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孔德社会学研究方法

孔德社会学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28 01:39:01

A.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有哪两种

是: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或主观主义)

早期的方法论观点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K.马克思
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
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
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
规律来说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第一次
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列宁语),使社会
学与哲学和历史学相分离,并且使社会研究摆脱了传统
的思辨哲学方法。
另一创始人A.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
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
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
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即
知识的经验性或实证性、研究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统一性。
孔德还具体论证了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和历
史方法对社会学的适用性。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
他最先系统、详细地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问题。在《社
会学方法的规则》(1894)一书中,他把社会现象界定为
普遍存在于群体间的、由外界的强制力施加于个人所引
起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想和社会感受。他认为社会现象
既不能归结为个人行为,也不能归结为生物现象和心理
现象。社会现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和观念,它是可以观
察的社会事实。通过这种界定,社会学就能够采用自然
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与实证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是
源于哲学、历史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潮。19世纪末期,德
国曾发生一场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战,德国社会哲
学家W.狄尔泰指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对象与自然科学
有本质的不同。他认为,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研究离不
开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的任务不仅是客观描述社会,还
必须涉及伦理、宗教、艺术等价值观念。此外,人具有
自由意志,人类行为既没有规律性也无法预测。社会历
史现象都是独特的、偶然的,对此无法采用自然科学的
“规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加以
阐述和记录。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主张社会学研究的对
象是个人及其行为,而人的行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
支配的,与行为者的价值是相关的,但同时受环境的制
约,理性行为并不是绝对的意志自由,它受着具体的必
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会学既反对人
文学派的主观唯心论,也反对机械的实证论,主张“价
值相关”和“价值无涉”(见价值中立和价值参照)是
研究社会现象的两条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基本原则。
三大方法论倾向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各个流派及其
关于方法论的不同观点,大体可以区分为实证主义(自
然主义),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或主观主义)两大倾
向;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独树一帜。
实证主义方法论 西方社会学家大多在某种程度上
坚持由孔德和迪尔凯姆所开创的实证主义方向,其中包
括各种理论流派。尽管各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
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社会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社会学
不是探讨“应该如何”,而只是客观地阐明社会“究竟
是如何”,它不关注于独特的历史事件,而主要关注于社
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
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
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
的。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
问、文献考察等方法。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
用上有其特点,但它在理论构建、证据搜集、证据分析
与评判、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
法并无本质区别。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
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作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
来,社会学是符合科学的逻辑的。
在实证主义方法论流派中,较极端的派别是定量主
义和数理社会学派。定量主义受心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
物测量学的影响,强调在任何科学中都必须使用测量和
计量的方法。定量主义的倡导者、美国社会学家G.A.伦
德伯格主张,任何概念都可以测量,由于定义不明确而
无法测量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是没有用处的。20世纪40

B. 孔德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孔德指出,在所有六种科学中,最早出现的科学也最早摆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统治。到了他的时代,前五种科学都摆脱了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统治,进入了实证阶段,唯独社会学还处在形而上学阶段,仍然空喊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

因此,他的历史任务就是建立实证社会学,从而结束欧洲动荡不安的混乱局面,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孔德看来,要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这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实证社会学。

他对自己在社会方面的理论特别自负,是他第一次把人的历史当作一个社会整体来考察,并且发现了社会的象其他领域的规律一样的规律。

孔德说自己第一次发现了社会规律固然是自我吹胀,但按照实证原则建立社会学的确实数他最早。社会学(Sociology)这个词就是他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从而使他成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2)孔德社会学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一、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观察者直接接触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间接观察则是通过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风俗、礼仪和语言等进行分析获得有关社会历史和文化遗迹的资料。

2、实验法:

利用社会发展的特殊状态进行实验,当社会正常进程收到确定方式的干扰时,实验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使我们有机会发现正常社会的规律。

3、比较法:

只有通过比较,社会学家才能简化观察和实验所收集到的资料,发现正常的规律。

4、历史法:

历史法是对社会发展的先后和连续方面进行考察,把不同社会现象依照其发展顺序加以排列,从中分理出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揭示其增减盛衰的趋势,从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二、历史贡献

孔德开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为E.迪尔凯姆等人从不同方面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100多年来西方社会学发展中的主流。由于学术和历史的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

但是他的实证科学理想,激发了后来几代人为把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而辛勤努力,使这门相对较晚出现的学科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他尊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奠基人,或认为是社会学的命名人。

着有《实证哲学教程》 (1830-1842)、《实证主义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 (1851-1854)、《主观的综合》等。

C. 社会学研究的是些什么

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的人类学,倾向变为以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的学科。在社会学中,人们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

目录
1 概观
2 历史
3 社会学中的科学与数学
4 主要学说
5 社会研究方法
6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7 主要的社会学主题
8 社会学主要人物
9 社会学理论
10 社会学学派
11 社会学分支
12 参看
13 有关文献
14 外部链接

[编辑] 概观
社会学作为对现代性突出矛盾的回应出现于19世纪。这个现代性矛盾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个人的世界经验却变得越来越分裂和分散。社会学家不但希望了解什么使得社会团体聚集起来,更希望了解社会瓦解的发展过程,从而作出“纠正”。(这种观点主要是社会学中涂尔干学派所持的观点,而其他派别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并不探索对社会的救治,因为他们认为对社会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个小群体的观念强加到绝大多数人的身上,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加重)

今天,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别,到细如家庭结构个人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社会学系分成更多更细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离婚,在微观方面例如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还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数量上来描述一个社会总体结构,以此来研究可以预见社会变迁和人们对社会变迁反应的定量模型。这种由拉扎斯费尔德(Paul F. Lazarsfeld)倡导的研究方法,现在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论之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另外一个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基于扎根理论、内容分析等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从事定性分析的部分社会学家相信,这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因为这可以加强理解“离散”性的社会和独特性的人文。这种方法从不寻求有一致观点,但却可以互相欣赏各自所采取的独特方式并互相借鉴。主流的观点认为,定量和定性这两种研究方式是互补的,而不是矛盾的。

[编辑] 历史

孔德发明了社会学一词。“社会学”是一门新的学术范畴。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

“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Auguste Comte)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原本他用“社会物理学”来称呼这个新的学科。他的贡献主要是他使得社会科学终于脱离了人文领域。他的社会学理念是典型18世纪的:他相信所有人类活动都会一致地经历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如果一个社会可以抓着这个阶段,它就可以为社会病开出有效的药方。

马克斯·韦伯第一本以社会学为题目的书是19世纪中期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所着。在美国,1890年肯萨斯大学的“社会学元素”是社会学第一个课程[1],[2],1892年芝加哥大学由艾比安·斯摩尔成立了美国第一个独立大学学院,他也创立了“美国社会学学报”[3]。1895年,法国波尔多大学成立了欧洲第一个社会学学院。 1904年伦敦经济及政治学院成立了英国第一个社会学学部[4]。1919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成立第一个社会学学部。1920年Florian Znaniecki在波兰成立第一个社会学学部。

第一次关于社会学的国际合作发生于1893年。当时 René Worms 成立“社会学国际小学院”,最后与创立于1949年的国际社会学家协会合并[5]。1905年成立的美国社会学协会是今天世界最大的社会学家协会。

19世纪至20世纪有一群古典社会学家冒起,例如:卡尔·马克思、Ferdinand Toennies、埃米尔·涂尔干、帕累托及马克斯·韦伯。正如孔德,他们都不会自视为社会学家。他们的工作涉及宗教、教育、经济、心理学、道德操守、哲学、神学及其他学术范畴。当然他们在社会学上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特别是卡尔·马克思更是经济学重要巨头。

早期由孔德带出的理论研究方式是模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相同的方法学来探讨社会现象。强调以经验、实证和科学方法为社会学扎实的基础。这个方法学称为实证主义。

19世纪早期以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手法来研究社会生活受到了德国的狄尔泰、海因里希·李克尔等新孔德主义派哲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自然世界跟社会世界是不同的,人类社会有独特的范畴如意义、符号、规则、道德规范及价值。这些元素产生了人类文化。马克斯·韦伯根据这个观点发展出“反实证主义”的诠释社会学(Interpretive Sociology),强调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行为的主观意义。它跟反自然论有密切关系,使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人类及文化价值。这导致难以为主观客观研究分野的争论并影响了诠释研究。因特网时代也催生了社会学的新分支-公共社会学。

最后,自然科学实际上并没有取代其他的社会科学,而是变成强调对象和方法的另一种形式。今天,社会学家通常通过比较法来研究人类组织和社会制度,特别是在复杂的工业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中。从20至21世纪来看,社会学的研究也应该是突飞猛进的时代。

[编辑] 社会学中的科学与数学
社会学家研究时常常分析群体,如社会组织、宗教组织、政治组织及商业组织。他们研究社会群体间的互动、跟踪源头及发展过程、分析群体活动对各个成员的影响。社会学家关心社会群体的特征、群体间或成员间的互动影响及社会特征(例如:性别、年龄、种族)对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效果。这些社会研究结果能够协助教育家、立法者、行政人员、社工等解决社会问题并制定公共政策。大部分的社会学家都有多项专长,例如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种族关系、教育、家庭、社会心理学、城市、农村、政治及比较社会学、性别角色及关系、人口地理学、老年学、犯罪心理学及社会学应用。

今天,社会学研究人类组织、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等等都使用大量比较方法。社会学的发展对其它科学带来额外的需求,这对研究现代工业社会是十分重要。近年,得到了人类学的启示,加速了对多元文化及多元国民的研究。

另一方面,社会学朝着微社会结构发展,例如:种族、社会阶级、性别及家庭。因为有很多罪案发生、家庭问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压力,急需要社会学来寻找解决方法

社会学家透过量性研究来研究社会关系以预测社会变动。他们希望透过质性研究,如面谈及小组讨论,对社会运作有更深入的理解。有些社会学家正辩论着从中作出平衡填补两者之间的空隙。例如:量性研究描述大型社会现象而质性研究描述个人如何理解大型社会现象。

[编辑] 主要学说
社会理论当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复杂理论框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样式和宏观社会结构。社会理论总跟经典的学科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关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会学家从未担任大学职务。现今社会理论被认为社会学分支,涉足多个科学区域譬如人类学、经济、神学、历史等等。第一种社会理论几乎跟社会学同时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第一社会理论-社会演化理论。在19世纪,三大社会理论分别是社会进化论、社会周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它们现在被认为是过时,但是它们却产生了新理论,像新进化论、现代化的社会生物学、后工业化的社会理论及多边理论。

跟客观的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理论家很少使用科学方法及其他事证方式来证明论点。反而,他们面对非常大型的社会走势时候都使用一些假说。可是,这些假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证明。这正是反对者所批评的重点。对于解构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更质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错误地承袭下来。很多时候,社会理论被认定为不可证明的。

可是,社会理论是构成社会学的最大部份。客观的科学研究经常支持社会理论家的解释。建基于科学方法的统计研究发现妇女和其他人虽然执行同样职业,但是收入出现严重收入差距。这成为女权主义的复杂社会理论的大前提。总之, 特别是对于纯净的社会学的追随者,社会理论曾有这样的呼吁因为它的焦点从个体移到社会本身及一些能控制我们生活的社会力量。这社会学的洞察多年来都集中在学生和对现状不满意的人是因为它假定社会结构和样式是任意或受到具有力量社会群组所控制。这暗示了变动的可能性。这暗示了在社会底层的人士受到不该受的压迫。

[编辑]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会用各种方法搜集经验实证,包括问卷、面谈、参与者观察及统计研究。

不同的方法所面对的困难是它们都根据研究员各自采纳的理论基础来解释及了解社会。作为功能主义者,艾弥尔·涂尔干喜欢以社会大规模结构来解释任何东西。如果他是符号互动者,他便专注人们如何理解别人。马克思主义者或新马克思主义者把什么都化作阶级斗争。现象学家只是思考大众对现实如何建立自己的意义。当各方都面对现实社会问题时,常常争论谁对谁错,而实际上会把不同方法学结合。

因特网是社会学家的兴趣所在,原因有四。一)它是研究工具。例如网上问卷调查代替纸张问卷。二)它成为讨论平台。三)它本身是研究课题。因特网的社会学研究网上社区、虚拟社区。四)因为因特网而产生社会组织上的改变,例如由工业社会转型到知识社会的大型社会改变。

[编辑]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在二十世纪早期,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曾对工业社会作出研究,对人类学作出了贡献。要留意一点的是人类学家都曾对工业社会作出研究。今天社会学及人类学主要分别在于研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对象。

社会生物学是综合社会学及生物学的一门新科学。虽然它很快获得接受,但仍然有很多争论的地方因为它尝试使用进化及生物过程来解释社会行为及结构。社会生物学家常被社会学家批评过份倚赖基因对行为的影响。社会生物学家却说在自然之间和哺育存在一个复杂关系。故此社会生物学跟人类学、动物学、进化心理学有密切关系。这仍然是其他科学所不能接受的。一些社会生物学家像Richard Machalek要求使用社会学来研究非人类社会。

社会学跟社会心理学有关系,前者关心社会结构,后者关心社会行为。

[编辑] 主要的社会学主题
群体组织方面:家庭-社区—乡村-集镇-城市-部落-民族-团体—文化..
群体与组织
初级社会群体
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群体
社会组织
科层制
社会制度方面:亲属-婚姻-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文化-体育..
社会过程方面:合作-竞争-战争-改革-革命-社会舆论-社会价值观-社会一体化..
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规范与越轨
社会变迁
分层与流动
城市化
现代化
社会问题方面:就业-民族分裂-犯罪-环境污染-人口-移民-种族歧视-暴力—贫困..

[编辑] 社会学主要人物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埃米尔·涂尔干
赫伯特·斯宾塞
卡尔·马克思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滕尼斯
齐美尔
曼海姆
帕累托
马林诺夫斯基
斯金纳
威廉·萨姆纳(William Sumner)
威廉·托马斯(William Thomas)
弗洛里安·兹南尼基(Florian Zrannecki)
帕森斯
默顿
斯梅尔瑟
甘斯
米尔斯
米德
刘易斯·科塞
霍曼斯
布劳
爱默生
戈夫曼
舒茨
哈罗德·加芬克尔
阿多诺
埃里希·弗洛姆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于尔根·哈贝玛斯(Jurgen Habermas)
米歇尔·福柯
利奥塔
吕西安·斯费兹
布迪厄
安东尼·吉登斯
埃利亚斯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人类学者,Clifford Geertz)
费孝通

[编辑] 社会学理论
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发展论
社会公平论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互动论
社会进化论
社会均衡论
社会认知论
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
社会学习论
社会控制论
结构功能论
冲突学说

[编辑] 社会学学派
历史社会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

[编辑] 社会学分支
社会学史
教育社会学
社会思想史
社会学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学
实验社会学
数理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职业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乡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环境社会学、青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犯罪社会学、越轨社会学、妇女问题、种族问题、社会问题、社会群众及分层问题、社区、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微观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宗教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人口社会学
比较社会学
社会地理学
文化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知识社会学、道德社会学
历史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军事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史、实验社会心理学
公共关系学
社会人类学
组织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福利社会学
人口学
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学说史、人口史、人口地理学、人口生态学、区域人口学、人口系统工程、人口预测学、人口规划学、人口政策学、计划生育学

[编辑] 参看:
心理学 -- 情报学 -- 政治学 -- 社会主义 -- 社会发展规律 -- 社会结构 -- 人才学

[编辑] 有关文献
韦伯(德),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7563352058
叶至诚,《社会学是什么》,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ISBN 9578187181
乔治.瑞泽尔(美),《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ISBN 7301087985
乔纳森·特纳(美),《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ISBN 957551498X
John J. Macionis, Sociology (10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4, ISBN 0131849182
Piotr Sztompka, Socjologia, Znak, 2002, ISBN 8324002189
Stephen H. Aby, Sociology: A Guide to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3rd edn. Littleton,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2005, ISBN 1563089475
Anthony Giddens,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Polity, Cambridge, 1998. 对古典社会学作很好的介绍。
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Polity, Cambridge
Anthony Giddens, Human Societies: Introction Reading in Sociology
Robert A. Nisbet,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London, Heinemann Ecational Books, 1967, ISBN 1560006676
Evan Willis, The Sociological Quest: An intro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al life, 3rd edn,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813523672
Andrey Korotayev, Artemy Malkov, and Daria Khaltourina, Introction to Social Macrodynamics, Moscow: URSS, 2006. ISBN 5-484-00414-4 [6].

D. 孔德的学术研究

他指出人类社会有统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因而理想社会应该是人人都有实证思想,企业家或科学家当主管,科学用来指导生活,没有战争,很有秩序的工业社会。在那儿,大家有统一的信仰,教权很重,人人都轻视世俗中按才智区分的地位,而重视精神上的地位。 过去的社会和目前的社会是不完美的。但会进化到理想社会中去。进化的动力是差异性。个人无法改变历史。社会大于个人,语言、宗教、所有制、人数与财富,都在传承、支撑着社会。分工对社会有利有弊,社会现象之间彼此联系,有一定的功能,理想社会会自动实现。孔德从秩序、进步的原则出发提出他的社会学构想。他反对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学说,把重整法国革命后社会动荡的希望寄托在工业社会自身的秩序上,最终以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新宗教作为他的社会学任务。孔德认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实证(科学)3个阶段。
孔德的实证哲学强调事实的重要性,主张从事实出发,尊重事实,在事实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这对于自觉抵制神学和纯思辨思维方式的影响,推动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智发展的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阶段相对立的社会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
孔德指出,为了获得实证知识,要采用4种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贯穿在这些具体方法中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即认为社会同自然并无本质的不同,没有必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作出划分。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成为长期争议的问题。
观察法:
观察法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观察者直接接触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间接观察则是通过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风俗、礼仪和语言等进行分析获得有关社会历史和文化遗迹的资料。
实验法:
利用社会发展的特殊状态进行实验,当社会正常进程收到确定方式的干扰时,实验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使我们有机会发现正常社会的规律。
比较法:
只有通过比较,社会学家才能简化观察和实验所收集到的资料,发现正常的规律。
历史法:
历史法是对社会发展的先后和连续方面进行考察,把不同社会现象依照其发展顺序加以排列,从中分理出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揭示其增减盛衰的趋势,从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孔德开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为E.迪尔凯姆等人从不同方面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100多年来西方社会学发展中的主流。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但是他的实证科学理想,激发了后来几代人为把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而辛勤努力,使这门相对较晚出现的学科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他尊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奠基人,或认为是社会学的命名人。着有《实证哲学教程》 (1830-1842)、《实证主义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 (1851-1854)、《主观的综合》等。

E. 社会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那些社会问题

社会学研究方法有四种: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分析、实地调查。每一种总研究方式都有适用范围,也存在一定优缺点。

调查研究适用于社会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学术性调查。

实验研究适用于探索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实验的类型有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标准试验和准实验。

文献研究适用于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和纵观分析,类型有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分析。

实地研究适用于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它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5)孔德社会学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F.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哪些特点

孔德的学术思想概括地说有三个主要部分:(1)实证主义哲学思想;(2)实证主义的宗教——“人道的宗教”;(3)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实证主义哲学的含义(Positivism )

所谓“实证的”,他认为让要有六种含义,即现实的、有用的、确实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它们对立于传统神学和哲学的以下特性:空想的、无用的、不确实的、模糊的、消极的、绝对的。到了晚年,他又将“同情的”作为实证概念的第七个要素。

他这样评价自己哲学的功能:第一,实证哲学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惟一合理的方法,来显示和证明智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第二,实证哲学将指导人们改造教育的体系;第三,由于它是对科学进行总括性的研究,所以它能推动各门科学的进步;第四,它为改造社会提供了惟一稳固的基础。

这表明,孔德把自己的实证哲学看成既是科学的方法论,又是改革教育、统一科学的科学哲学,还是改造社会的社会哲学,它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二、三阶段论(three stages)

孔德认为一切人类知识的发展都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与此三阶段相对应,人类的智力就显示出如下的特征:

1、神学阶段(Theological Stage)——世界的根源是什么?(最低阶段)

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

2、形而上学阶段(Metaphysical Stage)——寻找事物背后的物质或本性(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用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在此阶段,科学知识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的本性,各种科学知识都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

3、实证阶段(Positivistic Stage)——寻找现象之间的规律(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因此,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最后,孔德认为“三阶段论”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可推广到各个领域,甚至运用到个人。从个人来说,依据该规律,他得出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这三个阶段:童年时代是神学家;青年时代是形而上学家;壮年时代是物理学家。

三、科学层次

与三阶段法则密切相联,孔德将科学分为五类:(1)天文学——(2)物理学——

(3)化学——(4)生物学(有机物理学)——(5)社会学(孔德在《教程》第4卷以后改称其为“社会学”。)此外他还提到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可置于这五类学科之首或尾。孔德认为,在统一的科学序列中,社会学位于最高层,是王冠上的宝珠,因

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最复杂、最特殊的。

第三节 实证主义的社会学(Positivism Sociology)

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80年代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以前,欧洲各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对社会的研究一般限于社会哲学的范畴之内,他们探索的社会并非实际存在的或现存的社会而是他们认为应当存在的社会。从孔德开始,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绝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当时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我们知道,孔德出生前的1789年在他的故乡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这次大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摧毁了法兰西封建制度,代之面而起的是法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各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其影响所及遍于欧洲。从1789年起法国社会经历了民主与独裁、革命与反革命、帝制与共和、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较量,社会动荡的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旧的社会秩序破坏了,新的社会秩序正在建立当中.孔德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它不能不影响孔德的政治社会思想。另一方面,自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席卷法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欧洲政治与社会思想的巨大变动的话,那么工业革命则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冲击了西欧旧的社会秩序。恰好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孔德目睹了经济的剧烈变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进城镇并在一夜之间成为受雇于工厂主的劳动者,他们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为资本家干活而工资仅够糊口。都市人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长,维系昔日范围狭小的社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已不复存在;工人起义、市民暴动(如1831年法国里昂、1848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1836--1843年英国市民的大宪章运动等等)使欧洲社会动荡不已,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工业革命更带来欧洲社会意识的重大变化:新兴的中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崇尚民主与科学,贵族与君主政治思想已无市场;千百年来在人们头脑中以上帝决定社会秩序的观念逐渐崩溃,宗教已失去昔日的力量,不再是不容置疑的道德权威。社会、家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社会规范渐渐为新的社会规范所代替。所有这一切变化在孔德(以及其他许多思想家)的眼里意味着,社会变迁的方向模糊不清;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正在受到威胁。因此,了解社会事实,研究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秩序的变动,找出支配社会现象与人类行动的规律,便成了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当时建立“社会物理学”(后改称社会学)的主要动机与目的。

二、社会静力学(Social Statics)和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

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按照生物学区分为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类比,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社会静力学是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而社会动力学则是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

(一)社会静力学(Social Statics)

“秩序”是孔德社会静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范畴。对社会秩序及其变动规律的关注是孔德当年创建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的基本动因。因此对社会秩序的研究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有关社会秩序的理论便成为孔德社会学说中的核心部分。在1851一1854年出版的4卷本《实证政治体系》一书中提出“社会静力学(social static)”和“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的理论观点。前者主要研究社会秩序.后者则研究社会在维持“基本秩序”前提下的进步与变迁。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阿隆指出的那样,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社会动力学论述这一基本秩序在到达实证主义最终阶段之前所经历的曲折过程。”“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

孔德的《实证政治体系》第2卷以“人类秩序的抽象论着”为副题论述了他的社会静力学观点。孔德认为社会静力学的研究目的是“将人类秩序作为一个不变的东西加以研究,”如同解剖学那样对人类社会的结构进行剖析,找出社会结构的性质。这样做“最终是为了确定真正特性的正常制度.然后解释这个制度最终实现之前为什么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准备的过程。”由此可见,社会静力学在孔德看来就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秩序、社会和谐一致、社会制度正常的科学。

那么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的基本观点和内容是什么?

孔德认为对社会剖析应首先从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孔德否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着手。因为家庭是微缩了的小社会,社会的美好前景来自家庭的和谐。家庭关系包括两性、亲子、兄弟或姐妹关系等等。家庭关系实际上体现人性中利己与利他的两重性的统一与和谐:人们在家庭中从种己的动机出发,其结果则是既爱自己又爱(家庭中的)他人。此外,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由于体力、智力与个性的差异本身就有不平等性,即顺从与被顺从;这种关系若能延伸到社会,那么就可实现社会的和谐一致。随后,孔德又进一步分析了阶级或种族即社会的“组织”这一层次。从社会和谐协调的原理出发,孔德认为“社会愈进步,阶级、组织、机构愈复杂,也就愈需要更好的和谐。为达此目的,社会各阶级应当安于自己的职业,相互合作。他指出,社会之所以出现了工人起义、市民暴动等骚乱乃在于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不能协调,因此实证论者应当以宣传“爱”与“秩序”为己任。在孔德看来,国家和政府作为社会权力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国家和政府的存在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国家和政府超越于阶级之上,主持公道。他认为,国家和政府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发挥功能:(1)用宣传和教化的方式统治社会。(2)用军队和宪兵等暴力手段统治社会。此外,孔德也强调了宗教力量对政治权力组织的制约和辅助作用:“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应当包括一种与力量统治相对应的或纠正这种力量统治的东西,即教权。教权的功能是调节社会内在生活,把人们联系起来共同生活、行动,使世俗权力神化让人们了解服从的必要性。不过孔德所指的宗教就是他所倡导的。“人道宗教’’或日“人性宗教”,而教权则是人的智力和感情的权力。可见,孔德对教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发挥社会调节功能是相当重视的。

在孔德看来,维持社会秩序除了家庭、政治权力形式以及宗教力量之外,语言和社会分工也发挥其重要功能。孔德认为语言以其横向与纵向联络的特征,能够实现人与人之同思想、情感的交流从而维持社会的秩序并且使社会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孔德在《实证政治体系》第2卷第7章充分论证了劳动分工对社会秩序的功能,“社会秩序也依靠与其有关的劳动分工与经济合作。个人进行经济活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随着劳动分工的出现,每个人在参加经济活动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从而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社会联系。劳动分工促进了工业发展,专业化的相应发展也促进了个人主义。同时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了。因此,高度发达的劳动分工造成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使一个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原理其实就是他的社会秩序论。其基本特点是:第一,社会的协调和谐一致与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研究的主要论题;第二,构成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维持社会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第三,其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共时性,而构成社会的元素、组织、器官在同一时空内有静态相互关系和功能。从这些特点当中人们不难发现孔德的社会秩序理论已有社会学功能分析的倾向。

(二)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

在《实证政治体系》第3卷中,孔德详细论证了他的社会学原理。孔德的社会动力学就是以他的实证主义哲学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历史。由于孔德将人类历史看作人类智力发展史,所以随着人类智力自然的发展与进化,人类社会亦必然走向进步。

“(社会)进步就是(社会)秩序的发展”就是孔德以实证论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变迁 理论的概括。

孔德社会变迁论——社会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孔德关于人类认识发展“三阶段”规律的论述,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实际上取决于人类智力、思想必然进步这一规律。因此,与这一人类智力发展、进步各个不同阶段相适应的则是社会秩序、社会性质的发展与进步。孔德对此也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

1、在神学阶段家庭是主要的社会单位,人们崇拜神灵,尊奉政治的绝对权威,其政治体系是君主专政,维持社会秩序依靠军事类型的社会组织,因此这一阶段是权威的时代。神学阶段又分为(1)拜物教时期,(2)多神教时期,(3)基督教的一神教时期。在拜物教时期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家庭与氏族产生了;在多神教时期形成城邦国家、神权政治;在基督教时期教会大量涌现,政教逐渐分离,手工作坊应运而生,农奴制解体,雇主与雇工分离,社会生活日益走向秩序化,这些都是神学阶段的社会变迁与进步。

2、在形而上学阶段,人们用理性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政治上人们追求“天赋人权”、“平等”一类的抽象原则,国家政体转向共和制,在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是“法学家”因而可以称为法制时代。这一阶段民族国家成为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形而上学阶段的显着特点,工业的发展与巩固并渗入西欧各国政治之中。被孔德称为“西方革命”的这一阶段已具备了向实证阶段过渡的基本条件。

3、在人类智力的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实证或科一学阶段中,人类通过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经验事实成为知识根本的唯一的来源,所以能够使人们的意见达到一致,个人的意识、情感和行动能够服从于社会的普遍秩序与法则。这一阶段实行的是实证政治体制。“工业在社会中的统治取代了军事的统治,这种转变意味着社会把注意力从剥削其它社会转到开发大自然。”在孔德看来,在实证阶段人类的感情联系的范围已由第一、二阶段时为家庭和民族国家扩大到全人类。总之,实证阶段就是人类智力和社会秩序进步的完成形式。

那么,导致人类智力的进步与社会从无(秩)序到有(秩)序的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孔德认为,除去人类本身的智力与思想外,影响这一变迁过程的积极因素是:(1)人口的增加,(2)人类知识和道德生活的影响不断扩大(据他说是可以抑制日益增长的个人主义的威胁),(3)劳动分工的发展,(4)种族、气候和人的平均寿命等。上述这些积极因素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外,孔德又指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即保守派推行的所谓“倒退哲学”,因为这种哲学把适于前一时期的思想强加于人,以应付转变时期的社会混乱。此外,他认为即使有好的哲学,但如果推行变革太激烈也会使知识与进步所需的社会秩序毁于一旦。

通过上面对孔德社会动力学,即社会变迁理论的概述,我们大致可概括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人类社会的变迁就是人类社会秩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历史过程。第二,人类的变迁与进步是人类智力或人性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三,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获得的知识与秩序的实证阶段乃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the methods for sociology)

孔德将社会学看作一门实证的科学,以此区别于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关于社会和人的思辨哲学。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惟一探索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如何完善起来的科学。

那么,社会学如何科学地研究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呢?孔德提出必须运用四种科学的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其中,前三种已在自然科学中成功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03等内容。
第四节 评 价

通过本章以上各节有关孔德生平、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学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的论述,笔者认为,作为古典社会学家的孔德对社会学及其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大贡献:

第一,他在19世纪前期首先提出人们应当象对自然界那样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人类社会、社会现象,找出其规律性并由此创立了社会学这样一门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门类。孔德因此赢得了“社会学之父”的称誉乃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孔德关于科学地研究实实在在的社会的主张,使人类对社会的探索彻底脱离了孔德以前的若干思想家的社会哲学范畴。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第三,孔德不仅开创社会学这门新科学,而且提出一整套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以及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孔德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初次尝试,为后来社会学家的理论研究探索提供了基础与动力。

第四,孔德提出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变迁问题(即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理论)以及他对人类行动的哲学解释,成为自他以来社会学理论探讨的三大主题。孔德的这一开拓性贡献功不可没。此外,他关于社会有机整体论的思想已成为当代西方主流派理论的功能主义的直接来源之一。孔德提出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方法(尽管已有了重大改进,但至今在社会学经验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但是,作为社会学初创时期的理论家,孔德社会学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孔德以实证哲学观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进步视为人性即情感、智力、行动发展的结果,因此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按照这一哲学观,孔德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很难反映社会的客观规律。

其次,孔德的政治观点也带有明显的保守主义色彩,因此必然会影响他的社会学理论观点。例如,维持现有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秩序就是他研究社会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所以孔德反对社会革命,主张社会改良。社会进步与变迁虽然是他研究的主题之一,但这种进步与变迁仅仅是建立在秩序基础上的。这一保守的社会政治思想阻碍了孔德对阶级的分化对立与冲突,以及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及其变革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研究与分析,因而很难作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孔德从早期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倡导者跌落到了晚年时期的人道宗教的鼓吹人。虽然他一再声称“我的实证主义从真正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宗教。”但是他以宗教代替科学最终会妨碍他对社会的研究.可惜他对这一点并未觉悟。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孔德开创的社会学及其理论的影响与功绩将载人社会学发展的史册。

G. 孔德的三阶段法则

孔德认为人类理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神学阶段
人们依靠神的原因性力量来解释现象。
例如古希腊神话和传统基督教中都可以发现诸神和上帝频频干预人事。
这在政治理论中对应君权神授,在历史阶段中对应奴隶制和军事统治时期。

二:形而上学阶段
以非人格的抽象力量代替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神性概念。
它在政治思想中的对应物就是一些抽象原则,例如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之类的。然而孔德认为这是无根据的教条
三:实证主义阶段或者科学阶段
只考虑现象之间的恒长联系,放弃用超出经验的存在者来解释事物。
这对应的是科学影响十分广泛的工业时期。与之对应的,就是孔德自己建立的社会学。

实证主义讲究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所以实证主义就十分推崇观察和实验的基础研究地位。实证的科学是经验的、客观的、和无思辨的,注重现象的研究,放弃揭示任何事物的本质,拒绝假定自然的终极目的。和科学一样,实证主义相信科学规律不过是确立了不同现象的恒长联系法则,人们只要客观地去反反映出事物之间的秩序或者恒长联系就好。观察和合理的预测是实证精神的主要特征。

实证主义具有不可避免性和确实有效性:事物中有一个秩序,我们能够发现它;大脑像镜子一样反映外部秩序,要克服主观性。

H.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典范 ——读《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这篇读书笔记是研一上学期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上老师让我们读涂尔干的时候写的~如今成绩已给出,就放到里作为我的第一篇文章吧,希望有个好的开头,以后能坚持写下去!】

-------------------以下正文----------------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涂尔干晚年完成的一本书。可以说,涂尔干这一生所做的研究,一是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证主义色彩,二是他研究的主题总是与社会有关,或者说是站在社会的视角解释社会现象。如果说孔德是社会学之父,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概念,那么涂尔干才是第一个将社会学应用于实证研究、告诉学界对于现象的解释还可以存在社会学这样一种解释方法的人。涂尔干对社会学功不可没。因袭着《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等以社会的视角解释现象,《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以社会的视角解释宗教何以产生,宗教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一、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什么?

在导言中,涂尔干告诉读者本书的研究主题是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理论。通过研究最原始、最简单的宗教了解宗教起源,本书总的结论是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宗教源于社会,宗教所表现的是集体,仪式是集体产生的行为方式;对于知识理论方面,涂尔干演解决的问题是,范畴既不是先验论认为的先于事物产生的观念,也不是经验论所认为的产生于客观事物,范畴表现的是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最普遍的关系,范畴起源于社会生活。

除导言之外,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是“先导问题”,讲述了宗教现象并对宗教给出了定义,谈论了基本宗教的主导概念,并提出涂尔干自己的研究对象——图腾制度。第二卷是“基本信仰”,从图腾信仰及其起源、灵魂观念、精灵和神的观念展开论述。第三卷是“主要仪式态度”,阐释了消极膜拜、积极膜拜和其他仪式和神圣观念。最后阐述了本书的结论,即宗教根源于社会。

涂尔干这本书是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个典型范例,研究脉络清晰,框架呈现非常自然,逻辑严谨。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部落、习俗均不是他亲自考察所见所闻,书里的材料均属于第二手资料,涂尔干运用自如,不但能从文献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还能有理有据地批驳其他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上这些,不都是现今社会学研究仍需学习的地方吗?

在第一卷里,他以非常严谨的方式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宗教)下了定义。他的严谨之处在于首先批判了已有研究将宗教定义为“超自然的”和“神秘的”,他认为,在原始人自己看来,借助仪式求雨、使土地肥沃、使自身兴旺繁盛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事情,就像我们今天用高科技人工降雨一样自然,毫无“神秘”之处。他指出,在定义宗教的时候,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代替原始人思考。然后他又批判了将宗教定义为与神或精神观念相关的定义,实际上,在现存的很多宗教里,都没有对神的膜拜仪式,比如佛教教义就完全是无神论的,它强调的是自身的修为,认为人要苦行修道才能获得解脱,修成涅槃。因此将宗教定义为与神有关就不合理了。他通过例证指出,宗教的两个基本范畴是信仰和仪式,而最明显的特征则是将世上的事物分为神圣事物和凡俗事物。但是这样一来,巫术似乎也符合了宗教的定义,为了将巫术与宗教相区分,他提出了宗教的另一个必要特征,即教会。于是他给出了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有了这个定义,涂尔干接下来就想要找出宗教的最基本要素了,而当时,对宗教基本要素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泛灵论,另一种是自然崇拜。泛灵论的代表人物是泰勒,他认为宗教始于对灵魂的崇拜,而这种崇拜来源于原始人做梦,他们做梦发现自己身在一处,醒来却身在另一处,于是对此他们的解释是有灵魂存在,而由于原始人智识有限,不能区分有生命的个体和无生命的个体,因此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魂,这些灵魂既会害人又会助人,为了趋利避害,他们就产生了灵魂崇拜。斯宾塞反驳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即使在动物那里,对有无生命的区分也非常发达了,他认为是语言混淆导致了崇拜,如祖先名叫“老虎”,在祖先过世后,对祖先的崇拜就渐渐会变成对真的老虎的崇拜。对于泛灵论的批判,涂尔干是这样说的,原始人因为想象两个自我(一个身体,一个灵魂)而产生对灵魂的崇拜,但是为什么原始人会去思考这么复杂的问题,而不直接简单的认为人在睡着之后就可以看见远方的事物呢?何况他还可以与做梦梦见的人对质,一旦发现自己所梦之事与别人不符,泛灵论的基础就会很轻易的被推翻了。而对于斯宾塞的观点,涂尔干也进行了否定。他认为对于祖先死后的崇拜是宗教发展很完善之后才有的事,而原始人崇拜的对象在活着的时候神圣性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所以,泛灵论实际上将宗教还原成了一种幻觉系统。

自然崇拜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斯·缪勒,他认为,宗教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从经验中获取权威的。宗教最原始的崇拜是自然力量,而其原因则是语言对思想的作用。他认为人们通过语言对现象命名,又将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进行类比,所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某些事物”就被想象成具有人格特征的能动者的形象了,这到最后就演变为“神圣人格”。涂尔干却不这么认为。其一,自然崇拜的这套说法并没有客观基础,将宗教还原成“一个毫无客观价值的没有遮挡的比喻”,和泛灵论一样,将宗教变成了一个幻觉系统。其二,自然崇拜认为人们崇拜自然是因为人类畏惧自然,认为自身太过渺小想通过崇拜获取自然的保护,但事实恰恰相反,宗教分明告诉人们,信仰可以移山填海,支配自然。

在这里,涂尔干显然采取的是先破后立的方式行文,在破泛灵论和破自然崇拜关于宗教基本要素的看法后,涂尔干指出,最原始最基本的膜拜是图腾膜拜。

于是,在第二卷“基本信仰”里,他主要讨论了图腾信仰。图腾首先是一种名字和标记。它的形象既可以是动物、植物、非生命体(风、雨、日、月等),又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一部分,还可以直接以祖先作为图腾(即图腾取自于神话)。在绝大多数部落里,子女生来就采用母亲的图腾,有些地方图腾则传自父系,还有的子女图腾来自于神话祖先。涂尔干指出,图腾所代表的事物的神圣性来源于图腾标记,不能将图腾制度看作是动物崇拜,因为人自身也有神圣性,比如人血和人的头发具有和图腾标记一样的神圣性,所以人对图腾动物不是崇拜,人和图腾动物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不仅如此,一个氏族以一个物种作为图腾,那么他们对这个物种还具有所有权。图腾制度不仅论及了人与动物的关系,更提供了一种宇宙观。在澳洲部落里,原始人用图腾给万物分类,每一个物种都能在分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系统分类的方法是以社会组织为原型,以社会形式作为框架的,所以这种分类方法实际上是社会的产物。图腾不仅为宇宙万物分类,也把人的男女分成了不同的性别图腾;个体作为群体成员,除了拥有集体图腾,还可以拥有个体图腾。集体图腾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拥有,但个体图腾却是要通过特定的仪式才能获得,并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个人和个体图腾的关系要亲密与集体图腾。通常巫师、祖先等人由于有神圣性,都具有个体图腾。

那么,这些图腾信仰是怎么来的呢?以往学者有这样一些观点:泰勒和维尔肯认为图腾信仰源于祖先崇拜,杰文斯认为源于自然崇拜;弗雷泽等人认为集体图腾的产生来源于个体图腾等。这些学说在涂尔干看来,要么在解释宗教的时候会遇到难题,要么假设本身就站不住脚。总之,都是站在其他宗教制度先于图腾制度产生的前提下解释图腾制度的。但事实上,图腾制度才是最原始、最基本的。

涂尔干认为,图腾的本原是一种宗教力,正是对这种力的崇拜导致了图腾信仰。这种力是无处不在的,它既会规范物质,又能约束道德。那么,这种图腾力是怎么来的呢?他认为图腾里来源于氏族。对图腾的崇拜实际上是对氏族社会的崇拜。在第二卷第七章中,涂尔干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集体欢腾”,即原始人在日常生活中劳作、生活,是很平静的,然而在集体膜拜仪式中却可以很兴奋、冲动、情绪激昂,他们不明白何以如此,就认为是“神”的力量导致的。但事实上确实因为社会的作用。凡俗世界的人通过集体欢腾进入神圣世界,有了平常感受不到的情绪体验,这些膜拜仪式表面上是在强化信徒与神之间的归附关系,但刚刚已述明,神是社会的化身,所以膜拜仪式实际上是强化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是宗教构建了两类完全不同事物(神圣和凡俗)之间的亲缘关系。

在基本信仰的最后,涂尔干又指出,对灵魂和精灵的崇拜实际上也是来源于图腾崇拜。

既然宗教的两个基本范畴分别是信仰和仪式,说完信仰,涂尔干就在第三卷论述了“主要仪式态度”。

宗教仪式分为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消极膜拜,一种是积极膜拜。

消极膜拜主要由禁忌构成。这些禁忌既有接触禁忌——凡俗事物绝不能接触神圣事物,也有交流禁忌——重大仪典不许说话,除此之外,某些场合,连看都是不允许的。总而言之,禁忌的原则就是神圣和凡俗必须严格区分开来。消极膜拜虽然是苦行的,但它对于培养个体的宗教性和道德性却具有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些仪轨施加的苦难可以培养和锻炼人类,使他们获得平淡和忍让的品质,激励人们发奋图强。而消极膜拜产生的原因就是神圣和凡俗之间的对抗,二者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人们必须按特有的方式来对待神圣世界,所以它们的行为必须与在凡俗生活中不一样;其二是因为神圣具有传染性,凡俗对神圣的接触会使宗教力出离原来的范围。

积极膜拜是指人们相信他人与宗教力之间有一种积极的、双向的关系,积极膜拜就是对这种关系的规则和组织,他们举行仪式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保证图腾物种繁衍的仪典,第二阶段是举行食用图腾仪式。而食用图腾是一种事物共享行为,原始人从食用图腾来维护和补充自己的能量使自己得到恢复和再生。人和神的膜拜是希望众神不死,维护万物生长平衡;而神也必须依靠人们相信才能存在。所以涂尔干说,“膜拜的作用确实是定期地再造一种精神存在,这种存在不仅依赖于我们,而且我们也赖以存在于它。而的确有这种存在:它就是社会。”

积极膜拜分为不同的仪式。包括模仿仪式和表现仪式。模仿仪式是人模仿图腾所代表动植物的外形或行为,通过相似传播神圣性,通过模仿仪式与神圣沟通,同时,模仿仪式也是为了确保图腾物种的繁衍。表现仪式是原始人通过戏剧表现神话传说,它的目的是把氏族的神秘过去重新唤回到人们心中。仪式是为维护信仰而存在的。这些仪式还向我们展现了宗教的娱乐要素和审美要素,因为娱乐也是精神再造的一种形式,而这正是积极膜拜的主要目的之一。

涂尔干单独分出一章讲述一个仪式——禳解仪式。禳解仪式是指那些在不安或悲伤状态下举行的仪式。最早也最重要的禳解仪式是哀悼仪式。涂尔干通过列出几个部落的哀悼仪式指出,哀悼并不是个体感情自发表达,而是群体强加给他们的责任。因为某个人死后,他的家族群体会发觉自身被消弱了,为了表现道德统一性和凝聚力,群体便出现了哀悼行为。

神圣事物和凡俗事物看上去泾渭分明,但事实上,神圣观念是具有模糊性的。反神也是神,洁净和不洁可以相互转换,良善力量与邪恶力量有相同的性质(同样强烈、具有传染性、有所禁忌、同样神圣)。所以涂尔干指出,无论宗教生活外表多么复杂,本质上都是一元一体的。

在最后的“结论”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涂尔干显然是个乐观主义者。他总结道,宗教是源于社会的,宗教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集体理想。他对社会抱有非常大的期望,他说,“能够振奋我们精神力量的唯一生命之源,就是由我们的同类构成的社会;能够维持和增加我们自身力量的精神力量,只能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对于那些科学主义者,他认为科学本身也是一种信仰,科学也源于宗教。

二、我读完这本书思考了什么?

1 、涂尔干的研究方法

可以看到,涂尔干这一生都在致力于将社会学变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本书中,他所使用的方法是比《自杀论》更为鲜明的社会研究方法。如果说,《自杀论》是将孔德所谓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付诸实践,让科学研究中从此有了社会学视野,使社会学实证研究从此不是一纸空谈;那么,《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则是一本集大成者,向现代的研究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涂尔干的这套方法,如今几乎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标准和模范。他首先是提出研究问题,阐明研究对象,然后给出了自己对研究对象的概念定义,接着进行文献回顾,在对前人研究所得的总结和研究不足的分析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给出研究结论,与导言相呼应。涂尔干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准则》中提出要“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因此对于前人将宗教解释为幻想体系他给出了批判,然后又用社会存在解释了宗教。因此他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

反观现今的社会学研究,仿佛涂尔干所做的非常连贯非常有逻辑的那一套在现代社会学研究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套“定”则,没有逻辑没有理由,就像八股文一样,它变成了一种要求、一种束缚,必须按照这个样本行文,不能“篡改”,因此现在做出来的很多研究是没有可读性的,因为它行文根本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块一块的。这样的研究做出来之后,又会变成后人研究时所要参考的文献,这样的文献的价值就可想而知了。我觉得我们所缺乏的不是研究者,而是开放和包容的研究态度,以及让研究“从群众中来”最终能“到群众中去”,回归群众甚至是回报群众的行文思维。所以大量统计和模型的堆砌、板块式的毫无逻辑的文献作为研究成果,根本就不亲民,也不是好的研究。

说到文献,涂尔干对前人(主要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人类学家们)文献的研究已达到令人折服的程度。文献数量之广、内容之深刻,以及涂尔干本人的解读、运用之精妙,恐怕至今还在社会学界数一数二。可想而知他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之多。他所做的工作是真真切切将前人的研究精读吸收之后,概括出真正有意义的脉络。回想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时候,我最怕的、改了最多次数的也是文献综述,那时候不过是非常随意地去知网找一些相关的文章,提炼主要内容,找出文章中一些不痛不痒的不足,有时候发现,做出来的文献综述根本对自己的研究起不到丝毫的指导作用,但是放在文中不尴不尬又不能删除。甚至有时候看别人发表的硕士毕业论文,在文献综述这一块也有这样的问题,这确实值得深刻思考和反思。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地方是对于比较历史研究方法的运用。比较历史研究,是指“把两个以上的民族进行对照研究”(闫钟,2002),包括历时性的比较和共时性的比较。历时性比较是为了看两个或多个社会同样的制度在历史中的演变,共时性比较是看在同一时间段两个或多个民族在制度、习俗等各方面的异同点,以求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通则。涂尔干这本书中,他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原始部落——澳洲的土着和美洲的印第安人,正是通过对这两个部落的比较研究,涂尔干才能发现以往研究可能的错误,比如认为个体图腾先于集体图腾存在,或者图腾起源于宗教等,从这些被他证伪的结论里他才能发现真实。

社会科学的一个特点是研究对象的复杂多变和环境的不可控性。这就决定了研究社会科学很难采取纯粹的实验方法。多数时候,社会学家们只能比较两个较为相似的社会事实,将他们之间相同的部分作为控制变量,将不同的部分做比较,以此得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涂尔干对比较历史方法的运用,向人们展示了社会学不是一门单纯描述社会现象的“坐冷板凳”的无用的科学,而是一门通过考察社会现象、比较社会现象进而可以解释社会现象的科学。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环”,分为从现象到理论和由理论到现象两个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环,前者使用的是归纳的科学方法,后者使用的是演绎的科学方法。而科学环的前身,我认为就是以涂尔干的比较历史方法为蓝本的——涂尔干通过比较方法,发现了宗教生活基本形式的共性,因此,比较方法可以使我们从具体走向一般,从特殊走向普遍,最终探索出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2 、涂尔干的社会关怀

社会学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研究,社会学家们所考察的任何社会现象无不是根源于人的行为,所以社会学家们通常都是有自己的社会关怀的,这一点在涂尔干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涂尔干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只关注社会现象,事实上,他关注的焦点是人的本性问题。这一点根据他对宗教的解释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他认为宗教起源于社会,人们对宗教的崇拜实际上来自于对社会的崇拜。秉承着《社会分工论》和《自杀论》的脉络,即使是研究宗教,涂尔干所关注主题仍然是社会整合。他认为,宗教生活实际上表达的是整个集体生活或者说是社会生活——它使个体聚集起来,采取共同的行动(仪式)从而使集体情感和集体观念(如共同的信仰)产生。涂尔干说,“所有宗教的仪式并不是要对盲目的、偶然的和想象的力量施以物质的约束,而是要引导和训诫个体意识。”宗教具有把个体和集体联系起来的特点,对个体具有社会整合作用。

在最后的结论之中,他无不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希望,认为以后的社会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靠,人们依靠社会获取资源、社会因为人的存在而不会消逝,人和社会也相互依赖的一番景象。相比韦伯对未来资本主义社会会发展成为理性牢笼的担忧,涂尔干绝对是一个具有乐观社会关怀的社会学家。

3 、此书的不足之处

其实单从逻辑推理来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是非常严谨的,但正是因为逻辑推理严谨,所以反而让这本书的不足之处露出了“破绽”——没有经验研究。

可以说,一整本书都是涂尔干在论证、在推理,却缺乏经验事实的支撑,他所见所闻的,都是人类学家“告诉”他的。就像一个侦探,自己不去犯罪现场,单凭别人给的汇报破案,可是一旦“汇报人”遗漏了什么,侦探本人是发现不了的。涂尔干也是一样,虽然他一再强调社会现象是外在于意识的,社会生活的物质不能通过纯粹心理学的因素去解释,但是这本书他就是在以自己纯粹的理解去解释。

虽然有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毕竟今天我们的研究正是在他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我们不应该忘却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商务印书馆

[2]闫钟.试析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汲喆.礼物交换作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J].社会学研究,2009,3

[4]周树华.神圣与凡俗:二分法建构的宗教生活[J].宗教学研究,2008,2

[5]周彦汐.从逻辑形式上解析“范畴起源于社会”基于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7

I. 评述孔德的社会学学说的主要内容

孔德主张社会学研究应从经验事实出发,指出个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个人的特性关系到社会的特性,因而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经验事实。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两种资质。感情资质使人喜好变化、厌恶忍耐,理智资质使人为了生存而忍受长期、枯燥、单调的劳作。

前者一般处于绝对优势,所以人总是容易感到疲倦。但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后者不断发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动,并把它转变为必要的活动。两者的关系如何,对人类社会性质具有重大影响。

(9)孔德社会学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家庭背景:奥古斯特.孔德母亲比父亲大十二岁,夫妻共有四个孩子,孔德是他们的长子,由于双亲热切地希望他们的长子今后能成为优秀的基督徒,就把几位圣人的名字加在他的名字上,使他有一个冗长的全名:依西杜尔.奥古斯特.玛利.弗兰索斯—格莎维埃.孔德。

事与愿违,孔德背弃了天主教。因为他的个子矮小,他的家人都叫他“孔头”。后来,他自称为“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和父亲关系疏远,与母亲亲近。他后来把他的母亲列为影响他的“三天使”之一。他和弟妹的关系并没有发展出深刻的手足之情,这大概和他九岁起就离家住校有关。

阅读全文

与孔德社会学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维生素减压最佳方法 浏览:239
2的开平方的计算方法 浏览:43
无线网络运营商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08
黄芪鉴别最简单方法和用量 浏览:772
脑出血计算方法 浏览:691
降解纱线最佳方法 浏览:160
短期投资入账价值计算方法 浏览:22
小米6屏幕重启解决方法 浏览:438
苹果7手机设置音乐铃声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22
铆钉的安装方法 浏览:756
染头发怎么染方法视频 浏览:842
脑袋瓜的食用方法 浏览:804
将苦味酊涂在手指上的治疗方法是 浏览:332
切线方法视频大全 浏览:555
软灯带安装方法图解 浏览:458
厨房的使用方法 浏览:526
潍坊青萝卜种植方法 浏览:559
生物分析方法的维护 浏览:195
挤领带方法视频 浏览:753
检验员检测方法 浏览: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