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19 05:43:09

⑴ 小学数学概念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与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
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③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有的是现实模型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经过一次或多次抽象后得到的;有的是从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有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是将思维对象理想化,经过推理而得;有的则是从理论上的存在性或从数学对象的结构中构造产生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同样可分析出门框和黑板上下边的属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例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又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又如,学习“质因数”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引入。再如,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可用约数概念引入:“请同学们写出数1,2,6,7,8,12,11,15的所有约数。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最新的分类方法?”
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争拿糖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小朋友很不高兴?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可能会怎么做?
4、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
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演示画图说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发生过程。例如,小数、分数等概念都可以这样引入。这种方法生动直观,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和思想,同时,引入的过程又自然地、无可辩驳地阐明了这一概念的客观存在性。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 引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获得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为此,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1、对比与类比。
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类比概念,可以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与“除法”中的“除尽”概念进行对比,去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点。用对比或类比讲述新概念,一定要突出新、旧概念的差异,明确新概念的内涵,防止旧概念对学习新概念产生的负迁移作用的影响。
2、恰当运用反例。
概念教学中,除了从正面去揭示概念的内涵外,还应考虑运用适当的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尤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正例与反例的差异,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更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用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实质是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凡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必属于该概念的外延集,而反例的构造,就是让学生找出不属于概念外延集的对象,显然,这是概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必须注意,所选的反例应当恰当,防止过难、过偏,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突出概念本质属性的目的。
3、合理运用变式。
依靠感性材料理解概念,往往由于提供的感性材料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或者感性材料的非本质属性具有较明显的突出特征,容易形成干扰的信息,而削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正确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变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画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变式包括图形变式、式子变式和字母变式等。
例如,讲授“等腰三角形”概念,教师除了用常见的图形(图6-1(1))展示外,还应采用变式图形(图6-1(2)、(3)、(4))去强化这一概念,因为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去解题时,所遇见的图形往往是后面几种情形。
(三)小学数学概念的巩固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概念,还必须有概念的巩固和应用过程。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及时复习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去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复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复习。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
2、重视应用
在概念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运用概念,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还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概念的应用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
(1)概念内涵的应用
①复述概念的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
②根据定义判断是非或改错。
③根据定义推理。
④根据定义计算。
例4(1)什么叫互质数?答:是互质数。
(2)判断题:
27和20是互质数()
34与85是互质数()
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两个合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3)钝角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2o,另两个角的度数是互质数,这两个角可能是多少度?
(4)如果P是质数,那么比P小的自然数都与P互质。这句话对吗?请说明理由?
2.概念外延的应用
(1)举例
(2)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并说明理由。
(3)按指定的条件从概念的外延中选择事例。
(4)将概念按不同标准分类。
例5(1)列举你所见到过的圆柱形物体。
(2)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哪些是扇形?(图6-2)
图6—2
(3)分母是9的最简真分数有_分子是9的假分数中,最小的一个是
(4)将自然数2-19按不同标准分成两类(至少提出3种不同的分法)
概念的应用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在初步形成某一新概念后通过简单应用可以促进对新概念的理解,综合应用一般在学习了一系列概念后,把这些概念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注意辨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内涵相近,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混淆,如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体积与容积等等。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要注意组织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
例6关于面积和周长,可组织学生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对见
(1)什么叫做长方形的周长?什么叫做长方形的面积?
(2)周长和面积常用的计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3)在图6—3中,A,B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
图6—4
图6—3
(4)图6—4中的每一小方格代表一平方厘米,这个图的面积是,周长是,剪一刀,然后将它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数学概念是用词或词组来表达的,但有些词语受日常用语的影响,会给学生造成认识和理解上的错觉和障碍。如几何知识中的高”、“底”、“腰”等概念,从字面上容易使学生产生“铅垂方向”与“下方”、“两侧”的错觉。而“倒数”则强化了分子与分母颠倒位置的直观认识,弱化了“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分清一些词的日常意义和专门的数学意义,正确地理解表示概念的词语,从而准确地掌握概念。

⑵ 例谈数学概念的探究教学法

你不是都知道了嘛,分浪费了可惜,就给个面子,送我吧!谢了.

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6、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5、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⑷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有哪些啊谁归纳了吗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本节课的引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神舟”六号运行轨迹,油灌车的截面轮廓线这些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对椭圆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类似椭圆型的事物,如鸡蛋、西瓜等,进而引发学生讨论鸡蛋、西瓜是否为椭圆的问题,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椭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在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引入概念.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在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寻找这样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上,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同时,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本节课在椭圆的概念引入时,正是基于这些理念.教师让学生回顾“圆的形成”,并且用一根线在黑板上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图形.然后由两位学生合作在黑板上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同时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圆的形成”与“椭圆的形成”之间的不同之处:“圆的形成”依靠一个“定点”和一个“定长”,“椭圆的形成”则需要两个“定点”和两条线段和的“定长”来实现,这样学生在“圆的形成”的基础上再向上“跳一跳”就摘到了“椭圆的形成”这棵“桃子”.接着利用多媒体演示椭圆的形成中,对“定长”的探讨,使学生理解当“定长”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是才能画出椭圆,当“定长”等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时的图形是线段,而当“定长”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时无法画图形的.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来叙述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

⑸ 如何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

如何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
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数学概念,从而为以后教学打好基础,这是教学中一个大问题。因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概念一般说来比较抽象,但是又很普遍,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会有概念的出现和运用;哪里要用到知识,那里就要有用大大小小的概念来表达。可以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表达知识的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牢固掌握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有些学生对于题目不能灵活运用,归根结谛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好概念。

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好教学中出现的概念,要注意几点:
一、注重概念、公式的引入
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好一个开场白,可以立即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师生共同投入对新知识的研究和探索中去,从而使授课得以很好地进行下去。对于这样的引入,一般可以从具体实例出发,思考、探索,引出问题,然后想办法加以解决。就象如何根据汽车刹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来判断汽车车速这个问题,从这样一个具体问题出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由刹车痕迹长短来判断司机是否超速,找书本,从书上找到计算方法,通过计算,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也就引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样的教学,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好这个知识点,又能从中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又如在讲授“复数概念扩展”一节时,就先让学生解一些学过的方程,从中了解到数如何从自然数集逐渐扩展到现在的实数集。然后举出方程,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对于这个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用新的工具去解决它,这样就引出了虚数单位i,也就逐步把实数集扩展到了复数集。因为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对于数集的扩展也就比较容易的接受了,虚数概念也就变得不难以理解了。

万事开头难。一节课的质量好坏,开始的引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节高水平的课,往往开始就是非常精彩的。
二、讲解概念,要抓住概念本质
对于概念课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记住概念和公式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是否可逆?它们的关系式是不是充要条件?其次,在学生掌握条件和结论以后,再具体讲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概念间关系,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做些比较,帮助理解其中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变化,再综合应用。在集合一章中,我就采用这一方法,把“子集”和“真子集”两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又把“交集”、“并集”和“补集”,三种集合运算联系起来,先从定义及表达式上反映它们区别,再在文字图上结合一些题目加以比较,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集合间运算的关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好这一知识点。

另外在讲授新概念时,还要经常把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从而对新概念的掌握有很大帮助,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反三角函数”一章的教学,就可以事先把前面学过的三角函数拿来,从三角函数的定义,解析式到图象和性质加以复习,并结合现在讲授的反三角函数的一些概念,对照比较,使学生对于整个三角学内容切实,全面的掌握。这样既重温了旧知识,又有利于新课的掌握,避免了前学后忘的弊病。

三、注重课后练习和反馈
最后在讲解了新概念以后,还要加强练习和反馈,一个新概念或一些新知识讲授下去以后,学生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时就需要通过安排一些适当的训练加以反馈。这些练习可以分两步走:先是从基本练习出发,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好新概念,新知识,在基本内容掌握好以后,再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转弯、小变化和小综合的题目,以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抓好概念教学是很重要的,它是各种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如何切实落实好概念教学,不仅是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注重课前、课后的教学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弊病,要及时加以纠正、解决,以便学生真正掌握好,理解好知识。

⑹ 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一、情境引导,发现本质 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而本质属性的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要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概念,就要在概念教学中充分开展这样一个过程.按照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要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入概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照本宣科,死记词句.例如,在教学平面内点的直角坐标的概念时,实质上是建立在平面内点和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生们看电影时找座位等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来引入课题,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进入新的概念学习当中,而不是就书认书,硬背概念.当然,要注意这样做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是为了用形象的实例来探讨研究对象的抽象本质属性,因而应把精力放在如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上来.另外,生活实例并不等于数学概念,有的包括非本质属性,而有的遗漏了某些本质属性,因此教者在举例时必须切实,防止学生对概念的曲解,走向另一个极端. 此外,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概念的系统中形成概念,而不是突如其来地灌给学生.从原有的概念基础上引入,既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又要充分揭示新知识与旧概念的矛盾,使学生认识到旧概念的局限性,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前要很好地分析新概念在概念系统中的位置.例如,算术根在教材中的位置,它的前面是方根,后面是根式.它是为了便于研究根式的性质和进行根式的运算,因为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值,它们互为相反数.因此研究二次根式的性质只要研究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就可以了.算术根是为了解决实数范围内方根运算的可行和单值而出现的,从而为研究根式铺平了道路,它在概念系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呈现定义,促进理解 概念的定义是我们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措辞更是精炼,每个字词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逐步养成对定义的深入钻研,逐字逐句加以分析,认真推敲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有两条边相等的“有”字,而不是只有两条边相等的“只有”二字.前面的有两条边相等包括了两种情况:一是只有两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即腰与底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二是三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又叫等边三角形,而后面的仅仅涉及到一种情况,排除了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的这一特殊情况.又如,“a、b、c不全等于零”和“a、b、c全不等于零”,这两条定义字词都一样,只是位置不同,但意义截然不同.再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若改写成三点确定一个圆,得出一个新命题,它既包括了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也包括了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种情形,而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可能确定一个圆,即圆上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故将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写成三点确定一个圆是不成立的.因此,在讲述此概念时应突出“不在同一直线上”这句话. 三、新旧联系,正反对照 有些概念单纯地讲学生难以接受,难以掌握.但是把某些相关或相对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类比、对照,使学生既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注意到它们的区别,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另辟蹊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和不相容两种,相容又可分为同一、交叉和从属三种关系.例如,正整数和自然数是同一关系,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是从属关系,方根和根式是交叉关系,矩形和菱形是交叉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不相容关系.又如:讲“仰角”和“俯角”时,将这两个概念进行对照比较,就不难区别谁是“仰角”,谁是“俯角”.再如,“圆心角”与“圆周角”,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圆心角”是顶点在圆心的角,由此及彼,大部分学生就可以得出“圆周角”的定义:顶点在圆上的角叫“圆周角”这又恰恰错了.此时教师再将“圆周角”的定义叙述出来,学生就会觉得恍然大悟.这样通过比较“圆心角”与“圆周角”的概念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四、深入剖析,揭示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⑺ 数学概念该如何教

●李文革*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也是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那么,呢?一、注意展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数学中,许多概念既表现为一种过程,又表现为对象、结构。例如:“a+b”既代表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或添加起来的过程,又代表合并或添加后的结果;“旋转或平移”既代表一个几何图形在平面内作特定位移的过程,又代表这种特定的变换本身。形成一个概念,往往要经历由过程开始,然后转变为对象的认知过程,而且最终结果是两者在认知结构中共存,在适当的时机分别发挥作用。例如,形成轴对称概念,学生先要熟悉翻折变换的过程,然后再将对称关系看成图形的性质。由过程着手进行学习的好处是,概念在过程阶段表现为一系列的固定步骤,具有操作性,相对直观,容易仿效。从过程入门,经过操作来体会概念中信息的具体关系和相互影响,就打开了认识上升的道路。概念学习应通过对学生已接触到的恰当的实例进行组织整理,分析归纳,分类抽象来教,即须用实例来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定义,而不是教定义。例如,方程的教学本应该先是进行生活的提炼,然后到数学表达和形式化的过程,再到最终解决方程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教材对方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处理太理想化了。很多教师往往会先给出形式化的方程定义,然后解形式化的方程,最后再进行方程的应用。这种方程教学设计的一个误区在于把思路搞反了。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遵循人的一般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通过直接给出概念定义的方法引入概念往往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例如,教材通过直接给出绝对值的定义引入绝对值概念,它的定义是:“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用式子表示就是a(a>0),|a|= 0(a=0),-a(a<0)。这个定义同时给出了运算法则。一些教师也常常就是以这个定义来教的。当学生在求绝对值出现错误时,就认为学生还未能熟悉运算法则。而实质上,学生掌握这个概念有困难,可能是由于这个概念的获得过程与常识概念的形成过程次序相反而造成的。二、重视概念表象概念定义和概念表象是数学概念获取的两种主要方式,它们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方面共同发挥着作用。概念定义以语言为途径,对概念作逐字逐句的界定,规定其内涵,具有抽象性和严密性。但是,对于信息的回忆和实时加工来说,冗长且“啰嗦”,限制较大。概念表象是利用直观形象为工具,象征性地代表概念,在回忆加工时显得简洁明快,约束较小。在概念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借助表象这个直观的思维媒介,减轻思想负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非常强调概念定义,在课堂上要学生念定义、背定义,考试也时常考定义,似乎利用这些手段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解决概念的运用问题。但是,定义在辅助思考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学习中概念名称的出现在记忆中唤起的不是概念的定义(即使概念有定义),而是概念表象,它可以是视觉表象,思维图形,或是一个印象、一种经验,例如一个模型,一条曲线,一个符号,一组变化动作。例如,讲到“函数”时,脑海中最先跳出的可能是符号f,或是某一个公式,也可能是一条曲线。实际生活中,许多概念并不是通过定义学到的,而是接触了大量实例,经反复观察、对比体会后归纳出来的。例如“杯子”这个概念,就是了解各种形状、材料、大小的盛器,并与碗、缸、瓶等比较、区分后逐步形成的。数学教学不能脱离严格定义,但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未显示出对象真正的实在性。为了掌握和评价概念,还需要实在的直觉。例如,当教师说,“圆是平面上到定点等距的点的轨迹”时,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可能不会理解其意思。但当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时,大家会说:“原来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因此,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建立合适的概念表象。好的表象的全面把握和灵活运用,真正能体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教师不同于数学家的一个方面在于,我们不是要创造新的概念,而是要创造理解。善于将数学概念的抽象定义转换成易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适当的心理表象,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概念,这就是我们应做好的创造性的工作。三、淡化纯文字叙述实际生活中的很多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无法用文字语言表述的。例如“板凳”,如果我们要求把板凳搬过来,就连两三岁的小孩也不会把“桌子”搬过来。但是,如果我们给“板凳”来一个文字表述界定,当我们要求把板凳搬过来时,就连我们的学生也会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是搬“桌子”,还是搬“板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淡化纯文字叙述,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平方差公式”,“(a+b)(a-b)=a2-b2”就是它的一个很好的表象,学生能够抓住这个式子的特点并灵活运用,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如果还要来一个文字表述就没有必要了。再例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只要在图形中能区分哪些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就足够了,对这三个概念来一个文字表述,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可能反而还有负面影响。

⑻ 数学概念教学方法具体是什么

教学时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概念的内涵是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概念量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对立统一的,内涵明确,则外延清晰;外延清晰则内涵明确.例如在新课程必修4的角的概念的推广的教学中,角的概念的内涵是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外延就是角的分类:正角,负角和零角.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变式来明确概念的外延.
例:函数奇偶性的教学(人教A版)
函数的奇偶性是必修1的内容,是函数单调性之后很重要的一个性质.在教材中,通过具体的函数得到了偶函数的概念,
由,得到了奇函数的概念.教材中通过例5让学生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习题还没有真正明确函数奇偶性这个概念的外延.
………………更多文章详情详见教育界杂志社官网,希望能帮到你!

⑼ 如何做好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有对概念理解得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里有大量的数学概念,它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一、做好概念的引入
1.从实际引入。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让学生从先对概念的现实原型有所感受,再将抽象的特征浓缩成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
2.从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在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类比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因为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础,一元二次方程是延伸,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是合乎知识逻辑的,二者的差异仅在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同,因此很容易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抓住概念的本质
1.揭示含义,突出关键词。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词、句的意义,这是指导学生掌握概念并认识概念的前提。
例如:“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这个概念中,可抓住“相同”这一关键字作分析:出现了几次相同?相同的是什么?又如“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中,要抓住满足的两个条件这些关键字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不会出现错误。
2.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数学概念的内涵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数学概念所有对象的总和,对概念的深化必须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作深入的分析。剖析概念的内涵就是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教学正方形的概念时,已学过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概念,教学时可通过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概念作比较分析,发现正方形概念的内涵中包括矩形和菱形概念的内涵,从而在外延关系上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而它们又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从对正方形概念的教学,转向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的分析,进而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系统化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区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剖析变化,深化概念。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从表面文字上理解,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可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剖析数学概念,凸显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有些学生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回过头来再对概念进行加深理解,遵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学习原则。
三、注重概念的运用,升华概念
例如,对一次函数概念的掌握,可通过下列练习:
①如果y=(m+3)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
②如果y=(m+3)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
③如果y=(m+3)x+4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
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就是用于实践,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掌握概念、升华概念。概念的获得是由个别到一般,概念的应用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学生掌握概念不是静止的,而是主动在头脑中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已有知识再一次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四、利用先进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有些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抽象难懂,是教学中的难点。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生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充分揭示了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学习两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体验与认识。
数学概念教学对整个数学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透彻牢固地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平时的概念教学中应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揭示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做好概念的巩固和应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数学概念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用英文怎么问年龄多种方法 浏览:69
如何掌握阅读方法议论文 浏览:788
交强险购买计算方法 浏览:241
iphone手机感应器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70
钉钉电脑授课方法 浏览:419
分析案例学方法幼儿园教研记录 浏览:609
怀疑怀孕的最好检测方法 浏览:535
真假鉴别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517
确定元素常用的方法 浏览:622
一个职业规划的简单方法 浏览:485
水杨酸甘油酊使用方法 浏览:738
什么样的方法能找到遗失的图钉 浏览:867
纤至美丰胸使用方法 浏览:964
耳朵堵了有什么方法解决 浏览:253
和田藏青玉的鉴别方法 浏览:204
提炼dha的最佳方法 浏览:680
独立显卡的安装方法 浏览:104
半导体失效分析方法 浏览:48
手机压缩包密码取消方法 浏览:256
修水窖解决方法 浏览: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