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之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优的公共政策方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思维方式。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5)综视决策模式:综合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的特点,即运用渐进决策模式方法从宏观角度找出重点政策问题之所在,运用理性决策模式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重点政策问题作细微的分析决策。
5、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模式
(1)政治系统决策模式: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他指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价值所做的性分配。政治系统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是一个包括环境、输入、要求、支持、输出和反馈等环节的有机整体。
(2)功能过程决策模式:政治科学的创始人哈罗德·拉斯韦尔早提出了决策过程的七功能分析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活动过程的七个互相连续的功能活动环节是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和终止。在七功能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安德森提出五阶段功能过程决策模式理论。即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政策的实施、政策的评价。
(3)制度程序决策模式:制度程序化决策模式理论,是西蒙提出的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理论,这一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管理决策过程,积极倡导运用现代决策技术,提出可以运用手段—目的分析法来使非程序化决策转化为程序化决策。
(4)公共选择决策模式:这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布坎南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实质就是对公共政策的研究。这一理论既想实现个人利益大化,又想实现公共选择公平合理,这种良好的主观动机却克服不了两者的内在矛盾。
(5)追逐决策模式:这是指在公共政策决定实施后,追踪信息反馈,决策系统对原政策方案进行补充、修正、使政策方案完善更新的决策模式。其主要特点是追踪和反馈实现二次决策。
⑵ 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
一、专家预测法:是以专家的创造性思维(如直觉、灵感、判断和顿悟等)类获取未来信息的一种直观型决策方法。
1、个人判断法:是指依靠专家的微观智能结构对政策问题及其所处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政策方案及其可能结果等作出自己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政策研究方法。
2、专家会议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作出集体判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二、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由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址“德尔菲”命名。
(2)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扩展阅读:
专家预测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专家的微观智能结构效应,充分利用个人的创造力;同时,这种方法能够保证专家在不受外界影响,没有心理压力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人的判断和创造力。
专家会议法往往被用于项目规模宏大且环境条件复杂的预测情况,但该方法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在参加会议的人数有限,代表不够充分。
⑶ 在公共政策学中,简述多角度政策分析通常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多角度分析是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
(1)个人角度。许多政策抉择往往与决策者个人感知、感情和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政策问题的分析必须重视决策者或相关人员的个人感情、感知和利益需求等对政策问题的影响。
(2)组织角度。分析组织的组成形态、自我利益、价值取向等因素对有关政策问题的影响。
(3)技术角度使用概率统计、成本一利益分析、计量经济学以及系统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
一.政策研究或公共政策研究:
含义:政策研究主要是由学术社群所发动,其目的是希望了解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政策本身,最终目标则是建构政策理论,呈现出政策的描述性与诠释性倾向。
内涵:1、研究的主题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3、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二.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
提出:其学术术语由林德布罗姆在《政策分析》中首先提出的。作为学科,其产生的标志是由奥斯丁 兰尼编辑的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及的出版。
内涵:1、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这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其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3、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⑷ 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公共政策学主要包括五个基本范畴,即:政策战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政策评估和政策科学的发展。其内容,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了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以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一门学问。
学习公共政策学,可以培养五种能力:
1、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模型路径,掌握具体的决策与分析技术;
3、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和途径,了解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历史经验、教训;
4、运用现代公共政策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备公共政策问题界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规划和抉择能力,公共政策执行能力和公共政策评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