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1、教材处理 知识、能力、价值观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的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知识技能、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要求是否明确、恰当、可行。 是否体现教学目标,知识讲解是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材的理解与处理是否具有科学性。 教学安排的循序渐进性、层次分明性、系统完整性、密切适中性如。 2、教学基本功 教学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通俗、生动、逻辑严谨,是否运用普通话教学。 板书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工整、完美、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能否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仪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演示、讲解,演示和讲解能否有机结合, 3、教学方法 方法选择是否灵活多样,是否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相适应,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课堂教学机智如何。 是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体现的如何,教学原则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的课上各环节讲、练、演示、板书及主次内容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能否做到精讲多练,加强能力培养。 是否有意识、恰当的运用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教学效果 课堂上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进行教学。 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习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 基础好、中、差学生是否各尽其智,各有所获,均衡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能力发展程度如何。
2. 课堂评价方式的探究
一、激励评价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思想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主要途径就是“激励”。人的深层次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朋友来对待,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时,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尽量不用指令性的语言、批评性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位教师在教《家》一课时,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地方是谁的家”,学生一边表演一边练习说时,教师随即进行了激励性评价:“看,多可爱的一只小鸭子啊!它正在游泳呢!你表演得真不错。”“你们听,这位同学说话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你!”“太棒了!还有谁能和她一样!”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使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完全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宽松环境中,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整堂课,学生理解了内容,练习了说话,陶冶了情操。
这种激励式的评价,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对表扬目标的追求。
二、期待评价法
《新课程改革评价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任何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在发展过程中总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评价的层次性,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对学习有困难、基本知识及技能掌握得一般、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根据情况做出期待性评价。
如在一次课上,听课教师众多,在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执教老师指到了一位沉默寡言的小女孩。最初小女孩害怕得哭了,但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中——“你肯定行,老师跟你一起读好吗?”“你先试试,轻轻读给老师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点,同学们就都听见了。”“老师知道你肯定行,这不,读得多流利、多响亮啊!”小女孩终于战胜了害怕的心理,流利地读完了课文。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小女孩满怀喜悦地坐下了。以后的课堂上,经常看到这位小女孩踊跃地发言,这不正是老师期待式的评价给了她莫大的勇气吗?在老师真诚的期待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反复的尝试中获得成功,从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接纳评价法
在课堂上,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以防止学生产生自卑、自负或者自欺等错误的自我观念。学生的情感表现往往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接纳学生的想法,然后帮助学生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评价的积极效果。
如一教师在教完《北风和小鱼》一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北风吗?为什么?”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在组织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北风,因为北风觉得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它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
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却喜欢北风,因为“北风一吹,天上就会下雪。地上积了厚厚的雪,我们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北风一吹,天下雪了,麦苗被盖在厚厚的雪下觉得很暖和,第二年就会丰收。”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摆出了他们的理由。老师没有简单地给予否定,而是夸奖学生能积极思考、讨论面广。紧接着,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也像北风那样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小朋友还愿意和你一起玩吗?北风这样做好不好?”通过再次讨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了课文的含义。
老师采用积极的态度,主动接纳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达到了本堂课教学的目的,而且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了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四、亲近评价法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是左右课堂气氛的关键,教师对学生信任、亲切的情感流露不仅能拉近师生双方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学生一旦感受到这种炽热的情怀,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采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亲近式的评价,可以创造一种民主平和的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者独立作业时,教师告诉学生“哪个小朋友学得认真,老师会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在巡视过程中,老师悄悄地、温柔地抚摸一下孩子们的头;当小朋友精彩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时,老师情不自禁地与他握握手;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正确、不够完整并立即改正时,老师轻轻地点点头,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
教师的举手投足,都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火花,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这种亲近式的评价能迅速地使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3. 教学评价八种方法是哪些
教学评价八种方法应该是: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学习目标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4.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的是什么评价方式
我国目前教师的评价主要以职称评审的方式体现。从我国目前教师的评价目的来看,是对教师专业水平、学术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认定,其功能主要是对达到各技术级别的教师进行甄别与选拔。
教师的评价经过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从教师政治思想、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工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等方面进行评审,认定具备担任相应职务的条件,由学校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进行聘任。
其功能主要是对达到各技术级别的教师进行甄别与选拔、微型教学评价法(情景模拟评价)、管理学。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一些部门开始倡导和推行以人为本、科学化、增值评价法、学生-家长评价法、等距量化和等比量化等几种形式、人格测评。
评审过程不公开,国内学者还进行了许多研究,从教师政治思想。近几年。从我国目前教师的评价目的来看,通过对行为的认识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参考绩效考评。首先明确了人的可测性,我国许多地区采取对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条件量化的方式,我国教师评价制度具有更多的奖惩性评价制度属性。九十年代后、综合素质测评等测评工具大量使用于教师职称评审中、自我评价法等建立在心理学、基本认知能力测评,评审工作一律不搞复议由此看来,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并将量化分为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校长一同事评价法,人的行为往往反映了其心理活动,部分地区和学校也开始尝试和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它可以被感知和认识、行为学,同时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教师评价方法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实践、统计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的评价模式。有学者也认为表现内在素质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的评价经过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这就保证了人才评价量化的可行性、教学档案袋评价法,使教师评价制度向公平化,能够进行比较及确定、教育教学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正在以严谨的管理理论和实证为基础,所以人是可以测评的,笔试、末尾淘汰制,“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探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工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等方面进行评审、文化专业知识水平、目标合同评价法、顺序量化,根据“如果某一事物不能被量定
我国目前教师的评价主要以职称评审的方式体现、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能力与成就的认定,由学校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进行聘任,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规范化不断发展。在评价方法上、以发展为本的民主化管理。我国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开始呈现多元评价主体的特征,进行领域转型、课堂听课评价法,认定具备担任相应职务的条件、知识测评、口试,评委不得将评审中的情况向外泄露以及为保持评委会评审结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我国很多学者将科学计量学指标引入到教师的的评价中,是对教师专业水平,为提高评价有效性,该事物就不能被认识”’的信条、学术水平
5. 教学评价八种方法是什么
教学评价八种方法应该是: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学习目标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的作用
1、诊断作用。
2、激励作用。
3、调节作用。
4、教学作用。
教学评价的原则如下: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2、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整体性原则:教学评价应该梳理全面的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与评定,防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
4、指导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把评价指导结合起来,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不同角度找出因果关系,确认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及时具体的启发性的信息反馈,使被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5、科学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从教育学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以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确定合理的统一的标准,认真编制、预试、修订评价工具;在此基础上。
使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依据科学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而不是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主观判断。
6.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方法有哪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评价类型。
以评价性质为依据,可以划分为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以评价主体为依据划分为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以评价作用和性质为一句话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的或理想的标准,并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每一个对象的一种评价类型
相对性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基准,然后以此为标准来判定每一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的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价类型。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每一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者将评价对象个体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的评价类型。
他人评价:是指由非评价对象的,他人对评价对象进行的评价。
自我评价:指评价对象作为评价主体对自己进行评价。
诊断性评价:在某些活动开始之前,所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为活动的开展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准备性依据。
形成性评价: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或事物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在活动结束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发展性评价:实质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他主要考察活动的过程,其目的是从发展的角度去判断教学实施与教学活动的效果。
7. 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问题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量表评价法
(一)概述
1.概念
量表评价法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
根据不同的标准,课堂教学评价表有各种类型。如,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表有供课堂教学参与者之外的评价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课堂教学参与者之外的评价者使用的评价量表,也有供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使用的评价量表,
(二)量表评价法的设计与使用
由于量表评价法的基础是评价量表,因此量表评价法的核心也就是评价量表的制订。而评价量表的核心又在于评价标准的制订。
量表评价法设计的一般步骤如下。
1.明确评价目的和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能够达到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是由评价目标和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来实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评价目标和要求是评价的起点,不同的评价目标,其评价体系的架构内容也截然不同。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否完整,那么评价体系的重点将会在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上;如果评价的目的是了解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那么评价体系中关注更多的将是有关互动的环节。评价目的实际上体现了课堂教学评价本身的导向作用,即期望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把教学活动引入某个方面,或者在教学评价中体现某种新的思维和理念。
如,北京市教材编审部制订的《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以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评价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该方案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来反映课堂教学状况,来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来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在这里,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即评价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期望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状态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观念的情况。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构中,核心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展开
2.建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标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它是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实际依据。这些标准和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类。
(1)依据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这种体系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如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制订的《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2)依据非固定问题来建立标准,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材处理恰当、联系实际密切、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教态亲切自然、教师素养良好、教学效果明显等。这类评价体系虽然是以评价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点问题为基础的,但事实上,从某种角度上仍然可以将其分解、合并为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即与第一种类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区别只是在于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所认同或者看重的课堂教学的要素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在第一类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没有能够完全把所有的课堂教学要素包括进去,其中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主要内容,对于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较少涉及。这些教学要素的缺乏,并非其不重要,而是对于评价目的而言,不是评价的重点而已。
(3)依据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在教师行为......>>
问题二:教学评价有哪些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传统的地理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以成绩论优劣。新课程强调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调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观,在进行地理学习评价时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点。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应主要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上着手,应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并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应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鸡的表现。评价时可采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评价形式,也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测观察、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比如,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 “地理知识学习档案袋”,用来收集学生课堂或课后的地理小制作、绘制的地理图表、查阅的地理资料、讲述的地理小故事等材料,并把它们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一个方面。在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全球意识形成状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恰当、及时的鼓励性和指导性评价,尝试使用一些新的评价方法。
问题三:课程与教学评价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一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编辑本段]教学评价的作用 1、 诊断作用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观的评价工作不仅能估计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并找出主要原因。可见教学评价如同身体检查,是对教学进行一次严谨的科学的诊断。 2、 激励作用 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 3、 调节作用 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调整教学的行为,从而有效的工作以达到所规定的目标,这就是评价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4、 教学作用 评价本身也是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也有进展。 教学评价的方法:测验、征答、观察提问、作业检查、听课和评课等。 [编辑本段]教学评价的要求 1、 明确多次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以解决评价的方向性问题。 2、 明确每次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具体目标。 3、 明确为评价而准备的条件。 4、 对评价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 [编辑本段]教学评价的类型 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②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③实施平行性测试。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 [编辑本段]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 (1)绝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 *** 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
问题四: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切实的评价与诊断,帮助教师积极自主地构建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不断调整教学的组织方法与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第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是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效率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评价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评价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找到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改进的地方,而不仅仅是评判教师的教学过程现状。同时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之一就是教师自己,课堂教学评价本身也应该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的批判性的反思,是教师与同行、专家交流与分享的过程,因此,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的内容要体现的一个原则。在评价的对象上,主体性原则是指被评价对象对评价活动和过程的参与,包括评价指标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采用、评价过程的实施等都要有教师的参与;在评价的内容上主体性原则是指评价中要体现互动和学生的发展,即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通常表现在:(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成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长的体验;(2)学会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
(三)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与所付出的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的比率。这往往是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适宜性的一个重要标准,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是为了完成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相应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而存在的。不同的教学处理,其效果和效率是不一样的。因此,某些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是否恰当,效益性原则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体现,同时也是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它的实现才能真正达到发展性评价的目的。
(四)艺术性原则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是一句公认的名言,但教学艺术本身也是课堂教学评价最难以把握的一个内容。应该说教学艺术体现出了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各种能力之中,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其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体态语的表现力尤为重要。语言表达不仅要准确、清晰、简练,还要具有感染力。就课堂教学的环节而言,教学艺术包括导入艺术、介绍艺术、提问艺术等,每个环节的组织都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底。而评价过程中对教学艺术性的评价也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过程的评价上。
(五)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评价针对的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即课堂教学评价本身直接针对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主流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往往以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结构和环节来进行评价。第二,它是与发展性原则相生相伴的一个原则。评价既要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发展过程,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经验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用某一事件评定某一结果,而是要体现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教学作用,我们把教师和学生的个体成长与进步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对评价资料进行细心收集、整理与......>>
问题五: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有哪些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1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1)学生信息员制度:每班设有学生信息员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对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上报系部或学院。
(2)督导监控:学院、系部设有二级督导,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每月形成教学质量信息反馈表。针对反映的问题,由系部督促整改,并形成整改意见上网,便于学生监督。
(3)教师互评:每学期期末,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互评,就专业能力、师德、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评价,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职称评定等的参考。
(4)学生评价:教务处组织学生每学期末进行网上评教,评价结果与教师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挂钩。
(5)企业反馈:本专业就所开设课程及毕业生质量制定相关调查表,不定期向企业征询反馈意见,其结果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依据。
问题六: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评价 (一)定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及其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广义的课堂教学评价通常有过程和结果、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维度。由于前面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学生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因此,我们这里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张大均:《教育心理学》,6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则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评价中心,要求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得到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的发展和进步进行评价,它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作为基础;三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它往往是在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的进步所进行的评价,与第二种评价的不同在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可能的收获,而对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则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考试等测量手段来进行的。 在这三种评价方式中,第三种方式往往同学生评价相联系,而且是学生评价的重点,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种评价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如,是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还是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评价。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还是课后进行评价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过程评价则是目前主要采用的,也是相对较为成熟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我们这里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也就是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进行不同分类。 1.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按评价目的可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的目的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惩,它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奖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教师晋级、嘉奖、降级、解聘等的依据。这种评价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运用较多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参评教师过分注重被评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出现中评不中用的现象,此外还会出现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等问题。 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则是期望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让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评价结果不与奖惩挂钩,而是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为制订教师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2.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按评价主体可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这种分类方法以评价者是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外部评价是指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员,如教研员、评价专家、学校领导、教务人员以及教师同行等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的评价;内部评价则是由直接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本人和学生群体所进行的评价。 无论是外部评价者还是内部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会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不过不同评价者的评价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同行更多地会从学科的角度对课堂教学提出要求,学校领导则会从学校管理角度提出要求,教师本人则会从自我教学风格方面进行评述,而学生则可能从教学内容的多寡和教学中的情绪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 3.现场观察评价、监视监听评价、录像评价、量表评价 按评价资料的收集手段可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现场观察评价、监视监听评价、录像评价、量表评价等。 现场观察评价是评价者进入课堂,实时实地听教师讲课并及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随堂听课、评课。这种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能够对各种临时发......>>
问题七: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一、导向功能首先,要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科教兴国要求、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应体现正确的教学观念,建立科学评价标准。二、激励功能通过教学评价肯定学生的达标速度,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学习的成绩,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自信。新课程评价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学习方法,只有智力特征各异的学生群体,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优势领域而成为人才;评价还强调应尽可能关注各类学生,其标准应涵盖学习过程、能力、成果等方方面面,既可促使社会和学校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展,又为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智力领域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三、反馈调控功能新课程教学评价强调及时反馈,以利及时发现、弥补、矫正学生的知识缺陷和认知错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反馈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输出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自我反馈环境,进行自我反馈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方法,要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我矫正打下坚实的基础。四、鉴定功能新课程教学评价从根本上促进了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促进了变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的转化,利于调节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师生改进、调节以后的教与学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尹江平(学员) 最后发表时间为: 2010-12-18 09:23:25
(一)发展、激励功能
(二)诊断、导向功能
(三)调整、反思功能
问题八:科学课程评价方式有哪些 1、 整体入手综合评价
综合评析法就是评课者对一节课从整体上作出全面、系统、综合性评价。通常是先分析后综合。综合分析包括以下内容: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从教材处理上分析;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哗法和手段上分析;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从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
2、 化整为零单项评价
从自己观察中,体会最深,感触最大,认识最明显里选择一个角度,或侧面来进行评课。或直接选取某一角度评价。这种评课可以避免与别人重复。
3、 沙里淘金寻找亮点
千方百计寻找执教者的教学特点或教学风格。所谓教学特点就是教学成功的闪光之处,或是教学有别于他人的创新之处
问题九:教学评价有哪几种方式 第四代教育评价观80年代,以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等人为代表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他们认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他们进一步强调价值多元性,提倡在评价中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并把评价看作是一个由评价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看法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观的比较
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研究,西方教育评价流派林立,对教育评价本质的认识至今仍歧义互见,没有定论。各种理论指导下的评价模式也种类繁多,各有千秋。这里,我们试图把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或模式加以比较,以认识其分歧所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1、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行为目标模式,亦即泰勒模式,即是在泰勒评价思想的指导下,以目标作为评价过程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考察来找出实际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偏离,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进教育活动能够尽可能地逼近教育目标。这一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容易实施,在教育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CIPP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cluct)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它以决策为中心,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背景评价形成计划决策,输入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过程评价指导实施决策,成果评价为再循环评价效力。CIPP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综合加以评判,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
比较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可以发现除了方法上两者都同样重视定量方法外,其它方面都具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1)评价的目的不同。行为目标模式注重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基本属于事后评价,亦即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CIPP模式注重评价的改进功能,强调为决策过程提供全面的信息,为后来的形成性评价拉开序幕。(2)评价的时空不同:行为目标模式将评价重心放在行为的结果上,评价领域只涉及事后。CIPP模式拓宽了评价的时空,评价范围涵盖了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3)对待目标的态度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以目标为中心,目标一旦确立就不容怀疑,反映了泰勒价值观上的收敛性。CIPP模式则认为目标本身的合理性是需要受到评价的,必要时可以根据对象的需要对目标进行修正和改进。这一观点突破了泰勒的框架,把评价从范围与内容上给予了拓宽,深化了对评价的认识。(4)评价的对象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主要适用于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CIPP模式用于评价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和各种教学活动。(5)评价的作用不同。行为目标模式用来判断教育效果,控制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CIPP模式除了控制作用之外,还必须为决策提供全方面的信息,达到改进决策的目的。
由此看来,行为目标模式所存在的某些局限,如评价目标的凝固性、评价过程的封闭性、价值观上的收敛性等在CIPP模式中得到了较好的修正,故而CIPP模式较之于行为目标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也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民主性。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行为目标模式的价值,在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鉴别、确证和检查时,该模式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2、比贝的评价观与泰勒、克龙巴赫等人的评价观之所以把比贝的评价观与其之前的评价观加以比较,主要是因为比贝首次表述了教育评价是一种目的在于行动的价值判断,这一表述无疑对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
8. 教学评价有哪几种方式
第四代教育评价观80年代,以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等人为代表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他们认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他们进一步强调"价值多元性",提倡在评价中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并把评价看作是一个由评价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看法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观的比较
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研究,西方教育评价流派林立,对教育评价本质的认识至今仍歧义互见,没有定论。各种理论指导下的评价模式也种类繁多,各有千秋。这里,我们试图把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或模式加以比较,以认识其分歧所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1、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行为目标模式,亦即泰勒模式,即是在泰勒评价思想的指导下,以目标作为评价过程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考察来找出实际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偏离,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进教育活动能够尽可能地逼近教育目标。这一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容易实施,在教育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CIPP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cluct)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它以决策为中心,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背景评价形成计划决策,输入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过程评价指导实施决策,成果评价为再循环评价效力。CIPP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综合加以评判,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
比较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可以发现除了方法上两者都同样重视定量方法外,其它方面都具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1)评价的目的不同。行为目标模式注重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基本属于事后评价,亦即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CIPP模式注重评价的改进功能,强调为决策过程提供全面的信息,为后来的形成性评价拉开序幕。(2)评价的时空不同:行为目标模式将评价重心放在行为的结果上,评价领域只涉及事后。CIPP模式拓宽了评价的时空,评价范围涵盖了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3)对待目标的态度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以目标为中心,目标一旦确立就不容怀疑,反映了泰勒价值观上的收敛性。CIPP模式则认为目标本身的合理性是需要受到评价的,必要时可以根据对象的需要对目标进行修正和改进。这一观点突破了泰勒的框架,把评价从范围与内容上给予了拓宽,深化了对评价的认识。(4)评价的对象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主要适用于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CIPP模式用于评价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和各种教学活动。(5)评价的作用不同。行为目标模式用来判断教育效果,控制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CIPP模式除了控制作用之外,还必须为决策提供全方面的信息,达到改进决策的目的。
由此看来,行为目标模式所存在的某些局限,如评价目标的凝固性、评价过程的封闭性、价值观上的收敛性等在CIPP模式中得到了较好的修正,故而CIPP模式较之于行为目标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也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民主性。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行为目标模式的价值,在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鉴别、确证和检查时,该模式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2、比贝的评价观与泰勒、克龙巴赫等人的评价观之所以把比贝的评价观与其之前的评价观加以比较,主要是因为比贝首次表述了教育评价是一种目的在于行动的价值判断,这一表述无疑对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把比贝的观点作为评价概念嬗变的分水岭,因为在他之前,无论是泰勒、克龙巴赫,还是斯塔弗尔比姆,他们都未提及"价值判断",而把描述看作是教育决策者的事情。
在泰勒模式中,强调的是用行为描述目标达到的程度。在强调客观描述的背后隐藏着价值求同思想,即把预定的目标作为评价的统一参照系和统一标准,所谓进行判断就是检查实现了多少原定的目标。克龙巴赫和斯塔弗尔比姆则是忽略了评价的判断性质,他们把评价定义为为了决策或其他目的收集信息的过程,因而也就避免了选择评价准则的问题。然而,不论承认与否,评价的本质乃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描述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比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一本质,他认为教育评价是,"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事实证明,评价不可能只是对信息作简单描述,它总是包含着对一定价值关系及后果的预见和推断,没有价值判断的描述只能称之为认识,不能称为评价。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继比贝之后的各评价流派更加注重对于评价标准的研究,这也使得价值标准由一元转向多元化,这其中比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3、预定式评价与应答式评价应答式评价模型由斯塔克提出,他认为,"该方法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换取评价结果对方案有关人员说来更多的有用性。"⑩他把过去的评价统称为"预定式评价",以便与其"应答式评价"对应。他认为预定式评价多带有预定性质,即强调目的的表述和客观的测验,由方案执行人员掌握的标准,以及研究性的报告的应用。而应答式评价与之相比,则具有明显的差异:(1)评价标准不同。预定式评价坚持目标求同观点,以评价者自己的价值观来进行价值评判,实际否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价值观是单一的,在思维上是收敛而非发散的。应答式评价坚持价值存异观点,充分尊重所有人的需要,承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价值观是多元的,在思维上是发散而非收敛的。(2)评价方法不同。预定式评价采用的是科学主义的方法,如测验、测量和建立指标体系等,操作性强,在判断结论上运用的是定量分析。应答式评价采用的是自然主义的方法,如观察、交谈、采访等,较少依赖正规的信息交流方式,在判断结论运用的是定性分析。(3)信息交流方式不同。预定式评价事先限制好了信息交流的领域,在此领域中"生产"所需信息,并要求准确、精炼。应答式评价则给予被评价者以自由的交流领域,并允许不断推销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不要求准确但力求有效。(4)评价者作用不同。从事预定式评价者把自己理解为一种剌激物,而非反应物。他只需要产生标准化的刺激,如考题、测验等,以引起一系列反应,即他所收集的作为评价报告材料的信息。从事应答评价的评价者把方案自然发生的东西,如学生的反应和以后彼此间的对话视为主要刺激物,他既要了解事实又要了解价值倾向,即是共鸣者,又是反应者,在与被评价者的相互作用中,将所得到的信息融合进评价报告之中。(5)被评价者反应不同。人们在预定式评价面前总是有负疚感,挫折感,很难有成就感。评价就好像是一把当空的悬剑随时会落到自己头上。在应答式评价当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容易与评价者产生心理相融与共建。
由此看来,应答评价强调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思维形式的发散性,以及方法上的自然主义,具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意识,它与西方整个社会的意识相吻合,一经提出就受到了重视和欢迎。
三、教育评价观嬗变的启示
纵观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进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关于教育评价发展阶段的划分综合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可以把教育评价划分为四个理论阶段:第一代称为"测量时期",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测量"理论的形成以及测验技术的大量实际运用,评价被简单地等同于"测量",追求的是教育客观化。第二代可称为"描述时期",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其特征是对测验结果进行"描述",并力求教育标准化。第三代称为"判断时期",大约出现于1950-1970年,"判断"是其主要标志。评价者不仅要运用测量手段去收集各种信息,还要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评判教育,追求教育多元化。第四代教育评价出现于70年代后期,强调评价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提倡价值多元、全面参与和共同建构。力图实现教育民主化。
尽管每一代评价理论都力图克服前一代的缺陷,并使之更符合时代对评价的新要求,但是前三代评价却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弊端:(1)"管理主义倾向"。前三代评价往往把评价对象及其他一切有关人都排除在外,管理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一致关系很少受到挑战。这种关系在实际活动中常常造成四个不合理的后果,即管理者无过失,如果有问题评价结论一定指向其他人;管理者与被评价者关系有失公平,被评价者处于无权地位;被评价者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阐述自己的见解;管理者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不受损害,被评者只有迎合管理者的需要。(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所谓"客观"的评价结果难以被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所接受,当被评价者受到伤害时,往往会采取不合作态度。(3)"过份依赖科学范式"。使评价者忘记了"科学方法"、"实证技术"只是人类认识、评价事物的一类方法技术,而不是全部;使评价过于依赖"数的测量"而忽视"质"的探究;使得评价活动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弹性。
针对前三代评价的不足,第四代评价在实证的基础上,引进了定性方法,并注意了评价过程中评价双方的互动作用及动态分析。其贡献在于"它把评价过程的控制特点与评价对象的伦理要求成功地协调起来"。教育评价理论出现的这种新特点,向我们及时地展示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趋势。
2、关于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从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其发展趋势是十分明显的:(1)评价过程,由封闭转为开放。泰勒模式以目标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组合成一个封闭的环路。CIPP模式及应答模式则不再局限于目标本身,而将各种背景环境、外部因素都纳入评价过程,呈开放式的网络。(2)评价内容,由片面转为全面。早先的教育评价只评价学生的学力,然后发展到评价课程,以至进一步发展到对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更为宽广和全面。(3)评价功能,由单一转为多样。早先通过测验来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发展到诊断问题、改进教育、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从总结性评价发展到注重评价的形成性作用。(4)价值观念,由收敛转为发散。泰勒模式中,目标成为统一的评价尺度,而应答模式则要求根据被评人的需要作出判断,价值观念由一元转为多元。(5)评价手段,由定量转为定量、定性相结合。从推崇各种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发展到提倡观察、交谈等定性分析,再进一步发展到广泛收集信息,进行解析论证,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9.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的是什么评价方式
我国目前教师的评价主要以职称评审的方式体现。从我国目前教师的评价目的来看,是对教师专业水平、学术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认定,其功能主要是对达到各技术级别的教师进行甄别与选拔。
教师的评价经过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从教师政治思想、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工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等方面进行评审,认定具备担任相应职务的条件,由学校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进行聘任。
评审过程不公开,评委不得将评审中的情况向外泄露以及为保持评委会评审结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评审工作一律不搞复议
由此看来,我国教师评价制度具有更多的奖惩性评价制度属性。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正在以严谨的管理理论和实证为基础,进行领域转型,一些部门开始倡导和推行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民主化管理。九十年代后,“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探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部分地区和学校也开始尝试和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参考绩效考评、末尾淘汰制、增值评价法、教学档案袋评价法、课堂听课评价法、微型教学评价法(情景模拟评价)、校长一同事评价法、学生-家长评价法、目标合同评价法、自我评价法等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行为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的评价模式,笔试、口试、知识测评、基本认知能力测评、人格测评、综合素质测评等测评工具大量使用于教师职称评审中。我国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开始呈现多元评价主体的特征,同时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教师评价方法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实践。在评价方法上,为提高评价有效性,国内学者还进行了许多研究,根据“如果某一事物不能被量定,该事物就不能被认识”’的信条,我国很多学者将科学计量学指标引入到教师的的评价中。首先明确了人的可测性,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行为往往反映了其心理活动,通过对行为的认识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所以人是可以测评的。有学者也认为表现内在素质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被感知和认识,能够进行比较及确定,这就保证了人才评价量化的可行性。并将量化分为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顺序量化、等距量化和等比量化等几种形式。近几年,我国许多地区采取对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条件量化的方式,使教师评价制度向公平化、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发展。
10. 教师日常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评价类型。
以评价性质为依据,可以划分为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以评价主体为依据划分为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以评价作用和性质为一句话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的或理想的标准,并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每一个对象的一种评价类型。
相对性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基准,然后以此为标准来判定每一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的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价类型。
教师的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