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田野工作的研究方法
1、时间的“长”与“短”
一般认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周期以一年为标准。如果调查的时间短于一年,就不大可能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的了解。但是,“几上几下”式的短期调查,由于使田野与书斋密切结合,避免了单纯的行为主义调研,同时又节约经费,因而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和推崇。
2、地点的“生”与“熟”
人类学田野调查多半是研究异文化的,即大多以“生”地作为调查点。一般而言,如果从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经常看到的文化,要发现其中深层次文化的运行规则,往往是不容易的,也容易犯熟视无睹的错误,“想当然”地忽略一些重要的东西。但以“生”地为调查点,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如需较长时间才能进入田野,存在着语言、文化上的沟通障碍等等。而“熟”地也未必不是好的调查点,也有许多人类学者回家乡做田野调查,这样不但可以节约经费,还可以迅速进入“田野”这种有特殊关系的社区。
3、观察的“入”与“出”
有学者认为,在人类学田野调查中,主要有四种程度不同的观察:局外的观察,这是比较客观的,其分离度也高,但卷入田野的程度最低;观察者的参与,观察者参与到田野中,但参与其中的程度适中,仅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同时保持了客观的立场,这种参与观察最难做到;参与者的观察,观察者已经深深地参与进去了,但还能够有一些观察,有一点客观;完全参与者,很多的是完全的主观参与,只能形成主观价值判断。在调查过程中,能否参与、参与到什么程度、观察到什么程度都是参与观察中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传统民族志,亦即现实主义民族志作者在对“异文化”的描述中非常强调写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了表现其“科学性”,在其着述中往往采用“当地人”的观点,尽可能使用主位研究法。当他们看见某人做某事时,他们不说“我看见某人做某事”,而是说“某人做了某事”。这样就产生了两种互相矛盾的效果:一方面作者让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使读者不知道在田野工作中人类学者的知识与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类学理论发生重大转变,尤其是在民族志的撰写上对由马氏所确立的传统民族志提出反思,于是人类学界出现一股对民族志做出新实验的潮流。这一潮流的基本特点有三:一是把人类学者和他们的田野作业经历当作民族志实验的焦点和阐述的中心;二是对文本有意识的组织和艺术性的研究;三是把研究者当成文化的翻译者,对文化事象进行阐释。
4、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有机结合
人类学田野调查除了参与观察以外,另一重要方面就是深度访谈。有一些问题是难以直接观察出来的,只有通过深层次访谈才能把这些问题“聊”出来。这种深度访问方法在效度上是很高的,即针对所问问题得到了真正需要的满意程度很高的材料。但是,其信度却不一定高,即每次所问的结果未必相同,不一定能重复。与人类学深度访谈相比照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信度很高,具有可重复性,其最大困境就是有时效度很可疑,即得到的结果不一定令人满意。
B. 怎样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工作
(一)调查方案设计是做好田野调查的基础;
(二)前期准备是确保田野调查顺利进行的保证;
(三)脚踏实地的调查是民间取宝的最佳途径:
1.虚心学习的态度。虚心学习就是抛弃原来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成见甚至身份,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求教的学生。因为即使是一个文化积累非常丰富的人,在生活感知方面也很难超越在那里祖祖辈辈生活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当地居民,他们的文化已经融入在举手投足之中,因此在田野调查中调查者不能先入为主,而只能默默地观察、聆听、思考,再观察、再聆听、再思考,有时还需要不分巨细地记录和扑捉每一个信息。如在贵州与日本辰巳民间文化考察小组的8位学者有十几天共同作业的经历,这些日本学者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态度,善于发现问题的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日本学者中许多已是60多岁高龄,有时他们一天要听10个多小时的故事,但始终一丝不苟,认真记录,即使在听不懂民族语和汉语的时候,也始终保持认真听讲的姿态。在实地调查期间,他们每一个人又有自己的特殊对象和内容,总是不厌其烦地咨询发现的一些细节。考察团有一个已经63岁的叫繁原幸子女士,身边始终带着一把尺子,对见到的艺人的乐器、捣米的石臼甚至捶布的棒槌、纺线的锭子等都要一一测量,记录下来,在晚上逐一对照民间故事作品中涉及到的有关叙述加以验证,第二天还要把一些疑问向讲述人询问。这些做法也许正是我们今天许多调查者所欠缺的。
2.访谈注意方法与技巧。田野调查离不开对被采访者的访谈,访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问卷访谈,问卷可以分为回答式和选答两种形式,其中问答式要求调查者根据调查提纲,对确定的一定数量的受访人问一些大致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拓展所调查问题的广度;而选择式问卷,则是调查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应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最好做出两种准备,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问卷方法。另一种是非问卷访谈,这种形式事先可以不设定表格,也不规定具体提问的问题,而是调查者在现场与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灵活地交谈,在交谈中捕捉信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访谈,都有它的优缺点,调查者要结合以往的田野经验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以免浪费宝贵的调查时间,使问题流于形式。
调查过程还要讲究调查技巧。这些技巧包括很多因素,诸如提出问题的技巧,沟通感情的技巧,启发诱导的技巧,扑捉信息的技巧,发现问题的技巧,等等。笔者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山寨采访当地的拉祜族神话时,一些受访人本来对自己的神话知道很多,但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神话,也难以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把要说的神话故事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一步一步地启发诱导受访人,让他们讲那些很古老的祖先的事情,讲一些当地经常敬奉的神灵是怎样形成的,讲一些关于神的故事等等,这样当地艺人才开始讲述起来。特别是涉及到艺人比较忌讳的事情时,更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寻找时机,启发诱导讲述人,而不能把自己为话语主体,造成调查工作的本末倒置。
3.努力做好现场记录。现场记录是田野调查中最基础的资料,也是形成调查报告的最直接的依据。现场记录包括笔记、录音、录像等形式,这些手段的综合使用对以后还原田野场景很有帮助。一般来说,田野笔记必须手疾眼快,能够尽可能多地记录那些瞬间即逝的信息,形成音像注释的充分素材。绝大多数调查者都有每天记录田野日志的习惯,但记录田野笔记的同时还要做到边记录、边思考、边整理,积极发现调查中的疏漏和不足,以便能在当地找机会及时补充和解决。特别是涉及到资料的典型性与准确性时,更要反复核实,对那些有疑问或者不同的采访人说法不一的问题,要慎重对待,最好得到大多数人的印证,否则,一旦离开调查地区,这些材料就会变成不能利用的悬案。如果一天之内形成多种形式的调查资料,一定要争取时间,及时做好整理、编译或注释,如访谈录音、考察录像等,都要随录制随编目,以免过一段时间之后,许多资料不能对号入座,变成调查的废品。
(四)全面翔实的调查报告是田野调查的最终结晶。
C. 田野调查法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田野调查是指一种工作方法或研究的一个阶段。
田野调查一般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广义上,所有需要到田间野外实地进行的调查工作都可以称之为“田野调查”,如自然科学的地质、矿产、动植物等资源调查,人文科学的语言、民族、民俗等状况调查。
但由于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所以有些调查往往都会根据学科或行业的特点冠以专称作限制。从而,一般情况下所谓“田野调查”大多是指狭义的概念。狭义上的田野调查,主要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围绕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田间野外实地调查活动,也即在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方法论中所称的“直接观察法”。
相关信息:
如果从我们所从事文物田野调查的渊源而言,应当主要来源于田野考古调查,而考古调查则可以追溯到民族学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这是由于在学科形成过程中,研究对象和工作方法都有一些接近或交叉的缘故。
通常“田野”在调查研究的领域已成为实地、现场的代称,可以包括所有需要到实地、现场参与的科学调查活动。田野调查是科学研究收集实际资料最普遍而有效的方法,也是人文社会科学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D. 什么是田野实验法 概述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人类学范畴的概念。
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work。
田野实验观察现实中的因果关系
那么,有没有一种研究方法,既能解决外部有效性问题,又能使研究者介入社会生活,通过改变刺激物来观察现实中的因果关系,近些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一类新型研究方法——田野实验,实现了类似的功能。
田野实验既不同于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人工可控实验,它通常涉及对真实世界的介入和干预;也不同于由独立于研究目的的事件引发的自然实验。它在方法上既包含了对现实的干预,又超出了实验室之外,描述了真实世界的规律。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田野实验:社会科学研究新方法
E. 田野调查法是什么
田野调查法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田野调查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都可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田野调查方法是民俗学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
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田野调查可分为五个阶段是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
F. 田野调查法是什么呢
田野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使用的一种调查方式。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人类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
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田野调查法的实践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
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
我早在80年代就发现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与纳西族的阿注婚类似很有特色,并初步判断这种婚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去调查。2000年,我让一位硕士研究生去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假说,并写出硕士论文。
G. 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田野调查,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材料
这要看你想进行多大规模,多长时间的田野调查,研究的角度是怎样的,有效的程度根据条件而定。
先说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分直接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指人类学家作为一个旁观者亲临现场记录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考虑的是观察对象,什么时候去,什么场合合适,观察什么,如何记录。
参与观察法是指人类学家长时间参与观察对象日常及非日常的生活活动,获得第一手资料,这就要求人类学家起码要学会当地的语言,在当地居住一年以上,和当地人真正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真正了解他们的文化。
访谈法:通过向研究对象访问的方式来获取资料。有多种形式,如非正式访谈,结构性访谈等等。
抽样法:通过一定方法从研究对象中选择一部分作为调查对象,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谱系法:是指收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的形式和结构性质的方法。以一个人为中心到家庭再到整个世系群。
除了方法之外,观察角度也很重要,比如说主位研究,要求调查者必须学习被调查者所具有的地方知识和世界观,不受自身文化的束缚,置于被调查者的立场去了解,理解和研究问题。
问题研究,带着某一特定问题做田野工作,在调查中收集被认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民族志资料,目的是为了验证某一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过程研究,把思考和把握社会文化变迁作为大的框架,包括对原调查点的重访,回访,以及对一组田野调查点及其周边的长时段研究。
H. 田野调查法是什么
田野调查法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境中,以参与观察和具体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法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田野调查作为科学的考察方法,它将对年轻的设计学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在调查之前有必要就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 、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及其技巧,即对“如何开展田野调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基本的了解。整个田野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实地调查、整理分析三个阶段。
田野调查法特征:
1、长期性。
从事人类学研究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通常要求初次做野外工作的人居留在调查点一年或半年的时间。
2、参与性。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最大特色。
3、深入性。
人类学者长期参与被调查者的生活和活动,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把自己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里,亲身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和日常生活经验,详细观察其行为,深入了解其社会系统的运作过程,细致体会其心理活动。
起源
田野调查法起源于西方,形成于英籍波兰裔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实践。马林诺夫斯基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初布兰群岛做研究,他原本只是计划做一些短期的研究,后来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殖民该地的英国与波兰却分属不同的阵营,因此他被迫留在当地超过了两年。
由于长期地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学习当地语言与文化,以及参与许多次的观察,马林诺夫斯基于1922年出版了他在初步兰群岛研究的第一本书《南海舡人》,开启了后世田野调查划时代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