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质的研究》读书心得
又看完了一本书,现总结如下:
所谓质的研究方法,我的理解是在追根,追求本质。在数学、统计学以及各种软件使用普及前,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多半属于质性研究,基本没有统计图表,更不要说有模型。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争,是否有意义呢?是否定量研究就高质性研究一头呢?选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到底是研究所需,还是研究者实际上,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研究方法大多都会打折。研究者只有理解了研究对象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知觉规则,才可能理解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解释,进而才可能理解他们具体外显的行为。
在质的研究这本书中研究问题可以分为: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推论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比较性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问题!
质的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型和半开放型访谈。开放型访谈通常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采访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看法,不强调方法,只看结果。半开放性访谈,访谈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相当于控场,根据自己的访谈研究设计对受访者提出问题,同时也鼓励受访者参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个有一点的流程要求。
研究,是观察规律进行总结?还是加入引导,朝着想要的结果发展?这是研究的意义,总有一部分人在刻意的总结着一切。
研究者的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种族、社会地位、个人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生活经历等。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这种不对称的关系,还可能反映上下级关系之中。如果研究者是被研究者的直接上级,后者可能害怕自己与前者的关系受到影响而选择回避一些敏感性话题。
而教师为啥要做质的研究?不还是为了学生,为了更好的知识传授。就像有的老师说的,学生也会“挑三拣四”,“惹不起”的老师的作业,一定会完成。相比,比较“软和”的老师的作业,永远放到最后,甚至不完成。目前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业少算是不负责,作业多,学生压力大,所以,最该减负的还是高考么
但这不是一时间就能决定的,所以还是从研究中来,那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人,即被研究者,而且包括被研究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因此,在研究开始之前,我们就应该问自已:“我希望到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向什么人收集什么方面的资料?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这个时间和这些人?这些对象可以为我提供什么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如何回答我的研究问题?”
“访谈”是研究者“寻访”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的种活动。由于质的研究涉及到人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达,因此“访谈”便成为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质的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型和半开放型访谈。开放型访谈通常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访谈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看法。访谈的形式不拘格。可以根据当时情况随机应变。这类访谈的目的是了解受访者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对问题所作的解释。在半开放性访谈中,访谈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对受访者提出问题,但同时也鼓励受访者参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质的研究中访谈者在研究初期往往使用开放型访谈,随着研究的逐步深人,慢慢转向半开放型访谈,就前面开放型访谈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追问。
访谈与其他研究手段相比,访谈具有自己独特而又十分重要的功能。首先,与观察相比,访谈可以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和情绪反应、他们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事情、他们的行为所隐含的意义。观察往往只能看到或听到被研究者的外显行为,很难准确地探究他们的内心活动;而访谈却可以进人到受访者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我们要对别人进行访谈,访谈的问题不能太过于高深。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入繁。访谈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先问一些开放的、简单的、对方容易理解的问题,然后随着访谈关系和内容的深入再逐步加大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访谈应该在什么时候结束?通常的回答是:既然访谈应该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因此如果访谈已经超过了约定的时间,受访者已经面露倦容,访谈的节奏已经变得有点拖沓,访谈的环境正在往不利的方向转变(如受访者有客人来访),访谈应该立刻结束。我们要善于察言观色,在适当的时机结束访谈。
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研究者只有理解了研究对象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知觉规则,才可能理解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解释,进而才可能理解他们具体外显的行为。观察者应该保持一种第3人称的角度,对客观事实进行如实的记载。如果我们对观察到的事实有疑惑,应该放到个人笔记部分,而不应该放到事实部分,否则会给读者一种错觉,好像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事实。
质的研究接近尾声,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是还是能跟事实有联系的,有的地方还是很容易理解,希望以后继续努力,跟上队伍!
❷ 读书方法和心得5篇
读书方法和心得篇一:
我每天浸泡在书的海洋里,看完这本书、那本书。直到有一天,不知怎么的,我看起了《超薄学习关于学习的九十三条建议》。正津津有味的读到一半时,忽然一个念头闪了过去,这不正是读书的方法吗?
第一点:读一本书必须全神贯注,所以必须要安静。在一个没有杂声的书海中,全身融入到一本书中,那对一个 爱好 读书的人来说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任你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第二点:把一本书多读几遍。一本书反复多读几遍是肯定有好处的。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人多读几遍书,领悟这本书的真正含义。
有三步真谛: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读书,书还是人们的“长生果”呢。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不止莎士比亚,许多名人都被读书所倾倒,可见,书有多么吸引人。
这就是我悟出来的读书方法。
读书方法和心得篇二:
我最擅长的是写作,因为我可以在 作文 中吐出自己的心声。不过要说起我的写作方法,那可是有一个小 故事 的。
以前我最讨厌的就是写作,每当写作文时最多也就是7分钟蒙出6个字,妈妈给我报了许多作文补习班,作文成绩就是上不去。最终,是一个小故事影响了我:有一天,我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地方好多人,我做好奇心的驱使下,钻进人群里,原来是一个人在写作文,我心里想:别人写作文有什么好看的。但那个人写完一篇 文章 ,人们就鼓一次掌。我仔细一看,原来那个人的右手只有两个手指。你能想象他写一个字是多么困难吗?不但如此,他写出来的字不仅漂亮,作文也很好,他写的几篇作文,马上就被围观的人们拿到手里仔细阅读。我的手也痒痒,拿了一篇来看,题目是我的《我的手指》,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充其量是我的无数倍。自从看了这篇文章,我整个上午都没说话,心里想的都是那个人说的话:“我的手指只有7根,但我的写作能力,不止7分,因为我爱写作。”这句话彻底的改变了我,我变得写作起来,每星期六或星期日,我不再像往常那样乱逛,而是抽出大部分时间来阅读名着。我非常喜欢模仿作家写作时的手法,写作时不时会加点儿搞笑的语句。阅读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我常常会看完一两本书之后,还不知书店快到关门的时间了,尽管每次走出书店,眼睛暗暗地。日久天长,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把书中优美或非常好的语句摘录下来,在几经修改过后,最终把作家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宝物,用在作文上。虽然我在作文上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但我到现在还不知“得”、“的”、“地”的用法,试卷上的作文就因此扣了很多不该扣得分数,一篇作文甚至错了7个因“得”、“地”、“的”三个字而引发的小错误。天哪!我什么时候才能不犯这样的错误呀!
我写作文还有一大优点, 想象力 非常丰富。一篇超级难写的作文,经过我深加思考,沉默不语的十分钟之后,最终像泉水流经山谷, 雨水 向下降一样简单,用上虞话讲就是“小菜一盘”,我可不是吹,在我的写作生涯中,真的有类似的事情存在。人家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我是真的没吹牛,不怕鬼上门,不,应该是不怕上门人。要是真正的鬼来了,我可吃不消。我有了自己的写作方法,还怕写不出好文章吗?不过,哥在这儿提醒你一句,别学我的 学习方法 ,一是有一句话说:“一千人读一千本书,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二是,嘿嘿,你把我的活给干了,那哥哥我不就失业了,失业不就没饭吃了吗?那我就得考虑考虑以后该在班里怎么混了。
读书方法和心得篇三:
一、问题法: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带着问题去读,就会不盲目、有目的。
二、移位法:课外同步阅读既是学习的一种补充,也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不知不觉地在移位中获得知识。比如在学完古诗后,可阅读《唐诗三百首》。学完 童话故事 后可以选择自己的喜好读一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这样就做到了学习与阅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勾画、摘录法: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默读法:默读是 语文学习 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默读跟朗读不一样,朗读讲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默读只讲究“到”,即眼到、心到,默读时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着字一个一个读,更不能读出声来。同时做到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边看边思考,就是要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看懂,读完一段就想一想,这一段大意是什么,最后把大意连起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读书方法和心得篇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像大诗人杜甫说的一样,书对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能真正地,全部领略书里的精华,还是要有良好的读书方法的。下面,我就先讲讲我自己的读书方法。
我的读书方法是:看一本书,得先看看它前面的序,在序中找出这本书描写的主要内容,然后浏览一遍,对内容进一步地了解。接着再读一遍,把文章的 好词好句 摘录下来,对不懂的好词好句查查字典——我们无声的老师。了解这些好词好句的意,在写文章时可以“学以致用”。第三遍要思考故事来龙去脉的主要原因,把我们的感受和评语写在 笔记本 (或书)上,以后再看这书时,就可以直接看那些评语、感受那些好词好句了。
我国伟大领导人——毛泽东也有一套他自己的方法:在每本书的空白处全部都注上了自己的感受与心得。他记多了后,每个人,包括图书馆,都不怎么愿意借给他自己的注释过的书了,但看在他是国家领导人的面子上,才勉强借给他,因为他的见解、体会太精辟了。
“一本好书,就要多读。”这已经成为我看书的方法。如果您有某种比我更好,更高明的方法,请告诉我,我觉得好的话就会采用的!
读书方法和心得篇五: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 日记 、在原书上改错纠正。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着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 毕业 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读书方法和心得相关文章:
1. 读书心得体会多篇
2.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笔记3篇
3. 读书的心得体会和感受3篇
4. 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想
5. 亲子读书心得3篇
6. 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7. 《把事情做到最好》读书心得3篇
8.读书 学习心得 体会3篇
9. 读书心得体会3篇
10. 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