的多孔坡板吸收管(NO2项目在进气口接有氧化管),用大气采样器在现场采样,送回化验室分析,一般当日完成。标准曲线在监测前绘制,采用721或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吸收度。整个分析过程按《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规定进行。PM10和TSP用自动采样器采样后,送化验室分析。
分析方法采用国家环保局编制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环境监测技术规范(1986)》等规定的方法。各项目具体选定的分析方法和最低检出限如表1所示。
表1 大气监测项目分析方法
项目 分析方法 最低检出限值 单位
NO2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0.015 mg/m3
SO2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0.007 mg/m3
PM10 重量法 0.001 mg/m3
TSP 重量法 0.001 mg/m3
③ 大气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中CO2浓度的监测是目前确定CO2是否泄漏较为有效和快捷的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发现来自于储存工程可能的泄漏,以及项目周边环境有没有受到负面影响。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有红外线气体检测技术、大气CO2示踪、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三种。
1.光学CO2传感器
绝大多数CO2浓度监测技术都是基于CO2近红外(IR)吸收光谱特征设计的,并且都可以做到实时监测和在线数据传输。由于CO2在一些近红外光谱段有着较强的吸收特性,同时其他气体在相应的光谱范围内的吸收特性较弱,从而使得一些近红外波段成为探测和监测CO2的良好途径。CO2对于近红外4.25μm太阳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特征,因此该波段对于探测大气中的CO2非常敏感(图10-2)。大部分固定和移动式的商业化CO2监测设备都是利用这一近红外通道设计和制造的。CO2另一个较强的近红外吸收通道是2.7μm,但其吸收强度仅有4.25μm处的1/10。这个通道对于监测CO2也非常敏感,并且基本不受其他气体的干扰。该通道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探险号用于探测CO2浓度。2μm处也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通道,但CO2在该通道的吸收率仅为在4.25μm处的1/250,这一弱吸收通道已经被用来探测燃烧环境中的CO2浓度。在4.41~4.45μm处,13CO2具有较强的吸收特性。由于13C的浓度要远低于12C的浓度(大约为其的1/100),所以这一通道可以用来探测CO2浓度较高的环境,探测范围可以达到0.27%。CO2在1.57μm处仍有一个吸收谷,在这一波段的吸收率很低,约为在2μm 处的1/100。但这一波段几乎完全不受其他气体的干扰,所以这一弱吸收波段不适宜短程CO2监测(例如燃烧室等),但却在CO2浓度处于典型大气浓度范围时,是长程CO2浓度监测的理想波段(Shu1er et al.,2002)。
CO2浓度监测仪和涡度相关法都只能监测较小范围内的CO2浓度。当需要监测较大范围(几公里范围)的大气中CO2浓度变化情况时,就需要采用开放路径监测设备,例如使用激光发射出电磁波(选择CO2较为敏感的吸收波段),然后接收从地表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由于发射和反射的电磁波受到了不同物质的吸收(例如大气中的CO2),所以可以通过分析接收到的电磁波的衰减程度,在较大范围内监测CO2浓度变化。激光雷达技术就是一种光探测技术,当前激光及差分吸收雷达技术已经被用于CO2浓度监测。
如果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监测CO2浓度,例如几千平方千米或者更大,则就需要使用卫星遥感技术(激光也属于遥感技术的一种)。尽管当前已经有利用卫星遥感探测大气CO2浓度的技术和应用,例如日本的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欧洲太空局ENVISAT卫星上搭载的SCIAMACHY等,但当前的CO2遥感监测精度相对CO2地质储存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异。但这类技术无疑是高效、高频率、低成本CO2浓度监测的最佳选择,随着技术进步,遥感技术必将在CO2地质储存环境监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④ 大气监测
1.监测项目
空气监测主要在查明当时气象条件的情况下对空气中CO2浓度进行监测,监测的项目包括:时间、温度、湿度、风速、风向、云量、大气稳定度和CO2浓度。
2.监测方法
对上述项目的监测主用使用便携式CO2检测仪和手持式气象站,选择不利于气体扩散和稀释的时段进行监测,每个监测点采取等时间间隔采样,半个小时内采集三个数值计平均值。具体监测方法如表10-10所列。
表10-10 大气监测方法一览表
3.大气采样方法
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采用直接采样法,包括:玻璃注射器采样法、塑料袋采样法、球胆采样法、采气管采样法和采样瓶采样法等。
(1)玻璃注射器采样
用大型玻璃注射器(如100m L注射器)直接抽取一定体积的现场气样,密封进气口,送回实验室分析。注意:取样前必须用现场气体冲洗注射器3次,样品需当天分析完。
(2)塑料袋采样
用塑料袋直接取现场气样,取样量以塑料袋略呈正压为宜。注意:应选择与采集气体中的污染物不起化学反应,不吸附、不渗漏的塑料袋;取样前应先用二联橡皮球打进现场空气冲洗塑料袋2~3次。
(3)球胆采样
要求所采集的气体与橡胶不起反应,不吸附。用前先试漏,取样时同样先用现场气冲洗球胆2~3次后方可采集封口。
(4)采气管采样
采气管是两端具有旋塞的管式玻璃容器,其容积为100~500m L。采样时,打开两端旋塞,将二联球或抽气泵接在管的一端,迅速抽进比采样管容积大6~10倍的欲采气体,使采气管中原有气体被完全置换出,关上两端旋塞,采气体积即为采气管的容积。
(5)采样瓶采样
采样瓶是一种用耐压玻璃制成的固定容器,容积为500~1000m L。采样时先将瓶内抽成真空并测量剩余压力,携带至现场打开瓶塞,则被测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自动充进瓶中,关闭瓶塞,带回实验室分析。
⑤ 空气采样的方法
空气监测常用的采样方法:1 、直接采样法:直接采样法被测组分浓度高、分析方法灵敏度高。2、浓缩采样法:适用于大气中污染物质浓度较低(ppm-ppb)的情况。采样时间一般较长,测得结果可代表采样时段的平均浓度。可分为直接采样法、浓缩采样法。空气监测采样时间——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可分为:短期采样、长期采样、间歇性采样。空气监测采样频率——指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1.依浓度分布的时间特性,依气象条件变化的特征,高中低浓度都包括;2.依对监测数据要求的精确程度,例如:日平均浓度,每隔2-4h采样一次。1 、直接采样法(1)注射器采样(2)塑料袋采样(3)采气管采样(4)真空瓶采样直接采样法被测组分浓度高、分析方法灵敏度高。2、浓缩采样法(1)溶液吸收法(2)填充柱阻留法(3)滤料阻留法(4)低温冷凝法(5)静电沉积法(6)自然积集法(7)扩散渗透法(8)综合采样法⑥ 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布点的方法有哪几点
2.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方法
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污染物浓度、环境人口的密集度、工业发展水平、重要动植物分布、河流水源地的重要程度、监测地形、监测地气候环境等等进行监测布点分析和选择。
2.1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点位选取的原则
(1)代表性原则。代表性是指当前所选取的点位要能够真实有效的代表点位所代表区域的真实情况,对于该区域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重点监测,并能够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判断。
(2)一致性原则。一致性是指当前布点监测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和浓度能够与周围保持一致。无论从监测地形,还是监测地气候环境来看,保持一致性是对监测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和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3)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指在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有效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监测点位加以科学分配,争取做到在污染物严重地区多布点,在工业化程度不高,如农村地区进行少量布点,将有效的资源尽可能用到重点区域。
(4)科学性原则。根据污染物的不同,布设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时,结合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监测对人体有较大危害的气体污染物时,监测点位的高度尽量控制在1.5米到2.0米之间,或者选取一个适当的参考值1.7米;如监测对植物有重大影响的大气污染物时,监测点位高度应该尽量与植物的中心叶面保持一致。
2.2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1)照功能区布点法。这种方法是在大气环境监测初期经常采用的布点方法,功能区主要是根据一个城市的工业区域、教育区域、商业区域等等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点位,是在工业区域设置较多点位,特别是污染物排放较多的企业所在点。在对不同功能区进行布点时,应尽可能考虑布点的观测有效性、合理性,对应急状况能够进行有效的预测及合理的紧急处理,同时对于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根据不同扩散系数,对布设的点位进行适当的调整。按照功能区进行布点方法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了经济性原则,能够对工业区域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测和预报,在大城市里具有明显的优势,缺点是不太适合城市外的其他地区,不能提供有效的判断监测数据,无法保证检测数据的精确性。
(2)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即在综合考虑区域的重要性、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的基础上,对所在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在网格的交点处设立监测点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代表性、一致性原则,能够确保判断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同时能够绘制该区域不同时段污染物扩散的趋势,有利于对污染物控制进行科学决策,在污染物均匀区域、多污染源区域实用度很高。网格布点法的缺点是对污染物浓度高的区域缺乏必要的点位监测,不能反映高浓度污染物的实际浓度,同时在点位布设的经济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3)扇形布点法。根据不同目的,在污染源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季节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划定3~5个方位的不同距离处设置采样点。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单个污染源的情况,根据污染源所处区域,不同季节的不同风向,不同污染物种类的扩散系数而设立的一种大气环境监测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对单个重要点源进行监测,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划定,从而判断是否对污染气体点源周围的环境及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在布设时以主风向为轴线,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角度设置不同数量的布设点位,同时在上风向也应设置相应的参照点位。扇形布点法的优点是适合单个重要点源,同时能够经济有效的利用资源,同时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不足之处在于不适合大范围使用这种方法,同时对风向的把握及利用的要求较高。
(4)同心圆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是在地势平坦的区域,有多个污染物点源存在的情况下,在确定污染区位置的同时,以此污染源作为圆心,画出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然后画出不同的轴线,轴线与同心圆的交点即为布设点位。同心圆布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较多地的布设监测点位,布点分布均匀,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的地区,同时满足代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经济型原则、科学性原则,能够对多个污染源进行有效监测。同心圆布点法的缺点是周围环境,例如风向等对监测结果及监测点位的布设有较大影响,对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较为适用。
⑦ 大气监测的布点方法主要有哪些
点位布设方法
1)功能区布点法
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可以按其功能分为工业区、居民区、交通稠密区、商业繁华区、文化区、清洁区、对照区等各功能区的采样点数目的设置不要求平均,通常在污染集中的工业区、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交通稠密区应多设采样点,同时应在对照区或清洁区设置1~2个对照点。
2)几何图形布点法
目前常用以下3种布设方法:
A.网格布点法: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每个方格为正方形,可从地图上均匀描绘,方格实地面积视所测区域大小、污染源强度、人口分布、监测目的和监测力量而定,一般是1~9平方公里布一个点。若主导风向明确,下风向设点应多一些,一般约占采样点总数的60%。这种布点方法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B.同心圆布点法:此种布点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的污染群,或污染集中的地区。布点是以污染源为中心画出同心圆,半径视具体情况而定,再从同心圆画45°夹角的射线若干,放射线与同心圆圆周的交点即是采样点。
C.扇形布点法:此种方法适用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以点源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面上划出一个扇形区域作为布点范围。扇形角度一般为45°~90°。采样点设在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20°。
以上几种采样布点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目的就是要求有代表性地反映污染物浓度,为大气监测提供可靠的样品.
⑧ 空气污染检测方法有哪些
空气污染检测方法有自动检测和手工检测方法。
目前,较多的是采用手工检测方法。每种污染物,都有国家发布的 方法标准。
检测方法类别有:物理法(例如,污染物PM2.5 的光散射法)、化学法、微生物法(例如测定细菌总数)、放射线法(例如测定氡气)。
其中化学法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电位法、色谱法,以及其他仪器分析法。
⑨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摘要】为了帮助考生有效备考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环球网校环境影响评价师频道小编整理了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考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学习愉快!
相关推荐: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重要考点知识汇总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主要通过对现状监测资料和区域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对标法。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
1.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统计年平均浓度最大值、日平均浓度最大值和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与相应的标准限值进行比较分析,给出占标率或超标倍数,评价其达标情况。
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2、现状监测数据达标分析
(1)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时,先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的位置、监测内容以及监测方法等内容。
(2)参加统计计算的监测数据必须是符合要求的监测数据。对于个别极值,应分析出现的原因,判断其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参加统计计算,未检出的点位数计入总监测数据个数中。超标率计算公式:
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x100%
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评价区域主要污染物;对于超标的监测数数据,应分析超标的原因。
3、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和收集的例行监测数据,分析评价范围内的各项监测数据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年变化趋势,并绘制污染物日变化图和年变化趋势图,参考同步气象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区域大气环境整治方案和近3年例行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区域环境容量。
本文内容是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考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供大家参考!查看更多复习资料可点击文章下方"点击免费下载>>环境影响评价师试题/资料"更多免费内容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