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希望知道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此问题属于教育科研类。
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育科研的正规的、高级的形式。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门既悠久又崭新的课程,经典诵读课程化研究,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广大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选择课题
课题研究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五个步骤,而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
1、选题的基础原则
实用性:根据目前的情况,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眼于未来。
新颖性: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
可行性: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科学性: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
2、选题的一般步骤:
(1)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提出问题;
(2)拟写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
(4)开题论证。学校举行课题开题报告会可以请省、市专家作专项指导。
3、选题的具体方法:
(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
(2)随机性选择课题。
(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
(4)分解子课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
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
(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
(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联系教学实际。
(4)注意提高研究者的素质,研究策略、方法多样。
二、课题的前期论证
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明确研究方向、周详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总之,通过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要完成以下几个要素,它们分别是: 1、课题名称的确定。 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
2、目的的论证。 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 3、背景论证
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
4、基础论证
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主要着作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例如:
(1)人员结构:研究人员除两名区教研员外,其他均为第一线教师、教导主任、校长、教研组长、省级教坛新星,骨干老师、特级教师等。(2)课题成员中有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的已结题,有的正在研究中,有的准备结题,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
(3)成员都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的自制课件,有的可以制作网页,有的还可以查找资料、分析整理、存储相关信息,还可以自行制作录象课。
(4)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负责人及各学校校长一贯重视教科研,倡导“科研兴校”的理念,必要的经费可以保证。
(5)请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及教科所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三、内容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
四、步骤设计
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 五、方法设计 1、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座谈会、实验法、 问卷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模拟法、案例法。
2、着重介绍课题实验中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
观察的步骤为: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
应用观察法应注意:边观察边思考;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
(2)调查法
调查研究是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者通过有计划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最佳方法。精心设计的标准问卷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里获得具有同样形式的数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又叫谈话法,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
访谈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容分为:事实调查、征询意见、了解个体内心世界。访谈要掌握技巧,访谈者要持“虚心请教”的态度,平等讨论的方式,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态,要掌握发问的艺术,采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迂回法。
(4)座谈会
是普遍使用的一种向群众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优点是与会者人多,又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不足之处是易受人事关系影响,出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情况。
开好座谈会要由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同志主持,注意启发引导,事先有提纲、主题集中,与会者有准备,同时人不宜多,最好采用讨论式,兼用问答式。
(5)测验法
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的方法。命题要力求标准、规
范。要消除测验对象的疑虑心理,提高测验效果,评判要公正,分析解释要准确。
(6)问卷法
调查者用文字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书面答案的方法。其优点是费时少、调查面广、适用于不愿披露姓名的人,或不愿面对面交谈的人,方法灵活,便于统计、整理,从结果上可以看出整体趋势。
(7)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探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历史研究的记录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二是遗迹、或遗骸。 (8)实验法
真实世界中事物太复杂了,个中许多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我们的思维无法穷尽。为此,我们往往采用简约的方法,简化问题、简化事物的影响因素,利用仪器、设备等等人为的方式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以期获得科学性事实,进而研究客观事物规律。
六、成果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
集、教学案例集、讨论稿、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研讨课、实验观摩、
实验小结、论文、个案分析、电脑光盘等。 七、文档撰写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能,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做"。
开题报告的内容有: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对象;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计划;课题需要的资源;课题成员的分工;课题预期的成果。
2、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一方面是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用书面形式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大家通过报告知道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从而了解你的观点。
3、研究记录
为什么要写研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脑子不可能记住那么多事情。所以,每次活动后,我们最好马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事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而且,良好的记录能使我们理清思路,知道这次研究究竟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方向如何?应该如何做得更好?
4、调查记录
调查研究记录表包括:课题名称;调查目的、意义;调查内容;调
查对象;调查时间、地点;调查方法与手段;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
5、实验记录
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你应该根据你的观察和最初的资料分析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然后,设计实验以验证你所提出的假设。那么最好每次实验都有实验记录。
五、怎样设计实施方案和计划。 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后,就要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提出总体规划。
实验方案包括:
1、实验题目。它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题目与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不宜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可以提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提示课题的论点;
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设想是对解决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
3、实验目的与操作。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明确操作程序,使思路具体、明确;
4、实验的指导思想;
5、实验对象;
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
7、实验统计与评价;
8、建立必要的制度;
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 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音像、方案材料的总称。在教育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是研究的主体阶段,也是研究的起点,并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1、资料分类
搜集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分类处理才能系统化。包括:研究课题需要哪些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逻辑顺序、使用顺序、出处、使用价值,哪些为纲、哪些为目等。之后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应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并将分类和系统化了的材料科学地保管起来,以备应用。
2、搜集资料
(1)逆时性。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逆时性原则,就是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沿时间的航标获取最新的东西。
(2)选择性。搜集资料要精选精用,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选取必需的资料。如今年合肥市评定职称就简化了一些材料。
(3)直接性。为了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
而尽量避免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
(4)比较性。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为自己课题研究所需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这样,才能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搜集资料的方法
(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通过书目、文献、索引搜集。
(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
(3)通过文献资料与情况资料。 (4)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的活动原始材料。
4、材料记录要求
(1)资料索引:包括什么资料、出处、资料的基本情况等。
(2)资料内容:包括思想、观点、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评语、意见、受到的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排列和查找,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具体明确。
5、材料的整理
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材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数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整理。 6、分析材料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七、给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建议 1、找准方向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新课程理念。
2、讲究科学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注重过程
诵读课题研究是通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
4、加强合作
课题研究小组是由专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
‘贰’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工作回顾:
1、组建研究队伍。
2、确立课题、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3、加强教师培训和理论学习。
4、积累研究资料。
作好本阶段工作小结,作好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二、阶段性成果:
1、拟定、修改并完善了子课题论证报告、课题研究方案和本阶段工作计划。
2、组建了课题指导和研究小组。
3、制定了实验相关奖惩制度和落实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分工,明确各自工作职责。
4、召开了实验教师会,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深入了解课题研究,让实验教师明确了实验的相关要求。
5、本阶段完成后,作好了本阶段工作小结,作好了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三、问题和不足:
1、虽然实行了责任制,但落实得不是特别好,个别研究人员的研究主动性不强。
2、部分教师心存疑虑,支持配合不够。
3、课题组的指导人员对课题实验工作指导不够。
四、改进建议
1、加强实验教师的学习研究,提高实验能力。要求实验教师加强学习课题相关理论,提高课题实验的能力。
2、反复修改方案,精益求精,尽快形成定案。
3、加强课题指导人员对实验教师的指导,对实验过程的跟踪管理。
《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课题于xxxx年10月申报,xxxx年12月被xxxx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为xxxx市“十一五”立项课题。自申报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展开、推进。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中心课题组
在校教科室的组织下,经过自由报名及学校推荐,成立了一支热爱学困生、在学困生转化方面有一定经验的教师组成的课题队伍。确定xxxx为课题组主持人,xxxxx等为课题组成员。
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学困生研究在国内外已有悠久的历史。我校是一所偏远农村初级中学,每年的生源较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致力于学困生的研究,其中涌现出一批有丰富差生帮教经验的教师。为此,我们确立《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课题,并做一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思考,力争积累一些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案例,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最后达到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学困生的表现、特点及成因‘学困生课堂教学研究对策;师生情感;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
研究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⑵调查研究法--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⑶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协作人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⑷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及辅助课题研究的其他全体教师集中进行了座谈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和座谈,使全体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以及课题研究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理论学习
我们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认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新课程标准;新《义务教育法》;“赏识”教育;陶行知思想研究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积极参加课题培训,走出去、请进来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区教科室、市教科所、市教育学会组织的.课题培训:3月17日参加贾汪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开题报告会,市教科所李燕主任、候集高级中学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柳方平给我们作了精彩的报告,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3月24日又参加了xxxx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大会,郑飞所长、成尚荣院长对课题主持人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我们收益匪浅;我校还邀请区教科室主任张荣远给教师们进行教科研知识的培训。
六、收集整理资料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全体实验教师查找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学习资料及以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是实施起到了帮助和促进作用,我们将综合利用这些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做好开题研究的一切准备。
七、建立课题管理办法,建立课题研究制度
为了保证该项科研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促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取得有实际应用价值、有理论突破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管理办法,建立课题研究的过程档案。档案内容包括:
1、工作记录;
2、研究过程记录,相关的原始资料存档;
3、会议活动记录(包含文字、图片);
4、成绩与奖励记录;
5、教师研究材料(教案、课堂教学随笔,学生反馈意见,相关业务领导部门的评价、录像、图片、报道)等等。我校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的课题研究制度,如理论学习制度,教学观摩制度,综合考评制度。
八、设计调查问卷,开展成因调查
为了解目前学生的思想、学习及家庭情况,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成因,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第一手详实资料,课题组设计调查调查问卷,对我校七、八年级全体学生进行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共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从中抽取200份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经调查,学困生造成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九、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师整体认识有差异,致使部分教师还没有明显的行动,还在初期的探索。
十、努力方向:
1、 继续加大培训、指导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努力探究如何转化学困生。要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我们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题的实施阶段。在准备工作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失误和不足,今后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改正和解决,加倍努力,圆满地完成课题实验任务!
‘叁’ 研究企业团队精神的方法有哪些
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有统一的奋斗目标或价值观,而且需要信赖,需要适度的引导和协调,需要正确而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的传递和灌输。团队精神强调的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合作态度,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成员自觉地认同肩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目标共同奉献。
精选共同目标.精选一个共同目标,并采取有效策略,亲聆每个成员的思想,使他们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全身心地奋斗。这一目标是团队成员共同的愿望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化。它以实现团队整体利益为前提,同时要包括团队成员的个人意愿和目标,充分体现团队成员的个人意志与利益,并且具有足够的重要性和吸引力,能够引起团队成员的激情,另外这一目标要随环境的变化有所调整。
典型激励有妙招,树立团队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经常表彰各方面的好人好事,营造典型示范效应,使全体部属向榜样看齐,让其明白提倡或反对什么思想、行为,鼓励属员学先进,帮后进,积极进取团结向上。作为主管要及时发现典型,总结典型,并运用典型
团队有效沟通,在企业管理中,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一定是善于团结伙伴的人;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也一定是不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能用诚意换取下属的支持与信任,即使管理过于严厉,下属也会谅解而认真地执行;不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即使命令再三,下属也不愿接受,其结果必然怠慢工作。这样的团队领导肯定难成大气候,难有大作为。
良好的团队文化,一个团队就是一个整体,可以是松散的,如一盘散沙,甚至是互相排斥,斗狠,关系紧张,团队分裂,组成派别。有的是团结有序,合作共赢,有团队意识,理解包容,甚至有的是兄弟文化,我们讲的团队文化需要的正面文化,团队能够体现基本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导向,知道荣辱,有凝聚力。团队的关系是和谐的。
END
注意事项
通过有效沟通,可以有效防止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护团队目标的一致性。比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会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坦诚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某个人因为考虑到某些其他因素而在会议上不敢表达观点,一味唯唯诺诺,会后到了洗手间里再和别人说“其实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戴着假面具工作的人会破坏公司团队的团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肆’ 信息化师资队伍培养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一、教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1.普及信息化的相关理论
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信息化虽然已经说得很多,也做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并不是每个教师都真正了解信息化的本质、目的和内在含义,对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更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师信息化首先要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普及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从而改善教师信息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信息化理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和接受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的差别,尽早完成教师角色转变。
2.培养教师利用信息工具的意识
教师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然而,数十年“粉笔加黑板”、一本教案用多年已成习惯,加上许多学校的骨干教师年龄都偏大,接受新观点和学习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在教师信息化过程中,容易引起对新技术本能的畏惧甚至抵触。同时,学校内外以及社会上的各个方面,还可能有许多有意无意阻碍教育改革、限制观念转变的不利因素,这就需要各级领导、专家作好教育和疏导工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越来越多的教师乃至于全体教育工作者勇敢参与、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教学工作、日常生活。
3.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互联网技术是人类社会自文字的产生、印刷术的发明以来的又一信息传递工具,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明打破了书本是信息主要传播载体的状况,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资源库,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锻炼和培养自己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并能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及时、恰当的应用到未来的教学、科研工作当中去。
4.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我们推开一扇窗,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也会有苍蝇、蚊子等不请自来。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成为我们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有力工具,也有一些不良信息,腐蚀我们的心灵,消磨我们的意志,成为残害我们的精神鸦片,要想利用好这个工具,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因此,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积极的网络观,形成对信息的判断力和防范力,互联网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二、教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1.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相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就“教师教育信息化”答记者问时曾经说过,“教师教育包括两部分:培养和培训,教师培养指师范大学、师专、师范这个教育体系;教师培训,也就是在职教育,指各地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
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而后,许多高校先后也成立了自己的教育学院。1993年至今,仅仅11年的时间,培养出来的教育技术人才是屈指可数的。可见,中国非常缺乏教育技术方面的师资力量,因此,国家应该倡导学生攻读教育技术专业的学位,各级院校也应该鼓励和提供条件让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技术。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每个学校并不一定都能够为自己的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那么,短期培训就是处理这个矛盾的很好方法。学校可以定期、不定期的聘请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深入到学校,并以专家讲座、示范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实践等全方位的指导。
2.加快信息化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步伐,刺激自主行动研究
无论是培养还是培训,总的说来还是理论的多一些,真正把理论的东西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成果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因此,各级领导和各级院校应该出台政策、出资出力加快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步伐,让想利用多媒体或电脑室上课的教师可以用,让不敢或不想利用这些设备上课的老师有机会尝试先进的教育技术,激励教师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如果没有这个信息化教学环境,一切都是空话。
3.加强同行之间的信息交流,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萧伯纳曾经说过,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当我们交换之后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当我们交换之后每人就会有两个思想。本校教师之间、各级院校的同行之间可以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把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体会、经验、总结等等拿出来互相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4.建立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测评机制
培养也好,培训也好,还是同行交流也罢,都需要教师自己主动参加、参与,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主动性的问题,都不是非参加、参与不可的,而人是有惰性的,如果不是强制的,总会有部分教师怀着这样那样的想法而不参加这些活动,因此,相应的,在教师信息化建设的中后期,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信息化水平测评标准,依此标准来衡量教师的信息化程度,严把测评关,测评合格的颁发证书,教师持证上岗。这样既能保证绝大多数教师积极接受信息化教育,又能规范信息化建设,使教师信息化教育有标可依。
总之,我们的教师信息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经验,而国外可借鉴的经验也不是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最终在教师培训方面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从而完成教师队伍信息化,实现教育信息化,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