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教学方法最终落实和实际呈现

教学方法最终落实和实际呈现

发布时间:2023-03-01 22:59:59

教学方法的具体分析总结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细节。它可以是动作,也可以公式,但都离不开人民教师这个称号。同一个教学方法用在不同的教师身上呈现的效果都不一样,不同的一个教学方式也不仅仅存在于一个教学方法里,因此,它是变化莫测的。接下来,我们具体来认识一下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

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8、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9、实习法

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实习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却有其特殊的作用。

教学方法是与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关的具体操作程序,它规定了教学参与者在教学任务中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角色的具体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适当地偏离教材,让教学活动的展开不局限于现有的书本知识,能促进学生产生教师不是在照本宣科的感觉,因为学生一旦意识到教师在照本宣科,学生的意识就会下降。而且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握轻松趣闻与枯燥理论之间的度。这种适度的偏离,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激动状,与教师的思想趋向接近。有一个偏离教学的限度,但围绕主题又不局限于主题,关注学生兴趣又不追随学生兴趣,这才能把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一个点。

㈡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理解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师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饿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三、注重课堂评价

美国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他认为,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成功的教学的一部分。可见,课堂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用它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箭’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知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大家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这位教师没有将学生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位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总会有许多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可见,在课堂评价中有效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四、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着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着名教育家华特做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如学习肖复兴写的《荔枝》、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歌颂父母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学习《鲁本的秘密》等孩子关爱父母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如何爱父母的。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还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再如有的教师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后,布置学生开展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范围,新课标所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只有广大教师都能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课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㈢ 常见的教师教学方法种类有哪些_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教学方式是指 教学 方法 的活动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下面是我整理的常见的教师教学方法种类有哪些_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目录

常见的教师教学方法种类有哪些

教学态度带给学生的影响

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常见的教师教学方法种类有哪些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

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 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 辩论 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8、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9、实习法

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实习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 教育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却有其特殊的作用。

<<<

教学态度带给学生的影响

教师好的教学态度会反作用于其教学行为,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因此,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者。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好,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

1.“师容”不整

“师容”指的是教师的仪表,它代表一个教师的精神和风度,要求教师服装整洁、态度和蔼、表情自然举止大方、可亲可敬,这样会把学生的情绪引导到教师的身上来,为授课创造条件。反之,如果教师身穿奇装异服,头发蓬乱,讲课慌乱紧张或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行为过火等,都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良好形象。

2.“师学”不实

“师学”是指一个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要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崇敬。如果教师不安心工作,不认真备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简单,对学生接受知识漠不关心,不注重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做“一桶水不满,半桶水晃荡”的教师,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也就是一句空话。

3.“师风”不严

“师风”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良好作风。良好的师风主要是治学严谨和诲人不倦,对事物怀有真诚、一分为二的态度,热情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践证明,遵循“尊师爱生”这一原则来处理师生关系,会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之,会挫伤师生的积极性,损害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产生恶性循环。

<<<

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要从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同步进行。

1、精心备课,赢在课堂。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说做任何事情以前都得事先作好准备。课改之后,教师普遍反映英语难教,词汇量大,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难度更大。实际上,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精心备课上,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纵观前后,挖掘教材,整合课本资源,提升课堂质量。

2、从学生兴趣点入手,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英语过多强调语法,语言的组织,学生学起来难,而且与现实生活不太融合。因此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泛味,实用性不太强,没有充分发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功能和价值。如今,我们不难发现,课改后的英语教材与学习、工作、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可以从现实的生活中找到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可以从这些兴趣点入手,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就在身边。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胧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英语学科的教学方式应怎样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呢?在笔者看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门外语。语言需要环境与氛围,我们不能把它单独地割裂开来学习。有人说,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英、美呆上一年,比他在中国学习十年获得的英语知识更多,口语更地道。笔者想说,语言应该生长在语境的土壤里,情景是语言的生长点,活动是语言的载体。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为英语教学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用英语思维,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语言实践。在做中学,学中用,真正实现英语的价值。

大家都知道, 圣诞节 (Christmas Day )是西方最隆重的节日,犹如我们的 春节 一样。学生都知道圣诞节,但对它缺乏具体的了解。怎样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节日,运用一些用语掌握有关这一节日的知识呢?传统的教学就是把这些知识,如单词、 短语 等教给学生,教学生读,让学生记。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觉得很无聊、很乏味,既无兴趣,也无激情,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单词记不住,用语不会用。笔者在教这一课时,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学生结果的这一方式,而是让学生置身于圣诞节节日氛围中,在装扮圣诞树的活动中去进行语言实践。

课前,和几个学生一起把教室装点一下,贴上彩纸,挂上气球、彩灯等,让教室充满节日的气氛。上课时,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一颗圣诞树,然后让他们各自装扮自己的圣诞树。在装饰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交际运用decorate、christmas ball、christmas card;Put a star on the top of the tree;Pass Christmas lights around the tree;christmas light这些词和短语,还会想尽办法发挥小组各个成员的优势,擅长美术的画画、剪贴的剪纸等,同学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小组服务。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装饰圣诞树的活动中,而且各尽所能,相互帮助。那些平时觉得自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显示出了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有闪光点,也能为小组服务、添彩,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笔者也参与到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动手、动口,同时帮助、引导他们学习,和他们一起置身情景中练习口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2、把学生当作课程资源。

大多数的老师都不敢相信学生,总是自己讲得多,担心学生这没有学会,那没有掌握好,不敢把机会交给学生。实际上,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授者的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都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些方式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本文前面所举的 《Christmas Day》一课的教学方式就充分地体现了老师相信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能力,发挥自我的空间这一教学特点,各组的表演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结果表明:同学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也十分愉快,他们也懂得了探寻知识的方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完全达到。这样的教学方式难道不好吗?

教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 反思 与提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应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向着“更好”迈进!

<<<


常见的教师教学方法种类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几种常见的教师教学方法介绍

★ 老师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 4种教学方法,3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 学好教学方法的方式有哪些

★ 教学方法的种类和手段有哪些

★ 教师的教学方法

★ 教案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㈣ 如何将小学生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改革仍然存在三大缺陷:一是教学的目标比较宽泛,各学段之间缺乏一个突出重点、自然衔接、可供检测的目标序列;二是教学的过程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不能根据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灵活调控;三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本文想对如何提高小学阅读课的效率提出两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一、培养习惯,明确目标
应该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在“阶段目标”中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包括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在内的各种文体的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课外阅读、语言积累及标点符号运用等提出各学段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比较全面,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认真落实。我认为,为了将众多的目标落到实处,我们必须梳理出一条主线,或者说找到一个“抓手”,以至于好懂好记,便于操作。这个“抓手”必须体现小学语文课的基础性,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综合性,体现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点,在各学段、各年级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上下衔接,便于检测。
这个“抓手”究竟是什么呢?许多着名的教育家都进行过探索。
我国着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他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又说:“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纵观大意的,能够纵观大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叶老在许多论着中也谈到要让学生形成阅读的能力和方法,但他认为衡量能力和方法最终形成的标准是习惯的养成。他说:“要知道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在谈到阅读方法时他说:“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
叶圣陶先生的论述是很精辟的。我认为在“能力”“方法”和“习惯”三者中似乎将“习惯培养”作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线”或“抓手”更为妥当。理由是:第一,小学属于基础教育,而儿童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年龄期。《汉书·贾谊传》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应该在小学阶段不失时机地让儿童形成一些使他们终身受用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二,习惯是综合达成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表现,也是进一步达成三维目标的基础。从心理学看,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若受到破坏,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感。叶老也说过习惯的养成需要“心知其故”和“经常历练”,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作为其基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它的养成必然包含着积极的情感陶冶和态度形成。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从《语文课程标准》为各学段规定的众多阅读教学目标中,梳理出一些最基本的、可供操作的内容来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使各个年级的教学环绕三维目标的达成,主线明确,重点突出,上下衔接,便于检测。应该指出的是,“能力”“方法”和“习惯”并不等同,《语文课程标准》为各学段规定的众多目标有些并不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习惯,只要让学生“心知其故”和初步训练就行了。此外,“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习惯”也不完全相同,教学应该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结合着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必须力求用规范的术语来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重点来安排目标的序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每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对课程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了然于心,便能在教学时剔除枝蔓,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上下衔接。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要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习习惯,教师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接受这种理念。但是,如何根据这种理念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呢?很多教师并不清楚,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是以教案定教学,顺教案而导学。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预习课文,第二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第三阶段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㈤ 如何使问题式教学得到真正落实且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教学得到了广泛地普及和认可。而其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法,更是成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法宝。所谓问题式探究,是指教师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预设问题,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探究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生的探究始于问题,并围绕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相关活动,所以“问题”的创设是问题式探究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有鉴于此,对于“问题” 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把握好五个“度”才能提高问题式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一、设计生活化问题,增强探究的信度

在高中政治的科学思维方法一章中,强调了人类思维活动从感性认识开始,又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如果在我们的政治课堂上能够善加利用这一规律,必将大大活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可信度。所以,问题探究的设计首先应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感悟生活的真谛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提升生命的质量。有生活价值的探究活动,能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即探而有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探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例:高中必修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一课

设计如下问题:

问一:现在天气渐热,如果让你为家里添置消暑电器,你会选择空调还是风扇?

问二:面对众多品牌的空调(或风扇),它们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你的最后选择?

问三:你们为什会考虑这些因素?

问四:你们如何看待这位同学的这个消费行为?

评析:学生是消费者,但消费如何才能更科学合理,学生本人缺乏相应的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认识上比较模糊,体现出来就是日常消费行为比较随意,计划性和自控性不高。通过探究,学生能明白:什么样的消费才是理智的消费,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提升消费质量。这样的问题设计,真实可信、积极有益、值得探究,学生就不会认为政治课是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

二、设计趣味性问题,扩大探究的参与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使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应遵循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引用口语、谚语、俗语、成语等耳熟能详的形象化语言,设计探究性问题,将政治课程中教条化、政治化、理论化的内容融入到幽默、诙谐的形象化语境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教师也就不用担心学生不愿意参与探究活动了。全体学生的快乐参与有利于营造一种浓厚的探究氛围,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启发、交流、探讨,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既获得知识,又增长智慧。

例如学习高中必修1中“股票”知识时,教师设计问题:“2007年,我国的股市为什么会‘牛气十足’,一路飙升?面对激情燃烧的股民,政府应如何加以调节、引导?”在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节时,教师设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你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憧憬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股票”、“小康社会建设”等专业性的理论知识,通过“牛气十足”“激情燃烧”、“ 芝麻开花节节高”等通俗风趣的语言“包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求知解疑的气息,每一位同学都融入其中,不再是“冷眼旁观”。

当然,探究性问题不能幽默过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应围绕教学目标,适时适度地采用,以增强探究的实效性。

三、设计深刻性的问题,挖掘探究的深度

问题式探究是一个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知识生成的过程,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可探性。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在初中阶段学习《思想品德》背景下常问到的“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类型问题,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就没有多大思维训练的价值,因此应当摒弃。像“为什么”、“怎么样”这类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是高中政治课堂思维训练的需要。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还应遵循深刻性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源于教材,又适度高于教材,才能激励全体学生发挥各自的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和探究能力。

例:高中必修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课

问题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有何不同?

问题2:我国能不能实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为什么?(分小组提前搜集资料后进行辩论)

评析:《政治生活》教材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了详细分析,但并没有涉及到西方的议会民主制,这就有了很大的可探究的空间和一定的探究的深度。需要学生在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选修教材《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相关知识及历史科高中必修1“欧洲近代的代议制”等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才能寻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对比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一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探究过程的艰辛与成功之后的喜悦,逐步理解探究本身的真谛和本质。

当然,问题的深度也必须是适度的才行。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跳起来”,还要能“够得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若设计的问题范围过大或深不可测,学生无从下手,摸不着头绪,学生会漠然处之,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四、设计实践性的问题,拓展探究的广度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新课程提倡教学活动化,指的就是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的实践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容和意义。它既包含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高中政治课程的特点和《课标》的要求都决定了我们必须在问题的设计上重视实践性的原则以拓宽探究活动的广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进行适时、适度地选择和使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使学生不仅在课上,而且在课外能主动探究;不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动探究,而且能和其他同学合作探究,把探究当作一种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设计“如果你是服装企业的厂长或经理,将采用哪些经营战略占领市场?”、“村委会或居委会的工作你了解多少?你将为创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作出哪些贡献?”、“我国的文化市场应该如何规范?”“人性是自私的吗?”等实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教学也因此打破了教室、课堂、教材的限制,学习容量大大增加。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高探究的精度

问题式探究,并非要探究学习中的一切问题,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频繁探究,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最终会影响探究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在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衔接点、情感的触动点等处设计问题,把握好针对性的原则,提高探究活动的精度。教学重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教学难点是教材中学生因缺乏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的知识;知识的衔接点是新旧知识的交汇点,学生对旧知识比较熟悉,对新知识相对陌生,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思维“短路”;情感的触动点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能教育人、感化人的那一部分知识。在这些“关节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引起认知需要,开启思维阀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扫清思维障碍,推进求知进程,提高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住探究的“点”,在课前作好充分地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到“精”探。

总之,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问题”在探究活动中的意义,力求掌握和发掘课堂设问的技巧,充分发挥“问题”的“导火线”作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真正实现探究的“五度”,促成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㈥ 如何使问题式教学得到真正落实且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 1 - 课堂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与 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成果概述 课题名称:《课堂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 课题类别: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DX(2008)G121 号 课题负责人:王晓萍 所在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交通路中学 课题组参与人员:王晓萍、尚玉荷、杨艳琴、刘光瑞、 一、研究背景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现代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初中课程与以往课程相比较,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等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课程目标方面:不把考试置于课程的核心,而提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学习方式方面: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接受学习、被动学习,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知识结构发展的重点从专业学科知识转向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师工作的重心从关注学科成绩转向关注学生。为此,本课题小组提出了《课堂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丰富了问题式教学法理论,具体意义如下: - 2 - (1)层次性教育思想。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积累,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相对应的问题,任务最终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达到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的饱,优异生有所思考。 (2)发展个性教育思想。设置问题或者学生自设问题时,多设置开放性问题,问题留下空白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个人经验,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性,鼓励个体创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2.实践意义 (1)解放教育,把教育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羁绊下解脱出来,为教育方法理念的探索另辟溪径。 (2)改变传统教学压迫式,单线式的弊端,真正体现新课改要求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 (3)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在化,并用于指导实际生活和外在世界的实践,使其能够运用所学,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使学生把学习内化为本身的一种生存能力,重新建构学生的知识认知,并用“临床法”检测学生在此过程的学习中,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5)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任务 本课题研究的任务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教师教学素养方面;二是学生学习能力方面; 1.教师方面: - 3 - (1)有利于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如何根据课堂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力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挖掘深藏在教材中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教材中隐藏着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也往往是教材重、难点之所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也是一堂课问题式课堂成败的关键之一。 (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拓展。对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往往会牵出另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拓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4)促使教师摸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如何把学生质疑有机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但由于诸多原因,没有得到及时的归纳和梳理,致使学生质疑与后续教学缺乏内在联系,因此,质疑归质疑,课还是按照原定的程序一路上下来。学生常常感觉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急待我们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5)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研教改。促进教师学习,加强师资队伍,培养青年教师。本课题组主要成员大多数为青年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培养有很大裨益。 2.学生层面: (1)解决学生“被迫”质疑的问题。有些学生对教材还没有基本把握,还没有形成质疑的心理准备和意向,迫于教师的外在要求,不得不提出一些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 4 - (2)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学生质疑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回归不到教材的重难点上。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质疑,不知道从何疑起?怎样质疑? (3)学生如何合作学习,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应该如何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学生通过合作质疑、释疑,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在学生的合作质疑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清晰明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合作释疑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问题式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本人的特点和爱好,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问题和方向,这样就会更有效率,使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成就感。 (5)问题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它还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本课题的另一个任务在于推广和普及问题式学习法,使学生能够尝试,接触,最终接受和灵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加适应初中新课标要求。 (6)学生逐渐掌握和与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学习方法后,会渐渐内化、运用到其他方法中。帮助他们使用问题式教学法进行学习,会增强他们全面的学习能力。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以获取问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践的可行性及主要经验。 (二)研究的步骤 1、建题阶段(2008 年10 月—12 月) (1)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课题研究组。 - 5 - (2)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分析现状。 (3)讨论、确定课题。 2、实施准备阶段(2009 年1 月—7 月) (1)学习相关问题式教学法理论。 (2)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第一阶段小结。 (4)分析阶段性经验,修正方案。 3、实践研究阶段(2009 年8 月—2010 年1 月) (1)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2)课题第二阶段小结。 4、结题阶段(2010 年2 月—6 月) (1)课题成果汇总。 (2)分析整理资料。 (3)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设计和实际运用,操作,以及所获得的物化成果。 (二)在具体将问题式教学法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时,探究式问题,任务的设置:如何设置适合教学对象水平的,引起他们兴趣和动机的任务和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定理的呈现,后续的讨论中,提问是被大量应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技能,如何“问”,怎样设计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 五、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伴随着历时近两年的“课堂提问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的开展,教师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研究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在不断的实践中和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中, - 6 - 本课题小组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密切关注最新教育理论和新观念,并不断将其引入课题研究,把本课题和时代相结合,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本课题研究成效显着、产生影响深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研究主要结果和成果如下: 1.研究在理论层面上的结果 (1)问题式课堂教学是执行新课标的有效途径 (2)层次性教育思想。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积累,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相对应的问题,任务最终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达到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的饱,优异生有所思考。 (3)发展个性教育思想。设置问题或者学生自设问题时,多设置开放性问题,问题留下空白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个人经验,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性,鼓励个体创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4)单独指导。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单独指导,把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在教室内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对后进生的帮助要花更长时间和精力,帮助后进生找到成就感和树立自信心。 (5)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的进步,这样的效果往往比传统的打压和打骂更好。 2. 研究在具体操作及实践层面上的结果及成绩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对全校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教师们增强了科研意识,普及了教科研知识。课题小组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都迅速成长起来,多次参加省,市级各种教学交流,研讨和新课 - 7 - 程改革培训,并在市、区各级优质课竞赛、说课录像课比赛中成绩显着,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市等各级核心刊物中。 (2)教学成绩有所提高。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法进行试验的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素质全面提高。实验中,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积极,成绩突出。 (3)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很多后进生在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中重新找到了自信,在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赏识教育下,重拾自信,经常向教师提出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保质量完成自己探究的内容。成绩有所提高。 此成绩表为2008 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在2009 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实验班和普通班成绩对比 班级 班级类别 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初二(2) 普通班 初二(7) 普通班 初二(8) 普通班 初二(1) 实验班 此成绩表为2009 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在2010 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实验班和普通班的成绩对比 (二)通过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和不断具体实践,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果,现对结果分析如下: 班级 班级类别 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初一(1) 普通班 初一(2) 普通班 初一(3) 实验班 初一(4) 实验班 - 8 - 1、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有研究生学历2 人,省级骨干教师8 人,每科都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但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下阶段实验顺利进行,学校打算以学校35%的骨干教师为龙头,以点带面,使和谐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里,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2、进一步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从学生整体上看,上、中、下各个层次的学生要都得到发展。要通过优才教育使优秀的学生得到拔尖。要时刻关注中等生,使他们稳步前进。这两个层次的工作,我们做得较好。后进生的转变将是我们学校教育下一阶段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每个落后生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我们只有运用生活教育的理论认真而客观地研究他们的已往事件和现实背景,才能找到解决他们问题的正确起点。同时,我们只有了解这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找到将他们导向人生的正确道路。深入调查、建立信任、调动全员、不轻放弃、层层递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落后生的心理积垢也须分多阶段的教育方能逐渐除掉。后进生转变的质量也取决与我们在各阶段工作的到位程度,也取决与最后阶段工作的深入程度。 3、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4、传统的定势氛围较浓,对研究有客观性的压抑和排斥作用。 今后,我们打算继续巩固发展实验成果,进一步深入理论和实践研究,使和谐氛围更深入人心,真正起到推动我校工作发展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教学方法最终落实和实际呈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苹果7手机设置音乐铃声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19
铆钉的安装方法 浏览:754
染头发怎么染方法视频 浏览:840
脑袋瓜的食用方法 浏览:804
将苦味酊涂在手指上的治疗方法是 浏览:332
切线方法视频大全 浏览:555
软灯带安装方法图解 浏览:458
厨房的使用方法 浏览:526
潍坊青萝卜种植方法 浏览:559
生物分析方法的维护 浏览:195
挤领带方法视频 浏览:753
检验员检测方法 浏览:723
有哪些管理方法含有激励作用 浏览:558
分期买车计算方法 浏览:153
php魔术方法有哪些 浏览:272
轻薄面料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630
华帝水槽安装方法 浏览:787
足阳明胃经的锻炼方法 浏览:551
提高大脑思维训练方法 浏览:80
月报表计算方法 浏览: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