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怎么写
一、学生分层的体现:通过对学生一个阶段的考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基础和成绩,把学业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同一层次里。同时,分层时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的互补性,力求在同一层次里的学生能够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提高成绩,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学习小环境。
二、教学过程体现分层:教学过程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体现在分层次的授课内容,上课时,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讲解同一节内容时对其有目的的增加难度,增加题量;而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就采取降低难度,减少题量,作到在课堂上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得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都能穴道东西,渐渐地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信心,实现逐步的转化。如: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对例题的讲解进行了优化,通过测试反馈效果很明显,体现了例题优化的优势。
三、作业体现分层:教学过程中实行了分层处理,作业也应当是同步的。因为在授课时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自然对学生的作业也应针对性的优化布置。通常是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设计的作业是比较难,量比较多,具有创新性;而对学习困难生,则是设计一些比较基础,容易掌握知识点的相关习题。在习题的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控制。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对学生实现逐层转化,体现分层作业的优越性。
四、测评体现分层:测评作为检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上述的几个环节都进行了分层处理,那么在也应当是相互呼应的。测评中所使用的试卷及其他的方式都是实事先经过精心设计,难易有度,控制到位,做到基本符合各层次,能反映出他们各阶段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通过分层测评感觉到学有所获,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树立对学习的信心,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Ⅱ 如何有效地进行分层教学或指导的策略研讨
有效地进行分层教学或指导的策略研讨方法如下:
1、了解学情,对学生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是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必须充分调查,根据学生平时表现,作业完成好坏,学习习惯好坏,课堂听讲、,回答问题等情况,通过询问、调查、测试等方法,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类,而不分成好中差,这样即可分层,又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2、备课时教学目标分层。
物理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丙类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对于乙类学生侧重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甲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发展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按照同样的《物理课程标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备出不同层次的课,讲课时也由易到难,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他们不同层次的掌握学习内容。总之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提出切合实际的不同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3、上课时,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共同目标,统一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更应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应给甲等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和自主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主动研究、自主创新的精神,对乙等生教师在教学之余,应在教学重点、难点内容上给予适当的指导,以帮助他们高效掌握,带动其学习更多的知识。
4、布置作业时,作业分层。
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作业的布置上,需分层布置。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课标、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
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根据甲等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布置一些难度较大、思考性极强的习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针对乙等学生应该以课后习题为主,使其会运用课堂知识。
针对丙等生,应以简单的知识巩固题为主,反复练习,使其对课堂知识进行再次复习,加深印象。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
5、学习评价分层。
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也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丙等生,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感。
对乙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优点,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学习信心足的甲等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
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学习退步的学生则给予提醒、鼓励,帮助其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分层教学教师的要求:
(1)进行分层教学前,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的情况,然后对学生分层划类。
(2)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学生的分层也不能一成不变。作为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组织分层、目标分层、合作学习、信息反馈、练习分层、评价过程分层等方面。
为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要经常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方法才能切中要害,使分层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教师也要积极学习,了解信息,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经常补充教案,更新例题、实验和学生练习题、检测题,完善方法,提高分层教学效果。
Ⅲ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分层施教课题研究
实施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面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传统教育,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逐渐认识到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应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呼唤已越来越强烈。这种质疑,促使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我校从“正视差异,承认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本理念出发,
1997年起在房地产价格评估专业等进行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区别对待差异、分层递进,达到个体优势发展为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之路。
一、 分层教学实施背景分析
(一) 理论背景
1. 分层教学的提出背景
分层教学是一个古老的教学话题,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从此,班级授课制取代了历史悠久的个别化教学。“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教育,开始从贵族走向平民。它显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一位老师可以同时教几十个学生,按年龄随机编班,照统一时间授课,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则以相同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试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成绩好与差的学生。
有其利,必有其弊。班级授课难免顾此失彼,顾了共性就顾不了个性。而人是差异最大的生灵,世界上不会有两个或多个相同的人。
19世纪末期,有人开始倡导“按学力、成绩分班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以纠正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可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遭到非议:不民主、易造成对“低能儿童”的歧视和“高能儿童”的娇宠。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欧美各国意识到科学技术落后的危险,产生了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的紧迫感,于是,对上世纪的“分组教学”又重新认识评价。
真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 因材施教理论
大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为什么不能“贤人三千”呢?个性差异使之然。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宋代朱熹将孔子这方面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概括为“孔子教人,因材施教”(《二程遗书·卷十九》),意思是说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长期以来,这项教学原则得以继承和发扬,已形成为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现代各类版本《教育学》论着中论述教学原则均认为因材施教是一项主要的教学原则,是公认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的涵义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
3.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关系的新思想——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主要观点是指学生已具备的基础和水平与学生尚未达到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距离。当教师在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后,再利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来组织教学,就可以高速度、可持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快发展的速度。
(二)生源背景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对学历的追求日益加剧,高中热、大学热的不断升温,使得职业学校生源的质量不断下降。多年的招生统计数据显示,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存在着参差不齐的多种层次。如我校2004年新生中考数学成绩分布为:100分以上16.3%,40—99分42.6%,39分以下41.1%。统计数据显示出学生数学基础的层次跨度较大,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三)实施分层教学研究的意义
面对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个性极强、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学生,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教学,将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兴趣、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适应关系,将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烦学情绪,课堂难于管理。另外,统一化的教学不利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对那些本来就是数理化学习失败者的学生学习兴趣无疑是莫大的打击,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流失。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实施分层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分层教学实施指导原则
以往几年的探索表明,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学生发展的弊端,如占多数人的中间层在教学目标有所降低的情况下,相对容易地获得成功,因而会产生满足感和懈怠情绪,他们即使有能力也不愿再往上一层学习;而部分处于较为低层的学生由于在降低教学目标后仍未能完成学业从而容易失去学习自信心。为了尽可能地顾及到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我校分层教学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研究分层教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差异。根据心理学研究,我们把学生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不变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他们在短时间内不可改变,这些差异是学生的优势差异,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质促进学生个体优势的发展,做到学有专长。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制定了“正视差异、承认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的区别对待差异的原则,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努力方向。
(二)合理性原则
对“分层”的正确认识是分层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要面对学生、教师及家长如何看待的问题。对此,把建立正确的分层观念作为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内容,务必使他们认识到:分层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只着眼于少数优秀生或“齐步走”的状况,教师只有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得到普遍发展。脱离那些不切实际、无用的教学,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
学生是发展的。学生的基础水平、能力水平已发展到了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最高点时,则应提升到新的更高层的“最近发展区”去发展;相反,若负向发展到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最低点以下时,则应去到最适合自己再度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去发展。学校需要提供学生合理的流动机会,也就是分层必须是动态的。制定的分层依据具体体现为:多元化、不惟成绩;考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决心;尊重学生意愿和选择。
(三)主体性原则
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民主、合作、平等的和谐关系,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病。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选择的机会、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环境,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我愿意、我能够、我深信”能做好的事情。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分层教学的效果才可能有质的提高。
(四)激励性原则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分层教学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不同层次学生创造各种尝试、探索、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包括成功激励、评价激励等。成功激励是从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从而增强创新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评价激励就是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寻找学生成功和进步,评价要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系,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坚持表扬、激励,对学生的不足要宽容。
三、分层教学实施情况
(一)学生分层
1. 调查准备
我校在2004级选择相近的三个文科专业(物业管理、国际商务、房地产管理)8个班试行“走班制”的数学分层教学。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收集可靠的信息、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数学组向试点班的459名学生进行全面的情况调查。学生的反馈信息如下:
认同 一般
不认同
1.数学是重要的学科 39.1% 25.6% 35.3%
2.愿意学数学 25.3% 34.5%
40.2%
3.接受分层教学 75.3% 10.4% 14.3%
从统计数字看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传统的基础课提出了质疑,他们在初中(甚至小学)已经是数学学习的失败者,他们中的大部分放弃了对数学的追求;另一方面:虽然他们不能完全接受数学的学习,但支持数学分层教学的比率较高。
2. 摸底分层
组织进行数学入学摸底考试,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内容不超出初中教学大纲,考虑到学生中考完后没复习初中知识的实际情况,命题时尽量避免记忆类的试题。成绩分布:
分数 100~80 79~60 59~40 39~20 19~0
百分比 8.3% 14.6% 35.2% 23.9%
18.0%
原来设想按1:2:1的比例分3个层次a、b、c,由于摸底成绩有点出乎意料。经过充分研讨,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决定分成4个层次——a、b1、b2、c,8个班共两个捆绑。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或勤奋的学生属于a层;接受能力一般、学习成绩中等或学习情绪不够稳定的属于b1层;能力较差、学习有困难、但仍然愿意学的学生属于b2层;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
3. 师资选配
师资选配依据适合性的原则,依据教师教学的特点进行选配a、b1、b2、c班的教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原来行政班教学都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难免会形成教学的思维定势,若分层教学后还按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组织教学,则不符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势必会影响分层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求教师能及时研究出新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使各层的教学质量有保证。
(二)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指的是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它包含大纲所规定的认知目标和智能目标。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水平和行为操作,将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确定为基础目标,适用于低层学生;将教学大纲中所有教学要求确定为层次目标,适用于中层和上层学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标,具有普适性,属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后者是选择性目标,具有挑战性,属应用范畴,有较多的能力、智力含量。目标分层由教师把握,与学生密切联系;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
a班 b1班 b2班 c班
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揭示本质,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数学教材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能够掌握数学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向上一层次发展;
以就业、生活知识为教育目标,基本掌握数学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最初步的计算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
从他们的数学能力出发,不强调一定要从中专的知识开始学习,以补习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为主,以求对生活、就业的数学有常识性的了解。
(三)教学分层
1. 课堂分层
a、b1、b2班的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的核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的课堂教学策略是:
a班 b1班 b2班
(1)
同一内容同一速度减少基础题的讲解,适当增加能力题的梯度,揭示知识内部联系与规律; 同一内容同一速度以基础题为主,小梯度增加难度,强调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
精选内容同一速度讲解基础题,了解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
(2) 课堂以分析为主,讲清思路,板书为辅,加大容量,针对性强;
课堂分析与板书并重,鼓励学生参与,教会学生审题、解题; 课堂分析细致,板书详细,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教会学生理解题意,模仿解题。
(3)
多用“发散”和“探索”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多用“启发”和“问题” 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逻辑能力; 多用“情感”和“赏识”
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条理性。
(4) 课堂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和敢于竞争、拼搏的精神,强调危机意识;
课堂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鼓励、少批评,培养学生成就意识;
课堂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专注意识,多鼓励、齐进步,培养坚持学习毅力。
(5)
多培养学生“演绎”能力,注重知识和方法总结,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 多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对知识和方法总结,使之了解数学思想、培养一定数学思维;
多应用“模仿”方式,抓好基础知识学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初步锻炼,保持学生学习兴致。
(6)
重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广阔性,逐步训练抽象思维;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直觉性和形象性;
重点培养学生模仿思维和可持续性,逐步提高想象力。
c班的教学则以初中知识为主,课堂采取练习的方式,循序渐进。要求学生“坐下——提笔——
模仿——思考”,点滴积累,不求多,只求懂,不能放弃学习。
2. 练习、作业分层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同时教师辅导、批改作业体现不同的方式。
a班 b1班
b2班 c班
课堂练习 巩固知识的a组题、部分思维训练的b组题 巩固基础的a组题、部分强化理解的b组题
巩固基础的a组题、增加基础练习及部分b组题 学习初中知识,巩固基础
课后作业 以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练习、增加每周一题的研究性习题 适度增加强化训练
以巩固知识为基础练习 以初中基础知识为主
3. 辅导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都因人而异。c班学生要及时、细致、耐心;而b班要加强检查、督促,注意反馈;对a班学生定期定时检查,加强课外辅导和设计试验的探讨和研究。
a班 b1班 b2班 c班
课堂辅导 教师针对学习相对弱的学生辅导,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辅导 教师讲评思路、解题格式,尽量逐一辅导
教师增加练习时间,讲评思路、解题格式,逐一辅导 教师逐一辅导,掌握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课后批改
教师全批全改或抽改,学生互批,针对错误较多的问题讲评 教师全批全改,讲评全部作业 教师全批全改或面批面改,详细讲评全部作业
教师全批全改,详细讲评。
(四)评价分层
评价坚持差异性、及时性、鼓励性原则,具有总结、反馈、矫正、提高的功能。分层教学是实现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手段,评价分层需要体现促进课程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作用。既然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归类,那么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不应热衷于排名次,比高低。具体做法是教师为每个学生作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兴趣、进步情况,经常性地与学生共同分析个人的进步轨迹,关注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分为三种:
(一)过程评价
记录学生平时的课堂行为(如出勤情况、学生的专注力、听课质量),从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日常小测、每周一题等中,看学生达标递进情况,及时给予一种经常性的过程评价。
(三)个案评价
由于分层教学中,学生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及相对一致的认识水平,教师容易掌握学生内部的细微变化,教师通过观察,交谈及与班主任沟通等方法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可以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从而矫正传统教学中忽略个案评价弊端。借鉴日本教育评价专家辰野千寿提出的学生学习适应性评价,对每位学生非认知因素进行个案评价内容有:
1. 学习态度:包括学习欲望、学习计划;
2. 学习方法:包括读书方法和笔记方法、记忆方法和思考方法;
3.
学习环境:家庭物质和心理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
4. 身心健康:自主态度、毅力、焦虑状态、心理敏感度、身体健康。
学期的评价由教师、学生及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体现平等、理解、互动原则。各种评价占学生学期总评比例为:
过程评价 考核评价 个案评价
30% 50% 20%
(五)其他工作
为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作了不同目的的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具体如下:
1.
分层前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的意愿,为分层分班作准备;
2.
适应期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在层次适应度,以便作小范围的调整;
3.
中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分层教学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的适应程度,要求与建议等。其中了解到学生认为班级之间缺乏竞争的信息,各层次教师马上采取不同的奖励机制以鼓励学生参与层内竞争及层间竞赛;
4. 调整期调查目的是了解分流对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的影响,以便作学生的心理辅导;
5.
后期调查的目的则是对分层教学的整体认识,以作今后全面铺开分层教学的依据。
四、分层教学的收获
采用了“分层教学”后,老师觉得教得较为轻松,学生也学得非常愉快,教学效果显着提高。
(一)学生学习有较大进步
1.
愿意学习
目前,学校在课程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部分学生厌学,特别是对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我们分析,这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基础差、对课程内容难以接受从而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是放弃。分层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设立了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受,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开始尝试参与学习。
2. 参与竞争
由于建立了层间流动机制,因此,分层教学存在着竞争的氛围。这种氛围,对那些要求上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将促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那些处于中下游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都置身在这竞争的氛围中,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调查数据显示,75.7%的学生认为分层教学后教师的讲授内容更有针对性,4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果比以往好得多。
(二)教师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五、分层教学的体会
(一)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以利于开展教学
“走班制”的分层教学不同于固定专业分层及隐性分层,教师、学生都有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可能从心理适应能力、理解水平上,教师比学生更容易应变。因此,教师要尽量保持与学生同一高度去理解这种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的冲击。例如:如何分班?依据是什么?如何争取上流?降到下次层次怎么办?现在的学生表面很逞强,但心理很脆弱。遇到这些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观察到学生的行为举止、面目表情的变化,尽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平时上课,多做动员、心理辅导。
如:如何对待分流中的问题?
把a、b1、b2、c四层次临界点上的学生进行了分流考试,然后决定该部分同学是继续留在本层次学习,还是上升或下降。对于向上流动的学生,有些同学不愿意进入较高层次学习,反映出他们对本层次学习已有较大程度的认同,同时也反映出这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他们的想法是与其在a层次垫底,还不如在b层次领先,使自己能体验到更多的成功与欢欣。对于这部分同学我们在充分征求其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同意其留在原层次学习,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要。事实上,这部分同学不流动,并未影响分层教学的总体原则。而对于向下流动的学生而言,在本层次学习已明显脱节,选择新层次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必要和必然的结果。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对向下分流学生心态状况的了解。通过观察和谈话,这部分学生总体情绪比较低落,有自暴自弃现象。他们的自信心重建更需要的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关心。事实上,半个学期后,这部分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如由a层次申请进入b1层次学习的李同学,他发现自己在b1层次学习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自信心大增,原来在a层次数学从未及格过,而到了b1层次,每次课堂练习都主动回答。相反,原在b2层次学习,脑子还算不错但学习不够用功的一位学生,到了b2层次后,便自暴自弃,非但自己不学,还要影响其他同学。从中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切忌把他们定为被a、b1、b2层次淘汰的对象,要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心,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找回自己的自信。
(二)分层依据多元化,以稳定教学秩序
单一的根据学生摸底成绩去分层,单纯地根据学生成绩分成a、b1、b2、c四个层次进行教学,还远远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真正发展;同一层次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差异较大等。势必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影响他们的学习。情况有a班的部分学生想对自己放低要求,想去b1班,而故意地上课睡觉等以求“后退”;b班的部分学生争取上a班,以验证自己的实力,部分则想退;c班学生悠然自得,不求上进……这些问题的发生很大原因是摸底一锤定音所造成的。针对一种情况的普遍性,可增加了班主任推荐、个人自愿的调整方式,以满足学生的要求,稳定教学秩序。
(三)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以符合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
各层次任课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个性特征,来确定恰当的课程目标和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因为不同的学生,其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感悟是不同的。我们就如何确立c班教学内容方面,教师与学生进行过多次的调研、调整,是补习小学、初中知识?增加练习课?还是上中专的课程等问题多次引起争论,还在探讨试行中。
六、分层教学发展方向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教师素质提升
学生普遍希望数学课堂内容丰富、气氛活跃。教师除了要多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外,也要强调再学习的过程,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进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与评价,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更要明确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完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体现教学的民主和激励原则,符合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层评价的目的重在考核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是考核学生有多少不会做。实施分层教学,学生如何获得合理、公平的学分,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规范相应的管理制度
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方式给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管理制度需要随之规范与完善。例如,走班教学与传统行政班在教学管理上的差异,任课教师与行政班班主任管理的配合,教务科、学生科与行政科等各部门的协调管理等问题需要通过学校制度或规定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四)全面推动分层教学
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的经验为学校05级全面铺开分层教学打好了实践基础。学生的个体差异总存在于各学科之间,基础学科可以借鉴推动分层教学,专业学科的教学则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志向试行隐性分层。
以上分层教学发展方向将作为新的课题继续深入探讨,以形成更为有效、科学、完整的经验和策略,加以推广和应用。
事实上,分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潜心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Ⅳ 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分别是
分层教学就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对有差异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实行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训练、不同的评价等方式,使每个学生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与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现状相适应,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相适应,与人的智力和认知发展规律相适应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
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
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
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
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