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图像学的内容简介
《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共分九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是对图像意义研究历史的引介与相关课题的陈述。第三章介绍图像学的成立根据,说明早期图像学实践者如何一步步的建立起图像的象征关系。第四章是对传统图像学的核心问题:“象征”意义与“拟人图像”的厘清。第五章开始讨论现代图像学,先以帕诺夫斯基的艺术学为论述主轴。交代了帕诺夫斯基的康德学立场,以及他的艺术学观点和图像学方法。第六章说明他影响深远的图像学阐释方法,第七章讨论当代图像学的发展和图像转向后的各种艺术议题。第八章浅谈新艺术史与图像转向后的艺术史书写与诠释问题,对图像学、图像科学和视觉文化的基本动向提出原则性的区分。第九章当赛伦停止歌唱——图像诠释的起源,企图通过两篇相当经典的卡夫卡笔记,并且随顺着柏拉图、笛卡尔、卡尔维诺到海德格尔的一系列发问,说明图像对当代诠释者所可能产生的挑战 。 现代图像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 ,重要的3个方面是:①解释作品的本质内容,即帕诺夫斯基所说象征意义。②考察西方美术中的古典传统,古典母题在艺术发展中的延续和变化。③考察一个母题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变化。现代图像学涉及的学科也非常众多,如形式分析、社会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与它们的交叉也是现代图像学的一个特点。常雷
摘要:“图像学”是现代视觉艺术研究、实践探索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理论学科,它起源于十九世纪兴起于西方的传统图像志研究,二十世纪前半叶迅速发展为国际艺术史研究中具有统治地位的学科之一,已衍生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的研究方法。随着数码图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视觉艺术创作形态正发生着又一场巨大而广泛的变革,令图像艺术与现代图像学在当代的境遇异常勃兴,传统分科方式的视觉艺术形式已无法与之比拟。本文就这一历史进程做了初步的记叙和论述,旨在介绍图像学对于现代视觉艺术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表明作者对艺术理论构架的一种全新见解。 “图像”一词主要来自西方艺术史译着,通常指image,icon,picture和它们的衍生词。
后期图像学论着中表述“图像”的常用词是image,image的几种主要词意可借以理解图像学对“图像”概念的设定:①心像、印象,指图形在观看者心中构成形象认知的心理过程。②塑像、肖像、圣像,也包含有图形程式的意义,与icon同。③映像或翻版、复制、相似的形象,表明图像的传播性能。④在心里对形象的描绘。image的衍生词用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图像学”的概念:imaginable指可想象到的;imaginary指假想的;imaginative指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早期“图像”的常用词是icon,iconography为图像志;iconology为图像学。icon的原意指希腊正教的圣像,所以作“图像”用的主体含义为图形程式,故多译为“谱像”,并将iconology译作“谱像学”【1】。picture的名词原意为图画、照片、电影、映像等,指图像的具体物质性存在,如picture book为图画书;picturetube指显像管;picture window指看得见风景的窗子。Picture的用法比较丰富,也有心像、形象、描写、叙述及相似形象的词意,因此常与image混用,但picture的使用常常指称具体的实际形象,停留在视觉图形的表象,而image的用法要更抽象些,多用于探索图像心理范畴的论述,而不仅仅指视觉的。
其它一些词在相关使用中也可以统统译为图像,如tableau,representation,view,figure。tableau的原意是如画般动人的场面,延伸意即虚拟图像;representation的原意是象征、表示,指被图像表征的内涵意义;view指图景;figure的原意是数字、计算,因此它指的是图形的性质及符号特征,如三角形triangie figure;圆形cirole figure。
中国古人的治学方法是“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2】,故“图像”一词在传统文化中亦颇有渊源。“图”指图形,“像”指图形中的含义,是以“图”为媒体的形而上的文化概念。如从太极图哲学义理的认知过程中,我们可以归纳“索像于图”的递进层次:①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一幅黑白对比的阴阳鱼组合图形,矛盾色交合对比的图案印象即图形存在picture;②它的基本形为圆,以S形曲线分割,这种图形判断结论即图形特征figure;③圆形、曲线均说明图形的基本象征意义为永恒的运动,这是图形的象征意义representation;④“天圆地方”的文化符号学基础使观者联想图形所代表的是“天圆”??宇宙与自然的图像比拟,即图形景象联想view或tableau;⑤太极图引发我们对传统“对立统一”哲学思想的认知和思辩过程就是image,即古人从图形中索得之“像”;⑥这个图形一旦由历史沿传构成一种程式化的图形符号,再经我们理解和熟知后,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构成了一个icon,这时无论如何复制、改写、或随意地变形表现,这个icon已不因外在形式的变动而改变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像”和“理”的区别,即“像”的意义是视觉性的,具有不可言说的特点,有它区别于文字理论的独立价值。
二
图像学源于19世纪在欧洲美术史研究领域里发展起来的图像志研究【3】,当时图像志是艺术史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所关心的是艺术客体的主题内容以及题材背后延伸的深层喻意,从而自然减少了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表现风格的关注,在这一点上同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背道而驰。早期的图像志研究基本都是宗教内容的,进入20世纪后图像志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蓄势取代传统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新方法:图像学。
1912年,德国的艺术史大师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1866~1929)在第10届国际艺术史大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弗拉拉的无忧宫意大利艺术与国际占星术》,在这篇论文中他使用了新词汇“图像逻辑的”[德语ikonologisch]来昭示他准备倡导的一种新生的艺术研究方法??一种脱胎于传统图像志研究的研究艺术史、艺术学的新理论模式【4】。瓦尔堡的新方法关注的是艺术研究过程里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他的目的是引导学者们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使艺术史得以纳入文化史的整体当中。图像学创始人的最初动机是通过这种新方法突破传统美术史研究中各种学科的界限,瓦尔堡的老师历史学家卡尔·兰普雷希特就是一个在史学研究中倡导“大文化史”的特立独行者,他主张把历史看作是一种社会心理科学,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等学科应该视同一体。这种思想上的变革一开始被喻为“侵入者”,它总是在扮演对艺术形式主义批判者角色的同时打破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封锁壁垒。
二十世纪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图像学研究者,如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弗里兹·扎克斯尔[Fritz Saxl]、鲁道夫·维特科夫尔[Rudolf Wittkower]、埃德加·温德[Edgar Wind]等,这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史家用大量勤奋而实际的研究工作为图像学的性质做了系统的设定:即对艺术品母题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的、文化的和科学的解释。他们都曾集中在创立于汉堡的瓦尔堡研究院工作(起初为瓦尔堡图书馆),成为以图像学研究闻名于世界的“瓦尔堡学派”的核心力量【5】,这所研究院可以视为全球第一个图像学的科研机构(虽然它不只是一个艺术史的研究机构),并对当代艺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二战中研究院迁至伦敦,几乎同时也是为了躲避纳粹迫害的年轻的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从他的故乡维也纳应聘而来,负责整理瓦尔堡遗稿的工作。贡布里希已成为一位身负盛誉的艺术史与艺术理论大师,他对图像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是特别努力于图像学阐释方式标准的建立,认为图像学的中心任务应该是重建艺术家本来的创作方案,以此寻至作品的本义。为了科学地解释作品的“本义”,贡布里希主张要充分研究作品主题的初始背景、环境资料、传统惯例以及作者的真实意图,这种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对已是广为流行的图像学在技术因素上提出了修正和革新的方案。
潘诺夫斯基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图像学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将图像学从一种辅助性的研究手段擢升为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术部门,不仅在实践上做出了大量的成绩,而且从理论上对图像学作了相当完备的阐述” 【6】。他也因为战争的原因从30年代开始移居美国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艺术教学工作与研究,后来长期执教于纽约大学,把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带到了美国。随着潘诺夫斯基在汉堡的许多学生移居美国后,德国传统的图像学在美国的影响日益增广,美国本土的学者在经过潘诺夫斯基的教导或与他合作后,开始致力于将潘诺夫斯基的观点、方法与其它的观点、方法加以同化和融汇的工作,向着一个更加宽广、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7】。比如维尔那·霍夫曼[Werner Hofmann]在60年代的研究中开始参照文学、哲学以及课题当时的艺术批评来证实他的阐释,并且开始试图揭示作品中富有象征意义的形式【8】。
潘诺夫斯基及其以前的图像学研究仍然以传统图像志研究为基础,因此它仍然是一项艺术史或文化史的专门学科,其课题内容也多数局限于传统艺术品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个案。在潘诺夫斯基以后的时期,发轫于传统图像学研究方法的先天缺陷开始日益凸显,其一是它对艺术创作中形式与风格问题的漠视;其二是它对现代艺术创作即艺术学、艺术理论方面现实意义的疏离。后期图像志、图像学的研究者在身份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已不再以专门的传统图像志或图像学家的身份出现,而是挟着图像学方法的启示走向更为综合的现代艺术学研究,如潘诺夫斯基在美国训练出的学生米勒德·迈斯[Millard meiss]、弗雷德里克·哈特[Frederick Hartt]、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夏皮罗在哥伦比亚大学与学生们一起研究艺术问题时启用了来自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更为广泛的学科术语和概念,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开始更多地指向现代艺术【9】。
这种转折的发生集中于六、七十年代,显然与当时西方现代艺术的突变性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波兰杰出的艺术史家扬·比亚洛斯托基[Jan Bialostock]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常涉及哲学、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多方面问题,他在1960年出版的论文集《风格与图像志、艺术学研究》中富有创造性地将哲学方法运用于图像学研究,并且开始关注图像与风格的问题。而贡布里希的触觉敏锐度是超凡的,他在完成了《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这两部深入研究绘画和装饰设计艺术的宏篇力着后,在80年代又出版了《图像与眼睛》,在这部书中他的研究课题已经扩展到了图片摄影、制图与广告制作等图像的全部领域。通过贡布里希的着作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艺术学术研究系统始终是开放的,可以说从很早开始他的研究就已经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脱离了艺术史这个魔圈”【10】,进入了更富科学哲学精神的艺术学领域。
当代,图像学已构成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中具有统治地位的一个分支【11】,其理论模式从艺术史研究转向至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更为全方位的艺术学领域,从而形成一个以全新视角、全新方法科学审视当代艺术学术的新学科??“现代图像学”。贡布里希在《象征的图像》【12】这篇论文里已经展示了他超越艺术史和传统图像学的学术抱负,首次将图像与语言相比拟,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图像象征符号作为人类思想传播工具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举,可以看作是现代图像学的发端:经过一个多世纪图像志、图像学研究的盛况,几代杰出学者的开拓与积累,人类开始认知到了视觉图像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而这个认知形成的前提是,必须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跨越一切形式与风格的障碍,使我们得以通览全部视觉艺术与文化的含义。也唯如此,我们才不致沉迷于形式主义【13】为我们提供的一个个琐碎的历史片断中,而遗忘了视觉图像被制作的最原初的目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米歇尔[W·J·T·Michel]是当今比较活跃的现代图像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八十年代开始出版的几部着作《图像学:图像、文本、意识形态》、《重塑的眼光: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图像理论》都是当代非常重要的视觉文化和现代图像学论着文献。米歇尔的学术观点可以说是后现代时期视觉图像文化的典型代表,他所关心的论题早已超越了一般性的艺术现象,而开始更为深刻和具体地讨论图像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了。在《图像转向》这篇论文中米歇尔已经把“图像”的地位抬升至文化上的至高点,他紧紧抓住理查·罗蒂关于哲学史所发生的一系列转向的理论,在“17~19世纪的哲学转向关注观念;启蒙的当代转向关注词语”【14】之后,接续为后现代的当代转向为“图像”,论述当代思想正在朝着“可视的意识形态”状态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米歇尔观点的时代背景是当代社会文化已经一致认同了“图像时代”的来临、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图像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媒体方式已从“语言文字的”转型为“图像的”。1972年出版的英国学者约翰·伯杰[John B]等五人【15】合着的《观看的方式》中开篇就谈到了“观看先于语言”这一观点【16】。他们认为在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中,“图像”读取的要优先于“语言文字”的方式。米歇尔更为超越式地谈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更重要的现实资料是“图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17】,而且他认为观看不仅仅是一般性的优于阅读,语言文字实际上无法充分阐释视觉经验,即二者在根本能力上的不平等。因此他指出,图像学重建中的关键举措应是设法超越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使图像学“进入人类立体的基本构建之中”,而他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复兴图像学,他认为必须使“图像的理论同意识形态话语批判地相遇”【18】。
早期传统图像学研究者对艺术形式的忽视遭受到相当范围的批评和非议,批判图像学性质的维护形式主义的批评仍然时有发言,但由于“图像时代”切实逼近的来临,“图像”已经转型为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媒体形式,与之相比那些声音显得淹没无息了。现代图像学的发展,其生命力完全在于它彻底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即无所不破、无所不合,“图像”是被创造出来的一种可以“任意”冲破传统学科界限并重新组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秘钥,其学术内核,正是最具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文化科学。正因为出发点是为了突破艺术形式桎梏、研究与艺术形式相对的其它问题,所以图像学者在最初使用“图像”这个词时,对图像的基本概念就是超越一般形式差异的可视作品。即它包括绘画、摄影、影视、装饰设计、建筑园林甚至行为装置等一切可视的艺术作品所表征的视觉内涵。而当代学者在使用“图像”一词时,已经更多地开始指称利用新型科技完成的影像作品,因为这些影像作品比之传统的视觉艺术品,其复制和传播的效率远超千里之距。
国内的图像学研究与图像艺术的实践探索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图像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译论、试论过程,主要通过有限的几位研究西方美术史的学者来完成,如范景中先生【19】;或引用图像学的成果辅助其它学科的一些课题研究【20】,可以说尚未构成专门的、系统的、具备适当规模的研究体系。而图像艺术实践由于图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图像产品市场的形成,图像艺术人才已经结成了一支可谓庞大的团队。八十年代着名摄影学家龙熹祖先生率先意识到现代图像学与图像艺术在中国推广的意义,在中央民族大学最先创办了图像学的专门科研机构和图像艺术的教育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图像研究所。龙先生所推广的“图像”,虽然立足摄影技艺、平面图片编辑与数字图像后期,但决不自拘一格,强调学生要掌握的是一种超越一般形式差异的图像意识,而不仅仅是一两项专业技术。
三
现代图像学研究的美学价值在于“图像逻辑”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各个围绕人类视觉文化的人文学科开始进行整合一体的完整性研究工作,它使艺术家开始摆脱此前那种只关注风格的孤立、狭隘的自我发展空间,有机会从更完整的文化语境条件下来关照创作行为本身。因此,“图像”这个词汇的提出本身就很有意义:与“美术”相对比,它意味着作品的要素首要是“图像的”而非“技术的”或“形式的”。图像学批判的是“形式主义”而不是“艺术形式”,因为图像学认为艺术作品的文本价值与艺术家进行创作(包括一段时期艺术流派群体的创作行为)时的真实意图是统一而密切的,那么创作本身也就不能只关注形式语言风格而忽略作品图像的审美核心。对“图像”一词概念的理解,离不开各个历史阶段对图像学的认知和运用,早期的图像指的是各类图形的传统喻意,即“谱像”;接着是贡布里希为图像增加的新观念,他认为对图像内容的研究也应包括图像作者的实际意图,当然这就不可避免地对部分艺术形式的问题也产生了兴趣;“现代图像学”的突破力度达到了一个高峰,“图像”由“艺术”转型为“文化”,这种发展植根于现代科技的发达,因此现代图像学已不再像传统图像学那样去简单地批判艺术的形式主义了。
艺术理论在最初是人们从艺术史的回顾过程中把问题秩序化、理性化的一种结果,人们怎样看待艺术史线索即“艺术史观的建设”,决定着人们将如何确定艺术理论和如何发展艺术和文化。在艺术史的整体进程中,近代以前几乎一直处在技艺决定作品优劣的时代,也就是说谁掌握制作技术,谁就获得“图像产品”市场的主动权,这是由历史上复制与传播技术长期滞后造成的。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心目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艺术品的原创技艺,而艺术家和大多数理论家最热衷于讨论的也是关于技艺的话题。人文主义文化的兴起促使艺术审美思想的多元化大发展,而初期多不能脱离具体的技艺和形式而建构,所以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思路也往往令派生的美学思想不能脱离艺术形式的约束。以中国美术的发展为例:自六朝至宋元,绘画的艺术行为主流发生了从宫廷贵族到文人的转换,但无论是贵族还是文人,其创作主体的阶级烙印都是很明显的,艺术史的发展始终都控制在对制作技艺具有垄断地位的社会群体手中,所谓“院体画”、“文人画”都是技术传播垄断的结果。而这种垄断的形成,主要原因还是复制与传播技术的滞后:粗陋与原始的复制不能完整再现艺术品的原貌;概念化的课徒套路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大师的艺术精髓。因此在那些时代艺术技术的接代延续只能局限于一定的小范围内,师徒门户成为艺术生命延续的主要形式。在复制与传播技术滞后的时代,从艺术家、收藏家到普通大众所能看到的视觉艺术品都普遍具有特征鲜明的“形式差异”,现代图像学的成功之处就是跨越了一般历史的局限,研究者所关心的审美含义是超越于艺术形式差异的美。根基于“图像”的美学思想,可以看到那些在传统艺术学术研究中所看不到的东西??许多艺术品在技艺和形式上迥异却具备着更多相同的审美因素。传统的艺术史研究也是建立在早期学院派艺术教育的需求上,研究者往往以形式差异作为研究的主线,故我们看到的传统艺术史着作往往是风格流派的演变史或艺术家的传记、编年史。而图像学关注的是艺术品所传达的完整的文化信息,即首先研究的是艺术家在当时当地的审美创作过程中的真实心理、实际目的等,因此对图像作品的复制和传播方式更感兴趣,渴望了解艺术作品的真正用途和社会意义,摸索到艺术史发展的脉络本体,并以复制、传播形态的变化作为艺术史划时代的工具。
假如将传统建立于形式差异原则的视觉艺术史重新按照“图像逻辑”来编排一部《图像艺术史》,那么它的本质将是一部视觉艺术的“传播”发展史,它的历史时期划分应以复制技术、艺术品的交流与传播形态发展为主体依据。例如宗教的传教体制在中古时期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扮演着视觉艺术传媒的重要角色;而中国明清以降书籍版画的兴旺发展,也正是在城市经济繁荣的促动下市民阶层对文化消费传播需求的市场所造就的。与此同时,版画的兴起导致白描艺术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像陈老莲、任渭长这样的白描大师的作品也能随之被大量的复制,并广泛地传播到社会各阶层。这样,图像艺术史看起来倒更像是一部视觉传播领域里的文化史,它划时代的历史分野正是人类视觉传播方式的五次重大变革:①原始时期??图像程式icon的摹仿式复制、改制 例如岩画、陶器、陶俑等形制规范的仿制行为,图像在此实际已成为部落间、人群间政治、宗教、生活信息的传达工具,同时使部落政治构成了一种具体的富于感染力的形象。②陵墓艺术时期??图像架构、象征意义representation规范的集体认同与建立 这个时期(其时相当于古埃及与中国的三代至秦汉之间)并非只有陵墓丧葬艺术,而是我们只得到了陵墓艺术史的文本,因此用“陵墓艺术”来命名这个时期非常恰当。这时出现了阶级分化,有了奴隶主和奴隶、贵族和平民的区分,而所谓的艺术家在这时基本上都是奴隶。陵墓图像在这时很明显是当时当地人类群体神灵观念、生死观和生活习俗的体现,它所演绎的是墓主人死后的灵界生活,因此图像架构的规范性被严格化了。因为图像在这一时期是阶级身份的象征,于是“符号”的社会意义凸显了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种规制的埃及墓室壁画风格可以沿传达一千多年而不变的原因。③宗教时期??图像呈现为某种特定的文化基因形态 图像在宗教传教的程序中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而传播至更广阔的地区,并与异类文化基因相融合。例如印度佛教美术对中国六朝隋唐时期美术发展的巨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爆发了中古时期人类文化史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21】,这些具体事件的形成与宗教的媒介性至关重要。④城市经济发展早期??图像产品的市场开始形成 宗教时期的图像复制、传播主要仍是图像程式的摹写、或原图夹带等,并没有做到“机械复制”的完全还原,而当印刷术发明以后,图像作品开始被大规模地原版复制,其传播质量与效率发生了根本性的突进。⑤数字与信息时代??图像成为经济交流过程中的主要信息媒介 随着技术的发展,图像信息可以被完全复制,人类也掌握了在技术层面上最能再现真实的图像技术??摄影、摄像。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图像由原来的“消费性产品”转化为“视觉信息产业”的角色,图像成为一种产业、一种资本,在社会经济流通中它的价值越来越趋向信息化,图像的直接利润(如古代绘画作品的买卖)相对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完成信息传播工作后的间接商业利润。这一转化是随着艺术形态的类似转化同时发生的,艺术作品在数字化复制时代被高效、高质、低成本的无限推广,数字技术的出现令图像制作、复制与传播走上了系统产业化的道路。
四
图像的文化内涵显然也超越了传统概念中关于审美和艺术问题的界定,当然这种超越是以对一般形式美思想突破为前提的。正因为如此,图像和图像学方法已经作为全方面的文化和科学的研究解释工具而流行于当代学术界,如哲学、心理学、占星学、神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及民族学等。在当代美术史的研究中,图像一词已经被广泛采用,大有流行之势。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贺西林在研究汉代墓室壁画时,大量运用“图像架构”、“图像风格”等词汇。图像架构和图像风格的使用一方面是指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如构成等,同时更注重对题材内容与形式合而一体的思想、审美意识及传统文化形态的标志。例如,一幅汉代墓室壁画的构成格局和造型手段都具备着很强的时代、地域特征,其构成方式的确立和沿传并不是因为它的审美特征(形式上的),而往往是当时当地人们对灵魂、神仙的信仰观念以及完成这些壁画的一些实际目的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形式特征并不是“纯形式”的,而是与一定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
可能有许多人认为没有必要新建“图像学”这样一个学科,或者不必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推崇它在现代艺术学术中的价值与地位,原因是他们认为图像学的立论主体不过是美学、艺术理论中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一个翻版。在对某些艺术问题的讨论时,图像学者确实会遇到上述这种窘境。但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研究太过注重艺术的形式差异研究,尤其是学院艺术教育形成以来,艺术家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研究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新图像作品的创造。正如贡布里希的主张,我们应该了解艺术创作的全部真相,以此作为艺术学的立论基础,而艺术创作亦决不是孤立于社会文化之外的独行者。因此,图像学正是这样一项融合艺术创作与整体社会文化于一体、并力图寻求创作全部真相的工作。不可回避的是,“图像时代”已经很真实地到来了,进入现代人头脑中的图像信息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前辈,其传播工具变革发展的速度是传统思维方式所无法想象得到的。面对这样一个巨变正在进行的时代,相信每个人都在期待着社会文化即将发生的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我们相信,文化巨变的结果意味着更多人将面临更加平等的机遇以及更富有吸引力的挑战。
㈡ 心理学图片测试测什么,有什么用
图片测试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和心理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予以量化。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心理测量在心理咨询中能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和人格特点。不同图片测试内容不同,答题有三种方面的测验。说白了就是你看到图片在想什么,来对你做测试的。
如果满意请评优,谢谢。后面是补充知识
1.能力测验 能力一词,其含义颇为笼统。从心理测验的观点看,可将其分为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实际能力是指个人当前“所能为者”,即代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是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或训练的结果。潜在能力是指个人将来“可能为者”,是在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时,某种行为可能达到的水平。有人把测量潜在能力的测验称作能力倾向测验(亦称性向测验)。实际上二者很难分清。能力测验又可进一步分为普通能力测验与特殊能力测验。前者即通常说的智力测验,后者多用于测量个人在音乐、美术、体育、机械、飞行等方面的特殊才能。 2.成就测验 主要用于测量个人?或团体经过某种正式教育或训练之后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因为所测得的主要是学习成就,所以称做成就测验,最常见的是学校中的学科测验。无论成就测验还是能力测验?包括能力倾向测验,所测得的都是个人在其先天条件下经由后天学习的结果。不过成就测验多是测量有计划的或比较确定的情境(如学校)中学习的结果,而能力测验,特别是能力倾向测验则是测量较少控制的或不大确定的情境中学得的结果,也就是在个人生活中经验累积的结果。 3.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主要用于测量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品德、情绪、动机、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亦即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
心理学研究方法
* 实验设计:实验室实验 * 心理物理法:自然实验 * 观察法:自我观察法 * 内省法 * 口语记录 * 问卷法 * 语义差别法 * 访谈法 * 档案法(传记法 ):档案法的优点是:(1)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2)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3)适用于时间跨度较大的趋势研究。 * 模拟法 * 心理统计学:多元分析,因素分析等。 * 心理测量 ** 信度 ** 效度 ** 能力测验 *** 智力测验:智商,智龄,比奈-西蒙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丹佛发展筛选测验,墨跋量表,画人测验,雷特国际操作量表,班德视觉完形测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平佩操作量表,军队团体智力测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梅耶艺术判断测验等。 ** 人格测验:儿童个性调查表,加利福尼亚个性调查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爱德华兹个人爱好量表,显相焦虑量表,主题统觉测验,罗夏墨渍测验
㈢ 艺术的研究方式常用的有哪些()
艺术的研究方式常用的有:形式主义、图像学。
艺术本体研究。这是比较常见的以艺术品形式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方法。涉及到风格、风格史、美学、心理学。准确的说,这是一门“艺术鉴赏”方法。将作品与作者进行紧密联系。试图说明作品形式与风格的具体思想根源。这属于以作者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研究。属于创作论范畴。
将艺术包括图像纳入考察范围,通过“图像”作为突破口,研究“人类”。将图像作为人类的“活动痕迹”来看待,去研究人类的某些历史。用以回答人类学问题。这是人类学方法。艺术考古属于这种方法范畴。
㈣ 遥感图像增强处理方法
图像增强的方法主要又两大类:空间域法和频率域法。
1、空间域法主要是在空间域直接对图像的灰度系数进行处理;
2、频率域法是在图像的某种变化域内,对图像的变化系数值进行某种修正,然后通过逆变换获得增强图像。频率域法属于间接增强的方法,低通滤波、同态图像增强均属于该类;空间域法属于直接增强的方法,它又可分为灰度级校正、灰度变换和直方图修正,直方图均衡属于空间域单点增强的直方图修正法。
(4)对图片的研究方法是扩展阅读
遥感技术的应用是人类视觉在波谱范围上的扩展和从物体表面向内部的延伸。即使在可见光部分,人眼可区分的色彩约三千多种,但对于黑白图像,人眼能区分的灰度级只有二三十个;而在非可见光波段,需要将原始图像的灰度值转换到0~255灰度区间才有利于人眼观察。
但是如果以256个灰度级来描述一幅黑白遥感图像,我们获得的原始图像的灰度值很难均匀分布在0~255之间,而是常常集中在某一段灰度范围之内,图像的反差小,对比度差,不利于人眼的分辨,所以需要对遥感图像进行增强处理。
㈤ 求关于图像工程理解的资料
图像是用各种观测系统以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观测客观世界而获得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眼,并进而产生视知觉实体。人的视觉系统是具有这样能力的典型系统。视觉是人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功能手段。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有75%来自视觉系统,这既说明视觉信息量巨大,也表明人类对视觉信息有较高的利用率。正因为如此,人们还制造了许多利用各种辐射对客观场景成像的系统,以利用视觉信息观察世界。图像是表达视觉信息的一种物理形式。数字图像采集的最终结果常是某种能量的样本阵列,所以常用矩阵或数组来表示,其中每个元素的坐标对应场景点的位置,而元素的值对应场景点的某个物理量。
人们用各种技术方式和手段对图像进行加工,以获得需要的信息。从广义上,图像技术可看作是各种图像加工技术的总称。它包括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进行和完成的一系列工作,例如图像的采集、获取、编码、存储和传输,图像的合成和产生,图像的显示、绘制和输出,图像的变换、增强、恢复(复原)和重建,图像的分割,查询和抽取、图像的分类、表示和识别,3-D景物和场景的解释和理解,以及基于它们的推理、判断、决策和行为规划等。另外,图像技术还可包括为完成上述功能而进行的硬件和系统设计及制作等方面的技术。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已有的图像技术在不断更新和扩展,许多新的图像技术也在不断诞生。
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利用巴特兰(Bartlane)电缆图片传输系统,经过大西洋传送了第一幅数字图像,它使传输的时间从一个多星期减少到了三小时,使人们感受到数字图像传输的威力。它的传输方法,首先是对图像进行编码,然后在接收端用一台电报打印机利用字符模拟中间色调把图像还原出来,这是个初步尝试。为了对图像的灰度、色调和清晰度进行改善,人们采用各种方法对图像的传输、打印和恢复等技术进行改进,这种努力一直延续到此后的40年。直到大型计算机出现后,人们才开始用计算机来改善图像。
对图像技术的综合研究和集成应用可在图像工程这个整体框架下进行。众所周知,工程是指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业部门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图像工程学科则是利用数学、光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在图像应用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对整个图像领域进行研究应用的新学科。事实上,图像技术多年来的发展和积累为图像工程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各类图像应用也对图像工程学科的建立提出了迫切的需要。
图像工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应用也非常广泛,根据抽象程度、研究方法、操作对象和数据量等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图像处理是比较低层的操作,它主要在图像像素级上进行处理,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大。图像分析则处于中层,分割和特征提取把原来以像素描述的图像转变成比较简洁的非图形式的描述。图像理解主要指高层的操作,基本上根据较抽象的描述进行解析、判断、决策,其处理过程和方法与人类的思维推理有许多类似之处。在这里,随着抽象程度的提高,数据量是逐渐减少的。具体说来,原始图像数据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逐步转化为更有组织和用途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语义不断引入,操作对象也逐步发生变化。另外,高层操作对低层操作有指导作用,能提高低层操作的效能,完成复杂的任务。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地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图像处理技术还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图像处理技术的日益完备,图像处理的应用范围将越加深入和广泛。
数字图像是把需要处理的图像数字化。简单地讲是用一个网格,把要处理的图像覆盖,然后把每一个方格中的图像的各个亮度取平均值,作为小方格中点的值;这样,一幅模拟图像变化成只用小方格中的点的值来代表的离散值的图像,这个网格称为抽样网格。抽样后形成的图像成为数字图像。
客观世界在空间上是三维的(3-D)的,但一般从客观景物得到的图象是二维(2-D)的一幅图象可能用一个2-D的数组f(x,y)来表示,这里x和y表示2-D空间XY中一个坐标点的位置.而f表示灰度值,它常对应客观景物观察到的亮度.需要指出,我们一般是根据图象内不同位置的不同性质来利用图象的.
客观世界: 在空间上是三维(3-D);
客观景物到图象: 二维(2-D)
一幅图象的表示方法:
二维(2-D)数组f(x,y)来表示:
x和y表示2-D空间XY中一个坐标点的位置;
f代表图象在点(x,y)的某种性质F的数值。
灰度图:对应客观景物被观察到的亮度
f(x, y) = 灰度值
黑白图: 对应黑白颜色
f(x, y) = 0/1
计算机对图象进行加工的表示方法:
常见图象是连续的图象: 用f (x,y)表示一图像,即f、x、y的值可以是任意实数。
计算机加工处理的图象:离散化连续的图象坐标空间XY和性质空间F。这种离散化了的图象是数字图象I(r,c) 表示。
图象技术在广义上是各种与图象有关的技术的总称,目前人们主要研究的是数字图象,主要应用是计算机图象技术,这包括利用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进行和完成的一系列工作,例如图象的采集,获取,编码,存储和传输, 图象的采集的和合成和产生, 图象的显示和输出, 图象的变换,增强,恢复和重建, 图象的分割目标的检测,表达和描述,特征的提取和测量,序列图象的校正,3-D景物的重建复原, 图象数据库的建立,索引和抽取, 图象的分类,表示和识别, 图象的模型的建立和区配, 图象和场景的解释和理解,以有基于它们的判断决策和行为规划等等,另外图象技术还可以包括为完成上述功能而进行的硬件设计及制作等方面的技术.
由于图象技术近年来得到极大的重视和长足的进展,出现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新算法,新手段,新设备,图象界一致认为耍要对它们进行综合研究和集成应用.我们以为这个工作需要在一个整体框架下进行,这个框架就是图象工程.
图象工程三层次示意图
图象处理:
强调在图象之间进行的变换。虽然常用图象处理泛指各种图象技术,但比较狭义的图象处理主要满足对图象进行各种加工以改善图象的视觉效果并为自动识别打基础,或对图象进行压缩编码以减少所需存储空间或传输时间、传输通路的要求。它们描述了图象中目标的特点和性质。是比较低层的操作,它主要在图象象素级上进行处理,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大。
图象分析
是对图象中感兴趣的目标进行检测和测量,以获得它们的客观信息从而建立对图象的描述。如果说图象处理是一个从图象到图象的过程,则图象分析是一个从图象到数据的过程。这里数据可以是对目标特征测量的结果,或是基于测量的符号表示。图象分析则进入了中层,分割和特征提取把原来以象素描述的图象转变成比较简洁的非图形式的描述。图象分析主要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研究客观世界。
图象理解
重点是在图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图象中各目标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得出对图象内容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原来客观场景的解释,从而指导和规划行动。图象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客观世界为中心,借助知识、经验等来把握整个客观世界(包括没有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图象理解主要是高层操作,基本上是对从描述抽象出来的符号进行运算,其处理过程和方法与人类的思维推理可以有许多类似之处。数据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逐步转化为更有组织和用途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语义不断引入,操作对象发生变化,数据量得到了压缩。另一方面,高层操作对低层操作有指导作用能提高低层操作的效能。作用能提高低层操作的效能。
图像分析(image analysis)和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关系密切,两者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但是又有所不同。图像处理侧重于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比如图像对比度的调节、图像编码、去噪以及各种滤波的研究。但是图像分析更侧重点在于研究图像的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使用图像处理的各种技术,它更倾向于对图像内容的分析、解释、和识别。因而,图像分析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关系更密切一些。
由上所述,图象处理,图象分析和图象理解是处在三个抽象程弃和数据量各有特点的不同层次上,图象分析则进入了中层,分割和特征提取把原来以象素描述的图象转变成比较简洁的非图形式的描述, 图象理解方根是高层操作,基本上是对从描述抽象出来的符号进行运算.其处理过方法与人类的思维推理可以有许多类似之处,另外由图可知,随着抽象程度的提高数据量是逐渐减少的.具体来说,原始图象数据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逐步转化为更有组织和用途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语义不断引入操作对象发生变化,数据量得到了压缩,另一方面,高层操作对低层操作有指导作用.牟提高低层操作的效能.
图像工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各种图像理论、技术和应用的新的交叉学科。从它的研究方法来看,它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血多学科可以相互借鉴;从它的研究范围来看,它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等许多个专业又相互交叉。另外,图像工程的研究进展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等理论和技术都有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和应用与生物医学、材料、遥感、通信、交通管理、军事侦察、文档处理和工业自动化等许多领域也是不可分割的。
㈥ 做论文时通过拍照收集图片材料,以供后续分析研究的研究方法叫什么
案例数据分析有部分
㈦ 【眼底图像项目经验】眼底图像疾病的分类,病灶区域的分割
在临床医学上,眼科医生依据眼底疾病患者的眼底彩照图像进行详细的筛查与诊断并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然而,由于每位眼科医生的临床诊断经验存在差异,这将会严重影响人工诊断的效率与效果。甚至,有些地域受限于当地医疗资源,病理性高度近视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诊疗,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眼视力损伤和失明。因此,本文通过运用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深度学习等领域的方法,致力于对患者的眼底彩照图像进行精确的处理和实现疾病的自动诊断。 本文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高度近视病变程度的分级。该部分提出了基于“重组通道网络基本单元”的“多重组通道基本单元网络”方法。首先,对“重组通道网络”和“重组通道网络”的重组通道基本单元进行实验并分析其性能;其次,借鉴了机器学习Bagging算法的思想(类似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简称RF),组合了“重组通道网络”三个基本单元作为“多重组通道基本单元网络”,其中每个基本单元作为独立的网络分支;最后,根据的每个网络分支的预测结果进行投票,票数多的类别即为“多重组通道基本单元网络”的预测类别。
(2)眼底图像优化算法的开发。该部分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BGR信息来优化眼底图像相关影响因素的算法。在该算法中,首先,通过分析多组质量较好和质量较差的病理性高度近视眼底图像的灰度亮度直方图,分析不同颜色通道图像的亮度、对比度、颜色均衡等参数的差别;接着,提出了亮度空间变换公式,运用该公式改变不同颜色通道图像的亮度、对比度、颜色均衡等参数以达图像优化的效果。
(3)病理性高度近视病灶区域的分割。考虑到仅仅预测得到高度近视病变的严重程度的类别往往是不够的,能够准确的分割相关病变区域更加重要,为此该部分提出了Vnet-FPN网络的分割方法。首先,研究Vnet网络和FPN网络的构架。接着,设计Vnet-FPN网络;最后,在原始和图像优化算法优化后的数两个据集上进行实验,综合分析网络对眼底病灶区域的分割性能。
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辅助眼科医生对高度近视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深度学习与医疗技术结合的工程落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眼底检查主要通过医生利用检眼镜、眼底荧光造影、眼底相机成像以及光学相干层成像等方式来进行人工检查。利用眼底相机采集到的眼底彩照图像会呈现视网膜上主要组织结构,如图1-1所示。由图1-1可知在眼底彩照图像中,血管(Vessel)在视网膜上分布最广且呈现为暗红色的网状结构,其和视觉神经纤维从视神经盘(Optic Disc)区域进入视网膜(Retina)。从图中可见,视神经盘通常呈现为边界较为清晰、亮度较高的圆盘状结构。此外,眼底图像中部颜色较深的区域称为黄斑区(Macula Lutea),黄斑区呈椭圆形凹陷,其凹陷的中心称为中央凹(Fovea)。中央凹是人眼视力最为敏感的区域,一旦该区域发生病变,视力将受到严重影响。
鉴于目前在此高度近视分类问题的研究工作非常匮乏,为此主要借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严重程度的分类的研究方法。在DR的分类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分类标准,分别为二分类标准和三分类标准。
在二分类问题中,研究者把彩色眼底图像分为非DR和 DR 两类。Gardner 等人[4]使用图像的像素强度值作为特征,通过训练神经网络进行分类。Roychowdhury[5]等人提出了一种包含两步的层次分类的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了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k 近邻分类器(k-Nearest Neighbor,k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以及AdaBoost 四种机器学习算法来训练分类器。Priya[6]等人首先提取了血管、眼底出血和渗出物等几个生物损伤的特征,然后把这些特征分别输入三个分类模型进行训练,即概率神经网络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PNN)、贝叶斯分类器(Bayesian Classifier)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在三分类问题中,研究者通常把彩色眼底图像分类为非 DR、非增生性 DR 和增生性DR 三类。Nayak[7]等人通过提取渗出物的面积以及血管的面积和纹理特征,然后使用这些特征训练神经网络的方法。
从上述研究方法可知目前国内外关于眼底彩照图像的疾病分类的研究方法大多数是通过提取图像低层的视觉特征(如图像的像素值、纹理、对比度等),或者眼底出血、渗出物等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生物损伤或者血管等局部的特征,然后利用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对图片进行分类。这些方法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手工设计的特征的有效性。相对于二分类,多分类问题的分类标准更加精细,对某些类别的视网膜病变分类往往需要考虑非常细微的特征,因此多分类问题更加复杂。
(1)高度近视的豹纹状眼底
一般情况下,患有高度近视的眼底图像具有相对明显的豹纹状眼底(tessellated funs)。豹纹状眼底主要是由于高度近视疾病导致人眼眼轴延长,视网膜血管离开视盘后即变细、变直,加之脉络毛细血管的改变,造成了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营养障碍,致使浅层色素减少或消失。这样暴露的脉络膜红色血管与血管网之间的褐色色素就交错形成了所谓的豹纹状眼底,图清晰展现了高度近视的豹纹状眼底。石一宁[20]等对154人41岁以上高度近视眼人群进行研究,发现非病理学性改变占 45.5%,其中豹纹状眼底占33.8%。而当眼轴明显延长、屈光度更高时,可增至90%-100%。尤以后极部较为显着,豹纹状眼底随近视的屈光度逐渐加深而更加明显。
由于豹纹状眼底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即年龄愈大豹纹状眼底愈显着。为此本章定义高度近视性的豹纹状眼底须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1)黄斑附近可见明显的豹纹状改变(黄斑区豹纹状眼底面积>1/2)
2)血管弓处可见明显的豹纹状改变(血管弓豹纹状眼底面积>1/2)
(2) 病理性高度近视的病变特征
高度近视是眼底病变种较为常见并且高发的,高度近视导致了很多病灶,比如近视性黄斑病变、豹纹状眼底、弥漫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块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黄斑萎缩、漆裂样纹、脉络膜新生血管、Fuch's 斑、后巩膜葡萄肿等病理性病变。本文主要研究较为常见的斑块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黄斑萎缩,其他病灶未进行研究。我们主要对这两类病灶进行简要介绍,如下所示:
[if !supportLists](1) [endif]斑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黄斑或视盘周围边界清晰的灰白色病灶,仅有近视狐没有豹纹状眼底的不算做此类病变。如下图2-3所示:
(2)黄斑萎缩。黄斑萎缩是一种边界清楚的圆形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病灶,呈灰白色或白色,周围出现退化的纤维血管膜,并随时间增大。黄斑萎缩必须与斑片状视网膜萎缩区分开来,但是患者一般又同时具有患有这两种病灶。通常,黄斑萎缩以中心凹为中心(并非萎缩区域的几何中心,事实上只要萎缩涉及中心凹区域既认定为此萎缩区域),呈圆形,而斑片状视网膜萎缩不以中央凹为中心,边缘不规则。图2-4所示为黄斑萎缩又存在斑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的眼底图像。
我们使用网络竞赛方提供的高度近视病变类别标签的数据集对本章所提出的多重组通道基本单元网络进行分类性能评估,并且同“重组通道网络”、“重组通道网络”的重组通道基本单元两个网络进行了分类性能的比较。该数据集共含有超过1009张彩色眼底图像。我们使用按类别分层抽样的方法把数据集划分成了我们在实验中使用的800张训练集、100张验证集和109张测试集。
在本节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分别从眼底图像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增广、网络实现及参数设置和实验结果与分析四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
(1)数据预处理与数据增广
1)数据预处理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特性,如果不处理数据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所训练网络的性能,为此我们对数据集进行了如图所示的预处理。
(1)截取眼底图像感兴趣区域。由于该数据集是在不同医院在不同环境下和不同设备的情况下眼科医务人员所采集的,存在图像大小不一致并且含有一大块的黑色边界背景区域如图a)所示,并且这些区域对于图片的分类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严重降低网络的分类性能,因此我们对多余的背景区域进行了去除的操作并保留眼底区域部分,结果如图b)所示。由于图像不是呈矩形像素分布,根据分类网络输入结构要求,防止图像经过网络输入改变图像大小的Resize操作后发生变形,我们对非矩形眼底图像扩黑边,以解决图像信息丢失的问题。
(2)眼底图像尺寸调整。原始数据集的图像大小在1444*1444左右,该尺寸对于网络来说太大,由此根据现阶段深度学习算法对图像大小对分类网络的性能影响的经验,我们最终在网络的训练过程中把图像的尺寸大小调整为256*256,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图像尺寸过小容易导致图像不同类别之间的特征信息的损失,从而不利于网络对具有分类特征的区域进行特征学习;第二,考虑到本文研究所采用的GPU显存及处理能力,如果图像尺寸太大则不利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
2)数据扩增
相对于自然场景图像的分类问题,本章所使用到的高度近视病变分类的数据集明显规模较小,为了避免训练网络出现过拟合(Over-fitting)现象,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在线数据增广(Online Data Augmentation)方法:
(1)翻转(Flipping)。随机地对眼底彩照图像进行水平翻转、垂直翻转,水平垂直翻转。
(2)对比度和亮度的调整(Contrast Adjustment)。本文主要采用按像素的方改变图像对比度和亮度,公式如下:
g(x)=αf(x)+β
其中α调节对比度, β调节亮度。本文分类设置α和β为随机0.8-1.0区间内
选取的随机数。
(3)旋转(Rotation)。在 0°至15°之间随机地选择一个偏移角度对图像进行旋转操作。
(4)剪切(Cropping)。随机地选择一个偏移量(Offset),例如,原始图像大小1024*1024,偏移量的取值范围为[0, 128],则把1444*]1444的图片剪切为1316*1316。
实践经典的分类网络Resnet、Densenet、ShuffleNetV2等分类网络。
在前面几章中,对高度近视病变严重程度的自动分类和眼底彩照图像的优化算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在高度近视病变分类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基于Bagging思想的多重组网络的方法;在眼底图像优化算法中,我们则提出了基于图像空间变换方法的眼底图像优化算法。
在实际的高度近视疾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系统中,只预测到高度近视病变严重程度,对眼科医生提供的辅助诊断信息显然还不够。为此,在获取病理性高度近视的眼底图像后,需要再对病变区域进行分割,供医生进一步确认患者病情,这将很大程度上增加高度近视诊断的效率和精确度,为大规模的高度近视病变筛查提供可行的措施。因此,本章进行了多尺度融合条件下的高度近视病变区域的分割工作,具体来说,在知道眼底图像高度近视病变严重程度的情况下,用优化算法处理病理性高度近视的眼底图像,再用本章的方法对其中的病变区域进行自动的分割。
如前文所述,高度近视病变区域的精确分割对高度近视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按目前眼底彩照图像病灶分割的主流方法,其几个步骤如下:眼底图像预处理,高度近视病灶区域候选集的提取,病灶特征提取与分类以及眼底图像后处理。这些方法通过人工预先构造的特征再结合几种较为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s),比如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K-Means)等方法,进行病灶区域的分割。本章采用了深度学习的分割方法,降低了数据预处理的难度,但由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需要较多的图像数据,我们对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数据增广,以此来扩增数据集。
经过第二章的高度近视病变严重程度的分类后,我们需要针对病理性高度近视进行图像质量评测并筛选,即人工人工筛选过滤了质量较差的图像,最终一共得到350左右张质量正常的病理性高度近视眼底彩照图像作为数据集。进行该步骤主要是由于眼底彩照图像采集时可能出现聚焦失败导致曝光不足、环境光照变化导致过度曝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图像大部分达不到正常的临床要求,如图 所示。
对于上述的Vnet网络和Vnet-FPN网络是在相同的初始化方法的基础上从头开始训练的。本章数据集含有400张图像,其中训练集、测试集各300张,验证集100张,测试集100张。本章选择了评测医学图像处理算法的性能时经常使用的评测指标Dice、TPR、PPV作为网络的评测指标,其实都是算它分割方法预测的区域跟金标准(ground truth)区域重合的部分的比例。
Dice是一个相似性指数,就是分割算法结果与金标准的结果之间的重叠区域(Overlap Area)除以他们两个区域的一个平均:
本文所使用到的病理性高度近视病变的数据集,数据规模比较小。因此,在网络训练时,为了避免过拟合(Over-fitting),我们主要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即在网络训练过程中实时实践以下一些数据增广的方法:
(1)翻转(Flipping)。实验经验表明,眼底彩照图像水平翻转相对于垂直翻转更为有效,为此本文采用水平翻转的数据扩增方法。
(2)图像亮度的调整(Contrast Adjustment)。本文主要采用按像素的方改变图像亮度,根据随机生成的亮度值叠加到原眼底图像中。
(3)旋转(Rotation)和尺度变换(Scale)。在5°至15°之间随机地选择一个角度对图像进行旋转操作和对眼底彩照图像坐标做scale,相当于对图像做缩放。
(4)高斯滤波(Gaussian filter)。高斯滤波是一种线性平滑滤波,适用于消除高斯噪声,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的减噪过程。通俗的讲,高斯滤波就是对整幅图像进行加权平均的过程,每一个像素点的值,都由其本身和邻域内的其他像素值经过加权平均后得到。
左中右分别为标签可视化,Vnet分割结果和Vnet-FPN分割结果。
㈧ 摄影基础知识介绍
热爱生活的人多数爱旅行,热爱旅行的人多数爱摄影。摄影在扩展人类的视界和知识范围方面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一个瞬间即逝的脸部表情,主体与环境之间突然出现的美妙关系,或是一个微小事物的放大,一个快速动态的“冻结”等等,使人们在闲暇时可以慢慢欣赏或仔细研究。
花钱可以买到一台自我喜爱的相机,但想要拍出好的照片就不太容易了。因此,掌握相机的基础知识,对于那些非美盲的旅行者尤为重要。下面分享单反相机的44条基础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01、要常常重设你的相机设置
有时候你看到了可以成为一张好的照片的场景,却却因为相机感光度和饱和度还停留在上一张照片拍摄的数值从而错失机会更让人沮丧的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要依靠检查和重置。关于你相机的设置都需要在拍摄完一张照片后更换,从而将每一次拍摄最佳照片的机会,留给下一次的拍摄。
02、要格式化,而不是删除
格式化你的记忆卡是将它的所有数据擦掉,从而重新记录任何有关相机的信息。而删除你的图片则不是。因此,永远记得格式化你的记忆卡,从而将数据资料损坏的风险降到最低。
03、更新你相机的固件
固件是在相机内传输图像、设置全机参数甚至是决定哪些功能是使用者可以操作的软件。要时常查阅你的机器制造商的网站,确保你的单反相机的固件是最先进的。
04、给你的相机充电
不要总是假设你相机的电池是充满电的,要确认它是充满电的。在出行前给你的电池充电,从而确定你的电池是能量充足的。去投资购买一块备用的电池,如果你常发现自己的拍摄频率超过了一块电池所具备的拍摄时间。
05、设置图片分辨率大小
大多数时候,不论被摄物是什么,你都使用相机提供的最大图片分辨率进行拍摄。但是这样是必要的吗?有的时候,小一些的图片分辨率其实已经满足你的需要了。有时,降低图片分辨率不仅可以使你的记忆卡拍取更多的图片,还能增加你的拍摄速度。如果你拍摄的是体育图片,那么降低分辨率将帮助你避免因为相机清理缓冲区而造成的延时。
06、文件格式:RAW?JPEG或者两者兼顾?
如果你想对图片做后续的操作和修补,RAW格式因为拥有高度的色位深度从而成为最好的选择。然而,RAW格式相比其他图片格式是所占内存要更大,因此在使用此格式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拍摄图片,而在对写图片进行印刷时,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加工。JPEG格式,从另一方面说,是在拍摄时同时在相机内进行数据处理的,因此你可以立即打印或者分享它们。而且,你可以使用更快的速度,更长时间的使用这个格式进行多张连拍。如果你不后期对图片进行大规模和根本意义上的改变,你会发现这两种格式之间几乎没有差别。
至于最终的选择,在拍摄速度不是很重要的情况下,可以两者都选择。大多数的数码单反相机都是可以选择图片格式的,然后你可以在电脑上决定要对图片进行什么处理。需要确保的是,你带了一张备用的内存卡。
07、测试你的设备
专业的摄影师在没有进行专项拍摄时,总是把很多时间花在对他们相机的测试上。这可以是对一个新镜头的最佳焦距段和快门速度的测试,也可以是对相机ISO和白平衡在什么数值下会取得最好图片结果的测试,或者是对动态范围内传感器极限的测试。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对你相机进行测试,从而得知你相机最优良和最薄弱的部分。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得到最佳的图片,而是通过对你的装备进行测试从而更加了解它。或者,你也可以尝试实验一些你今后或许会使用的新技术。
08、不要吝啬使用三脚架
一个好的三脚架如同黄金一样有价值,所以不要吝啬购买它所需的花费。20英镑购买的三脚架不会使用太久,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它的使命。一个良好的脚架可以给你多年优良的服务,从而将这项花费变成一项明智的投资。当然,不要忘记将它带在你的身边,否则....
09、手持或者三脚架拍摄
将相机置放到三脚架上的简单行为会降低你的拍摄速度,而这足够让你更加专注于你拍摄的事物和所想取得的拍摄效果。同时,每次拍摄都把相机放在三脚架上会减少你的创造力,可以在每次拍摄时大胆的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如果你是个虔诚的三脚架使用者,你可以尝试在拍摄时远离三脚架,然后看看拍摄结果。如果你常常在旅行时不随时携带三脚架,带上一个脚架看看降低拍摄的速度会给你的摄影结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0、学会利用周围辅助物
你不完全需要一个三脚架来固定你的相机,你可以从背靠着墙或者树来获得支持,从而避免拍摄时机身的晃动。同样,一袋豆子或者一袋米也同样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拍摄平台。
11、修正水平线
水平是在地平线的基础上发现的,这也是这个词得名的原因。如果你的相机有内置水平功能,请使用这项功能。如果没有,你只需很小的投资就可购买到一个热血超级水平仪。它将为你节省大量的图片拍摄完成后在photoshop里修正的时间。很多数码单反相机在拍摄时都可以激活在实时取景框里出现的网格,从而轻易获得水平功能。或者,使用横穿取景器的自动对焦点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12、仔细检查你的装备
这或许听起来很平常,但是如果你需要离家进行远途拍摄之前,请检查你的摄影包。你或许会会带上你的相机、镜头和三脚架,但是如果你携带的是一个简易三脚头,它能否适合你的三脚架或者相机底座呢?如果你使用的是COKIN或者LEE的滤镜,你是否携带了正确的口径的配接环呢?这些细小的事情往往比主要设备更加容易破坏你的旅程。
13、自动对焦还是手动对焦?
过度依赖你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是很容易的事情,然后,在一些情况下手动对焦则是更好的选择。比如在赛跑中对迅速移动的物体重新聚焦,或者对某一局部细节描写的微距摄影。
14、你该选择什么样的AF对焦点
数码单反可能有很多令人混乱的AF聚焦点让你选择,但是大多数时期的拍摄你只需要一点,那就是中心的那一点。将这一点放在你的拍摄主体上,半按快门去锁定焦点,然后开始拍摄你的照片。
15、购买镜头
不好的镜头永远是不好的,不论你将它放在什么相机上。因此,在你决定淘汰你的老数码单反相机前,问问你自己是不是投资一个新镜头更好?更高的像素和更智能的功能或许听上去很吸引人,但是更快更更大口径的光圈和更高质量的光学成像效果,将更长远的在现有的相机基础上帮助你拍摄更优秀的照片。
16、手动对焦镜头
大多数数码相机(尤其是尼康和宾得)对于从35毫米胶片的时代遗留下来了大量的镜头是可以兼容的,他们在电子时代也可以继续使用。而且这些十分便宜的镜头是你扩展不懂焦距段镜头的最佳选择。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些镜头的成像质量是好于其他镜头的,而唯一将这些好的镜头从坏的镜头中分辨出来的方法是将不好的镜头淘汰掉。大体来说,变焦镜头和广角镜头的成像质量是最差的。此外,对于需要手动聚焦的镜头,相机自带的测光方式是不可预估和不可靠的。然后,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手动对焦的镜头性价比是相当出色的。
17、选择什么样的焦距段
广角镜头可以增加从远到近的物体上的视觉距离感,而长焦镜头则会压缩这种镜头的透视感。在拍摄时根据自己的拍摄需求选择镜头的焦距,远远胜于随随便便使用一个能够囊括所有景物的焦距段镜头。
18、使用超焦距
如果你想把你镜头的景深使用到最大限度,手动将镜头调到超焦距段,从超焦距点开始,从超焦距点的一半距离到无穷尽时你所取得的图像都将是清晰的。
19、检查相机的框边
大多数的单反相机的取景器并没有完全的显现出你所拍摄的图片,所以你不想被拍摄的物体会很容易出现在你的画面里。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好方法是在你拍摄完照片后从相机的LCD显示屏里检查你的照片。如果画面里有任何你不喜欢出现的景物,你只需要校正你的取景,并再次拍摄。
20、在你的需求外更多的拍摄
即使是拍摄静态物体,也可以考虑使用相机的连续拍摄功能。由于云彩在风景内移动而产生的光线微妙变化,或者被摄人物换了一个表情都可以被列为因为只拍摄一张图片而错失了经典瞬间的范例。因此,选择连续拍摄功能,然后从中选出最佳的图片。
21、预先设置曝光模式
严谨的摄影师或许并不赞成,但是你相机的曝光设置模式是不可以被浪费的。景物拍摄模式会设置小光圈并增加色彩饱和度,人像摄影模式融合了宽泛的色彩饱和度和柔和的色彩。两者都可以达到事前拍摄他们的目的,这有助于理解预设参数的功能和开发这项功能的创造力。
22、不要忘记相机的程序转化
常常,相机的自动模式被使用者严重低估,P模式有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两个半自动模式组合。如果你想要大光圈,轻松的变换程序就可获得。如果你想要慢一些的快门速度?那么就转到相反的方向吧。
23、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哪个更好
简单的说,光圈控制画面的景深而快门控制拍摄照片的时间。不清楚你应该如何选择?在这两项中选择你的拍摄图片注重的方面,然后把这个方面列为优先选择项。
24、确定你相机的动态范围
除非你知道你相机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否则在拍摄画面时,你很容易丢失掉场景中的亮部和暗部细节。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测试你相机的动态范围,其中DxO实验室的研究方法曾经测试过众多单发相机,你可以使用他们的数据进行指导。
25、尝试使用包围曝光
你或许可以使用后期制作软件来修正你的图片曝光,但是增强曝光不足的照片会增加图片的噪点,而想要修复曝光过度的照片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不是很肯定使用那种曝光参数,使用包围曝光将保证你至少获得一张曝光正常的照片,即使你选用的是RAW格式也可以使用这种曝光方式。
26、研究直方图
当你的数码相机LCD屏幕显示的某张图片曝光非常完美时,那并不一定能完全相信。在明亮的环境中,图片往往比它们实际的亮度显得黑,当在夜晚查看屏幕时,图片则会显得比它们的实际亮度亮,即使它们已经有一些曝光过度了。直方图是唯一可以确切表现出你的图片曝光是否正常的途径。在拍摄时需要避免的是舍弃高光和暗部阴影,如果直方图位于数值范围的左边,则可以考虑降低曝光,并再次拍摄一张图片。
27、对高亮度部分进行曝光
还原曝光不足的阴影部分的细节比修饰曝光过度的高光部分要容易很多。所以,当反差对比强烈时,要首先保持高光部分的细节呈现。
28、锁定中间色调
相机的图像测光模式可以处理大部分的场景,特别是局部测光模式和点测光模式在拍摄大面积明亮和大面积暗部的情况下是非常有帮助的。你可以使用它在就近的物体中读取中间色调,比如人行横道或者草地。
29、对对比进行评估
当你能精确的读懂曝光数值时,你可以用你相机的点测光去决定场景中的曝光亮度对比。从最亮的高光部分和最暗的阴影部分分别取一个读数,超过了你相机的动态范围,那么你必须接受从舍弃亮部、暗部或者这两个部分一同舍弃。或者你可以按照亮部曝光、暗部曝光分别拍摄两张HDR(高动态值)照片。
30、拍摄高动态范围值照片
测试拍摄HDR图片的曝光范围,可以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分别从场景中最高亮度和最低亮度部分取得两个数值进行试验。切换到手动档,设置光圈大小,用你的点测光按顺序作为高动态范围值的起始点和结束点。校准快门速度,并停留一次直到你覆盖了所有的曝光范围。(阅读我们的高动态摄影指导,以便了解如何使用二次曝光拍摄高动态图片,或者阅读21个高动态摄影范例)
31、使用渐变滤镜平衡曝光
你可以使用中间密度的渐变滤镜来平衡地面和天空的亮度,从而在你的风景摄影中舍弃毫无特色的天空。最好的是你拥有一系列配套的渐变镜和滤镜,可以再不同条件下使用。作为一种选择,可以在拍摄场景时使用两种曝光参数,一种按天空亮度曝光,一种按前景曝光,然后再后期图片处理软件中将它们混合起来。
32、使用灰镜延长你的曝光时间
如果你想延长你的快门曝光时间,中密度灰镜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它们也常被用来控制快门大小。三次曝光减光镜可以让你三次打开光圈,从而加深你景物的景深,在明亮的环境中也同样可以实现。
33、偏光镜
偏光镜的功能不是数字在线图片,而是帮助户外摄影师在拍摄中避免反光和加剧图片中蓝天的效果。别在价格上节省,负责,你就将在图片质量上大打折扣。
34、黑和白:前期还是后期
如非你明确想要从记忆卡中打印出一张黑白照片,要不拍摄彩色照片再在后期软件中将它变成黑白会使你更好的掌握拍摄过程。如果你决定使用JPEG格式拍摄黑白照片,不要忘记在相机滤色系统中中,红、橙、黄*可以给无聊的天空增加戏剧效果,而且橙色还能在人像摄影中帮助消除色斑和污点。
35、使用预设白平衡功能
因为是在相机内部进行处理的,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JPEG格式图片颜色正常的话只能在拍摄图片时预先设置好。因此,使用你相机的预设选项(白天、阴影下、钨丝灯条件中等)替代自动白平衡。当然,如果你使用RAW格式拍照,那么你大可以放心的使用自动白平衡,然后再在后期处理时修正你的图片。
36、白平衡包围模式
如果你的图片是JPEG格式,你可以使用白平衡包围模式进行拍摄。JPEG格式能最小的占用你内存卡的空间,并且可以节省大量修正白平衡不正确图片的时间。
37、使用错误的白平衡
有意的设置错误的白平衡可以给你的图片增加不一样的色彩。如果你将白平衡设置在钨丝灯照度选项,在白天拍摄,图片会是蓝的,反过来,在钨丝灯条件下使用白天的白平衡选项拍摄,图片会偏橙。在落日里,使用自动白平衡会相机是可行但,但是使用另一种效果会给图片带来全面的暖色调,这也正是你想捕捉的'。这是使用阴天模式带来的小“诡计”,它的功能是暖化冷色调的场景。
38、设定一个色彩的标准
如果你希望图片的色彩从头到尾始终如一,设定一个色彩标准在正数的第一帧画面里。当相机开始处理图片时,设置灰点值(同时设定黑点和白点值)作为标准的参照数,你的相机内置软件将在后续的一系列相片中对你设置的色彩标准进行匹配。
39、使用机带闪光灯
机带闪光灯可以用来提亮暗部细节,但是也可以被用来创造富有戏剧性的图片。使用你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在整体上降低曝光二分之一档,然后增加闪光曝光补偿二分之一档平衡曝光(一些相机允许你在不影响闪光灯曝光的基础上修正背景光,在这种情况下你不需要增加二分之一档的闪光灯曝光)。在这张闪光曝光占主导的照片中被照亮的主体会良好的呈现在精致的暗部背景中。
40、关闭相机的闪光灯
将闪光灯远离相机会转变你的人像拍摄效果,特别是你使用一盏专业有的由相机无线控制的闪光灯。你可以尝试使用反光板来减低线条很硬的倒影。
41、高速闪光灯
闪光灯曝光的持续时间大大的短于你相机的曝光时间,这使得它将高速度的事件拍摄变得“凝固”。最简单的起步是拍摄水滴掉落,你所需的设备仅仅是一间黑暗的房子,一个闪光灯和一颗耐心。跟着指导来做惊奇的水滴摄影,开启你高速闪光摄影的第一步。
42、使用你的相机拍摄视频
有摄影功能的数码相机使用CMOS传感器,利用一个“滚动”快门拍摄录像,而它将会给你的拍摄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滚动快门按照顺序对每一帧画面进行逐一曝光,从上到下,工作原理和扫描仪扫描文件相同。如果相机在拍摄过程中不移动,则不会产生问题。如果相机在录像时摇移镜头,特别是水平的移动,同一水平面上的单张图片则会变形。手持相机并使用长焦镜头会加剧这一现象的产生,因此,最好使用三角架和广角镜头。使用CCD原件的传感器则因为它们使用球形的快门而不受影响,他们将每一帧画面整全面的同时间的拍摄下来,就像是拍摄静态图片一样。
43、选择视频的帧频率
大多数有视频功能的单反相机都提供一系列的视频帧频率供你选择。在英国,电视的制式是PAL制的,每秒钟有25帧。如果你需要在电视上播放你拍摄的视频的话,在拍摄时你需要考虑你视频的制式。此外,如果你的相机功能允许,你可以使用50帧创造慢镜头效果。当视频以25帧每秒的速度进行播放时,它看起来会是以影片两倍的速度播放。因此,一分钟的画面,会被播放两分钟。另一个可以考虑的帧频率是24帧,标准的电影帧频率。虽然一帧的差别听上去不是太多,但是已经足够创造给许多电影制造商和电视制造们喜爱的电影镜头了。
44、更换镜头
有很多关于镜头积尘的谈论(一些细小的微尘停留在你相机的传感器上,从而在你的图片上形成污点),一些摄影师有些偏执的热爱更换镜头,因为那是数码单反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更换镜头时,有一些简单的防范措施。在更换镜头时要保持相机的关闭,因为关闭相机可以防止传感器上的静电荷吸引微尘。避免在风吹雨打的地方更换相机,同时确保你需要更换的相机保持在准备好的状态。最后,确保相机的镜头接入口在更换镜头时向下放置,以避免灰尘掉落其上的风险。
㈨ 历史图片和图示分别对研究.探究历史有什么作用
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图表对文字资料的辅助作用。
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一语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的联系,即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历史人物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里活动。
没有了地理环境,人类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对历史的演进也有着特殊的影响。
虽然人类历史的演进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共识已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但环境决定论能大行其道,说明其中仍包含了合理的因素在里头。
学会对图片进行适当的推理,挖掘出隐涵其中的历史信息是我们运用图片的一个主要原因所在。
类似对比也是运用地图的好方法。
因为历史空间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通过对空间前后、古今的对比,不仅能提高鉴别力,而且能更清楚地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趋势。
在观看欧洲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图时,你会发现一些国家的名称和疆域总是有一些变化:如奥地利、匈牙利在一战前是一个国家奥匈帝国;现今的独连体在一战前叫沙俄,解体前叫苏联。
通过地图上这些细微的区别,你大致可以获知它们发展变迁的过程。
通过比较,还可以把散乱的、易混淆的知识汇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