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设计学概论》笔记-第二章第二节02
(一)设计与科学理论的发展的关系
( 1 ) 设计创造直接与人类对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观察联系在一起。设计的进步依赖东
类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如设计对形态、结构的认识,就借助了数学、物理的观察成果。
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发达,对扩大设计的表现领域和扩大新的材料的使用都起着作用。
( 2 ) 对设计的研究也与科学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设计需要进行有机的研究。设计研
究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设计的发展和设计学的建立都是以一系列现代科学理论整合为
基础的。
( 3 ) “设计科学”是设计哲学和设计方法学的总和,它的概念是1969年自西蒙正式提出的。设计科学的产生表明设计除了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具体应用外,在方法论上也有了进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科学体系。现代设计以讲求多元化、动态化、优化及计算机化为特点,故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方法论,解决愈来愈复杂的设计课题。
( 二)科学理论对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新型理论对设计方法的影响,说明科学理论对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1 、控制论: 控制论重点研究动态的信息与控制、反馈过程,使系统在稳定的前提下正常工作。研究信息传递和变换规律的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现代认识论将任何系统、过程和运动都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因而控制论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控制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在于它必须有目的,没有目的,就无所谓控制。设计目标控制,负反馈作用,发展出一些常用的设计方法,如柔性设计法、动态分析法、动态优化法、动态系统辨识法等。
2 、信息论: 信息论方法是现代设计的前提,具有高度综合性。信息论最早产生于通讯领域,申农是其倡导者,他引入了“熵”的概念作为信息的度量。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处理等问题。
3 、系统论: 所谓“系统”,即指具有特定功能的,互相有机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种有序性整体。系统论方法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及系统观点来解决各种领域具体问题的科学方法。设计系统原理是设计思维和问题求解活动的根本原理。具体设计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模式识别法、系统辨识法等。现代设计无时不与现代知识体系紧密相连,科学理论推进着设计,而设计科学同时也是科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1 、为什么说设计是社会财富转化的载体 ?
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而且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科学技术是通过设计向社会广大消费者进行自我表达的,设计使新技术的“可能”转变为现实。科技资源需要设计加以综合的利用,变成优质的新商品,被市场大量的吸收,才完成了科技的社会财富化,发挥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2 、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以电能为例,人类电气文明的形成,正是设计将科学技术物化和商品化的过程。
( 1 ) 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是开发和适用的关系。所有类型的设计都含有技术的成分,而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通过设计转化成商品的。设计没有技术无以为设计,而科学技术没有设计参与也找不到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结合点,从而不能转化成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 2 ) 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它本身就是技术的一个部分。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之所以高度强调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为什么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日本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
德国最早艺术到设计的这一性质并有效的加以利用。由于德国及时地、紧紧地抓住了设计,把有限的经济、科学技术和管理力量充分转化为商品,20世纪20年代以后德国产品在国际上独领风骚,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其综合国力迅速超过英、法而成为欧洲的第一强国。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认识到设计的这一作用。日本一贯重视应用技术超过理论科学。他们在世界范围内搜罗、购买、吸收先进技术,并作进一步开发,同时将各种先进技术综合到产品设计中去。
② 室内设计分析过程室内设计风格有哪几种
如果自己装修,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室内的设计,而说到室内设计,还得学会一个分析的过程才行。那么,室内设计分析过程是怎样的,这需要下面的了解。而室内设计风格有哪几种,下面的内容也会来详细说明一下的。
对于装修,很多人其实都是想要自己动手的,因为现在的物价真的比较高,找别人装修也是比较贵的。如果 自己装修 ,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室内的设计,而说到室内设计,还得学会一个分析的过程才行。那么,室内设计分析过程是怎样的,这需要下面的了解。而室内设计风格有哪几种,下面的内容也会来详细说明一下的。
室内设计分析过程?
1、设计规划
室内设计的根本首先是资料的占有率,是否有完善的调查,横向的比较,大量的搜索料,归纳整理,寻找欠缺,发现问题,进而加以分析和补充,这样的反复过程会让你的设计在模糊和无从下手当中渐渐清晰起来。
举个例子,电脑专营店的设计,首先应了解其经营的层次,属于哪一级别的经销商而确定设计规模,并确定设计范围;取得公司的人员分配比例、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品牌优势等来确定设计的模糊方向;
横向的比较和调查其他相似空间的设计方式,取得已知的存在问题和经验、其位置的优劣状况、交通情况。这一阶段还要提出一个合理的初步设计概念,也就是艺术的表现方向。
2、概要分析
在设计规划结束后应提出一个完善的、理想化的空间机能分析图,也就是抛弃实际平面而完全合理的功能规划。不参考实际平面是避免因先入为主的观念 框架 了设计师的感性思维。
虽然有时你感觉不到限制的存在,但原有的平面必然渗透着某种程度的设计思想,在无形中会让你陷入其中。
3、设计发展
从平面向三维的空间转换,其间要将初期的设计概念完善和实现在三维效果中,其实现也就是材料、色彩、采光、照明。
4、细部设计
家具设计, 装饰设计 , 灯具 设计, 门窗 ,墙面,顶棚连接。这些是依附与发展阶段的完善设计阶段。由于大部分的问题已经在发展阶段完成,因此这只是更加深入的与施工和预算结合。施工图设计是设计的最后一项工作,纯技术的表现即可。
室内设计风格有哪几种?
(1)传统风格。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型、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较多地采用了传统装饰的造型元素,承袭了传统风格“形”和“神”的特征。传统风格常给人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传统风格按地域又可划分为中国传统风格和欧洲传统风格,欧洲传统风格又以英国、法国和古罗马传统风格最为着名。除此之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和风)、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和北非城堡风格等多种形式。
(2)现代风格。现代风格起源于鲍豪斯学派。该风格强调突破旧传统,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空间造型中大量运用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形体;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注重材料的性能、质地和色彩,反映了现代人们的快节奏生活方式。
(3)后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主张批判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的趋向,强调室内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方法,讲究人情味,常常采用夸张、 变形 的 柱 式和断裂的 拱 券,
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装饰形式。后现代风格热衷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空间形象。
室内设计分析过程是比较多比较复杂的,这是从上面的介绍之中所得出的结论。因此,对于想要自己动手来装修的人来说,就一定不能嫌烦,一定好仔细认真地学会设计的分析过程才行。而对室内设计风格有哪几种的了解,对于我们自己动手装修也是有很大程度的帮助的,它可以让我们的家变得更加完美。
设计分离分析方法方案步骤:
1 色谱分析法 :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方法。它利用样品中各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的作用力不同(吸附、分配、交换等性能上的差异),先将它们分离,后按一定顺序检测各组分及其含量的方法。
2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
当混合物随流动相流经色谱柱时,就会与柱中固定相发生作用(溶解、吸附等),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同一推动力作用下,各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不同,从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按一定顺序从柱中流出。这种利用各组分在两相中性能上的差异,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技术,称为色谱法。
3 流动相 ——色谱分离过程中携带组分向前移动的物质。
4 固定相 ——色谱分离过程中不移动的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或是涂渍在载体表面的液体。
5 色谱法的特点:
(1)分离效率高,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2)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3)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4)应用范围广,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液相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的分离分析。(5)高选择性:对性质极为相似的组分有很强的分离能力.。不足之处: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6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按两相状态分类,按操作形式分类,按分离原理分类。
7 按两相状态分类 :
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GC),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LC),超临界流体色谱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SFC)。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常用的气相色谱流动相有N2、H2、He等气体,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液相色谱:流动相为液体(也称为淋洗液)。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流动相为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是一种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状态。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是集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色谱分离分析技术,不仅能够分析气相色谱不宜分析的高沸点、低挥发性的试样组分,而且具有比高效液相色谱更快的分析速率和更高的柱效率。
8 按操作形式分类 :
柱色谱(Column Chromatography, CC):固定相装在柱管内;包括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纸色谱(Paper Chromatography, PC)固定相为滤纸;采用适当溶剂使样品在滤纸上展开而进行分离。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固定相压成或涂成薄层;操作方法同纸色谱。
9 按分离原理分类 :
吸附色谱(Absorption chromatography);分配色谱(Partition Chromatography);离子交换色谱(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凝胶色谱(Gel Chromatography)。
10 色谱图 :
组分在检测器上产生的信号强度对时间(t)所作的图,由于它记录了各组分流出色谱柱的情况,所以又叫色谱流出曲线。流出曲线的突起部分称为色谱峰。11 色谱保留值 :
色谱保留值是色谱定性分析的依据,它体现了各待测组分在色谱柱上的滞留情况。在固定相中溶解性能越好,或与固定相的吸附性能越强的组分,在柱中的滞留时间越长,或者说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的流动相体积越大。所以保留值可以用保留时间和保留体积两套参数来描述。
12 色谱图上的色谱流出曲线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
根据色谱峰的数目,可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进行定量分析;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和区域宽度评价色谱柱的分离效能;根据两峰间的距离,可评价固定相及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
13 分配比 :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14 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之间的距离主要由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度决定
15 色谱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色谱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影响分离及柱效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柱效与分离度的评价指标及其关系。
16 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色谱峰为何变宽?
组分保留时间: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组分和固定液的结构和性质)。色谱峰变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两相中的运动阻力,扩散作用)。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分别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色谱分离效能及其影响因素。
17 半经验理论 :
将色谱分离过程比拟作蒸馏过程,将连续的色谱分离过程分割成多次的平衡过程的重复(类似于蒸馏塔塔板上的平衡过程)。
18 塔板理论的特点 :
塔板理论引入了塔板数和塔板高度作为柱效的衡量指标;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柱效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离。
19 塔板理论的不足 :
塔板理论的基本假设不符合色谱柱的实际分离过程。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流动相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色谱峰为什么会展宽,同时未能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和方法。
20 速率方程,也称范第姆特方程式):H = A + B/u + C·u , H:塔板高度; u:流动相的平均线速度(cm/s)。
A ─涡流扩散项 :A与流动相性质、流动相速率无关。要减小A值,需要从提高固定相的颗粒细度和均匀性以及填充均匀性来解决。对于空心毛细管柱,A=0。固定相颗粒越小dp↓,填充的越均匀,A↓,H↓,柱效n↑。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
B/u —分子扩散项 :存在着浓度差,产生纵向扩散;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变差;;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间↑,扩散↑;扩散系数:Dg ∝(M载气)-1/2 ; M载气↑,B值↓。C ·u —传质阻力项 :dp↓, df↓, D ↑ ,可降低传质阻力。21. H -u 曲线与最佳流速 :由于流速对这两项完全相反的作用,流速对柱效的总影响使得存在着一个最佳流速值,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对流速的一阶导数有一极小值。以塔板高度H对应流速u作图,曲线最低点的流速即为最佳流速。
22. 速率理论的要点 :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路径与涡流扩散、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23 色谱定性方法 :与标样对照的方法 :利用保留值定性:通过对比试样中具有与纯物质相同保留值的色谱峰,来确定试样中是否含有该物质及在色谱图中的位置。不适用于不同仪器上获得的数据之间的对比。利用加入法定性:将纯物质加入到试样中,观察各组分色谱峰的相对变化。2 、利用文献保留值定性 :利用相对保留值r21定性。相对保留值r21仅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在色谱手册中都列有各种物质在不同固定相上的保留数据,可以用来进行定性鉴定。
24 色谱定量分析 :
定量校正因子 :试样中各组分质量与其色谱峰面积成正比,即:m i = fi’ ·Ai ;绝对校正因子:比例系数f i ,单位面积对应的物质量: f i ’ =m i / Ai ;相对校正因子f i :即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与标准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
常用的几种定量方法 :( 1 )归一化法 :特点及要求:归一化法简便、准确;进样量的准确性和操作条件的变动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仅适用于试样中所有组分全出峰的情况。
(2 )外标法 ——标准曲线法:特点及要求:外标法不使用校正因子,准确性较高,操作条件变化对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大。对进样量的准确性控制要求较高,适用于大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
( 3 )内标法 :内标物要满足以下要求:(a)试样中不含有该物质;(b)与被测组分性质比较接近;(c)不与试样发生化学反应;(d)出峰位置应位于被测组分附近,且能分离开;(e)加入量适中并与待测组分接近。内标法特点 :内标法的准确性较高,操作条件和进样量的稍许变动对定量结果的影响不大;每个试样的分析,都要进行两次称量,不适合大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若将内标法中的试样取样量和内标物加入量固定,则:wi=Ai/As *常数。
④ 高人: 快告诉我日本现代设计的背景及风格特征 快啊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设计活动。日
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运动,逐渐
进步工业化时代,19世纪末期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
,甲午战争以后占领台湾,日俄战争以后进入辽东半岛,1910年
兼并朝鲜,直到1931年占领中国的东北地区,1941年发动太平洋
战争,基本没有进入真正的和平经济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
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因而,虽然有过一些零碎的设计探索,但
始终没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53年结束的朝鲜战争之后的事
。
日本用了很短的时间,从1953年前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设计
,到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不但日用品
设计、包装设计、耐用消费品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连汽车设
计、电子产品设计这类学要高度技术背景和长期人才培养的复杂
设计类别,也达到国际水平,使世界各国对日本设计另眼相看!
而日本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这样显着的成就,也是设计
理论非常重视的课题。
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的非西方国家,唯一的亚洲国家,
它的工业革命比各国迟到100年以上,它的民族传统、设计风格、
文化根源与西方格格不入。因而,它如何能够发展自己具有世界
竞争水平的设计,就更加令人感兴趣了。
日本国土虽然狭小,但是人口总多,在一个小于美国加利福
尼亚州的领土上,居然能够容乃下1.3亿人口,可见居住空间下载
是日本人生活的一个特点,这个特殊的背景,在日本的传统设计
与现代设计中都得到鲜明的体现。
日本的文明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借鉴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之上
的,公元7世纪到9世纪从中国学习文化,乃至文化的借鉴;明治
维新之后从德国学习工程技术,从英国借鉴文官制度和社会管理
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美国学习先进的现代的企业管理技
术和科学技术,等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消化,
达到融汇贯通的地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日本的设计发展
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因此,从传统的日本设计中,可以看到中国
、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现代设计中;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则可
以看到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
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但是,也是最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本
国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体系的国家。因此,不能说日本的经
验仅仅是建立在抄袭别人经验之上。日本多年学习的历史,造就
了一种超级的消化和选择机制,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
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使日本的文化、
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而日本的设计也因而具有自己非常特殊
的形式。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和现代双轨并行
体制,针对日本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同的两种设计体制也是双
轨并行的。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候能够完整保持
、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也很少有国家能够使两者并
存,同样得到发扬光大。日本在这方面为世界,特别是为那些具
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样板。
日本的设计具有非常与众不同的特点,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开始发展现代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也没有因为现代化而
破坏。它的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一样,都达到几乎完美的地步,
无论是日本的陶瓷、传统工艺品、传统服饰、传统建筑、传统文
化的设计如茶道、花道、盆景设计。还是现代设计,如汽车、家
电、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都
是令人侧目的。
设计评论家厄尔 j.v.Earle 认为日本设计可以终结成两大类
,即:
1>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性的;
2>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简朴的。
他的这种看法和分析,基本上可以说是指出了日本设计的形式
风格特征,比较倾向表面分析。
对于日本设计形式之所以存在这
两个方面的特征,他倒没有做出结论。其实,这两种风格并存的
原因,存在于日本文化中的双重性之中,这种双重性是指:
1>日本文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并存特征;
2>日本文化中华贵与单纯、俭朴并存特征。
对于这个特征,日本学者Masara Katusumie 说:日本人把折
衷主义当作一种优点来吸收,并且利用折衷主义来增加他们生活
的多样性,使生活更加丰富。
日本文化中出现这种双重性或者折衷性的原因比较复杂,大约
可以归纳为几个因素:
1>因为日本文化中的模式和类型众多,日本人珍惜他们辛辛
苦苦学习和发展的每一个文化体系、每一个文化模式,每一个文
化类型,不希望、也努力做到不会出现以某一个文化类型、体系
压倒另外一个的情况,尽量做到兼收并蓄、尽量做到文化的多元
化,所以他们使每一个模式和类型都得到发挥。目前日本设计中
的两种类型并存的情况,特别是日本人对这种并存的满意,其实
是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如果要了解日本对于文化多元性的容忍水平,从他们对于宗
教的态度来看,就可以了解到。自己本身的宗教,或者民族宗教
是神道信仰;7世纪开始从中国传入佛教,很快得到发展和广泛流
传;17世纪前后欧洲人把基督教传入日本。长期以来,日本都是
三种基本宗教并存,基本没有出现某种压抑某种的情况,文化多
元的程度可见一斑。从某个角度来说,日本的历史是吸收外国文
化的精华,使之成为自己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
断的历史过程。
2>另外一个因素,是日本人的哲学观念影响。他们一向认为世
界的发展是比较辨证的,宇宙的一切都像四季,变化交替,周而
复始、循环不已,因此在设计上不追求永世不变的单一标准,而
更加具有宽容,在观念上和设计上更加具有高度的弹性。
比较多的人对日本传统文化能够顺利地与现代文化接轨,而不
象其他亚洲国家那样需要经过痛心疾首的研究,唯恐国粹在现代
化的过程中被蚕食或破坏非常感兴趣。原因是什么呢?日本文化
之所以能够与现代文化顺利接轨,究其原因,归结起来看,应该
说有以下几个要点是具有决定作用的:
1>日本的传统文化基础是大众的,而非贵族的;
2>日本传统文化的单一种族基础,使这种文化能够穿越阶级隔
阂而成为全民的文化。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全国人民都是
一个种族,这种高度单一的文化特征,的确减少了文化过渡时的
种种障碍,国家狭小,民族单一,因而文化比较容易成为全民的
。这是与西方现代文化接轨时非常重要的因素。
3>日本重视集团和团体,而轻视个人,因此文化可以兼而具有
活跃和稳定的双重特征。
这种因素,对于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现
代文化的结合也非常有意义。
日本的几个宗教信仰和历史发展阶段都对日本的设计带来本质
的影响作用。比如:
1>日本人传统的神道信仰——对于自然、祖宗的尊敬和崇拜,
形成日本人对于自然风格的高度喜爱,并且形成了干净、整洁的
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特征。
2>日本人对于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简朴、单纯、自
然的文化。并且喜欢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在思想上也推
崇老庄的无为学说,精神上推崇退隐化、自我控制、自我修养、
以小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和孔孟的大我、次序、仁人、中庸、外
部体系同时并存。
3>日本17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高度商业化的江户时期——这个
阶段,日本商业文化高度发展,形成大众、都市文化,形成日本
人重视和喜爱奢华平面装饰特征、喜欢商业修饰和大众化的文化
特征,是日本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在平面设计
上体现丰富。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占领时期——形成日本人消费社会
的趋向、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特征。
5>朝鲜战争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形成日本人对高科技的
喜好的文化特征。
日本传统文化讲究三个基本立场,这个三个基本立场都反映在
日本传统与现代设计中,这三个立场是:
1>wabi:含义是一无所有、零、有限;
2>sabi:含义是永恒、简朴、功能和形式的合一;
3>shibui:含义是严峻品味。指以物写意:简朴、不卖弄。
以日本的传统建筑来作为例子,分析日本的设计原则和特点是
非常典型的。日本的传统住房和日用品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明显
的设计特征:
紧凑型
轻便性和便携性
直线性形式
选择性
减少主义特征
模数体系和标准化特点
从内向外的设计模式
从细节到整体的设计模式
⑤ 日本在产品包装设计印刷方面有什么特点吗
日本在产品包装设计印刷方面的特点
日本的设计行业一直领先于世界,日本的包装设计也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极大丰富的物质商品要求巨大的市场,因此包装设计成为商品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编者通过对日本包装设计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日本包装设计和设计的设计特点。国外牛皮纸面包品牌包装设计作品欣赏
一、 日本市场包装设计的“第一印象”
1. “洋”、“和”两式包装各显风采
此行途经东京、富士宫、京都、奈良、大阪、名古屋以及爱知世博会等地,一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走过街头小店、纪念品店、专卖店、超市、百货公司、大型商城。第一印象是日本是一个供大于需的社会,商品琳琅满目。从包装设计的角度来审视,大致可以将其风格归纳为两大类别,一类是现代的“洋”式,另一类是传统的“和”式;尽管还可以分出综合形态,但是“和”、“洋”两类还是主要类型。就像日本街头的少女,有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身着夸张开放的时尚服饰的形象,也有穿着传统的和服、木屐,踩着细小碎步,典雅矜持的形象。这两类风格交相呼应,引人注目,让人感到传统与现代,质朴与时髦和谐共存。
“洋”式包装彰显日本当今都市生活主流民众的消费心态——追逐时尚、开放和崇洋;而“和”式包装则是反映了日本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依恋的情结。
日本今天的“和”包装之所以为笔者关注,首先是因为设计师在发扬民族风格特色的同时,还力求使作品具有时代性,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时尚风格;其次是因为它的东方精神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日本已经在来自传统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了日本化的气息和现代时尚的语境,走出令人们赞叹的日本包装艺术风格的新道路。设计师儿时作品:面粉包装设计欣赏
2. 传统出新的材料、精致的工艺和精心的设计
日本的产品包装透出的品质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从包装的表面看:不仅从图形创造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显示出深度,更可见设计师从选材和工艺上精益求精的那份用心。图形和色彩主要围绕着传统的审美和民族文化,而材料的选择则从自然入手,通过现代的工艺使之变得实用美观,形成有明显日本特色的包装形象,充分显示出素以工作严谨着称的日本人在包装艺术上的才智。
这种才智还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与包装相关的材料工业、加工工艺及其系统发展得相当完备,诸如和纸、漆艺、木作等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时尚化;其二,图形设计和方法的相关研究、传统手工艺的深化研究以及商业情报工作都做得比较扎实。这些都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日本商店中很难找到粗制滥造的东西,从最小的牙签,到日常生活用品;从单一的个体产品,到系列化的产品组合 ;从机器生产到手工制作,件件都精雕细琢,引人入胜。
3. 环保理念在包装设计和制作中处处体现
日本是个岛国,地少人多,内在的资源危机使他们形成了很强的环保意识。这种环保意识是政府及其相关组织、教育和民众意识觉悟的结果。它反映在日本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自觉地考虑到环保因素,成为他们常态的思维方式。在设计实践中对材料的选择和开发上,均以不污染环境,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为首选。设计师创作的具有新意的邀请卡手提袋包装设计欣赏
二、 解读设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 日本设计教育中形态学、传统图形学和感性工学的深入研究是关键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追索这种设计产生和实现的背景。日本学者对现代设计基础教育作过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他们曾对西方的构成主义造型思想和色彩学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演绎,以日本特有的细分观念,构筑了所谓的“三大构成”教育体系;同时,他们没有放弃对东方的传统图案学的研究和演绎,诸如以“和服”服饰为轴心的传统图案与加工工艺(诸如草木染、扎染、刺绣、手绘等)的研究,这种将传统图案学与形态构成学并举的研究方式,必然呈现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格局。
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模式渐为主流。因此,对所谓的“感性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在日本日趋成熟。它实质上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的理念与手段来探讨“人”的感官与“物”互动之间产生的不同“感受价值”及其关系。在产品设计领域,它将人们对“物”的感性意向定量地表达出来,并与产品特征相关联,设计出符合人们期望的产品。
2. 多元文化的环境和自强的民族意识,催生了设计中“日本味”的形成 在日本,不难感受到根植这方水土的多元文化,有完全拷贝欧美的事物,有古代中国传入的“禅境”意味,也有纯日本的质朴与华丽,更有新近爆发出来的“日本时尚”。然而,能够引起笔者注意的仍然是具有“日本味”的东西。揣摩着这些“日本味”的成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这个民族强烈的本土归属意识和他们特有的集体理念——这种意识能够催生共同的精神、近似的品味。
在“日本味”的共同美学精神驱使下,在竞争导致的原创意识强化的社会条件下,在对设计师原创非常尊重的氛围中,日本设计师用心地在传统平台上发挥他们“再创造”的能力。譬如对传统材料的再开发和再加工,使之产生新意。运用新时尚的意味重新将那些细致的图案大量印制在和纸上,再将这类和纸用于未来的设计,这样使“日本味”一直保持着活力和变化。
这种不断发展的“日本味”在日本包装设计中呈现出明显的视觉特征。传统设计中的很多语言,在现代的包装中都有体现。就图案而言,主要以抽象为主,题材以植物图案(梅、樱、藤、菊)、动物图案(龙、凤、鱼、鸟)、器物图案(碟、扇子、团扇、茶道具)、麻叶、网眼和龟甲以及传统的家徽和几何图案为主。此外,在和服和古代妇女头饰中使用很多的“结”的元素,在包装中都有很好的运用,并作了新的演绎和变体。而围绕着“日本传统色”的应用,从传统绘画、图案、服装、食品等领域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色彩语汇,并在包装上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色彩。
当然,比较完善的广告和营销学的体系、强大的基础工业、发展比较健康的传统手工艺体系,也是设计理念得以实现的保障。这对“日本味”的实现——传统文脉的延伸与出新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设计师对黑谷宝品牌饮料的黑色包装设计欣赏
三、 对几个小产品包装设计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果子
果子,日本的传统小甜品,常作茶道的“伴侣”。一般用米粉做成,分硬软两种,硬的类似饼干和米饼,软的类似中国的糯米糕团。对于中国这样的饮食大国,这种味不惊人的小点心似乎不值一提。然而,正是最普通的点心,经过设计师们精心的设计和包装后,在日本的日常礼仪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上好的礼品。
首先,果子形态、色彩的设计和制作变化多样。其次,经过包装,使其在市场上呈现出不同的档次,价格在几千日元到几万日元不等。大众化的包装一般是三层。最外层是包装纸,以日本漫画、传统图案或文字作为主要图形,也有的直接用日本和纸。第二层是纸盒,盒内套着塑料的隔层,果子就整齐地排列其中,也有单独塑料包装的。贵重的礼品装,则有四层或者更多层,除了外包装纸和盒子的设计更为精致之外,单独包装的这层也更花心思,有用防渗透涂层涂刷过的手工绘画的包装纸,用手工制作成各种形状,就像一丝不苟的艺术品。这种本是普通的甜食,被塑造成贵重的礼品。
案例二:酱菜
同样的包装特点表现在另一种不起眼的食品——酱菜上。日本设计师在酱菜包装上的确下了颇大的工夫。为了传达自然、环保的概念,酱菜的包装大量采用自然材料,或仿真(树叶、竹叶)材料;有时将它们形象地塑造成原初素材的样子,像整条萝卜、整棵白菜,努力地表达出一种回归自然生态的含义。正是经过各种用心的设计,产品的附加值才得以提升。
案例三:便当
便当是日本日常的快餐类食品,一般超市和小店都有售卖。针对上班族中的不同阶层,其产品档次和包装不同。经济型的包装是普通纸盒和仿木纸盒,高级的则是仿漆器的木盒或塑料盒。这种设计来自传统的日本餐饮,都用木、陶制器具,并用漆盒盛放。如今,都市上班族追求这种饮食感觉,设计师便沿用这种方式,所不同的只是用容易回收的纸类材料如再生纸、再生木来制作,使人在食用的时候既能享受传统的美感,又可节省成本。
日本成功的包装案例多不可胜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这些设计理念和设计特色将为设计师提供新的思路,使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独有的魅力文化
⑥ 软件开发方法的问题分析法
PAM问题分析法。PAM(Problem Analysis Method)是80年代末由日立公司提出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
PAM方法希望能兼顾Yourdon方法、Jackson方法和自底向上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优点,而避免它们的缺陷。它的基本思想是:考虑到输入、输出数据结构,指导系统的分解,在系统分析指导下逐步综合。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从输入、输出数据结构导出基本处理框;分析这些处理框之间的先后关系; 按先后关系逐步综合处理框,直到画出整个系统的PAD图。 从上述步骤中可以看出,这一方法本质上是综合的自底向上的方法,但在逐步综合之前已进行了有目的的分解,这个目的就是充分考虑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结构。
PAM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使用PAD图。这是一种二维树形结构图,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详细设计表示方法之一,远远优于NS图和PDL语言。
这一方法在日本较为流行,软件开发的成功率也很高。由于在输入、输出数据结构与整个系统之间同样存在着鸿沟,这一方法仍只适用于中小型问题。
⑦ 日本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
在回顾了历史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分析现阶段的设计与大众审美的状况。现代社会是个开放性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技术与文化等也变得全球化了。技术可以不断引进,而西方的文化冲击带来了正面的和或多或少负面的影响。这就给中国的设计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怎样在抵御外来文化负面影响的冲击下引导本国大众的本土审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土化设计和民族化设计。可以毫不隐讳地说,中国现今的设计大部分处于模仿阶段,并且这种模仿不加入任何的民族意味,简单的改型和变色就成为自己的设计,这种方式不可能引导大众的本土审美,它没有唤醒大众内心的民族意识,缺少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只能说它迎合了大众对全球时尚化的需要心理。放眼国外,一些设计大国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设计ICON,美国的福特、通用、苹果与IBM等;德国的奔驰和宝马;意大利的法拉利。可以说举不胜举。但中国的ICON还只能感谢古人的宝贵遗产。其实在设计史上借鉴他人设计风格,然后形成本国独特的风格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例如,斯堪的纳维亚的有机现代主义就是将注重功能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与本土的人文主义的传统设计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更富情感化的设计。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盛极一时,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成为了当时欧美最流行的一种设计风格。另一个成功案例是意大利的设计。意大利设计是一种一致性的设计文化,这种设计文化是根植于意大利悠久而丰富多彩的艺术传统之中的,并反映了意大利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战后初期的意大利深受美国设计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受到所谓“优良设计”的功能主义影响;另一方面,美国的商业性设计,特别是流线型设计也对意大利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借鉴与自己的传统进行综合,创造出了完全意大利式的设计。我们再来看看通过模仿最终形成特有风格的日本设计。日本最初的设计师深受西方设计概念影响的,这与一些西方着名的设计师到日本交流的活动密切相关。如英国的德莱赛和奥地利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瓦格纳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工业设计并不发达,很多工业产品直接模仿欧美的样本,价廉质次。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原因,日本与德国的交流使得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流入日本,对其后来的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之后,日本的设计已经可以唱响设计界了。日本的设计采用双轨制,对于传统的服装,建筑等还采用传统的方式,但现代的工业产品则颇具现代意味,形成了小、巧、轻、薄的独特风格。其实日本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各种大型的展览,设计院校的成立和设计奖项的设立都是这方面的表现。
⑧ 日本古代手工艺设计的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中,日本不断从中国、朝鲜等民族引入优秀民族文化,借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和移植,在每一次文化交流中,日本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仍得以保存,并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发展出新的特色。日本传统建筑中隐含着许多与现代设计相似的特征,比如抽象简洁的美;崇尚自然、重感悟、重意象等。这一方面是和日本民族自古以来的朴素审美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禅宗重感悟、重抽象的美学思想有关。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简洁在日本的绘画、园林设计中都得到明显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日本艺术以柔和、内敛为主,重精神气质的表达,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遵循自然手法,以抽象表达具体——不重感性重悟性。 ②以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表达丰富情感——不重形式 重精神。 ③追求不对称布局。 ④设计以技艺完美为一切艺术的基础,甚至将技艺本身 也视为一种美。 本文即以茶庭、枯山水和町家住宅为例,分析日本传统设计的几个特点。 1 茶室设计 茶室是茶庭的主体建筑,又称为“数寄屋”。对于“数寄”一词,日本历史上几位
茶道宗匠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其不同的含义,
称之为“空之屋”、“不对称之屋”、
“贫寂之屋”等等,但其义不外乎“未完”、“不全”之意。从“数寄”屋的名称上就能够看出日本文化中对自然美的偏爱。在日本人看来,对称和整齐划一是人为的表现,而自然之美就体现为不对称或不完美。这是一种迥异于其它民族的审美观。但将这种民族审美情调上升为一种文化理念和系统的审美模式并由此而泛化到茶道、歌道、俳句、能艺、花道等诸多艺术领域则是禅宗文化输入的结果。 茶室空间设计上表现为“寂”与“空”的境界,这里的“空”并非虚空,而是追求南宋院体画那样笔墨简淡、意境深远,以最少化的形式元素,即表象的“空”,衬托思维、悟境中的丰富,表达禅宗审美中“无中万般有”的境界。被称为日本茶道圣典的《南方录》记载了由茶宗匠村田珠光所确定的四帖半茶室设计风格:“屋顶由小木板条铺成传,顶棚亦为衫木板条,墙壁用灰泥和稻秸抹成,窗户用细圆竹棒搭结,墙围糊有白色宣纸,床之间①为一张榻榻米大小,茶室中间设一小地炉,大小50 cm见方,壁龛里挂圜悟大师的禅语书法,茶室一角置方台子,上摆点茶用具⋯ .”。与利政时代的书院茶室相比,珠光茶室显得更加古朴、简素。草顶、泥墙、竹窗等,一任天然,消尽人工的倾向,另外,将地炉引入茶室的做法,又大大推进了茶道与平民文化的融合,是室町末期五山文化走向平民化的 开始,以独炉庵为代表的珠光四帖半茶室(图1),一直为后人仿效,成为闲寂茶道的楷模。 将草庵茶室风格发展到极至的是桃山时代的大师千利休。他将传统的四帖半
⑨ 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分析
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分析
导语:动画角色是一部动画中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也是一部动画片能给人留下印象的重要原因,成功的角色形象所拥有的价值甚至远远大于其动画片本身。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角色造型的重要性和特征
(一)角色造型是整个动画制作的重要环节
动画角色――在生活中是为人们所熟悉的动画明星――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其现实意义。
一部动画片的前期美术工作中,包含有角色设计、场景设计、道具设计以及颜色指定。在这几个部分里,设计感觉上最不好把握尺度的就是角色的设计。它首先是要适合剧本的需要,这个角色必须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要看起来像剧本里用文字描述的那个人。所以,一个角色要让大部分人都满意,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所谓众口难调。
这一点在日本动画中就有一种较为讨巧的方法。日本动画的基础往往是漫画,漫画的成本相对低廉,可以预先培养观众群。一部优秀漫画要改编成动画,角色问题是不用担心的,只要做到原汁原味,就会有人喜欢了。但是鉴于中国漫画市场完全没有发展起来的现状,中国动画现在暂时还找不到好的办法来预先培养观众群,这样就只有借鉴成功动画片的设计经验。在这方面,韩国在动画和游戏领域模仿日本先进成熟的现有作品,也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所以中国动画要是走这条路,也是无可厚非的。
(二)动画角色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动画角色在外在风格上千差万别,不管它的外形如何变化,都是人的某些特征的一种折射。在研究和设计动画造型之前,首先要了解人的外在不同特征和内在性格差异,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这样才能赋予动画角色以感染力与生命力,才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动画形象。所以,无论风格是写实还是匪夷所思的幻想,都离不开它们作为表达人类精神和情感载体的这一特征。
二、角色造型设计的艺术性
(一) 艺术性
艺术,这个字眼可能过于宽泛和飘渺。讨论一种设计的艺术性高低无非是个大话题,所以,这个讨论要首先设定一个范围,这个范围仍然是在需要经过商业运作的动画制作中,前期美术工作的设计是否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受到观众的喜爱,要把某部分人的喜好作为标准。并且艺术性也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一个动画角色生命力持久的重要保证。在优秀的动画作品中,角色美术设计所具有的艺术性往往表现在其“趣味性”上。
(二)关于趣味
趣味,是艺术作品中不能缺少的,无论是电影、绘画、音乐或是其它一些媒介。“趣味”所代表的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合点,它能够吸引大多数的非专业的观众,同样,对一些较为偏激的创作者们也有吸引力,它不会很俗气或者很偏激。
角色自身的趣味点反映在“设计”和“绘画”上。 “设计的趣味”是指某角色从结构上看有它巧妙的地方。最近出的一部三维动画电影叫做《ROBOTS》,在角色的设定上就做得十分有趣,在每个细节上都能看出其用心之处。《ROBOTS》的故事背景是一个全机械的城市,所以它的全部设计都与金属有关。有几个片段能说明问题:一是影片刚开始,男主角刚被制造出来的时候,他的耳朵被设计成了老式录音机的`音量控制钮。有个镜头是小宝宝在拼命地哭,无奈的父亲只好动手把控制钮关小了,这时小宝宝就止住了哭。另一个有趣的设定是,动画世界里的机器人是通过更换自己身体的部件来成长的,男主角十二岁时候的生日礼物居然是他姐姐留下来不用的旧身躯。于是在毕业典礼上,他留下了一张非常尴尬的毕业照片。一般看到这里,观众们就会觉得这个细节很有趣,而这个趣味点正落在这个角色的设计上。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必须的,但是动画片里吸引人的地方往往就是在这些细节上的设计上。这些事物有相似之处却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当它们被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特殊效果,也就有了趣味性。
“绘画的趣味”是指某角色美术风格上的独特之处。说起绘画,人们肯定觉得这是在二维动画里才有的。所以首先我要强调的是:我所理解的“绘画的趣味”是相对于“设计的趣味”而言的,它是指影片的“美术风格”。所以接下来要提到的是一部国产老片――《没头脑和不高兴》。
关于《没头脑和不高兴》,我认为不能把角色设计单独拿出来看。因为动画的整体风格是简单,包括角色、背景、音乐甚至旁白都是看似简单的。这样简单的造型语言是要和动作设计结合在一起才显出其特点的。《没头脑和不高兴》里面的两个小朋友的造型简单到只有几条线,每个部分都精练成了视觉符号,这些符号便是趣味点。这里最精彩的地方是角色“没头脑”脑门上的那一“点”。那是他的头发,也可以看作是画面构成的一部分,是一个可变的元素,静止的时候是点,动的时候是线。所以看似简单的动画,在这些元素的配合下,实际是很丰富的。
三、角色造型的可行性
角色设计的可行性是指,使某个角色成立并在整个动画风格里和谐统一的设计因素。一个动画角色可以设计得天马行空、千奇百怪,但有个前提是必须在动画的整体风格之内,否则,再好的设计如果和影片风格不协调,也是不可取的。角色设计的“合理程度”是实用性的具体表现。而在三维动画中,这个要求就很严格了。比如设计一个可爱的小怪物,为了突出其可爱,我们可能把他的脑袋画的大大的,手脚都画的短些肥些。这个角色画出来后达到了预期的可爱效果,在二维的纸上是成立的,但是在三维动画里就要尽量避免这种设计。因为手脚太短,有些动作就做不出来,比如他摸不到自己的脑袋,而剧本里就正好有这种镜头,这就不好实现了。其实现在国际水平最高的三维动画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但处于对技术难度和成本的考虑,这就是被视为“不合理”的设计。
;⑩ 设计师用户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UI设计
一、观察用户行为
在产品产出早期,面向产品的用户并没有很多,甚至只是一些内部人员,ui设计师可以通过观察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记录下交互流程中用户的操作与预设有哪些出入;记录下这些偏差并思考这些偏差从何而来,以及背后很可能反映的用户的真实诉求和意愿。
二、正视数据作用
数据虽然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作用,但是设计师依然要学会正确看待数据,不能随意建立因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数据采集后可以帮助我们发散思维,但一般不将得到的数据用于总结后得出结论,这样得出的总结容易造成一定的误差,这就是数据会说谎的起因。
三、情景化设计
ui设计师需要明白所设计的界面是方便用户在具体什么样的的场景下使用的。情景化设计也可以正确的引导设计,避免设计师的主观设计,认为用户应该欣赏我精心设计的界面,认为用户应该明白这里我加弥撒阴影是潮流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比较片面的想法。
四、切分产品模块
如果有同类竞品那正常走分析的流程就好,这里主要说一下万一产品够新且出击较快,很可能互联网这块还未布局,那我们的产品如何做竞品分析?一般来说是将要开发的产品切分模块,新业务是基于什么原先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先把这些理清楚,再分析研究竞品。
ui设计师分析用户的常用方法。分析用户不仅要对早期的用户行为进行观察,还要进行一定的情感化设计,正视数据在用户分析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并且理清新业务原有的商业模式。从而更好地分析研究竞品,找出产品设计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