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小的时候,隔壁的老奶奶去世了,奶奶很严肃地叮嘱我,“这几天不要去隔壁家,路过也走快点,免得沾上霉运”。
还有一次,我调皮地学着武侠电视剧里的男主角——紧皱眉头,捂着胸口,哑着声音告诉妈妈:“我要死了!”这时候,妈妈突然很紧张,用手轻轻打了我的小嘴巴,说:“呸呸呸!快吐口水,不要乱说话!”
死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大人们一谈到“死”就很紧张、很害怕,还会刻意回避、很忌讳这个话题。这基本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死亡教育”。但是这样并没有解决我们心中对于死亡的困惑,甚至还带来了对死亡深深的恐惧。
所以,当我们已为人父母时,首先要改变和调整自己对死亡的认知,不要谈“死”色变。死亡是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在于体验快乐,只要我们经历过、体验过,就在这个世界真实地活过,生命的意义也就充分表达了。
我们在这个世界留下来一切美好,比如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作品、我们的美好品质,都会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死亡并不代表毁灭,而是用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当我们自己充分理解了死亡,我们才能自然平和地带领孩子去认识死亡。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式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科学定义死亡
如果孩子问你:”妈妈,什么是死?”你会怎么回答呢?
联合国人口统计部关于死亡的定义是“所谓死亡,即是生命的一切征兆永远消失。”
孩子年龄还小,我们可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形式来解释。比如:“人死了,就没有呼吸了,就没办法像我们现在这样呼气喘气了,也不能说话走路了,也没有办法吃饭喝水了,动也动不了,听也听不到了……”用“呼气喘气”“吃饭喝水”等孩子熟悉的、表示生命征兆的词来解释,能够让孩子具体形象理解到死亡的含义。
但是请不要用各种隐晦的比喻,或者编造美好的童话来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
有的家长可能担心孩子接受不了死亡,就告诉孩子“老奶奶死了,睡着了”。这样的解释容易让孩子认为,“睡着了就是死了”,接下来孩子很有可能连睡觉都不敢了,总会担心自己睡着睡着就死了。
有的家长会说:“上帝把老奶奶带去天堂了,天堂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那里没有痛苦,没有伤痛”。这样的解释容易让孩子以为死亡是一件很让人期待的事情,忽略了死亡的现实痛苦意义,也是不合适的。
所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科学地定义死亡,是最好的方式。
2、借助儿童绘本
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儿童绘本是讲述“死亡”话题的,用绘本来切入,会更加自然。
有一些绘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植物、动物的死亡为例子,逐渐让孩子明白大自然的生命循环,人类也跟植物和动物一样,也会经历生老病死。家长可以在亲子共读时间,借助绘本把死亡教育自然地渗透给孩子。
比如:有一本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作者用一片叫丹尼尔的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
“我们全都会死吗?”弗雷迪问道。
“是的,”丹尼尔回答说,“万物都会死。不管是大是小,是强是弱。我们先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经历日晒月照、风吹雨打。我们学会跳舞、欢笑。最后我们死去。”
还有一些绘本是讲亲人去世的。故事里充满了亲人的爱、对生活的热爱,带着孩子更好地告别,走出悲伤。
比如:有一本绘本《我的忧伤像一头大象》,讲述主人公在外婆去世后,渐渐的,他对外婆的思念变成了一头大象跟着他。
一开始大象很大,小男孩和一头大象一同坐车、唱歌、读书和浇花,回忆外婆的点点滴滴。时间流逝,忧伤大象逐渐缩小,小男孩也逐渐明白思念一个人不一定是悲伤的,“我们一起想念外婆,我们特别喜欢这样”。
3、郑重和死去的小动物、小植物告别
小的时候,爷爷养过一只母羊,产奶给大家喝。我很喜欢喝羊奶,也很喜欢这只羊。直到有一天,母羊不见了。我到处找也没有找到,问妈妈“羊去哪里了?”“羊昨晚死了,丢掉了。”
我听了很难过,很害怕,原来死了就要被丢掉,再也找不回来了。之后好几天晚上我都做了噩梦。幼小的心里满是悲伤和恐惧。
所以,如果孩子养了小动物、小植物,出了意外死了,不要担心孩子伤心就直接处理掉,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带领孩子郑重地和死去的小动物、小植物告别:和孩子一起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地埋葬尸体,郑重地举行一次“葬礼”,告诉去世的小动物或小植物,“谢谢你带给我的欢乐,我们会想念你的”。
我们可以把孩子照顾小动物、小植物时用的物品留下来,偶尔和孩子聊聊小动物、小植物的那些美好的时光,让孩子明白,它们依旧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纪念册,把去世的小动物或小植物的照片贴到纪念册里面。每当想念它的时候,就把思念写下来。
《寻梦环游记》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当孩子知道,去世的小动物、小植物会被好好“厚葬”,会被怀念,也就不会那么恐惧死亡了。
死亡,一提起来总会感到很沉重。但是死亡教育对孩子来说,就像生命教育、性教育一样重要,带领孩子正确理解死亡,理解生命的循环,孩子才会更加热爱生命,理解生命,才会更加坦然面对死亡。
最后,以《一片叶子落下来》里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愿我们和孩子一起理解死亡,拥抱生命——
“如果我们反正是要落掉、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
“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是为了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
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为了看到四季。
难道这还不够吗?”
(本文首发于冯尘今日头条,改名为《“妈妈我也会死吗?”孩子的这个问题扎心了)
⑵ 父母如何上好死亡教育这一课这些方法你知道吗
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意味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生顾晋明确提出:全员进行死亡教育。使人们重视死亡、重视生命。顾晋说明:“优生优育是一种支配权,优死一样是一种支配权。”实际上,中国的死亡教育还是处于探寻前期,尤其是对于少年儿童而言,这一块的文化教育似乎是雷区,不管是院校或是家中对死亡的诠释都那么欠缺。
死亡教育必不可少,避而不见应该是孩子造成的伤害
仅有让孩子了解死亡,掌握死亡,才可以帮助其准确地看待死亡。与此同时,对孩子开展死亡教育,也能使孩子更为享受生活和生命,内心种下一颗感激的种籽,让孩子感受到维护生命的不易,提高承担抗挫折能力。尽管死亡针对成年人而言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厚重讨论的话题,许多家长可能无计可施,但如果不正确对待,还会很容易使孩子对死亡造成错误观念,从而发生消极情绪。
根据绘本教学让孩子了解死亡
如果你不想直接把孩子置身生死离别的地步,绘本教学是很好的进行“死亡教育”的启蒙教育方法。儿童绘本便以孩子的情境与他所可以理解的水平,来向孩子展现死亡这一件无法接受的事,并从而让孩子了解死亡这一事实。如果父母不清楚选什么儿童绘本比较适合,为大家推荐一本《活了100万次的猫》。曾经有一个5岁女孩子,看过这书之后,她问“为什么猫再也不会死而复生?”父母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她,因此反问到她“假如你是猫,你希望像之前那样一直生存下去?还是像这一次一样真真正正活一次?”小姑娘想了一下,说:“希望只活一次。”这正是少年儿童理应追求完美阅读的,最有意义阅读的。这书人物可爱,界面多种多样,浅显易懂,让孩子在阅读时掌握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