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文学文本研究方法

文学文本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15 20:24:04

1. 文本分析法的文本分析的方法

“新批评”得名于美国约·兰塞姆所着论文集《新批评》(1941),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
今天,中国学界仍有不少人把“细读”批评理论看作是西方文学理论的独创,并常常运用它来解读各种文学文本。其实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最早、最常见的话语分析方法—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方法,才是最早的“细读”批评理论。中西细读批评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力求透过语言的外壳把握文本之一,如注重对语言的字、词、句构成;声音的节奏、格律;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细致分析。“言”即等同于西方“细读”批评对文学文本的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分析;“象”即等同于西方“细读”批评对文本的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的仔细阅读和分析。“意”是中西“细读”批评共同的追求,然而在对“意”的深切领会上,中国式的细读批评主张凡是与文本有关的内容都纳入到对“意”的探求之中,如通过对文体、作品风格、时事、地理、风俗等全方位,立体剖析以深究文本之意。如果从细读的角度出发,中国式的细读批评比英美细读批评更为精致丰富,甚至超越了英美细读批评,是细读中的细读。 叙述是人类社会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叙述学”探讨的是艺术性言语的叙述手段:一个故事如何通过叙述被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统一情节结构的。“叙述学”理论的产生与俄国形式主义、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文学文化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最具体实用的,在它的观照下,我们自以为通晓明白的故事、情节、作者、读者、视角、评论等都有了新的含义;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甚至受到了颠覆,一些新的概念迎面而来。这是一门并不十分深奥却又相当有趣的学问;一套并不十分复杂却又相当犀利的工具。它将为你提供一个新的批评视角;开辟一个新的研究天地。
“叙述学”分析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类型分析等等),与叙述视角分析(包括叙述者的人称、位置、可信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的速度等)。具体说包含四个方面:
其一、叙述-叙述学。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说:“叙事就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示给他人。”同时定义了什么是“叙事文”——“是一种能以较大的单元容量传达时间流中人生经验的文学体式或类型”。董小英在《叙述学》中描述:“叙述学就是研究如何使故事讲的引人入胜,美妙动听的。”“叙述学是通过叙述形式研究叙述方法的学问。”
其二、叙述主体-语态。话语是谁说的,即“叙述主体是谁”在叙述效果和文本意义的表达中至关重要,此中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受叙人、人称、视角、),“叙述态度”(叙述人声音、叙述人干预、聚焦)。
其三、叙述方式-语式。事件与话语的关系,即讨论叙述是在怎样的时间、空间中展开的。此中包括“叙述幅度”(时间幅度、空间幅度),“叙述频率”(事件频率、叙述频率)。
其四、叙述进程-结构。文章结构(叙述线索、情节安排、话语序列),文体结构(文体互渗)。
分析叙述视角、叙述态度和叙述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文学作品瑰丽诡异的内宇宙,了解文本的内部结构,使我们对文本本身产生兴趣,而不是只关注文本所承载的社会历史内容,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回到文本本身,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完整。 这里以《药》和《祝福》为例,对鲁迅小说中的两类叙事符号加以简要的量化分析。
1、色彩符号——《药》与《祝福》中的主体色彩及比重
《药》全文有28处写到颜色,其中“红色”6次、“白色”12次、“黑色”8次、“乌蓝”1次、“碧绿”1次。可见,其主要色彩是红、白、黑。
“红、白、黑”三色具有非常丰富、深刻的内涵。三色并举,其视觉效果意味深长。
“黑色”在文章中每每以无可争议的分量出现:天空是“秋天的后半夜”,街是“黑沉沉的”,二者组合成一个黑暗压抑的立体空间。刽子手浑身黑色,烤熟的馒头也是整个的黑色……从整体空间到具体物事,沉重而令人恐惧,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阴森恐怖和恶势力的强横暴虐。
在文章中,红色有士兵衣服“暗红色的镶边”(这种红色让人感到压抑);有“鲜红的人血馒头”(这种红色给人触目惊心的感觉);有坟顶上“红白的小花”(这种红色意味着希望之光虽然微弱,但毕竟有了一点儿希望)……“红”的含义各不相同:表现出当时“社会”与“革命”包含太多复杂的内涵。
至于“白色”,“灰白”的路,“惨白”的脸,焦皮馒头里的一道“白”气——它不作为“红”的代表,也不是“黑”的盟友,象征社会上的中间势力,带着浓重的凄凉而迷茫的气息。
三色的综合效应表明了当时的沉郁、复杂、洋溢着“恶气”和“鬼气”的社会环境。
《祝福》中对色彩的描述共约22次,其中白色(含月白、灰白)9次、黑色(含灰黑、黑黄、青色)7次、黄色4次。主要色彩为白、黑、黄,另偶有蓝色、红色夹杂其中。
与《药》以“黑”为主要的色彩背景不同,《祝福》以白色为其主色调:统纳一切的天空是“灰白色”的,天空下是团团飞舞的白色的雪花、屋宇上是雪白的瓦楞、屋檐下的人物是花白头发、人物穿的是月白背心。比起《药》黑色里的压抑和残酷来,《祝福》更多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污浊和阴冷。在微观的色彩设计上,《祝福》中的色彩多为中间色:不仅白色多为月白和灰白,黑色中也多有灰色、黄色融入,蕴含浓郁的疑虑和迷茫气息。黄色是《祝福》中出现第三多的颜色,“黄色的灯火光”渲染了一个混浊的人间社会,黄色的脸颊勾勒了生活在苦难中的生命个体。《祝福》中的红色只有两次,一是洗福礼时在水里泡得通红的女人的胳膊,一是第一次出现在鲁镇的祥林嫂的脸颊,它们零星的、瞬间的、不成气候的人间存在。小说以白、黑、黄构成完整的人间社会图景,也十分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的评价和挞伐。

2. 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关于文学“如何”的理论着作。全书的理论基石是:文学理论是由关于文学“是什么”和文学“如何”两个方面所构成。作者多年执着于文学“如何”的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分布于上中下三编。上编讨论文学“如何”存在的理论,基于文学文本多层次存在的理论,分别在叙述层、结构层、形象和意象层辨析了文学性存在的可能、形态及艺术效应。中编基于文学文本内外方法相互结合与转换以及方法论自身的思考,分别讨论了谱系学、发生结构主义等文本分析方法。下编讨论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是关于文学“如何”的理论与方法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延伸,闪烁着作者对民族文学的敏锐眼光。编辑推荐这是一部关于文学“如何”的理论着作。全书共分三编。上编讨论文学“如何”存在的理论,基于文学文本多层次存在的理论,分别在叙述层、结构层、形象和意象层辨析了文学性存在的可能、形态及艺术效应。中编基于文学文本内外方法相互结合与转换以及方法论自身的思考,分别讨论了谱系学、发生结构主义等文本分析方法。下编讨论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是关于文学“如何”的理论与方法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延伸,闪烁着作者对民族文学的敏锐眼光。本书内容丰富,论述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媒体评论上编 文学“如何”存在的理论 文学(文本)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追问文本是什么,结果总是陷入本质主义误区而难以形成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追问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海德格尔在对“存在”这一本体的追问过程中意识到:旧形而上学在追问“存在”的过程中总是把存在当做存在物来想象,谈论的是存在其实指的是存在物,存在作为世界的本源是本体论的对象,而存在物则是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又认为,因为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因此他设想应该以人的在世存在来追问人的存在,即不是抛弃存在者的存在来追问存在,而是在诸存在者之中选择一个存在者来追问,而在诸多存在物中只有人这个存在物符合条件。这样,海德格尔就把追问“存在”是什么的问题转换成了“存在为什么能够存在、存在如何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的追问方式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与其追问文本是什么不如置换成文本为什么能够存在,如何存在。文本如何存在的呢?这就是我们关于文学“如何”理论所力图解决的问题。 ……目录上编 文学“如何”存在的理论 第一章 文学如何存在: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问题 第一节 文学性在叙事性文本中存在方式问题 第二节 确定文学作品存在方式与文学批评 第二章 存在于叙述层的文学性 第一节 多重不可靠叙述所产生的文学性 第二节 “言者不知”所产生的文学魅力 第三节 叙述语气与文学魅力 第三章 存在于结构层的文学性 第一节 结构组合与文学魅力 第二节 语词作为流通物形成结构与文学魅力 第三节 两个窗口交叉的结构模式与艺术魅力 第四章 存在于形象和意象层的文学性 第一节 转喻性文本的文学性生成 第二节 意象隐喻的艺术魅力 第三节 存在于形而上层的文学性中编 文学“如何”分析方法探微 第一章 发生结构主义:社会学方法新探 第一节 发生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世界观”对于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社会学方法与其他文本分析方法的融合 第二章 历史眼光与比较:谱系学方法探索 第一节 谱系学方法视野的形成与设想 第二节 谱系学的文学性研究:以《阿绣》为例 第三节 谱系学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关系 第三章 历史文化典籍的互文性与文化批评方法 第一节 历史事件和故事作为历史文化典籍“如何”进入现代短篇小说 第二节 古典诗词和典故作为历史文化典籍“如何”进入现代短篇小说 第三节 历史文化典籍与现代小说中“形而上质”形成的关系 第四节 小说中的历史文化典籍与读者记忆 第四章 在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视野下考察文本内外结合与转换的方法 第一节 从西方后经典叙事理论切入的理由 第二节 后经典叙事理论搭建的基本平台 第三节 后经典叙事理论与历史性难题的解决 第四节 后经典叙事理论的发难与方法论的革命 第五节 “后经典的方法”增加了文本批评的切入“点” 第六节 “假设命题式”批评:后经典的方法 第五章 故事讲述模式中的批评方法 第一节 “最后一个”的故事模式 第二节 “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 第三节 “故事套故事”的故事模式下编 关于文学“如何”的余论 第一章 地方性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形态(一) 第一节 为什么要讨论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 第二节 《黑骏马》的文学性生成 第三节 《尘埃落定》的文学性生成 第四节 《黑骏马》与《尘埃落定》比较及其结论 第二章 地方性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形态(二) 第一节 以乌热尔图的作品为例看民族文学作品的形态 第二节 汉语平台上民族文学的传播、交流与融合的机制与独特价值 第三节 汉语写作的民族文学作品的文化认同意义书摘上编 文学“如何”存在的理论 第一章 文学如何存在: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问题 文学(文本)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追问文本是什么,结果总是陷入本质主义误区而难以形成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追问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海德格尔在对“存在”这一本体的追问过程中意识到:旧形而上学在追问“存在”的过程中总是把存在当做存在物来想象,谈论的是存在其实指的是存在物,存在作为世界的本源是本体论的对象,而存在物则是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又认为,因为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因此他设想应该以人的在世存在来追问人的存在,即不是抛弃存在者的存在来追问存在,而是在诸存在者之中选择一个存在者来追问,而在诸多存在物中只有人这个存在物符合条件。这样,海德格尔就把追问“存在”是什么的问题转换成了“存在为什么能够存在、存在如何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的追问方式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与其追问文本是什么不如置换成文本为什么能够存在,如何存在。文本如何存在的呢?这就是我们关于文学“如何”理论所力图解决的问题。 ……

3. 文学化解读的主要方法

一、从文本生成上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至今仍为评论界和学术界广泛使用。所谓“知人”,就是要理解作为社会的人和作品主人两重身份的作者。因为作者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信念、个性气质、文学修养、师承流派等因素所构成的复合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甚至规定着作品的生成。据此,我们可以更贴切地理解作品内涵。例如西方戏剧作家易卜生在《人民公敌》中说,“少数派往往是正确的”,“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独的人”。按照其传记作者哈罗德·克勒曼的说法,这是易卜生对《群鬼》发表所引起的敌视与谩骂所作出的愤怒的回答。而我国宋代的朱熹在他的绝句《春日》中,表达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儒学集大成者“读圣人之书,学圣人之道,得到圣学滋润时的一种心理感觉”。


所谓“论世”,就是了解作品与其产生时代的关系。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面貌、文化思潮等等都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约地作用于作品。把准时代的脉搏,有时就会发现理解作品的关键,找到揭开奥秘的钥匙。比如五四时期一些青年的婚恋观:“两个男女有爱情,便可共处,爱情尽了,当然分手。这根本没有什么可奇怪,可羞耻,可惊骇。更用不着发什么恼!爱情原与天气是差不多一样的自然现象。”这种观念在鲁迅《伤逝》中子君与绢生的悲欢离合里就有所反映。至于英国作家劳伦斯在他的小说《虹》里浸透着西方特有的基督教“原罪”思想,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可见“人”与“世”是形成作品的重要元素,二者与作品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指导学生理解把握这些信息,对于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辨认作品的情感意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从文本本体上涵泳诵读


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在纵向上由语言的语义层、语态层、语象层、意蕴层动态有序地构成作品的表层文义和深层的典型形象、情趣韵味、思想意蕴。解读文学作品必须对作品的外层的构成及含义有所了解,否则对作品内在意蕴的解读就无从进行。一方面,语言词汇作为一种符号,有概念性、语法学、修辞学含义,具有“所指”“意指”和“能指”的作用。因而解读的时候不能不细究其指示的意义。同是“月”一词,杜甫“月是故乡明”之“月”和老舍小说《月牙儿》之“月”就不可混为一谈。另一方面,作品语言中的语态、语气、语势表现了作家特定的情绪情感,不同的语态决定了不同的含义。如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若是陈述语态,则不过是说明一种事实,与相思无关;若是感叹语态,则不过是表现诗人的惊叹。只有设问语态,才显出寄语相询,亲切盼答,眷恋情深,相思意厚。


解读文学作品仅仅弄清其外层要素的构成含义还不够,更要理解把握其深层的意蕴。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意象和意境有典型性与非典型性、主要与次要等差别。如一部《西游记》,妖魔鬼怪、神人仙兽纷纷出场,但中心人物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一个叛逆而智慧的“孙悟空”。至于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所传达出的羁愁旅思、辛苦劳顿这类“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反复按照作品语言的节奏、声调、韵律去吟哦,融进自己的人格、气质、品性和思想,对作品进行发挥创造,方能把握。



三、从美学价值上审美体悟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能够产生动人心魄、摇曳性灵的美感。学生解读文学作品,实质上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思考、审美判断的过程。文学作品的美,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客观生活的再现美;二是主体情思的表现美;三是形式技巧的传达美。可以说,文学作品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解读文学作品实际就是从语言艺术中求真,求善,求美。


求真,就要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事态场面之中去思考其所

求真,就要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事态场面之中去思考其所表现的自然生活、社会历史的本质。如列宁评价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生活的图画”,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这一经典判断,揭示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


求善,就是从作品所表现的主体的情感、意蕴、人格、理想等方面去发现其所具有的人性本质的崇高性。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张扬了自强自信、雄视千古的个人魅力,展现了一种豪放美。而巴金的《灯》以“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传达了人类向往光明的哲思美。


求美之“美”,是文学作品特殊的形式结构、技巧手段,是作品不可或缺的美的构成部分。解读文学作品时不可不思考。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传达的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运用(炼句与炼字)、布局结构、表现方法、形象塑造等方面。在具体的品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体裁的艺术表现手段去体悟其中的妙处。



四、从艺术联系上比较赏析


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赏析,就要将不同的文学作品放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考察,进而去发现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这些联系和影响包括作品的文化背景、形象情感、审美价值、语言技巧、结构方式、风格流派等因素之间的或异或同、古今传承、中外借鉴。


比如戏剧家曹禺的《原野》诞生至今,几度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其焦点之一是:《原野》是对奥尼尔的《琼斯皇帝》的简单模仿还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有的研究者从作品的题材、主题思想、创作方法上将两部作品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认为《原野》是一部既有借鉴性而又有独创性的现实主义名着。有些现代散文名家的风格虽然在闲适平淡上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通过对其作品的比较玩味后便会发现,他们的作品绝不雷同:周作人以冲淡悠远见长,朱自清以清丽细腻感人,沈从文以宏阔瑰丽撼动人心,张爱玲以细碎凄清博人同情……


即便同一作家,对其不同作品进行比较之后也会有新的发现。如果仔细审辨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和《祥林嫂》中对主要人物的心理刻画,就会发现这二人有着不同的审美意义:狂人的心理有着病态人的理智,而祥林嫂的心理却不乏正常人的病态。

五、从文化形态上系统探究


文学艺术在本质上属意识形态的范畴。引导学生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作为整体进行理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思路。只有用有机整体观念、多向多元的思维,去动态地研究作品中各因素的联系和它们所构成的结构层次,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主体审美状态下的功能和价值意义,才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以小说为例,由于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和明确性”,其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因而将其放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去解读,将会呈现出不同层面的审美价值。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问世以来,对阿Q形象的评论不断,其中见仁见智,未能获得一致的判断。有的专家把阿Q性格当作一个系统,同时又将其放入社会大系统中去,从自然质、功能质、系统质三方面揭示其本质意义,为我们通过系统探究去深入全面地理解作品内涵提供了范例。其研究表明:阿Q性格从作者塑造的形象这一角度而言,是奴性的典型;就其形象诞生的那个时代而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失败主义思潮的象征;对于文艺欣赏的主体──中国读者来说,是中华民族的国民劣根性的象征;从在世界人民当中产生共鸣的角度看,是人类“前史时代”世界荒谬性的象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阿Q性格是专制主义的产物;从心理学角度看,阿Q性格是轻度精神病患者的肖像;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阿Q是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从哲学的角度看,阿Q性格是人性异化的典型。


对于学生所熟悉的《雷雨》中的繁漪、《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等人物形象,也可帮助他们在课外阅读中作类似的解读探究。当然,由于自身素养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全方位”地解读,但系统探究作为一种解读的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平日的阅读中多加尝试,从而使每一遍阅读都能有新的感触、新的发现。


上述五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各自独立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对于同一种文学作品,它们体现出了解读的不同深度,可以看作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五个层面和步骤。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在课外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反复尝试和运用,并熟练掌握,定能有效地扩大阅读视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采纳红字财富加成,经验加成。

4. 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取决于所涉及的语言文学文化对象及所研究的问题。像尚德机构就行,课程多样,还是比较推荐的

5. 在开题报告中,分析文学文本时可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有哪些

帮不咯你

6. 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意义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着特征。文本解读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法,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一种抽象的、普适的文本解读方法。文本解读总是具体的、实证的,诸如文体论式解读、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等。

中文名
文本细读
起源流派
语义学
起源时间
20世纪
方法手段
语义分析
特点
具体、实证
快速
导航
文本细读和文本解读的联系和区别

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的内涵和意义
文本细读的基本特征
文本细读是一种语义学解读,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以文本为中心。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至于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
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
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本细读还将文本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决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他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
以上从溯源的角度介绍了何谓“文本细读”,需要特别加以指出的是,这是一种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和文本解读的联系和区别
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着特征。
文本解读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法,在我看来,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一种抽象的、普适的文本解读方法。文本解读总是具体的、实证的,诸如文体论式解读、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等。
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的内涵和意义
通俗的讲,“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活用,甚至是一种“盗用”。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做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其目的和旨归被牢牢锁定在文学批评上,它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而到了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服务对象则转移至阅读教学身上。此时的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
正是这一转移,使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衍生了一些与其母体不同的规定性,具体来说:第一,细读姿态的多元性。解读姿态是文本细读的一个先在的问题,课程论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主张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读者崇拜等多种姿态的和平共处。无论基于何种崇拜的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而言,我们认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而选择何种细读姿态,则是教师的一种自由。第二,细读指向的言语性。文本细读,就是教师对言语的此在的细读。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指向言语性的细读,是被课程背景和教学目的双重规定的。第三,细读结论的兼容性。教师的文本细读,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文本细读时,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只要有利于教学,他人的观点、自己的感悟就有必要兼容并包、相辅相成。第四,细读经验的共享性。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对言语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也是对言语细读的一个体验过程。因此,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双重收获,他既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收获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这些通过教师亲历亲为得来的细读经验,对阅读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财富。

7.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1、哲学方法的层面。哲学方法是在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学科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哲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等等。

2、科学方法的层面。这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的方法,以其横断性和交叉性而为文学理论所吸收和借鉴,它处于中间层次而对文学理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法。

3、专业方法的层面。这是适用于文艺学自身专业特点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从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方法,如赏析方法、考证方法、评点方法等,也有从其他学科中移植过来,后来逐步固定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具体,也最接近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

总之,上述几种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操作原则,在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时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径,显示出自己的优长之处,同时它们又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在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因此都值得重视,值得借鉴和吸取,而在具体操作中最佳的选择是对其加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利用。

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然后,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

(7)文学文本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在于理论自身的学理建设。80年代下半期和整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理论比较全面地建立自身学理的时期,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期。

在文学理论学理的探索、建构中,无疑,西方文学理论发生过重要影响;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学理论中的西化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审美研究、作品形式、结构等因素的内在研究,和那时中国美学问题的大讨论,都对中国文学理论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时在讨论中,不少学者对现代文论传统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并且力图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景象,新说屡起,佳作迭现。文学理论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构旧说的基础上出现的,同时又是新的建构。

因此,这十多年的文学理论,不是一味的解构,不是一味地听从外国人说话,不是把外国人的文学理论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对文学理论既有改造,又力图有所创新,并且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范畴。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文学理论在不断地走向边缘化,不被人们重视,但是应当承认,文学理论是个有成绩的部门,真正的理论创新,自会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绩估计过高,但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构与建构,正是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体现。

8. 文学性文本有哪些

文学包括哪些方面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从广义上看,任何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创造的艺术都可称为"文学"。所以文学包括着所有以语言为艺术形式的产物,如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文学研究等多个层面。

文学作品中有写实作品、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文本中又包括着作家在创作时,运用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即包含着写作与修辞)。以文学活动的角度看,其中包括四个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包括着一个审美、创造美和被审美的过程。文学还包括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发展史三个对其进行研究的学科。从体裁的角度看,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文学作品的思想,则是由作家对世界的体验和创作动机决定的。哲学家可以创作出富有哲理性的文学作品。史学家也可以用文学作品承载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文学在思想上,是一门海纳百川的学问。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是层出不穷的。可谓是有什么样的作家,就可以有什么样的作品。
文字和文学有什么区别
文字和文学的区别,教课书上应该有更明确的界定和划分,但仅从字词表面上看,它们之间应该有所差异。

有人说,广义的文学可以包容所有文字的东西。粗听起来这话有些虚无、胡闹,但细想一下,倒也有些道理在里面。

从考古学角度看,眼下如能找到四五千年前实物上的几个文字,人们就会从字形、字义上,去挖掘和想象其可能包含的生活背景信息以及文化传承上的意义,而像这样富有社会价值而且虽然局限却会有一定读者群与研究者倍加关注的字词,也足堪称文学作品了吧。如果这样讲,文字即文学确乎有理,但单凭感觉,我自己也会说:“不是那么一回事吧!”

文学是什么?文学应该是什么哪?过去对这样的问题,我会用“文以载道”、“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心理医生。”、“文学是文字倾诉,是人类中个性自我生活情感、意志的传达和倾诉。”等类似这样的话,去解说或争辩。然而,今天看这问题,特别是面对眼下充斥于街头和文坛上的各色标榜“文学”的书刊、栏目后,我目眩而哑然了!

人生中会有一段时间最想弄清楚“什么是真理?”的问题,而如今,我自己除了明确了如同“真理是相对”的这样一类像是说了也白说的真理话语外,对一切事物的概念和性质都变得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哪?

有时,看过影视大片、时尚刊物、流行文学或当代名家名作后,心中不免会嘀咕:“文学是否就是能够出版、能够吸引大众参与、能够在作者、出版者及读者身上实现货币流通并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呢?”

其实,回过头去看一看国内外已经流传弥久而且家喻户晓的着作,毋庸讳言,那些活着的文学作品,虽也有我所嘀咕的社会内涵,但他们的创作、出世和流传,在根本上不是为了盈利和流通而来的,而是作者对人生、社会乃至虚幻世界倾注了 *** 和热血的写照。

当今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下,始终和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作品后的那个执笔者,无疑将受其影响,也必将从影响写作生活到佐佑其创作内容,但社会的广大读者对文学的期待和所要求的作品质量是否也完全不同、今非昔比了哪?尽管答案中“不同”的基调是一定的,但公众对文学伴随时代的前行可起到解惑、释怀、启迪、引路的种种渴求和企盼却依然如故。
什么是文本性
“文本”在传统上一直是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概念。如果要中性地界定这个概念,可以说“文本”是书写作品之言辞的实际表达,或者是被研究者和批评家选择来作为分析对象的特定作品。但是,“文本”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195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批评”(New Critici *** )、1960年代与1970年代出现的“结构主义批评”(Structuralist Critici *** )有着很大的关系。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认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其形式和意义都是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词语媒介赋予的。1950年代在英、美出现的“新批评” 派,试图建立评价文学作品的科学、客观的体系。他们把传统批评中作者、读者、现实这三个“非客观的”要素从“作品”中去掉,只剩下独立存在、可以进行科学、客观分析的“文本”,强调批评只应当关注“文本”本身,主张对文本中的文字进行“细读”(close reading),从语义学和语言结构的相互关系中去发现文本的深层意义与整体形式。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出现的一些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尤其以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为代表)把文学作品非个人化,认为它不是“作品”,而是一种非个人化的“文本”,它所表明的是被社会惯例称为的“写作”或“书写” (Writing)。因为“作品”有“作者”或主人,而“文本”则没有作者或主人,只有在语言情景和阅读活动中才能被体验到,“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无中心的和没有终结的结构。在他们看来,“作者”只是一种中介,其写作行为是把先在的语言和文学系统的各种要素与符码转变成特定的“文本”。“文本”在形式上和语义上都是具有系统性的“编码”,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则是一个“解码”的过程,也是“意义”得以产生的过程。在这种理论影响下所出现的“文本批评” (textual critici *** ),成了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一个分支。它通过比较分析所有现存的手稿或印刷文本,试图建立最为精确和“科学”的对书写作品的看法,确立评判文学文本的原则和程序,以便根据这些原则和程序去重构文本的意义,消除在阅读和解释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谬误与误解。文本批评改变了传统文学批评注重作品与作者之间关系的惯例,摈弃“文本”之外一切社会的、伦理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因素,只关注“文本”自身,并把“文本”看成是一种独特的结构,致力于揭示和描述“文本”的作用与功能。

在当代文化研究中也经常使用“文本”这个概念。英国文化理论家利维斯(F.R. Leavis)开创的文化研究的“利维斯学派”(Leavisi *** )关注文化批评的道德与社会维度,反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及其在文化上产生的后果,主张通过对文化文本的“精读”和援引来进行文化批评。在利维斯的影响下,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早期的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霍尔(Stuart Hall)等人都受到过文本分析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吸取过结构主义理论的某些理念和方法,认为摄影、电影、服装、时尚、音乐、建筑、环境等非语言的文化形式,都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研究的不同“文本”,可以作为文化分析的具体例证。

1970年代中期以后,以法国理论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 *** )向以晚期的威廉斯为代表的“文化唯物主义”注重文化研究中的社会学、民族学、亚文化和文化制度分析的倾向发起了挑战。德里达在《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里明确提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认为构成......>>
什么是说明性文字和文学性文字,急用
说明性语言是科学的,不加任何修饰的,要求准确无误,简单明了; 文学性语言就是有修饰性,可以夸张,可以想象,可以用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就象一篇文学作品。不具备科学性。

采纳哦
文学文本的意蕴层之内还具有几个层次
文学文本构成的第一个层面是语言层,它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即一系列呈线性组合的词句。语言层包括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通过“能指”即自身的特点,给读者以审美的感受;这在诗歌语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而言,语音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文学文本的语义表达基于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化和体验个性化的要求,往往会借助各种修辞手段,有意违反已有的语言成规,以期使表意行为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行为。文学语言因此具有多义朦胧、含蓄蕴藉的特性。文学语言的这种语义特征,可以从文学文本所处的特殊语境入手加以把握。文学文本的语境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常常是与日常语境相脱离,这一特点为读者创造性的参与提供了条件,使读者的想象力有了更为开阔的空间。 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现象层。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文学文本主要是由形象系统构成的。在文学文本的构成中,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它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现象层的这个特点也成为判断文学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要根据:文学文本不仅要有生动感人的形象或意象,而且这个形象体系还应有丰富幽深的审美蕴涵。具体来说,在抒情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主要体现为连贯流动的情感对应物;在叙事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体现为行动的人物、发展的情节和变换的环境。构成叙事文本现象层的形象体系同样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和抒情文本的现象层一样容含着某种意蕴。 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意蕴层是文学文本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意蕴是否丰富、深厚,直接影响着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文学形象即文本的现象层面而单独存在,形象与意蕴的关系是融合统一的关系。文学文本的意蕴即蕴涵于文本现象层的意义,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构成的、有深度的统一体,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形式化显现,而下一层次则给上一层次提供了存在的内容和依据。其中,现象层具有中介连接的作用,文学形象在与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蕴的双重关系中体现了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文学作品都有几种文字风格
现代文风

(1)文学从一般的文字文章以至于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独立的,同时又是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

(2)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的体裁。

(3)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从未有过的强化,成为作家迫切的自觉的追求,并且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

(4)现代意义集中表现在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不同于传统的“仁”和传统的爱国主义)。现代的民主主义(包括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是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

(5)作品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从二十年代中期起,单纯着眼于宣传鼓动的作品大量出现。抒情文学在最初的十余年里有过繁荣,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却日见萧条,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复苏过来。

(6)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痛苦——抗争——解放、武装斗争(阶级的和民族的战争),是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历史人物和事件得到新的描绘,外国题材比较多的进入中国文学作品,关于人物内心生活,包括潜意识的渲染也开始出现。

(7)作家和读者之间有更为广泛和亲切的交流。大众化和化大众(教育群众)这既矛盾又统一的双重任务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广泛深刻的联系,并在现实生活(主要是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不过,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艺术本身的提高和文学多种功能(特别是审美作用)的全面发挥。

(8)现代文学诚然是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是广泛接受了世界文学新潮滋养的产物。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学,并且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

古代文字艺术

诗歌:

1、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一派,以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2、田园山水诗派,鼻祖为晋陶渊明,唐代有孟浩然,王维等代表诗人。

3、边塞诗派,以唐的高适、岑参为代表。

4、浪漫主义诗派,鼻祖屈原,代表诗人李白。

5、现实主义诗派,代表诗人杜甫,白居易。

6、奇崛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7、江西诗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代表。

……

词派:

1、花间派,以唐温庭筠、韦庄为代表。

2、婉约派,以宋李清照,秦观为代表。

3、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4、格律派,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

上述为比较优秀的文学着作文风分析,至于那些泡沫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可能文风参差不一,,比较难说,还是自己多阅读,自然而然能体会到一些。。。。个人之见
文学活动有哪些
文学活动即指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创作、阅读、批评、研究行为。

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活动是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离开了文学文本就无所谓文学活动。

其二,创作和阅读是分别对应作者和读者而言。

其三,批评和研究是针对文学文本及上述的创作和阅读而言。

另外,需要厘别“文学活动”和“跟文学有关的人类活动”这两个概念。例如,有人策划了一次书展,这也是跟文学有关的活动,却不是“文学活动”,而是商业活动;但是,某人在书展中阅读或者评价某作家的书,这就是“文学活动”了。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
文学作品的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中国传统的“二分法”

所有文本体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依据:文本的外部特点即语言形式因素。

这种分类过于笼统,没有涉及题材、构思等问题,难以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现在已经被废弃。

2、西方的“二分法”

以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的的“二分法”为代表,他依据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区分了史诗、戏剧两大类。由于史诗是通过语言来模仿现实的,不像戏剧那样有音乐的介入,因此被看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类型。至于史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是韵文,也可以是无韵的散文。

同样是二分法,以亚里斯多德的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论更侧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内在特点。

二三分法

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二分法没有提及抒情诗,当抒情诗在文学中的地位提升以后,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

三分法是依据文学作品选取题材、构思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各种文学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一种方法。

叙事类文学侧重于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摹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叙事性是叙事类文学基本的审美特征。叙事类文学包括小说、史诗、叙事诗、故事诗、史传文学、报告文学等。

抒情类文学是侧重以抒情主人公主观情思为题材内容,以内心感受和体验为构思方式,以直接抒发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表现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体味的文学作品。抒情性是抒情类文学的突出的审美特征。 抒情类文学主要有抒情诗、抒情散文、散文诗等。

戏剧类文学是侧重于以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题材内容,以模拟和再现虚拟的真实为构思方式,以人物自身的行为动作和台词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一种文学作品。

三四分法

1、我国“四分法”将文学文本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有的在此基础上增加影视文学。

我国四分法是根据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同时考虑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形象的特点,以文本的语言特征、体制篇幅为依据作为划分文学体裁的方法。

2、加拿大诗学家弗莱的四分法

他说:“文类的中心原则是相当简单的,文学中文类区别的基础似乎是表现的原则。词语可以在观众前面表演出来,可以在听众面前讲出来;或者它们可以歌唱出来,或者可以为读者写出来。”

(〔加拿大〕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页)

“在观众面前表演的诗歌是戏剧;在听众前朗诵的则是叙事诗;自己背朝观众唱或者吟诵就是抒情诗;而小说则是应安静地阅读的。”(〔法〕达维德??方丹《诗学——文学形式通论》,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弗莱的四分法与我国流行的四分法在立论依据与分类结果上并不相同。

阅读全文

与文学文本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年房颤的治疗方法 浏览:869
java类的构造方法有什么用 浏览:626
提高手机照片质量的方法 浏览:779
核心投资方法和技巧 浏览:838
孔隙水压力计算方法 浏览:723
棋盘法可以用什么方法代替 浏览:950
精油护发使用方法 浏览:330
干疮的最土治疗方法 浏览:219
高粱标准水分检测方法 浏览:651
卡纸制作房子简单方法 浏览:831
如何克服猛兽的方法 浏览:659
花岗岩异形抛光最佳方法 浏览:25
调研报告的分析方法 浏览:400
如何自制辣椒酱的方法 浏览:972
羊肚菌的种植方法和技术管理 浏览:144
俄罗斯人都有哪些做薯仔的方法 浏览:545
酸度检测国标方法有 浏览:200
更新手机系统几种方法 浏览:374
手指头有点发黄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463
如何降薪最快的方法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