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什么
探究式学习让受教育者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亲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其核心是把培养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目标,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贯穿让孩子们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的“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探究式教学不同于接受式教学,它非常强调学的参与与体验,重视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过程的建立,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1)提出问题(2)进行猜想和假设(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4)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5)检验与评价(6)表达与交流。
探究式教学过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其方法和内涵丰富多彩
⑵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⑶ 综合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探究发现法
(二)实验探索法
(三)小组讨论法
(四)角色扮演法
科学探究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过程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我们应该注意在“观察、思考、实验、讨论、应用”等环节的学习和指导,以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科学带给的乐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⑷ 物理中探究实验的方法有那些
1、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问题的研究方法。
2、转换法(放大法):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的方法。
3、等效替代法(等效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
4、理想模型法(抽象法、描述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
5、实验推理法(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4)科学探究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1、独立变量,即一个量改变不会引起除因变量以外的其他量的改变。只有将某物理量由独立变量来表达,由它给出的函数关系才是正确的。
2、非独立变量,一个量改变会引起除因变量以外的其他量改变。把非独立变量看做是独立变量,是确定物理量间关系的一大忌。
正确确定物理表达式中的物理量是常量还是变量,是独立变量还是非独立变量,不但是正确解答有关问题的前提和保障,而且还可以简化解答过程。
⑸ 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
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 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 (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 (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 (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 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
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 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 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
⑹ 探究式科学教育主要有哪些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
教师将学生引入情景,让他们观察和获得有关的信息,逐步聚焦话题.从学生原有的概念和实际理解出发,由教师或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归结出将进行探究的问题.这一步是很重要的,立题不对,常常直接影响到探究教育能不能进行,而立题也不能只靠现成的案例,即使有案例,也需要教师理解以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如何采用.在这一步中,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教师如何将学生引入讨论,并了解学生已有的概念和认识;另一个关键是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适于探究,有的不适于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经过和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集中探究的题目.
第二步:进行第一次集体讨论.
学生提出自己对问题答案的推测,经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得出学生自己或是小组对问题答案的预测,并尽可能记录下来.
在探究式教育中有多次讨论.讨论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互动的主要形式,贯穿探究的全过程,构成了探究的“软”环境.
第三步:经过第二次集体讨论,完成实验设计,以进行调查研究.
以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为单位,设计如何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证实自己的预测.在动手进行观察或实验以前,要尽可能把步骤想清楚,最好记录下来,或制作成要填写的表格等.教师对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的因素要予以强调.对可能明显不完善的地方,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完善.
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注意在相等条件下,变动一个因素来进行实验比较的方法,我们有时称它为公平实验.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如:
为了搜集我们需要的证明,我们能作什么?
我们需要做什么试验?
这是一种好方法吗?
这样做公平吗?
我们能用其他方法吗?
那可能好一点吗?
我们做这个试验时需要一定的顺序吗?
我们从哪儿能得到帮助?
谁能帮助我们?
第四步:进行实验和观测
在进行实验和观察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客观世界,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现实的世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这样做是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脑的发展特点的.
实验要在可重复和可以控制的情况下进行,要做到这点,变量要尽量单一.
注意使用定量的测量工具
观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会经常使用,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某个核心的内容或概念作深入的观察,而不要做不集中的、目的不明确的、表面的观察,强调深入和仔细,多看看,看仔细一点,多想一想.关于观察我们也会在第4.3节中专门讨论.
学生在整个调查研究期间都需要教师的引导,但不要给学生指示,要用问题引导他们参与到调查研究中去.下面一些问题也许有助于观察和试验的进行:
我们首先需要做什么?
我们怎么分工,谁做什么?
我们怎样用这些物品和工具?
我们要注意那些安全问题?
我们小心地做了吗?
你想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我们应该记录什么?
做到现在,是不是需要我们观察些其他现象?
第五步:信息和数据处理,并把它们转换成实证
思考的问题如:
我们看见什么?
它意味着什么?
我们得到的数据支持我们原来的设想吗?
我们得到的数据支持什么解释和不支持什么解释?
这样的结果令我们惊讶吗?
我们可以怎样向别人显示我们的结果?
第六步:结论和表达
教师用于引导学生的问题如:
我们确信我们得到的结果吗?
它意味着什么?
有其它办法吗?
我以前看到过类似的事吗?
这样的结论和我原来的想法一样吗?
这样的结论对我们有用吗?
在进行这些讨论时要注意让不同的意见充分表达和争论,最后全班要形成明确的结论,并尽可能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
形成明确的结论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这个结论,更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这个结论中所包含的科学概念.要让学生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设想作对比.形成结论后要让学生记录下来,鼓励用不同的形式,用科学的语言来记录.
鼓励学生正式在全体同学面前作尽可能完整的表达,可以模仿科学家做科学报告那样,也可以采用多样的适合儿童表达的形式,但力求保持使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环节.组织自己的想法,并设法向别人说明,或是设法说服别人,都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科学家许多重要的科学思想常常是在交谈和辩论中产生的.在许多研究单位都有日间在一起喝咖啡或茶的习惯,现在全世界有那么多的学术会议在举行,都是科学家交流的方式.
探究实验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或是结论和原来的预测不同时,教师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告诉学生科学探究中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事,有时我们从失败中会学到比成功还可贵的东西.
第七步:集体讨论,进行回顾;联系生活实践,提出新的问题.
不管是对还是错,要有明确的科学表达,在原有儿童概念的基础上改善或扩展了儿童原有的概念.对有的学生来说,也可能没有获得改善,因为有的概念的改变是很困难的,不能靠一次探究可来完成.
在这时,可以补充和扩充相关的知识,鼓励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能经过这次探究学习活动引出更多的问题,说明这次探究是成功的,即使我们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运用互联网查阅更多的知识,从相关的网站上获取知识,是很好的扩充视野的方法,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可以运用.
探究是组织学生学习的主干,但不是什么知识都可以包含在探究的内容里.教师的讲授常常会伴随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时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仪器和器械的使用方法;有时需要扩充和连接知识,有时需要启发学生查找资料等等.但是,这种讲授是结合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而不是孤立的灌输.和传统的由教师教给学生概念的定义和知识不同,学生是在接触了实际以后,主动的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去组织新的知识.
⑺ 探究式教学法有哪几种类型
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一、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类型.
1.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所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的,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使用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细的研究,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及浪费时间、经费与人力.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查阅文献、分析个案等,常为小规模的研究活动.
2.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指为研究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和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重点不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分布状况,而是描述(叙述)分布情况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在于它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样本规模大.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既用研究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适于叙述性研究.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发展研究.
3.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的为什么是这样.解释性研究是指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为什么的科学研究类型.因果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某一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多种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方面的因果关系大都属于后者.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涉及实验或深入到实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事物或问题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实验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研究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更为严谨和具有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对于这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实验的与非实验的两种.实验研究还可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或称自然)实验研究.
二、根据研究的内容可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种类型.
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基础研究的特点是:
(1)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通过实验分析或理论性研究对事物的物性、结构和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解释现象的本质,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或者提出和验证各种设想、理论或定律.
(2)没有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目的.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看不出、说不清有什么用处,或虽肯定会有用途但并不确知达到应用目的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3)一般由科学家承担,他们在确定研究专题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4)研究结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确性,成果常表现为一般的原则、理论或规律并以论文的形式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
因此,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对现象的更充分的认识,和(或)当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时,即视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
纯基础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的区别如下:
纯基础研究是为了推进知识的发展,不考虑长期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也不致力于应用其成果于实际问题或把成果转移到负责应用的部门.
定向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产生广泛的知识基础,为已看出或预料的当前、未来或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料.
2.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其研究的特点是:
(1)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具体表现为: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2)在围绕特定目的或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3)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具有专门的性质,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着、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3.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准则:
第一,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
第二,基础研究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或目标,主要表现在: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的实际应用前景如何并不很清楚;应用研究或是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确定其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具体的、预定的目标确定应采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三、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定型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从研究的逻辑上看,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性研究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称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重于、且更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⑻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
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
3、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4、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贯彻,新课标在小学教学中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增强科学意识,探索科学奥秘,用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好奇的问题,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冬天湿衣服晾在室外结冰后仍然可以晾干,从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气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
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对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现象与常识,鼓励与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巩固课堂知识。
⑼ 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常用方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常用方法:
调查法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科学调查的步骤:明确调在的目的和调查对象一制订合理有序的调查方案实施实验调查方案。并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生物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对于所看到的生物,你不管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其生活环境;注意安全,集体行动。
实验法
生物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⑽ 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准确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
2、合理猜想,展开学生的科学探究翅膀。
3、动手操作,点燃学生的科学创新的热情。
4、张扬个性,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