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缺类研究为什么能突出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
缺类研究能突出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原因是在比较文学中,主题研究和缺类研究同属于平行比较范畴。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缺类现象是指一种文类在某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中存在,而在别的国家或民族文学中不存在,或者一种文类在两个国家或民族都存在,但差异极大的现象。比较文学中的缺类研究是通过对缺类现象的探讨、分析,来挖掘缺类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以便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深入研究该文学的本质、源流及其各自的特点。
‘贰’ 缺类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对主题 “缺类”研究的尝试 ——中国古典文学中 历史与道德冲突主题“缺类”的揭示及探源
作者
周平川
摘要
正 在比较文学中,主题研究和缺类研究同属于平行比较范畴。一般来说,前者比较同一主题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表现,后者是对某一文体在某国文学中的缺类的研究。本 文尝试把缺类研究运用到主题研究中来,旨在开辟缺类研究的新领域和主题研究的新视觉。在中西比较文学中,就主题而言,除了“存在着产生我们共同人类之中, 贯穿整个世界的基本统一”外,还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寻求差异性与发现同一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太深奥了帮不了你太多。
‘叁’ 研究缺类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研究缺类现象的意义是:缺类现象是比较文学研究中文类学研究的一个特殊情况,是从相反方面肯定不同文化、民族中独特文学形式存在的独特性与合理性,并且为了解潜藏在“缺类”现象之后的深层历史文化背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
缺类现象是指一种文类在某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中存在,而在别的国家或民族文学中不存在,或者一种文类在两个国家或民族都存在,但差异极大的现象。比较文学中的缺类研究是通过对缺类现象的探讨、分析,来挖掘缺类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以便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深入研究该文学的本质、源流及其各自的特点。
‘肆’ 什么是却类研究,如何理解比较文学中的却类研究。如有相关知识储备者,劳驾帮帮忙 感激不尽
缺类现象是指一种文类在某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中存在,而在别的国家或民族文学中不存在。或者一种文类在两个国家或民族都存在,但差异极大的现象。
比较文学中的缺类研究是通过对缺类现象的探讨、分析,来挖掘缺类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以便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深入研究该文学的本质、源流及其各自的特点。
缺类现象涉及到文学的起源、发展与变异,缺类的背后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整体、开放视野客观认识两种异质文化的价值,同时正视自身文化的局限性,积极思考、借鉴对方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值得人类共享的思想精华,为自身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是缺类研究中所引发的深层思索。
‘伍’ 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它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文类学、主题学、形象学、媒介学和比较诗学等。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它的两个基本方法,前者侧重研究各民族文学中存在的事实联系,后者则对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目前有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前苏联学派三大学派。中国早在五四时期就引入了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但真正获得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比较文学是一门有着极大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比如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它又把异质文化的沟通与对话等新课题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1、哲学方法的层面。哲学方法是在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学科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哲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等等。
2、科学方法的层面。这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的方法,以其横断性和交叉性而为文学理论所吸收和借鉴,它处于中间层次而对文学理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法。
3、专业方法的层面。这是适用于文艺学自身专业特点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从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方法,如赏析方法、考证方法、评点方法等,也有从其他学科中移植过来,后来逐步固定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具体,也最接近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
总之,上述几种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操作原则,在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时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径,显示出自己的优长之处,同时它们又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在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因此都值得重视,值得借鉴和吸取,而在具体操作中最佳的选择是对其加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利用。
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然后,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
(6)比较文学缺类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在于理论自身的学理建设。80年代下半期和整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理论比较全面地建立自身学理的时期,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期。
在文学理论学理的探索、建构中,无疑,西方文学理论发生过重要影响;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学理论中的西化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审美研究、作品形式、结构等因素的内在研究,和那时中国美学问题的大讨论,都对中国文学理论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时在讨论中,不少学者对现代文论传统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并且力图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景象,新说屡起,佳作迭现。文学理论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构旧说的基础上出现的,同时又是新的建构。
因此,这十多年的文学理论,不是一味的解构,不是一味地听从外国人说话,不是把外国人的文学理论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对文学理论既有改造,又力图有所创新,并且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范畴。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文学理论在不断地走向边缘化,不被人们重视,但是应当承认,文学理论是个有成绩的部门,真正的理论创新,自会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绩估计过高,但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构与建构,正是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体现。
‘柒’ 比较文学有几种研究方法,分析每一种方法的特点
我们将影响的过程分为三步:作品力量——阅读经验——创作因素,那么,接受还停留在阅读经验这个层面上,只有进入创作过程才算发挥了影响。因此,影响不是单向的发射,而是相互作用,它必须在作品中体现出某种可见性。
影响与模仿 模仿是“作家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创作个性服从于另一个作家”②,或者说完全失去创作个性;而影响则是某种文学现象的创造性变形,被影响的作家所产生的作品本质上是属于他自己的。鲁迅的《伤逝》可以说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如果鲁迅没有看过《玩偶之家》,就不可能创造出子君这样的人物。但鲁迅又不是对娜拉这个人物形象的亦步亦趋,而是融人了对妇女解放的思考。鲁迅尖锐地看到,娜拉式出走的结局不是堕
落就是回来,妇女的解放既需要独立的意志,也需要相应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顺便提及的是,比较文学并不完全排斥模仿,模仿往往是艺术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学习手段。普希金甚至认为,模仿可能标志着一种“对自己的力量的崇高的信心,希望能沿着一位天才的足迹去发现新的世界,或者是一种在谦恭中反而更加高昂的情绪,希望能掌握自己所尊崇的范本,并赋予它新的生命”①。在比较文学看来,创造不可能凭空而生,关键是选择一个好的范本。作家的创作实践证明,模仿好的范本就是成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