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没有关于产业集群的一些外国工业区的具体资料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迈克·E.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in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J A Theo、Rolelandt和Pimden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
PeterKnorringa和J¨orgMeyer Stamer(1998)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研究中,借鉴Markusen(1996)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类(详见表1)。
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又基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把产业集群分为三类(详见表2)。
表1 产业集群分类 意大利式产业集群 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 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
主要特征 以中小企业居多;
专业化性强;
地方竞争激烈,合作网络;
基于信任的关系 以中小企业居多;
依赖外部企业;
基于低廉的劳动成本 大规模地方企业和中小企业;
明显的等级制度
主要优点 柔性专业化;
产品质量高;
创新潜力大 成本优势;
技能/隐性知识 成本优势;
柔性;大企业作用重要
主要弱点 路径依赖;
面临经济环境和技术突变适应缓慢 销售和投入依赖外部参与者;
有限的诀窍影响了竞争优势 整个集群依赖少数大企业的绩效
典型发展轨迹 停滞/衰退;
内部劳动分工的变迁;
部分活动外包给其他区域;
轮轴式结构的出现 升级;
前向和后向工序的整合,提供客户全套产品或服务 停滞/衰退(如果大企业衰退/停滞);
升级,内部分工变化
政策干预 集体行动形成区域优势;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营 中小企业升级的典型工具(培训和技术扩散) 大企业/协会和中小企业支持机构的合作,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实力
资料来源:PeterKnorringa/J¨orgMeyer Stamer.NewDimensionsinEnterpriseCo operationandDevel pment:.1998,(10)
表2 产业集群的类型及其绩效 类型 自发的产业集群
非正式集群 有组织的产业集群 创新型集群
例子 加纳库马西SuameMagazine汽车零部件集群 尼日尔爾利亚Nnewi汽车零部件制造集群、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外科手术器械集群 丹麦日德兰半岛家具业集群、意大利Belluno眼镜产业集群
关键参与者参与度 低 低到高 高
企业规模 个体、小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
创新 几乎没有 有些 持续
信任 几乎没有 高 高
技能 低 中 高
技术 低 中 中
关联 有些 有些 广泛
合作 几乎没有 有些,不持续 高
竞争 高 高 中到高
产品创新 几乎没有 有些 持续
出口 几乎没有 中到高 高
资料来源:LynnMytelkaandFulviaFarinelli(2000)根据UNCTAD(1998P8)改编。
二、关于产业集群机理的研究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1920)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称为金钱性外部性(pecuniaryexternalities),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是技术性外部经济。韦伯(AlfredWeber,192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factors)。随后,罗煦(AugustLosch,1954)、佛罗伦斯(P SargantFlorence,1948)对聚集经济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2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克鲁格曼通过其新贸易理论,发展了其集聚经济观点,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他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收益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Andersen(1994)分析了传统的熊彼特主义分析创新关联度的不足,主张用演化经济学来分析创新关联度,并在演化经济学的框架内,构筑了交互创新的两产业模型和三产业模型,探讨了创新关联和国际专业化问题。
UNCTAD(1977)把企业间合作模式分为:群、网络和战略伙伴,探讨了不同合作模式对企业能力和竞争的作用,从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的层次提出了政策建议。AlexHoen(1997)从理论角度对群进行分类:群的概念分为微观层(企业群)、中观和宏观群(产业集群);群内企业通常通过创新链和产品链进行连接。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采用了不同于Markusen(1996)的产业集群分类方法,他们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MagnusHolmen和StaffanJacobsson(1998)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确定问题,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和用户-供应商关系是基于产品和产业对于确定基于知识外部性和扩散产业集群是不合适的,其提出了基于专利的确定产业集群的新方法。GabrielYoguel,MartaNovick和AnabelMarin(2000)通过对大众公司在阿根廷企业的研究,从生产网络(群)的角度探讨群内企业关联度、创新能力和社会管理技能(工作流程的组织和合同的形成机制)。J VernonHenderson、ZmarakShalizi和AnthonyJ Venables(2000)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集群的后果等问题。为了解释以上问题,他们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地理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SumaS Athreyr(2001)通过对剑桥高科技群增长和变迁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剑桥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长和变迁的、哪些微观经济要素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为什么剑桥高科技没有达到硅谷的水平等问题。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组织和集聚的关系。
AldoRomano、GiuseppinaPassiante和ValerioElia(2001)分析了29个虚拟群,用组织接近的概念来代替传统的地理接近概念,认为组织接近是虚拟群形成动力的新来源,而组织的接近则通过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来实现。他们突破传统的产业集群的地理限制,利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把产业集群置于全球化的虚拟学习环境中,扩展了产业集群活动的空间。HenryG Overman、StephenRedding和AnthonyJ Venables(2001)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贸易流的方式、要素价格和生产的区位问题,分析了贸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和贸易成本影响贸易流,认为地理条件是要素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提出了基于地理的贸易流和要素价格影响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机理。
三、关于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PhilippeMartin和GianmarcoI P Ottaviano(2001)综合了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间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反过来,由于向心力使新企业倾向于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的集聚,进一步验证了着名的缪尔达尔的“循环与因果积累理论”。也就是说,企业偏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而市场的扩大与地区企业数量相关。AnthonyJ Venables(2001)认为,新技术改变了地理对我们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消除我们对地理的依赖性;地理仍然是国际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NicholasCraft和AnthonyJ Venables(2001)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CatherineBeaudry和PeterSwann(2001)对产业集群的强度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绩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他们用雇员数量作为衡量产业集群强度的指标,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不同的产业存在着产业集群正效应和负效应,在计算机、汽车、航空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存在非常强的集群正效应。D Norman和J Venables(2001)探讨了基于规模收益递增的世界经济范围内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数量,研究国家产业集群政策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关系,产业集群与世界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关系后,认为在均衡发展的条件下,产业集群数量太多而规模太小。
LuraPaija(2001)通过对芬兰ICT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认为ICT产业集群是芬兰基于知识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优化了芬兰的产业结构,构筑了芬兰国家竞争优势;并从产业政策的角度回顾了ICT产业集群在芬兰的发展。
四、关于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
DalumHolmen和Jacobsson(1999)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角度,探讨了北日德兰半岛和瑞典西部知识型产业集群的形成。MachielvanDijk和OnderNomaler(2000)不同于传统关注知识溢出和累积的思维,从供给方面解释产业动力学。他们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了产业动力学,在假定消费者偏好多样化和相关技术兼容性不同的前提下,探讨新技术应用的时间和频率是如何影响产业动力学的,验证了新技术应用模式和产业中企业数量的关系。LuciaCusmano(2000)探讨了企业的相关研究能力(即企业评价、整合和利用在交互作用中产生知识流的能力)在技术政策和合作研发方面的作用,其理论依据是演化经济学。把技术作为知识,以交互作用作为分析单位,假定合作企业是异质的,具有互补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合作中,技术外部性导致的知识溢出是有成本的,企业对知识溢出的利用取决于自身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与企业自身的知识存量和研发的投入呈正相关。C J Caniels和A Romijn(2001)研究在经济自由化和国际经济整合的背景下,技术能力的累积对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建立概念框架来分析地理集聚影响技术能力累积的机理,从中观和微观层次对集聚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集群政策。
NicolaiJ Foss(1999)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了领导能力在协调博弈中的作用,并认为共同的知识概念对于理解领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NicolaiJ Foss(1999)比较了传统用来解释企业间关系的能力理论和组织经济学理论,分析了能力理论和经济学解释企业间关系的优点和不足。能力理论虽然可以解释企业间的合作,但是缺乏理论基础。CarlosQuandt(2000)认为,创新群和合作网络是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缩小空间和社会不均衡的主要工具。DirkMessner和Meyer Stamer(2000)则探讨了什么是网络、如何认识网络等问题,从三方面(即利益集团和决策风格、网络社会功能逻辑、七个网络的问题)对网络治理逻辑进行了研究;最后研究了网络治理对产业集群和价值链的作用。JorgeBritto分析了企业间合作的网络形式,介绍了与网络结构特征相关的因素,探讨了网络竞争的决定因素。他把企业间的合作形式分为四种:传统网络、技术结构网络、复杂技术网络和基于技术的网络。Meyer Stamer(2002)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研究企业合作的典型障碍,探讨了如何克服文化对合作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的环境,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途径。
MarkLorenzen(1998)探讨了基于信任的信息成本,认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不同类型的信任有不同的信息成本。所以,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类型的信任具有相应的主导地位。通过实证分析,他研究了产业集群企业的信息成本特点,解释了不同的信任在不同产业集群的存在原因和地理接近与信息成本的关系。
4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五、关于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及产业政策建议
MichaelPeneder(1997)在对澳大利亚产业集群政策进行了研究以后,认为群的分析方法有助于确定最优的政策工具,对微观层次的系统反馈机制所反映的需求非常敏感,强调了消除制度障碍和制度扭曲的重要性。迈克·E 波特(1998)认为,集群有利于区域和国家获得竞争优势,强调了集群在获取雇员和供应商、专业化信息、互补性、获取公共品方面的优势,探讨了区位选择、就地参与、集群升级和集体协作对提高集群竞争力的作用,回顾了传统产业政策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设计思路。ShoheiKaibori介绍了日本产业集群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KhalidNadvi和GerhardHalder(2002)对巴基斯坦的锡亚尔科特和德国的Tuttlingen的外科器械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两个产业集群分别处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从技术的角度分别处于高端和低端,但在生产和技术方面有相当多的联系,它们同样面临质量升级、低成本竞争和医疗技术发展的挑战。他们用集群和价值链作为分析方法对地方产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
OECD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是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OECD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分配能力评价体系。在第二阶段则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第二阶段的研究主题是:制度的关联性;人力资源流动;创新企业行为;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研究的主题,其研究范围包括:集群的界定、集群的创新方式、创新风格、相同的群在不同国家的绩效研究及差异分析、产业集群的政策意义及产业集群政策设计的原则。OECD对以下国家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丹麦、芬兰、瑞典、比利时、美国、英国和荷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问题:如何使产业集群更有竞争力;重要知识问题的确认;产业升级优化战略的设计;如何从传统的竞争走向战略协作和差异化竞争。
六、集群的研究层次和方法及结论
1 群的分析层次和分析技术。
J A Robelandt和PimdenHertog把集群的分析层次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详见表3)。
表3 不同的群分析方法 分析水平 集群概念 分析重点
宏观层次(国家) 经济结构中产业关联度 国家/地区的专业化模式;大量的产品和工艺升级和创新
中观层次(产业) 在相似最终产品的产品链上不同阶段的产业内和产业间关联度 产业的SWOT分析和基准分析;探索创新的需求
微观层(企业) 企业间关联:专业供应商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周 围战略性业务发展; 链的分析与管理; 合作创新项目开发
国外常用的产业群研究方法主要有: (1)投入产出分析方法;(2)图分析;(3)一致性分析;(4)案例研究方法。
2 集群研究结论。综上所述,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逻辑关系可用左图来表示: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产业集群,但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外的研究偏重于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的归纳。产业集群吸引了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注意力,成为国外理论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集群的研究大多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出现,缺乏系统研究的专着。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目前理论仍落后于实践。尽管如此,产业集群的研究结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的依据,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绩效。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发达国家传统的老工业区几乎都走过了一条创建、发展、繁荣、衰落、改造的轮回之路。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法国洛林工业区等世界着名的老工业区均相继进行改造并取得了成效。笔者选取沈阳铁西工业区进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证研究。产业集群与老工业基地改造波特在《国家竞争力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InstrialCluster)的概念,即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⑵ 产业集群该如何发挥优势
楼主要写论文吧,俺正在写。呵呵 把俺资料借下给你。不过您也太吝啬了,一点分都不赏。。哎哎 这年代是求回报的。也就俺这么好心肠啊。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增长也会
促进地区产业发展。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产业经济学和增长理论共同的研究内容。
首先,也是最为明显的,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产业和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
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同时由于集群内企业的集中和相互关联,使得中
间投人品的规模效应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作用,这些分工和规模效应会促进效率提高
和产出增加。与一般企业内部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不同,产业集群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主要的不是单个
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可能是非常专业化,甚至可能只
·
56·
吴利学魏后凯:产业集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理论前沿
是某一类型的配件或某一道加工工序。这种专业化程度极高的生产方式非常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
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很稳定,交易成本很小,因而可
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甚至是范围经济。此外,产业集群中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分享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产品,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他组织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所以,集群既
可以细化分工又可以创造规模效应,当然有利于经济增长(Henderson,1986)。
其次,集群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这也非常有利于经济增长。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全要
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发达国
家,由于经济制度相对稳定,技术进步成为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引擎,因而有关技术进步和技术
扩散的研究成为增长理论的重要方面。技术进步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来源于技术创新体
系,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产业集群就是重要的创新体系。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形成了
新的创新模式一集群式创新。因而产业集群能加速技术进步,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
(Audretsch&Feldman,1996)。对于技术扩散,产业集群更有明显的优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地缘
接近,联系紧密,互通有无,技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的迅速扩散,使得每一个企业都能及时更
新设备、采用新工艺,调整要素投人组合,能够普遍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从而增加地区经济
总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第三、产业集群有积聚力量,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这将
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如前所述,产业集群是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
力、技术和企业家有组织地集中,成长能力非常强,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因而它必然对集群外企业和
组织非常有吸引力,相关企业和组织如果有条件一定会向集群地区迁移(王缉慈等,2001)。这一点
在现实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产业集群对外资的吸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外商投资的
区域性都非常明显,产业集群政策能够降低外资进人的成本和风险,对地区吸引投资非常重要;而
外商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集中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甚至能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这
将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双重的促进作用。
在实证方面,Leo、Braun和Winden(2001)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对城市或更小的经济区域的经
济发展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产业集群为欧洲一些城市的经济集聚提供了动力和实现方式,在城
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欧洲大陆多数城市长
期增长战略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Fan和Scott(2oo3)研究了东亚和中国的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之间
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双向促进关系,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都利用产业集群
策略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速地区经济发展。周兵和蒲勇键(2003)在研究我国一些地区的集群发
展时也发现,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经济和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
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使产业集群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高,对其他地区的企业很有吸引力,能吸引大
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人集群地区,从而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能够发挥分工的优势和规模效应,具有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
能够吸引区域外资源流人,在诸多方面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地区经济增长也会影
响集群的发展,如果地区经济繁荣,将有利于地区各方面的发展,必然也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如
果地区经济萧条,对产业集群也会有很大的冲击。总之,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相互促
进,在地区发展过程中应当也完全可以实现产业集群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⑶ 如何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首先,根据核心企业的设计规划,集群中各模块可以自由地加入或退出组织间的合作网络。一方面。系统内的模块必须努力创新,以防被系统外的模块替换掉;同时,系统外的模块,也拼命努力,试图进入系统。结果,使创新在每个模块的层面得以进行,使整个链条也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如果有模块愿意退出或不愿意加入系统,说明产业集群自身已经缺乏吸引力。要么是看得见的设计规则有问题,要么是核心企业本身有问题。通过改进界面规划或链接每个模块的接口标准化进程,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创新。
其次,模块化的组织结构,不仅使为之配套的企业可以自由地加入或退出,一些服务机构、研究机构也可以随机应变地参与或退出,使集群成为一个灵活、动态的经济系统,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模块化的组织结构,使系统变得复杂化。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在复杂性组织系统的演化中,存在一种涨落机制,“涨落作为系统演化的内部诱因,主要起着一种触发器的作用。”系统通过涨落与环境选择的相互作用,提高了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使之更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随着环境的复杂性程度的提高,系统可自发地相应调整自身某些功能来更适合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系统自身发展的复杂性。系统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整合过程中达到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复杂性组织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将会发挥作用,结果,即使没有中央集权事先的指挥,整个系统也可以通过事后达到改进和创新。
⑷ 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问题研究 -以乐清电气产业为例
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问题研究 -以乐清电气产业为例
引导语:乐清电气产业集群是温州传统产业集群的代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并且在中国经济转型和世界经济恶化的大环境下。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优化产业生态链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问题研究 ——以乐清电气产业为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乐清电气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110亿元,增长7.8%,集群中规上企业总产值达750亿元。其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市场宏观环境原因,也有企业微观因素,但从产业集群竞争力角度分析,其不断优化的产业生态链起着直接的、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力求通过分析乐清电气产业集群在优化产业生态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寻找可供借鉴的方法和路径,为其他产业集群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顶层设计规划引领
坚持规划引领,融合产城联动理念,乐清近几年接连编制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行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近期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等。2009年完成《乐清工业电气集群示范区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和《乐清市电气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实验区实施方案》的编制,明确了电气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等;2012年编制了《乐清市工业强市建设规划》,提出加快构建“2+3+X”现代产业结构,把电气产业作为重点支柱来培育扶持;2014年完成了《电气产业提升发展方案(2014-2020年)》,加大电气产业发展力度。
(二)制造升级提质增效
从之前一味追求市场扩张,转变到注重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龙头企业率先示范,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和融资优势,在行业内部开展并购重组,例如金卡股份收购天信仪表,充分运用上市公司资源,展开战略并购,实现了其业务范围的快速拓展。一大批企业加快实施“机器换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用强大的品牌效益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支持“温州制造”,如人民电气集团的人民高新技术工业园,建成后将成为一个装备现代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兴工业园区。又如正泰电器在乐清北白象工业园投资的智能化数字车间项目,总投资达2.3亿元,被列为国家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的项目,将彻底改变我国电力系统基础元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
(三)打造平台强化支撑
市科技创新园、省级电气工业设计基地、国家工业电气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世纪人才大厦、国际电气城会展销售中心、总部经济园等项目相继落地、推进。其中电气工业设计基地已安排在乐清科技孵化器内落地,国家工业电气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投入运行。柳白新区核心区,中国电器城项目进展顺利,再过几年将变成一个集会展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商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平台。与之相呼应的智能装备小镇规划面积2.96平方公里,三年投资50亿元以上,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以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平台。
(四)多措并举规范市场
强化行业内自律,签署并严格执行《电气行业提升发展倡议书》,鼓励优质优价,引领行业健康发展。针对电气产业存在的恶性低质低价竞争行为和行业内无证照及假冒伪劣产品生产经营行为,政府部门一方面帮助和指导行业协会积极建立行业自律规范公约、价格等级分类和监督协调等工作机制,一方面加大了部门监督检查力度和频次,依法从严从快查处各类违法经营行为。通过从源头上预防扰乱市场秩序的情况发生,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2015年,乐清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7314件和5854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47件,分别占全市的19.88%、21.6%和24.81%。
(五)政策扶持优化服务
近年来,乐清市出台一系列振兴实体经济的激励政策,从效益激励、税收优惠、要素保障、企业整合重组、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等10个方面给予力度空前的政策激励,助推项目落地和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凸显工业电气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战略导向。同时配套出台《关于千亿电气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决定》多项产业培育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行业协会进行战略规划研究、实施行业自律、协助开展行业滚动提升等活动的补助奖励和行业区域品牌建设、全链式配套协作、技术联盟建设等方面的奖励补助。加强督查考核,印发《镇街产业培育考核办法》和《2014年度乐清市打造千亿电气产业集群职能部门考核办法》等,将产业培育提升发展列入镇街、部门工作年度考绩考核,形成产业提升发展工作合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集群产业低端徘徊、突破较难
长期以来,乐清电气产业集群被低端锁定,据不完全统计,低端、低价产品约占乐清低压电气总量的70%左右。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企业在竞争中自相残杀,相互压价,过度低价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使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影响集群企业利润和品牌形象。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动力不足
乐清电气产业集群是农村工业化的产物,以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与中心城市相比创新资源不足;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互相模仿的问题难以根除,创新成果难以完全享有,自主创新风险较大,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动力。群内所拥有的技术专利大多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数量偏少,从而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帮助不大。再加上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缺乏技术、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共享和协同管理机制,难以实现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同步升级。
(三)要素制约仍然突出
目前集群发展最大制约的要素无外乎土地、人才、资金,几乎每位受访的企业家都会提到。工业用地紧张,同时一些企业拿地做工业地产投资,又进一步推高了地价。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高端科技研发人才和工业设计人才严重缺乏,是制约集群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相比其他要素,高端人才制约问题日趋突出。融资市场不成熟也是制约集群发展的一大因素,目前基本还是以不动产抵押担保为主,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依旧比较困难,上市难度更大。并且“两链风险”问题较为突出,后续处置压力不容忽视。
(四)集群配套服务较为滞后
政府层面没有统一的发展指导服务机构,服务机构隶属行业和部门多,管理分散,资源利用率低;市场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设施差,服务能力有限,进而直接影响其产品竞争力。比如中国电气文化节一直没有专门的高档次场馆,及专业的会展承办机构;集群没有大型物流园区配套,也缺乏大型的物流企业,物流主要依赖本地小型货运站等。
三、相关经验与启示
(一)改善软环境是产业链优化的基础
产业集群是具有内在联系能够产生溢出效应的广大企业有机结合的群落,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其主体是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培育产业集群要营造相匹配或相适应的发展软环境环境,要从观念、制度、文化各方面创新,既要有敢冒风险、务实开拓的创业环境,也要有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以诚信、规范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单个企业自身的不足,推动产业集群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使产业集群不断发展,既要立足区位比较优势,坚持产业发展定力,破除要素制约瓶颈,加快完善产业配套,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又要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并使两者深度融合,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形成独具活力的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优势,保持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三)龙头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从乐清电气产业的发展实践,及与我市其他产业集群的横向比较看,其大企业、大集团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特征尤为突出。其经验表明,龙头企业在微观层面的技术创新活动和一系列战略性行为,可以通过以其为中心形成的内、外部产业生态链转化为集群宏观层面的产业升级能力,而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收益大部分又聚集于龙头企业,为其积累熊彼特式的垄断创新利润,从而带动上下游企业群体创新行为,促使集群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上升轨道。
(四)优化机制是产业链合作的重要途径
合作研发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不同企业能够以相对少的资金、人才的投入更快地取得更为先进的成果,以抢先获得高附加值利润。我市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之间、企业与公共服务平台之间尽管也有合作,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特别是没有形成基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利益共享机制,不利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发挥、整体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也难以成为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
(五)政府引导和扶持是集群快速发展的保障
政府服务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根本的条件,但却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优惠的政策激励产业的进入和形成,利用集聚的自发性引导产业集群的`发生并提供好公共服务。特别是从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发展导向层面,政府的积极引导对集群的长远发展有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此外,从产业平台等硬件上创造条件,从企业的现代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等软环境上予以支持,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动力并降低企业间的商务成本,促成更大规模企业集聚的产生。
四、若干对策建议
(一)大力培育“领军型”龙头企业
从电气、鞋业、服装等已有上市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来看,上市龙头企业能充分发挥区域辐射作用和行业带头作用,通过品牌示范效应,促进形成区域内产业新技术的溢出与反馈的良性机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一方面重点扶持培育一批现有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各产业集群企业上市新的突破。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形成龙头企业的孵化、培养机制。温州现有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相当一部分仍是十几、二十年以前培育的。各产业集群应充分借鉴北京中关村、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的经验,加快探索综合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和龙头企业成长相结合的企业孵化成长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活跃创业创新氛围,增强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为“领军型”龙头企业的产生营造优越的环境。
(二)引导集群产业链整合提升
目前温州各产业集群内的同质化竞争都很严重,必须引导中小企业循序渐进向产业链两端拓展,大部分企业应以自己所能掌握的资源来判断应该往“微笑曲线”哪端发展,而不是盲目转型。尤其是在制造环节,要强化自己的工业设计能力和研发能力,既树立稍高于同行的技术优势,又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一旦集群中的部分企业不再只参与制造环节时,产业生态链也将变得更加完整、健康,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也将大幅提升。同时,要引导企业向龙头企业聚集,以当前经济整体低迷和结构性调整为契机,推动集群企业整合重组,加快产业链整合提升。
(三)推进集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凭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对经济要素投入增长的放缓和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制度创新则是通过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和政策安排,活化经济成分,重启经济活力,这虽然不是硬技术的突破,却是软实力的再造,同样能够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两者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市各产业集群现状看,生产工艺和技术的瓶颈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机器换人”等两化融合发展的大力推进而得以加快改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平台和融资服务等高端要素的缺乏,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创新环境仍未形成,亟待通过加快建设新型创新平台、再造创新环境等措施加以改善。
(四)培育新一代“再创业创新”企业家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老一代企业家缔造了我市现有的产业格局,但产业集群的转型发展有赖于新一代企业的“再创业创新”。要组织实施“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工程,打造企业家队伍梯次,在80后正在成长的企业接班人、90后崭露头角的创业者和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系统经营管理知识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中培养一批“新掌门人”,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把握市场的能力。注重引入外来优秀企业家人才,推动外地企业家来温投资,形成本地企业家和外来企业家良性竞争、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已出台的相关人才扶持政策,适当减少和科学设置评定标准,防止奖励政策成为“水中花镜中月”。
(五)运用第三方力量促进市场规范
鼓励协会在政府支持下,积极开展行业质量自律和价格自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协调大企业(集团)达成共识,引导龙头企业带头签订自律公约,开展自律自治。同时建立监督委员会,监督自律公约执行情况,并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违反行业自律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影响集群发展、侵害企业合法利益的信息,并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受理协会举报,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维护集群的长远利益,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⑸ 介绍一下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等。
集群或簇群(cluster)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CzamanskiS1974)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instrialcluster)的概念,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
产业集中(instrialconcentration)是指某一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在整个产业内的份额,是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个重点。产业集中可以通过绝对集中指标和相对集中指标来反映,绝对集中指标通常用位于某一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的某项指标(如市场占有率等)在整个行业中的占比来反映,从中可以看出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垄断程度,而相对集中指标主要以洛伦茨曲线(LorenzCurve)及以洛伦茨曲线为基础的吉尼系数来衡量,可以反映整个产业内所有企业的集中程度。一般来讲,如没有特别说明,产业集中主要反映产
业内企业垄断程度的高低,而与产业的空间分布没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没有对产业内企业间联系进行特别关注。因此,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的概念相差比较远,两者没有直接联系。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集聚(agglomeration)是指事物的空间集中过程,早在一个世纪前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就开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的概念,主要是讲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集聚(instrialagglomeration)是指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产业集聚主要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产业集聚在某一共同空间发展,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受益。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密切,但是两者又有区别。产业的空间集群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虽然有的产业集聚在一起,但是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就不能形成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聚只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必须条件,而非全部条件。
产业链与产业集群
产业链(instrialchain)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是指某种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就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目前,与产业链相关的还有价值链、生产链、供应链、商品链等不同概念。尽管说法发生了变化,但其内容的实质没变,只不过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产业的联系进行阐述。与产业集群相比,产业链也强调产业之间的联系,但产业链主要侧重于产业间联系,对于产业以外的机构如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关注较少,此外,产业链没有空间集聚的概念。产业集群的概念则要比产业链的概念丰富得多,它既包括产业间的联系,还包括产业及其他相关机构间的联系,而且还强调空间的集聚。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
我国的工业园区建设是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密切相关的,1984年中央开始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国家对开发区的基本要求是“三为主、一致力”,即以工业为主、以出口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随着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开发区在我国全面展开,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也相应建设起来。工业园区建设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资为主,因此,园区内的工业主要以区外企业为主。因此,工业园区是典型的外力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因为如此,就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考虑自己的区域背景,致使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缺少与当地企业的联系,不能实现园区与所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园区不同,产业集群强调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依靠内力发展的理论。但是,在有的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形成了产业集群。因此,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空间,能否形成产业集聚则要看企业之间的联系状况。
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依靠内部联系网络,有力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近几年,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在这种集群内发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外,而且还由于空间的临近性,大大降低因企业间频繁交易而产生的交通运输成本。此外,在现代产业集聚体内,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相互欺诈,对于维持集群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集聚本身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产业集群的雏形一旦形成,便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即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该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与单位又增大了集群效应,如此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在集群内部,不仅有很多的相关企业在此集聚,而且还有很多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新企业在此发展,可以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从而降低市场风险。而且由于集群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强集聚体自身的竞争能力。
(二)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创新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企业很难单独开展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相关企业及科研部门的共同参与,创新才可能获得成功,这一要求恰好为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所体现。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在产业集群内部,集聚着数量众多的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在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的同时,大量生产企业也时刻面临同行竞争的压力,这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使集群内的企业时刻保持创新的动力。其次,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
(三)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产业柔性集聚体与区域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的所获得的优势。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群体,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如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美国的硅谷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等。回顾区域和企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在工业时代,区域经济相对独立,除了资源争夺外,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企业追求的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时代,现代交通通讯技术极大的削弱了地理空间对区域经济联系的影响,资源、技术、信息的全球性流动增强,区域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一个个节点,相互联系密切。在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化的推动下,企业不仅仅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然后从整体利益中分成,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形成了联系密切的产业集群,并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所以,通过产业的柔性集聚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区域,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功能和竞争力。
【什么是产业集群】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strial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
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产业集群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没有企业之间和企业领导人之间的深刻信任,任何形式的契约都难达到合作的预期目标。集群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方面的要求,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搜寻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寻到了,也要进行一番严格的考证。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合作却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组织理论预言,产业内企业联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的潮流,它将取代公司之间一对一的竞争,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将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资源,共担成本。
3、产业集群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
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LearningEconomies),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产业集群内由于同类企业较多,竞争压力激励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迫使员工相互攀比,不断学习;企业间邻近,带来了现场参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竞争的区域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事实也已经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在产业集群形成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因为集群内长期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促使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除非整个产业链出现转移,企业才会考虑迁移到其他地区。
4、产业集群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另外,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因此,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概念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使他们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考察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考虑临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
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19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