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语文讲故事是什么教学方法

语文讲故事是什么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23 19:42:13

⑴ 幼儿教师讲故事给孩子听的教育方式属于

幼师讲故事教学方法的作用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老师打开学生紧锁的心门,只有学生(二)以活跃课堂气氛
一般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简单而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阀缺乏活跃,(三)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教师可以一种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和体会到作者当时处于的心境之中,通过这种特别内心的交流方式,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课外内容,增加文史常识的阅读量。这种故事的方式,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既保证了所讲的是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一举两得。
(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⑵ 小学语文小说文体的教学方法

小说教学能够提升个性解读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完善人格修养,升华人生境界,深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小说文体的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小说文体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甚至为人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只有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导入法、温故知新法、直观演示法、 故事 吸引法、创设疑问法、情境感染法、对比讲评法、开门破题法等。小说是塑造人物的,人物是有其生活环境的。

为此,小说的教学应多创设情景,利用电脑、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挂图等设备,根据教材内容,再现其形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从而使学生乐在其中。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前,老师就可安排学生收集《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在班上开展讲故事比赛,通过故事吸引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的兴趣。

二、“三抓要素”教学法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

1、抓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学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个要素中的主要要素。任何一部出色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着重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性格,不但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而主要人物都是一定思想倾向的代表,他的言行动机又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所以,分析主要人物性格,就不但要说明他的外貌、心理,还须揭示他的言行特点以及促使他如此行动的原因。

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注意作品中各类人物的代表,各类代表人物性格的特点,是在作品中人物的相互关系中显示出来的,作品的思想意义,也往往要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来体现。

如《故乡》中塑造的三个典型形象代表了三类人物: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典型,“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寻求中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小说通过塑造的三个形象,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引起了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抓住故事情节教学

情节结构,在具体作品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有的是单线,有的是复线,每条线索都为展示一个或一组人物的性格发展过程服务。因此,对于每个作品都应具体分析。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

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如《变色龙》是按照自然顺序写的,而《杨修之死》用的则是“颠倒”的写法。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3、抓住环境描写教学

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最后一课》中的场景描写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反映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沦陷了的阿尔萨斯和作为占领者的普鲁士军队。描写自然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最后一课》对清晨自然景物的描写,短短的几句话,表现了主人公小弗郎士的身份、地位、性格和他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的欢快心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塑造了主人公小弗郎士这个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小学生形象。他关心天气和优美的环境胜过关心领土的沦陷和敌军的占领,他担忧“分词”胜过担忧国家大事。作者把景物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

三、情感体验教学法

小说创作是作者情感的艺术表达过程,作者不是要说服读者的理智,而是用形象和真情实感去感染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同感,而小说的阅读也就成了接受这种情感的体验活动,所以情感在小说中占有主导地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情感的艺术只能用情感的方式亲近,情感的力量也只有抓住小说丰富多彩的情感特性,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中进行充分的、活跃的体验情感的活动,改变那种单纯的机械枯燥的分析主题思想,让学生死记一些现成刻板难懂的思想意义分析的语句的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如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方面去具体感知,让这些人物形象在学生的阅读体验中进入他们的心灵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或同情、或崇敬、或憎恶、或鄙夷……

例如《社戏》里的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这个人物形象令人可亲可敬;《我的叔叔于勒》里的菲利普夫妇六亲不认、冷酷无情的言行,认人心寒;《范进中举》里的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丑态令人可悲可笑。作者对人物的出色描写中流露出的情感也会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共鸣。

2小学语文小说文体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小说

1、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步骤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比较强的题材,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步骤。明白小说阅读的三要素,即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还要搞清楚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是分析阅读小说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只有让学生牢牢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才能做好小说的阅读。第二,要让学生对小说里面的人物作分类。

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总是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发展,人物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人物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当学生慢慢地喜欢上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时则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让自己的情绪有所变化。或许开心,或许感伤,或许哀叹,或许沉思。那么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学生就能够给小说中的人物做一个分类。第三,理清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这样,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有了鉴赏的明确目标。把握了小说阅读的步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全方位阅读小说

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步骤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地阅读小说。很多学生阅读小说只是为了好玩,对小说的内容浅尝辄止。有时候只可以做到把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但是却没有深刻的认识,浅尝辄止。要做到全方位阅读小说,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之后,才能做到全面阅读小说。高中小说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为了读小说而读小说,还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只有这种能力形成了,老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

3、让学生学会鉴赏小说语言魅力

教师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学生视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小说是一门艺术,小说的语言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品味小说语言的美。小说语言美要靠学生自己细细地品味 ,老师的讲解是无法替代这个过程的。

比如,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描写林黛玉的 句子 :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段人物描写,透过字里行间,学生就可以知道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也可以感受到林黛玉的娇美,如同林黛玉就在我们身边一样。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美。

引导学生学会小说的阅读,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在课堂上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做到课内与课外充分结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博览群书。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比较呆板地只是为了学习,更不能只注重结果。教师在学生小说阅读教学时要有自己独特的构思和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那就必须要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1、课堂再现小说情节

教师要高效地利用课堂。在高中小说的教学上,学生具有了很强的想象能力,较强的表演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表演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还能让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形成独到的见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阅读小说,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语文的素养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小说情节在课堂的再现也让老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2、课外小说阅读拓展

教师在小说的教学当中可以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经典的小说作品或者是名着。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选的故事,这段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这部小说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这部名着。让学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说的背景以及故事情节,从而更好地分析人物的形象。

对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更加了解,也会让学生变成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课外的阅读会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小说就变成了学生消遣课余时间的一个好工具。通过课外小说阅读的拓展,学生自我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语文素养得到积累,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教师在小说教学上也会变得很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 。

3小学语文小说文体的教学方法

一:个性阅读

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来达到感知、领悟、体验、品味。

阅读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综合的行为方式。阅读的心理过程是通过知觉、想象、联想、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把文字符号转换成思想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创造的过程。阅读过程是读者对作品中的空白和未定性因素加以填补、充实、升华、完善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个性化的体验。一是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二是在阅读体验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自行寻找答案。三是将阅读理解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内涵。对一篇小说的解读,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头上。

二:外引内联

任何一篇作品都不是孤立的。既可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作为了解社会现实、 文化 内涵、风土人情等的参照,也可把作者的其他作品作为体会写作风格、观点态度、题材选择等的参照。这样,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之自觉自愿地成为小说的研究者、质疑者、创新者。他们会因为知识的拓展而感到轻松有趣,并从中摄取更多营养、逐步培养出较高的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力。

如教学《祝福》时,由于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较陌生,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与《孔乙己》、《故乡》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如:在思想内容、、主题的侧重点、主要人物的共性与个性、表现形式上都可进行对比。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并且把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与过渡,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供借鉴的 经验 。

三:互动探究

教师可通过提问布置探讨性的思考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尚不理解的问题相互探讨;既可以采取由下而上,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也可直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时,教师既要体现主导作用,又不可束缚学生的思路。

比如教学小说《边城》,就可以运用互动探究的方式来教学。实施互动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过程可以如下设计:

安排学生先基本熟悉课文,然后老师设计好探究方向:

1、分析小说中个性化人物语言。

2、体会小说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3、揣摩小说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4、分析 文章 的感情基调。

5、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段并讨论。再分组研讨,整理探究成果。然后各组推荐一位同学中心发言,教师适时组织同学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再讨论。最后教师根据情况予以补充。

四:读写结合

在小说教学中,可以把读写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

一、基于理解、感受层面,侧重于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读写结合。

⒈拟标题。它有助于学生提纲挈领,把握小说情节,训练概括能力。如给《边城(节选)》的三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⒉编提纲。它有助于梳理小说情节,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如按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祝福》的情节提纲。

3、 换文体。它有利于人物形象或思想性格感知。如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所提供的情节材料,以《祥林嫂传》为题写一篇人物传记。

二、基于品味、欣赏层面,侧重于小说言语特色品味的读写结合。

小说有两种基本的言语方式:叙述和描写。对小说言语方式的解读主要着眼于小说叙述与描写技巧的揣摩,尤其是小说中的描写。它有力地强化了叙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这些为写作活动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切入点。比如:

⒈小说评点批注。把对小说言语形式的品评、揣摩所得记录下来,建构起清晰的小说言语图式。

⒉语言赏析札记。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实现由“言”的阅读到“象”的想象再到“意”的感悟的深化。

3、初稿与定稿比较分析笔记。这种活动有助强化学生的语感。如教师提供《祝福》的始发稿文本(1924年《东方杂志》)与定稿文本(《鲁迅全集》第二卷),让学生自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三、基于领悟、体验、思考层面,侧重于小说主题意蕴或人物形象意义分析与评价的读写结合。

⒈写 读后感 。如读完《老人与海》,主人公的遭遇与坚强性格让我们感慨万千,颇受启发。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⒉写文学评论。如学完《边城(节选)》,可布置学生扩展阅读原着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沈从文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请从作品的思想情感方面写一篇文学评论。

四:基于小说文本的召唤结构,指导学生驱遣想象来填补小说“空白”而设计的着眼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读写结合。

⑴补写。就小说文本中的“空白”,发挥想象以填充,从而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知。如:试结合你对“四叔”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补写出两处省略号的内容。

⑵ 扩写。或利用想象拓展情节,充实文本内容,或利用想象来延伸故事情节,加深对人物思想性格的体验。如: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五:基于比较阅读视野的读写结合。这种比较有不同小说文本的比较,有同一小说文本的原文与教材删改后的文本比较,有同一小说的文本与不同艺术形式(如影视)的比较。

六:基于创造性阅读的读写结合。

这种方法可以是:把读过的小说改编为一个剧本,在班级里传阅;给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写封信,给他一个忠告;设想不同小说中两个人物的一次巧遇……

常用的写作活动有:

⒈ 编课本剧。如将《套中人》这样的主要以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小说文本改编为课本剧脚本。

⒉ 故事新编。如:依据鲁迅小说《祝福》和《故乡》中表现祥林嫂和闰土命运与思想性格的有关材料,发挥想象,进行虚构,写一篇祥林嫂与闰土对话的 记叙文 。

要注意的是:指向于写作的小说阅读鉴赏,其终极目的不是为写,而是依靠写的任务来完成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使阅读鉴赏的所得更加明晰深刻。它是一种知识的学得,一种方法的运用,一种技能的培养,在丰富多样的“写”的实践活动中,解放鉴赏主体的言语创造的智慧。

当然,小说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有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4小学语文小说文体的教学方法

一、从小说的文体特征入手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应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所以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及特点。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小说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条件下,引导他们去分析人物,特别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结合思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特点(方法);学习小说的语言运用和具体环境的分析。

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的核心,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根据小说的特点,我在小说教学中一般采取三步骤:即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接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在前两者的分析基础上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因此,在导入课文后,我并不急于进入课文,而是先与学生讲清课文的体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特点,以及学习小说需解决的事项。

二、重视分析,把握故事情节

所谓情节,就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情节是小说的罗辑面”。在小说创作中,作者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典型人物。因为它是反映生活的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是通过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人物间的矛盾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中显露出来的,也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的。

因此,小说教学应重视分析故事情节。例如,我教《鲁提辖拳大镇关西》一文时,板书课题后,由学生补充介绍了选文前段的内容,然后我说:“有朋自远方来。”学生齐接:“不亦乐乎!”随后我把“乐”字写在了黑板上,并用箭头指向课题的“打”字。“为什么由乐而打呢?”学生有疑问,便产生了阅读课文的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理出了故事的情节,把握了事件发展的脉络。

从“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到“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这一情节发展变化中,学生们又理解了鲁提辖“粗中有细”的多重性格。从激怒郑屠到三拳打死郑屠,学生们有理解了鲁提辖另一个性格侧面:有勇有谋。而这两个性格侧面的形成又是鲁提辖富有正义感的思想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再从鲁提辖的结局“、、、、、、;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可以看出社会与鲁的性格的不包容性,即矛盾性:社会黑暗,恶人横行,好人遭殃。顺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分析,柳暗花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心思想也就跃然纸上:表达了被压迫人民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这样从分析情节入手,学生易于把握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小说的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

高潮本义是指潮汐涨落的一个周期里,水面上升的最高潮位。小说的高潮是比喻情节中矛盾冲突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守财奴》这篇课文,节选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家庭的苦难”一章,可以说是这一章的高潮部分。小说通过“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临死抓法器”等一系列描写,深入刻画了守财奴的丑陋嘴脸。这一系列的精彩描写表明,在葛朗台眼中,父女之情,骨肉之亲,比不上与金子的关系,金子比女儿还重要。这一幕家庭闹剧正好验证了马克思的一句 名言 ,“资本主义撕开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三、掌握描写手法,分析人物

语文教学中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有些人物甚至成了人类某些品行的代名词,当人们谈及这些名字,就会想起相应的性格特点。如阿Q的落后愚昧、自欺欺人,葛朗台的狡诈自私,泼留希金的贪婪成性,路瓦栽夫人的醉心虚荣,别里科夫的顽固保守,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忠于爱情,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勇敢、顽强拼搏,符拉索娃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等等。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个性和共性统一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憾,得到美的悦愉。

四、鉴赏环境,分析其作用

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外部条件。典型性格生存的环境是流动的。由于外界环境随时都在变动,才有了人在其间的社会位置的变化,也才有了人物性格的逐渐显露。出色的文学作品总能使人感到人物和环境的水乳交融,显示出和谐之美。

综上所述,小说鉴赏应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环节展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或预习课文时,必须按照这三个环节进行;在指导学生写鉴赏小说 作文 时,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说的某个方面进行读后感或评论性文章的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进行小说的阅读鉴赏,要教会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阅读,不能就看故事来读故事,不能就好玩来读。更应教会学生如何有目的的阅读,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读,从不同方面的阅读分析中得到收获,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还要从人物形象上得到一定的启示。


⑶ 有趣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极大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有趣的小学语文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有趣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 故事 教学法

爱听故事几乎是每一名 儿童 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故事教学法,将教材文本的内容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卧薪尝胆》为例,这就是一个故事性非常强的文本,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教材以最简练的方式来讲述了这个故事,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口头讲述的方式来将故事充实化与丰富化。

比如:先提问学生曾经吃过味道最苦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吃,如果天天吃能不能忍受,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不能忍受。接着再跟学生说:“历史上还真是有这么一个‘奇怪’的人就喜欢天天‘吃苦’,他究竟是谁呢,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自然就引入了勾践这一历史人物并开始进入讲故事的状态,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对部分细节进行放大化处理,比如:勾践夫妇舂米推磨、养马驾车等,尽量声情并茂地讲述,力求让学生能够听得入迷。

在讲述完成后,再重新回到教材,那么在学生听完丰富版的故事后,教材文本这一简化版的故事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接受,也自然成为后续教材知识点开展的载体。总的来说,故事教学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天性,这是尊重规律并且利用规律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游戏教学法

说到儿童的天性,除了听故事,另外一个离不开的就是玩游戏,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游戏教学法,尽量将教学内容编制成娱乐性比较强的游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内容都是识字,识字是小学阶段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但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容易缺笔少画或者写错别字等,这就是识记力不强的表现,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做游戏的方式来完善。

比如:拼字游戏,将生词按照偏旁与部首的方式来拆分,制作成一个个小卡片,打乱后让学生来拼字,拼出第一个字的学生可以点名下一个拼字的人,在拼够6个字后,还要用一段话将这6个字凑成一段文字。通常学生组织成文的段子都会十分无厘头,引得全班捧腹大笑,但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每一个生字的构造都印象深刻。

总的来讲,游戏教学法充分利用了游戏本身具备的趣味性来激活整个课堂,同时其互动性也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很好地完成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三、表演教学法

表演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将教材内容以动作、神态、对白等的形式呈现出来。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虎门销烟》为例,这一文本涉及很多人物,比如围观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员、外国商人、主人公林则徐销烟的民工等,这是一个比较丰富的场景,而且场景中的人物也随着事件的进展而有各自的神态与表现。

对于这类教材内容,教师就可以邀请若干名学生来表演这一个场景,在这个过程中,表演本身的趣味性就十分吸引学生,与此同时,与文本单纯的文字描述对比起来,实际情境模拟的这种表演更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讲解教材知识,比如:关于虎门销烟事件的历史价值以及其他 语文知识 性内容的讲解等。

四、竞赛教学法

竞赛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利用比赛的方式,来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追赶与比拼,这是一种通过“好胜心”“荣誉感”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并且化知识为实用场景的一种融乐趣与高效于一体的方式。比如:教材中关于古诗的教学,一般来讲都是要求学生能够全篇背诵的,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古诗接力赛,看在规定时间内谁接力的古诗最多。

还可以是古诗拼接赛,教师把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打乱并制成一张张小卡片,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谁能够拼凑出最多的古诗。在采用竞赛教学法时,整个课堂往往会因为竞赛的氛围而加快了教学节奏。这种竞赛教学的方式与单纯要求学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相比而言,一方面,更加灵活,不论是颠来倒去还是各种拼接,学生都能够“火眼金睛”地辨认出来,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识记程度。

另一方面,更加有趣,学生是在竞赛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再次温习,而不是机械地背诵或默写。总的来讲,竞赛教学法既是给学生一种实践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去接触所学知识的不同方面,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2有趣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 教育 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认真地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二、创设易于学生理解的学习情景

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

学完了《爬山虎的脚》,就让学生用“我”的口气对爬山虎的习性和特点作 自我介绍 。有一次课堂上,一只小麻雀突然撞进了课堂,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下,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移动。于是,我也就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

终于,麻雀在班级中逗留了五、六分钟,飞出窗外。学生也都回过神来,我顺势就刚才麻雀怎么飞进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飞的,又是怎样飞出教室的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心情和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发言,发现平时不大讲话的几个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后还将一篇篇具体而生动的 文章 送到我的手里。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都会增强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提的问题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如教“中国石”8、9自然段时,我在学生初读这两节后,让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提出了许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中国石”屡屡夺魁。

为什么只有它屡屡夺魁呢?为什么排长专门腾出一个抽屉放“中国石”?就这么区区一块小石头,为什么在我孤独寂寞的时候能给我温暖和快慰呢?等等,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

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四、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的审美能力,达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 散文 句式优美多样, 记叙文 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推敲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散文在小学 语文教材 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

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句,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教这类 句子 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有趣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 创设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会采用单向知识传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的方法是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之中,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一个饮料瓶装一些水,以及一些石子,给每个学生发一个乌鸦的头饰,在课堂上创设和课文中一样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到讲台上尝试乌鸦喝水的过程。

二、 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并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合作探究学习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以及微课教学法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的内容,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和死板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布置一个学习任务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能从周恩来总理的身上学习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在小学间展开讨论。

每个学生的思维模式都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感悟到应该努力学习,有的学生可能感悟到周总理的远大抱负等。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学生得到不同角度的灵感启发后能对语文课程的内容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三、 运用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幽默语言能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放松,从而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之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使用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应该在日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收集学生的兴趣点,并将其结合到课堂教学之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还能使学生保持对语文课程的新鲜感。

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模仿不同的动物说话的样子为小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如果哪个学生认为教师模仿得不是很像,学生也可以站起来表演。

四、 为学生布置带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从而对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大多是书面形式,很多学生会将其看成一种压力和负担,这样的情况会使得学生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无法充分发挥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作用。

因此,教师可以一改传统课后作业的形式,对课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使课后作业的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书面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中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乐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之中。

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生活中寻找一些不同形状的石头,然后根据石头的形状为石头取名字,第二天上学时,将这些石头带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分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为石头取的名字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打分。

如果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的石头之后,想出了更好的名字,也可以积极与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

4有趣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1. 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改要求要充分利用课本教学资源,教科书是最好的教学资源,知识的精华都在课本上有所体现。作为老师,一定要先把课本研究透,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如果老师对课本不了解,教学重点不清楚,就会出现混乱式教学,讲解不详细,目的不明确,最后南辕北辙,误人子弟。

我虽然执教语文多年,但是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我还是会先把文章读透,把段落标记清楚,看看哪些字词学生有可能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等,这样在课堂讲解的时候重点给学生设置问题,引导他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 培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

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

3. 鼓励提问,敢于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出自疑问,善于提问才能产生创新的可能。提问是一个人对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的意识表现。因此,教学中老师应该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让学生能对一个现象或者问题在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

思考能使学生发现问题,这时教师让学生对问题各抒己见,使学生充分地融入到问题探索的氛围中,教师的提示尽可能地将信息沿着不同方向发展,从而引导出更多的问题与信息。

通过培养写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例如:《田忌 赛马 》一文,孙膑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帮助田忌取胜的,教师应该抓住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

田忌为什么要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同样的马为什么在田忌手里就能够反败为胜,马出场的比赛顺序与胜利的关键在哪里,如果有第三次的比赛,你有什么办法让齐威王取胜等问题,让学生们充分的发挥思考,提出疑问。使课堂学习能够得到延伸,让学生的兴趣与课堂相结合,这对创新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4. 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

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 语文学习 的兴趣和 爱好 ,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5. 积极开展户外活动,进行实践创新

户外实践活动不但具有动手性、灵活性,重要的是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它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创新的最主要部分就是求异,即寻找不同于现有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不要被圈在现有解决方法的范围内,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找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6. 贯彻落实情感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教学是我们今天不可忽略的,不能让学生只有智商而没有情商。那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贯彻落实情感教学呢?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备”出情来。“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存在,不是人们附加进去的,也不是随意割裂得到的。

但是这些“情”有时并不都是露天的珠宝,一下子就可以看得清,摸得着。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进入角色,从而正确地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地。还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读出情来。

这里所说的读,不仅包括教师的范读,而且包括学生的诵读、默读。富有魅力的朗读是搞好情感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把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立体化、形象化地传达出来,使学生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深思,一起激动,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


⑷ 开头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属于什么教学方法

1、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2、直观导入,指教师通过实物、标本、挂图、图标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媒体对于教学内容相关信息进行演示的一种导入方法。

3、故事导入,指教师利用学生爱听小故事、爱听趣闻轶事的心理,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科学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

4、实验导入,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5、问题导入,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

6、情境导入,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等,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

7、温故导入,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的知识有关的旧的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合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8、悬念导入,指在教学中,创设导游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

9、经验导入。

10观念冲突导入。

11、板书导入。

12、活动游戏导入。

13、练习导入。3本次课的重点是课堂导入技能的分析。通过学习,才感觉到一节好课的开始关键在于导入上。

⑸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入手理解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抓线索

阅读应是个体与文本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是个体的创造性体验。如何体验和感受文本,那就需要学生在抓住 文章 的线索时与文本进行透彻的对话。线索,是文章布局谋篇核心,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要按照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及思想内容。

文章的线索不是单一的,由诸多因素决定文章的内容,写作特点以及风格等。文章的线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的以一物为线索等使文脉清晰,层次分明,读了一目了然,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密的联结起来。如《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为线索,以礼赞为中心,始终不离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赞美的原因—不平凡。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开篇破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有力,礼赞之情初见端倪。

又如《故乡》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认真揣摩,深入理解内容,是阅读的重要方法。

二、抓主要

在纷繁复杂的文章内容情节或众多的形象中抓住最能体现文中主旨的东西。如《斑羚飞渡》学生自读之后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这篇文章作者主要是在写斑羚飞渡是为什么?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进一步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容并且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明确主要写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过程。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死亡。进而分析了斑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以及让人叹服精神。由整体到局部,掌握成篇之术,水到渠成,提高阅读能力。

三、抓文眼

“撮其精华,得其精骨。”揭示文章本质,抓住“文眼”。所谓文眼,是揭示全篇题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成一体的凝光点。在 散文 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不能忘记”就是起到勾连情节作用的文眼。如阅读“听潮”一文,“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个提挈全文的 句子 ,就是“文眼”。学生阅读,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听潮”的喜爱以及能引起读者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向上生活愿望。

文眼的运用,可以不拘一格。作为文眼的文字,可以是一个字。如朱自清《春》,文眼是一个“春”字,这个字就是一个“面”,也就是一个春草图。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入手理解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消化吸收的过程,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内在的,本质,规律的东西,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刺激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个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 经验 的 总结 )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 教育 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 儿童 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教学尽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气增加兴趣。

2.教育学生阅读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

提起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便是培养独立阅读本领,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难题是阅读本领不但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课标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等。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3.养成学生写作的习惯

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本身对生活的体会和认识,有本身的喜怒哀乐(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有本身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表现的恰恰就需要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而 作文 教学无非便是处理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难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如何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

4、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5、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6、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

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 成语 和格言警句,背诵出色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确定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我们就不应以自身阅读行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而是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建立学习主体地位的意识,并对阅读文本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对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进行概括,并分段分层,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我们则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加以适时点拨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如此,我们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课上的学习自主性,既是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很好落实,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自主分析也能对课文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在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时,学生经常表现得心不在焉、漫不经心,他们的注意力很快会从阅读材料上转移到其他对他们更有吸引力的事物上去,这样,一节课下来,阅读教学的效果常常是难遂人愿。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他们无法专心投入到对死板、冷冰冰语言文字的阅读当中,加上小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技巧指导,他们不知如何去阅读、如何从阅读材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应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有了技巧作为指导,学生能很快投入到阅读状态中,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比如,我们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静下心来读文章,绝对不能一心二用;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出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对于阅读理解材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具体的解题步骤,如首先对阅读材料后面的题目进行认真通读,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阅读,并通过认真思考来组织答案;最后,对答案进行检查,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切题。

这样,有了正确的阅读技巧作为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有章可循,对于学生阅读效果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三、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纯枯燥的语言讲解,难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状态中,而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的创设,则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以兴趣盎然的心态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依据具体的材料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以此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对文本材料进行阅读。

比如,在学习《埃及金字塔》这一课时,在正式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前,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金字塔的图片与视频片段,看着巍峨屹立的金字塔,学生的眼光立即被吸引了,然后,我趁机说道:“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金字塔,是世界十大奇迹之首,那么,你们想不想对金字塔有更多的了解,想不想探索出更多的未解之谜?下面,就请大家读一读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学生迅速进入了对课文的阅读状态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探究各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感悟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性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开门见山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介绍作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形式。通过介绍作者,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作者的经历较为复杂,我们介绍时就不能长篇大论地笼统叙述,而应该突出一两点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

如介绍《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可以突出他步行千里赴延安,延安把他培养成人,使作者爱党、爱延安人民的一片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可突出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着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3.设置疑问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设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教师先设“疑”:“同学们,你们到过老师或者父母亲工作的办公室吗?办公室里都有些什么?发现这些办公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然后揭题:世界上就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特别的办公室,它叫做“绿色的办公室”。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

4.激情法

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学习《长城》时,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长城的教学挂图,讲解长城的雄伟建筑,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激起了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新课自然、和谐,学生爱学。

5.概括叙述法

概括叙述法,即对课文内容或时代背景等作扼要说明,使学生了解轮廓。用语必须简明、准确,具有统摄性。

例如教学《长城》的导语:长城始建于公元前657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整修连贯起来,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傍阴山的城防,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此后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长城东到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因此,它吸引着许多中外的旅游者,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看图学文——《长城》,就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长城。

6.描摹景物法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有的粉红像云霞,有的洁白像雪花,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印证课文。当然这里也运用了另一种导语方式:提问式。

7.提问法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一个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如自读课文《榆钱饭》,可先让学生预习,利用工具书消灭生字词,然后用一节课分析总结课文。导语可先简略介绍作者刘绍棠,然后问:“什么是榆钱饭,作者想吃榆钱饭吗?”这些学生都能根据课文很快答出。然后问:“是榆钱饭好吃,还是大米饭好吃?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答案是大米饭好吃,榆钱饭不好吃。

理由有:一、在没有大米饭吃的时候才吃榆钱饭;二、作者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哄饱了肚子”、“忆苦思甜”、“打打油腻”。因此,后来作者吃不到榆钱饭是好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好、有实效。这样既疏通了课文,又明确了主题。

8.概述情节法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这种导语形式。如《藤野先生》这课的导语可以这样:鲁迅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红心到日本东京 留学 。因看不惯清朝留学生的附庸风雅和不学无术,于1904年到仙台学医,因此结识了藤野先生。后来鲁迅在“幻灯事件”中思想受到很大震动,决定弃医从文,向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很是悲伤,送了一张照片给他,并题字“惜别”。这张照片后来一直激励着鲁迅先生同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9.解课题法

如《岳阳楼记》,可简介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然后举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讲解“记”在古代是一种不定体,写法可分两类:一类是由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核舟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 说明文 体。

10.看图说话法

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出桥的结构特点。这种导语适用于事物说明文。

11.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

例如教《 读书笔记 一则》,有个老师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再寄小读者》,冰心奶奶在此文中说到一个孩子 日记 写得好,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他写得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自由说)对,他日记写得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喜欢读书,还做读书笔记。什么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怎样写,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读书笔记一则》,这一导课语自然流畅,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讲 故事 导课法

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位老师以讲解孔明以大智大勇的聪明才干用草船借到了十万枝箭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13.观察实验法

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教师或学生以亲自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教《灰尘的旅行》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在教室空间里你看到些什么:然后做实验:用深色布或黑纸把教室门窗遮挡起来,用一束电筒光射进去,这时让学生再观察,问看到什么?(灰尘)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仅有灰尘,而且灰尘在不停地运动着。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灰尘旅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14.电化渲染情景法

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新课。例如教《长城》,可用幻灯片打出长城图片的同时,伴放歌曲。学生看着雄伟壮丽、蜿蜒盘旋的长城,听着一曲《我的中国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不仅自豪、爱国之情顿生,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15.以诗揭题法

以诗揭题,这是一种依据课题意思或课文内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拟相关的诗句,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吟诵,从而把课题揭示出来的方法。

如教学《草原》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有感情地朗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紧接着问学生,这诗句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然后揭示课题。这一诵一问,不仅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情感引到了茫茫无际、秀丽苍莽的草原上,同时,也为学习课文中与“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比较作了准备。

此外,阅读教学还可以用猜 谜语 法、练习法、读图法、表演法、欣赏法等方法开讲。教学要有法而无定法,课堂引言的设计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⑹ 语文教学中提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四 启发式的一般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的模式,可以遵循四字方针,即是“激、启、授、梳。”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具体落实这四子方针。
(一)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刚开始,教师应该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的手段有许多,比如:朗读表演,语言描述,播放课件,讲故事,猜谜语,提问题设置悬念等,为学生提供文字、图象、声音等,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
1.朗读表演型。
这种激趣适合散文、古文、古诗类文章。上课开始,老师朗读或背诵相关的散文、古诗,渲染课堂气氛,感染学生。一位老师在上古诗《别董大》时,课一开始,他为学生背诵李白的《赠汪伦》,声情并茂,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诗的意境中。
2.语言描述型。
这种激趣适合的文章比较广,可以是记人的、可以是写事的、也可以是描景的、状物的甚至说理性文章均可以运用,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创。比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用汶川大地震引入,“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伤害,但大灾之有大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在地震灾害面前,一对父子作出了怎样感人的事迹。”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们也可以用汶川大地震引入,“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让我国受到了巨大损失。当然,这种自然灾害我们是无法消除的,但是,有些灾害我们是可以避免的,就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发生的灾害一样,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设置悬念型。
这种激趣适合科普性、说明性文章。(当然其它的文章也可以采用)比如讲《鲸》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一定兴趣盎然,急着思考,寻求答案。学生求知的欲望一下子调动起来。
……
创设情景,达到了“课伊始,趣以生”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二)启。相机引导,起开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帮助、点拨,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此,在这该人环节上,我们应该做好二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的本质。提问要注意技术与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忌六要”:
a、忌多,要把握重点。在训练重点上问,在教材难点上问,在关键词句上问,在重点内容上问,在字词句篇上问。
b、忌虚,要落到实处。问得太简单,学生索然无味;问得太难,学生望而畏。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使学生一跳够不着,不跳不甘心。
c、忌直,要启发思维。要通过感受引出结论,才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d、忌浮,要具有深度。即少提浮在表面上的问题,应抓住认识事物与理解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开拓新知,使理解达到应有的深度。
e、忌乱,要逐步深入。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逻辑顺序,层层深入。
f、忌糊,要铺路搭桥。提问要给学生一条思索的路子,起到思维定向的作用,要有一个明确的未知内容,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想问题。
当我们通盘考虑课文,设置的问题就会高质量。提问要找好切入点,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南开学校特级教师靳家彦在讲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整篇文章仅仅提了三个问题:①这个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子的?②现在的村庄又是怎样的?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三个问题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线索,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学生弄清了文章的思路。
2.相机引导、点拨要及时、适度。
有启发式的提问,还需要有答后启发式的"导",导思、导读、导辨。导思,就是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导读,就是引导学生再次钻进课文,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导辨,辨词句细微区别于毫发间。三个"导",是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的重要方法。在上《坐井观天》一文,文中的小鸟在井沿上,青蛙在井底;小鸟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说天不过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说:“你弄错了。”青蛙说:“我没有弄错。”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师: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小鸟说得对。
生:青蛙说得对。
师: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说出来,那就更好了。
生:小鸟说得对,因为天确实大的很,小鸟在天空中飞得高,看到的天当然是无边无际的。
生:青蛙在井里坐着,它看到的天当然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说得是真话、实话,也应该是对的。
师:(点点头)有道理。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我想对青蛙说,你别老在井底了,快跳出井口来吧!
生:我要是青蛙,一定要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天到底有多大。
声:我要是小鸟,就先帮助青蛙跳出井口,再背着它飞到天空中,让它开开眼界。
……
师:你们说得真好。再想想,假如青蛙随小鸟跳出井口,飞上天空,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棒。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科学地思维、想象和创新?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这是以老师的主观意识,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是关系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位教师的课堂引导为我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 授。解惑讲授,破除疑难。
以前的教学实践已经说明,讲解并不是注入式的代名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启发式。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启发式的讲解。
荀子曾说过:"我尝终日而思焉,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能解学生之惑的讲解,就属于启发式。学生思而未能解惑,或是缺乏背景知识,或是缺乏生活体验,或是不得学习要领,此时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而有豁然开朗之感。如教《伯牙绝弦》时,教师应该讲解当时的背景,让学生知道俞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懂得俞伯牙做出惊人主动的原因,了解俞伯牙“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落寞。假如没有这些讲解,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就难免肤浅了
(四)梳。 梳理整合,启迪领悟。
一篇文章的学习,即要弄懂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主要内容),又要弄清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表达方法)。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有字词的积累,重点词句的品析,思想感情的领悟等;表达方法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对于这些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梳理、整合、启迪、领悟。
另外,还有学习方法的小结。读、画、品、读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定能让语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⑺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哪些

一、导入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好的开头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从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

二、导入遵循的原则

1、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目标之外。

2、导语要紧扣教学内容。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

3、设计导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启发性。精彩适当的导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导语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层累,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等。

4、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而异。其次,导语的设计一定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三、导入的方法

1、故事导入法

有针对性的选取寓意深刻,幽默轻松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课,通过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并试着复述小学时学过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与对方针锋相对的较量以及巧妙的回答,不仅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还让对方自取其辱,成功完成出使任务。这样,不仅能够成功吸引学生兴趣,同时还能顺势进入课堂内容,今天要再向大家介绍一位凭借三寸之舌战胜虎狼之国的外交官,他就是——唐雎,很自然引出课文题目。

2、民谣导入法

利用歌谣、民谣导入,亲切有趣,能很快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可以引用这样一个民谣: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民谣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淀,利用这首民谣浅显易懂的向学生阐明了如何看云识天气,以及通过看云识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3、创设情境导入法

创设情境导入指的是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情境式导入可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图片、录像等直观手段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并备受学生喜爱的。如教授《杨修之死》,可以先播放一段《三国演义》群雄鏖战的场景,把学生引入三国时期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风云四起的岁月,然后引出文中主人公就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顺理成章的引导学生开始课文内容的探究。

4、类比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指在讲授新课之前,将学生熟悉的人或事和所学内容相关的人或事两者进行类比,发现其中的异同,这样,学生不但易于接受,而且可以增加知识的积累。比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先播放舞蹈《千手观音》的录像,这群舞蹈演员全是残疾人,但是她们的表演却让观众震撼不已,她们身残志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然后引出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是在两耳失聪的情形下依然坚持音乐创作,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音乐篇章。这样,学生会对贝多芬肃然起敬,怀着尊重,崇敬的心情学习本课。

四、小结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如悬念导入法、谜语导入法、诗词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引用警句法等。无论使用哪种导入方法,我们都要根据课文学习目标、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择善而用,这一点是千万不能忘记的。

⑻ 小学语文最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导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小学语文常用教学方法

(一)重视预习,自主学习有条有理。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学习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是自主学习。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预习是学生迈向“学习”真义的第一步,也是发挥学生学习本能的好时机。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学习本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序列的预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也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础。

预习的要求要指向目标、明确可操作,教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设计。

从内容来看,要做到精、准、浅,预习的要求可以分基础性要求和发展性要求两个层次。基础性要求根据年级不同可包括读课文、标小节、解词语、分段落、写大意、做批注、完成练习册部分内容等等,发展性要求则可包括拓展阅读、质疑问难、教师设计的助学题等等。

从难度来看,以80%无难度和20%难度系数较低(题目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努力能完成)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为宜。

从时间来看,六年级学生以30分钟为宜,其它各年级逐次递减。完成预习的时间可视年级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由课内预习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到课外预习。预习宜分课时布置。

从方式来看,以方便操作和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为原则,调查显示,学生更喜欢预习在书上或在书中粘贴小纸片。

(二)建设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学习生活方式。在一个群体中,学习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作用,不但有知识的传递、经验教训的传播,还有相互的激励、暗示,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它在增加学习机会的同时还能增强合作、交往能力,培养领导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让教以学”“学多教少”、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由之路。

(三)设计话题,深入学习有情有趣。

话题既是学生进行预习时深入文本对话的凭借,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话题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深入解读教材,设计有质量的话题,是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

(四)加强阅读,语文学习有根有底。

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多读多写。用学者的话语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主要是进行符号实践,符号研究服从服务于符号实践。但是读与写的分量并不等同,古人学习语文的实践经验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只有下苦功夫多读书,才能轻松作文,也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联着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阅读对于学好语文、掌握知识、精神奠基的作用已被古今中外无数人的实践所证实,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化较少的时间读到更多高质量的书。

小学语文常用教学方法

1.赋予传统的教学方法新鲜的外衣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把课文题目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朗读课文,接着教生,毫无兴趣可言,老师机械地讲,学生机械地听。如果赋予传统的教学方法新鲜的外衣:生字、词语解释之后,剩余时间由学生写生字,然后听写。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2.将因材施教融入语文课教学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特别喜欢讲故事,讲得也特别好,几次获得我们当地的讲故事比赛的大奖,在教《蘑菇奖励给谁》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新的教学方法,前一天晚上就让这个孩子事先预习好这个课文,告诉他明天给他一个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让他把《蘑菇奖励给谁》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上课伊始,我就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听某某同学给我们讲故事,平时同学们就非常爱听他讲故事,今天要在课堂上听他讲故事,同学们情绪十分高涨,竟然大声地鼓起掌来,那个同学很有范儿地走到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起来,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这堂课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后我又尝试了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还有《吃水不忘挖井人》都用这样的方法教学,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依所讲课文而设定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3.1引进课文背景教学,让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样的课文适合伟人故事、科学家故事等的教学。伟人故事要跟学生交代这个伟人的主要事迹,和对我国的贡献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等等。科学家的故事,要交代这个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和这些科学贡献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进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得更多,而且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和老师所讲的知识。

3.2运用现代技术,制作幻灯画面教学[2]。幻灯教学的课文适合风景优美,文字优美是课文,比如古诗。利用幻灯教学,给课文配以美丽的画面或者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画意,画中的诗情。不仅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3.3游戏教学,引进竞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在教学中不妨玩一些游戏,让学生全员参加,或者是小组比赛,或者是个人比赛,胜利者有奖,比如是一朵小红花,或者是发表获奖感言。抑或是惩罚机制,让失败者唱歌,或者总结失败经验,这样的小小竞争机制,可让学生领略到胜利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学会总结失败经验,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益的。

小学语文常用教学方法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 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读、写”结合法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阅读全文

与语文讲故事是什么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打不了机维修方法 浏览:148
发动机舱的鉴别方法 浏览:915
有什么催尿的方法 浏览:175
如何洗脚养肾的方法 浏览:571
胜利兆欧表使用方法 浏览:137
朱砂使用方法 浏览:954
缓解牙疼的最快方法按摩哪里 浏览:51
游完泳耳朵闷堵快速解决方法 浏览:940
厨房中鉴别白醋显酸性的三种方法 浏览:966
折纸飞机折得最远的简便方法 浏览:67
尿酸碱度检测标准方法 浏览:828
浴室热水管道安装方法 浏览:278
手机网络黑屏解决方法 浏览:209
花卉土培检测方法 浏览:277
获取检测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120
蛋糕比容的计算方法 浏览:738
破坏动物细胞膜最常用的方法 浏览:246
社会作业研究方法 浏览:542
手机怎么拍摄长视频的方法 浏览:302
如何把数字变成字母的方法 浏览: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