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去寻找分泌型蛋白作用的受体
有多种方法。可以正向的筛一些突变的细胞系;也可以根据蛋白共表达,互作等线索来挑出候选基因,然后进一步验证
② 膜表面糖蛋白研究方法
天,这不是一个网络知道可以回答的问题,如果你是做科研的话.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研究所有膜受体.
你的分子是蛋白还好办些,购买它的抗体.然后有几种方法可以参考,western先确定是否存在该受体;用Ab-蛋白联合的柱子去抓目的蛋白,然后做质谱,可以拿到部分序列,再搜索是否存在符合度高的已知蛋白;有了已知蛋白,查找其抑制剂或抗体,用竞争阻断的方法反过去确证你的问题.
如果是非蛋白分子,那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分子能否进入细胞?它引起什么变化?是否能量依赖等?这些有助于确定方向.
③ 什么是受体试用受体学说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必须与机体内的“接受物质”(receptive substance)结合,才能发挥药理作用。
一种学说。受体是一种假想的概念,目前认为受体必须符合以下四相:(1)有高度选择性的激动剂;(2)有高度特异性的拮抗剂;(3)有高度敏感性的生物效应;(4)不是酶的作用底物或酶的竞争物。
受体学说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关概念
“受体病”就是一个应运而生的新概念。受体病是由于受体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异常改变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如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种病人对外源性胰岛素不敏感,用通常的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很难奏效。
意义
“受体学说”不断推动着药理学的发展,现已成为药理学研究不可动摇的基石
④ 简述激素受体的研究方法
从分子上面做起,很大的。现在国外用得比较新的使基因挑除。也可以用单抗。总之比一个博士论文差不多。大工程啊。去专业外文文献数据库查一下吧。
⑤ 受体是如何被发现的
高浓度的CO2可以通过植物关闭气孔来减少气体交换和CO2的吸收。但是,目前为止,我们仍不知道植物如何环境中感知CO2,以及植物对高浓度CO2响应的分子机制。2020年5月10日,BioRxiv预印本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波兰波兹南大学的 Łukasz Gałgański课题组题为“Mitogen-
该研究研究表明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s)是植物CO2的受体蛋白。这个结论还是有些意外的,毕竟MAPKs激酶研究历史已经有几十年了,从未有报道表明该激酶是CO2的受体。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结论仍然在预印本上,还有待同行评议正式发表。
气孔由叶片表面上的成对保护细胞形成,以控制蒸腾水分损失和光合作用的CO2利用。植物需要精确调节气孔,以适应环境压力并在各种环境压力下生存。气孔的打开可以由蓝光和红光、叶片的细胞空间中的CO2浓度降低及相对空气湿度增加触发。而脱落酸(ABA)(见下图1),黑暗,[CO2]升高和相对空气湿度降低又能触发气孔关闭。气孔关开的变化受到保卫细胞中离子浓度和渗透活性溶质的变化的控制,这些溶质驱动渗透水吸收或从保卫细胞流出(见下图1)。
CO2浓度升高触发气孔关闭的传感和信号转导机制仍然不太清楚。其中参与该过程的分子成分,包括βCA1和βCA4、HT1、OST1/SnRK2.6、SLAC1和ALMT12 / QUAC1阴离子通道等被鉴定为参与气孔CO2信号转导(见下图2)。但是这些组件之间的详细互动和调节机制以及包括未知CO2/HCO3-传感器在内的其他关键组件仍有待确定。
之前研究表明,ABA调节高浓度的CO2诱导的气孔关闭,而CO2又能影响ABA诱导的气孔闭合。然而,在没有ABA和ABA信号转导的关键因子的情况下,高[CO2]浓度仍然可以诱导气孔的关闭。之前研究表明,MPK12和MPK4激酶是通过HT1失活而促进SLAC1介导的高CO2浓度诱导的气孔关闭途径的重要上游介质。此外,烟草中的NtMPK4沉默会破坏高[CO2]浓度和黑暗诱导的气孔关闭运动。
该研究表明MPK4激酶在体内和体外都能被CO2激活,并且能够结合CO2。此外,与与细菌感染引起的MPK4激活不同,CO2诱导的MPK4激活独立于上游调节激酶MKK1和MKK2。此外,研究还表明一旦被激活,MPK4容易被碳酸氢盐失活。
综上所述,该研究认为将应激反应性MPK4作为CO2受体,为植物将各种环境信号的整合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该文认为MPK4是调节光合作用CO2可用性的主要枢纽,可能有助于寻找增加植物吸收CO2的新方法。不过该文章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并不能作为确认的研究结果来讨论。
⑥ 受体影响写作活动的方式与要素有哪些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 受体意识”
写作“受体”的阅读(欣赏),是写作主体劳动成果的接受者,这与读者(欣赏者)的身份是一致的。但受体与读者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传统讨论的受体,是读者。写作主体也阅读自已的劳动成果,阅读自已的作品,不叫受体。只有去阅读别人的作品(文本),我们才称之曰“受体”。因为作家、诗人也要阅读与欣赏。
写出来的文本是要给人看的。如同你生产的产品,要拿出去经销。那些消费者需要你的产品么。一般来讲,写作者要研究受体的心态、爱好、趣味。一句话,你就是要研究读者。有人说我写的文章是给两百年以后的人看的。你信吗?
一、受体的含义及受体意识的作用
(一)“受体”的含义
1、含义。写作受体即写作行为活动的接受对象,也就是读者。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受体是信息传递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是以预先设定的交际双方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信息传递的主体把信息置入一定的载体传递出去,直到受体把信息从一定的载体和载体符号中转换出来,传递过程才算完成。这表明,尽管传递信息是主体独自决定的行为,但这一行为的付诸实现,却必须在交际的另一方——受体愿意且又可能进入交际过程的前提下才具有现实性。这使受体在交际过程中获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使受体与主体构成相反相成的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受体在主体通过载体发出信息之后成为完全主动的一方,他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处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主体只能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在信息载体中为受体尽可能充分地接受信息提供某些条件,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写作受体是指从写作这种活动中接受信息的人。它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写作活动能否最终完成,因此写作受体是写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英国文豪约翰生甚至说:“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能享受或忍受生活。”(转引自《余光中散文》)受体是接受主体之简称。即诗的阅读、诗的批评。广义上包括诗的传播主体,即诗的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传播媒介者。
2、受体与读者(欣赏者)的区别
读者是相对于文章而存在的,其阅读习惯、审美趋向等直接受制于写作主体的表达,尽管他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反馈到作者那里,但其阅读与反馈带有“滞后性”。而受体是相对于写作活动中的主体而存在的。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参与虽然同样具有被动特点,但他们的变被动为主动的行为特征更加明显,并且他们介入的时间也不再是过去单纯的“阅读后”,在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他们甚至可以在写作行为中实施自己的介入。而写作活动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即使写作主体已经“脱稿”,也并不意味着这一次写作活动的结束,它还必须等待写作受体的参与(阅读认可),没有受体参与的写作活动是不完全的。有时来自受体方面的影响,在某些写作活动中直接产生决定性作用。比如秘书为领导者代拟讲话稿。
随着写作活动的结束,写作的主体不复存在,则受体也自动转变为传统意义上的读者了。
1)读者是相对于文章而存在,受体相对于写作主体而存在。
2)“受体”对写作活动的介入的时间不再是单纯的“阅读后”,在现代传媒条件下,他们可以在主体写作过程中“介入”。(如秘书为领导写讲话稿,领导或班子成员在秘书写作前和写作中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新闻报导,受众会参与,热线电话。没有受体参与的写作活动是不完全的。如电视剧写完开拍也会边拍边接纳受体的意见)。
3) 写作活动结束,其写作主体不复存在,则受体转变为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欣赏者)。
3、受体的分类
从最直观的层面上看,受体”指的就是文章的接受者,包括文章的把关人(如编辑、领导)和广大的读者。这个层面的“受体”,粗略地可分为:
1)指定读者、特定读者、一般读者、批审读者
“指定读者”,指文章所指定的读者,它一般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或某一具体的群体。如日常书信的写作,它的读者是收信人;报请一类公文的写作,它的读者是自己的上级;通知决定一类公文,它的读者是自己的下属;规章制度一类文书的制作,它的读者对象是单位、组织的每一个成员。“特定读者”,指读物所限定的“消费者”,它不是指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具体的群体,而是指向“某一类”。如科技文章的写作,它的读者是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少儿读物,它的阅读对象是青少年;“经济消息”,它的读者是从事经济工作的有关人员。“一般读者”,指读物所广泛适应的“消费者”,读物对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身份都没有要求,只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且有这方面的阅读兴趣,就可以拿来读。“批审读者”,主要指文章的把关人,包括单位领导人、报纸杂志以及出版社的编辑等。作者写作,通常会考虑编辑是否同意的因素。一些特殊的文体,如公文,还得考虑领导的意志。
2)基本读者、可能性读者、理想读者、非理想读者
“基本读者”指自己读物所应拥有的读者。“可能性读者”不在基本读者之列,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读者可能会读到自己的文章,成为自己的“可能性读者”。“理想读者”是指完全能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能接受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的读者,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知音”、“粉丝”。“非理想读者”与此相反,是在理解自己写作意图及表达方式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读者。
3)多层读者
多层读者的叠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叙述策略。它利用特定读者的“接受场”以达到自己预定的叙述效果。如朱光潜写《谈美书简》,采用的是书信体,茅盾写《腐蚀》,采用的是日记体等。
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我们还可以从地区、性别、年龄上划分。如港台读者、大陆读者、国外读者;男性读者、女性读者;老年读者,少儿读者。等。
⑦ 归经的研究方法
归经指中药对人体某部分具有选择性治疗作用的特性。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验研究的思路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根据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及其作用部位研究中药的归经;二是根据药理效应选定某些特异性的药理观察指标研究中药的归经。
1.对确定归经的依据进行探讨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所治病证的脏腑归属确定归经。如能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肺经;能治疗心悸怔忡等心系疾病的药物归入心经;能治疗阳痿、遗精等肾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肾经等。二是以药物的自然属性确定归经。如以五味配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酸入肝;以五色配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色白入肺、色赤入心、色黄入脾、色青入肝、色黑入肾;以五气配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燥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以药物的质地、形状等特征为依据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质之轻者上入心肺,质之重者下入肝肾。如质地重坠之牡蛎、磁石能沉坠入肝肾;胡桃形似脑而补脑等。此种标定方法多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不足以反映归经理论的普遍规律。
2.药物有效成分代谢分布测定法
该方法就是通过现代药物动力学的技术,观察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体内脏器的分布特点,以此来说明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与中药归经的关系,从而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在多数情况下,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与其药效有直接关系,运用此种方法能从一定层次上反映药物的归经。
3.微量元素法
不少研究者认为中药的某些作用与微量元素有关。提出微量元素“归经”假说,认为中药的微量元素在体内的迁移,选择性富集及微量元素络合物对疾病部位的特异亲合是中药归经的重要基础,并从中医“肾”功能方面探讨,认为微量元素锌、锰是中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常用的21味补肾助阳药进行微量元素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以微量元素Zn、Mn、Fe作为共同的物质基础,实施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控制而呈现整体效应。明目类中药富含Zn、Mn、Fe等微量元素,其含量与眼组织中微量元素的浓度相关。
4.环核苷酸测定法
cAMP、cGMP普遍存在于体内各组织,且是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物质,而且对多种信息尤其是药物的刺激非常灵敏,各脏器组织中的含量水平基本可以反映细胞功能的某一动态平衡状态,许多中药都是通过调节体内环核苷酸含量起作用。用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己水煎剂分别给鼠灌胃,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动物脑、心、肺、肝、脾等组织中cAMP、cGMP含量,发现各组织cAMP、cG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的变化与各药物归经有关。
5.受体学说研究法
归经与受体学说均强调药物选择性作用。不少学者认为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受体是归经的物质基础。对于中药来说,其作用来自于某种有效成分的结构、构象符合了某种受体的要求,从而结合产生作用,表现为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和选择性。而中药所要说明的就是这种限定性和选择性。从受体学说来看,药物对作用部位的选择性就是受体对药物的选择性。受体具有饱和性、特异性和可逆性,某些受体的分布可以跨器官、跨系统。中药进入体内后,由于受受体性质的限制,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受体,表现为某一种或某几种效应,而非其他效应,这与中医药理论上的归经极其相似。如细辛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β1受体作用,而β1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肠壁组织,因此细辛可治疗心脏疾病,即古人言的归心经;槟榔含有乙酰胆碱,为心脏受体接受产生抑制作用,为胃肠受体接受产生兴奋作用,从而验证了《本草经解》所云槟榔归心、胃、大肠经的论述。
⑧ 如何来做配体受体的结合实验
衡量受体的存在一个主要标志是受体的饱和性,即绘制出特异性结合的饱和曲线。原理是根据活性物质与标记的活性物质竞争同一受体的原理测定活性物质和含量,属饱和分析法一类。实验中总结合减去非特异就是特性结合,然后绘制出饱和曲线和竞争曲线,算出Bmax和Kd值。
要注意的是放射性标记的配体要纯
⑨ 什么是受体结合分析
体结合分析nbsp;nbsp;nbsp;nbsp;一、直接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在4℃下脂蛋白与LDL受体结合,nbsp;但脂蛋白受体复合物尚未内在化(internalized),脂蛋白与LDL受体处于平衡状态,因而可进行平衡结合研究。此项研究的数据可用Scatchard分析来测定脂蛋白与LDL受体的亲合力及每个细胞受体结合脂蛋白的量。所用脂蛋白浓度取决于平衡解离常数(Kd),nbsp;应采用大致与Kd数值相等的浓度。以下是常用的放射标记脂蛋白浓度范围:nbsp;人类LDL,nbsp;0.25-12ug/ml;nbsp;人类III型β-极低密度脂蛋白(β-VLDL),nbsp;0.2-10ug/ml;nbsp;狗Aponbsp;Enbsp;HDLC,nbsp;0.01-1.2ug/ml;nbsp;狗β-VLDL,0.54-4ug/ml;nbsp;及Aponbsp;E-双十二酰磷酸胆碱(DMPC)复合物,nbsp;0.005-1.0ug/ml。(所有浓度基于Lowry等人的蛋白测定法)————————————————————————————nbsp;nbsp;nbsp;nbsp;方案4:nbsp;用于研究125I-标记脂蛋白与完整细胞表面LDL受体平衡结合的方法nbsp;nbsp;nbsp;nbsp;(1).nbsp;实验前,nbsp;将带细胞的培养皿置一大盒冰上的金属托盘上预冷10-15分钟。nbsp;nbsp;nbsp;nbsp;(2).nbsp;在15ml塑料锥形管内制备并在冰上预冷15分钟后的脂蛋白溶液组成是:DMEM-Hepes-LPDS[N-2羟乙基哌嗪-N‘-2磺酸乙烷(Hepes),nbsp;(代替重碳酸盐)pH7.4缓冲的DMEM,nbsp;含10%LPDS]。它含有为双份培养皿准备的6-12种不同浓度的125I-标记脂蛋白。每种浓度的125-I标记脂蛋白的第三块培养皿内的溶液通过加入20-100倍过量非标记配体来测定非特异结合。nbsp;nbsp;nbsp;nbsp;(3).nbsp;当细胞培养皿在冰上时,nbsp;弃去细胞培养基,nbsp;用含放射标记脂蛋白的培养基替代。可采用在16mm皿内加0.25ml,nbsp;22mm皿内加0.45ml,nbsp;35mm皿内加0.95ml,nbsp;60mm皿内加1.9ml。从每管中取两份(每份20ul)测放射活性,nbsp;他们用于Scatchard分析法的计算及确定有放射活性脂蛋白的浓度。在冰上孵育并轻摇冷浴中的细胞3-5小时。(4℃下多数脂蛋白的受体结合在5-6小时内达到平衡,nbsp;但对多数情况而言,nbsp;孵育3-4小时足以达到平衡)。nbsp;nbsp;nbsp;nbsp;(4).nbsp;孵育终止时,nbsp;仍置细胞于冰上,弃去培养基,用冷的PBS-BSA(每mlPBS含2mgnbsp;BSA)洗涤单层细胞三次。继之用相同缓冲液孵育10分钟,nbsp;并用冷PBS快速洗涤,nbsp;先后重复两次。洗涤细胞时,nbsp;用与重复分配器相连的长管进行。洗涤液沿孔壁流下,nbsp;覆盖所用细胞。细胞与培养皿的附着力差别很大,nbsp;所以对一些培养物必须十分小心。nbsp;nbsp;nbsp;nbsp;(5).nbsp;将细胞从冰上移开,nbsp;用重复分配器(加样器)在每孔中加入0.1Mnbsp;NaOHnbsp;0.5ml,nbsp;用手轻摇平皿,nbsp;以确保整个平皿都被NaOH覆盖。封盖,nbsp;在室温下孵育10分钟使细胞溶解。nbsp;nbsp;nbsp;nbsp;(6).nbsp;将已溶细胞移入12×75mm管内,nbsp;用0.5mlnbsp;NaOH洗各孔一次,nbsp;将洗液倒入管内。nbsp;nbsp;nbsp;nbsp;(7).nbsp;塞好试管,nbsp;在r-计数仪上进行125I计数。现在多数计数器可进行重复实验平均取值,nbsp;消除背景以及计算100%对照的百分比,nbsp;这可节省手工计算的时间。nbsp;nbsp;nbsp;nbsp;(8).nbsp;在测定蛋白浓度之前将试管置4℃保存,nbsp;可使用根据Techniconnbsp;Lowry方案设计的Technicon自动分析II型仪,nbsp;用BSA作标准。此自动分析仪直接从12×75mm原管中自动取样。当采用的是单层细胞且属接触抑制(如成纤维细胞)或为接近汇合时,每孔中的细胞蛋白几乎完全一样,nbsp;因而只需进行抽样测定。但当使用非接触抑制细胞(如平滑肌细胞)或在培养中有不分化的细胞(如巨噬细胞)时,nbsp;因各孔之间变化大而需逐管分析。nbsp;nbsp;nbsp;nbsp;(一)、Scatchard分析nbsp;nbsp;nbsp;nbsp;平衡结合研究得来的数据可通过Scatchard分析进行线性化。根据这一分析可确定125I-标记配基与受体结合的亲合力常数(Kd)和受体饱和时受体结合脂蛋白的数量。通过在X轴上标出“毫微克结合量(B)及在Y轴上标绘结合/游离比(B/F),如果在平衡时配基与受体均为纯体,nbsp;并且呈简单的双分子反应(如LDL与LDL受体的平衡结合),nbsp;那么就可得到一条直线。现有一种用于称为Scatdata的IBMPC的
⑩ 污染源来源解析的主流方法包括受体模型法和什么法
源解析方法可分为排放清单法、源模型法和受体模型法等,将受体模型与风、气团轨迹结合起来,形成混合轨迹受体模型。混合轨迹受体模型考虑了大气输送对受体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主要用于研究大气污染源的扩散分布。这类模型方法包括风分析受体模型和后向轨迹受体模型,风分析受体模型包括条件概率函数、非参数回归、伪确定性受体模型;后向轨迹受体模型包括轨迹方位分析、潜在源贡献、简化的定量输送偏差分析以及轨迹质量平衡(或轨迹质量平衡回归)。本文概述了这些模型的原理、特点、发展及应用,并认为它们都能从不同方面成功解析本地大气颗粒物的外来影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