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教学基本方法的运用
历史虽然不是主科 ,但在高考中也是有一席之地,还是需要好好重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的 学习 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课堂基本 教学方法
1.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叙述、描述、概述三种具体的类型。通过教师的讲述,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从而为培.养 想象力 、创造力、分析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讲解法: 是对历史名词、概念、观点和规律等内容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解释法、比喻法、分析综合法、比较法等具体的形式。
3.叙述法: 历史教学中,教师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系统地讲授的教学方法称为叙述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4.概述法: 教师使用简练、概括性的语言,对历史知识中非重点内容进行大概介绍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历史教学中虽属次要,但又必须交代清楚的历史事实教学。
5.谈话法: 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口语交流,进行教学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师——生、生——生、师——生——生之间对话等多种形式。
几种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我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语文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 记叙文 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 议论文 、 说明文 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二、历史课的 辩论 式教学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 辩论赛 节目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都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然后按辩论组分开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辩论阶段,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 总结 。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南北朝时期的战争”,正方的观点是“战争推动了社会和 文化 的发展”,反方的观点是“战争阻碍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的作用”,正方的观点是“战争促进社会发展”,反方的观点是“战争阻碍社会发展”。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有机的联系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有利于同类问题的解决。
三、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
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题目,正面向下,由学生自由抽取,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能回答2—3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 学习态度 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或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系统性和知识的巩固十分有利。
五、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⑵ 关于历史的教学方法
研究历史教学的原理和 方法 ,是分科教学法之一。运用 教育 理论和方法,揭示历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便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科学知识。那么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在课堂上如何授课历史。
一、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建立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在新时代的初中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和教师和睦相处,平等对话,达到“爱屋及乌”的状态。进而学生在爱教师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风格、肢体语言进行认可,对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感兴趣,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始终处于期待状态。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培养学习兴趣
“有感而发”说明创设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性,只要教学的氛围达到某种程度,学生的学习就会达到某种意境。一是创设情景教学能够使得历史教学更具有活跃性,激发学生学习共鸣的意识,比如甲午战争片段的多媒体演播会给学生要洗国耻的爱国情怀。二是情景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教学《西安事变》这节课时,笔者先是给学生讲了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的案例,随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件轰动世界的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转折点。笔者虽然滔滔不绝但学生置身事外,毫无表情,好像与他们关系不大。此时的笔者心里咯噔一下,学生的漠然认知让我“害怕”,于是笔者转化教学的角度,先是在黑板上板书“逼蒋抗日”“国共合作”。此时的学生有了反应,眼睛紧盯笔者,生怕漏掉什么,于是笔者就“西安事变”用多媒体进行演播,让学生对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物当时所处的角度以及对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加深了了解认识。对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的目的也基本认识到位,这种方法主要可以应用于对历史史实的学习,比教师讲授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用 历史 故事 迎合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虽有一定的学识,但是思维还处于开发阶段,遇到较为深奥的问题或和历史问题,有时表现出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教学《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如果单纯的给学生讲“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的,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虽说是历史的演化,但在学生在心里是没有概念的,是没法理解“西周王朝的江山是商纣王拱 手相 送”的?对此笔者没有刻意的去要求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而是给学生讲了个故事,让学生来以偏概全的了解历史真相。有一年的冬天纣王正和妲己饮酒作乐,突然看见远处的河边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经过河而去,老的由于年老体迈落在后面。纣王看在眼里,便和妲己说: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这是两人渡河有先后的原因。妲己立即表现出不懈的神情,此时的纣王酒喝到酣处,自是讨好妲妃,于是为了证明给妲妃看,就命士兵把两人抓来,用斧子砸开他们的腿骨让妲己看。这条河从此被叫做“折胫河”。这些故事足可以让学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历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相应课程内容事件的理解。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融入多媒体于教学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体融入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的现实。多媒体的声光电作用不当能够显示图片、影像、动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有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学生喜欢,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笔者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鸦片战争》电影片段。学生看的认真,对那一时期的残酷和屈辱,以及那时的贫穷落后,都让学生嗟叹不已。促使学生产生继续研讨和探究的兴趣,在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后,再对照今天我们国家的强大,激发学生学习意志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为此历史教师要投学生所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要发挥“百家争鸣”的作用,让学生把要说的问题说出来进行探索研究,进而启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探索性思维,各叙己见,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学生多角度探讨。
⑶ 关于历史教学方法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教会学生 学习 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 总结 的历史 教学方法 ,大家可以参考参考: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
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 记忆方法 ,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重点记忆。这也发挥了教师的重要性。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 反思 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只有 经验 加上反思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积极努力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较强的适应力的学生。尽管有很多的很有效的做法,但失去了落实,一切都是空谈。
每当走过一段路程时,就需要回头看一看自己的踪迹,就会让浮躁的心宁静下来,就会在脑海中永驻几个闪闪的汉字:坚持、努力、成功。
草蛇灰线,伏行千里
1.探其根,究其源
所谓“草蛇灰线,伏行千里”法,其本质就是在 故事 之中埋藏一个暗线,通过故事不同阶段的情节发展,不断对这个暗线进行强化。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暗线来梳理整个故事的脉络。对于历史的学习就类似于这种暗线的处理。我们如果把历史作为具有脉络、连贯发展的情节来看,那么在纵观历史的过程中,就必然能够从其中找出一条甚至多条线索。
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历史之中的相关脉络和线索。但很多时候,如果我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线索,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自身能够寻找到的脉络和线索多种多样,能够给予历史一种不同的观察视角。比如有些学生就从服装的角度去分析历史发展的线索。我认为这个选题很不错,于是就让这个学生以服装为线索,对于历史的本源进行探究。这个学生在小组探究合作之后,形成了关于服装所体现出的历史发展体系的内容和看法,表达了如先秦时期的装束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两汉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这样的自主探究方式十分独特,我在教学之中常常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感受历史的纵深感。
2.寻其径,理其脉
历史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会让学生去探寻历史发展的走向,还会引导学生寻找不同时期历史事件的发展根源,为历史梳理出一条脉络,找到历史发展的路径,并且找到这种路径的前后联系。
我们都知道,时间的发展是线性的,我们的历史发展路径只有一条。然而,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某些历史事件被打乱或被改写,那么历史发展的路径会不会有相应的变化呢?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十分有趣,于是在班级中开展了“改写历史事件对于历史脉络发展的影响”探究课题。比如在安史之乱的学习中,很多学生觉得唐朝没落十分可惜,希望通过某些历史事件的改变,来让强盛的唐朝可以继续下去。于是,我引导学生做出了相应的假设探究。比如,如果没有安禄山和史思明,唐朝是否就不会发生内乱?通过探究之后我们发现,唐朝时的藩镇割据并不是由于某些军阀或者权臣的个人品质问题而出现的,事实上,这种藩镇割据正是唐王朝当时在政治利益上所做出的一种妥协。也就是说,这种现象在出现之始,其实对于唐朝的发展是有利的。通过这条线索,我们又来追寻,为什么藩镇的出现对于唐朝是有利的?从这个话题我们最终又追溯到了隋朝之前的南北朝时期。通过这样的探究方式,学生发现其实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脉络,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虽然这与我们最初预想的内容不同,可是这也确实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纵深感。
3.观其因,执其果
我们进行历史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映照现实,让学生通过历史吸取教训,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创造更多价值。
因此,我在为学生梳理历史的纵深之时,还会让学生顺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对我们当今的生活提出更多的设想。比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有怎样的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对这个课题的讨论也十分激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查阅了很多相关的经济协定、历史会议,以及一些历史发展的数据等。通过这些资料,学生们从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甚至是气象的角度去分析了中国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样的教学内容似乎与历史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一些不同,但实际上,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未来时间点上的事情最终也会成为历史。因此,我们学习历史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对生活有自己的态度和行事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去预测未来,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良好体现。
拓展视野,横看中西
1.看位置,找不同
我一直认为,历史虽然是一种线性发展的时间性的内容,可并不意味着学习历史就只有纵深这单一的视角。事实上,从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来看,如果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点以一种横切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会让学生以横向的视角去看待历史,这一点更多地体现在中西对比上。
对于古代的历史,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找不同。比如,为什么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而欧洲却是一个个分散的小国?在这个课题的讨论中,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历史定位来探究中国与欧洲大陆发展的不同因素。比如欧洲大陆人民在古希腊时期主要聚居在群岛上,而这种群岛的生活环境使得当地人对于大一统的统治没有兴趣。而中国大陆是一块完整的大陆,其 文化 的发源在黄河中下游,这一块地区的地域辽阔,地形平坦,并且适合 种植 庄稼,因此,部落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聚集,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通过这样看位置、找不同的过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原貌,对于历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2.看文化,找联系
在找不同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的观察,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比如同样作为文明古国的希腊和中国,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决定后世思想形式的思想巨匠,比如中国的百家诸子和西方的思想三杰。再比如在同一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开发带给中西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在中西文化各自的哪些领域找到相应的证据?在这些课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搜集资料,对于中西文化历史都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并且将这些知识碎片统一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这对于学生的历史整体认知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3.看发展,找自己
上文中提到,历史的学习最终还是要为了今天的生活服务。因此,无论是纵向的学习还是横向的对比,最终还是为了给我们当代人和当代中国提出更多借鉴性的意见。在带领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也让学生通过横向研究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模式,找出与中国当下发展相吻合的相关历史经验。通过这些经验的累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的中国,也能够想出更多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