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机械电子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与电子技术为一体,其学科具有知识点丰富、涵盖内容广与适用范围宽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系统正逐步向智能化与自动化方向转化。目前在各行业中没有渗透电子与自动控制技术的纯机械领域越来越少,因此,社会急需全面掌握机、电和控制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自动控制
湖南农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根据当前国内外机电产品生产及发展趋势而设置的,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应用机械、液压传动、电子、控制和传感技术,从事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必须的机电设备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制造、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必须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创新意识、提高工程实验能力的重要实践基地,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湖南农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在多年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造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创办的,其实验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均侧重于机械部分,因此有必要开展湖南农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于2010年开始招生,专业课程设置参考了国内多所高校的经验,在现有师资力量与教学硬件条件下,力争做到最好,但就实验教学环节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内容广而不精
由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涵盖机械与电子,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力争兼顾到机械与电子两方面的内容,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液压及气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及电力拖动基础”、“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信号与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数控技术及其应用”等近20门专业课,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科目太多,对应课程所开设实验学时偏少,难以深入学习,故每门课掌握得都不够精通。
2.电类实验设备不足
湖南农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是在多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创办的,相比而言,机械类实验设备较完善,而电类实验的开设,虽可以在湖南农业大学部省共建电气技术实验室进行,但当时所建的电气技术实验室主要为满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及其他工科专业的电类基础实验开设,因此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的'实验,均能满足要求,而专业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却缺少对应的实验设备。
3.综合设计性实验设置不够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由于课时少而时间紧等问题的存在,尽管实验室的多数仪器均能满足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要求,但目前各门课程所开设的实验多以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为主,以保证学生能在课堂上按时完成实验内容。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均采用模块化实验仪器,学生实验时只需简单的连接电源线与信号线进行观察或数据记录即可,严重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部分课程的实验甚至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教学效果有所欠缺,对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不够深入。
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1.修改培养方案,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通过实验真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从而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培养方案修改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涵盖机械与电子,要在宽口径的同时有所精通,培养方案修改时便不能盲目的减少理论课程或平均分配实验学时,而是应该按照市场人才培养需求进行。
(1)合并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实验,单独设立实验课。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较多,应用性强,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均开设有一定学时的实验课,从10学时到14学时不等,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动手能力。分别开设实验课能方便各任课教师自主实施课程教学,但容易出现各课程实验内容过于基础,综合性不够的问题。由于这三门课程都是电类专业基础课,联系紧密,相关性强,因此可以考虑将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为一门“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学时设为34学时,课程开设时可以从电类基础实验开始,后期完成应用性、设计性较强的两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2)按教学计划要求和培养目标对某些课程的理论与实验课时进行增减调整。如“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10个学时的实验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可适当考虑减少部分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至16学时或更多,使学生通过实验对单片机的基础理论有较深的理解,能初步设计基本的单片机控制软硬件;同时增设单片机课程设计,用 1~2周的时间进行自主设计,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深入培养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
2.多方位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电类教学设备老化、部分专业课程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在实验课上动手操作机会减少,甚至某些课程未曾开设对应的实验。针对此类情况,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改善实验条件:
(1)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对应的专业实验室。
㈡ 怎样设计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整个教学过程,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切实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协作学习”。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
(1)突出创新
课程模式应体现学科及教学内容的特色。教学的问题是什么,教学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突出。
(2)融合技术
将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与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媒体与资源的内容,注重信息技术及数字资源的整合与运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问题及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应用理论
教学设计应该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所有的理念要能落地,要能实际应用,而不是只是假借名头。
(4)展示效果
教学设计立意新颖、设计巧妙,适用于实际教学,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达成教学目标,有推广性。陈述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能用事实、数据证明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ETx8LxKzuxm_8yVykio2Zg
㈢ 试论如何在电工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兴趣激发 能力培养 尝试措施 我是电工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担任《电工基础》和《企业供配电运行》两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很注重的问题。我认为对电工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尤为必要,以下便是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几点浅见:一.电工课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的高低则主要来自学习的兴趣。所谓的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对于职校的学生,本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不是很高,如果要求他们死记硬背的话,他们更加会产生反叛心理。学生只有对电工基础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学好电工基础。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知识的兴趣,是提高电工教学质量的关键。1、教学过程不但要教,重要的是让学生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呢?也就是动手能力。事实证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应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做”的能力的培养的基础。职专学生在校主要学习内容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怎样将创新能力要素的培养融于专业课的教学中。我在教授电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会学生阅读书本。电工理论的概念、原理、公式和结论文字精练,但表达在书本中长篇的叙述里。我在教学中把头序纷繁的教材内容归纳为简明扼要的“概述”,以便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时列出“概述”不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通过“概述”的归纳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我认为创新就是不同信息的重新组合。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做”的要素。其次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向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指出思考方向;然后,指导阅读教材,进行实验,展开讨论最后小结。通过以上种种活动,学生逐步学会了发现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因好奇而发问,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好奇心强的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会更大,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创造发明的机遇。最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有许多问题在课本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因此,学会“迁移”知识的本领对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授一些分析和维修电器的方法,通过对十几种典型电路的熟悉,领会其电路本质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例如《电动机原理》中电动机绕组的展开图是较为复杂的且难以理解的内容,但只要抓住了其作用、本质,了解以上电路是已学过的“电动机原理”的变形,通过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迁移”知识实际上是创新能力中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学会通过已有知识、技能去学会和吸收一切新知识、新技能为我所用。2. 重视“绪论”课教学所谓的‘绪论’就是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对于前几堂课的话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电工课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的知识。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电工基础的兴趣和动力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3.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教学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电工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课。所以要根据这一学科特点,利用直观教具和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抓住时机,让学生对我产生好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教师本人的言行与精神面貌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它直接感染学生,可以让学生与你第一次见面时产生好感,产生共鸣,因此我非常注重第一节课的教学。 二.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教学十分重要,因为没有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那又怎么可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应用知识。但是,学习基础知识又为了什么?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尤其电类的课程,主要为了将来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如果教学不重视其知识的应用,不重视学生应用知识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只能是没有实际动手本领的“书呆子”。如果我们只片面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只认识到课本知识好,应用能力也会好,而忽视了课本知识学的再好,知识应用能力也并不一定好的一面,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缺乏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强调课本知识的学习,同时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及动手的能力,实现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途径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三、民主是创造力发挥的条件。对学生来说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创造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因为只有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于向老师提问,才敢于向老师陈述观点,而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往往又是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加自信心的动力。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创造思维发展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力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职专学生虽然自控力较差,但他们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这些都是创新能力的元素之一。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在共同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有一种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平等相处,做到使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主体”,更是“积极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要允许学生提出一些有背于课本或教师观念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耐心地给他们解释答复,不能因教学进度,课堂纪律或碍于情面而一概地冷淡压制他们的提问与行为。职专学生进校成绩较差,这只能表明他们自身潜力没有被很好的发挥出来,对于学生一些异乎寻常的观念和设计方法以赏识的态度看待,尊重学生思路,珍惜他们思维中合理因素,对学生提出的某些“怪”想法延迟评价,让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要求自己做到不压抑、不嘲讽,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保持学生创造性的幼苗。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以信任和积极期待的教学态度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和培养者。四.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 1、 职业技术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突出职教特色,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在这一专业课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实验室的建设;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教学资源;三是走出校门到生产实际中去锻炼。教师只要用心学、精心练,就会掌握电学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除此之外,经常利用假期,到电厂、变电站、电机厂,实地向工人师傅学习。这样做,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优化了知识结构,增强了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 2.处处为人师表,教人须先教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处处为人师表。比如,充分备课、严谨治教,体现认真负责的精神;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结合生产、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要以自己的行为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各方面都给学生起表率作用。3.认真钻研教材,课前充分准备。 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熟悉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在备课中紧紧围绕教学点,挖掘能力点,渗透德育点。4.探讨学习方法,奉行寓教于乐。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施教,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为教师,不断探讨学习方法,奉行寓教于乐是十分必要的。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内容的安排,还是练习题、实际问题、电工制作的选择与设置,都应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用实践来巩固课本知识的掌握。
㈣ 怎样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现在科技发达和多媒体的进步,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前进,如果改善并且创新教学方法,是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旧的教学方法“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复地一味灌输和强化作业。人们也习惯于把教师所干的事称为“教书”,把教师教书的法子称为“教授法”,似乎教员是专门教书本知识,此外无别的可教。教学脱离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在校内也似乎除受教外,无别的功课可学,于是乎出现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却又像教校”。他尖锐地指出这是教与学的分离,并呼吁“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两者分离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其弊端最终表现为“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陶行知指出教学方法必须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取代旧的教学方法。他说“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同时他指出中国应同欧美国家一样,要废除注入式、填鸭式的教授法,取而代之的应是“教学做合一”法。陶行知明确阐明“教学做合一”法的含义,在撰写《教学做合一》一文时,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定。后来又进一步阐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做”的环节,认为“做”是首位的,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否则,“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明确的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他明确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教师要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更进一步,使学生“不得不愤,不得不悱”。陶先生要求,要特别注意把自动力的培养贯彻于全部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传统教育用会考来确定学生是否毕业,会考成为衡量学生学业的惟一标准,这种教育制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生机,束缚了青年的思想,而且使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学校必须教的课都是要会考的,不会考的课则“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学校中的音乐课、图画课、体操课、家事课等等课内外的活动都被取消了。陶行知尖锐地揭示出这种制度是“变相的科举”,“大规模地消灭民族的生存力”。因为,学校“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赶掉了,这真是杀人的会考,用会考在杀人”。为此,他大声疾呼要停止这种毁灭人生活力的单纯性文字之会考,对学生应采用新的评价方式。陶行知主张以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建立和发动能培养生活力的创造的“考成”,并阐明“考成”要以生活的实质为内容,不能象会考那样“纸上空谈”,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强健状况,手脑并用的程度以及改造物质和社会环境的程度。陶行知深信这种着眼于实际生活,重视培养人的实践力、创造力的“考成”,较之会考制度引发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背景下,总结并借鉴他成功的教育理论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主义和现实意义。
㈤ 如何在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了,企业不仅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能训练、能够承担任务的职专毕业生,而且希望他们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创新,能够对现有的工艺、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独创的见解及改革措施,以便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根本途径。下面就如何在电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过程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职专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知识,怎样将创新能力要素的培养融于专业课的教学中?我在电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三会”的教学方法对此进行了探索。“三会”是指会独立阅读专业书籍、会独立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会“迁移”知识。
1、教会阅读书本。电工理论的概念、原理、公式和结论文字精练,但表达在书本中长篇的叙述里。我在教学中把头序纷繁的教材内容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纲要”,以便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教学时列出“纲要”不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通过“纲要”的归纳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我认为创新就是不同信息的重新组合。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做”的要素。
2、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要让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向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指出思考方向;然后,指导阅读教材,进行实验,展开讨论,最后小结。通过以上种种活动,学生逐步学会了发现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因好奇而发问,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好奇心强的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会更大,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创造发明的机遇。
3、教会学生“迁移”知识。例如《电视原理》中“行、场振荡电路”是较为复杂且难以理解的内容,但只要抓住了其作用、本质,了解以上电路是已学过的“脉冲振荡电路”的变形,通过知识的“迁移”,便可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迁移”知识实际上是创新能力中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要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学会通过已有知识、技能去学会和吸收一切新知识、新技能为我所用。
二、重视和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并非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所致。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和配置非智力因素,养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惯,才能使学生的潜在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针对职专生非智力因素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学习兴趣的培养。职业中专的专业课都是实用性较强的科目,当学生一开始接触这些知识时会很自然地产生兴趣,教师就应该引导这种兴趣。如我们在教授电子电器专业内容时利用学生对家中各种家用电器如何工作的求知欲,多提供一些电器的基本检测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科目有了兴趣,才有了提高学习效率持久的动力。
2、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是创新能力的心理依据。纵观古今,凡是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一不是充满自信的人。教学实践也证明,凡具备了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相应知识信息的学生,对于解决问题就充满了信心和把握,学习情绪、思维活跃。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我在教授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专业科目时,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会先了解学生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检查复习这一环节,发现学生缺少什么基础知识就先给补上,使知识的链条不脱节,这样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才有自信,才有效果,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三、民主是创造力发挥的条件
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创造思维的萌芽与发展。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师生平等。要始终坚持在共同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有一种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平等相处,做到使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主体”,更是“积极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如我在教授《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课程中的“故障与分析”时,针对家用电器中电源出现故障较多这一实际现象,让同学们根据电路原理自己总结一条故障出现的现象和对策,我再根据回答的情况及时鼓励、纠正、表扬,很快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思维活跃、态度积极,不但很好地接受了课本知识,而且在课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地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2、互相信任。职专学生进校成绩较差,这只能表明他们自身潜力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出来。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教授《电冰箱空调原理与维修》课程中的“制冷循环过程”内容时,对于学生一些异乎寻常的观念和设计方法以赏识的态度看待,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他们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对学生提出的某些“怪”想法延迟评价,让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苗。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21世纪时代教育的特征,我们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行为模式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㈥ 怎样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原理很抽象,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学生理解领会教材时会感到十分吃力,提不起兴趣,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本文主要探讨改进高职院校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成为一名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电子专业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老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因此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深造,丰富知识体系,并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双师型”、“复合型”教师。一是教学内容应体现“新”。通常教学采用的教材一般变化更新较慢,普遍是相对滞后的,存在着知识老化和知识面窄等问题。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在不断涌现,陈旧的教材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因此电子技术的教学也应对教材进行适时更新,剔除过时内容,引领新的知识点,让电子技术的教学尽可能跟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多介绍一些现代的较实用的内容。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实用的书刊,要与时俱进,面向电子技术发展方向,引入新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技术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高。二是提高动手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的综合型教师很缺乏,比例偏低,某些教师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只擅长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因此电子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理论与实践技术,才能更好地组织专业课的教学,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引导有方,教有所长。
二、创造条件,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是熟悉常用仪器使用。为了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培养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实验课效果,首先要了解仪器工作原理,其次掌握测量方法。例如示波器在电子实践中是常规的测试仪器,作为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将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专门列为两个独立的实践课题,而且特别规定示波器的使用是“动手题”重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多次重复的操作,最终达到像使用万用表一样的熟练程度。要求学生不但会“定性”观察波形,而且能“定量”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周期等。
二是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电子元件知识是电子产品应用的基础,以前有的学生就业时甚至还不能识别有关元件,不会进行基本的检测。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电子元件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电子元件的封装形式、种类、材料、标称值,尤其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元件测量方法及其使用注意事项,如何进行选择。只有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都重视了基础元器件的练习,才能使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对电子元器件的外观识别上,而是能熟练地用仪器设备对其进行各种性能的检测,深刻掌握元器件的综合知识。
三是加强电子技能训练。在训练中熟悉各种元器件,掌握插装、焊接、导线加工、元器件引脚成型等各项基本技能,看懂各类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和印刷电路图,掌握各类电路不同的调试方法。在对各个电路的安装、调试过程中,不光要锻炼电子技能工艺水平,而且应注意对电路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各类典型产品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各元器件参数变化或线路局部改变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电路工作状态造成的影响等,并且利用技能训练中焊接、调试的机会,反复思索、检测、调试,让学生将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成为能够灵活运用的实践知识,并初步具备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许多电子产品的故障都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元器件损坏而造成的,可以凭借经验直观判断出故障元器件,从而分析出故障原因,省去许多繁琐的检测调试过程。因为许多常用元器件,由于电路的原因,损坏时都伴随有颜色、声音或者气味上的异常情况,而这些实际经验对在校学生而言尤为缺乏。电子技能训练可以较好地加强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学习。
三、加大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教学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一个产品的最终完成,光靠理论上的分析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相关的仪器,对元器件进行全面的测试,掌握各种元器件的技术参数,计算出各种元器件在电路应用上的数值,最终才能完成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稿。通过认真地设计、制作、安装、调试,不但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及产品制作过程的具体环节,真正使学生从原有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再融合到实践操作中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质的飞跃;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位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基础课程实习中加强综合性训练。如果只让学生遵循常规实验方法,他们则只是按照实验教材或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所要求的内容,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一般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多问几个为什么。而综合性实践过程中常有故障出现,为了排除,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并逐步掌握了一些排除故障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实验技能。
二是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可以加强研究性实践、设计性实践。教师只提供若干有明确技术要求的实验题目,不把实验电路方案明朗化,让学生通过收集所需资料、优化拟定方案、组织实施、处理数据、对结果分析讨论、写出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选择不同的实施层次)。尽管开始的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是我们训练的目的是“过程”指导。使学生在逐步掌握了实践技巧,开阔了知识面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他们将来才可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㈦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电气和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数字电子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篇一
浅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阐述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罗列了项目驱动的模块教学内容,以及每个模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在课程资源,课程考核方面作了改革。
关键词:理念和思路;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和手段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电气和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职业院校中,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更应凸显,本文针对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我校该课程的教改推行,就以下几方面浅谈如下:
1 改变教学理念和思路
传统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一直沿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教师按照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模式讲授,最多再在数码箱上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针对教材内容和实际应用联系不够,职业岗位技能没有得到真正提高等问题,我们提出的思路是:
(1)自编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材,把课程所需的知识点融进实际任务中,以任务引领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教、学、做、验、仿融为一体。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4)改变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课程成绩的评定由学生的作品、平时的表现、知识点考核、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组成。
2 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以数字逻辑基础模块、逻辑门电路模块、组合逻辑电路模块、时序逻辑电路模块、综合模块为基本内容展开学习,这些模块涵盖了数电的主要内容,并自行设计贴近实际又主要涵盖课程内容的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职业知识的载体,尽可能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在各个任务中,强调了工作任务和知识点的联系,工作任务和实际应用的联系,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的联系。具体内容安排如右上表:
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们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由课堂教学为主的;由制作实物任务驱动的;由在数码箱上验证任务知识点的;由通过EWB软件仿真综合任务的,真正把教、学、做、验、仿融到了整个教学中。具体情况如右下表:
4 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在教学资源方面,除了传统的教材外,我们有对学生开放的实验实训室、机房,学生可以在课外自己去实验实训室完成课题任务。还有更多的资源在本课程的天空网站,它包括电子教材、PPT、电子教案、课程标准、单元实施方案、考核方法和结构、题库、试卷库等,特别还专门开辟了师生网上互动,学生可以在网上提问,和老师作在线交流互动,学生可以随时上网,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网上资源界面如下:
5 注重过程考核
对于该课程的考核,我们打破了常规的考核方式,不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是注重过程考核。以往学生总觉得平时不认真学习不要紧,只要期末复习时用功一下就行。现在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对于整个的学习过程都会很重视,而且也不再是理论卷面成绩好,本课程就学得好,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如作业、出勤、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过程、任务完成效果、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等。这种从各个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把工作任务融入到教材中;采用教、学、做、验、仿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丰富教材资源,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注重过程考核等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经常主动去实验室制作调试自己的作品,很好地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技能,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非教改的班级,达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学”的教学目的。当然,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在焊接技能方面如何和电工电子实践初步这门课程横向联系起来;在课题选择方面如何和模电等课程联系起来;有了实物制作的过程,那么课时应该安排多少比较合适;如何将课题不断和新技术结合等等。总之,课程改革应该是持续的,与时俱进的,我们将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真正成为受学生青睐的课程。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篇二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它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条件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制定教学策略和正确选择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教学评价标准等。 现代 教学设计吸收了先进的 教育 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围绕各个实际问题展开,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体现为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育模式,既注意教又注重学,称为"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如何把现代教学设计的思想 应用到《数字 电子 技术》课程教学中?
第一,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重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出适应生产、建设、 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要求受教育者最终应"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 工作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删除陈旧过时、偏多偏深而又不实用的内容。
1.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把握理论上的度。
《数字电子技术》是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子设备运行与管理等电子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训练学生数字应用电路制作与调试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 科学 态度、科学思维方式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 实践技能,为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打好基础。因此,基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的应用,回避了繁锁的集成电路内部分析和数学推导。着重外部逻辑功能的描述、分析和应用。强调外特性和主要参数。
2、从培养能力出发,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由于《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其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是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本门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各章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训练环节--技能训练。它包括基本性技能训练和设计性技能训练两部分。"基本性技能训练"所涉及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设计性技能训练"是根据给出的实际问题,由学生自己设计实现逻辑功能的电路、选用芯片、进行安装调试、排除故障。同时还设置了理论与实践综合课程--课程设计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训课程的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通过相应的课程设计将理论用于实践,将设计和实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即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又能在这一过程中 体会到理论设计与实际实现中的距离。
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要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上,基于职教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力求避免单纯的注入式,改用启发式、讨论式、答辩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课内讨论、课外自学、技能训练等合理结合,把教学过程分为课题引入、设疑激学、讲练结合、精选例题、 总结 巩固等环节进行教学实践。1.由设计实例或工程实际问题引入课题。
在介绍一些重要章节前,列举一个设计实例或工程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设计、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例如:在学习中规模集成组合逻辑电路一节时,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SSI组合电路的设计方法"设计一个 交通 灯故障报警电路。交通灯有红、黄绿三色。只有当其中一只灯亮时为正常,其余状态为故障,要求用与非门实现。"然后提出问题,"用SSI组合电路进行设计时,是以门作为电路的基本单元,我们能否用其它逻辑部件来实现这个电路的设计呢?"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教师可以直接给出总是的答案:"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中,译码器、数据选择器这两种中规模逻辑器件都可以完成上述电路的逻辑功能"。同时画出相应的设计电路。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并产生诸多疑问:什么是译码器、数据选择器?为什么它们也能实现上述电路设计?等等。
2.设疑激学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能探究解决问题。设疑激学,就是教师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能力。提问方式的设计包括"何时提问"、"提哪些问题"、"如何提问"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对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将相关知识有机地 组织起来,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
3.现场教学,讲练结合
将课堂讲授与技能训练合理结合,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实验、实训中进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边讲边练主要用于介绍集成电路 工作原理后,由学生对电路的功能及外部特性进行测试:练讲结合则是由学生根据集成电路的功能表对电路进行测试。而后由老师和学生对测试结果进行讨论,归纳 总结 ,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样,将教学过程放在实验、实训中,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 自然 过渡。在边学边练中更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的 联系,使学生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和 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 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精选例题
在《数字 电子 技术》课程教学中,主张"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及相关知识点要讲深、讲透。"多练"是指在解题思路和设计方法上要勤于练习,要学会创造性作业,学会一题多解。为此,教师必须精选具有代表性并联系工程实际的综合性和设计性例题,在课堂上多讲设计思路和方法,少讲具体知识。引导学生由求同思维"为什么这样?"转向求异思维"不这样行吗?"、"还有没有更好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激发创造性。
看了“数字电子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数字电路学术论文
2. 电子类论文范文
3. 趣味电子技术论文(2)
4. 电工电子技术论文发表
5. 电子信息科学论文
㈧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
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关键在教师。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师生的平等、和谐关系是靠情感来沟通的,如果吧教学关系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有些方法属一般常规思路。有些方法则展现了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出乎老师的意料。尽管他们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但他们凭直觉的这种大胆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是在十分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取得的一种独创性的结果。
二、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或“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出现的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有创造性”的评语或另外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如在教学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头5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当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后,老师启发、点拨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几位同学列式为:1/5×12-l,其中一生口述解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l”,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1/5。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个1/5,因而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5×12-l。这样教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精选思维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纷纷在纸板上画起来,大部分学生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
30×10×5=1500(立方厘米)
对此,老师不置可否,不做评价。稍顷,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到黑板上画出了另外一种剪法。
35×10×5=1750(立方厘米)
剪法一属常规思路,从四个角中剪去了四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浪费了硬纸板,显然不可取;剪法二材料的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尽管剪法二在思维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较方法一进了一步,但还不是最佳剪法。我在表扬了剪法二的学生,并肯定其思维灵活性的同时,指出这还不是最好的方法。接着进行诱导:“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这道题,你还有别的剪法吗?”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创新的意识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终于有学生画出了如下的剪法。
㈨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创新和创造
灵活使用教,改造教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结合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一旦脱离的学生的实际,就无从谈创新和创造了。
㈩ 如何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校计算机教学中所提的创新,是指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体验、发现知识和技能中的“新”,突破自己知识技能的局限,创造学习方法的“新”。这些“新”都可以归结为在学习、探索、研究、合作中摆脱不合理的种种束缚,成长为新式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因此,挖掘和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进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要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旧观念,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练习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熟悉和发现真理、知识的过程,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努力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把握自学的金钥匙。由教学生“学会”变为教学生“会学”。教师不单要上好一节课,而且要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开拓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二、给学生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布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爱好,“爱好是一种非凡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爱好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把完成题目的步骤和方法具体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步骤把题目完成就算了。以《网页设计》课为例,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表格进行页面规划同时,我引导学生使用其它方法进行页面规划。尽管学生提出的方法有很多都是不能实现的,但我不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检查试验自己构思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找出正确的方法。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重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应该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性的提高。
三、灵活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新思维
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强的特点,不同的专业课其特点也各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对于《局域网的搭建》课程,我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同时具有探索性的综合课题,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其它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我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对网络工程的性能指标,工程原理有一个感性的熟悉,通过实际的网络拓扑结构图、结合网络特有的特性,要求学生写出调研告报,使学生从感性上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产生爱好。我利用现有实验室原有资源,进行分组实验,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能解决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教师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
1.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它的实现有赖于师生间的交往。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教师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的心灵的接触。上课是师生的共同劳动,实践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以愉悦的心情、高昂的兴趣参加学习。所以,教师在教育中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2.合作的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处在无限丰富的信息之中,信息社会为师生平等相处提供了客观依据和现实可能。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一个逐渐透明的状态下生存。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双方的共同满意。师生之间的相互认可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失去相互认可的基础,任何精湛的知识技能与精妙的讲授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岗位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形式的创新,在于如何选择、实施实践环节,提高专业岗位的动手能力。教师应通过专业基础、专业考证、毕业设计、专业顶岗实习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创新能力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