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所阐述的第三个问题是什么
《普通教育学》关注的第三个问题是教学理论问题。作者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指出应该把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做同一过程,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教学论的前提和基础是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育除了培养道德这一最高目的外,还有发展多方面兴趣的目的。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与活动,包括认识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教育应该对应于兴趣的分类,拟订相应的科目,以便于学生学习。教学的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也可以将教学的过程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同时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注意、期待、探究、行动”四种。从教学类型角度出发,可以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种。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是一种递进和交叉的关系,三者必须统一运用,不能截然分开。
B. 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赫克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是哪四段.
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方法包括教学方法、管理方法、训育及交际等内容,对教育方法的论述更集中更具体地体现了他的心理学思想。
赫尔巴特从方法的角度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即使是单纯提示的教学方法,也可有各种各样的变式:“我们希望教师在纯粹的提示教学中具有灵活的态度与观察的精神,而不拘泥于各种规则。”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赫尔巴特进一步提出应根据学科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进程,符合学生的个性与接受程度,使教学双方都感到满意。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着作。
C.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是什么
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
2、提示:讲授新教材。
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
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
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这个学派试图把教学阶段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学能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
五段教学法的内涵:
五段教学法是指德国教育家戚勒和莱因基于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阶段而提出的教学理论。戚勒将赫尔巴特形式教学阶段的第一阶段——“明了”发展为“分析”、“综合”,从而形成分析、综合、联想、系统和方法五段,在初等学校推行。
继而莱因又将赫尔巴特的“明了”发展为“预备”和“提示”,并将赫尔巴特所称的“联想”改为“联合”,“系统”改为“总结”,“方法”改为“应用”,构成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和应用五段教学法。
D.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什么过程
在《普通教育学》中,他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以及综合教学。其中单纯提示教学就是直观教学。其实,从文艺复兴以后,由于一些教育家的大力提倡,直观方法成为近代西欧学校所采用的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且这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直观教学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因为它主要以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强调感性经验的意义,往往忽略了理性的作用。于是赫尔巴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没有心智的训练,感官将一事无成,于是他把哲学中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结合,提出了从感觉经验开始,经过分析与综合,最后达到概念的教学方法的过程。 我们知道,“统觉”理论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重要基础。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而产生的。并且,他认为统觉过程的完成需要具备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与综合以及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即他所谓的教学的过程。那么具体来讲,它们到底指什么,在教学情境之中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好呢? 所谓,单纯提示的教学,我想我们对此并不陌生,它是统觉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赫尔巴特认为单纯提示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经验上的,是对经验的模仿和复制,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经验。在本书的前面我们知道,教学其实是对经验和交际的补充,这种直观教学方法就是对其最好的佐证。他指出:“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运用各种图画作为帮助,这些图画越是没有为儿童不假思索的看过或者作为无意义的娱乐而误用过,对教学越有帮助”而且在面对观念及其有限的学生,教师应按照“平衡的多方面”宗旨使学生观念加以扩大化,教学可以借助各种插图,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述,特别是有故事情节的讲述,以唤醒和补充学生的观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新鲜生动的画面更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对所受刺激更易做出反应。这种教学方法在地理和历史课程中运用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它本身也有一些缺陷,即它只能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中使用,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的,这是就需要分析教学的出现了。
E. 赫尔巴特的相关考点总结-2021天津教师招聘考试
在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考查中,赫尔巴特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常常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常考的知识点有其倡导的教育思想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等。但在一些较难题目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其他的思想主张。下面就对该部分的考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并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其教育代表着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哲学)和心理学。
1.伦理学
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包含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内心的判断)、完善(内部理智能力的协调),仁慈、正义(克己守法的观念)、公平或报偿(法律制裁)。认为它们是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2.心理学
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的教育家。他指出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注意力等心理学问题,建立了自己的观念心理学。
统觉理论认为: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意识阈;如果他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结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结合,形成统觉团(即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更加巩固了它的地位。
二、道德教育理论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1.教育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将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个目的是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即道德,这个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或报偿五种道德观念。
2.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重视教学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性教学原则的含义: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三、课程理论
1.经验、兴趣与课程
赫尔巴特在课程论中主张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1)经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但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分散、杂乱的,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反映在教材中则为直观教材。
(2)兴趣。兴趣存在于经验之中,因此,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它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
(3)兴趣课程体系。赫尔巴特把多种多样的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其中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
2.统觉与课程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从这里推理出,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步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
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集中: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
四、教学理论
1.教学进程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进程理论是以统觉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方法之间相互联系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学进程”。
(1)单纯的提示教学。单纯的提示教学实际上就是直观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感官,得到与儿童经验有关联的感觉表象,为已有经验和新观念的联合做准备。
(2)分析教学。分析教学是在单纯提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作用是对感知到的事物加以分析,通过分析使儿童对当前刺激的反应更为清晰,从而为观念的联合做好准备。
(3)综合教学。通过综合教学,由单纯提示所提供的清晰表象和分析教学产生的对表象的区分形成了观念的联合,即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概念。
2.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教学阶段论。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连续的阶段:
(1)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时,把教材分解为若干个部分,提示给学生,以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其兴趣阶段是注意,教师适合用叙述的方法传授知识。
(2)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专心”。其兴趣阶段发展到“期待”新的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交流,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
(3)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教师要运用综合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
(4)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其兴趣点在于进行学习行动,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对知识进行运用。
五、教育思想的影响作用
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强调课堂、教材、教师三中心,其教育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确立时期教育理论发展的水平。19世纪70年代以后,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改革起支配作用。
以上是对赫尔巴特重难点考点的系统汇总,希望对大家的成师之路添一臂之力。想get更多专业知识,欢迎大家关注 天津教师招聘考试阅读资料 ,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