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

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08 05:10:43

❶ 唯物主义的观点及方法论有哪些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发展的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4、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5、对立统一的观点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肯定事物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统一的一面。
6、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7、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10、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观点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1、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2、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13、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人生观、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7、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9.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的五千年历史

马克思的第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中国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能否正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在没有马克思主义之前,人们习惯于从主观去认识社会历史,缺少客观的分析,更多的是从一些卓越任务的思想、神的意志甚至一些神秘的事物方面进行分析,善于结合精神因素来探究历史,这样不仅容易去接社会发展的历史,还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解释了我国历史社会发展中的规律和一些思想路线,更是阐明了引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社会主义实践的进程中,我们坚持唯物主义,不仅可以正确处理和分析问题,还能客观、科学地接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尤其在我国社会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积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我国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运动进行了系统、具体的分析,为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指导世界提炼出了正确的方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无数个胜利。

❸ 如何用历史唯物观点解决现实问题

(一) 科学发展观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二) 科学发展观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不应将它归入历史唯物主义原有的范畴。

(三) 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在新时期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化的一次关键性的机遇。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佳出场路径。

那么,为什么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呢?

因为,从研究对象来看,科学发展观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它是以人类社会某一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历史进程时期,社会系统的发展现象、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社会历史哲学,社会发展问题,都遵循于或者受制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诸如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社会意识、社会形态划分,社会进步,等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必须建构于上述哲学概念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虽然包含了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思想,但其理论主题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现有的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都无法从基础理论的高度全面驾驭科学发展观,都无法担当使命。因此,若忽视甚至反对从唯物史观的哲学体系考察科学发展观,必将使其研究缺乏抽象思维,缺乏理论思维。

但是,科学发展观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现有体系中的一个小问题或分支问题,不能简单插入现有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不能简单当成一个局部问题,一个原有体系的具体应用问题。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受时代的局限性,没有经历过科学发展观的现实社会模型,没有面对过社会主义稳定发展时期的种种现象、矛盾和问题。若简单将科学发展插入原有理论体系中,既违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也是对理论研究工作的不负责任。其次,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之后的150多年里,既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成功地指导了世界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实践,同时150多年来社会巨变,在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涌现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预见到的一些新知识、新现象和新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观中的发展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五个统筹”,生态、能源,等等,都需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适当引入当代的一些新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理论,进行全面创新,综合探索。因此,仅仅是原来理论的基础上小修小补,是不可取的;与其小修小补,不如大胆独立出来。

科学发展观内涵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领域:

1、深刻的哲学问题、历史问题、经济问题;

2、政策问题、政绩问题、社会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3、科技第一生产力、高科技、全球化、网络社会、能源、生态环境、生物工程问题,等等。

科学发展观体系既具有很强的思辩性、逻辑性,又具有非常全面、非常具体的现实性和应用价值,它带有某些当今时代其他哲学概念和哲学课题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科学发展观很容易同当代一些世界性的,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交流和融合。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要着眼于大思路,要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框架内做大、做实。

如果运作成功,理论界完全有可能把握住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体系创新的历史性机会,努力将新编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新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成涵盖原有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这两大学科子系统。综上所述,以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有可能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佳突破口,并将深刻影响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格局。

❹ 唯物史观的六大原理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的原理:

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更高形态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人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国各个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❺ 唯物史观是如何破解人类社会发展有无规律这一历史之迷的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原理既是唯物史观揭示、破解所谓“历史之迷”并得以创立的关键环节之一 又是唯物史观原理阐述的基本层面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主要方面的内容有: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❻ 怎样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1、首先,这是一个好问题,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唯物史观的说法。
2、唯物史观就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阶级分析方法是指从人物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人物的动机和立场。
3、拿岳飞举例分析下,岳飞被某些人说成是破坏民族团结的千古罪人,这就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当年根本没民族大团结这一说法,和来破坏民族团结一说。如果岳飞是破坏民族团结了,辽国还是地方割据政权,对抗国家统一呢!
岳飞是南宋军队将领,本身占有大量土地——也就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他是地主阶级。因此,他坚决抗金,保卫国家是他主要的英雄事迹,符合当时南宋社会的主流观念;同时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也积极镇压钟相、杨幺的起义。
4、元朝建立后更是绝好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的例子。说起来元朝是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但是当时穷苦的蒙古人一样是社会下层,有权有钱有土地的南人一样是社会上层,即使是蒙古官员也不敢轻易招惹。元朝初期山东有个起义军女头领叫杨妙真,就是汉人,而且是女性,后来封侯。《元史》里记载了很多当官的汉人,甚至留下了专门的传记,还有很多为了对抗朱元璋而被杀。当然,汉人是副职居多。所以,元朝真是阶级分析的好例子,穷人、农民就是被剥削阶级,不会因为你的民族而改变你的社会地位。

❼ 如何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

网络知道
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
帐号已注销
TA获得超过328个赞
1.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分析当今社会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2.怎样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1、首先,这是一个好问题,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唯物史观的说法。
2、唯物史观就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阶级分析方法是指从人物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人物的动机和立场。
3、拿岳飞举例分析下,岳飞被某些人说成是破坏民族团结的千古罪人,这就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当年根本没民族大团结这一说法,和来破坏民族团结一说。如果岳飞是破坏民族团结了,辽国还是地方割据政权,对抗国家统一呢!
岳飞是南宋军队将领,本身占有大量土地——也就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他是地主阶级。因此,他坚决抗金,保卫国家是他主要的英雄事迹,符合当时南宋社会的主流观念;同时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也积极镇压钟相、杨幺的起义。
4、元朝建立后更是绝好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的例子。说起来元朝是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但是当时穷苦的蒙古人一样是社会下层,有权有钱有土地的南人一样是社会上层,即使是蒙古官员也不敢轻易招惹。元朝初期山东有个起义军女头领叫杨妙真,就是汉人,而且是女性,后来封侯。《元史》里记载了很多当官的汉人,甚至留下了专门的传记,还有很多为了对抗朱元璋而被杀。当然,汉人是副职居多。所以,元朝真是阶级分析的好例子,穷人、农民就是被剥削阶级,不会因为你的民族而改变你的社会地位。

❽ 唯物史观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

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它科学应用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和矛盾分析方法,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它准确把握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导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导向。
拓展了把握社会形态的理论视野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交互作用所构成的复杂有机体。对于社会,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比如,从经济社会形态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统一(亦即社会制度)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区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从技术社会形态即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区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信息)社会;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区分为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其中,技术社会形态即生产力发展是基本的和主要的,经济社会形态即社会制度以前者为基础并为其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根本。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身心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社会。历史事实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和谐社会的状态,即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层面相对比较协调稳定。不过,它们是建立在不同生产力基础上的和谐、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的和谐,因而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并且存在水平高低的差异。
我们现在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分析,以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的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又增添了“社会和谐”这个基本要求。如果说,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分析侧重于从历史过程或纵向的角度把握社会,那么,和谐社会理论不但准确把握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而且从横向或社会总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因此,和谐社会理论拓展了把握社会形态的理论视野,是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为13亿中国人民指明了一个美好而又可及的共同愿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反映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以及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社会性质与社会状态的一把钥匙。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阶级对抗特别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那么,是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的。
在我国现阶段,从总体上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应的,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虽然还存在着极少数危害社会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他们同人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具有对抗性,但这类矛盾已经不占主要地位。非对抗性矛盾占据主要地位,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客观基础。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具有必要性。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收入差距、地区差别、利益矛盾、腐败问题、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乃至国际贸易摩擦等矛盾和问题都客观存在。倘若任由这些矛盾和问题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引发社会震荡和冲突,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是社会矛盾尖锐激化、阶级冲突异常激烈、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过程,我们应避免重蹈这种覆辙。因此,我们必须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未雨绸缪,高度重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针对性所在。
还应该看到,和谐社会具有历史性。和谐是历史的,依赖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水平的和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差别和矛盾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还不可能实现高标准的和谐。所以,和谐社会理论强调,对现阶段社会和谐的认识不能过于理想化。这也体现了对历史的理性把握,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我们要立足于现实,做历史条件允许的事情。建设美好社会,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综上所述,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在科学分析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结果。
弘扬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为了实现“发展中的协调”。无论发展还是协调,归结起来,都是为了人,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它们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和环境。它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当代中国的人心所向。
美好生活有待于人们的创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每个人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主体,也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使人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才能大幅度、大面积地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判断社会和谐与否的最高“裁判”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依据。
体现了处理社会矛盾的科学方法
矛盾分析是唯物史观在处理社会问题时的一种基本方法。社会矛盾是多种多样的,有对抗性矛盾,也有非对抗性矛盾。对于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应当采取不同的方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绝大部分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因而应多做协调、化解的工作,沟通、协商、疏导,兼顾各方利益,而不能采取对抗性矛盾的处理方式。同时,还要反对那些不顾实际后果而一味揭露矛盾、渲染差别、夸大问题的错误做法,因为那样不仅无助于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人们的心理失衡。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主张消灭一切社会差别,也不等于不讲是非,求得一团和气。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和而不同”。“不同”即多样性、差异性,它是“和”即统一、一致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我们要实现的和谐是有原则、有是非的和谐。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基本原则,违背这些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为必须予以纠正。和谐不是同斗争相对的概念,它并不排斥斗争。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同极少数危害社会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以及国外敌对势力讲和谐,相反,只有同他们坚决斗争,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安定和谐;另一方面,即便在人民内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好坏优劣依然客观存在,也要加以区分,仍然需要一定的斗争。当然,这里所说的斗争形式是多样的,包括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和疏导、制止和处罚等等。在人民内部,特别需要注意讲究斗争的方法和效果,并把它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以避免引起对抗和冲突。
在坚持唯物史观处理社会矛盾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非对抗性矛盾占主要地位的情况下,应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处理社会矛盾。必须把全体人民的主要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努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奠定坚实基础,这样才能达到水涨船高、共存多赢的目标。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各种体制和制度,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特别注意维护困难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和各个阶层的群众和睦相处。

阅读全文

与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期货利润计算方法 浏览:991
手机电脑大文件传输用什么方法 浏览:62
宝宝手指发育锻炼方法 浏览:743
审计案例分析的方法 浏览:162
excel表格画任意划线的方法步骤 浏览:486
薄荷叶菊花泡水正确方法 浏览:550
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去除小黑虫 浏览:197
最简单的套筒方法 浏览:406
抹灰的重量计算方法 浏览:315
乒乓球桌底座安装方法 浏览:969
淀粉白度检测方法食品伙伴网 浏览:745
手鼓的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952
电脑屏保动态视频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88
素描拿笔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307
移门柜安装方法 浏览:399
慢性咳嗽的治疗方法 浏览:990
科学研究论文方法 浏览:679
隔空给手机充电的方法 浏览:700
数学因式分解方程的方法怎么用 浏览:644
双层弹簧臂力器正确锻炼方法 浏览: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