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德育教学方法

德育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21 13:27:55

Ⅰ 德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德育方法有哪些

一、榜样激励法

通过优秀人物、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事迹来影响学生。例如向学生讲述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因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都崇拜英雄、善于模仿,用真实的实例来教育学生更能感染激励学生,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真诚说教法

意思品德教育课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讲授,对学生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确善恶是非标准,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

三、实践锻炼法

让学生参与学校、社会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到敬老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和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良好品格。

四、思维训练法

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五、情感陶冶法

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方法。

六、理想激励法

以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从而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七、行为训练法

通过道德实践和奖励、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八、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提高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从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

Ⅱ 体验式德育班会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有计划地开展与组织班会一直是学校赋予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班主任定期或有针对性地召开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教育,与在其他场合、其他形式的德育活动相比,一方面能较好地形成集体舆论,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能在学生中实现更广泛的思想交流,达到碰撞后的互相包容,有利于解决班级集体事务,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班会课组织得当,对转化学生思想工作和形成班级良好氛围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是一种省时、高效的德育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实践探索效果。

Ⅲ 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思想品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方法:一种是以说服教育为主,以理服人,正面启发引导和注意实际锻炼的方法;另一种是以压服为主,搞强迫命令,以力服人的教育方法。我们要进行真正的德育,就只能采用说服为主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

Ⅳ 科学的德育教育方法有哪些

(1)理论教育法。学校德育,重在建设,从怎样做人育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出发,分阶段、分层次制定出理论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具体方法步骤。小到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大到高等学校马列主义基本课程,都体现出充分的理论方法,但是理论教育方法并不是空洞的,单纯的,灌输的,而应该是与讨论法、辩论法、案例法等形式的结合,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让学生在愉快的理论教育中得到道德的升华。

(2)集体活动法。组织各种有益有趣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多年被德育的实践所证明过的有效方法。

(3)行为践履法。引导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去,在服务与社会的同时,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如,最近几年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共同倡导的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行为践履法的最好例证。

(4)情感体验法。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生活,如参加长途拉练,参加劳动,在贫困地区过暑假等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此种做法无论国内国外都普遍受到重视和欢迎,搞得最好的是日本。

(5)利用课堂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法。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年级,都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根据年级的不同特点,利用教材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认知程度、状况,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进行文明礼仪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如,历史课教师结合爱国英烈的悲壮事迹,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采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情感、领悟道理。教师通过文中的人、景、物、事,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中,使他们产生共鸣,在感情感染下,油然乐其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其他各学科也要坚持“文道统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德育渠道的作用。

(6)创设校园文化环境,浓厚德育氛围。俗语说:“近朱者亦,近墨者黑。”环境育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高尚品德和文明习惯的养成。基于这一认识,学校德育管理要坚持抓好校园文化活动。如:每周一次的升降旗与晨会;每周一次的团队活动;每周每人为集体或他人做一件好事;班级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队会等。另外,学校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媒体宣传校内好事新风,抨击不良习气。还有学校、班级的国旗、校训、班训、名人名言、警示牌统一制作统一格式,统一张贴。校园花草树木要修剪整齐、排列有序;校内卫生保持洁净,环境优雅等。

Ⅳ 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有哪些 生活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为人们处理数据、分析资料、交流信息提供简捷的手段。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数学越来越被世人当作一种普遍适用的和生活必需的有效工具。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生存能力发展,不仅考虑数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智力落后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运用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其数学应用意识,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智力落后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同样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智力落后学生尤其是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但大多数智力落后学生在高技能发的学习上,迁移能力很差;学习兴趣较少,学习动机水平底;学习需要不占优势;智力落后学生的需要多以低级需要为主,以满足生理的需求为主。

因此,数学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于智力落后学生的数学教学目的是要为智力落后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实用性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着眼于智力落后学生现在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独立生活的需要,对最大限度促进智力落后学生潜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对智力落后学生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四条原则,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数学教学进行以下的研究与探索:

一、 采用生活化教学法,让生活问题走进培智学校数学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弱智学生由于智力地下、思维不灵活,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据技能时,通常需要借助更多的直接经验,认识更加具体的内容,经历更加深刻的体验,才能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针对弱智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因此,在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数学的教学的要求: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无论培智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化教学方法主要有:(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与活动,把知识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根据弱智学生爱动的特点,进行了“动态教学”,如“认识数字5”时,运用课件出示<小花鸭过生日>,再现生活情景,寓教于乐。先以轻松活泼的,充满情趣的故事导入:小花鸭今天过生日,大白鹅、黑黒狗,小公鸡、胖胖猪都买了礼物来祝贺.......。接着让学生数一数故事中涉及到数字5的图片,孩子们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和诱人的礼物,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过来,然后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进行生日宴会活动,在活动中,要给小动物们安排座位,分配食物等,在游戏中不仅进一步认识了数字5,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和研究能力,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认识“24时计时法”时,要想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用24时计时的意义和重要性,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长途汽车站去实地参观,从而找出正确答案;在认识重量单位“千克”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有关“千克”的实际概念,教师可以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菜场、水果摊等场所,让他们学会亲自挑选1千克的蔬菜和水果,然后亲手拎一拎,亲身感受1千克的重量,再亲口数一数,亲眼看看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再测一测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时,可以让学生用卷尺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身高,在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长度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并能即学即用,具有很高的教学实用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穿心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设计了到超市购物的游戏,让一个孩子扮演收银员,其余孩子去购物,老师给他们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在购物的过程中,顾客要认出物品的单价,在付款的时候,收银员还要说出你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收银员的角色,让轻度智障的学生轮流去扮演。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加、减、乘、除知识计算购物中出现的找零,求商品价格之和,求商品平均价格等实际问题,模拟生活情景,再现生活画面,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个别化教学方式与走班制教学模式相结合,促进培智生的发展

每个儿童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特殊儿童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培智学校也象普通中小学一样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按年龄编班。然而,班级授课它强调统一,要求齐步走,难以适应培智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充分照顾培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也不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培智学生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并不相符,同一年龄的培智学生由于智商不同,心理年龄也不同,并且同一类的学生的缺陷差异也是各不相同的。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培智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围绕特殊儿童,以特殊儿童需要为中心来进行教育。因此,针对培智学生个别化教学的需求,可以采用走班制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走班制教学模式能够真实有效的培养培智学生,那么要考虑如何进行分班,如何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走班制教学的分班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1)充分考虑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特点。教学得以有效运作的根本就是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特点。根据培智学校的学生的生理年龄一般在7-18岁,但是其心理年龄最高只能达到8-10岁正常儿童的特征,在走班制教学中,通常把学生依据生理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低段(7-10岁)、中段(11-14岁)和高段(15-18岁)。在领域目标的实现中就依生理年龄段和相应心理特征需求选择内容并运用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加以实施。(2)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在《纲要》中,将技能按照其发展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低、中、高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存在着某些学生已到中段却只掌握了低段技能,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差异较大,认知水平又明显不同,在教授某一内容时就难以“面向全体”,无法体现“以人为本”。为此,需要根据一定的评测手段来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归类组合分班,分为低年级(1-3年级)、中年级(4-6年级)、高年级(7-9年级)三个教学阶段。

走班制教学根据分班后的不同年级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1)对低年级学生,采用综合主题教育,寓教于乐。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分散,注意力不稳定这一实际情况,在走班制的低年级教学中采用“单元综合主题教育”的方法,在个别化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使学生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训练,充分挖掘其潜能,有效地补偿其身心缺陷,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长进。(2)对中年级学生,努力创设情境,实现“教学、生活零距离”。现实世界是数学学习的丰富源泉,智力底下的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脱离智力地下学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学生是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与意义的。基于以上认识,在构建中年级走班制数学课程时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生活。(3)对与高年级学生,变课堂数学为社会数学。数学教学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它具体的意义,也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高年级弱智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5-18岁之间,他们即将融入社会。因此,在高年级的走班制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大培养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力度,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Ⅵ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什么

,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将通过对小学生特点和体育体育特点的分析,结合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化途径,从而为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借鉴方法.

Ⅶ 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德育原则

(重点指数:4星,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方向性原则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长善救失原则(又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马卡连柯平行管理的思想)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德育方法

(重点指数:4星,常考题型:选择题)

说服教育法

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指导实践法(又称实际锻炼法)

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品德评价法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又称个人修养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Ⅷ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所以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需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积极向上。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2)榜样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Ⅸ 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从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抓起。学生的活动大多数是以班级形式出现的,所以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先锋者和主导者。每个班主任必须学会做德育工作,掌握好德育教育的方法。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还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量化管理抓落实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其可行性和操作性也是很强的。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已具有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量化管理,又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的好形式,量化管理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如: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个迟到问题,班级就是经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至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制度,自觉安排好上课学习的时间。又如:不乱扔纸屑果皮的问题,班级有检查,罚扫地等管理制度,来克服同学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促进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班级,还要家庭、社会三方面一起来实现量化管理,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作为一个成功的班主任,首要的工作就是抓好班风的建设,有了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的作用是积极向上的。班风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就是因为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竞争。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阅读全文

与德育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幼儿手部锻炼方法图解 浏览:109
韩国人怎么炒牛肉的方法 浏览:523
简单的记忆训练方法 浏览:970
python连接数据库多种方法 浏览:87
短跑后腿训练方法 浏览:623
顾家的最佳方法 浏览:383
土壤氮的计算方法 浏览:180
水洗车的正确方法视频 浏览:784
初中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训练方法 浏览:279
听算检测的方法 浏览:282
e计算安装方法视频 浏览:905
数控毕业论文研究方法 浏览:772
上午锻炼的方法 浏览:753
控制暴力的最佳方法 浏览:179
反弹后如何减肥方法 浏览:205
体外血透是治疗血液质量的方法吗 浏览:697
c语言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浏览:24
能让脸变白的简单方法 浏览:358
豆腐的包装方法视频 浏览:326
小孩拉大便拉不出来怎么办最快方法 浏览: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