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系统论概述
1、社会系统论的源流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系统论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最早被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贝塔朗菲认为必须把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历史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这个观点后来也一直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指导着众多中西方学者从整体的系统视角来观察自然与社会现象。
到了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使得社会系统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他通过对人们从事的劳动和活动进行结构分析,揭示了构成社会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2、马克思社会系统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系统都由三个最基本的社会形态构成,即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的社会形态。三者在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中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整体。
经济系统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它为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提供物质能量,对社会结构和民众意愿有深远的影响;政治系统是社会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政治系统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和谐,思想文化系统可以说是其他各两个系统状况的映射,它和其他诸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存在和意识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其他子系统的运行状况都会从该子系统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当前中国的社会系统与社会问题
1、当前中国社会系统和社会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中的政治子系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的整合是一种政治整合,其他子系统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其功能也被限制在最低的限度或者只是被动地起作用,自身的运行和协调均受制于和服务于政治系统,从而造成了子系统之间的非良性互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系统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系统逐步占据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对社会子系统关系的协调与整合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同样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在社会系统关系中的寡头地位,导致整个社会的紧张和失衡,并进一步制约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因此,在中国看似繁荣崛起、歌舞升平的表象背后,许多尖锐的、普通人很容易感受到的现实问题不能不引人深思。严重的腐败,党与政府威信降低,私有化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等问题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造成社会问题与社会系统失衡的因素
(1)要素类因素
“要素性负效应是指由于要素自身性质不合理,而引起的系统内部摩擦或紊乱而产生的负效应。”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同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不公平待遇,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差异,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系统的要素性负效应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
(2)构成类因素
“构成性负效应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不合理而产生的负效应。”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也直接导致了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作为国家的建设重点,又产生了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有些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废除,有些却依旧存在并活跃于现在的政治体系中,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3)精神类因素
“精神性负效应是指由于系统内部环境与文化、法制不合理而产生的负效应。”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系统,除了使物质文明的发达,最重要的是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精神文明的有序。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蓬勃发展,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却略显偏软,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法律意识、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都十分淡薄,由此产生了许多精神性的负效应。
(4)失调类因素
“失调性负效应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构成、结构、要素等与外部环境不协调导致的严重功能紊乱、内耗严重以及系统优势难以发挥所产生的负效应。”一个国家的社会系统必然是整个人类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社会的系统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巨型系统。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社会发展局部的理解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却对大自然采暴力的行为和态度,严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失调性负效应。
三、社会系统论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系统学的视角看,社会和谐表现为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运行。如果社会各子系统之间不能协调运行,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整个社会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在社会系统中,政治是上层建筑,是调节协调社会各系统之间关系的主要机制。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政治文明的发展,对社会文明的其他组成部分又有着指导作用。因此,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
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谐发展
经济处于基础地位,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一切的社会活动,包括调节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秩序,最终都是靠经济发展才得以实现的。经济发达了社会才有活力;社会有了活力,生活其中的个人才能全面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地球的生态平衡提供建设支持;经济发展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保障,只有一个国家富有了才具有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然而,目前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要改变当前这一现状,就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并结合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一起推动我国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效率上来。
3、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系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现如今,文化作为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有文化,有创新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越走越好,同时,文化也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深入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社会文化多元化,思想观念、道德素养、价值趋向等多个方面共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和激化。多元性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毫无疑问,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创造出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激励着人类不断的掠夺自然。然而,近些年来,人类在享受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活便利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逐渐发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的发展病。因此,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用马克思注主义的系统论观点指导我们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能动作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社会各子系统协调和谐发展。
B. 法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法学的综合研究方法:
①当代西方综合法学派首倡的一种研究方法,本世纪初开始,西方法学以自然法学;分析——规范法学、社会学法学为代表,形成三派鼎立之势。他们之间进行无休止的论战,各持法律的研究某一侧面,对其意义无限扩大,试图抹杀其他流派存在的意义。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些法学家纷纷指责上述三大法学派别的偏执和排他性,认为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以及价值判断等,都影响到法的制定和实施,法律应是“形式、价值和事实”的特殊结合。
因此,用任何单一的绝对因素或原因来解释法律制度、法律现象都是不科学的,必须在法学方法论上进行一场变革,要把对法律的价值分析、形式分析和事实分析结合起来,采取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势态,于是,法学的综合研究方法便应运而生。
提倡这种方法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着作有:美国的哈尔及其《综合法学》,丁·斯通及其《法律制度和法学家推论》,博登海默及其《法理学》,以及前西德的费克纳等。综合研究的方法,目前在西方法学界已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因为以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看,流派和方法论的相互吸收、兼采博取,乃是学科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然而,作为一种方法论,综合研究的方法实质上是对三大流派研究方法的折衷,其涉及的内容庞杂而无边际,仍然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②从多角度、多层次来研究法律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具体包括哲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比较法学的、注释法学的、价值论的、语义分析学的方法等。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对法律现象的各个方面、各个因素有更深刻的把握。
(2)法律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从法的形式角度说,包括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从法的体系角度说,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社会法、刑法、国际法、程序法以及其他各种部门法;
从时间角度说,包括古代法、近代法、现代法和当代法;
从空间角度说,包括该国法、外国法、本地法、外地法;
从一般分类角度说,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
从表现形态角度说,包括动态法和静态法、具体法和抽象法、纸面法和生活中的法、理想法(如自然法)和现实法(如实际生效的法)等等。
法学只有将所有这些不同意义上的法尽收眼底,加以研究,才算是名副其实的法学。
C. 法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几种
答: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1)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决定了阶级分析方法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价值分析方法
价值分析方法就是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价值分析方法之所以是法学的基本方法,就在于法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揭示法的应然状态或价值属性;法作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规范体系,其本身就是一定价值观念的体现。法学中的价值分析包括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它们是价值分析过程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或方面。
①价值认知是以法律这个被认知的客体所蕴涵的价值属性与价值元素为对象的,它要探究特定的法律制度是按照哪一个阶级、阶层的利益标准与价值观念来调整社会关系和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价值认知的直接目的是如实地观察和描述特定法律制度所包含的价值准则和价值排序。
②价值评价是从一定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价值准则对特定法律制度的总体或部分进行判断与取舍。
(3)实证研究方法
①实证研究方法释义
实证研究方法是在价值中立(或价值祛除)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a.价值中立,指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不可以用自己特定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好恶来影响资料和结论的取舍,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b.经验事实,指可以通过人们的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而发现的确定的事实因素。
②实证研究方法类型
a.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是法学进行实证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者提出具体问题,拟订出研究方案,通过观察和实验采集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性的命题。
b.历史研究方法。对法律进行历史的实证考察,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法律现象与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历史脉络,从而深化对现实法律问题的认识。
c.比较研究方法。即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它在学习和借鉴他国有益经验以改进本国法律、推动国际法治发展、促进法律文化交流和法治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d.逻辑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在法学领域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法律规则本身就是一个由各种概念所构成并具有严谨逻辑结构的判断和命题;二是由众多规则所构成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是一个具有逻辑一致性的有机整体;三是适用法律规则解决个案纠纷时,只有严格遵循法律本身的内在逻辑推导出裁判结论,才有可能说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相信法律和司法公正。法学研究中的逻辑分析主要在四个层次上被使用。第一个层次是法律概念与法律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个层次是法律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个层次是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四个层次是法律原则之间的逻辑联系。
e.语义分析方法。即通过分析语言的要素、句法、结构、语源、语境来揭示词和语句意义的研究方法。
D.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论原则有哪些
社会科学方法论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哲学层次、学科层次、具体层次。本文拟从最高层次,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层次出发,总结概括出若干具有普适价值的一般研究方法:唯物分析法、实践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主体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
在理论层面上力求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根本方法论指导,为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积极有效成果献绵薄之力。
(4)法律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不同的社会形态, 社会系统领导核心不同。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农业社会是结构松散的社会系统,是相对简单的系统,强有力的“政治天才”可以运筹帷幄。
工业社会比农业社会复杂得多,已不是靠任何“政治天才”个人所能正确领导的。在工业社会中,大系统的决策、控制必须是集体领导,并采用民主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系统决策、控制的方向正确和得力。集体领导在工业社会中体现为政党的领导。
E.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原则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系统论方法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析、系统方法论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等。
研究一切系统的基本观点(原理):
原理一、整体性——“盲人摸象”的教训。
原理二、相关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原理三、层次性——等级森严的结构整体
原理四、有序性——系统功能发挥的源泉
原理五、动态性——发展变化的理论
原理六、调控性——系统的自组织
原理七、最优化——如何追求完美
一、系统方法
就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整体与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揭示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根据上面例举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从方法论角度提出的,其着眼点在于应用,根本目的是优化。
二、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
(一)、整体性原则
这是系统方法的出发点。这个原则要求我们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从整体着眼,从整体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法。
(二)、有序性原则
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是层次分明、井井有条的。系统的有序性通过系统的结构来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同,功能不同,有序性也不同。此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而且认识到通过调整或改变结构可以提高整体的功能。
(三)、动态性原则
一切系统都是变化、运动着的,这也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因此探索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动力、速度、原因和规律等有助于我们对更复杂的对象进行研究。这个原则告诉我们,考察系统性质时,要在动态中考察,研究系统的动因,从系统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寻找改善方法,注重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的管理水平,遵循动态原则。
(四)、最优化原则
如何从几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使系统运转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优目标,这是系统方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达到目的,我们应遵循:局部效应服从整体效应;坚持系统多级优化原则;坚持优化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结合的原则。
三、系统分析方法的步骤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合乎逻辑的叙述,提出问题的重点和关键,划定范围、确定目标、明确要求。
(二)确定系统目的。确定达到系统目的各种目标,根据目的提出具体要求,在考虑相应措施。
(三)收集资料。特别重视反映各因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资料。
(四)建立模型。根据资料,建立各种模型,反映系统不同方面的属性。
(五)设计方案。利用模型获得的预测,设计方案,比较各方案的利弊,确定最优。
(六)试验鉴定。试验最优后所获得的方案,提出建议,进行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