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着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着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着作。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着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㈡ 孟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思想或主张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明人伦”,这种核心思想的基础就是“人性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恶是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曾这样比喻“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是一种本能,就像看见一个小孩即将落入井中,就会本能地营救。这种营救不是因为和孩子的父母关系好,也不是为了争得好名声,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没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那就不是人了。而这四种“心”就是仁义礼智的体现,也是作为人的道德基础存在的,称为“四端”。
在“四端”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明人伦”的道德教育观。这个“明人伦”的观点是建立在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础上,他将这种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人的社会关系主要由“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和朋友关系”组成。这五种关系中,父子、夫妇、长幼属于家庭关系,君臣和朋友属于社会关系,这五种关系组成了社会所有的伦理关系。维持这五种关系就要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礼、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㈢ 孟子的教育方法有什么
孟子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虽然在有些方面(例如因材施教)继承了孔子,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独有的教育方法,例如“言近指远,守约施博”,是说教育者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要能够以简单易懂的道理去驾驭、分析复杂的事物。
㈣ 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1、“求放心”。即把放纵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教育使人区别于禽兽、使贤区别于不肖。“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3、教育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稳定的“社会伦常秩序”,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而“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依赖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4、教育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孟子认为统一天下、笼络民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力服人,一种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认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赞同。所谓以德服人,关键在于得民心,使民心归服。
5、教育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思想综述: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史记》说孟子有着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㈤ 如何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孟子毕生从事教育及其四十余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着孟子非凡的智慧之光。 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以其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六部子书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孟子》一书中,除开性善、仁政的核心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书中也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就一直很重视教育,尤其重视通过教育来塑造一个有理想有品格的人,将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视为教育的宗旨。《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经典着作,同样体现出了儒家中教育思想的核心,即人格的教育。《孟子》文本中有着大量关于教育目的、方法、观念等方面的论述。 在教学方法上,孟子既有对儒学先贤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发展创新。孟子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愿意学习的人,不管什么身份,他都一视同仁;对于资质不同的人,他以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教导他,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是,孟子对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发展。2他强调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初次提出教与被教者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坚持教育学生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明确奋斗目标,不能随意降低要求。孟子提倡只要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收入门下:“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3(尽心下)孟子认为教育的方法手段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资质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教亦多术也,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4(告子下)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不去教他,其实也正是一种教育方法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助其成材的,有解答疑问的,有用自己的学识风范感化而使其成为君子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修身养性,求其放心。孟子希望通过教育,他的学生可以志存高远,获得良好的品德修养。在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不为外物所动,进而找回自己的本心。一个真正的儒者,不能因为功名利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孟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经过漫长岁月流传下来的《孟子》文本,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反而经过时间的考验,彰显着它的时代价值。孟子是政治意识浓厚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之中,显示出成熟的政治家和教育者风范。同时,孟子的教育思想,还表现在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知及其正确的教育理念。5虽然《孟子》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但还是有许多理念在当今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推动当今教育的发展和解决当下的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学习不能降低标准。孟子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孟子在学习标准上确是不轻易改变的。教学者树立学习的标准,有能力的人从而习之,不因为能力资质达不到的人而废除固有的规矩。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6孟子认为自暴自弃者,不可能与他们一起谈论道理也不可能与他们一起有所作为。反观当下教育中所提到的“老师要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学生”的论调,过于强调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而没有形成学习的标准。“师者,所以受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在教育中应当起到的作用是制定学习的标准,传授知识,解除疑惑的指导者身份,而不是为了迁就学生而降低标准来满足学生的服务者身份。孟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不肯降低学习标准,学生自暴自弃则不可有所作为的先进教育理念应该被当代所吸收,实现对国学经典的当代转化。 第二、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营造。《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虽为晏婴驳斥齐国之人侮辱的激辩之语,但也说明了环境的巨大影响。农作物和人性的养成如此,学习教育也是如此。《孟子》教育思想中重视学习环境对人学习效果的作用。《孟子·滕文公》下便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学习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可见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学习中学生自己的心志很重要。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互动过程,体现 的是教师的“教”与孩子的“学”之辩证统一;既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对自身的成功乃至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君子只有自觉地获得学问, 才能牢固掌握;牢固地掌握知识后,就能积累深厚,就能左右逢源地获得知识。但当下教育中流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种口号,便夸大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而脱离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然后进一步去钻研提升自己。教的人和学的人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升才是高质量的教育。当下的教育过于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背离了客观实际的。 来源:鸭绿江·下半月
㈥ 《孟子》中的教育方法,受益匪浅
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先驱者,而孟子则是孔子儒学的继承、发展者。《孟子》是儒家经典,是记述孟子思想的着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是《四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儒家典籍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孟子言传身教积累了无数的教育经验,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等都做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孟子”特色的教育理念,是我国优秀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孟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方法,如熏陶法、慎独法、榜样法、“尚志养气”法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理解进而学以致用。
(一)慎独法,时常“反求诸己”
无论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着十有八九”,在人生逆境环境中,孟子给予我们启示:当遇事不如意时不应把原因仅归咎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应转变思维方式,从自身主观方面查找原因,通过自我审察,以求得“良心本心”,这就是孟子“反求诸己”的思想教育方法的核心。也是关于自己内心审视的直接方法。孟子曾说:“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已而已矣。”即不嫉妒、埋怨超过自己的人,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可以了。孟子还曾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句话笼统来讲,凡是人们在行事上有未达到预期目标的,要多往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品行端正,天下百姓才都会拥戴、归附于他。在老子看来为政者都需要通过自我反省,方可获得百姓之拥戴,更何况平民百姓呢。平民百姓更应时常慎独,不图“治国,平天下”但求得“修身,齐家”。
(二)熏陶法,营造“正能量”环境
从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中发现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是对人们品性的形成是起关键作用的,这种观点孟子在千年前即有相关论述。“居移气,养移体”、“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与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白话来讲,有才干、有好的思想修养的人要时刻教化、熏陶才能较低的、道德修养较差的人,所以世人皆乐意有品德修养较高的父亲和兄长。反之,如果不这样做,有才干不屑教化才干平庸之人,道德修养较好的人不教化道德修养较低的人,那么人与人之间好与差的差别只能用寸来计量了。从这两句话可以明显的看出孟子认为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气质变化、思想修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他观点中的环境熏陶是多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上与下”的熏陶教化,是“父对子、兄对弟”的影响关系,“父、兄”必须注重美好品德的修养,进而在日常中时刻教育、熏陶“子、弟”,才能促使“子、弟”在成长环境中时刻沐浴正能量、时刻受到好的道德教化,最终才能成为一个孟子所希望的“仁爱”之人。
(三)榜样法,以“榜”为“样”
榜样法即树立典型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品德或者模范行为为典型侧面影响世人品德修养进而影响其行为方式的方式方法。孟子积极主张这种方法在修身育人方面的运用。他强调,为政者需要以身作则、以身为典,以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为天下世人之榜样,以自己修养影响世人之修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统治者“仁”则天下“仁”;统治者“义”则天下“义”;统治者“正”则天下“正”。虽然此观点在现在看来有些过于绝对,但是其引深之“道义”则是很深远的,其重点强调了统治者的“身正”和以身实施“仁”、“义”的模范行为,只有在这种施政方式下才能实现“天下归之”、实现国家安定有序。孟子在要求为政者的同时进而指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即在家庭中如果做丈夫本人不践行“大道”,那么“大道”在妻子儿女身上更无从谈起;在外不以“道”对待别人的人,就算是妻子儿女也不能较好的相处。因此,无论为政者还是平民百姓只有“严己”方可“律人”;只有以身为则、率先为典,才能使他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之效。
(四)“尚志养气”法,内于心,外于形
孟子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立志,努力使自己的志向立的更为高远。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何事?”孟子说:“尚志。”王子垫又问:“何谓尚志?”孟子说:“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这段对话看来,“尚志”即只要行仁义就可以使自己志向变得高远。同时孟子提出的“尚志”是和“养气”是紧密结合、相互贯通的。这种“气”是一种“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认为,为政者只有善于进行道德修养,尚志同时养气,方可达到志向坚定、从一而终的思想境界,然后内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行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天下归一。
孟子虽隔千年,但其教育思想却一直用永放光辉;《孟子》虽着千年,但其教育精华却影响至今。
㈦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
1、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盈科而进:“盈科而后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论教育目的: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圣贤”及“大丈夫”。表现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即“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