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无言之美分析第八段论证方法

无言之美分析第八段论证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22 02:16:59

⑴ 把无言之美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引出论题:生活中充满“无言之美”。第二部分(4—12):从不同的方面,采用不同的论证方式,论证了“无言之美”。第三部分(13):归纳总结,得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⑵ 无言之美第十段论证方法

RWE 将简单的生活中能够生活得好 的这种成功定义为:常笑并且多笑;赢得知识分子的尊重以及孩子们的喜爱;得到诚实的批评家的欣赏,承受得住虚伪的朋友的背叛;去欣赏美丽;寻找别人最好的品质;留给这世界一点点更好的东西,无论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一小块园地或者一种更好的社会条件;要知道即使只有一个生命也要过的轻松些因为你活过。这就是怎样获得成功。

翻译的比较差,,这是RWE的英文诗歌,你可以搜搜看有没有中文版

⑶ 举一个例,论证无言之美的观点

无言之美,用于表述意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所能出现的最高层次的审美形态与审美境界。世界上有无言之大美,存在庄子这一美学观。经过魏晋玄学家的眼睛易被文学家们完整的接收过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苦不堪忧。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true to nature):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似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铣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⑷ 朱光潜《无言之美》(摘录)

孔子赞美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明了无言的意愿,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传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善尽美,才能引起美感。

相片逼真,但懂美术的人都知道图画比相片美。同样,文学作品也需要表情达意,但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言有尽而意无穷。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虽然表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音乐中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写道“听得见的声调固然优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优美。”说的也是同样道理,大概喜欢音乐的人,都尝过此中滋味。

作者又提到了雕像和戏剧。许多作品往往在热闹场中动作快到极重要的一点时,忽然万籁俱寂。现出一种沉默神秘的景象。

所谓无言,不一定是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中国有一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金刚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人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来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作者认为美术家的生活就是超现实的,生活美术作品,就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到理想姐去求安慰的。换句话说,我们有美术的要求,是因为现实界待遇我们太刻薄。不肯让我们的意志推行无碍,于是我们的意志就跑到理想界去慰情的路径。

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越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是阔大还是窄狭。准确的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他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极大量的理想境界出来。

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有很多意尽在不言中。唯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作品之美不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上乘文学作品,百读不厌。尤其是诗词所包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延伸到爱情,“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更无言语空相觑”比“细雨温存”“怜我怜卿”滋味更甜蜜。

“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言语可以传达。一经言语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无味。”

英国诗人布莱克的《爱情之谜》诗中有那么一段:

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爱情是永远不可以告诉的,

因为她像微风一样,

不做声不做气的吹着。

我曾经把我的爱情告诉而又告诉,

我把一切都披肝沥胆的告诉爱人了,

打着寒战,耸头发的告诉,

然而,她终于理我去了!

她离我去了,

不多时,一个过客来了,

不做声不做气地,只微叹一声,

便把她带去了。

⑸ 无言之美的论证方法

无言之美的论证方法如下:

无言之美的论证思路是引出话题:“无言之美”。

以孔子的话,引出了“无言”这一话题引起下文有关美学观点的论述,“无言之美”是本文议论的话题,言和意的关系和区别,言能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不能完全相等。

补充资料:

无言之美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⑹ 《无言之美》阅读理解

《无言之美》阅读理解1

①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吃过饭天已 大黑。快10点了,我们仍然聊兴很高。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

②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

③我点头。

④她说:“我在给我的母亲打电话。”

⑤我问:“那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⑥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

⑦我奇怪地问:“那她怎么能听见电话铃响呢?”

⑧她说:“我母亲的电话就放在床头柜上,她每晚都侧着睡,就是为了能看见来电话时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其实那个电话就是我和弟弟打,因为母亲什么也听不见,看见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就会知道是我或者弟弟。母亲接起电话的时候,虽然不说什么,可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和母亲的心离得很近!有时深夜我会打电话回家,就是想知道母亲有没有睡,她睡着了就不会接电话了。”

⑨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很深很深的感动,一下子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我很久没有给她打电话了。朋友打电话的事就像一枚落入我心中的石子,激起了我沉积已久的亲情。

⑩朋友那一刻的无言,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她让我看到了亲情的另一种美丽,安静深沉,却 又直指人心。这种美丽的亲情,就是我们眷恋的一切,就是我们好好活着的理由!

1.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加以分析。

3. 你怎样理解文章第⑩段中加点的“另一种美丽”?

4.生活中你一定感受这样“无言之美”,请你写出当时的情景。

《无言之美》阅读理解2

(1)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

(3)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4)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5)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6)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欲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7)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节 选,有删改)

8.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 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 沉默是金。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 作者认为第四段孔子的“逝者如斯乎”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 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 “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的情绪意旨。

10. 结合本文说说你对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8.参考答案:D。A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意含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B,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无言之美》)C,是《无言之美》原文阐述内容,D,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

9、参考答案B,原文为“不尽意”,意思是没能把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原文讲“值得玩味多了”,选项只说“稍有内涵”。

10、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 文学创作者用语言来表现意旨,而人们却往往在语言之外获得另外的一些信息

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分析诗句中的无言之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⑻ 关于无言之美的诗句及分析

1. 关于无言之美的诗句 关于无言之美的诗句 1. 体现无言之美的古诗有哪些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以上古诗均出自诗佛王维,诗中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2. 具有诗境之美的诗句两句 〖状江南·孟夏〗唐.贾弇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状江南·季夏〗唐.范灯 江南季夏天,身热汗如泉.蚊蚋成雷泽,袈裟作水田.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葬花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哪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3. 无言之美的美学思想 明确提出“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的是我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 他在1924年发表的《无言之美》中说:“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他提出“无言之美”,用以表述“意”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所能出现的最高层次的审美形态与审美境界。在先秦诸子中,孔子、老子、庄子都已有“不言”、“无言”之说,但多是因“言不尽意”而实行的一种策略。 但《庄子·知北游》中有几句话,与“美”联系起来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即是说,世界上有“无言”之“大美”存在。 庄子这一美学观经过魏晋玄学家的演绎,最后被文学家们完整的接收过来。由南朝而唐宋,由于诗人和诗论家,受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之启迪,加之已有禅宗哲学、美学思想的输人发展,更渲染了“无言”之美的魅力,使之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追求。 例如: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唐·皎然《诗式》) 诗者,其文章之效那?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唐·刘禹锡《釜氏武陵集纪》)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苦不堪忧。(唐·司空图(诗品·含蓄》) 诗者,吟泳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过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沦浪诗话》) 人情物态不可言者最多,必尽言之则侄矣。 ……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臾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 (明·李东明《麓堂诗话》) 文学本是语言的艺术,诗又是语言艺术的最高样式,为什么其最高的美学境界又在于“无言”呢?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具有辩证意识的美学命题。 任何一首诗,诗人的情意是作品的精神主体,语言文字是物质载体,没有载体,情意就不能输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言”是绝对的。 至于“无言”,至少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有的“意”不可用“言”尽行表达出来(诗人亦有意识的不尽行表达),只能让读者超越已有的文字去体味、探索而心领神会,文字之外的意蕴就在“无言”中获得。另一方面是诗人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功夫,他的语言最精练,表现能力最强,能用“三分之语”去创造了一个“用意十分”的情深意远的境界,其余“七分”被他省略了,寓“七分”于“无言”之中,这就是语言艺术功夫的高超显示。 “无言”相对于“有言”,进一步说,“不言”有赖于“善言”,老子早有“善言无瑕滴”(《老子·二十七章》)。文学家也有“善言”说,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 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流动矣。”诗人“善言”的表现,那就是善于做到“言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意”,通向“无言之美”的幽径皆在于此。 陆时雍首先还是强调诗人必须精心酌选富于暗示性和启示性的语言,才能做到“欲露还藏”不现形迹;对物象的描写必须运用富有色彩的、动态感和表现力强的语言,才能做到“略加点缀”而一“真象显然”。由此可断:“有言”的表现力越高,成了真正的善言,“无言之美”才能愈高的显现。 “有言”的表现力愈差,“无言之美”就会遭到窒息。“无言”以“有言”为依据而得以超越空间与时间;“有言”凭“无言”的拓展而得以显示自身的魅力和能量。 从鉴赏美学的方向考察,“无言之美”在鉴赏者的审美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心理辩证过程。上文言及王弼的两“忘”之论,“存言者非得象者也”,要得“象”必须否定“言”的存在;“存象者,非得意也”,要得“意”必须忘记或否定“象”的存在。 这两次否定,完全适应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一个人要证明自己有鉴赏力,“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一表象看出什么来,而不是系于这事物的存在。 ……人必须完全不对事物的存在有偏爱,而是在这方面纯然淡漠,以便欣赏中能够做个评判者。”(英·鲍桑葵《美学史》第十章)我们在鉴赏实践中所获得的审美经验确亦如此,当你审视一件作品时,如果将审美注意集中于言辞之美,就有可能忽略“象内”“象外”的精旨妙义‘忽略深邃广远的意境之美,就会犯“买犊还珠”的错误。 故而,在审美鉴赏时,必须否定美赖以传导表现的美的符号,才能无牵无挂、不受任何外在之物干扰而获取美的内涵,否定愈彻底,获取的实现愈充分。一个鉴赏者在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最后获取了“无言之美”,他也随之进人了心灵自由、审美自由的无限愉悦的境界。 唐宋及其以后众多的诗人、诗论家之所以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祟尚“无言之美”,是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了彻底回到诗的“吟咏情性”的本位上的创作意识,较为彻底的排除了任何理念对于诗的有形的干扰,摒弃“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非诗倾向。“不睹文字”是求情性自然的流露,“不落言荃”是否定诗中说理和议论文字。 诚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在一切方面都要把我们带到一个。 4. 描写山川之美的诗句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⑼ 读书说之朱光潜《无言之美》

                      文思整理

  朱光潜先生之《无言之美》(第二版)是编者彭锋将朱光潜先生多篇文章编排而成。书有四编——星光,化境,妙悟和生趣,每编下有十篇左右文章。

  根据编撰顺序,该书阐明了与美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是什么是美。独苏读完书对此的理解是,美是超脱现实,遗忘自身境地的无限精神。首先,美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美的事物本身,另一部分是所认为该事物美的人的内心世界,美是客观存在并被感知而产生的。而这种想象对于客观美的补充和完整使得美具有超脱现实的意义,人可以在美中寻找安慰,达到弥补现实缺憾的作用。其次,在美的欣赏中,人们投入其中,忘却现实自身或委屈或艰难的处境,或是在空白情绪中增添艺术的趣味。另外,美是无限的,美的生命长度是无限的,若是一个作品无法在漫长时间里被认可,被欣赏,那便不足以称之为美,真正的美是留在历史的血液里,随历史脉搏跳动的。当然,每种艺术的受众不一定相同,范围也不一定广,但是,被一定群体的受众所接受,一定要长时间被该群体所认可,方称为美。对于独苏而言,在这一部分收获最大的是美感和快感的区分。人对于世界的感知是持续和漫长的,通过眼睛看,通过耳朵听,将这种事物的直观印象进行自身的消化的理解,产生感觉,使人心情愉悦的感觉时有,但是,这种感觉是否是对事物美感的感知却未知。区分快感和美感是认识自己和鉴赏美的一大重点,若是时常把快感当作美感而去追求,而快感是短时间的刺激感觉,那么,是在抛却无限拘泥于有限了。特别是无言的美,这种无言的美对于独苏来说是远离聒噪,静赏美丽的意思,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读者,保持一种无言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又是一种美。

  二是如何欣赏美。朱光潜先生在本书中把美与艺术几乎划上了等号,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从艺术的几大方面入手。首先是音乐,文中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认为孩子最先学的东西就是音乐和体操,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身体,一个是关于精神的,对于音乐的鉴赏可以达到培养审美,陶冶情操的效果。独苏也认同书中观点,音乐是最自由,没有界限和边界。各国的语言或许不同,但是对于各国歌曲曲调所含感情的共情却是时常有的,我们听其他国家的歌曲时,未必能听懂其中的具体内容,但是对于其中或欢乐或悲伤,或孤独或热闹的感情却是明白的。然后是诗,在朱光潜先生的眼中,诗为文学之美之最,对于诗的欣赏能力才真正反映了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度。独苏认为,这是因为诗是用最有限的语言去表达无限的意。小说和散文等用大量的语言去表达一个或几个主题,而诗却不同,寥寥几字,构建一个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景,让作者自己的意思得以被了解。有如“空梁落燕泥”,孤独萧条之意已达。再就是绘画,独苏认为,对于绘画的美的理解需要结合快感和美感的区别部分,如今会画者众多,而能被称为巨作的却寥寥,是因为现今充斥着大量空洞的画,看似绚丽复杂,却无意思表达,对观者产生了一时的视觉冲击,而无回味,“美则美已,毫无灵魂”,这些画大概可以这样形容,就好像堆砌了大量复杂优美词藻的文章,看似高深,却实不知其中之意。但是这意的有无,在于画本身,也在观者。

  三是如何创造美。朱光潜先生所言,美的创造应该是起于模仿,重在训练,终于习惯。关于模仿,朱光潜先生所推荐的是广博地学习和了解,而不可从一开始就偏执于一方面。而后,在这种广博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认知和趣味偏好,懂得去评鉴和选择了,并在广大的模仿中找到了自身的着落点。再就是,朱光潜先生提出,灵感并不是一种上天启示,而是一种未被人自身所发现的潜在心理,这种潜在心理也需要自身积累的堆积。而后,通过不断的训练,加深自身的功力,最终形成一种习惯。独苏认为,这种方法,不仅是艺术,对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和能力的形成都适用,就像儿时走路,开始于对大人走路的模仿,而后自身的训练,到后来形成一种习惯,将会走路当做了一种自然形成的东西。

  另外,书中对于如何看待美,接受对于作品美丑的不同看法,用不同流派和宗教中精神内核去理解美等,均有涉及,独苏就不详写了。

                若有偏颇

  独苏对于本书的编排并不是特别满意,前部分的编排从什么是美开始,讲述美,到解释,而后方法,每篇文章的内容连贯,具有逻辑性,但是后小半部分的编排则显得有些凌乱,例如后部《看戏与演戏》,这一篇涉及一些作品的美及对于美的看待问题,独苏认为,这部分可以放在前部分,例如第一编星光中。且虽我们所认为朱光潜先生为美学大家,对其作品十分喜爱,但是独苏认为,作者的每一本书都应具有独立性,既不是散文集,则需要其所选文章内容与书的大题相关联,不得不说,本书有几篇文章可以从书中去掉。当然,这只是独苏的一点建议。独苏感谢编者的编撰,对于编撰文章的搜集和逻辑性的把握十分佩服。

  另外,独苏认为书中有一点错误。在第四编,生趣中第一篇文章《谈美感教育》中,朱光潜先生在说许多学者怀疑和批判文艺时,举到了托尔斯泰《艺术论》中的一句话,“宁可不要艺术,也莫再让现在流行的腐化的虚伪的艺术继续下去。”独苏对于托尔斯泰的作品不甚了解,所以其对于艺术的态度独苏并不知,但是独苏认为托尔斯泰的这句话用在这里倒是并不恰当。这句话所表达的是托尔斯泰批判腐化和虚伪的艺术,而不是对于整个艺术的完全否定,但是如果朱光潜先生想表达的是能称为艺术的皆为高雅,也就是说,在朱光潜先生的认识中,那种托尔斯泰所言的腐化的虚伪的艺术根本不能称之为艺术,那么托尔斯泰的这句话说是对艺术的怀疑也有理可依了。因此,这一点独苏存在困惑。

                关于作者

  独苏读此书时,发现朱光潜先生写作的几大特点。

  朴素语言与晦涩语言并用。朱光潜先生对于美学的见解独到且深刻,对于许多重点的表达专业且简练,并包含不少哲学家与心理家学派名词,这导致这本书部分内容并不是轻松易懂的。此书概念不乏,如“化境”,“稳境”等词,“弗洛伊德派心理学”,“浮士德精神”等名词,虽在先生的解释下得以理解,但终不能尽收心底,因此也是这书有反复阅读必要的理由。而书中又常常是在重点指明后进行了解释,运用平实的语言,使读者更领会其意义。在《谈趣味》中,先说“谈到趣味无争辩”,讲不必与人对于作品的好坏争输赢,又对其进行了口语化的解释,“你以为丑他以为美,或者你以为美而他以为丑时,你如何能使他相信你而不相信他自己呢?”这些解释又弱化了书的阅读难度,这种语言的并存和读者考量,我想也是其美学造诣广为认可的原因,学问在深不在浅,而语言则可以在浅不在深。

  引用作品丰富。书中美学主要以绘画,音乐和诗为对象,对于图画和文字的引用贯穿全文,展现了朱光潜先生丰富的阅览。仅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这篇文章的第四段一段中,就提到了《长恨歌传》,《长恨歌》,《长生殿》,《会真记》,《西厢记》等七部作品。对于画作的引用和解释阐明了美的存在和意义,对鲍蒂切利《春天》通过对爱神背景的观察解读出画作所表现的神的肃穆。

  对于古典文化的喜爱。朱光潜先生所认为文学中诗最美,超散文,小说,对于诗的体悟的欣赏美,欣赏文学的重要方面。对朱光潜先生文章中引用大量的古诗古文,对其喜爱可见一斑。他既爱《玉阶怨》,也读《秋柳诗》,既称赞《采采卷耳》,也懂得《人间词话》,并感悟孔子,庄子之言。

  独苏个人见解,如有偏颇,敬请指正。

阅读全文

与无言之美分析第八段论证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打不了机维修方法 浏览:148
发动机舱的鉴别方法 浏览:915
有什么催尿的方法 浏览:175
如何洗脚养肾的方法 浏览:571
胜利兆欧表使用方法 浏览:137
朱砂使用方法 浏览:954
缓解牙疼的最快方法按摩哪里 浏览:51
游完泳耳朵闷堵快速解决方法 浏览:940
厨房中鉴别白醋显酸性的三种方法 浏览:966
折纸飞机折得最远的简便方法 浏览:67
尿酸碱度检测标准方法 浏览:828
浴室热水管道安装方法 浏览:278
手机网络黑屏解决方法 浏览:209
花卉土培检测方法 浏览:277
获取检测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120
蛋糕比容的计算方法 浏览:738
破坏动物细胞膜最常用的方法 浏览:246
社会作业研究方法 浏览:542
手机怎么拍摄长视频的方法 浏览:302
如何把数字变成字母的方法 浏览: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