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进行软件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建模的方法目前比较流行一般有三种:面向对象、结构化、面向问题域。传统上一般采用结构化的方法,也就是面向过程、面向数据的方法,可以采用数据流图、与ER图的建模方法对流程和数据分别建模。而现在大家也在使用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也就是采用USE CASE的方式描述需求,采用对象关系图描述数据。比较新的方法是面向问题域的方法。
‘贰’ 怎样做软件的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的定义:
(1)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或能力。
(2)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它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或能力。
(3)一种反映上面(1)或(2)所描述的条件或权能的文档说明。 实通俗的讲,“需求”就是用户的需要,它包括用户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它是一个程序或系统开发工作的说明,表现形式一般为文档形式。
需求工程的定义:
需求分析的过程,也叫做需求工程和需求阶段,它包括了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个部分。需求开发是指从情况收集、分析和评价到编写文档、评审等一系列产生需求的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情况获取、分析、制订规格说明和评审。这四个阶段不一定是遵循线性顺序的,他们的活动是相互独立和反复的。需求管理是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控制和维持需求约定的活动,它包括:变更控制、版本控制、需求跟踪、需求状态跟踪等工作。
需求开发与管理的一些方法:
(1)绘制关联图:绘制系统关联图是用于定义系统与系统外部实体间的界限和接口的简单模型。
(2)可行性分析:在允许的成本、性能要求下,分析每项需求实施的可行性,提出需求实现相关风险,包括与其它需求的冲突,对外界因素的依赖和技术障碍。
(4)系统原型:当用户自身对有的需求不十分清楚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系统原型,用户通过评价原型更好地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5)图形分析模型:绘制图形分析模型是编制软件需求规格说明重要手段。它们能帮助分析人员理清数据、业务模式、工作流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遗漏、冗余和不一致的需求。这样的模型包括数据流图、实体关系图、状态变换图、对话框图、对象类及交互作用图。
(6)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对系统用到的所有数据项和结构的定义,以确保开发人员使用统一的数据定义。在需求阶段,数据字典至少应定义客户数据项,确保客户与开发小组是使用一致的定义和术语。
需求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确定需求变更控制过程。制定一个选择、分析和决策需求变更的过程,所有的需求变更都需遵循此过程。
2)进行需求变更影响分析。评估每项需求变更,以确定它对项目计划安排和其它需求的影响,明确与变更相关的任务并评估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的工作量。通过这些分析将有助于需求变更控制部门做出更好的决策。
3)建立需求基准版本和需求控制版本文档。确定需求基准,这是项目各方对需求达成一致认识时刻的一个快照,之后的需求变更遵循变更控制过程即可。每个版本的需求规格说明都必须是独立说明,以避免将底稿和基准或新旧版本相混淆。
4)维护需求变更的历史记录。将需求变更情况写成文档,记录变更日期、原因、负责人、版本号等内容,及时通知到项目开发所涉及的人员。为了尽量减少困惑、冲突、误传,应指定专人来负责更新需求。
5)跟踪每项需求的状态。可以把每一项需求的状态属性(如已推荐的,已通过的,已实施的,或已验证的)保存在数据库中,这样可以在任何时候得到每个状态类的需求数量。
6)衡量需求稳定性。可以定期把需求数量和需求变更(添加、修改、删除)数量进行比较。过多的需求变更"是一个报警信号",意味着问题并未真正弄清楚。
4.需求分析评价标准
(1)清晰:目前大多数的需求分析采用的仍然是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对需求分析最大的弊病就是它的二义性,所以开发人员需要对需求分析中采用的语言做某些限制。例如尽量采用主语+动作的简单表达方式。需求分析中的描述一定要简单,千万不要采用疑问句、修饰这些复杂的表达方式。 除了语言的二义性之外,注意不要使用行话,就是计算机术语。需求分析最重要的是和用户沟通,可是用户多半不是计算机的专业人士,如果在需求分析中使用了行话,就会造成用户理解上的困难。
(2)完整:需求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遗漏需求,则不得不返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在软件开发接近完成时发现遗漏了一项需求。但实际情况是,需求的遗漏是常发生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开发人员的问题,更多发生在用户那里。要做到需求的完整性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它涉及到需求分析过程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过程,从最初的需求计划制定到最后的需求评审。
(3)一致:一致性是指用户需求必须和业务需求一致,功能需求必须和用户需求一致。在需求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把一致性关系进行细化,比如用户需求不能超出预前指定的范围。严格的遵守不同层次间的一致性关系,就可以保证最后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不会偏离最初的实现目标。
(4)可测试:一个项目的测试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有人说是从编码完成后开始,有人说是编码的时候同时进行单元测试,编码完成后进行系统测试,这些结论都不完全正确。实际上,测试是从需求分析过程就开始了,因为需求是测试计划的输入和参照。这就要求需求分析是可测试的,只有系统的所有需求都是可以被测试的,才能够保证软件始终围绕着用户的需要,保证软件系统是成功的。
‘叁’ 软件工程中常用的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一、过滤需求的方法
做后端系统,要学会的第一个技能就是砍需求。也就是过滤需求。
这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是体现后端产品价值判断的基础。
过滤需求的方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判断需求是否是伪需求,应该被过滤掉。
1. 用户场景模拟法
后端产品的出发点就是帮助业务用户,因此在调研需求的时候要模拟业务的场景,分析业务用户提到的需求是否能解决他的问题。
如果不能帮助用户,那么这个需求就可能是伪需求。
以下面的案例说明:
背景:“货到付款”类型的订单会因为缺货而无法发出,如果超过一定的时间,客服就会跟顾客沟通,帮顾客取消订单。
需求:由于这种订单的数量还是蛮多的,逐个取消太费时间,因此业务用户要求在“缺货订单”列表页增加“批量取消订单”按钮。
分析:调研到业务操作场景,是先找到该类缺货订单,然后和顾客沟通,顾客同意删除,才进行删除。也就是逐个沟通确认,再逐个取消订单的,所以“批量取消订单”无法被有效使用。
因此,该需求是个伪需求,应该被过滤掉。
2. 功能归属分析
专门的系统做专职功能,有助于合理的产品体系建设。
因此需求调研的时候,可以通过系统的定位,判断需求是否应该在该系统完成。
如果不属于该系统范畴,那么直接说服需求方更换方案。以
下面的案例说明:
背景:CRM系统(顾客关系管理系统)有一个顾客标签生成功能,就是根据顾客的消费行为数据,自动对应关联上标签,如优质顾客、高潜力顾客、欺诈顾客等。
需求:业务用户提出需求,除了做上述的基础标签之外,还要做出英语版本的标签(就是把标签文案翻译成英文),这样欧美员工可以在英语版本的系统下使用。
分析:调研到翻译之后的标签不是在CRM系统使用的,而是给到SMS(客服系统)使用的。
所以应该由SMS根据CMS提供的基础标签数据,自己做二次的衍生。
之所以这样,首先是为了避免未来更多语言版本的扩展需求或更多系统提出类似的需求;
其次,CRM系统已经完成了“接力赛”的第一棒,创造了基础数据,那么其他系统要特殊化使用,完全可以自行进行特殊化处理,无需耦合回CRM系统。
结论:案例的需求本身是真需求,并且实现上也没难度,但是该功能的定位超出了本系统范畴,专门系统做专职功能,化衍生需求应该在下游执行。
否则,耦合性过高只会增加系统的复杂程度,难以维护和扩展。
二、拆分和聚合的方法
1. 拆分需求法
业务用户提出一个需求,很可能只是短短的一段话。
但是不要高兴太早,可能这一句话暗含了很多线索,因此要善于拆分:
先找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再围绕核心点,理清前、后、左、右、上、下的旁系需求点。
每个需求点再当做一个子需求进行调研,最后再聚合在一起。
以下面的案例说明:
背景:订单业务的类型很多,订单退货之后需要创建售后单据,但是因为数量大,所以花费很多人力,且手动创建有出错的风险。
需求:业务提出的需求是“增加退货订单自动创建售后单的功能”,这是个一句话需求。
该一句话需求,其实包含了多种具体的订单类型和场景,那么我们就要拆分调研,拆分的维度比如:
自营订单、第三方订单、货到付款订单、先款后货订单、部分退货订单、完全退货订单、服装事业部订单、电子事业部订单等,其中每一个维度就相当于一个小需求。
这里不一一展开。
2. 聚合需求法
拆分法是对单个需求分解成若干小需求进行调研,聚合法相反,是找到许多个相互关联的小需求的共性,然后统筹成一个大需求去完成。例如:
由于业务用户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各自为政,于是张三、李四可能都对一个业务流程有相同的需求,或者对同一个功能有相同的优化期望,结果俩人分别提了需求过来。那么产品经理就要找到二者背后的相关性和交叉区。
然后统筹规划,聚合在一起当作一个需求来调研,最终输出一个整体的需求调研结果。
三、利用辅助功能调研需求
调研产品现有功能,可以用来确认原有功能的逻辑,或者确定新需求方案是否可行。
比如业务用户需要更新一个功能,为了避免更新出错或遗漏,产品经理需要知道修改前和修改后是否会能正常运行。
最基础的办法就是自己设计一个测试用例,记录操作方式、状态变化、数据流向等。看看下面的例子:
背景:从销售网站获取到OMS系统(订单管理系统)的订单信息中带着顾客的邮箱。顾客下完单,可能会在销售网站修改邮箱,而此时已经获取到OMS的历史订单中的邮箱是不变的。
需求:顾客若在销售网站修改邮箱,要求已获取到OMS的该顾客的订单中的邮箱也要同步修改。
分析:需求是很明白的,也有它的意义,但有风险。
因为我们知道订单信息贯穿于整个订单流转过程中,牵扯到订单编辑、审核、取消、配货、发货等,而这些环节跳转的触发条件可能就是某个信息更新(这里面就可能包括有邮箱更新)。
因此,更新邮箱是否会影响流程中的某些环节,一时间很难准确知道。
于是,我们可以采用预测试的方式,设计测试用例,在测试机运行一些订单,观察各个环节邮箱变更的影响,然后收集起来分析对策。
测试法就像是探雷一样,主要用来解决未知风险点。这个方式的重点是记录和分析操作前状态、操作位点、操作后状态、操作后触发的连锁反应、数据流向等。
四、“拔萝卜带出泥”的方式调研需求
调研需求时,产品经理要拔萝卜带出泥,挖掘用户没看到的需求点和价值。
举例说明:
背景:公司入驻到销售平台后,销售平台会对入驻的店铺的违规行为进行罚款。
需求:业务用户提出需求,将销售平台的罚款数据抓取到订单系统,关联订单数据,以便进行人工分析。
分析:
第一步,先拆分需求,确定什么是罚款数据,总共有哪些罚款种类,需要对接哪些罚款种类,罚款数据与订单系统关联方式是什么,是否都能关联到,关联不到怎么办,销售平台是否已经提供了公用的罚款接口,Token(请求权限)如何获取,抓取频率怎么样,数据增长幅度多大,获取之后做哪些展示和搜索,用户权限怎么设置,需要和订单系统做哪些交互,该需求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步,挖掘需求:是否需要作分析功能,分析功能的规则是什么;是否需要做监控和预警,是否需要指派负责人;其他业务人员是否也有类似需求,其他平台是否也有类似需求……
通过“拔萝卜带出泥”的方式,连带出更多需求点。将上述调研结果重新组装起来,得到一个系统化的完整需求。
罗列出需求要点和对应的验收目标,这样使得需求具象化,同时又不会遗漏细节,内部充实,外部闭环,并且进行了价值挖掘,做成控制阈值、预警、责任人分派、趋势分析、损失分析等高价值的功能,超出业务的预期。
‘肆’ 需求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哪些
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是传统的分析法,它的好处是在需求阶段可以不需要精确地定义系统,只需要根据业务框架确定系统的功能范围,以及每个功能的处理逻辑和业务规则,功能需求规格书等。因为不需要精确描述,因此描述系统的方式比较灵活多样,可以采用图表、示例图、文字等等方式来描述系统。在系统开发以前,一般还可以采用更为直观的原型系统方式和最终用户进行交流和确认,因此对业务需求的要求会低一些,业务需求阶段的周期相对容易控制;通过业务全景图,最终用户也能了解系统的功能;通过功能活动图和业务规则的描述,也可以相对精确地描述业务系统;因为没有严格的标记语言,可以采用适当的篇幅描述适当的系统。当然,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分析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可能缺乏共同语言,机器不能识别业务需求书,在设计阶段还需要继续和用户确认一部分功能。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在需求阶段,就能够非常精确地描述一个系统,采用程序语言的方式和最终用户交流(最终用户必须要熟悉这种语言),能够在项目一开始就发现很多问题,避免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需求的反复,而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不需要最终用户参与。在实施上,一般可以采用场景、业务功能等方式来描述,比较适合于业务流程环节多的系统,或者软件产品的开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应用系统都很难在需求阶段就可以被精确地抽象化定义,所以这种方法的缺点和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用户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最终的业务系统应该是什么样,或者采用一种抽象的方式能够确定最终的应用系统;其次,因为最终用户不需要参与设计和开发阶段的工作,所以双方确定业务需求的过程也会比较长;同时,因为是精确描述,因此描述系统的语言是非常逻辑化的,一般通过某种方式可以使机器识别业务需求,采用这种方式写的业务需求是非常格式化的,一方面描述一个系统需要的信息非常多,可能使需求说明的篇幅非常长,不便于理解和阅读;另外由于通过抽象的方式来推演最终系统的运行方式,对业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
‘伍’ 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是
目前,软件需求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较多,一些大同小异,而有的则基本思路相差很大。从开发过程及特点出发,软件开发一般采用软件生存周期的开发方法,有时采用开发原型以帮助了解用户需求。在软件分析与设计时,自上而下由全局出发全面规划分析,然后逐步设计实现。
从系统分析出发,可将需求分析方法大致分为功能分解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信息建模法和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1)功能分解方法。
将新系统作为多功能模块的组合。各功能义可分解为若干子功能及接口,子功能再继续分解。便可得到系统的雏形,即功能分解——功能、子功能、功能接口。
(2)结构化分析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种从问题空间到某种表示的映射方法,是结构化方法中重要且被普遍接受的表示系统,由数据流图和数据词典构成并表示。此分析法又称为数据流法。其基本策略是跟踪数据流,即研究问题域中数据流动方式及在各个环节上所进行的处理,从而发现数据流和加工。结构化分析可定义为数据流、数据处理或加工、数据存储、端点、处理说明和数据字典。
(3)信息建模方法。
它从数据角度对现实世界建立模型。大型软件较复杂;很难直接对其分析和设计,常借助模型。模型是开发中常用工具,系统包括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和决策支持。实质上,也可看成由一系列有序模型构成,其有序模型通常为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数据模型、控制模型和决策模型。有序是指这些模型是分别在系统的不同开发阶段及开发层次一同建立的。建立系统常用的基本工具是E—R图。经过改进后称为信息建模法,后来又发展为语义数据建模方法,并引入了许多面向对象的特点。
信息建模可定义为实体或对象、属性、关系、父类型/子类型和关联对象。此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实体和关系,基本工具是E-R图,其基本要素由实体、属性和联系构成。该方法的基本策略是从现实中找出实体,然后再用属性进行描述。
(4)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的关键是识别问题域内的对象,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三类模型,即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面向对象主要考虑类或对象、结构与连接、继承和封装、消息通信,只表示面向对象的分析中几项最重要特征。类的对象是对问题域中事物的完整映射,包括事物的数据特征(即属性)和行为特征(即服务)
‘陆’ 软件需求分析4个步骤
一、需求分析理论
软件需求涉及功能性问题非常广,我们用抽象化理论分析,可以划分各个功能域,用不同的数字代替,软件——S,功能域——A1、A2……An
S={A1、A2、……An}
但是功能域B又存在若干问题P1、P2……Pm组成,并且每个功能对应于子系统中的一个软构件,可以表示为-B={P1、P2、……Pm}
功能G有若干个行为F1、F2、……Fj,每个行为对应于软件构件中的实现方法
G={F1、F2……Fj}
一个软件包含了所有功能的集合,同时包含了实现所以功能的所有方法和算法描述。需求分析是依据用户动机,经过需求问题识别,进行分析、消除分驰和综合,编写用户故事,评审;形成用户需求与设计同步,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目标。
需求开发方法贯穿这个产品生命周期,利用不同的开发方法论进行挖掘需求,帮助用户找到问题,梳理问题,判断产品实现功能的正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促使用户在软件设计启动之前进行周密的、全面的思考软件产品功能,用商业化行为解决需求与现实中存在的矛盾,解决用户需求与商业化产品功能融合,解决规范和个性化需求。
二、软件需求开发的目标
1、对实现的软件做一个全面的描述,帮助用户找到问题矛盾解决用户场景痛点,帮助用户在进行产品规划时做到周密,全面产品定位需求
2、了解和描述软件实现所需的全部信息,为产品设计、确认和验证提供一个基准
3、为软件产品管理人员进行软件产品成本评估和编辑软件开发计划书提供保障
需求开发-软件功能需求、软硬接口、非功能性需求、设计约束、反向需求、阅读支持信息。
软件需求分析尽量提供软件实现功能需求的全部信息,使软件设计人员和测试人员不在需要和需求方进行接触,保证需求分析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三、软件功能需求
描述软件功能实现注意——
1、功能需求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功能描述的无异议和可追踪
3、功能描述清洗和功能可测试
四、软硬接口
1、人机接口
2、硬件接口
3、软件接口
4、通讯接口
五、非功能性需求
1、运行环境
2、时间需求
3、处理容限、精度、异常处理机制等
4、可靠性要求、可维护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