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音乐教育的实验研究方案
有关音乐教育的实验研究方案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目前,音乐教师在贯彻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由单1课改为综合课),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注意学科的综合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爱好。“综合”音乐教育不仅是世界音乐教育的新潮流,更是新世纪在音乐教育方面的1个新起点。我国教育界已认识到综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2002年颁布的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中也开始提到了音乐学科综合。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1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1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课程的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从艺术的本质上讲,1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1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同之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1家的,是高度融合在1起的。另1方面,作为艺术的1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所以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形成合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2、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验,在内容整合方面,以苏教版课本为主,结合新科标的要求和自己实验的经验,形成1套音乐教学与相关文化整合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研究和实验,使我们教师在理论、教学方法、教育质量方面有质的提高。
3、通过研究和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过程,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在整合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对相关文化多看、多想、多用的习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的素质或能力有相对的提高,这样有益于人格的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的发展。
3、研究过程
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紧抓学习、培训不松手,正确把握课题究的方向,统1和深化对课题的认识,从2004年10月下旬起到2005年6月初止,本课题组集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如:本课题组成员除了参加由武进区教委组织的有关培训以外,本课题组还参加本学校的专责课题培训和邀请南师大潭顶良教授的新课程专题报告,看相关的书籍和材料。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交流,每次交流与讨论时,都坚持做到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精心设计,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强化理论学习,努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与业务水平。结合教学工作,使课题研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师具备了课题研究的教学技能,课题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本课题有区教研室和我校教科室支持,由课题组具体实施,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保证了课题的有序展开。
研究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
课题确定以来,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音乐课程标准解读”、课题方案和《立足音乐课堂,注重多元“整合”》等理论性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1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2)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2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每学期期初,组内老师围绕研究课题,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并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例如,周玉芬老师上的骨干教师示范课----《茉莉花》,刘燕老师上的区级调研课――《欢度佳节》。把“教”与“研”结合起来,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据,使2者相得益彰。
(3)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指导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
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老师们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指导过程。能做到落实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过程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研究等研究方法
4、研究重点与策略
整合是确保学生身心愉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提高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体验音乐的渠道。以此为基础的音乐课,不再单纯是1种艺术形式,而是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但都发挥各自的优势,都为1条主线服务。同时,“整合”使音乐教学空间得到进1步拓展,冲出“模式”概念,突出艺术性和教法的“随机性与灵活性”。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围绕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结合课题理论学习的动机,我们大力宣扬3种观念的转变。
(1)转变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必需,也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平等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要求教师从权威席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意见以及他们的感想,注意多鼓励,教师做到了这些,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热情地走进音乐教学课堂。
(2)坚持集体备课,争取每个单元有新的突破
围绕课题开展研究、备课活动,将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再1起,做到再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2)尊重学生的体验
在整合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别是,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自己的感受有些难免有荒谬之处。同时,我们又知道,音乐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作为教师,都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要多1些尊重,多1些理解和鼓励。
1 2下1页
2、教材内容的整合
(1)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造、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器乐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与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1、把音乐与姊妹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形象地理解音乐。
2、把音乐课程与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教学可与(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1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体交流等有着密切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结合也并非困难。
3、可有意识地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如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音乐资源(广播、电视、艺术团体等)可为音乐教学所用,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方法的整合
通过本阶段的课题实验,初步找出了音乐课程整合教学的1般方法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准备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引导的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整合的课堂,学生再的引导下,或用文学、美术、地理历史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3、师生1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10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1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还不是全面评价课题成果的时候,我们现在只是看到音乐与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后对学生影响不同的地方。
5、研究成效分析
2004年9月~2005年6,音乐课题组全面进入了实施阶段,这段时间,全组人员紧密依据既定的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课题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1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教师方面
(1)通过本课题实验,提高了全体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
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边学习边思考,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能积极撰写有关课题实施的相关论文,周玉芬撰写的论文《多元化,音乐课堂新视角》、《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范唱》、《浅析小组合作学习法在竖笛教学中的作用》分别获江苏省1、2等奖。刘燕撰写的论文《让学生的音乐灵性在开放教学中插上翅膀》《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分别获武进区2、3等奖。课题组教师为准备好1个较优秀的音乐教案,相互讨论、研究,课题组先后制作出课程整合研究课课件好几节。周玉芬撰写的教案《茉莉花》获江苏省2等奖,目前,音乐教学与学科整合实验的热情正空前高涨。
(2)、开展整合课题实验,造就了1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按照“音乐教学与相关学科整合研究”教师培训计划,教师都能够从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学内容平台。在区调研的1堂教学教学研讨活动中,刘燕老师上的《欢度佳节》,通过自己的发掘、整合,使整堂课丰富多彩,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好评。在学校的青年教师评优中,她上的《西南风情》获得了2等奖,周玉芬老师参加武进区青年教师评优课《走进西藏》获1等奖。
2、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题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刘燕老师的《西南风情》学生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的画面在这节课中反映出来了,学生用舞蹈的形式和听课老师1起共舞,把整堂课推向高潮,同时,学生还利用课中学到的形式,在学校的艺术节和英语节中,用音诗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周玉芬老师的1节《茉莉花》,学生用花语、花食、花疗讲述了茉莉花的功效,学生的兴致调动了整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中学生见多识广,在教学中,首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的学习方式,尽量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文字资料,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讨论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3)、培养了学生的群体精神及合作能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如,在器乐合奏要加入4声部的节奏练习,有的同学要担任器乐的主奏(旋律声部)有时候又是伴奏,这种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他们必须与他人紧密合作。如同学们在竖笛《太阳出来喜洋洋》中,学生都能很好的把握分寸,担任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奏效果。
2. 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主要有哪些具体方法
化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关于化学教学设计的基础知识,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结合具体实例,阐明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分析与设计,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化学教学目标撰写、化学教学策略设计、化学教学媒体设计、化学教学评价设计等;
二是根据化学新课程理念,结合化学教学案例具体分析了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化学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对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如何设计、组织实施。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F1kBhG9_krvhaW4bWAjWUw
3. 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教育实验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总结与评价实验这三个基本阶段,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程序。 实验的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实验方案。
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当研究者提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后,必须通过教育实验将理论转化成可操作的实验方案以付诸教育实践,才能切实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通过实验,一方面寻求将这些理论具体化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操作程序;另一方面,实验的结果又将进一步检验、充实、完善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1、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
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有意义的可靠的信息,对现有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筛选、改造、提炼和发展、完善。
另外,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的基础。通过教育实验,我们能发现未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从而不断加深对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2、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通过教育实验,人为地创设一定的系统和环境,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改革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
4. 第三节 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的含义与特点
1.观察法的含义
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观察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来认识教学现象。通过观察来积累关于所研究的教学现象的具体资料是教学研究中普遍应用的方法,它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观察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也可观察教学的某些部分,此外根据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还可以通过多次观察去完成。
2.观察法的特点
观察法的主要特点∶(1)适用范围较广,研究课题较小;(2)直接、客观,有表面性;(3)有目的,有计划,不能控制条件。
3.观察的作用
观察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方面∶(1)观察是假设、观点和理论产生的手段。(2)观察是解决特殊问题的手段。(3)观察是提供真实具体信息的重要途径。(4)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和个体差异。(5)观察是基础教育较为有效的评估方法。
(二)观察的类型
教学观察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这里主要介绍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观察一般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两种。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参加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最容易得到真实的、有价值的材料。非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不参加观察对象的活动,以某种方式把自己或自己的观察目的隐蔽起来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成功的关键是不让观察对象发现有人在对他们进行观察。
(三)运用观察法的要求
科学地观察要求研究者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1.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
2.目的明确
3.严密的组织计划
4.保持观察情境的自然性
5.克服观察中的主观倾向
6.正确记录,科学解释
(一)调查法的含义与特点
1.调查法的含义
调查法是指研究者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的研究方法。
2.调查法的特点
调查法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有以下特点∶
(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3)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二)调查法的类型
根据调查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可分为四类∶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1.现状调查
也称常模调查,主要用以调查、研究某一类教学现象目前的基本情况或特征。这类调查目前在整个教学调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小学生错别字的调查;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情况调查等。
2.相关调查
这是指调查分析研究两种以上教学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便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关系的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态度的调查等。
3.发展调查
发展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对象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的调查。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和差异情况。如了解儿童的学习行为的年龄特征,就可以利用发展调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行为的变化情况。
4.预测调查
预测调查是指调查未来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动向,目的是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进行预测。如对我国办学体制的发展前景调查,就可以通过对当前社会力量办学等有着问题的调查,结合经济情况,做出预测调查。
(三)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调查课题一般是根据教学研究或教学实践的需要提出来的。课题提出来后,要对调查课题作准确的界定,明确课题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同时还应对调查课题的核心概念做出准确的界定,对课题中的有着变量要下操作性的定义,准确操作指标。
2.选择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择主要受制于调查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同时还受调查类型的制约。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教学调查包括多种调查方法和手段,在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时,要根据课题的不同情况,针对各种方法和手段的长处和不足,恰当地选用。
4.制定调查计划
制定凋查计划是整个凋查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用于制定调查计划的时间要占整个调查研究的1/3。调查计划一般包括∶调查课题和目的;调查对象和范围;调查手段和方法;调查步骤和时间安排;调查经费预算;调查人员(包括课题负责人、调查员、协作者或协作单位)的组织。
5.调查的实施
调查的实施是整个调查研究的中心工作,它是调查者根据计划运用各种调查方式,借助各种调查工具收集资料的过程。这是调查的主体工作。研究者应尽量使收集的材料真实可靠、完整和系统化。调查者在收集材料时不能带有主观性和倾向性,切忌用自己的观点去寻找材料。同时要注意将事实和意见区分开来。事实是客观的,而意见则往往有主观色彩。对事实要进行核对,去伪存真。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概括叙述调查课题的背景、本次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调查的对象和范围、调查采用的手段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正文。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调查者根据调查的事实,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分析、解释,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第三部分是结论。即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得到的结果以及有关的建议均是第三部分的内容。除此之外,要把有关参考资料附在报告的尾端。
(四)教育观察的基本途径有:
1、上课
亲自为学生上课,是观察学生最普遍、最经常、最方便、最理想的观察途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观察,获取信息之准确、丰富是其他途径不能比的。很多教师已深有体会和备受其益。
2、听课
听课的目的是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情况与学生学的情况,可以直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特征。此外通过听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见解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这是教学研究人员或管理人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经常采用的途径。
3、参加有关活动(参与观察)
如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身临其境”,考察师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校风、学风的情况。在参与观察中,不能让观察对象知道和察觉观察意图,这样才能观察到想要知道的本来面目。
4、实地参观考察
观察学校的自然环境、校舍建设、设备仪器和清洁、卫生、纪律制度、校风教风等,并观察学校教学、生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运转情况,这是参观学习的外地人员或上级领导者经常采用的途径。
列席学校各种会议或召开座谈会,倾听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以及班主任、教研组长和学生的发言,观察会场气氛和大家的情绪;查看反映学校以前运转情况的各种资料,如计划、教案、作业、档案等,可以了解该校办学思路、办学水平、教改情况和团结情况等,这是教育督导人员经常采用的途径。
5、访谈
与观察对象访谈,可以直接观察和了解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思想倾向、仪表神态以及身体状况等。访谈包括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访谈时研究者要善于察言观色。
(1)访谈法的含义∶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有目的地谈话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2)访谈法的特点∶访谈的优点∶一是灵活性。它可以向不同类型的人提问不同的问题,以了解不同类型人的材料。当调查对象不理解问题时,可以重复或进行恰如其分的解释。谈话中发现新的问题疑点,可以深人了解,持续追问。二是范围广。既有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同时又有涉及交谈方面的广泛性和深人性。三是真实有效。访谈时,调查者还可观察调查对象的表情与行为,以判断回答的可靠程度。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费时费力,另外调查结果还受调查者的能力、水平态度等思想束缚的影响。
(3)运用访谈法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调查,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事前准备好访谈计划、访谈提纲;二是要尽量取得调查对象的合作;三是要作好详细记录。
6.调查表法
(1)调查表法的含义∶调查表法又叫报表法。它是调查者按照一定的组织关系,把设计好的调查统计表格请被调查的单位或个人填写,以便了解某一地区或单位的工作现状及发展情况的法。
(2)调查表法的特点∶它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机构向下级进行调查的常用方法。它具有格式规范、有比较统一的标准,可广泛的收集资料等优点。但是所获得的资料只能限于一般隋况,很难深人事物的本质。
(3)编制调查表的基本要求∶一个好的调查表应符合三个要求∶一是适用;二是规范;三是美观。
7教育观察法的优点是:(1)最大优点是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获取教育事实资料;(2)不干扰观察对象的自然表现,可以获得客观、真实的资料,适用范围广;(3)花费少。
8教育观察法局限性1、取样小。由于受感官和仪器的局限,观察的范围不大,观察样本小,使教育观察法一般限于小样本的研究,在研究对象数量多且分散的情况下难以应用。
(一)实验法的含义和特点
1.实验法的含义
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教学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外的教学研究都很重视实验,并已取得了多方面的实验成果。
2.实验法的特点
(1)教学实验是有意识、人为地控制与实验无关的变量,但在实验中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2)实验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实验结果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因此,必须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对实验产生的不良后果,应有弥补的有效措施。
(3)教学实验会产生所谓的“实验者效应”,即实验者的期望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实验者的期望,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班发生了偏向,影响了实验的结果。
(二)实验法的类型
从不同的方面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把教学实验分成不同的类型。从性质和目的上划分,可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推扩、验证性实验三种;从手段上划分,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从组织形式上划分,可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三种。
1.确认性实验
实验的目的在于收集事实材料,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特点是∶研究问题来自实际,在现场情境中进行,研究方法带有很大的试探性,操作程序是开放的不太规范的,内外效度均不高。
2.探索性实验
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是以探索某种教育现象以及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规律为目标,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及问题解决尝试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特点是∶有科学的理论假设,严格合理的条件控制,比较规范的实验程序以及对资料数据的统计处理,寻求尽可能大的内在效度,并以科学理论解释实验结果。探索性实验一般研究教学理论体系中的根本性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改革。
3.推扩、验证性实验
是以验证已取得的实验成果为目标,是对已取得的认识成果用再实践的经验来检验、修订和完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重复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不仅对实验条件有明确分析,而且实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关注实验结果应用的普遍性,追求较高的外在效度。
4.实验室实验
这是在特设的心理与教育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室内采取各种实验仪器和现代化技术,在人为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外界条件而进行实验研究。由于实验室内条件完善,便于控制,得到的结果较为准确。
5.自然实验
这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实验研究的目的,适当地控制某些条件,有计划地变更某些条件,以便观察或测试研究对象发生的变化的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教学实际情况下进行的,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教与学中的各种问题。教学实验一般采用自然实验法。由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学实验的条件控制较难,给分析研究带来一定困难。进行教学实验必须认真考虑以下因素∶班级的基础、学生年龄、知识基础、业余爱好、智力水平、生活经验等;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事业心、责任感;学生的家庭条件(家长的知识修养、职业爱好、学习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教材的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练习时间的长短;学校设备、环境等。
6.单组实验
这是指向一组研究对象施加某一个或数个实验因子,然后测量其所产生的一种或数种变化,借以确定因子的效果如何。这种单组实验法比较简单易行,条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上面介绍的单组实验法,其实验效果只能证明试验的新教材和新教法是否可行,却无法进行比较,如要想证明新教材是否优于普通教材,就需要采用等组实验法。
7.等组实验
这是指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分别施行于两个或几个教学条件基本相等的组,然后比较其所产生的变化,得到比较科学的结论。
采用等组实验法最关键的问题是,除了实验因子(如教材)不同外,其它教学条件(如师资水平、班级基础、教学时间等)要求基本相等。在等组的条件下,采用比较的实验方法,能较科学地确定一种新教材或新教法的优劣。但要选择教学条件完全相等的几个组是不容易的,而且要保证实验过程中除实验因子外,其它因素的影响也相等是很困难的。这点必须特别注意。
8.循环实验
它是把不同的实验因子,按一定的排列顺序。轮换地施行于不同的班组,然后根据每个实验因子所发生变化的总和来决定实验的效果。循环实验法与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相比较有两大优点∶其一是在循环实验法中,两种教学方案(两个实验因子)都被每个教师实施过,都在每一班学生中实验过,所以,即使教师教学水平有高低,学生班级基础有好差,由于循环实验的结果,把这些差异的情况所产生的影响平均分配给各个实验因子,对于实验因子都无所偏向其二是在循环实验法中,由于各个实验因子的实验次数增多,因而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但增加了实验的复杂性。
4.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
实验进行前,根据实验的目的,拟定测验题目,准备教具、仪器、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定记录方法、符号等,设法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
5.实验的实施
在实验过程中,要控制无关变量。要作精确、详细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为了排除偶然性。可进行重复实验。
6.对实验结果进行测定和统计
研究者要编好测试题,测试时的指示语要统一,不要给学生任何暗示。统计时要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的客观结果。
7.验证假说,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对实验的假说进行验证,对实验的探索结果、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今后还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等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8.撰写实验报告
这是对教学实验工作的总结。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学实验的课题、目的、意义;教学实验方法;教学实验的结果;讨论;结论,最后还可以列出参考资料。
(四)运用实验法的要求
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实验要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这是进行教学实验的关键。
2.认真搞好实验设计,这是实验研究成功的基础。
3.进行必要的预备实验,为了保证教学实验的效度和信度,在正式实验前可选择少量被试进行预备实验,为正式实验提供必要的资料。
4.做好实验的抽样、分组、调控、统计等工作,重视检查实验结果。
5.实验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时,为能在教学中得以广泛推广,还需进行验证性实验或纵深研究。
(一)个案分析法的含义和特点
1.个案分析法的含义
个案分析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对单一人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究的方法。它通常是以一个典型的人物或事例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了解此人某事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个案分析法往往需要借助其它方法。如个案分析必须进行详细调查,占有大量材料。要通过谈话、观察等方法,了解情况,搜集材料。对学生的个案研究还要经常使用各种测验量表。
2.个案分析的特点
(1)研究对象容易确定,简便易行;
(2)个案分析容易得到个案对象和有关人员的支持;
(3)研究的时空范围较大,研究的持续过程较长。
(二)个案分析的一般步骤
1.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
2.进行个案现状的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
3.理出个案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初步的判断及因果分析;
4.根据判断结果,提出个案发展的意见;
5.总结、撰写个案分析报告。
(三)运用个案分析法的要求
1.选择对象要恰当,要有代表性、典型性;
2.要在详细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3.要善于抓住必然性、本质性的材料,运用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4.要考虑相关因素,综合地加以分析;
5.要善于通过特殊事物和现象,从中探索规律性的东西个案法在于通过特殊事物、现象探索共性、一般性,不能停留在具体材料、具体经验的描述上,只有从中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才具有科学研究的意义。
6.个案发展的教学意见,要注意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行动研究法的含义和特点
1.行动研究法的含义
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2.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教师和研究人员结合,是一团体互动的过程,形成优势互补;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
(3)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4)在计划和实行的循环中不断前进;
(5)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即时性。
(二)行动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行动研究的第一步,教学中可能存在着许多问题,到底确定哪一个,一般来说,所确定的问题应是教学实践中迫切解决的,有一定理论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者能够解决的。
2.收集资料
发现和确定了研究问题,就要广泛收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首先要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此问题的过去和现状;其次要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对与问题有关的人员和部门进行调查,征求他们对问题的意见;第三征求专家的意见。然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三)应用行动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运用行动研究法的前提条件。
2.认真制订严密、科学的行动方案是行动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3.行动研究过程是一个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
4.研究结果不能轻易推广。
(一)比较法的含义和作用
1.比较法的含义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学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学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运用比较法的条件∶一是必须存在两种以上的事物;二是所要比较的事物必须有共同的基础;三是所比较的事物必须有不同的特性。
2.比较法的作用
(1)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
(2)能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本专区、本单位的教学状况;
(3)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促进教学研究的发展;
(4)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比较法的类型
比较法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
(三)比较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1.明确比较的问题
比较研究首先要明确比较什么,这是比较的前提。这一环节包括以下细节∶(1)选定比较的主题。(2)确定比较的内容。也就是确定比较的项目。(3)确定比较的范围。要明确是班内的比较,校内比较或是跨校学区甚至跨国比较。
2.制定比较的标准
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比较。比较的标准可据实际情况制定,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即具有可操作性。
3.搜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释
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鉴别,保证资料的权威性和客观性。然后,对各种资料按比较的指标进行归类,并列,最后,对这些归类好的资料作出解释,即赋予资料以现实意义,为下一步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
4.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常采用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定性比较主要比较事物间的本质属性,而定量比较事物的数量差异。
5.结论
做出比较的结论,就是对比较对象的材料、比较过程和比较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从而作出结论,论证说明预先确定的比较主题,揭示教学的规律。
(四)运用比较法的要求
1.资料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客观性
2.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
3.比较事物的本质
4.比较法要与其它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克服其不足
5. 初中物理的教学措施有哪些
(一)国内初中物理的教学措施有:
观察法
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眼看、耳闻、鼻嗅、舌尝、手摸,有目的地了解有关物理现象,然后通过思考,获得正确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叫观察教学法,简称观察法。应该指出,这里所指的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而是广义的观察。
观察法的模式是:①创设情景,提出问题。②明确观察的内容。③观察和记录。④分析观察结果,得出正确结论。
观察法的特点是:观察对象直观鲜明,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观察获得的感性材料,需要经过思维加工,才能形成概念、规律。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实验法
实验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取得实验数据,通过验证和探索,获得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从广义来说,除学生分组实验外,还包括课外科技活动、科技小制作等。
实验法的模式是:①提出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②选择实验仪器,掌握仪器使用方法。③设计实验方案,了解实验步骤。④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法的特点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的感性材料丰富、深刻,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简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进行解释、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当然,讲授与启发并非对立,讲授不一定就是注入式的。只要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抓住重点,突破关键,不要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这样的讲授法就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的模式是设疑→释疑→解疑,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讲授法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物理教学的各种形式及各种方法,都必须辅以讲授法,使其相互配合。
4.自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独立地进行学习以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叫自学法。
自学法的模式是:提出提纲→阅读教材→解疑析难。
自学法的特点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能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但是,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自学,不喜欢阅读自然科学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地给予具体指导,如编写自学提纲、编拟思考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增强自学能力。
5.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并加以总结,从而获得知识、训练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叫讨论法。
讨论法的模式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结论。
讨论法的特点是:通过对教师布置问题的讨论,可以分清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讨论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主体的地位。
(二)国外流行的教学措施:
1.发现法
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出来的,其理论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在教帅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的习惯和能力。发现法的模式是由四个阶段组成的:①自觉阶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②探索阶段:提出问题,明确要求,使问题具体化。③整理阶段:理解感知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提出假设。④发展阶段:运用探索所得的结论,加以巩固、深化和创新。
发现法的特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但是,发现法忽视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知识这一教学特点,把科学研究中的发现方法移植到教学活动中,把教学按照“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势必加重师生负担,削弱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影响教学的进度。
2.掌握学习法
着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法”,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广为使用,也被我国广大中学物理教师所关注。这一教学方法的基本精神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按此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测试、评价和矫正。
掌握学习法的模式由四个环节组成:①制定教学目标;②测试;③评价;④矫正。
掌握学习法的特点是教学目的具体、明确、重视反馈和调控,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6. 教育实验法怎么实验
任何一项课题研究都要依据一定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此外还有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最常用的是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实验研究法:
(一)实验研究法概论
1、实验研究法的定义:
实验研究法就是在可控的教育情景中,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目的地改变一些教育因素(自变量)。控制无关因素,观察记录另一些教育因素的变化,到了一定时间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两类教育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理论假设的方法。
自变量也叫实验变量,它是指实验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予实验对象后出现的教育结果。
无关变量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
2、教育实验的操作步骤
(1)定题就是提出实验课题
定题要遵循有价值、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2)建立实验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实验者对自变量(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反变量)之间关系的推测与判断。它是自己的教育经验,科学理论,他人经验综合加工的结果。(好比实现理想先有的幻想)假如:北京市宏庙小学的研究者看到的小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于是确定了“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验”课题建立了“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假说,开展了小学生教育整体优化实验。
实验假说具有三个特征:假说应当没想出实验变量与反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说要用表述或条件句的形式明确地毫不含糊地展述出来。假说应当是可以检验的.
(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际着手验证假说之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它的目的在与更科学更经济地验证假说.实验设计的问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验变量的操作与控制.确保实验者依据实验要求操作不走样(自变量)
②反应变量的观测方法.(因变量)测量手段:通过制表、绘图等进行比较分析。
③无关变量的控制措施(消除法、恒定法)
④实验对象的选择。(被式的选择)
⑤实验的组织形式。(单组或等组)
⑥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确定。
(4)实验的实施
实验的实施就是实验工作者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察、记录、测量反应变量,搜集实验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实验方案物质化、现实化的过程。
实施设计(计划)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实验进程的控制,保持实验过程按实验设计的要求,程序进行。
二是经常地有重点地客观地搜集实验信息与资料、观测反应变量,为因果推论提供事实和依据。
实验进程的控制需做好以下的工作:
①健全实验组织机构,准备好实验的表格与器材。
②处理好教育实验过程中的“动”(实验因子、实验变量)“静”(非实验因子,无关变量)关系。
③做好阶段性总结。阶段性小结的目的是查明在实验措施的作用下,反应变量每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并认真地事实求事地记录下来,看看哪些主观假说被验证,哪些被推翻,哪些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为修改方案,进一步做好下一段工作提供依据与经验。
三是经常地有重点地客观地搜集实验信息与资料,观测反应变量,为因果推论提供事实和数据。
(5)资料的统计处理
对在实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资料,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一般是先用描述的方法把反应结果的原始资料加以列表,图示、或计算该资料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数等,然后再用推断统计的方法来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实验中常用的推断统计方法有乙检验、丁检验、F检验等。
(6)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反应一项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并将其公布于世的文学材料,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
(7)教育信息情报
搞教育实验开教育信息情报。教育信息情报贯穿于教育实验的始终。选题、建立假说、实验设计、实施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这一整体过程,体现了情报获取、情报处理、情报运用和情报传递的全部内容。
(二)怎样写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是在实验开始操作之前制定的关于实验的内容和实施办法的文件。它是在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加上实验课题形成的背景与实验目的和人员的组织分工与条件保障两大部分后形成的书面材料。
1、背景与目的
这一部分主要是说明:为什么要搞这项试验?这一课题是怎样确定下来的,搞这项实验要证明怎样的推断,控索一个什么规律,以及这一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究境是什么。
(1)实验课题的确定过程一般源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源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第二是源与领导上的要求;三是源于教育经验的升华;四是源于理论的启发。而大多数实验课题的提出是以上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所致。题目(课题)确定下来之后要对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予以论证。(这部分内容一般以“课题的提出”为小题目)
(2)实验假说
实验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通过控制验证假说的活动。一个科学的实验在实验前应有一明确的假说。假说即在被实验和逻辑证明之前那些凭经验作出的判断。一般的条件句或陈述句明确地表达出来。
(3)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验证假说,探索教育规律;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科学质量与效益。意义也是两大方面:一是丰富与发展教育提高理论;二是提高教育科学质量,促进教育科学的改革与发展。
2、实验设计(也叫实验方法)
(1)自变量(实验变量)的操作定义与控制措施
给实验变量下操作意义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形式的实验变量转化客观的具体的指标或行为措施。从而使理论观念教育设想科学地转化为具体的可控制的操作步骤,以便于实验者作严密的操作和观察记录。
实际上对实验变量下操作定义就是规定变量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程序。如果实验变量不能以程序的形式给出,那么就要把变量分解成一项具体可遵照操作的要求。(举例可参看《中小学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教程》P62)
实验变量的控制措施一般通过集中培训和平时检查指导来完成,以确保实验的准确进行。
(2)因变量(反应变量)的观测指标与观测方法
a、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验的观测指标多数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及自心素质的变化。
b、确定因变量的观测指标就是把因变量变化用数字表示出来。(例如,考分是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标志,智商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标志等,搞教育实验一定要想办法把因变量的变化的数字化,否则,将来对因变量是否真的发生了变化或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就说不清楚。c、在选择实验的因变量即反应变量时,最好选择那些有量表或自己能够制造测量手段的品质来当取应变量,而且,要在实验计划中说清究竟怎样测出这些品质的变化。
(3)无关变量(无关因子因素)的控制措施。
在教育实验中,通常采用清除法、恒定法、平衡法、随机抽样法和盲法控制来控制无关变量。
a、消除法:消失,比如家庭辅导
b、恒定法:前后不变,比如上课时间、学生作业
c、平衡法:分组实验中,各组作用相同,比如教师水平,学生数目,知识基础
d、盲法控制:让学生(以及实验者)不知道是在搞实验,以消除其实验意识和实验情绪
e、代表性策略:选择“普通”(教材、学生)确保代表性便于推广。
(4)被式选择:
被式选择,即实验对象的选择,一般搞学生的选择,除代表法外,常使用的是抽样法。抽样法即总体中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一个即比总体小,又能反应总体性质的样本。
a、简单随机抽样:抽佥法
b、机械抽样:等距抽样、有规律、分组
c、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5)实验的组织形式
实验计划中要说清被式是怎样组织的,也就是说明是搞单组实验,还是搞等组实验,或者是什么其它的等组形式。
单组实验是对随机抽取的一组被式先后施加两种不同的实验措施,在无关因子保持恒定不变的情况下,观察测量因变量的变化,从而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组织形式。
等组实验设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大致相同的组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组接受某个实验因素的影响,另一组无实验因素的影响,或两个组同时分别接受不同实验因素的影响,其它各种条件保持不变,然后比较教育实验因素影响与实验因素影响的不同效果或两种不同实验效果,从而证明实验因素对反应变量是否产生了促进作用或证明两种实验变量是否有明显的差别。
(6)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说明用什么方法和争取观测出因变量的变化,最后用什么统计方法判断实验手段是否有效。
3、实用人员与条件保障
(1)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这部分要把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的姓名以及分工都写清楚。如组长、副组长等。
(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其它条件保障
有的实验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或必不可少的条件,实验计划应说明对这些必备和条件是否能够满足。
(三)怎样写实验报告
写实验报告是搞教育实验的最后一环,也是收获成果的产健一步。应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格式做好这一结尾工作。
中小学校教育实验报告(是搞好教育实验的最后一环)的格式与内容如下:
标题:××实验报告
实验单位,作者姓名
1、背景与目的(问题的提出)
(1)实验课题确定的过程
(2)实验的假说
(3)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这部分与实验计划的内容基本相同,但是如果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对实验计划中的这部内容有所改变,那就要以改后的内容为准。
2、方法
(1)被式的选择方法与组织形式
这部分与实验计划中的内容一样。
(2)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及辅助措施
这部分内容一方面要根据实验计划的内容来写,另一方面更要以事实为根据,把实验变量的实际操作程序或特点,全面详细地写出来。
如果实验变量没有操作程序,那就要把实验措施和有关的要求说清楚。
如果除了主要变量外还有一些辅助措施,那么就要把这些措施全部都说明白。
(3)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主要说明在实验中是怎样控制无关因素的,一般应指出具体的控制方法。
(4)因变量的观测方法
即说明用什么方法获得的关于因变量(反应变量)变化数据,采用的什么量表,什么仪器,参加的是哪一级的考试等。
3、结果
(1)实验中得到的原始数据的描述统计结果
(2)根据描述统计的结果,采用推断统计获得的结果。
实验报告的结果部分常常是一些表格和图象以及根据这些数据表各中的数据推断出来的统计结果。有时也列出一些工作中的成就,如果在竟赛中获奖,在地区统考中取得好名次等,作为必要的说明。
按要求,实验报告最好运用推断统计下结论,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而不能仅仅依靠工作中的成绩,来做为实验成功的依据。
结果部分所列的全部内容必须来自本实验,既不能任意修改,增删也不要添加自己的主观见解。
4、讨论与结论
(1)是否验证了假说为什么?
(2)对实际教育教学有什么促进作用?
(3)有哪些意外的发现?
(4)有什么建议。
讨论与结论有时分开写,有时合在一起写,现在多数报告都合在一起写,一边讨论,一边下结论,还有的结果和讨论放在一部分,把结果单列出来,有时甚至把结果讨论结论三部分合在一部写,这也是可以的。“结论”部分在保证写清所要求的四部分内容外,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结论要简短不要长篇大论
第二,结论一定要以本实验的结果和分析为依据,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要确切地客观地反映出整个实验的收获。
5、附录
实验报告的结果往往是很多表格图像,一般在实验报告里写不全,所以经常以附录的形式,把必要的材料附在报告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