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纠正含胸、驼背、头前伸
这是不自信的表现,要培养自信心。才不会出现这样为萎缩缩的行为。
㈡ 如何练习头声
练习头声的方式:
一、发声时各部位的控制动作(重点)
1.喉头
保持喉头的相对稳定位置,并使喉部肌肉尽可能地自然。声带不能有压迫感,影响发声。不要用上提或下卡的肌肉动作,强迫喉头适应高音发声,从而保证发声的自然。
2.下颚
在强气息控制的发声中,仍然要保持咬字器官的动作自如,不能太紧张。下腭部位可以放松自然地控制下放,以增加口腔的共鸣效果。
3.咽腔(重中之重)
咽腔(图中黄色部分)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控制气息在口腔内的方向与冲击力点。咽腔通过咽壁与喉口(即舌根与软腭组成的空间范围)的控制作用,将头声区发声时气息冲击方向,向前上方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使气息在发声后,直接冲击至硬腭处的稍前部位,形成冲击力点,使声音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有些人在头声区发声时,高音虽然上去了,但很紧迫并有叫喊的倾向,音色扁而尖,缺乏良好的谐和共鸣效果。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咽壁与喉口的位置太近,没能保持好咽腔的合理空间。
咽腔在头声区发声时的控制原则是:
发声的音越往高走,咽腔对气息方向的控制越强,咽腔对共鸣贯通空问的控制也越强。咽腔的控制对于头声区发声是极其重要的关键之一,控制时要注意两个方向同时并举,协调自然地完成咽腔的控制。
4.呼吸支点
头声区的发声都是在较高的音域范围中进行的,需要呼吸支点对发声有较强的支持功能。吸气,将支点保持在胸腔中比自然声区稍高的部位,并予以稳定地控制好,这与头声区发声时的共鸣特点是相适应的。
注意:呼吸支点的位置必须恰当,不可提得过高而影响了喉头的正常发声与喉部的控制自然。否则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共鸣,影响三声区(三大天王)在发声中的统一。因为过高的呼吸支点不但会产生压迫喉部的现象,影响发声,而且将影响胸腔共鸣的效果。
二、训练头声的方法:
哼鸣:一般在开始练声时,先练练“M”是有益的。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的效果。其目的就是要获得充分的鼻咽腔共鸣,以打通通往头腔的通道。
第一步:双唇微闭,使发出的音保持高音位置,但不要将声音堵塞在鼻腔里,避免发出鼻音。
第二步:口腔呈打哈欠状,上颚抬起、舌头平放。(感觉声音从鼻腔向上运行到额头、眉心和鼻腔有轻微的振动感,声音集中)。
注意:哼鸣时气息用量不能过大、不能过猛,要像叹息或呻吟的感觉,声音圆润、柔和。注意气息的控制和保持与喉头稳定的状态,绝对不能有那种下沉、送气的消极声音。
哼唱练习作用能减轻声带的负担,它对锻炼呼吸的控制能力、气息的平稳、腔体的打开和稳定都是很有好处的。哼唱时,整个身体的各部位都要放松,特别是口腔肌肉更要放松。
㈢ 关于头部前引制定几个周期的训练
关于头部前引制定4个周期的训练。头前缩,主要是长期的姿势不良导致的,矫正训练方法有头部后缩训练以及抗阻后缩,加强颈深肌群的力量,拉伸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加强菱形肌、下斜方肌。
㈣ 前庭功能训练的基本方法都有哪些
一、静平衡练习:
姿势:脚尖脚跟并拢,站在硬地板地面,两手下垂
1、睁眼练习,立正站立睁眼,双脚并拢站立,持续1-2分钟。如果维持平衡困难,双脚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可加大双脚间距,直到维持平衡为止,连续3次为一个循环。
2. 闭眼练习,双脚并拢站立,维持1-2分钟,共3次,。如果维持平衡困难,双脚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可加大双脚间距,直到维持平衡为止。
3. 站在海绵垫上进行练习,动作同上,分睁眼和闭眼两个条件。
上述动作每天进行3次,每次3个循环。
练习过程可以在角落里或有家人协助,以免摔倒。
二、前庭眼反射(VOR训练)
1、卧位训练(将示指置于眼前方30厘米-1米处,看清楚)(如果患者不能坐立时用)
(1)、转头训练:左右转头30度,转头时眼睛注视手指或字母,每次1-2分钟,每天3次。如果转头速度慢速不头晕,则加快速度。
(2)、点头训练:抬头或低头运动,上下30度,头部运动时,眼睛注视手指或字母,每次1-2分钟,每天3次。如果点头速度慢速不头晕,则加快速度。
2、坐位训练(将示指置于眼前方30厘米-1米处,或在墙上挂一个写在纸上的“X”(看清楚)
(1)、转头训练:左右转头30度,转头时眼睛注视手指或字母,每次1-2分钟,每天3次。如果转头速度慢速不头晕,则加快速度。
(2)、点头训练:抬头或低头运动,上下30度,头部运动时,眼睛注视手指或字母,每次1-2 分钟,每天3次。如果点头速度慢速不头晕,则加快速度。
(3)、弯腰从地上捡东西。
3、站立位训练
(1)站、立位转头训练、点头训练、捡东西训练同坐位。
(2)、由坐到站训练:睁眼和闭眼时进行坐到站。
4、向前走直线训练
(1)、边向前走,边进行转头训练、点头训练、捡东西训练。
(2)、 边走边跨过障碍物训练。
(3)、 球类训练:用塑料球投掷或转动,配合眼的跟踪来练习。
㈤ 头部前伸该如何评估哪些训练方案能够帮助改善
在体态问题方面,头部前伸是非常丑的一种体态俗称“乌龟颈”整个脖子像被推出去了一样,不自觉地向前伸,让你整个人看起来特别没精神,没气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长时间低头玩手机或者看电脑惹的祸,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加上不良的坐姿站姿导致稳定颈椎的肌肉失衡,最终形成了头部前伸的体态。
第一个动作是我们做两分钟,做四组,这个动作也是做两分钟做四组,两个动作,一个用以训练力量,一个用以训练感受,相信这两个动作每天做就可以帮助你头颈往后往上拔了,改善头部前伸的问题。
以上就是对你问题的解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小方爱举铁!每天分享健身知识,助你练就好身材!如果可以请大家点赞,关注,转发,支持作者写更多的内容,谢谢大家!
㈥ 唱歌头腔共鸣怎么练
问题一:唱歌如何找到头腔体共鸣? 唱歌 是需要共鸣的
提笑肌(即保持微笑的状态),使声音能通向鼻腔 这样的声音才能放出来 更饱满
而 共鸣分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等
胸腔共鸣一般在中底声区是运用 很容易就掌握的
而 头腔共鸣就要在练习中细细体会了
头腔共鸣在国外大师的专业术语中被形象的称作是面罩共鸣
它要求你的鼻腔是健康的(也就是不能感冒不能有鼻烟炎)
我认为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就是说,当歌者的声音获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鸣时,鼻咽腔就是完全打开的状态。如果说打开喉咙是要求打开喉咽腔和口咽腔,那么,要想把声音送进头腔,还必须同时把鼻咽腔打开。所以唬乐教育家贝基先生说:“我所说的打开喉咙是要求上下左右都打开。”……如何做到在打开喉咽腔的口咽腔的同时,把鼻咽腔也完全打开,从而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呢?
以下几种手段就是打开头腔的基本手段
1.面带微笑声音容易进入面罩位置。贝基先生说:“古代的老师教唱歌只教两件事:一是打哈欠打开喉咙;二是微笑地唱有助于声音进入面罩。就靠这两点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 所以 你的老师也这么要求你吖!!
2.用哼唱的感觉到面罩共鸣。他说:“在哪里哼就在哪里唱。”……当然这种哼唱必须是以完全打开的喉咙和良好呼吸支持为前提,否则是哼不到面罩里面去的。另外在哼是要尽量找到一种晕乎乎的感觉,这说明打开了鼻咽腔真正哼到头上去了。
3,不张大嘴也有助于找到面罩共鸣。……除不张大嘴外,贝基先生还要求歌者不要用嘴去控制声音或用嘴去做声音,这样往往会影响面罩共鸣。
4.小声练唱有利于找到面罩共鸣。
5.讲话时也应该尽量运用面罩共鸣。……正像斯基巴说的那样:“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好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
其中微笑是最美最有效的方法哦
它的实质就是:提颧肌; 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问题二:唱歌怎样运用头腔共鸣及训练的方法? 10分 实践上来说,用假声更容易找到头腔共鸣,使劲的喊假声。也就是所谓头声,很容易得到(就是尖叫)。找到之后,再找真声的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蝶窦位于鼻孔上,是比较小的结构空间,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伐共鸣是难以掌握的。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彩。当然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的。
问题三:声乐中的头腔共鸣怎么练 方法是什么? 哼鸣,先张口哼,感受鼻腔带动的共鸣,再闭口哼,慢慢的你就能找到头腔了。然后也要练习假声,假声也能帮你找到头腔共鸣。
问题四:唱歌时候头腔共鸣怎么练习? 唱歌要用“气”唱,刚开始唱高音不要用很大的力,不然会导致后面气喘以及老是颤音的问题,清唱上去后,再稳定用力。 在网上找人教并不保险,最好找专业的老师指导一下,才不会误入歧途,不会把声带损害,要注意唱歌不要用自己的声带,否则会使声带生茧。 要有高音的最好方法是增加肺活量,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锻炼肺活量方法: 一 经常做一些扩胸运动、振臂等徒手操练习(这个超有用,我就是一直做这个现在可以飙很高的音了) 二 耐久跑练习,注意要坚持,跑和呼吸配合,距离适当,强度不宜大 三 练习潜水或游泳(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了,不过我是旱鸭子……) 注意,高音可以练习,但是低音是天生的,低音练不了。 像张韶涵等艺人唱到高音处会用手轻压自己的肚子,使身体内的“气”出来,高音也就可以发出来了。 还有上次看电视,梁静茹说过唱到高音处可以伸展一下四肢,所以有些明星唱歌时手摆来摆去,是为了让高音跟舒畅的出来。 说太复杂也说不清楚,最好就是找老师来教了。 最后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经常喊,用气喊,多喊是有好处的,也可以为以后唱高音做铺垫哦!
问题五:假音要怎么发音练习 怎么样才正确 头腔共鸣又是什么感觉 20分 歌唱三要素
怎么发生怎么练气怎么唱歌词都有了
我们老师当初的资料
要想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一下与演唱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头腔共鸣、打开喉咙和气息支持。这三个方面有任何一点没有做好,都会影响演唱,对于演唱高音则会表现的更明显一些。一般中声区的歌曲会很容易唱,这是因为它对头腔共鸣、呼吸方法、喉咙状态、吸入的气量等方面的要求更接近人说话时的状态,易于把握。而演唱高音则不然,它在上面的几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仅仅用说话时的状态演互是不够的,它要求演唱者必须对上面的几个方面的正确操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它要求演唱者必须能够更准确的控制和突出头腔共鸣、喉咙更好的打开并稳定好、正确的吸气,而且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吸入足够演唱高音的气量,演唱高音是需要更大气量和气息支持的。
至于头腔共鸣、打开喉咙和气息支持这三个方面,不同的人出现的问题不一样。有的人在头腔共鸣做的不好,有的人在打开喉咙方面做得差一些,而有的人在前两项上能够做到一些,可在气息支持上表现的明显吃力。当然,上面的三个方面都无法做好的人同样是非常多的。
下面我尽量细致地说一下这三个演唱要素在演唱时的正确操作方法:
1、头腔共鸣
人的口腔上盖主要包括硬腭(前面的比较硬的部分)、软腭(在硬腭后面的比较软的部分)、悬雍垂(或者叫小舌,与软腭相连)。在演唱时要求硬腭和软腭都必须向上撑开,同时悬雍垂放松,根部向下,尖部向上稍翘起些,但不能过于紧张。
人的口腔后面的部分叫咽腔,我们的咽腔也要撑开。
在做好上面的操作后,要求鼻腔也要撑开。鼻腔与口咽腔是连通的,我们管这一连通部分叫作鼻咽腔,鼻咽腔也是撑开的。为了更好的打开鼻咽腔,要求我们的眉心不能紧张,不能向中间收,要把眉心的表皮也撑开,同时我们要面带微笑,颧骨上提。这样,鼻腔到口腔就做到了畅通无阻。在这种状态下发声时,我们感觉到上口盖以上有一个整体的共鸣效果,而这就是头腔共鸣。
大家可以结合下图来理解头腔共鸣。
演唱高音,头腔共鸣会更多一些,我们必须根据演唱作品的实际情况控制和减少口腔共鸣,从而突出头腔共鸣。头腔共鸣不太好解决的是打开鼻咽腔,即鼻腔与口咽腔连接的那一个很小的区域,我们在练习时多去体会这一点,体会眉心的感觉。元音 ei 的练习和哼鸣(ng)的练习有利于我们打开鼻咽腔。
上图中的额窦和蝶窦是与头腔共鸣相关的小腔室。
2、打开喉咙
对于打开喉咙,我觉得在解释上会更困难一些,是因为人们感受到的状态与实际的客观情况总有一些偏差。为此我必须提出更多的理解思路,以帮助大家理解打开喉咙的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种理解方法:
在打开喉咙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体会下面的动作。看下面的示意图:
第一动作是将颈部肌肉向周围扩张,如图一。同时注意,高音时声带开口小、更紧张,中低音时声带开口大、更松弛。
第二个动作是下降喉咙,如图二。注意,喉咙在降低到很低的位置后,一定要稳定好,不能上下乱动。
上面的两个动作没有先后之别,是同时进行的,当动作完成的时候,应该感受到的是最通畅的呼吸状态。
我们再看一下第一小节“头腔共鸣”中的示意图。我们在演唱的时候,要尽量将喉前庭撑开,这使得我们更容易打开喉咙。
第二种理解方法:
大家先体会下面打开喉咙的两种辅助方法。
美国着名男中音歌唱家舍瑞尔・米尔恩斯在谈到纠正某些歌者在歌唱中头和下巴的状态不够自然时,主张将双手十指交叉,放在头部的后上方,在歌唱时轻轻用力向前搬,而头部又轻轻向后仰,这时头和下巴便处于歌唱时的状态。…… ......>>
问题六:唱歌时候有哪几种共鸣的发声位置,要怎么练习呢? 赵汉尧的日志
关于唱歌的正确发声方法:共鸣的运用。唱歌的基本功笔记。
...(省略部分开场白)
1、 人体的共鸣腔体
人的共鸣腔体可以分成不可调节的共鸣腔:胸腔、鼻腔、额窦和蝶窦等,可以调节的共鸣腔:咽腔、喉腔、口腔,这部分是重要的共鸣腔体,可调节共鸣,上联头腔,下联胸腔,是个联络站。歌唱发声时,应随着音的升高或降低的变化,适当地调节那些可调节的共鸣腔体。一般来说,高音的共鸣区是分布在口腔,低音的共鸣区分布在胸腔。但这样的分布并不是说可以将各个共鸣腔孤立地来用,而是应当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体,即所谓形成“整体共鸣”。整体共鸣就是胸、口、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
2、 共鸣的运用
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3、 歌唱共鸣的方法
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遵循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发展,即从口腔到头腔和胸腔,不能急于求成。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获得歌唱各种共鸣的方法。
1)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这个硬腭前部我们也叫硬口盖,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声带的作用。口腔共鸣要有声音的“点”和“心”(即共鸣焦点),首先必须使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积极坚硬,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2)头腔共鸣
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蝶窦位于鼻孔上,是比较小的结构空间,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彩。当然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的。
3)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常常在比较低的声部运用比较多,也常常在各个声部的低声区运用较多。实际上在我们每个声部的所有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办法是:发声时,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继续传送到胸农会引起共鸣。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4、 共鸣练习最好是用哼唱,即常说的“哼鸣”来练习
“哼鸣”时,如......>>
问题七:唱歌头腔共鸣怎么练? 首先你应对声乐的演唱技巧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是初学者,我建议还是去请专门的声乐老师对你进行指导。如果有一定的声乐基础不防先练习怎样使真假声结合地更好,怎样使气息来推动你的声音。头腔共鸣是建立在你有很好的气息作为你演唱或练习时的支撑,才能更好地运用头腔。所谓头腔共鸣是指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 形成共鸣。希望你练习成功后不要过度地练唱,超过声带的负荷能力而产生声带疾病,这是应该特别警惕的。
问题八:怎样唱高音?如何练习才能掌握头腔的共鸣 很简单的一个方法:找到打哈欠的时候的那种感觉。
一开始还可以试着在打哈欠的时候有意识地“唱”出声音,你会发现有一些共鸣就会出来。
问题九:怎么练让唱歌容易产生头腔共鸣 欧美流行唱法我不太懂,头腔共鸣的话,可以制造高音条件,就是可以唱高音,要做的是要把气下沉,气沉丹田,然后先试着“打哈欠”的感觉,就是要这个感觉,唱出来,多练习打哈欠的感觉,就可以知道,到时候头腔共鸣的大概发声,这样练习也有助于高音的发声,如果选择假音的话,就要内口闭合,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因为唱高音的话,不是声带越开越好,相反,是越来月闭合,但是不是全部闭合,想想下物理,越高音的东西,声音越小,但很尖细,声带也一样,用假音的时候,不是张开很大,是稍微闭合的,建议多听听林志炫的歌曲,找到感觉,真音的高音,多听听信乐团的歌曲,赵传的歌曲,先学习学习他们的发声方法,然后再自己试着加上自己的感觉,风格等,就是自己的,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问题十:唱歌怎么练才能出头腔共鸣啊?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积的骨面上振动。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中去,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
㈦ 儿童头声的基本训练方法
儿童头声的基本训练方法
所谓头声歌唱,就是以头声为主的歌唱发声方法。这就是说,无论唱高声区或低声区的音,都应以头声的方法来歌唱。那么儿童头声歌唱要注意什么呢?如何训练?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介绍啊!
1选择适合的元音进行训练
小孩自制力差,一有机会就狂呼乱喊,如果开始入门就用开口元音,必然会用口腔共鸣,大声喊叫,更谈不上轻声头声了,所以应多选择一些闭口音如:I 、u、 u(上加两点),这些元音位置高,口型小,容易轻声唱又无法喊叫,更能帮助学生获得头腔共鸣的感觉。可以让学生在同一音高用两个元音比较效果,如:“u”与“a ”,就会明显地听出“u”元音集中而往头腔走,“a”元音开放而往口腔走。这样,先在“I 、u、”元音前加上l、m声母,用轻微打哈欠的感觉,从d2开始下行五、六度的练习,使声音振动位置向上,集中在眉心前额部分,培养头声歌唱意识,以后再渐渐地用这三个元音带“a、e、o”,扩展在唱其它元音时的头声。
2 注意换声区的过渡
孩子们刚学会用假声唱歌时,音域马上可以得到扩展,但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假声常常发虚,并且没有穿透力,所以要通过训练使孩子掌握真假生混合的技巧,使之既能扩展音域又不失童声的甜美音色。这种手段就是换声,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用本嗓唱至b1时就容易破裂,所以在这个音周围就是所谓的换声区。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尤其要注意使之在换声区前四或五个半音就要做准备,用头声唱法以u或u(上加两点)以及i元音作为引导,通过经常训练,他们就能自动调节声带的长,短,后,薄以及声带的整体振动或局部振动,最后一定能在统一的音区发出圆润漂亮的声音。
3.歌唱的发声
儿童歌唱时的发声,必须是高位置的头声发声,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指导老师首先要解决的课题。在知道儿童歌唱发声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训练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音量。为此,这就要求儿童轻声地、柔和地歌唱,以获得优美动听的音质和头声发声的技能。当儿童学会用头声轻声地歌唱后,才能解决音量问题。但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在刚刚学会一点头声就急于用大音量歌唱,这样做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4.什么是轻声歌唱
训练轻声歌唱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坚定、积极的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活动的,并能使儿童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同时,这对保护儿童的嗓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指导老师切不可忽视。
什么是轻声歌唱?如何掌握轻声歌唱的尺度?轻与响是相对而言的,它并不存在一种固定和绝对不变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例子。
如:天真的幼儿抱着布娃娃,模仿妈妈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歌声;又如,当孩子一个人边走边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自然、轻松、愉快的。
当儿童学会了轻松、流畅、自如的头声发声的方法后,同时也就学会了有控制的歌唱技能。学会有控制的歌唱技能,是极其重要的歌唱技巧。这样,孩子们的`合唱就能够和谐动听了。
5.大声歌唱的弊病
这里所指的“大声歌唱”指脱离了“头声”的大本嗓子的发声方法。这种“大声歌唱”的方法,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通病”。当唱到高声区的音时,常会出现喊叫的现象,特别是男孩,脖子往往出现青筋,表现出一种难受的模样。长此下去,不仅不能获得优美动听的头声,而且极易损害儿童的幼嫩嗓音。因此,这种大声歌唱的发声方法,是不合乎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状态的。
由于我们长期习惯用大声歌唱,一旦转换到轻声的头声歌唱是,听觉上可能一下子不适应,会担心这种所谓的“轻柔的声音”将失去“童声的特点”。认为只有那种大声地歌唱才能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情绪,才能现实童声的特点。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和误解。
6.怎样训练头声
所谓头声歌唱,就是以头声为主的歌唱发声方法。这就是说,无论唱高声区或低声区的音,都应以头声的方法来歌唱。
如何理解和辨别头声呢?当然,主要应靠听觉来辨别。试用“u”和“a”(汉语拼音发音)在同音高上先唱“u”再唱“a”是就会明白,“u”这个字是容易获得头声的。当未经训练的儿童,唱到“a”字时,声音就会从“u”字的高位置头声掉到口腔里。
人的嗓音可分为三层:最高层是“假声”,中间层是“咽声”,最底层是“真声”。由于“假声”位置最高,因此,有人认为“假声”既“头声”,这是不无道理的。“真声”的发生位置较低,音域狭窄,完全用真声来唱歌,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认为,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理想。我们不需要向孩子阐述什么是“假声”,以及“假声”发声的生理状态,只要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孩子们唱得轻一点、柔一点、暗一点、直一点便可。坚定不移地要求孩子做到“轻、柔、暗、直”的歌唱,就能达到用假声获得头声歌唱的发声方法。先做到这一点,然后逐渐加入真声,达到以假声为主,真声、假声糅在一起的声音的目的。
轻声的歌唱,并非是松垮无力的歌唱。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有气息支持的状态来唱轻声。否则,训练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㈧ 进行婴儿头部训练方法
导读:了解如何进行婴儿头部训练对宝妈极为重要,那么如何进行婴儿头部训练?了解如何进行婴儿头部训练并不困难。
对婴儿进行头竖直训练
孩子动作的发展是按照从上到下的规律训练进行的,即从头部动作的训练发展开始,然后到全身,再到脚部。4个月的婴儿可以进行头竖直训练,它能促进孩子大动作和视、听、感知能力的发展,并为俯卧抬头、翻身等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可每日适当竖抱孩子数次,一手从背后托着孩子臀部和双腿,让孩子练习将头竖起。开始可竖10s至lmin,以后逐渐延长。另外,还可将孩子背部贴着母亲的胸部抱,这样在孩子面前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会有许多新奇的东西,孩子就会主动练习竖头,锻炼颈部和脊椎支撑力。以此为其他动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训练孩子的俯卧抬头动作
首先,俯卧抬头训练安排在婴儿睡醒换好尿布喂奶前,并且情绪好的时候进行。每天2~4次,时问根据婴儿的情况而定。一般以次数多、持续时问短、逐渐延长为原则。其次,训练时将婴儿俯卧在床,双手臂放在胸前,用带铃声的玩具边逗引婴儿边将玩具往卜移,促使婴儿抬头离开床面。
一般3个月左右可抬头至45°,5个月可达90°,并能支撑前半身,挺起胸部。以此练习为以后的翻身、爬行动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周大
宝宝的颈部肌肉还是没有力气,如果不是托着,他的头会下垂。俯卧的时候,他能挺起下巴几秒钟;要是把他立起来,他也许能把头抬一会儿。
辅助措施:继续沿用辅助新生儿的方法; 把你的手指、玩具或其他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移过,鼓励他转动头部。
给他东西看:在宝宝俯卧的时候,把你的手指或是一只彩色物体向上拉过他的视野,让他的眼睛和头部追随你的动作。
不同时期婴儿头部训练
6周大
宝宝能在床上把脸抬起45度。抱她坐起来的时候,头部的下垂现象大大减少。趴着时她的头部能在几分钟内与身体保持一条直线。她的膝盖和臀部强壮起来,不像以前那样易于弯曲。
辅助措施:把色彩明亮的物体放到婴儿脑袋前方,让她必须抬起头才能看见; 换尿布的时候给孩子做腿部的伸展运动,加强她整个腿部的力量。
鼓励她抬头:宝宝趴在那儿的时候,拿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靠近她的头部,但她必须抬起头才能看到。
8周大
宝宝能直起头了,站着也好,坐着也好,趴着也好,但时间不会太长。当他脸朝下给抱着时,能保持头部与身体成一直线。
辅助措施:教孩子掌握平衡,他从内耳、大脑、脊柱和肌肉中都能感受得到。抱着孩子,让他站立; 让孩子靠在坐椅里,给他看些柔软、色彩鲜艳的小物品,激起他对周围环境的兴趣。
让他够东西;让宝宝靠在椅子里或是枕头上,在他近旁摆放各种柔软、艳丽的东西,鼓励他用手去抓。
12周大
宝宝趴着的时候能持续地仰起头,采取坐姿或是靠着某样东西的时候,她的头部几乎完全不会下垂了。
辅助措施:宝宝仰躺时,不时把她拉起来坐着,进一步加强她的颈部和肩部肌肉的力量;宝宝躺着时,把柔软的物体放到她面前,鼓励她来够,调动她学会用一只手支撑身体重量,另一只手伸出去够东西。
增强肌肉力量的游戏:把宝宝放倒然后轻轻拉起来坐好。看着她的眼睛,说“看不到—看到了”。反复这么做。
16周大
宝宝现在喜欢坐着四处看,但需要人帮助。他被拉起来的时候,头部会短暂地下垂。他能保持头部竖直,但突然移动时头部仍会摇晃。他躺着的时候会直视着你。
辅助措施:做一些让宝宝转身的游戏,加强他躯干肌肉的力量;拿一些柔软的玩具让他够,鼓励他独立平衡的能力及最大限度的运动能力;把他放在有良好支撑的椅子里,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使用软垫。
鼓励平衡:给“看不到——看到了”添一个新玩法。待在宝宝的侧面叫他的名字,让他必须转动身体才能找到你。
20周大
宝宝现在完全能够控制头部。即使把她拉起来坐着,或是在她摇摇摆摆地走动的时候,她的头部也不会垂下。
辅助措施:宝宝要会走,脑袋必须是完全稳定的。让她做大量的摇摆练习、帮她正确地前进。
做稳定头部的游戏:经常摇动你的宝宝。这为她保持头部稳定提供了许多实践。你可以抱着她在室内轻轻地跳舞或是晃动她。
24周大
宝宝的肌肉已经足够强壮,他能用前臂支撑起大部分体重。他坐的时候会伸出手寻求支持:他还会伸手让人抱起他,并在婴儿椅里靠自己坐上几分钟。
辅助措施:和宝宝一起做些蹦跳运动,这是学走之前加强关节和肌肉力量的.预备性工作;准备爬之前,先鼓励他从地板上抬起肚皮。 做“飞机”游戏:和孩子一起腹部着地趴着,把双臂和躯干举离地板。做过伸举运动之后,夸奖宝宝伸出了他的双臂。
负重练习:把宝宝放在膝头轻轻地一举一放。这对他在学步之前承受更多自己的体重是很好的锻炼。
28周大
宝宝现在趴着时能用单手支撑体重,能不用依靠地坐着,仰面躺着时能自然地抬起头。抱她站立时,能用笔直的膝盖和髋部支撑全部体重。
辅助措施:宝宝躺下时,给她一些她够不着的玩具,令她抬起头;鼓励孩子做做站立运动,尝试支撑自己的体重。
鼓励拾头:宝宝仰躺时,把一些绚丽或会发声的玩具置于她够不着的地方,鼓励她抬头看。
32周大
宝宝试图移动自己。他会伸手够玩具,前后摇晃身体。他的臀和膝更加强壮,他热衷于直立支撑自己的重量。如果托住他的双臂,他会不停地蹦跳。
辅助措施:坐在离宝宝稍远的地方,把胳膊伸向他,鼓励他坐着挪动,这给他运动的感觉,能促进他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把他抱在膝头,或是在床上、软垫上,或是在洗浴时,做站立和蹦跳的运动,为学步锻炼他的腿部。
让他移动,坐在宝宝近处,向他伸出双臂,叫他的名字,或用他喜欢的玩具逗他,鼓励他到你身边来。
36周大
宝宝能用双腿支撑全部的体重,但要有人扶着。她能坐10分钟,向前向侧倾过身体并保持平衡。她也许会滚动或试着爬行,但发现从站姿改坐姿很困难。
辅助措施:鼓励孩子站立:帮她靠近稳固的家具并让她用手抓住以保持平衡; 在她坐立时把玩具放在她恰好够不着的地方,可以是面前或侧面,让她在向前向侧倾过身子的同时学会保持平衡; 教她弯曲臀部和膝盖,让他可以轻松点从站姿改为坐姿。
让她支撑自己的体重;帮助宝宝扶住稳固的家具。带她到一张结实的椅子或矮桌旁,让她用手扶好,并在她扶住的时候呆在近旁。
40周大
宝宝现在能移动身体了,他会利用手和膝盖的支撑向前挪动一点儿;他能自己站起来,并且热衷于从坐姿躺下身来。他身体侧面的肌肉变得更加结实,坐立的时候他开始扭动躯干。
辅助措施:伸手给你的宝宝,让他能抓着站立或是坐下。他会对自己的勇敢感到诧异和开心。赞扬他; 宝宝站立时,弯曲他一条腿的膝盖,并把他的另一只脚抬离地面、帮助他学习迈步。在他这么做的时候,告诉他他是“聪明的孩子”; 把一只玩具放在他背后让他转动身躯,同时扶着他。
鼓励他爬向你,让宝宝手膝着地,然后坐到离他不远的地方。如果你伸出双臂,或给他看一只鲜艳的玩具,他会爬向你。
44周大
宝宝坐着的时候已能随意活动,她还会到处爬。当她站着的时候会把脚抬起来。
辅助措施:继续采用40周大时的辅助措施; 把她摆成爬行的姿势,鼓励她爬行较短的距离; 当她站着的时候,把她的一条腿的膝盖曲起来,让她的脚抬离地面,教她怎样迈步。当她能做时,可以夸奖她“真聪明”;把一个玩具放在她转身才能够得着的地方,让她扭动身体。在她转身时要扶着她。
帮助她站立,把你的手指伸给她,好让她自己拉着站起来。报以微笑、夸奖和鼓掌,使她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48周大
宝宝可以扶着家具侧着走了。如果牵着他的两只手,他就能朝前走。他坐着的时候,转身抓东西身体也不会摇晃。
辅助措施:在房间周围摆上家具,间隔距离不超过一个侧步,这样,宝宝就能侧着身子“环游”整个房间了; 只牵着他的一只手帮他练习走路。
方便他的活动,在房间里摆上固定的家具,间隔距离不超过一个侧步。把所有容易绊脚的东西收起来,鼓励他侧着身体绕房间走。
细心呵护健康成长。
㈨ 儿童前庭失调的表现与训练方法概述
前庭是我们大脑的门槛,掌管着信息是否能够顺利进入的权利。在触觉系统为我们铺设好神经通路后,我们大部分的脑功能都需要依靠前庭觉进一步分化和成熟。此外,前庭还要侦测人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感受重力的信息、以及头部的移动速度和方向,从而保证人体具备良好的空间感和平衡感。所以,当我们看到有些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怕高、写反字,甚至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等表现时,就可能表示其前庭功能失调,需要进行前庭训练。
1、前庭神经过度敏感
(1)怕高:对一般人可以接受的高度也无法忍受,从有护栏的阳台往外看会非常害怕;
(2)讨厌双脚悬空:不喜欢坐高脚椅或被高高地抱起;
(3)不喜欢玩游乐场中的大型设施:比如秋千,滑梯,攀爬架和旋转木马等;
(4)警觉性很高,做事情总是小心翼翼,所以看起来就比较慢,能够耐得住久坐,但不喜欢冒险;
(5)不喜欢参加体能性的活动:比如,跑步,骑脚踏车,滑雪橇和跳舞等;
(6)排斥感觉刺激:对于一般动作所带来的感觉刺激也会产生负面情绪化的过度反应;
(7)不喜欢头被倒过来:比如洗头的时候需要把头弯下去;
(8)不喜欢爬楼梯:上下楼梯时会觉得不舒服,常常贴着墙走或紧抓扶手;
(9)容易觉得晕眩:不管是乘车,坐船,搭火车还是坐飞机,前庭敏感的孩子都很容易晕眩,严重一点的,可能连搭乘扶梯和电梯也不能忍受;
(10)前庭神经敏感的孩子,常常要被大人牵着才能安心;
(11)看起来比较任性,控制欲强,凡事不愿妥协,或者比较扭捏等;
(12)无法忍受动作上的改变,因而很容易逃避。
2、前庭神经反应能力不足
(1)写反字:比如,把“b”写成“p”,把“6”写成“9”,把“p”写成“q”等;
(2)对于强烈的,加速以及旋转的动作比较喜欢。比如,在有滑轮的椅子上来回摇晃,旋转,在弹跳床上不停地跳,喜欢在转弯处追逐竞速,甚至喜欢坐过山车,坐很多次也不会头晕;
(3)喜欢冒险,喜欢找刺激,比如在骑自行车的时候越骑越快;
(4)常常喜欢从很高的地方往下跳;
(5)好像总是需要不停地动来动去,不停旋转,抖动身体,摇头,甩手等,没办法安静坐下来;
(6)很喜欢被翻转成倒栽葱的姿势,比如挂在床边晃来晃去,或是趴着被摇来摇去等;
(7)平衡感比较差,经常容易摔倒,也经常不小心就撞翻物品或撞上家具。
3、前庭神经区辨能力不良
(1)容易失去平衡:爬楼梯,骑自行车,踮起脚尖往上伸展,跳跃或是单脚站着的时候都比较容易失去平衡;
(2)通常动作都不太协调,甚至可以说是比较笨拙;
(3)老是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紧张兮兮;
(4)肌肉张力比较低,看起来总是一副松松软软的样子;
(5)在做相对运动时,常常搞不清楚到底是自己在动还是别人在动;
(6)在方向的辨别上会有困难,总是走错方向,比如你叫他往左走,他可能就会往右走。
1、滑板 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动作不协调等儿童。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机能、本体感机能、触觉敏感或迟钝。 训练方法:让孩子俯卧与滑板上,挺胸抬头,并拢双脚,从大滑梯上向下俯滑至地板上来回滑行数十趟。这种滑板 游戏 有助于大脑机能协调发展。
2、吊缆 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视觉协调障碍的儿童。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机能、视觉协调等。 训练方法:让孩子俯卧于吊缆上,老师将其前后、左右晃动。孩子对这种 游戏 适应之后进行旋转运动,其强度和时间,应根据孩子的具体反应而定。
3、蹦蹦床 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身体不协调等。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感、本体感觉、手眼协调机能。 训练方法:训练师或家长握住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在蹦蹦床上跳跃起来,跳的同时配合着口令.音乐,增加孩子跳跃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可以在跳跃的基础上变换花样,比如,跳跃+接球,跳跃+投球入网。老师或家长应当配合表情或形体奖励,以激发孩子的信心和兴趣。
4、走线 游戏
适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学习障碍者。 训练目标:调整平衡觉、本体感觉等。 训练方法:在地上划一条直线或波浪型曲线,让孩子踩着行走,足尖对着足跟,双臂向两侧伸直,抬头看前方。
郑大五附院儿童康复医学部 娄广军