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字赋能高职数学“三教”改革
新时代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拓展了教学的时间、空间、质量和效率维度,也为技术赋能“三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应用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目前还存在生源类型较多与要求多样、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与学习动力不足、理论与应用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困难、人文素质教育普遍缺失等问题。因此,通过数字赋能现代高职数学“三教”改革,可以有效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
路径
数字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变革
一是数字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三教”改革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而推进教师的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是基础,教学创新是抓手,团队创新是核心。首先,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着力提升现代教段者育技术能力的活动和培训,深刻领会到智能化时代的召唤、教学信息化转型势在必行。其次,借着课题研究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教师要积极申报教改课题,比如可以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改课题,把课程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分工给教学团队的成员,集体备课、磨课、提升完善每一个知识点的PPT,然后再把每一个知识点拍摄成一个8—10分钟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再其次,积极参加教育教学能力竞赛和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来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
二是数字赋能教材内容变革创新。为满足移动课堂与教材紧密相连,可以编写“立方书”,即在教材的知识点和课后习题旁边附上二维码,学生扫码可以随时观看教学视频和题目详解。比如,由笔者主编的省新形态教材《应用高等数学(上册)》里共嵌有99个二维码,提供教学视频68个和习题详解31个,《应用高等数学(上册)习题册》内容编排由浅入深,较难的题目旁边附有详解二维码,书末附有题目简答。教材在重视一元函数微积分理论知识基础上,新增MATLAB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与专业结合的应用案例,如瞬时速度、切线的斜率、最优化、旋转体的体积、平面图形的面积、银行复利等。同时,新增课程思政与文化内容,如数学思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名人谈数学等。教材内容与行业岗位紧密相关,基础性、应用性强,结合课程文化、课程思政,弥补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困难、人文素质教育普遍缺失等问题。
三是数字赋能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法的改革最终要落脚到学生学法的生成上,没有学法的不断生成,课堂就不会呈现出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生态样式。以笔者实施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例,首先在平台上搭建在线课程,上传教学视频和教学资源,然后按照线上线下课时1 1进行教学,学生在线上课完成老师事先布置的视频、作业、讨论等,老师借着线下课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深化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知识的应用和人文素质教育等。目前,线上资源非常丰富,有教学视频95个,总时长978分钟,作业题1961道,考试题1804道,非视频资源480个。
同时,我们还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课程相融合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交流平台+竞赛平台”三平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线上线下立体化推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教学项目化、强化数学应用能力、素质教育案例化,还借助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个性品质等,实现“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双向融合。数字赋能教法,受益的不仅是个别班级学生,更是全校学生、全网学生。疫情期间,我们的线上课程为很多高职院校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工作要求提供了优质课程资源保障,如今累计选课人数达16788人,惠及230多所高校的师生。
对策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优化教材内容,选择合适教法
“三教”改革是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具有联动性。因此,重构教学组织是实施“三教”改革的前提,其中,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是关键,优化教材内容是核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基础,而数字赋能“三教”是现代高职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
一是为教师“赋能”,大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将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手段完美结合,进而提升教学效果、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尚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闭燃销信息化轿游教学的课程设计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作为服务于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师队伍群体,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和新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不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有强大的助推作用,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根本任务。
二是为教材“赋能”,加快编写立体化新型态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是更新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当前,职业院校尚缺乏适合于线上线下结合运用的“立体式”教材,因此,推进教材改革和创新,根本措施就是要推进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为统领,按照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标准、编写或开发教材的逻辑顺序进行,同时,在实践中应把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鼓励编写新型态教材。
三是为教学“赋能”,大力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教法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使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效对接,必须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学习内容模块化,课程模式多样化,建立适合不同专业群特点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其次,课程教学手段“智能化”,推行线上、线下课堂和计算机软件实训课堂“三个课堂”教学模式。其中,线下课堂教授基本理论、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答疑解惑;线上课堂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促进拓展学习;计算机软件实训课堂完成综合技能训练,提升实践能力,为专业学习和数学建模竞赛等服务。同时,通过升级线上课堂,搭建智慧学习平台,实现“三个课堂”实时连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建立师生互动深度参与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王桂云 系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2. 高校艺术体操课分层教学法应用是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与调整。在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之下,高校艺术体操课程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其增强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分层教学法的提出有利于促进高校艺术体操课打破传统教学桎梏,达到因材施教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因此,在当前对高校艺术体操课的分层教学法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 着力增强对分层教学法的使用意识
国家有关教育部门要对高校艺术体操课程的开展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领,站在时代发展高度上对艺术体操课程的开展做出方向性指导,以我国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实际需求为依据给高校的艺术体操课程开展在分层教学法方面的应用给予相对较为全面的指导。鼓励和引导高校在艺术体操课程的实践开展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其次,从学校的层面来说。高校要以学校领导者为切入点来着力增强学校领导者对分层教学法的重视程度,提高学校领导者对,在艺术体操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法的意识,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学校在分层教学法应用到艺术体操课程教学实践当中获得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推动分层教学法在艺术体操课程当中的顺利有序开展。
3. 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育观和质量观
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达到26%,早已步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因此,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必须随之转变。
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了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也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同时,大众化带来的入学水平参差不齐也给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在教育方式上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
大众化教育观的核心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我样在教学和管理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既要有利于具有天赋的精英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要兼顾那些基础较差,学生有困难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得到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要积极推进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课程要在总结08级分级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在09级全面开展分级教学。要建设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机房,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线性代数、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也要进行分级教学的试点。各专业学院要积极为部分优秀学生开设选择性的提高类课程,加强对优秀学生的培养。
二是要稳妥推进教师挂牌上课,不断完善学分制。要继续稳妥地扩大教师挂牌上课的范围,除在部分公共基础课进行试点外,要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师挂牌上课的试点,要不断完善选课制度,使选课制度更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三是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要在坚持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量,积极开展网上答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教中心要切实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抓好课程考核工作的持续改进。鼓励采用口试、答辩、撰写论文和大型作业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对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要坚持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严格考场管理。
五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把知识传授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探索3+1,2+2等合作办学模式。要加强在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工作,努力开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渠道。要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探索本科人才国际合作培养的新模式。高职学院要加强与航空国防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的新模式。
六要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倡导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积极撰写高水平教改论文,切实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要进一步抓好现有的重点教改项目,特别是省级重点教改课题,使之带动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提高改革的实效和受益面。要积极组织申报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力争在国家级奖励上有所突破。
(三)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一是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建设,根据分类分级教学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既符合本科教学要求,又能有所提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要不断研究基础课的教法,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坚持集体备课、作业批改和答疑等教学制度,做好题库建设,在有条件的基础课实行期中考试制度。
二是要规范基础课程的管理。针对部分专业基础课分散开设的现象,有必要加强这类课程的管理。要坚持课程归口管理,落实责任院系。责任院系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选派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要求,以确保专业基础课程的质量。
三是要加强基础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要研究制定打造基础课教学团队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基础课教学和改革。要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对基础课教师予以政策倾斜。
(四)扎实推进“质量工程”
一是要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两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使之成为教学的典范,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同时积极做好
同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名师、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方面的申报工作,争取有所突破。
二是要紧紧围绕航空国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打造专业特色与品牌,要牢固树立专业的品牌意识,按照“人无我有、有人我优、人优我精”的要求做好专业的顶层设计,积极引进高水平师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增强人才的竞争力,不断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是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立校院两级优质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的建设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要建设一批双语教学的精品课以带动双语教学。精品和优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加强教材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自行编写教材,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国家级特色专业尤其要制定好教材编写规划,组织编写系列的特色教材,争取更多优秀教材的出版和获奖。
(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要抓好人文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要制订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开设人文科学素质教育选修课,要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抓好全校任选课教师把关,教材的选配,考核的方式等等,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质量。
二是要积极开展课外讲座活动,邀请各界名人、企事业单位领导来校讲学,举办“名人讲堂”。坚持高层次人才讲座制度,每一位正教授和学科带头人每年必须为本科生开设一次讲座,并作为其业绩考核的一个条件。
三是积极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才干。要组建更多、更广泛的人文、科技类社团,要为大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把对社团活动的指导计入教师业务工作量。
四是要抓好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要不断探索能最大限度调动大学生参与热情的新颖形式,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力量,加强与兄弟院校、企业、农村、部队和社会各部门的联系,争取各方支持,开展文化、科技、文体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
五是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规划与管理。学校近期已成立了素质教育中心和艺术教育中心,专门组织人员统筹管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建设,讲座开设和活动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工作。
(六)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一是要继续抓好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要积极整合资源,更新内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断提高其质量。要使学生学会独立选择实验器材,确定实验方案,掌握通过科学实验去发现规律和真理的思维方法和实现手段。
二是要继续抓好开放性实验的开设。要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向全校学生开设更多的开放实验项
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是要积极探索本科生进行科研工作的模式与途径。要从机制上鼓励优秀本科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有条件的学院应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在二、三年级参加教师科研工作,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是要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三小”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要组织好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积极开展“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力学竞赛、软件编程、外语演讲以及其他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要加强教师指导,努力在参加省级以上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产生一批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成果(专利、科研论文等)。
五是要大力强化专业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专业课程设计是培养工科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大力提倡“回归工程”的理念,把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将设计题目与工程项目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文管类专业的学年论文也要强调实践和调查研究,着力培养学生广泛调查、深入分析的能力。
六是要加强毕业设计工作。不断探索改进毕业设计,提高其质量的途径和方式。要保证毕业设计的工作时间,探索提前开题的改革。要结合实际,精心选择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把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另一方面要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鼓励更多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解决企事业单位中的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找宽途径。
七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今年要重点建设好航空维修实验室和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等实验室。工训中心等实践基地也要加强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模拟实际工作的环境。与此同时,各实验室要改进管理,提高开放程度和大型设备的利用率。
八是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实队伍。从政策上吸引较高学历的人员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这支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要通过科研实践、岗位培训、比赛练兵等方式提高实验实训教师的实作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七)进一步完善教学指导和评价体系
一是要坚持各级领导听课制度,通过听课最直接地了解获得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掌握教与学的动态,以利及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二是要建立考试分析制度,通过对考试结果以及对学生成绩的分布,来检查学习效果,总结教学的成绩与不足。
三是要不断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及时通报反馈学生信息员所反映的问题,并应建立对改进效果进行反馈的环节。
四是要完善校院二级督导制度。尤其是要加强学院一级的督导组的工作,应制定工作规范,
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努力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教学研究型航空大学而努力奋斗!
4. 谈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谈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通过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整体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从教时间不长,普遍缺乏教学经验与教学技巧。但是青年教师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学与培养目标的主干力量,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提升;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普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进步对促进学校教育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是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针对高职院校设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制定的依据
1、指导思想结合高职院校特色,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及教师自主发展的原则,开展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制定目标1)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2)完善青年教师的教学手段,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完成信息化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
3)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能够掌握专业相关技能,并具备一定得教科研能力。
3、领导小组为了保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的顺利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首先,学校成立专门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校领导、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主要成员,负责全面指导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其次,各教学单位成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组”,工作组由教学单位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等构成,负责本单位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具体工作。
4、面向对象主要从教学时间比较短,教学方法、技巧及职业技能还有待提高的青年教师中进行选择,因此,可以选择从教五年以内,年龄为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作为主要的培养对象。
5、方案要求
1)属于提升对象的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其他教师可以自愿参加。
2)方案执行期间,青年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各项培养制度与纪律,严格按照提升方案要求完成各项提升工作。
3)及时上交学习心得及相关材料,按时书写培养总结,保存各项学术成果和技能证书。
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具体实施内容
1、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规划每位青年教师要制订一份具体的“自我教学能力提升规划书”,规划书内容要明确:自身情况、规划目标、个人发展规划及主要措施,一般时间设定为三年。
2、加强青年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1)每学期研读2-3本与教学专业相关的前沿性书籍,并撰写读书报告。
2)学校每月组织召开一次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青年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各二级学院每月召开一次青年教师教学专题演讲会,由学院青年教师轮流分享教学心得。
4)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去兄弟学校听课、学习、交流,并不定期地请专家来校作报告,与青年教师座谈交流。通过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拓宽青年教师视野,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
3、强化汇报课制度以教研室为单位,落实到每个青年教师,每学期组织一次邀请课和公开课,邀请学院所有教师去听课,汇总意见,做好教后总结与反思。
4、强化教师技能提升
1)职业技能。①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②向企业讲师靠近。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向企业讲师、企业教官学习,完善教学课堂知识体系。另外,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为教师提供入企挂职锻炼等机会。
2)专业技能。①教师讲课比赛。每学期学校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对于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区级以上的教学评比活动。②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锤炼教师的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参加高级别的行业技能大赛。
3)积极参加学科教科研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每学期青年教师需根据教学课程、科研内容或教学体会,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专业论文,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校级以上课题。对有突出教学成果的教师给予科研奖励。
5、建立考核档案。将青年教师的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学科基本功等量化计分,计入到青年教师的考核档案,以此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考核评价。
6、大力选拔和培养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精心选拔具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形成专业(学科)带头人。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实施方式
1)教师读书会。教师每学期读3-5本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最新书籍,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保证自己的课堂教学鲜活。
2)教学汇报课。每学期青年教师都要上汇报课,一般在每学期开学的一个月份进行,学校组织评委打分,并将分值计入到青年教师考核档案。
3)举办各类讲座。利用校内外优秀教师资源开展各类教学讲座,完善青年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4)座谈交流。各单位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座谈会,单位领导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要求,指导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心得、交流课堂教学的方法,做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5)形成科研成果。青年教师要认真搜集和整理专业前言知识和相关资料,每学期撰写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学科论文,每学年申报一项科研课题。
四、总结
本文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的依据、内容及方式进行了具体研究分析。通过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整体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建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07:125-127.
[2]温希东,乌兰高娃,宋荣,谢利娟,卿中全.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7:84-85.
[3]张晶,张海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机制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5,01:116-120.
[4]吴晓.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6,01:141.
[5]陈明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江苏高教,2016,02:110-112.
;5. 我校是一个新办的学校:如何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在建立专科之初,就明确了“高起点、新思路、高标准、严要求、抓改革、创一流”的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专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以教学为中心,以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整体优化为前提,以培养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宗旨,以试点专业教改为龙头,以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突破口,以工程环境建设为基础,进行全方位、大力度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一些经验,现汇报如下:�
一、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
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教学工作的龙头,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备嫌耐。学校在成立专科之初,就明确了以培养生产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宗旨,以试点专业教改为龙头,以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突破口,进行全方位、大力度的教学改革思路。按照这种思路,借鉴国外先进的CBE理论和DACUM方法,构建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式,进行专业试点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发新专业,改造和扩展老专业。2003年,我们又借鉴TAFE办学模式,与澳大利亚启思蒙(Chisholm)学院联合办学,进行新的专业改革。与此同时,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考试制度,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学校非常重视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早在改建专科之初,发电厂与电力系统专业结合国情,借鉴加拿大CBE理论和DACUM方法,研究构建了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式。1995年,该专业的试点方案通过了国家教委的考察评审,被批准为第三批教改试点专业。1998年,该试点专业通过了国家教委试点专业的中期评估。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产业界参与教学,根据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能力目标,对教学过程实行目标管理。其课程设置打破了原先专业教学计划“三段式”的框架,教学内容贴近工程实际,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人才能力素质培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更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学校在大力推进发电厂与电力系统试点专业的同时,积极探索非教改试点专业的教学改革。在借鉴发电厂与电力系统专业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学校又制定了发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和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的教改方案,1998年这两个专业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第四批教改试点专业。“高工专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获得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评估,学校被原国者芹家教委批准为全国示范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为了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调整专业结构,增设新专业,拓展老专业。通过深入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仿春兄弟学校及人才市场进行调研,经专家组对新增专业的充分论证,形成了近五年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共38个专业。其中新建的电子商务、涉外商务、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物业电气技术、会计电算化等8个专业已经开始招生。�
在开发新专业的同时,学校也对一些传统的专业如火电厂热能动力、火电厂集控运行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造,使学校老专业的定位更加准确,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合理,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计算机、外语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2002年,教务处组织各系部,完成了2002年已招生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修订以及老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修订工作。
学校非常重视进一步发挥主干专业的优势,着力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在国内同类学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专业(具有优良品质的专业)。学校自筹100万元资金,投入重点专业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学校也非常重视新专业的建设,拿出近100万元的资金用于新专业的建设,一些新专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如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突出,专业能力很强,今年6月,2000级一位学生一毕业就被深圳一家公司任命为河南分公司的总经理;2001级的一位学生没有毕业就在郑州自行创办一个公司(2003年12月20日开业)。由于专业的依托,学校已被国家劳动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批准为电子商务师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河南只批准了3所高校)。�
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专业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从2003年开始,学校参加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头、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借鉴澳大利亚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相融合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cation)教育培训体系,以与澳大利亚启思蒙(Chisholm)学院合作办学的形式,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新世纪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TAFE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按照澳大利亚国家制定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框架,进行课程开发、实施教学;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企业参与教学,和教育部门联合确定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以提高能力素质为原则,强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照TAFE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外语水平,为其到国外进一步深造、到涉外企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2003年9月1日,电力工程和西方财会两个专业的92位学生正式开课,从此,学校对外联合办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引进全新的教学理念、教育观,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全新人才质量观,独特教学计划、职业能力标准,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及评价体系,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学校在专业改革的同时,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通过不断推广试点专业的成功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培养能够面向电力、面向市场、面向21世纪的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组织有关教师参加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的研究工作,以教育理论研究为先导,带动全校的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第二,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修订非教改试点专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第三,实行主辅修专业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先后开设了科技英语、计算机及应用、企业管理、数学建模、计算机网络开发与应用5个辅修专业和制图CAD等4个单科辅修课程;第四,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计划学分制,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人才;第五,积极探索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教学规律,组织教学人员,进行高工专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总结提出了教与学的互动等“八项教学原则”。
学校引导和鼓励教师广泛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近几年先后建成了8个多媒体教室和3个双向插播教室,购置和自制了一批优秀的教学录像片,组织开发了多门课程的电子教案、CAI课件和教学软件。到2003年,先后有100多位教师、4800多名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有四分之三的教师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学生培养方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如在外语教学中,实行分级动态教学,组织、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选拔英语优秀学生进入培优班进行英语口语等方面的培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注意加强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培养,利用增加上机操作课时、参加等级考试、开办辅修专业等,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1997.1998年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河南赛区2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4个成功参赛奖;在全美数学建模竞赛中,共获得2个二等奖和2个成功参赛奖;在199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河南赛区)中,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成功参赛奖。�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办学宗旨,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现场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形成应用性的知识能力结构。学校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分析确定了以“加强工程环境建设,实现与生产岗位技术对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符合生产实际要求、适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赞同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学校围绕“加强工程环境建设,实现与生产岗位技术对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线,以生产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构建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式。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必须、够用”为度,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实验、实习、实训、实践)的开发。通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增大实践教学时数等措施,构建出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邀请本专业领域的现场专家,根据毕业生能力目标的需要,制订、修改专业教学大纲;鼓励教师同时担任同一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践课教学内容进行融合;鼓励任课教师自己编写教材,优化教学实践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统筹安排,进行有机结合,做到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相结合,专业课与专业实训课相结合,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相应专业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场地、师资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理论教学,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四、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学分制是指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准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作为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本科学校已有比较成功的做法和成熟的经验,但在专科学校,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学校结合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改革的实际,1996年由教务处牵头组成学分制改革工作组,选定一个系试行核计划培养、多渠道拓宽专业面的计划学分制。�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本校情况的《计划学分制实施方法》,于1997年在动力系电厂热能动力、火电厂集控运行、热工检测及控制技术3个专业的1997级、1998级、1999级3个年级中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完善了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2000年学校印发了《关于在全校2000级新生中试行计划学分制的决定》,在2000级学生中全面推行了计划学分制。2002年,学校又对学分制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和调整,制订了《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分制管理条例》,使学分制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计划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实现了学生自由选课的理想,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大了学生对所修课程的选择权,增强了学生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使得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增强了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促进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尽其所能,多上课,上好课。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自
我管理的能力。同时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初步探索出了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发展模式,达到了学校培养“适应面宽,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五、建立严密的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保持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
教学管理的重点是建立可靠、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有效机制。自1995年以来,学校共成立了5届教学质量督导组,1999年成立首届教学专家咨询委员会。督导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校知名的离、退休老教师、老专家和在职的教学骨干组成。督导组除了对全校理论课程随机听课,对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听课外,还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毕业答辩、考试考核等各个环节之中。督导组成员通过课堂听课、课后总结、与被听教师座谈等方式,把教学方法有创新、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推选出来,进行公开课教学,推广其先进经验和方法;同时也对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督导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另外,督导组还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学计划修订等教学工作之中。教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方案、专业改造和新专业开发方案等进行咨询,确保方案的科学性。�
学校除了成立教学质量督导组和教学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教学监控和咨询外,还建立了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每学年聘请品学兼优、认真负责的学生为教学信息员,来反馈教学信息及学生的建议和要求;开设了教学信息反馈箱、教务处网页信箱,随时反映教学要求和问题;开发了采用计算机读卡、统计的学生测评任课教师的评教系统;建立了随机检查与期中教学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检查制度。此外学校还成立了由教学校长、各系部主任和教务处人员组成的教学督察组,随机对全校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督察.
六、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树优良考风考纪�
学校早就全面实施了考教分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下半年,学校又对《期末考试实施办法》及补充规定、《考试规则》、《监考职责》等文件进行修订整理,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对试卷的命题、试卷的保密、考试过程、试卷评阅、成绩登录、作弊处理等6个环节严格把关,杜绝作弊现象发生。为了防止学生替考,实行学生证、考试证和学生本人三对照入场考试的办法。学校还成立了由校长、书记、教务处、学生处、各系部主任参加的期末考试巡视组,对期末考试进行监督。为加强期末考试管理,进一步规范考试程序,杜绝学生作弊现象,2003年初,进一步完善《考务手册》,对试卷命题、主考、监考、巡视、督导等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并采用光标读卡机,进行计算机阅卷和成绩统计工作。此外,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考核方式的改革,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做法,如口试,计算机辅助考试,借助实验实习基地进行课程考核,分级、分阶段考核(1门课程,两种考核内容)等形式,形成了以考风建设带动学风和教风建设的良好势头。�
七、增强成人教育与培训的力度�
学校具有特殊电力行业教育资源优势,从技术人员,设备设施能满足电力行业有关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为开创电力行业新局面提高电力职工理论业务素质,今年学校承办电力系统下达的各项短期培训班共11期,培训1127人次。由省电力公司牵头组织,学校积极配合,承担培训工作组织严密,教学计划合理,考核严格,管理到位,培训效果较好,受到公司领导和广大学员的肯定和好评。完成省电力公司下达的全部五项各类培训任务。同时各系部与电力企业加强联系,为电力行业服务开办了一些相关技术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了电力职工的技术理论水平、操作技能,适应了电力行业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
为培养电力企业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保证培训质量,解决学员在工作中的难点、疑点,学校教学部门组织进行了学员信息的信息反馈和跟踪调查,并进行了分析。针对学员普遍反映的“应补充计算机、英语和自动控制方面的知识,补充关于专业方面内外发展前沿的新技术、新成果。教学内容应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的要求”。开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与学员的现场实习操作讲解、增强教学效果,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要求专业所在系部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胆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适应了工作岗位的要求。�
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的要求,拓宽为电力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渠道,学校在成人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三个方面,逐年扩大规模,增多项目,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有函授本科(华北电力大学、长沙电力学院)、函授专科、电大专科。函授专科专业设置从传统三个专业增设到八个专业,函授本科三个专业,电大专科两个专业。办学形式有函授、成人脱产、日校生等。现在各类专业层次成人在册学员达3000人左右(不包括03年新生),达到省电力公司给学校成人教育提出的目标,为服务企业,方便职工学员的学习,兼顾企业生产,学校.在全省各地开设了11个教学点和函授站,解决了企业和学员的工学矛盾,受到企业和学员的欢迎和支持。)2003年成人专科函授生源仍然旺盛,报考人数超过2000人,达到分数线的有1500多人。�
作为省电力公司下属教育部门,学校承担了省电力行业特殊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任务。成立了由国家劳动部正式批准的“电力行业特殊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河南省第一火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站进行了自身建设,各项制度不断完善,鉴定质量和任务都达到国家的有关要求。今年由于“非典”影响,共完成21个工种4个级别153人次的技能鉴定。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不断增强。新生报到率一直保持在河南省同类高校前列,5年内一次就业率名列省内同类学校前茅,2002年,一次就业率就高达78%。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以上是学校在教学方面的的一些做法,但由于一些改革尚在实验阶段,肯定还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望上级领导和兄弟院校不吝赐教,我们将衷心感谢。
6. 高校教学方法如何改革
导语:高校教学方法如何改革?为了补救改软肋大短板,知时识势,聚心智,拉满弓,早出发,盯落地,尽快开展一场以小见大的方法问题专项大改革,一扫长期笼罩的旧教学方法阴霾,以期收获投入相对较少而见效大且广的功用绩效,也是必要和可能的,而且会是泽及众生、功德无量的善举。
1 高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方法研究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的广泛兴趣。姚利民对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进行了综述,他与其合作者从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性出发,阐述国内的教学改革的现状,认为尽管政府和高校在教学改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面临着很多阻力,包括来自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有必要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蒋家琼等在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学术年会中强调了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2 高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与手段
2.1 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
知识信息的海量增长、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性,今后职业变换的可能性等决定了高校教学的成败不能以知识传递多寡为衡量标准,而要教授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要转变以教授、知识传递、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发展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2 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由注入式发展为启发式。 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容器,他们必须主动建构知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到重“学”,探索、采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或个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程度与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3 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授受、生成、创新的基本素材,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去教陈旧、无用、缺乏意义或价值、模糊、混乱的教学内容,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等基础上,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
2.4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说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过程,但它们是学生智力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学习过程的动力系统,因而可以调节教学活动,使之顺利地进行,从而极大地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发挥。
2.5 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 的有效应用。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猛增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只有采用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来服务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
2.6 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不能一味地给学生满堂灌,不顾及学生的听课感受;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内容包括化探数据处理、化探制图以及数据解释评价,对教师和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化探采样、岩石学肉眼观察,样品标记和样品加工处理等一系列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课堂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与教师是构成大学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两类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离开任何一方,大学就不再为大学,人才培养就不可能进行。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包括“以学生为本”与“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树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思想,要把能否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改革成败的惟一标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以期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学的原则和规律,又要符合学生学习可能性和个别差异。潘惫元先生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高校教学方法并无绝对优劣之分”,“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寻求剔除所谓不好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好的方法,或剔除传统方法而采用现代的方法,而是寻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或是思想观念,熟练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个性以及学生情况等来选择在达到目标时最合适的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学生基础与学习态度是阻碍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三大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改变以“注人式”和死记硬背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法,秉承现代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以及学生积极学习、能动发展的过程。
(二)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教学改革的有序开展并顺利达到既定目标。教学改革必然伴随着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没有制度创新,教学改革就难以突破性进展。在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回报率低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除此还表现在难以获得立项支持、教师间交流与合作环境差、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足等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仅靠教师群体的自发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就学校而言,应从积极建立教学方法创新资源保障机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改变教师评价体制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根据教师情况各异,在对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有所区别。在进行职称、业绩评定时,处理好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关系;发挥评奖评优引导作用,营造教学方法创新的氛围,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方法的探索;吸收借鉴其他高校在建设教学方法方面的做法,建立多种方式的教学经验交流渠道,让教师能够及时分享其他同事在教学方法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出台激励性政策,要求名师、教授承担教学工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
(三)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教学名师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对学科专业的引领,应当成为教学名师管理的重要内容。所谓高校教学名师可以理解为出名的或是有名声的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艺术、教学成就的教师,是高校教师中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受人景仰的人。[10]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由每三年评选改为每年评选一次,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名师的重视及肯定,教学名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本身所具备的优秀特征值得其他高校教师学习。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名师不管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都是比较认可的,但多数教师也认为目前我国教师名师的示范作用发挥得不够。我们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来源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83.7%的教师认为自身教学方法的来源主要是自我学习与摸索,65.3%的教师认为是观摩与借鉴同事,来自专门培训和承袭教师这两个方面所占的比例不大。这说明了高校教师教学方法不是可以通过简单培训就能得到。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要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高校可以通过推动名师上讲台、开设教学名师的观摩课,或者是学校组织教学名师开一系列的讲座传授创新的经验或心得,这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不失为培养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良好途径。
(四)加强培训与引导,全面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赖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具备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高校应该改进和完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引导,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吸收新观念、新方法,以发展个性、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探索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育工作者,才可以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
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是否真正树立起来。教育部教改项目“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用于知识传授的时间远远多于能力的培养;超过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程度一般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时间分配上,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一言堂”、“唱独角戏”,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很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是高校教师的首要选择,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本身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尽管一些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有一定的认识,对如何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深人研究探讨的教师却为数不多,真正付诸实施的就更是少数。
(二)现行的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方法创新
建立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与配套措施,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目前,对于什么样的班,什么样的课,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学,教师如何驾驭不同的课程教学,学校的政策制度应当提供什么支持,这些是我国大学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根据我们对普通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如下表1),影响教学方法创新的前5个因素,依次是回报率低(47.8%)、科研与社会工作任务重,精力不足(37.3%)、学生基础与学习态度差(34.5%)、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足(34.1%)、难以获得立项支持(30.5%),除此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
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还不完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激励机制还不够,教学方法创新涉及到的物质条件和运用环境有待加强。当教学管理难以营造和谐的环境时,教学方法的创新就难以进行。学校要采取根本的鼓励政策与措施,真正树立起重教风气,围绕“教学改革”合理有效地实施教学管理以激发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制度(即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本科教学工作,但就教学方法而言,在整个评估体系中,只是作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下面“课程”里的一个指标。按此评估,很难看出教学方法在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更难以谈得上促进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认为“普遍的”仅占7.2%,“较多的”也只占36.8%,“少数的”占最高的比例达41%olal换句话说,目前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还处于一种教师个人自行摸索的阶段。
在高校中,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比,缺乏有效竞争机制和激励措施。政策制度的精神与教学要求不相吻合,是制约大学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障碍。对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视大多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在实践上缺乏必要的措施和制约机制。如教师采用教学双方共同参与的,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探素、讨论、案例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发现知识,甚至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时,由于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产生了难以衡量教师的工作量,难以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加上近年来,有关职称评定、考核政策的导向作用,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与成果轻工作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只有当评价不仅仅是源于行政压力,而是源于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评价也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核,教学的重心应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侧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向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以多样化、适应性的质量观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更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7. 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一个难题。下面,我就我的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课外充分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主体已由“教的主体”转变为“学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原来站在课堂边缘地带的学生要站到课堂的中心位置去主宰课堂。教师要真正地让课堂“一切为了学生”,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因此,我认为,备课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
(一)备教材
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要让学生有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作为教师,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修养,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才是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课前,教师要先吃透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只有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才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堂的难点,教学设计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备学生
教师在课前备课中除吃透教材外,还得吃透学生。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备好学生。
1、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如何认识及处理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成功的课堂的关键所在。
2、其次,要把握提问艺术,给学生成功的愉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
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能正确答出问题的学生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最后,教学方式要直观、灵活。根据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不长、好动、急躁等身心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特别是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好方法。多媒体教学,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有利于其掌握教学内容,特别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课内精心上课
素质教育,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我们应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法,减少教师的教和讲,增加学生的思和悟。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己应心中有数,哪里该启发引导,哪里该讲解,哪里该重点强调,教师应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什么都问,一人唱“独台戏”。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就不高。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学生活动太少。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多思、多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课堂上,教师更大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 ,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学生如何“学”上做文章,重在让学生“悟”。
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悟”。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实有好多知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教师讲的少,就要精讲,把握好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知识不需要讲。课堂上教师如果滴水不漏,大讲特讲,反而会将学生引入迷魂阵里,教师应让出一些时间给学生“悟”。但是,教师要把握好给学生“悟”的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总体智力水平,设计好“悟”的时间,不能只提一二个问题而整节课让学生一直在“悟”,这样,教师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提不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像我校,一部分优生被别的好学校录取了,另一部分又去私立学校读,剩下的在校生,总体智力水平为中下等,在这种实际情况下,我认为:
一是,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时不会一问三不知,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教师提的问题不能太难。太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解答不出来的。
三是,提问的学生应有层次性。较难的,提问优等生;不太难的,提问中等生;容易的,提问后进生。教师不能老是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而忽略了或不重视后进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的后进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
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这些方式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是,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悟”的时间,若是在短时间内学生“悟”不出来,教师则要不时地启发,而不能让时间白白地流逝。若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学生仍回答不出来,我认为,这时候,教师只好“教”了,让学生课余时间再“悟”吧,不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这一点,教师应灵活机动把握好。
五是,要努力创设“和谐情境”、“乐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情境”、“乐学氛围”,用各种各样的幽默,类比等丰富的语言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去主动的探索,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学会创造。这样,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无定法,贵要得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以上仅是我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浅薄见解。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地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