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语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我们可以用图形、表格、模型、语言描述、提问等,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作为教师应做到: 1、要尊重学生,努力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能力,实行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使学生对课堂的创新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产生强烈的参与需求,树立责任心,创造一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堂学习气氛。 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是颇具深远意义的。基于此,要经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等激励性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比如,在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时,我不是像往常一样叙述自己的姓名、学历、兴趣、爱好等,而是问:doyouwanttoknowaboutme? 得到肯定回答后,再问:whatdoyouwanttoknowaboutme?youcanaskmeanyquestions.开始是一阵沉默,当学生意识到真的可以向老师发问后,他们的注意力马上转入“问什么问题好呢?”,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立即被激活,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了:what'syourname?wheredidyoustudyenglish?howoldareyou?doyoulikesports??whatareyouinterestedin?etc.2、形成兴趣,提供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改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运用多种直观形象如学生喜闻乐见的幻灯、简笔画、图片、会话、游戏等教学手段,辅之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启示,以吸引学生,增加兴趣。这样学生所蕴藏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一般课堂教学中,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高效率地向全体学生传播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的相互作用及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风格。因此,创造性思维教学应采取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⑵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
批判性思维方法展开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作为 “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抽出必要的技能,然后直接地教授这些技能;另一种是注重“批判性思维”伴随的性格、情感、信念之类的情意性侧面,同技能的教授一起加以施教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倾向可以是积极的、创造性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无创造性的。
美国的保尔(R.Paul)从哲学的角度整理、综合了上述两种研究,提出批判性思维结构分类为微观技能,宏观能力,“心智特征”( trait)。他还具体阐述了“无批判性的人”和“批判性的人”,分类结构,并进一步从“弱势” ( weak sense)批判性思维和“强势”( strong sense)批判性思维的单一与复合性、思维技能的整合、关于思维之对象的课题区分 “批判性的人”。
二、对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前提
在批判性性思维教学实践中保尔提出了如下三个原理:
※展开适于直面课题的思维。
※思维具有一次性与二次性。
※教育与训练的差异。
(二)对话性、辩证性思维与“提问”
保尔主张教授弱势批判性思维是走向强势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在长期方略层面,要求把对话性思维与辩证性思维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从而能够整合伴有学生的价值观与信念的种种思维技能。
批判性思维提倡那么,集体主体性之间展开切磋, 但也要重视教师的“提问”。“提问”的内容包括:追求表达的明确性;探寻证据与理由;考察解释的观点;协调不同的观点;验证思考的内容是否合乎实际。教师“提问”的角度。第一,关于思考的契机。第二,关于思考的根据。第三,关于同其他思考的对立。第四,关于思考的影响与结果。通通过这些“提问”,教师成为反思性、分析性的听者,促进学生对话性、辩证性的思维。
(三)强势批判性思维的教学
“心智特征”要突出的特征:心智自立、智慧好奇、智慧勇气、智慧谦虚、 智慧共鸣、智慧诚实、智慧忍耐、智慧冒险、“智慧策略” 、“智慧严谨”。
保尔基于上述研究,归纳了四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维的心智特征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
※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
※指出证据与根据。
※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
三、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课堂教学要提供示范、鼓励互动、组织教学。“思维型教学文化”强调思维语言、思维倾向、思维控制、策略精神、高层次、转换知识六个要素。在组织教学中要有“合理主义态度”、“有意义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反躬自问”。才能培养具有批判性维的学生。
⑶ 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4、任务驱动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5、现场教学法
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6、自主学习法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
⑷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定正确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标,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相适应。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把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2、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轻松、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维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指向性,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够积极地指向学习的中心目标。
3、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闪现灵动的思维火花,放飞理想的翅膀,激发思维潜能。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4、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巩固、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业练习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思维,但是学生通过有组织、有层次、有强度的课堂学习,头脑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注意缓解学生思维的紧张。要尽可能地设计游戏、探险、寻宝等趣味活动,增大口头训练量,减少书面训练,加强实践操作。
教师的作用:
1、教师通过对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整理、采撷,使之成为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并有效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让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现存社会的实践活动,承接起发展的任务,延续社会的文明。
2、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枢纽,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教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教师以“生产生产者”的身份加入到社会物质生产者行列中来,教师的劳动是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和基础。教师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教师在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精神财富的生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⑸ 你眼中的课堂思维是什么
思维课堂的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思维课堂在很多学校得到了落实和实施。什么是思维课堂?思维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这是每一位思维课堂研究者和实施者要拷问的问题。
“思维课堂”是指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思维,不仅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今天王汉丽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仿佛给出了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答案。
整堂课围绕着“分”这个问题展开。一堂课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一是9个同学,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二是9个同学,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三是9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每组几人?
与其说这是一节课计算课,还不如说是一节问题解决课;与其说是问题解决课,更准确地说法应该是一节活动课;与其说是活动课,更可以理解为一节思维的碰撞课。我觉得这节课具备了计算课的本质,问题解决课的流程,活动课的学生参与度,更是思维的锻炼、思维的碰撞、思维的流淌的过程。
⑹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态度和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态度是提高思维品质的前提,所以必须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排除不利于积极思维的一些心理障碍。如,习惯于教师讲,不爱发言,形成惰性心理;有了问题完全依赖教师、同学和参考书,张口就问,翻开书就抄答案,依赖心理严重;人云亦云,有从众心理;自卑胆小,怕人笑话,有畏难心理;机械记忆,学而不思,守旧心理;“热闹是他们的”,没兴趣,心理封闭。这些心理障碍,都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愿思考,不爱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关注并纠正不良的思维态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思维,对于教师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法掌控的,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训练它,就需要找到一个载体,一条“传输带”。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课堂思维的训练,往往要通过语言“对话”的形式来完成。依据思维规律,有目的地反复训练,不断矫正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使思维主体逐渐形成主动探究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就是以思维为主线,以对话为思维载体的阅读教学新课型,充分体现了“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这一教学策略。
这里的“对话”是多方位的,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这个过程,使之“和谐高效”,真正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呢?首要的一点在于精选、优化对话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思维对话”的扎实有效。
1.自主阅读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就是要把阅读文本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在读中去感受情、领悟意、把握文本思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的阅读才能为思维品质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沃土。
2问题阅读法。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能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是思维敏捷和灵活的结果。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1)连环发问。连环发问如击鼓传花,目的就是通过激励,促使学生全员紧张、兴奋起来,激励思维活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2)精当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提纲挈领的问题可以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带动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设计问题时,要准确分析学生的思维现状,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设计难易适度、有自由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有路可循,能较快开展逻辑性思维活动,并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