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理论研究的方法

理论研究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19 00:32:41

㈠ 理论研究

煤层底板突水的预测预报是煤矿防治水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长期以来,针对这一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采矿矿压为主要影响因素,试图通过研究底板隔水岩层在矿压和采动破坏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特征来认识煤层底板突水规律;第二类是综合考虑与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发生有关的各方面因素,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多源地学信息复合叠加方法,建立多因素致灾的GIS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预报模型;第三类则以水压为主要煤层底板突水因素,主要考虑承压含水层的水压力对隔水底板的破坏作用,如斯列萨列夫理论、煤层底板突水系数等。第一类和第三类属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法,第二类属于泛决策分析法。下面分别讨论这三类方法。

一、以采矿矿压为主要影响因素

1.采动破坏研究

采动破坏深度的研究通常有以下3种方法:

(1)实验分析:通过对工作面采动破坏的实际观测来寻求底板的破坏深度。这方面西安煤田地质勘探分院、山东矿院等单位做了大量的现场工作。现场实测的方法有钻孔注水法、钻孔超声波法、钻孔电磁法、钻孔超声成像法等。根据矿压破裂理论,可以说工作面越宽,采矿扰动破坏深度越大。这一破坏深度一般为6~14m,最大达25m,这一带是最易发生底板突水的区域。

(2)理论研究:胡宽容(1976)按照采矿和地质条件,按功能守衡和能量转化原理,建立了围岩破坏带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得出了计算底板破坏深度的一系列半经验公式[29];张金才(1987)采用简化力学模型,运用弹性力学、弹塑性力学理论研究了底板裂隙带的深度,并提出了底板破坏深度的计算方法[31,16,2]。采动裂隙带深度研究的发展为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3)统计分析:张金才(1984~1987)统计分析了国内100多个生产工作面底板采动裂隙带深度和工作面斜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底板采动裂隙带深度h与斜长L呈指数关系(h=0.2910.8L[31];高延法(1988)对底板裂隙带深度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裂隙带深度h与采深H、倾角α、斜长L成正比,而与岩层坚固性系数F成反比[h=0.009H+0.0448α-0.3113F+7.9291n(L/24)][2],并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作面斜长,其次是采深和底板岩性。

2.特殊结构煤层底板突水机理

特殊结构底板主要指存在陷落柱或断裂构造的底板。李金凯、周万芳运用断裂力学理论研究了五种断层面铰合情况下断层的再破坏情况[10],这对断层带煤层底板突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郭维嘉等运用光弹试验得出了底板应力分布的曲线形态[5];张金才等进行了长壁工作面开采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31],得出了底板中应力变化规律。

3.煤层底板突水的下三带理论

山东科技大学李白英教授等提出了评价煤层底板突水的下三带理论。该理论认为煤层底板在采动影响下自上而下可分3个带,即由矿压产生的底板导水破坏带、具有隔水性能的隔水层带和由矿压、水压联合作用而产生的承压水一导升带。刘宗才等(1991)也提出了评价煤层底板突水的下三带理论,认为底板采动破坏后呈现三带规律,从上到下第一带为直接破坏带,该带导水性发生了显着变化;第二带为完整岩层带或保护层带,该带位于第一、三带间,虽遭矿压作用产生弹塑性变形,但仍保持原来的连续性,隔水性能未变;第三带为导升带,包括原始导升带和再导升带[16],[32]

4.煤层底板突水评价的结构力学方法

葛亮涛等(1992)把底板隔水层看作由许多固支十字梁交织而成的固支矩形板,并运用结构力学理论研究了底板隔水层的极限抗破坏能力,认为水压超过底板隔水层极限承载力时,就会发生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并由此得出了底板采后最易发生煤层底板突水点的临界水压方程[3]

5.“零位破坏”与“原位张裂”[24,22,23,25]理论

王作宇等(1993)在煤层底板突水研究上也作了一定的工作,运用“零位破坏”和“原位张裂”来作总结,其观测成果对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刘天泉应用现代力学理论研究了围岩的采动响应规律,提出了围岩采动影响的“顶三带”、“侧三带”和“底三带”理论[14]

6.数值方法在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研究中的运用

国内有许多学者运用数值方法来研究底板采动应力分布[1]。凌荣华等(1991)[2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煤层底板突水机理,他们通过对底板岩层的三维应力数值模拟,分析了底板岩层的采动效应,总结出底板应力变化的一系列规律,为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二、多源地学信息复合处理法

信息复合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发展起来的,它是对多源地学信息(如地理信息、地质信息、遥感信息等)进行综合处理的一种新方法。它以地理坐标确定的空间二维平面为基础,建立各种地学信息数据库,并与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构成地理信息系统,它能够进行各种专题图件之间的运算、分析和综合等处理。

煤层底板突水灾害事故是一个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源信息复合叠加方法恰好能够描述与煤层底板突水灾害有关的多方面因素,并能建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模型。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郑世书、孙亚军等利用GIS和多源信息复合方法对焦作东部矿区煤层底板突水问题进行了首次预测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上述成果主要是针对焦作整个东部矿区所做的工作,其研究性质具有明显的“面”的特征,对演马庄矿的具体煤层底板突水灾害预测问题,起到了宏观的指导作用。

本书则注重“点”的研究,针对焦作矿区演马庄矿,特别是矿井二水平三采区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问题,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具体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在综合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层底板突水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确定煤层底板突水灾害的所有致灾因素,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应用多源地学信息复合叠加方法建造一个由多个变量控制的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GIS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数学模型,然后对煤层底板突水灾情做出预测预报。

人工神经网络(ANN)在焦作矿区九里山矿得到了应用,本文应用GIS和ANN耦合技术对我国大水矿区焦作矿区演马庄矿(“点”的研究)、北方煤矿区(“面”的特征)进行了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预报。

三、以水压为主要影响因素

1.水压影响的研究

朱泽虎等(1989~1991)分析了底板采动后的水压影响,提出了深层剪切破坏、深层剪切——张拉破坏的力学概念,并运用力学理论演绎了水压影响下隔水层破坏的发生、发展过程[36]

2.煤层底板突水系数理论

我国矿山和科研部门,在分析、总结大量煤层底板突水实例的基础上,认识到煤层底板突水与底板含水层静水压力和底板隔水层厚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20世纪60年代初由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煤田地质勘探分院提出了煤层底板突水系数这一概念,并定义煤层底板突水系数TS=P/M,即为单位隔水层厚度上的静水压力[29]。煤层底板突水系数理论综合了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它从统计规律上阐述了煤层底板突水的原因。

匈牙利等国还注意到不同强度和阻隔水性能的底板岩层具有不同的阻隔水性能,它们以泥岩抗水压能力为标准,将其他岩性隔水层厚度换算成泥岩厚度,这样,换算后的等效厚度值不仅有厚度,而且有强度概念[29]。煤层底板突水系数由此表达为

河南省煤矿开采水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式中:TS——突水系数,MPa/m;

P——隔水层承受的水压,MPa;

M——底板隔水层厚度,m;

CP——采矿对底板隔水层的扰动破坏厚度,m。

比以往更全面地反映了煤层底板突水因素对煤层底板突水的影响作用。

3.静力梁理论

前苏联学者B·Д·斯列萨列夫认为,巷道底板可以看作一个两端固支承受均布荷载的静力梁,可以用弹性力学理论分析梁的受力情况,并认为梁的破坏首先是张破坏[29]。当实际水压H>H理安时,底板隔水层就会产生失稳破坏,从而导致煤层底板突水。

㈡ 论文开题报告理论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
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

提供一个范文模板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着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着《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着,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盘)(谢幼如等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盘)(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着《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着,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着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 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尹 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㈢ 本科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有什么区别

您好,这个就比较复杂了,你首先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建议你认真的参阅有关名着,这样才能完成任务,网络上面来的,不是你自己亲自写的,很有可能答辩就不能通过了。

㈣ 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调查法。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二、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四、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五、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六、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七、跨学科研究法。跨科学研究法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

八、个案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九、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十、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十一、模拟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二、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4)理论研究的方法扩展阅读:

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宏观问题因其关系全局,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全面把握,因而常会有畏难情绪,研究中也会困难重重。指导学生研究应网之一目以见网,豹之一斑以见豹,从微观着手,从身处的一地,熟悉的一方着手去研究。在对局部的研究中联系全局,通过对微观的研究去认识宏观。

2、抽象与具象相结合

理论、概念、原理、法则等等,往往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学生感到高、难、空而难以入手,影响研究情绪。指导学生去研究与之相关的具体事物,可以通过对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直接的事物的认识,对有关通过调查、访问、收集到的具体数据、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认知把握原本抽象的东西。

3、课题研究与个人兴趣相结合

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4、当前学习与将来应用相结合

高中学生的课题研究,要注意面向实际,注重实用性。引导学生将当前学校学科知识学习、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这个实际应用,即包括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更包含社会发展需要和科技自身发展趋势的需要。

㈤ 科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1、探索性研究

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并为日后周密而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2、描述性研究

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描述主要规律和特征。

3、解释性研究

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

(5)理论研究的方法扩展阅读:

科学研究的起源:

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力等问题;

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

科学研究提供的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科学研究

㈥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是将事物的发展进程在思维中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制定理论体系的方法。
(二)历史—逻辑方法 历史,指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人类认识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如科学史、哲学史、思维史等)。
(三)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包括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结构方法、功能研究方法等。
(四)发生学方法 发生学方法,是在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时以分析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里的抽象和具体都是指理性认识阶段的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

㈦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

4、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5、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就是通过确定事物的质的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问题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量,又表现为一定的质。

因此,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质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规律性的问题。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据事论理,划清事物质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对问题的规模、范围、数目等数量关系的情况及变化,进行精确的统计,计算、分析、对比,就是弄清事物发展中量的变化关系。

6、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7、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7)理论研究的方法扩展阅读:

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支撑。没有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没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1、培根用实验法最早发现了热的运动本质;

2、笛卡儿用他提出的直觉——演绎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3、伽利略用实验——数学方法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运用理想实验出现了惯性定律,开创了动力学研究的先河;

4、牛顿用公理化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完成了经典力学体系;

5、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开了物质微观粒子的结构,建立了各种原子结构模型;

6、爱因斯坦运用理想实验方法、演绎方法和各种非理性的直觉、顿悟方法创立了相对论;

7、康德和拉普拉斯运用思辨的方法与假说方法提出了天体演化学说;

8、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理论思维方法创立了氧化学说;

9、凯库勒以基本灵感与想象发现了苯的环状结构式;

10、门捷列夫用分类、比较法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11、海特勒与伦敦等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引入了化学研究,创立了量子化学。

达尔文用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提出了进化论。从中不难发现,这些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实现的。吴文俊的数学、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最新研究成果也都是采用新的方法取得的,因此,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必须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㈧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有什么区别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没有区别。根据研究方法的定义: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可以看出研究方法等价于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手段,即研究手段。

根据研究活动的特征或认识层次,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理论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规模和性质,可以分为战略研究方法和战术研究方法;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根据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8)理论研究的方法扩展阅读: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分类: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

2、观察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

3、文献研究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

4、实证研究法

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研究方法

㈨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行动研究法、资料收集法、学生带动法、教育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2、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3、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先走,在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也来学习。

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阅读全文

与理论研究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钢绞线与预埋件连接方法 浏览:702
解决狐臭新方法 浏览:195
理解词语方法有哪些三年级 浏览:220
自热蔬菜火锅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882
小孩长癣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201
高分子材料金属化有哪些方法 浏览:383
现代跆拳道训练方法pdf 浏览:46
拖挂式房车电池解决方法 浏览:338
变频器干扰的解决方法 浏览:562
口语交际怎么教学方法 浏览:557
解决本位主义的方法 浏览:632
车载暖气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357
自由式表格动态计算方法 浏览:975
岳阳楼记背诵有什么方法吗 浏览:443
怎么做娃娃睡衣方法简单 浏览:15
排舞的锻炼方法 浏览:23
多头丝杆测量方法价格 浏览:944
用纸做头发的方法简单 浏览:193
小黄瓜2合1使用方法 浏览:351
数学教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浏览: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