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郭初阳的教学方法

郭初阳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14 20:12:55

❶ 为什么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教

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改变一味讲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标准,推进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是本列王荣生教授主持的“案例·课程内容建设”栏目这两年所致力的工作之一,这方面相关文章有《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达成》(2004年第1期)、《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2004年第4期)、《对两个课例的评议》(2004年第4期)、《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2005年第1期)等系列文章。另外王教授还在其他刊物发表了《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1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师之友》2005年第3期)、《在两个关联中反思、审议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5期)等文章。本文是上述研究的小结性论述。

一、什么是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观课评教的角度,因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但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也被鼓励从教学方法上着力,讲究教学过程,探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观课评教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落实处,往往也被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现探究学习等等,在许多教师和评课专家的心目中,似乎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建构主义的引进,使我们观课评教的立足点,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了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实践探作中,所提出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等指标,很大程度上又被还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观课评教的角度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很有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程度。

二、怎样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一)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

观课评教的最直接目的,是对一堂语文课做质的评价,以判断它是好课还是讲课。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我们提出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

最低标准

●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

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按道理讲,一个教师上课,不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对所教的内容或多或少总该有些专业上的理据。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教师备课的最大困扰:“不知道教了什么”,是语文教师课后的普遍感受。从接触的大量课例看,我们的许多语文课,任课教师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常常连“教参这么规定”“考试这么出题”这种极为勉强的理据都找不到、对不上。就看见师生在课堂里忙活,但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这在语文课是常有的现象,恐怕也是语文课所特有的现象。鉴于此,我们把“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这一看起来有些怪异的条目,列为语文课“好课”的最底线。

有些语文课,老师在讲解、在运用多种资源,学生进行着多种活动,包括时不时地“四人小组讨论”,师与生的“对话”也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的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可以说是许多语文课的真实写照,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往往就表现为一堂课充斥着大量的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明显无关的东西。尽管对什么是“语文”什么不是自己的“地”与别人的“田”如何辨认由谁划分,这些都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在课例研究中也需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但在原则上,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应该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

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但我们的语文课,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通常是十几、二三十个内容,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比如关于“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十二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遇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从来没有教!对阅读教学来说,40分钟左右教数十个内容,势必是对课文的肢解,如果一堂语文课有十几、二三十个内容在教学,那么大致就可以断定这个老师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之一。

较低标准

●教学内容正确。

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

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首先要强调与常态的一致,即语文课所教的听说读写,其取向、其姿态、其方式,要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所运用的一致起来。常态的对立面是变态,如果我们所教的“语文”只有在考试试卷上才体现它的用处,随语文考试的改进甚至连在考试试卷上也用不上了,那么就是变态的“语文”。比如阅读小说,看到第一句,喔唷“开门见山”,看到人物出场,喔唷“肖像描写”,然后分析“从上写到下,从装饰写到面容”等等,接着进入“动作描写”,又接着过渡到“心理描写”,最后“通过……会现了……赞美了……”。除了语文课、除了语文教师的备课,没有人这样读小说,那么教学内容显然就变态了。教了一堆语文教师除了“讲课”、除了“备课”之外自己也从来不这样读、写、说话、聆听的“语文”,能说是一堂好课吗?是我们所希望的语文课吗?

与学术界认识相一致,实际上就是与正确的专业知识相一致。应该说,目前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高师院校中文系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问的话,多数教师也能正确地说出这些知识。比如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有区别,唐诗和宋词有区别,浪漫主义诗歌与现实主义诗歌有区别等等,对此多数老师是知道的。但在课堂教学中,从小学到高中,诗歌教学解题、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然后是段意、主题、语言特色,老师“知道”的区别不见了,教学内容与一般文章也几乎没有多少差异,至多加一点音韵或意象的胡椒面。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这人人都知道,小说的“虚构”这也人人都知道,议论文的关键是“问题分析”而不是观点的表态,这虽不是人人都知道但好些老师是明白的。那么,为什么要在黑板上列出某篇散文写了什么景而抽空了粘在景上的情?为什么把小说中的故事当成日常事件在评说?为什么议论文只讲这观点如何对如何好,只讲结论、本论、结论的“格式”?

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与学术界认识相一致,实质是要求教师反思、审议在语文教学界被“通行”的“语文知识”,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习并体现为教学内容的除旧纳新。

❷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周记

上了初中以后,学了这么多门功课,学来学去,还是喜欢上语文课。

初中的语文,我觉得要比小学的难懂,不过学着特别有意思,因为有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和她的幽默,同时,我也喜欢她的这种方法。

老师上课时,总是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这就可以给我们的精神提高;讲课时总是把自己置身于课文中,同时也带着我们一起走到课文中去,这能使我们更好得体会文章的思想和所要表达的内在的东西。上课老师提问题,她都不是挑人起来回答,而是让同学们自己把手举起来,她才挑,这正是她独特教学方法中的一个绝妙之处,她这是在锻炼我们的勇气,希望我们在学习中各个都是勇敢者。在讲课文时,老师还会让我们来个朗读比赛,或是讲故事什么的,这也是她的教学法宝,她想使我们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每当上语文课老师正讲的高潮时,如果下课了,同学们就会很失望,因为,同学们渴望老师能够继续讲。

如果说书上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美丽的花苞,那么老师的教导就是养料,养料使花苞渐渐开放,等到花真的全开好时,也就开在了我们的心里。那花好美好美,只能用心去感觉。

现在的语文,知识很广泛,与其他的科目也有一些间接的联系。所以,我要把所有的功课都学好才行!我把学语文当作是一次旅途,而老师则是这次旅行的导游,她带领我们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我们在那里自由的嬉戏、玩耍。我喜欢语文老师,也喜欢她讲课的风趣,更喜欢上这样的语文课!


我心中的语文课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是从我作为教师的角度出发构想的.她包涵我许多感性的设想,而少理性的架构.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是属于我和学生的独立而美好的世界.我的语文课堂拒绝世俗的侵淫,校长要进入我们的世界必须先说“请”(他可以耍威风,但我们当他是南瓜).我的语文课堂拒绝权威的指摘,它要进入我们的世界必先令我们欣赏(它可以吆喝,但我们先看货后买帐).我的语文课堂拒绝考试的压榨,它要进入,我们会说“对不起,请明天来应考教室”(它是很凶但弱智,我们足够应付).我的语文课堂欢迎春的眷顾,她的到来,我们恬静如雨.我的语文课堂欢迎夏的漫游,她的到来,我们热情似火.我的语文课堂欢迎秋的驾临,她的到来,我们惆怅似风.我的语文课堂欢迎冬的驻足,她的到来,我们凝固如冰.我们一起阅读,召唤各种人物与我们欢聚.我们一起想象,构画一个世界任我们驰骋.我们一起创作,捕捉灵感回应心的呼唤.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坚持原则,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懂得知为美信为高人之所以为人.我的语文课堂学生与老师平等,不在乎地位的差别只关注人与人的交流(不与学生称兄道弟但与学生知心相交).我的语文课堂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是群众演员,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鼓掌,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喝彩,教师为学生的多愁善感所动(教师处变不惊,教师不会让学生过度发挥而抓狂;教师善于引导,教师不会因学生冥顽不灵而束手无策).我的语文课堂,学生乐于与我对话,其中不乏真情的流露、心灵的震撼,就像大民说不清道不明也要流泪向我表明他的感动.我的语文课堂,学生善于表达,其中不乏智慧的火花、人性的闪光,就像大李告诉我亚马逊河的一只斑眼蝴蝶振动一下翅膀就引起了印度洋海啸.我的语文课堂,学生敢于向我发难,其中不乏灵感的突现、情感的冲动,就像小菜提醒老蔡《荷塘月色》表明朱自清与妻子的关系似乎不洽,决不是表现作家对大革命失败的苦闷.我的语文课堂,学生终于推翻我的“统治”却依然把我当成他们的领袖.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有郭初阳语文课堂的独特视角,韩军语文课堂的润物无声,翟小宁语文课堂的自由灵动(梦想可以吧).我的语文课堂,不用多少媒介,只用一支笔舞开一朵花,只用一张嘴说动一颗心,让学生感受让学生体悟.我的语文课堂,不该强拉硬卖,而应自如引导,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发挥.我的语文课堂,不面面俱到,只开一扇窗连接一片天,只开一扇门沟通一世界,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总结.我的语文课堂,不是产品制造,而是因材施教,让学生愉悦让学生发展.我的语文课堂,我只是火种,引燃一片“春暖花开”.(我的语文课堂还要开辟第二战场,对付考试、对付校长、对付权威.)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还只存在于我的脑海里,她是我的追求,她是我的女神.

时间稍逝,虽未有物是人非之变,然真剥尽夸饰.人间还是这样的人间.梦可真得少做些了……

❸ 跪求作文《我心目中的课堂》

我的理想课堂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装潢要与别的班与众不同,别出心裁。整体色彩要大胆的运用红、紫或蓝等深色,每人的桌子,椅子也要按个人的喜好来着色。
我希望课堂是时光穿梭机,带领我们回到古代,了解世界辉煌的上下五千年。爱迪生实怎么发明电灯的;秦兵马俑是怎么造成的;埃及木乃伊是怎么制成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是否真的存在;阿炳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成了流传千古的《二泉映月》;司马迁怎样愤发写《史记》……这些事都不是用文字能了解的,所以我希望课堂是时光穿梭机。
飞累了,让我们坐上长着轮子的课堂去看看祖国的优美景色吧。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祖国的大好河山令大家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看累了,让我们去上海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宗旨去世博会当个小小志愿者;去灾区看望因为自然灾害失去亲人的小朋友,为他们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但只要有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也不会放弃,我会一直相信下去……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凡是作教师的,人人都想拥有一个理想的课堂,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可是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课堂?我个人认为:

一、 理想的课堂,要有灿烂的阳光,学生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

万物靠阳光生长,学生在老师的爱中成长。我们的课堂更应该是充满着暖暖的阳光,让爱的春风吹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大家平等、民主的再一起生活、交流、讨论,探索。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只有浓浓的爱意,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二、理想的课堂,必须是体现学为主体的课堂。

凡是教师泛泛而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课堂,绝对算不上理想的课堂。所说的学为主体,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在自由自在的探索中飞翔,让他们激情的火焰燃烧,让他们心灵的窗子全面打开,让他们创作的欲望达到极点,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高涨起来。说的具体一点,就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一定要放手,坚决杜绝“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改革。走出去,看一看,无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还是杜郎口中学的开放式课堂,都无不体现了学为主体的这一基本的教学原则。说到课改,又有多少教师抱定所谓的传统,死死地,不肯放手,一节课,讲的是天花乱坠,再看看学生,听的是晕头转向,甚至是根本没在听,他们全然不顾老师的侃侃而谈,口干舌燥。这样的课堂,连基本的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又怎能称的上是理想课堂呢?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把我们的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尊重我们的学生,认识他们的认知规律,切莫把我们的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成绩的爬梯。如若不然,我们的暂时的所谓的成绩,一定会抹杀学生的创造力,抹杀学生的想象力,抹杀学生的激情,抹杀学生的美好心灵。最终使学生的性格趋于圆滑,而最终丧失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也就谈不上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所以,最有改革激情的教师,决不会让自己占领所有的课堂时间,而不顾学生的感受。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是为培养个人人格精神而进行的一种文化活动,是根据社会文化的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个人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有所创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

第三、理想的课堂,必须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是说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实现角色的彻底转换,说的具体一点,就是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必须从主讲的角色向组织、指导的角色转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多考虑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掌握,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教师除了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以外,主要考虑如何组织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实现有效的学习,而不是占据学生的学习时间,没有针对性地大讲特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就是放在备课上,放在如何组织课堂上。在课堂上,实现学习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应该是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的主要责任和应该做的。

第四、理想的课堂,必须是实现高效率的课堂。

高效率的课堂,是指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最大的信息和知识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认真备课,做到“五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备学生。有了教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课呢?其中的环节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同样一个教案,不同的教师,上出来的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就是每一名教师的素质、气质、风度、激情、与学生的亲和力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多个方面,都要精心研究,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指导有方,游刃有余,也才能使学生在最有效的时间中,学到最多的知识,掌握最多的技能,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创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最终实现教学课堂的高效率。

总之,理想课堂应犹如登山一样,师生在一起享受着登山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享受着一步步探险得来的充实,享受着“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转折,体验着“豁然开朗”的快乐。课堂上真正飘满自由呼吸的空气,而我们的孩子更像是自由放飞的风筝,能在蓝天自由翱翔但依然离不开老师的“牵引”。学生一个个活蹦乱跳的想法触手可得,课堂中流淌着师生智慧的火花。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课堂。当然,我的理想课堂也还只是“理想”的课堂,我会不断努力,让理想的课堂早日成为现实的课堂。
我心中的语文课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是从我作为教师的角度出发构想的。她包涵我许多感性的设想,而少理性的架构。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是属于我和学生的独立而美好的世界。我的语文课堂拒绝世俗的侵淫,校长要进入我们的世界必须先说“请”(他可以耍威风,但我们当他是南瓜)。我的语文课堂拒绝权威的指摘,它要进入我们的世界必先令我们欣赏(它可以吆喝,但我们先看货后买帐)。我的语文课堂拒绝考试的压榨,它要进入,我们会说“对不起,请明天来应考教室”(它是很凶但弱智,我们足够应付)。我的语文课堂欢迎春的眷顾,她的到来,我们恬静如雨。我的语文课堂欢迎夏的漫游,她的到来,我们热情似火。我的语文课堂欢迎秋的驾临,她的到来,我们惆怅似风。我的语文课堂欢迎冬的驻足,她的到来,我们凝固如冰。我们一起阅读,召唤各种人物与我们欢聚。我们一起想象,构画一个世界任我们驰骋。我们一起创作,捕捉灵感回应心的呼唤。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坚持原则,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懂得知为美信为高人之所以为人。我的语文课堂学生与老师平等,不在乎地位的差别只关注人与人的交流(不与学生称兄道弟但与学生知心相交)。我的语文课堂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是群众演员,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鼓掌,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喝彩,教师为学生的多愁善感所动(教师处变不惊,教师不会让学生过度发挥而抓狂;教师善于引导,教师不会因学生冥顽不灵而束手无策)。我的语文课堂,学生乐于与我对话,其中不乏真情的流露、心灵的震撼,就像大民说不清道不明也要流泪向我表明他的感动。我的语文课堂,学生善于表达,其中不乏智慧的火花、人性的闪光,就像大李告诉我亚马逊河的一只斑眼蝴蝶振动一下翅膀就引起了印度洋海啸。我的语文课堂,学生敢于向我发难,其中不乏灵感的突现、情感的冲动,就像小菜提醒老蔡《荷塘月色》表明朱自清与妻子的关系似乎不洽,决不是表现作家对大革命失败的苦闷。我的语文课堂,学生终于推翻我的“统治”却依然把我当成他们的领袖。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有郭初阳语文课堂的独特视角,韩军语文课堂的润物无声,翟小宁语文课堂的自由灵动(梦想可以吧)。我的语文课堂,不用多少媒介,只用一支笔舞开一朵花,只用一张嘴说动一颗心,让学生感受让学生体悟。我的语文课堂,不该强拉硬卖,而应自如引导,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发挥。我的语文课堂,不面面俱到,只开一扇窗连接一片天,只开一扇门沟通一世界,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总结。我的语文课堂,不是产品制造,而是因材施教,让学生愉悦让学生发展。我的语文课堂,我只是火种,引燃一片“春暖花开”。(我的语文课堂还要开辟第二战场,对付考试、对付校长、对付权威。)
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还只存在于我的脑海里,她是我的追求,她是我的女神。
时间稍逝,虽未有物是人非之变,然真剥尽夸饰。人间还是这样的人间。梦可真得少做些了……
我心目中的小学数学课堂
课程改革,如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时常有孩子们自己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已。我觉得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如:我在教学“找位置”时,我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老师在教室里的位置,自己家的门牌号是多少?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何去电影院中找座位,使学生学有所用,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在教学“比高矮”时,我开始便问学生:“谁想和老师比比高矮?”创设了一个老师与学生比比高矮的教学情景。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比高矮,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和同学是怎样比的?如果老师坐着,同学站着,你会又什么答案呢?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再让他们互相进行高矮比较,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问题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情境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我们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时,课本出示三个小朋友在比谁的卡片多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观察,让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众多的问题中有好几个是我们以后几节课所要解决的。既然已经将问题抛出,那我就应势力导,问学生:“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几个?试一试。”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这并没有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我们不应该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不敢讲”另一极端,要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情况出现时,教师要即时点拨,给他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在教学“认物体”一课时,我采用了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边玩边学,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许多盒子、积木玩具、游戏棋、圆柱形的筒子和乒乓球、皮球等,其实他们在搜集学具的过程中就对这些物体进行了感知,在课堂上,我先创设了认识新朋友的情境,出示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及平面图。让学生帮他们找家,并送他们回家,在帮他们找家的过程中学生就又进一步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些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①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②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时,可以了解到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推派小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四、自主练习,科学应用
虽然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但双基不能忽视,因此,在新知识结束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科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练习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侯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人民币、用尺度量物体的长度、高度和宽度等。所有的练习都要努力体现应用性和科学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策略,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 探索-掌握-创造”,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自主探索性地学”的基本理念。
========================
我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概括起来是“六点”。
一要“清”
知识清,方法清,思路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总之是数学课应该是“清清楚楚一条线”,千万不能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这不是数学课堂应有的特点,数学课就应该有“数学味”。
二要“新”
内容新颖,方法创新,这样的数学课更能吸引人,也有更多探讨的价值。
三要“活”
也就是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
四要“实”
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本人始终认为:如果一个数学老师你上的课能做到“又活又实”的话,那你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数学老师。
五要“奇”
就是数学课要尽可能做到“出奇不意、与众不同”。当然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再说也没有必要去片面地追求“与众不同”,但是作为研讨课、观摩课,大家总是希望能听到一些有新意、有思想的课。如果你上的课,你设计的一些环节,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人家也都是这么做,他可能会觉得你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跟大家也差不多。所以,本人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研讨课“不求完美,但求有探讨的价值”。本人也并不是非常喜欢一些四平八稳,而没有思想的课。
六要“大气”
首先体现在你的目标定位、教材处理都要大气,这就需要你对整个数学教材知识体系都了然于胸,能够居高临下的处理教材、组织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其次,你的教学设计环节不宜太多太细,而应该是板块式、移动式的整体思考,不是拘泥于一些细小的环节放不开来。最后,你的课堂调控能力也应该很强,无论学生怎么放,你都能够有办法、有能力做到收放自如。
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当中可能会有一些偏激与不足之处;再说,往往是说说容易做做难,自己离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差距还非常远,只是当作一个心中的目标来追求。不当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
·我心中的数学课堂
我心目中的数学课堂是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我希望教室里干干净净的,地板十分光泽,黑板上就像新的一样,同学们的书本摆的整整齐齐!

❹ 明确自己的阅读取向

王荣生教授在《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课例研讨》中提出了语文课程的总取向问题,他认为其中的构成元素听、说、读、写也有“哪种方式”的取向问题,对阅读而言,取向问题就是阅读的方法论问题,也就是文本的解读方式问题。

王教授总结,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的取向包括“概括段落大意何中心思想、寻求‘思考与练习’‘正确答案’的‘作业者’取向“、”以分析课文形式方面为主,归结为生词、语法、修辞、章法的语文教师‘职业性阅读’取向”“遵循2000年<大纲>,以‘诵读’为主要样式的‘鉴赏者’取向”“2001年<标准>所倡导的‘感受性阅读’,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讨论法’的倚重”。

细思上述四种取向,我应是处于由第二种向第三种转型,又开始尝试第四种的比较尴尬的阶段。以中考对于知识点的考查为教学核心的时代对我而言,似乎已经过时,然而又总是无法避免它的阴影笼罩于我的课堂之上,习惯性地让学生记住套路、公式,习惯性地让学生直入重点,这些存在于我的思想深处的痼习使我的课堂无法完全地呈现出开放的态势,欲放还收,不同的阅读姿态和方式互相干扰,互相冲突,的确如王教授所言,比较混乱。

学生的阅读方式取决于教师的阅读方式和采取的阅读教学的取向,学生在教师的特定的阅读方式的影响之下,渐渐会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的意识形态,这种影响极为深远。那么,关注阅读取向问题,将使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阅读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巨大的改变。

教师要真正看到阅读的取向,这种取向决定了教师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的落点和文本解读的方式。如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一课,是一种另类的文本解读,其对教材的处理方式取决于他的阅读取向,他是将这篇课文作为一个用件,去试图挖掘另一种角度的解读可能。然而,在王教授看来,所有的对于文本解读的另类的方式,“动机其实知识求新、求异”,如我理解,就是将自己对于文本的思考以自己喜欢和认可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努力为其找到合理的依据。对于所有的语文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服务于阅读取向,其自身也有取向,而无论何种方式,都必须是“有道理”的,“并且必须证明其‘有道理’”。

教师如能明确自己的阅读取向,则将真正从“有罪的阅读”中找到一种“有道理的罪过”,“并且还要证明它的必然性,以此来捍卫它。”于是,在文本明确表达的东西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那些“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

阅读全文

与郭初阳的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波纹管接口施工方法视频 浏览:615
菌种的正确接种方法和步骤 浏览:864
土方法如何驱虫 浏览:721
修理换手机有什么好方法 浏览:778
如何教小孩擦鼻涕的正确方法 浏览:841
春季跑步减肥的正确方法 浏览:58
环境监测依据及分析方法 浏览:458
短期减肥最快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446
无线网卡怎么安装设置方法 浏览:42
最简单的省油方法 浏览:60
老年房颤的治疗方法 浏览:871
java类的构造方法有什么用 浏览:628
提高手机照片质量的方法 浏览:781
核心投资方法和技巧 浏览:840
孔隙水压力计算方法 浏览:725
棋盘法可以用什么方法代替 浏览:952
精油护发使用方法 浏览:332
干疮的最土治疗方法 浏览:221
高粱标准水分检测方法 浏览:653
卡纸制作房子简单方法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